『壹』 原来老电影胶片放映的颜色怎么都是红色的
电影胶片 (FILM)
1。电影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电影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希望能帮到你~!!!
『贰』 旧的电影胶片是什么原理声音如何保存和读取
核磁共振片子怎么保存
保存方法:
1、片子不能被雨水打湿或受潮,如雨天长时间置于车子后备箱导致片子粘在一起,图像毁坏;
2、不能置于高温处或暴晒,有的患者夏天将片子置于车子的后备箱上,拿出来时图像毁坏!
3、可在片子上下缘粘贴小胶布,标明日期,按日期的顺序放置,大大方便了大夫阅片;
4、可将普通X片、CT、MRI分类放置,有利于清理,避免遗失!
5、回家后置于干燥阴凉处。
1.防晒
避免暴晒或高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导致胶片图像脱色,无法进行判读,因此,片子的保存要避免暴晒或高温。
2.防潮
片子应避免被雨水打湿或受潮,如果长时间将片子置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导致图像潮解,还容易粘连,造成图像毁坏。
3.防压
避免压力对片子造成的有害影响,不要折叠或卷曲,放置时应保证片子平整。片子受重力挤压、折叠或摩擦等都容易产生人为的伪影,导致影像模糊,影响医生诊断,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的片子折叠变形,无法进行判读。
4.防辐射
防止任何X射线、伽马射线或其他任何穿透性射线的辐射。特别是X线片必须完全避开辐射线的照射,它们会引起片子的严重灰雾。
此外,许多患者就诊都是先在市县级医院就诊,做了相关检查,然后再到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就诊,为了更方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更好的做出诊疗决策。在整个就诊过程中,最好按照以下的原则保存片子。
旧的电影胶片是什么原理?声音如何保存和读取
放映机镜头里发出一束光,把胶片上的影象投射到银幕上。那束光看着好象是一直在亮着的,其实不然。胶片每秒24张,每张胶片只有运行到镜头正前面的时候,镜头里的光才亮,然后就灭掉。在光灭掉以后,下一张胶片再下来。胶片看似匀速运动,实际是一动一静交替运行。
而镜头光看似一直亮着,实际是一亮一灭,在闪。只不过每秒24次灭亮交替进行,太快了,我们的眼睛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也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上当”了,我们才能看到“活动影象”
详细看下我的回答,相信可以回答你的疑问。
一般电影常用的声音标准是 AC3和DTS
AC3是DOLBY实验室推出的传统音响标准,它是专为电影院而设计的。过去的电影伴音都录在胶片的齿孔之间,AC3也不例外。但那一点地方实在不够用,所以AC3采取了压缩的算法。后来先锋与DOLBY合作,改进了AC3的标准,使其能支持到5.1声道。AC3的数据流量(也就是音频码率)标准的是384kbps,它还兼容两声道的立体声和单声道等,AC3两声道码率只有128kbps,这其实就是MP3的声音数据码率。最高细节的AC3标准,码率在448kbps,因其压缩合理,体积不大,所以被DVD广泛采用作为电影音频的存贮标准。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环球电影公司与DTS公司联合推出的,它巧妙地回避了用胶片存声音的问题,改用CD光盘来单独存放,在播放电影画面时同步播放声音,也支持5.1声道。当然声音数据也要有一定的压缩,但毕竟慷慨得多,其码率分为全码率1509kbps 和半码率754kbps两种,就算是754K的半码率,也比AC3的最高标准高出近一倍。这样使得声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码率的DTS数据,我们简单算一下,以90分钟标准电影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数据空间,为避免过多占用图像的空间,所以DTS在D5中采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电影使用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环球电影公司与DTS公司联合推出的,它巧妙地回避了用胶片存声音的问题,改用CD光盘来单独存放,在播放电影画面时同步播放声音,也支持5.1声道。当然声音数据也要有一定的压缩,但毕竟慷慨得多,其码率分为全码率1509kbps 和半码率754kbps两种,就算是754K的半码率,也比AC3的最高标准高出近一倍。这样使得声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码率的DTS数据,我们简单算一下,以90分钟标准电影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数据空间,为避免过多占用图像的空间,所以DTS在D5中采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电影使用
小时候都看过的胶片电影,声音是从哪来的?原来发明者设置的那么巧妙!
数字电影诞生之前,一直都是胶片电影的天下。以前农村经常放映露天电影,估计很多人都近距离接触过放映机和电影胶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电影胶片看起来就是有图鉴的资料片,那电影的声音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关于放映机里面另外装磁带之类的东西吗?
其实胶片电影的声音信号就储存在胶片里,其设计非常巧妙。电影胶片的画面旁边都有一条狭窄的黑条,里面是波浪型的白线,这些其实就是声音信号。放放映机右下角有个聚光灯,通过聚焦器可以发射出一道光刃,在聚焦器去对面有个光电感应器,他可以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当电影胶片聚焦器和光电感应器之间穿过的时候,聚焦器发出的光刃正好投射在胶片的声轨,本来强度稳定的光线在透过这些深浅或者宽度不同的白线之后,就变成了强度不断变化的光线,然后被光电感应器接收之后就变成了不断变化的电流信号,这些电流信号经过放大扬声器就发出声音了。
电影胶片的设计非常巧妙,就这么一条窄窄的胶片可以同时播放图像和声音,真是不得不佩服发明者的智慧。
而胶片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呢?
1、黑白影像形成的原理
在化学元素中,由于氯、溴、碘元素的化学性能相似,因而被归并在同一族类,该族类称作卤族,它们与银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
卤化银具有感光的性能,在受光照射后,可以形成银的影像。在胶片的乳剂中使用的主要为溴化银,它是由溴离子和银离子化合后形成的结晶体,呈一定大小的颗粒状分布。
一个卤化银颗粒的感光过程如此,无数个也如此。所以,当由溴化银颗粒组成的黑白胶片,等到乳剂层被曝光和冲洗后,就会形成由金属银组成的黑白影像。
影像的影调与原景物相反,即光照强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多,影像的黑度就深;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就少或基本没有,影像就浅淡或基本无影像。下方两张图表示了这一黑白影像的形成过程。
当用此底片印制拷贝时,光线是透过底片再到达生胶片上的。因此,胶片黑度大的地方透过的光少,而黑度小的地方透过的光多,这样就将底片成像过程中颠倒过来的景物亮度又还原成与原景物亮度一致的影像。
2、彩色多层片的成像原理
彩色影像与黑白影像在感光机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因为乳剂层中的溴化银颗粒的感光性能而捕捉到景物的光信号。不同的是,在胶片上最后形成的影像,对黑白片来说影像是由金属银构成的,而彩色片的彩色影像则是由染料组成的。
(1)彩色多层片的构造
彩色多层片将感光乳剂分为三层,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增感剂,使三层分别对红、绿、蓝光感光,而对其他两种光不感光。
同时在三层感光乳剂层中,还加入一种称作成色剂的化学物质。感红层加入青成色剂,感绿层加入品红成色剂,而感蓝层加入黄色成色剂。
实际的彩色胶片的层数比三层多,因为三层中间还有隔离层等。不同的片种,其层序也不一样。一般层数可达五到六层,多至九到十层。每层中的化学物质也比上述的多。
(2)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在黑白片的成像过程中,是溴化银经曝光、冲洗后,生成金属银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层中。
同样是溴化银在起感光作用,只不过感红层是在受到红光的光照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感绿层是在受到绿光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而感蓝层则是在蓝光照射下,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
当形成显影中心的溴化银颗粒遇到彩色显影剂时,在金属银析出的同时,所生成的彩色显影剂氧化物会和该层中的成色剂起化学变化,析出染料。
显然光照强处,生成的金属银多,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少,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少,则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时在乳剂层中生成了两种影像,一个是由金属银构成的,另一个是由染料构成的。
彩色胶片在冲洗加工时,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将金属银还原为溴化银,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这样就只留下染料组成的影像。
『叁』 老电影胶片要数字化修复一般怎么做
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塌册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转数—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
1、洁片为修复的基础,属于物理修复,需要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和污点,污垢严重时还得用上超声波洁片机。紧接着接片需要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要用专用胶水粘合冲裂。
2、胶转磁和自动修复都是机器完成。先将物理修复完成的胶片利用胶片扫描仪进行2K数字化,再利用软件自动修复,这一步能过滤掉70%到80%的脏点和霉斑。剩余的都得交给人工来修复。
3、所有步骤完成后,需要初审散衫闭,挑出明显遗留的脏点和黑频缺帧问题。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复检查十余次,确定无明显硬伤后,在专业审片棚内进行终审,若发现瑕疵,还得返修。
(3)老电影的胶片扩展阅读
胶片会先拿到洗印厂去做清洁和物理修复,然后再拿到我们这做扫描,把胶片扫描成数字的图像及声音文件,然后交付专门的画面修复组,这个组通常人数最多,同时进行声音修复。
接下来调色师对画面进行调色。然后就是声音修复。声音和画面都做好了之后,要做一个声画合成,匹配对位,相当于一个重新剪辑的过程,最后输出成磁带、MV或DCP文件等,这就是修复的整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