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英国电影怎么拍的

英国电影怎么拍的

发布时间:2022-08-07 18:34:06

⑴ 电影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的拍摄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耗费心力的工作,特别是商业大片,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一般来说,电影拍摄离不开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三个步骤。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现在的电影很多场景和特效都要靠后期来完成,所以这部分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现场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声,那也得处理现场的杂音等等,做到声画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还要补拍补录等等,特效团队负责做影片中无法直接拍摄出的特效,这都是非常繁复的工作。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事情想想都会觉得可怕,其实也只要有经验的导演统筹调度,严格执行片场制度,各部门人员很快就能适应,然后就是默契配合,寻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⑵ 英国电影的介绍

其实在英国电影发展史的一百多年中,布赖顿学派、纪录电影运动、自由电影运动等都为世界影坛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英国电影学院《画面与音响》杂志的十佳电影排名更是专业电影人所信赖的最高标准。每年,英国出产超过90部影片,产值高达8亿英镑,其中既包括自产影片,也包括海外合作片。优秀的导演、出色的演员、高技巧的电影拍摄技术和吸引人的电影主题使得英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佼佼者。

⑶ 电影《亚马逊食人族》系列是怎么拍的为什么那么真实

因为电影模仿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虽然感觉很真实,但是仔细看的话,能看出来这些逼真的特效都假的。

亚马逊食人族剧情介绍:

电影《亚马逊食人族》故事是讲述三个年青人,到南美的巴拉圭阿马逊流域找寻相传食人族的下落,并要证明这个世界并无食人族,食人族的流传只是西方文明的诬蔑云云。

他们在森林找寻族人的过程中遇见了两个白种男子,这两个白种男子说他们差点遭食人族吃了。事实上,这两个白种男子曾经在那个所谓食人族大开杀戒,杀害族人。

族人原本是善良无邪的,现在他们要报复等这种剧情跌宕起伏的电影。

食人族的由来:

简单的理解就是有一个喜欢吃人的民族,他们在吃人的时候并没有悔恨自责心理,更多将吃人当作一种传统文化对待,亚马逊食人族是否存在,我们先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2001年10月,七名美国考古学家在一名叫比尔的富翁资助下。

开始正式研究食人族这个课题,研究小组被称为比尔小组。他们收获还是不小的,首先有人在墨西哥北部的杜兰戈州山区找到了很多“食人族”存在的证据,三十多根人类骨头,考究其年代应是1425年以后的,这些骨头被挖出来之前,都埋在海拔近万米的洞穴上。

⑷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拍摄的

关于电影的原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用人的视觉暂留来解释,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在观看亮的景物时,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线刺激,当光线刺激消失时,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刻消失。

这种说法根据视觉暂留现象,认为当第一张画幅移去之后,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时,第二张画幅又来了,这样将各个逐渐改变动作的影像连接起来给我们观看,便看成是活动的了。

另一种说法则用人的心理作用来解释电影的活动原理,认为人在观看电影时,能感受到有活动的效果,是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动”的经验,并经过心理的联想而造成的。

(4)英国电影怎么拍的扩展阅读:

电影的问世源于一场赌约。1872年,英国几名赛马者为马奔跑时是否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而争论不休,并为此打起赌来。麦布里奇为了解其中缘由,便在马道一侧放置了24台相机,当马跑到各相机前时,就拍下马此时的运动状态。

然后,他将照片依次放在一个可旋转的玻璃盘上,并用一个挖有槽口的圆盘做反向运动,使照片轮流出现在槽口,从而看见马在奔跑时的一组连续动作图像。这就是电影的雏形,它为后人研究电影奠定了基础。

⑸ BBC 的纪录片是怎么样拍摄的

同是纪录片爱好者,不请自来,其实就是凭着感觉来答(皮)一下下。

因为bbc拍片一般都是整个团队从英国带过来,中国人最多只能从事翻译、副导演的工作,即便从事这些基础的工作,也需要有专业机构推荐,也会要求你具有国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文字能力、统筹能力等等等等。

顺便说一句,bbc不像咱们央视,它的片子不是台里组织人来拍。它是制片人制度,类似于项目外包,bbc主要负责发行。所以,如果你想为bbc 拍片的话,搞定制片人是关键。

⑹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具体是怎么拍摄这部电影的

卡梅隆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并说服该制作公司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实体摄影来加强电影的历史真实性。

他召集了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摄影师、水手和历史学家,于1995年组织了12次潜水。他们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俄罗斯的“姆斯蒂斯拉夫·凯尔蒂什学院”号。船上的两艘和平号潜艇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潜到约四千米泰坦尼克号废墟的深度的五艘潜艇之二。

除此之外船上还有一台专门为电影摄影制造的遥控潜水器,使用这些潜艇卡梅隆拍摄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遥控潜水器甚至可以进入残骸内部,拍摄到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人所未达的地方。由于潜水器上的特殊摄影机每次只能拍摄12分钟,因此每次潜水都必须精心计划。这些实地拍摄结束后卡梅隆开始写剧本。

1995年9月1日制片开始。制造泰坦尼克号的船厂哈兰·沃尔夫开放了其私有档案,摄影组得以看到本来以为已经失落了的蓝图。艺术指导彼得·拉蒙带领的小组为船的内部装潢专门收集了1912年左右的物件,而且这些物件全部必须处于全新或者至少看上去全新的状态,因为泰坦尼克号是在首航时沉没的。

几乎没有任何另外一部电影对于道具细致到这个程度。衣服、箱子、碗碟、内部装潢和沉没的过程全部非常仔细地按照原样或者实际发生过程组织。虽然如此《泰坦尼克号》还是发生了一些错误。比如在电影中使用了有过滤嘴的香烟,但是这样的香烟是1940年代中才上市的。

为了拍摄真实的外景二十世纪福克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海岸购买了一块16万平方公里大的地区,1996年5月31日在那里设立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摄影场。在四个月内在罗萨里多的北部建造了一座规模和一座小城市一样的摄影场,其中包括及其完整的基础结构和多个摄影棚。

通过爆破他们制造了两个巨大的水箱。一个可以容纳6400万升水的里面装有泰坦尼克号逼真的重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旋转270度。另一个可容纳有2200万升的水箱里有一等舱豪华的内部装饰。大水箱里的模型虽然是完全成比例造的,但是拉蒙不得不做一些妥协。

比如救生艇和烟囱被缩小了十分之一。部分甲板设施被省略,一个前甲板也被省略。这些被省略的部分后来被模型取代。救生艇甲板和主甲板均是电影舞台,其它部分全部是钢结构的外表,内部藏着能够使得模型在拍摄沉没景象时倾斜的装置。

旁边还有一个可以在120米长的轨道上行走的、50米高的吊车。这架吊车不但在建造模型时作为建筑工具被使用,而且也被用来照明和摄影。在相应的场面拍摄结束后模型船被拆掉当作废铁卖掉,来补充一点拍摄经费。

1996年7月开始拍摄电影开始和结束时在现代的情节。这些场面是在潜水探测就已经被使用过的“姆斯蒂斯拉夫·凯尔蒂什学院”号上拍摄的。在拍摄时有一个至今没有找到的人将苯环利定掺入伙食,许多拍摄组的人,包括卡梅隆本人,被送入医院.1996年9月开始在新的福克斯拍摄场地拍摄。

尾楼甲板的场景是使用一个特殊技术拍摄的。通过一个关节整个船尾可以直立起来。为了保证特技演员的安全许多道具是用塑料泡沫做的。1996年11月15日拍摄上船的场景。

泰坦尼克号的模型只有右舷,原因是因为当地的风大多数从北吹过来,因此烟囱里的烟看上去就好像船在航行一样。但是这造成了一个困难,因为从南安普敦启航时泰坦尼克号是左舷停靠在码头上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拍摄组使用了一个很奇怪的方法:所有道具和服装上写的字都是倒写的。假如在剧本里写着某人丛左往右走的话在拍摄时他从右往左走。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所有拍摄的场景被镜像反射过来。

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计划拍摄138天,实际上使用了160天。由于他们必须数小时在冷水中拍摄,许多演员得了感冒、流感和肾传染病,其中包括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一些演员因此退出,三名特级演员骨折。美国影视演员协会后来得调查认为整个场地是安全的。

卡梅隆本人从来没有向他的演员道歉,因为他这样严格地要求他们。但是他承认他这次是非常严格:“我对我自己和我的组非常严格。我坚信在对付成千上万的意外和这么大的拍摄场地的时候,为了保证没有人出事,我必须采取一些军事性的措施。

我想假如您要指挥这么对人的话您也不得不采取严格的措施。”温斯莱特几乎淹死,肘部受伤,患流感,她后来说,除非她获得“许多钱”她不愿再与卡梅隆合作。她承认卡梅隆是一个“和善的人”,但是“太易怒”

特技

2200万升的小水箱裏有一个巨大的液压装置,使用它可以使得一等舱的餐厅以及其大阶梯以30釐米每分钟的速度沉入水中。在第一次试验是大阶梯从它的固定中脱离,但是没有人受伤。长223米的泰坦尼克号船首在被沉入水中是发现这个部分太大了,在水裏它就像一个减震器一样。

为了使得它能够被沉入水中,卡梅隆下令将裏面的东西清空,他亲手打破了一些船窗。餐厅完全被淹之後拍摄组实用了三天的时间来拍摄探宝者洛维尔的遥控潜水器是怎样在现代探索船的内部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後的场景是在一个130万升的水箱裏拍摄的。

它是拍摄场地上最小的水箱。水裏浮著的死屍上使用了特别的粉末。这些粉末在遇到水後结晶。通过这些粉末以及在头发和衣服上使用蜡使得演员们看上去像被冻死了一样。

卡梅隆想通过这部电影推进视觉效果的能力,因此他让他自己的公司数位领域继续发展在《深渊》和《终结者2:审判日》中已经获得的成就。尤其是逼真地模拟水的功能。

至此为止大海一般是通过拍摄小的水面来模拟的,然後通过慢动作来放大,但是其效果不是非常好。卡梅隆则让他的摄影组通过动作捕捉来拍摄一个13米长的模型。水和烟是数码化後添加上去的。他们使用了军事的计算演算法来进行数位类比。

为了完善整个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其他的东西通过动作捕捉拍摄和添加上去。视觉效果监视罗伯??勒加托将演员、自己和他的孩子的脸数位化来加强数位模拟人的真实性。除此之外还有一座20米长的,中间可以断开的泰坦尼克号的模型,这是唯一一座可以入水的模型。

机器舱裏的景象使用的是“杰瑞米亚??欧布莱恩”号裏的机器舱,然後通过模型和在蓝屏前摄影的演员补充。为了省钱,一等舱的休息室只是模型,後来加上蓝屏前拍摄的演员表演。模拟的过程使用了60部电脑,这些电脑使用当时还很罕见的Linux作业系统。

(6)英国电影怎么拍的扩展阅读: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在内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

剧情简介

1912年4月15日,载着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在北大西洋两英里半的海底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亲自潜入海底在船舱的墙壁上看见了一幅画,洛维持的发现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妇人的注意。已经是102岁高龄的罗丝声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在潜水舱里,罗丝开始叙述她当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丝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一道上船,另一边,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靠在码头上的一场赌博赢到了船票,罗丝早就看出卡尔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甚至打算投海自尽。

关键时刻,杰克一把抱住了少女罗丝,两个年轻人由此相识。

为排解少女心中的忧愁,杰克带罗丝不断发现生活的快乐之处。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罗丝脱下衣服,戴上卡尔送她的项链,让杰克为她画像,以此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当他俩做爱时,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

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在危急之中,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更加分明。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

老态龙钟的罗丝讲完这段哀恸天地的爱情之后,把那串价值连城的珠宝沉入海底,让它陪着杰克和这段爱情长眠海底。



⑺ 如何拍电影卓别林

如何拍电影卓别林呢,打开放11,然后设置卓别林,然后就可以拍摄成功啦。

⑻ 电影是怎么拍摄的

这些特技表演基本上是由前期拍摄的素材通过后期制作加工而表现的。
1、刺激和惊险打斗的场面,首先是由导演要求,武指创作,演员表演完成的,有些拍摄动作并不快,后期制作的时候可以压缩时间从而达到加快动作的效果,再加上镜头迅速的切换,制造激烈的效果。惊险的场面,比如飞来飞去是由吊钢丝完成的,后期再把钢丝做掉。还有就是比如悬崖峭壁上惊险的动作,演员可以在摄影棚内就能完成,在蓝背景或绿背景下拍摄,再拍摄外景,通过后期相加,就把人放在在悬崖峭壁上了,呵呵,我这些举例都是比较通俗的说法,便于你的理解。
2、大型的汽车啦飞机什么的,那也是小问题,有的电影投资比较大,运用飞机的一般都是租用,拍摄自己所需的镜头,当然真实的飞机不能爆炸了,那也是通过后期的加工来完成,大部分就是假的。
3、压碎的小轿车,房子,火车翻车,飞机爆炸基本都是用模型来拍摄的,首先制作逼真的模型,通过后期制作使它们与真实的镜头相组合来创造比较真实的效果,说白了都是掩人耳目。
现在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为电影制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视觉上的东西什么都可以用电脑做出来,就怕你想不到,只要能想到的东西就能做出来,当然,这要求专业的技术力量的,电影特效的制作全世界没几家做的是顶级的,那就要看电影投资的Money了。

⑼ 好莱坞电影,现场到底是怎么拍的呢

演员排练到基本满意后,可以留在演区补妆,整理服装,摄影灯光部门可按排练结果做出相应的微调,跟焦员也应于此时量度准确演员距离,准备跟焦。特别想提一下,某些缺乏经验的梳头、化妆、服装人员由于怕人说他们怠惰,往往盲目地在任何时候跑出来,站在演区、镜头前面补妆、弄头发,既徒劳又阻碍其他部门工作,有经验的副导演就会安排他们适当的时候做他们该做的事,提高效率。当所有微调完成,演员进入状态,就可以正式拍摄。每一条停机后,导演要给予明确指示,要么满意收货,要么重来;如果重来,要明确地告知各单位、演员重来的原因,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而含糊地要求演员重做。如果一个镜头OK了,副导演会有序地安排演员撤退,机器移位,准备重复以上程序,拍摄下一个镜头。

⑽ 英国的电影的发展史

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
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同一时期摄制故事片的还有F.S.莫特肖。他的 《抢劫邮车》、《白昼行劫》(两部影片均摄于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像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1914年,英国电影工作者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尔塔斯——死里逃生的人》(1916),则仿照法国影片《芳托马斯》样式,是第一套动作惊险连续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摄了《阿尔夫的纽扣》(1920)和其它几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时。皮尔逊制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爱情生活和笑声》(1923)以及《起床号声》(1924)。英国无声影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B.鲍尔芾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另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为杰出而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对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制片人M.巴尔康、导演V.萨维尔、剧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区柯克,A.以及当时为大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明星B.康普逊合作的结果。希区柯克在20年代后期在盖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执导《快乐的花园》(1925)和《房客》(1926)两片而成名。这家公司的成功产品还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鲁内尔的《英国老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与此同时,也崛起了另外几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H.威尔科克斯继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后导演了影片《十夜谈》(1924)、《唯一道路》(1925)、《涅尔`格温》(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导演了《她》(1925);M.埃尔维导演了《阿尔芒蒂埃尔来的小姐》(1926)与《海军将帅的副官》(1926)。
随着电影制片事业的发展,英国的电影放映场所逐步脱离游艺场而建起可容几百观众的影戏院,当时还雇用钢琴师和小乐队在放映电影时进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开办起来,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本国影片只占全国上映总数的15%,因此,英国既不能从国内电影市场收回大量资金,又没有充足财力投入制作优质影片、同外国影片争夺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生产更受影响。从1916年起,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更为不利,电影事业进一步遭到危机。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著名制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于1924年关闭制片厂。为保护民族电影,政府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时,新的制片厂如戈蒙特公司、英国国际影片公司和英狮公司先后成立。到20年代末,英国又摄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为定额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补空档,刺激英国电影出现了一番兴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为了供应市场紧缺的需要,出厂的产品仍然是大批质量差、省工省时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声影片问世。英国面临的问题同其它各国大致相同,如录音方法简陋,设备笨重,影片内容从头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就是接二连三的歌曲。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拍了一半而改为有声影片,他在运用声音效果方面,匠心独运,这部被公认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对其他导演很有启发。此后拍摄出了一批较成功的有声片,包括:希区柯克的《谋杀》(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1930)、《正告英格兰》(1931)和《跳舞吧,美丽的女郎》(1931),萨维尔的《W——计划》(1931)和《办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罗马快车》(1932),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柯达,A.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外享受的盛誉,远远超过英国其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柯达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精神,促使所有电影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他为英国影片开拓了向国外输出的广阔前景,又给电影事业灌输了乐观与奋发的风气。他的公司还在世界各国收罗人才,礼聘他们来英国工作,推进了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德国导演P.津纳执导的《凯瑟琳女皇》(1934)、美国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国导演克莱尔,R.拍摄的《鬼魂西行》(1935)、美国导演兼美工设计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来世界》(1936),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这家公司制作的影片如Z.柯达导演的《河上刺儿头》(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达本人拍的《伦勃朗传》(即《画圣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这时期英国的其它制片人和导演纷纷紧步柯达后尘,由M.巴尔康监制、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万事通》(1934)、《三十九级台阶》(即《国防大秘密》,1935)和《破坏》(即《薄命花》,1937)都极为成功。此外,萨维尔的《好伙伴》(1933)、《长青树》(1934)和《铁公爵》(1935),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1934)、《老德鲁里的假腿》(1935)和《维多利亚女皇》(1937),L.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铎•罗斯》(1936),B.维尔特尔的《罗得岛》(1936),均获较高评价。到1937年,英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长,大多数制片人不讲求质量,拍摄的影片没有票房价值,加之多数资金来自借贷,年终结算,很少获利。到1938年,生产骤然下降,英国议会为挽救这个局面,在这年又通过新电影法案,规定提高英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分配定额,从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滥拍成本低、质量差的影片;允许外国资金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根据这个条款,美国米高梅公司和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都投放了它们的资金,在英国开办了几家联合制片厂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资的《一个美国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卫城记》,1938)和《再见,奇普斯先生》(即《万世师表》,1939),福斯公司投资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这些影片全都由好莱坞导演执导、好莱坞明星主演,英国方面只提供场地、摄影器械、技术人员和个别演员。英国电影导演这期间也拍出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卖花女》(1938)、希区柯克的《失踪的女人》(即《琼花劫》,1938)、里德,C.的《银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达的《四羽毛》(1939)等。
这几年,英国电影事业也实行了明星制度,相继登上明星宝座的是:霍华德,L.、劳顿,C.、G.菲尔兹、唐纳,R.、M.奥勃朗、M.洛克伍德、费雯丽、哈里森,R.、奥立弗,L.等。
1929年格里尔逊在英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下,导演了一部纪录片《飘网渔船》,反映北海捕捞鲱鱼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社会教育,并认为苏联电影是表现电影社会功能的实际事例。他从工商企业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影片的艺术工作者参与这个运动。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学派的人员中有P.罗塔、B.赖特、E.恩斯特、A.埃尔顿、H.沃特、D.泰勒、S.莱格、A.卡瓦尔康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像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卡瓦尔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宁斯和H.瓦特的《伦敦必胜》(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标》(1941)、J.福尔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宁斯的《火已点燃》(1942),R.博尔廷的《沙漠大捷》、P.杰克逊的《西方进军》(1944),还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国人G.卡宁合导的《真正的光荣》(1945)。这些纪录片在战时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还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纪实或宣传的性质,如P.赫斯特和布鲁内尔 3人合导的《雄狮添翼》(1939)、鲍威尔,M.的《第49°纬线》(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导的《我们所在的队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亲》(1942)等。其它有关大战题材的故事片还有里德的《铁血忠魂》(1944)、鲍威尔的《壮士春梦》(1943)等。与此同时,也拍有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较突出的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1940)、迪克森的《煤气灯》(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奥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绅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斋志异》,1945),还有豪华历史剧《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又译为《璇宫艳后》,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见恨晚》(1945)等。
J.A.兰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崛起的英国电影事业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从事宗教电影的摄制工作。1935年,创办英国全国电影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商业性电影,同年他与C.M.伍尔夫合办电影发行总公司。1941年兰克已掌握有英国 3大电影放映网中的两大放映网。大战结束时,他的总公司扩展成了势力雄厚的联合企业,拥有英国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大部分实权。他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巨资故事片厂,包括儿童片、动画片部门,摄制新闻纪录连集片,开办电影学校,专门培养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资大片打进美国市场,把英国电影事业从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来,1947年,他去美国谈判推销他的影片。不料英国政府却在这时颁布法令,要征收国外进口影片75%的税收,美国各家制片公司坚决抵制,好莱坞影片全部停止输往英国,使各地影院减少了大量片源。兰克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计划也成为泡影,英国电影界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英国政府于是敦促兰克和其它制片人增产影片以填补空缺。但是英国电影业经济拮据,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不多。1948年,英国政府只得撤销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美国影片又立刻大量涌进,英国影片在本土银幕上仍无容身之地。英国政府再度规定:美国影片从英国所得利润必须将其中的一定数额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这种办法又让美国电影势力进一步深入英国电影事业。此时期,兰克影片公司和别的制片厂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拍摄的《锦绣前程》(即《孤星血泪》,1948)和《雾都孤儿》(1948),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阶梯》(即《太虚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译为《思凡》,1947)和《红菱艳》(1948),奥立弗自导、自演的《王子复仇记》(1948),里德导演的《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个人》(1949),还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后》(1949)等。
为了维持和保护本国电影事业,英国政府只得仍旧采用上映定额分配办法,规定从1950年起,分配英国影片上映的定额要增加到30%,可惜当时娱乐捐税仍保持战时标准,电影事业所得实惠甚微。英国政府乃于1949年成立国家电影筹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钱借给电影事业;接着1950年又创立英国电影生产基金会,专门支配从电影票上征收的捐税,作为补助电影生产。不过,这时候电视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电影院的上座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从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最成功的作品当推哈默的《善人与贵族》(1949),麦肯德里克的《清洁的小岛》(1949)、《白衣男子》(1952)和《专门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莱顿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乱》(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护照》(1949)、《日内瓦的妇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声》(1950)等。
英国政府限定了美国影片所得利润的高额百分比要投资在英国事业以后,美国公司开始恢复营业,与英国合作拍片。这一阶段英美合拍的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儿》(1950)、R.沃尔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后号》(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杰出的作品则是利恩的《桂河大桥》(1957)。这是一部当时上座率最高的战争片。
美国的部分电影工作者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纷纷离开好莱坞。导演J.洛西到伦敦定居后,接踵而来的又有卓别林,C.、R.莱斯特、库布里克、吕美特等。这些人为英国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
英国电影事业多年以来得不到振兴,1959年,一伙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尔•赖兹为首发表宣言并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导自由电影运动,这次运动和反对文学与戏剧中传统价值观有联系,也与“愤怒的年轻人”运动的政治和精神抗议相结合。它的基本内容是要求用积极态度来表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他们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价值观,如J.克莱顿的《屋顶阁楼间》(即《金屋泪》,1958),理查德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味》(1961)和《长跑家的孤寂》(1963),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这种运动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还有施莱辛格,J.的《恋爱有术》(1962)和《骗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电影的调子有所变化,把反抗仅作为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不再具有社会性含义。这种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汤姆•琼斯》(1963)中表现得最为鲜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电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运儿》(1973)。在这两部影片里导演在表现当代社会冲突时把敏锐的观察和独创的概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国利用美国的资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李•汤普逊的《纳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T.扬的《乌有博士》(1962)、P.格伦维尔的《绳环》(1964)。其它英国名片有G.格林的《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儿子和情人》(1960)、克莱顿的《无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个雨天下午的集会》(1964)和《L形的房间》(1962)、施莱辛格的《亲爱的》(1965)和《远离狂乱的人群》(1967)、L.吉尔伯特的《阿尔菲》(1966)等。
英国国会在70年代又通过一个新电影法案,把本国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额提高到30%。增加了电影筹资公司的预算,因为美国投向英国电影事业的资金数额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随着电视越来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断降低,尽管提高票价,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历史最低点,同年,英国订立一条税法,规定外侨影片制作者在全世界范围收入的75%要交纳所得税,从而阻塞了国外投资。这一年,英国故事片生产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国导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儿》(1970)、C.迈尔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1970)、R.波兰斯基的《麦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顿波罗,R.的《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72)、 M.弗兰克的《阶级烙印》(1973)、库布里克的《巴莱•林登》(1975)、拉塞尔的《汤米》(1975)、库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后期,英国制片业在美国资本牵制下,松木和爱尔斯垂两大制片厂虽也自己投资拍片,主要还是出租场地去同美国合作。美国著名连集卖座片《超人》、《星球大战》等是在这两个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的,还有一部分英国电影创作人员去外国拍片。
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事业有所好转,1981年的《火的战车》和1982年的《甘地》两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育丽塔》(1983)、《当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获得好评,1986年,艾非里的《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和乔菲的《使命》更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期间英国影片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垄断,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国影片仅占10%左右,许多影片在国内的收入仅能收回投资的10~40%。
英国的大电影制片厂有“松木”、“爱尔斯垂”、“金波顿”和“图克南”。主要电影教育机构有伦敦电影学校、民族电影学校,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电视电影学院。主要电影研究机构为英国电影学院(BFI)(建于1933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电影节,每4年举办一次,为非竞赛性的。主要电影出版物有《画面与音响》(1932年创刊)和《银幕》(1959年创刊)。

阅读全文

与英国电影怎么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慢热的电影人物角色 浏览:465
有大柱人物的电影 浏览:52
看电影显示黑白色 浏览:330
一个女人复仇电影韩国电影 浏览:257
搞笑视频动漫电影 浏览:631
女主夜晚变成蟾蜍动画电影 浏览:870
免费男生英文电影 浏览:416
论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浏览:450
伦理电影影视村 浏览:739
推拿电影怎么 浏览:516
电影嫌疑人小女孩的扮演者 浏览:240
怎么去电影学院学表演 浏览:74
印度老电影连续剧 浏览:15
韩国伦理电影在线免免费观看影片 浏览:131
重庆观音桥有哪些电影院 浏览:452
美团电影票怎么更改时间 浏览:852
适合已婚妇女看的中文电影 浏览:200
电影版斗鱼为什么看不了 浏览:60
电影演员于晓光的前妻是谁 浏览:710
快手在哪个上面买电影票 浏览: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