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画电影人物表现方式
在那些经典的动画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从脊柱,头部,直到手指的微小活动,都让人感觉那是依人物自己的意志而动的,甚至会忘记作者的存在。如果能巧妙地描绘出人物的个性,就会让人忽视画的作者是谁,而去关注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沉浸在动画故事里。
人们在观看有趣的电影,动画或是阅读漫画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故事中的世界。 为身边角色的不幸而哭泣;为拥有强大力量的英雄进行战斗而激动。所以说塑造一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动画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有许多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比如,寻梦环游记里的米格尔、头脑特工队里的乐乐、你的名字里的宫水三叶等。这都全靠那些优秀的动画大师对他们的完美塑造和生动刻画。
在美国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没有比车管所小伙子闪电(树懒)更会抢戏的配角了。其夸张的说话语速、自带延时功能的反应,慢得惊天地泣鬼神的反射弧能绕地球三圈,这种超现实的夸张角色表演不仅仅体现在一个角色身上,而是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夸张既是动画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也是角色动画的灵魂——这只有动
2. 国外一些电影像变形金刚中的特技人物,它们的动作怎么做的那么逼真的说话时候口形也对得很准,怎么做的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也不专业,在电视上看到过大致的制作方法,就是在一个真人身上放很多两平方厘米左右大小的感应器,把这些感应器串成一张网,这时真人做什么动作,电脑上的模拟角色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形金刚这类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阿凡达等等这样一些是这样做的。(答错勿喷,我在这方面一窍不通,纯属助人为乐。LZ或者是谁哪天知道是怎么做的了也给我讲讲呗…我也对这类的电影很感兴趣)
3. 电影人物的动作
前滚翻。去武术学校可以学,或是问问拍电影的动作顾问。
4. 如何评价电影长发公主的动作和角色设计
5. 影视剧中有哪些典型的硬汉式人物
美国硬汉有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史泰龙的《洛奇》系列,还有就是《007》系列的詹姆斯邦德了,这些都是很经典的荧幕硬汉角色,但是这些角色都只是让人惊叹而已,真正让你疯魔的还得是李连杰的《少林寺》。李连杰当年的那部《少林寺》让很多人为此疯魔想去少林寺学武,励志成为一个大侠,李连杰当年饰演的那个觉远和尚,男人视为偶像,女人视为梦中情人,可谓是当时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硬汉了,李连杰开启的武林风让当时的年轻人放弃学业一心学武,可谓是到达了极致。
6.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7.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一般的拍摄手法如下:
1、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2、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3、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在原位置不变,通过机身的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画面呈现动态构图,产生巡视、环视周围环境事物、揭示动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情绪的艺术效果。
4、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将摄影机放在可移动的车辆或升降机上,对被摄物体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几种特殊的摄影方法:
1、变速摄影:在拍摄时使胶片的速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产生“慢动作”和“快动作”的画面效果,在现在的电影中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方法。
2、逐格摄影:也称为分格摄影。使用“逐格电动机”驱动摄影机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逐格拍摄。如要表现花开、细胞分裂、日出等。
3、显微摄影:将光学显微镜放大的影像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到胶片上。广泛用于微观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摄影:用航空飞行器对景物进行电影、电视等的摄影方法。
5、水下摄影:将摄影机和人潜入水下进行拍摄的一种摄影法。
6、红外线摄影:用红外线为光源和用红外线胶片的摄影方法。
(7)电影中人物动作造型扩展阅读
电影摄影,电影是连续的画幅,一个随着一个在银幕上出现而成的,观众们则由这些画面再加上对白(或旁白)和声音效果的帮助,把握了整个连续画幅的「视觉暂留」的错觉,按照发光速度与发声速度的比例,这些连续画幅进行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画幅。
电影摄影,通常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首先要看它的主题表达方式和观众对象来决定题材而拍摄。
文艺片,对于光和影的格调要柔和高雅,摄影机运动率按主体方位变化应宜缓慢,带有诗情画意的深度感和节奏美。
武侠片,动作快速强烈,多用特写短镜头,光与影的比差尽量显着,色调对比宜强硬,处处描写富有力与美的表现。
传记片,画面构图要平稳;光、影、色与音效要有气氛效果,以刻画出剧中人物的形象、事物和发生的问题。
神怪片(包括鬼怪片),每一镜头按情理需要配以灯光色纸或滤光镜改正,再加上特殊化妆及布景道具,以构成科幻神奇效果而增加恐怖气氛。
歌舞片,镜头运转宜轻松活泼;对于俯、仰、摇、跟、推、拉等运动取景,都是旨在表达主体韵律美,处处表现运镜的开朗。
电影在进行摄影之前,摄影师应与导演、灯光师、布景师和特技师。(包括化妆师)先行协调,分工合作,任何人均应详研剧本内容与中心意识,而后共同探讨建议改进再来摄制。原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电影摄影》。
8. 谁能告诉我电影中的慢动作用于哪些场景各有哪些意味
“电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1]”而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到了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慢镜头。相比于国外的电影来,香港电影对慢镜头的使用显然更加频繁,更加细碎,也更少限制和顾忌,下面便对之做一个小小的概括,看看香港电影人是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一拍摄手段的!
一.“暴力美学”与慢镜头:
早期的香港动作片中,慢镜头用得并不是很多。一般是两个人进行对打,打到关键时刻正面人物施出绝招,一个飞腿或一记重拳打得反派跌倒在地,这时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神勇,而故意对动作场面进行时间上的夸大处理,音效上再配以人物的叫喊声,真的非常有气势。但毕竟这是一种非常老套的拍摄手法,如今看起来实在有些好笑,于是很快便随着“香港新浪潮”运动所带来的先进手法而被淘汰。淘汰旧事物的同时,新的“暴力美学”观也在逐步形成。这批才华横溢的动作片导演,用他们手中的摄像机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个浪漫诗化的江湖世界。吴宇森、徐克以及他们的御用武术指导程小东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十年”(1986-1995)!
其实说到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导演吴宇森。作为邵氏“阳刚暴力美学大师”张彻的弟子,吴宇森在其1986年的“咸鱼翻身”作《英雄本色》中,非常果断地将中国传统武术中动作的柔美和谐融入到紧张激烈的枪战戏当中,并采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来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却是动作上的美感。此后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和《纵横四海》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比起师父张彻来,显然在自成一派的同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他最具实验色彩的尝试还是在《辣手神探》的医院走廊枪战中,使用动作场面非常罕见的长镜头来表现周润发和梁朝伟穿行在迷宫一样的走廊里,不断击毙敌人,进入电梯后又来到另一个楼梯的走廊。这个长镜头中五次将正常速度转换为升格速度,基本是在两人击毙敌人前后身体位置互换的时候。这种速度的变化形成了枪战场面一张一弛的节奏感,而升格放大两人互换位置时的动作,既表明这两人配合默契,又象征着他们每个人心态的变化和情感的交流。镜头始终没有切换,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患难真情逐渐饱满膨胀,弥散在很少台词的紧张环境中,传递出微妙的浪漫气氛[2]!
香港电影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制造浪漫,徐克和程小东的合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当然吴宇森不少作品中的武指也是程小东)。作为动作指导,程小东在当时的这个圈子里绝对算是个另类。他不像袁家班、刘家班那样注重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也不像成家班、洪家班那样专攻妙趣横生的谐趣打斗,而是充分利用快慢镜头的相互交叉,远景近景的不停切换来表现出一种更加富有张力的动作语言。在他的影片中,非常注重造型美学的运用。他能把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和梅艳芳等不会武功的美女变为一招一式煞有模样的武林高手,就是通过对人物造型的塑造来完成的。《东方不败》中的黑木崖之战以及《风云再起》中的海船之战,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举手投足之间便是一代武林枭雄之风范,而《新仙鹤神针》中更是运用慢镜将武林高手静时的长衫飘飘和动时的天马行空表现得灵气十足,充分体现了武侠小说字面上所蕴含的意境。而最具小东特色的还是利用慢镜来表现人物被对方击败后倒地时的动作,特别是像《武侠七公主》和《东方三侠》中多人的倒地动作,则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对每个人物的动作造型在时间上逐一进行放大展示,使得本应狼狈不堪的倒地变成了优美飘逸的舞蹈。如此具有浪漫气息的暴力展示,自然成了此后不少动作指导竞相模仿的对象!
虽然袁家班走得比小东要传统,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像《太极张三丰》这样需要表现中国最柔拳法最强战斗力的影片,慢镜头的使用也就成了影片武戏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样是表现太极拳,袁和平的《太极张三丰》就远比洪金宝的《魔教教主》要好得多)。无论是张三丰练拳时抱叶成团的神来之笔,还是张三丰大战董天宝时挥洒自如的套路展示,都成了西方的动作指导一百年都无法炮制出来的经典!
二.文艺片与慢镜头:
其实文艺片更多还是同长镜头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世界闻名的电影大师,像小津安二郎啊,特吕弗啊,阿巴斯啊,安哲罗甫洛斯啊,侯孝贤啊,都是玩弄长镜头的好手。香港电影素以快速剪辑闻名,长镜头的运用方面自然也就忽略了许多,即使是文艺片,节奏也比其他地区的文艺片要快得多。当然慢镜头并不是长镜头,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出诗意的效果,导演们还是愿意提高摄像机的拍摄速度,将银幕时间尽可能地放大,这在王家卫的文艺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说《阿飞正传》吧,阿飞离开生母庄园时那个反复出现的奔跑慢镜头,则体现了人物“无脚小鸟”般的无根性,他渴望有个归宿的梦想破灭了,只有继续“飞呀飞,飞呀飞”,直到自己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才落下地来。而到了《东邪西毒》的几场动作戏中,更是采用了“抽格加印”的手法,即在升格镜头中平均去掉动作的一部分画格(在1-2-3-4-5-6的画格顺序中去掉1、3、5),但是并不压缩整个镜头的时长,而是在空出来的地方加印动作的其他部分(变成2-2-4-4-6-6的序列)[3],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慢镜头表现。其实这种手法并不是为了突出打斗的激烈,而是为了传达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特别是西毒内心的无尽孤独和失落,更是在一头一尾地两场打斗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自从九七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那些为了吸引观众而常用的快速剪辑手法渐渐减少了,代之而来的是多种景别,多种镜头的交互运用。比如杜琪峰《大事件》中那个长达七分钟,极具写实色彩的长镜头,在徐克吴宇森时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于是,在这种风潮下,许多商业定位的影片都体现出浓郁的文艺色彩,采用起大量的长镜头和慢镜头来。像叶锦鸿《半支烟》中对舒淇的描绘,就是通过了升格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数十年过去了,她依然那么年轻而有风韵,这到底是豹哥(曾志伟)脑海中的幻觉,还是实际物象的客观呈现,我们与其仔细考究,还不如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沉醉于“电影魔术”所构造的银幕幻像中。而《金鸡2》的结尾处,年迈的阿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的往事画面全都是以慢镜来表示,非常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一种“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唏嘘感慨。既然商业片如此注重镜头美学的运用,文艺片就更不用多说了,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伴随着舒缓的欧式音乐旋律,西装笔挺的周慕云和旗袍裹身的苏丽珍在狭窄的弄堂过道里徐徐擦肩而过,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小资情调的场景,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2046》和短片《爱神——手》中,成了王家卫新世纪继续叱咤于香港影坛的杀手锏!
三.恶搞慢镜头:
比起动作和文艺来,香港电影人最爱做的恐怕还是恶搞了。当他们恶搞起来,从最低俗的“屎尿屁”到最高雅的贝多芬音乐,可是什么类型品种都不愿意放过的,而慢镜头这样一种拍摄手法自然也就被纳入了恶搞的范畴之列。周星驰绝对是这方面的好手,像《赌圣》中他模仿赌神出场时的风光无限,便是通过慢镜头来实现的,这种手法到了《审死官》中再次被搬用,宋世杰出场时所得到的民众欢呼根本不亚于赌神。而《龙过鸡年》(又名《撞财神》)就更加离谱了,因为根本就没采用任何升格镜头,而是故意将周的出场动作放慢,从而制造出一种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像是对原先这种模式化出场方式的一种嘲讽。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行运一条龙》中何金水慢镜出场时,身后激荡而起的气流和树叶,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装酷镜头,没想到却是他花钱雇人用鼓风机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再次狠狠地恶搞了一把!
其实这种恶搞并不是星爷的专利,像《东成西就》中的“眉来眼去剑”,就是没采用升格镜头而形成的“特殊”效果,张国荣所饰演的东邪和王祖贤所饰演的小师妹你眉来我眼去地相互放电,敌人的打斗速度也不自觉地放慢了下来,“心甘情愿”地被他们逐个痛宰,多么有趣的创意啊!类似的还有《钟无艳》中钟无艳同放屁将军的一场比试,为了不让将军因放屁而分心,两人故意将打斗速度放慢了下来,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种慢镜头的回放!
再来看看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当片尾唐伯虎满以为自己抱得美人归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石榴姐那张不堪入目的丑脸。两人徐徐旋转下落,气氛也由刚才的喧闹转入现在的平静,更加体现出唐伯虎此时万般失落的无奈心情。男抱女下落的场景倒是很平常,而女抱男下落的场景也随着新世纪“小男人”喜剧的泛滥而屡见不鲜,2002年的《河东狮吼》中,柳月红将下坠的程季常缓缓接入怀中的慢镜头,则象征了影片中女人对男人的一种彻底征服!
好了,说了这么多。但香港电影中的慢镜头数以万计,绝不是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看看如何能够通过慢镜头使得香港电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