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乡村爱情有个兽医叫什么名字
乡村爱情有个兽医叫什么名字?好像是叫王长贵吧?说实话,乡村爱情这么多部我基本上都看完了,你要是突然之间说要问一下那个人叫什么名字,还真的是不记得时间这么久了,而且乡村爱情演的非常到位比较接地气,嗯,那个龙就是说,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演得非常到位。我之所以会把乡村爱情全部看完,那是因为里面的那些人风趣幽默。而且演绎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个农民的角色鞋演绎的淋淋尽致。
Ⅱ 著名京剧曲目值得一看的 以及著名的花鼓戏曲目
著名京剧曲目:《三家店》《文昭关》《沙家浜》《智斗》《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借东风》《识天文习兵法犹如反掌》《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后半部分)》
我知道得不多,以下是参考别人的答案(网址:http://z..com/question/109899248.html?si=2&wtp=wk),他的答案比较全:
1.青衣唱段:
梅派:
贵妃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
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凤还巢 -- 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
凤还巢 -- 母亲不必心太偏
穆桂英挂帅-猛听得旌鼓响画角声震
天女散花 -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
生死恨 -- 夫妻们分别十载
麻姑献寿-- 瑶池领了圣母训
西施 -- 水殿风来秋气紧
大唐贵妃-- 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大唐贵妃-- 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程派:
荒山泪 -- 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
春闺梦 -- 可怜负弩充前阵
春闺梦 --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六月雪 -- 未开言思往事心中惆怅
锁麟囊 -- 春秋亭外风雨暴
锁麟囊 -- 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
贺后骂殿-- 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
张派:
状元媒 -- 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
女起解 -- 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进
怜香伴 -- 我已将巧计安排定
春秋配 -- 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
春秋配 -- 蒙君子赤诚心再三问话
望江亭 -- 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
望江亭 -- 独守空帷暗长叹
西厢记 -- 先只说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
荀派:
红娘 --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红娘 --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
红娘 -- 看小姐红晕上粉面
尚派:
双阳公主-- 风萧萧惯长征千里战马
失子惊疯-- 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
乾坤福寿镜- 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
另 各派均演的
白蛇传 -- 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
女起解 -- 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辨
大登殿 -- 讲什么节孝两双全
二进宫 --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
2。老生唱段:
杨派:
击鼓骂曹 -- 谗臣当道谋汉朝
文昭关 -- 一轮明月照窗前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碰碑 --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
杨家将 -- 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珠帘寨 -- 昔日有个三大贤
野猪林 -- 大雪飘扑人面
三家店 --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法场换子-- 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
马派:
三娘教子-- 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
赵氏孤儿--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苏武牧羊-- 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
淮河营 -- 此时间不可闹笑话
甘露寺 --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借东风 -- 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
四进士 -- 上写田伦顿首拜
空城计 --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胭脂宝褶-- 老王爷登大宝一统天下
法门寺 -- 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
清官册 -- 接过了夫人酒一樽
谭派:
战太平 -- 叹英雄失势入罗网
定军山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言派:
卧龙吊孝-- 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
让徐州 -- 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
另 各派均演的:
上天台 -- 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隐
上天台 -- 金钟响玉兔催王登九重
洪羊洞 -- 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洪洋洞 -- 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洪羊洞 -- 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
武家坡 法场换子 击鼓骂曹 清官册
四郎探母 珠帘寨等
3.花脸:
铡美案 --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探阴山 -- 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
探皇陵 -- 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分
铫期 -- 皇恩浩调老臣龙庭独往
坐寨 -- 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
赤桑镇 -- 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
赵氏孤儿 -- 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
刺王僚 -- 列国之中干戈厚
除三害 -- 一席话说得我羞愧难禁
花鼓戏名曲目:(我举的均是湖南的,其余的不太懂)
宁乡花鼓戏:《雪梅教子》《孟姜女》
益阳花鼓戏:《看牛对花》《扯笋》《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
长沙花鼓戏:《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刘海砍樵》《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
岳阳花鼓戏:《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 》
常德花鼓戏:《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Ⅲ 乡村兽医为什么把徐宏福捧火了难道他就是徐宏福
想象力很丰富……
Ⅳ 平弦戏是怎样成长的
从1951年起,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其音乐曲调,并有专著出版。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试用其曲调排演了《秋江》、《楼台会》等小戏。1958年上半年,青海省湟中县秦剧团,也试着将平弦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员排练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在湟中、西宁、兰州上演。
同年下半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做出“将平弦坐唱曲艺搬上舞台,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决定,并在西宁市戏剧学校设立了平弦班,于同年10月起陆续招收学员40余名,抽调平弦艺人、戏曲形体训练和排戏教师、新文艺工作者近20名,投入了将坐唱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的实验研究工作。
1959年,由西宁戏校平弦班的小学员们排练的第一台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被搬上了舞台,与西宁市的广大观众见面,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青海日报》、《西宁日报》连续发表了诸如《特放的花朵》、《新花开放添异彩,青海平弦登舞台》等多篇文章和剧照,热情地赞扬青海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的正式诞生。同年国庆节,平弦剧再度公演。
青海平弦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宁官话为主,但生、旦的韵白吸收了京剧和秦腔的念法。在表演艺术上,受京剧和秦腔的影响较大。行当分生、旦、净、丑,但声腔还不能截然分开,只能从男女的音低音高来分。
青海平弦戏的前身为曲艺平弦坐唱。平弦坐唱,也被称作“西宁赋子”,因赋子腔是其主调,并且主要流行于西宁一带而得名。青海平弦戏同时还流传于湟中、大通、湟源等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地区,其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
青海平弦是一种只唱不说的联曲体曲种,它的曲调丰富,素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韵”之说,青海平弦戏既保持有曲艺的联曲体的特点,又吸引了其他板腔体剧种的长处,形成综合体的音乐体式,包括花音唱腔,如花音赋子、花音背弓以及新平调、快板、倒板、散板等20余种唱腔。
此外,还从其他剧种的曲牌和青海民间唢呐曲牌中吸收了大摆队、大开门、将军令、得胜令、雁落沙滩、泣颜回、古榴花、尾声等30余种唢呐曲牌,以及大红袍、纱帽翅、菠菜根、小开门等10余种弦乐曲牌。
其音乐唱腔可以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具有严密的单曲体反复和多曲体联套的完整结构。旋律委婉绮丽、温柔典雅、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也是影响较大的曲种。
演员们依照平弦表现题材与曲调表达情绪的不同,将平弦曲目的段子分为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4类。每个段子的组成,在开头部分都配有叫做“前岔”的曲词,在结尾部分配有叫做后岔的曲词。所以,一个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和赋子或背工、或杂腔、或小点儿等类曲词,加上后岔构成的。
平弦传统曲目多为7字句和10字句韵文,内容广泛,多取材于元、明时期杂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及历史演义。
青海平弦的伴奏的乐器有琵琶、三弦、正弦板胡、反弦板胡、月琴、扬琴、曲笛、月儿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加二胡、大提琴的,有时也只用三弦伴奏。
青海平弦原无打击乐,搬上舞台后,曾试用过秦腔锣鼓,后改用京剧锣鼓,并参考青海灯影戏等的打击乐,创制一套与平弦音乐在音色和调门上比较协调的全套打击乐器,并根据需要创作了各种打击乐的板头和部分鼓点。
平弦班还排练演出的传统戏有《合婚》、《打路》、《风筝误》、《庵堂认母》、《游园惊梦》等;现代戏剧目有诸如《小两口吵嘴》、《小红心》、《拾麦穗》、《木匠迎亲》等。
平弦班的师生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曲牌套体的形式,但在结构上逐渐变为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来选择适合的唱腔和音乐曲牌进行设计和联套。对平弦曲艺中原来就有的苦音和花音两种不同情绪和调性色彩的音乐唱腔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充实并且发展了平弦戏的花音唱腔,增强了表现力。
在念白方面,因受到当时的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开始曾使用普通话,但很快发现和表演的风格不协调,便改用西宁官话。
在原西宁戏较平弦班的基础上,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该团创作、改编和移植排演的现代戏有《血海怒涛》、《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村风雷》、《半口袋洋芋》、《一百斤燕麦》、《柜台红花》、《向阳川》、《丰收之后》、《金沙江畔》等近20出。
现代戏和传统戏则有《马五哥与尕豆妹》、《玉簪记》、《香罗帕》、《樊江关》、《王昭君》、《断桥》、《狸猫换太子》、《赶花轿》、《水斗》、《盗草》等30余出。
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在排练《狸猫换太子》时,在音乐唱腔方面,大胆突破了曲牌联套结构,借鉴、创作和发展了导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乐板头、打击乐、行弦等,同时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类曲调的精华,使平弦戏的曲牌结构,由曲牌联套体走上了辅以板式变化的综合体路子。
另外,该剧还吸收了青海眉户和贤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运用,并吸取了青海民间的唢呐牌,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表现力,在念白、表演和形体训练方面也增加了高难度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移植排演了《痛说革命家史》、《深山问苦》、《情深似海》三出折子戏,受到了好评。
在群众的要求下,又正式组建了西宁市平弦剧团,陆续排演了《三月三》、《山村兽医》、《同甘共苦》等平弦现代戏,在西宁、湟中、民和、乐都等地进行了演出。后来,该剧团改为西宁市地方文工团,后又改为西宁歌剧团。
改革开放后,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得到了恢复,这标志着青海平弦戏这个青海汉族地区唯一的新兴地方剧种得到了新生。
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在西宁上演了大型传统戏《假婿乘龙》,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青海平弦戏是本土文化的象征,其精粹不仅在于讲究唱、念、做、打,还包括独特的民族音乐的伴奏。而用现代交响乐伴奏,是青海平弦戏利用新奇感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青海平弦戏的好奇。
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苦心耕耘,探索实践,终于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使该戏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Ⅳ 非常了得里面郭德纲孟飞老提的那个乡村兽医到底是谁啊困惑
徐洪福,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因为那个人是假的,所以这个人不存在。
Ⅵ 想了解中国各地方戏剧的代表性段子
这是为你辛苦搜集的一些材料,和他们的地址,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你说“越多越好”,实在很困难啊!先给你这些,你先看看好吗?:)
除了你要找的几个以外,我还有一些补充,所以我的答案目录如下:
1 京剧
2 粤剧
3 川剧
4 黄梅戏
5 花鼓戏
6 河南坠子
7 豫剧(河南梆子)
8 昆曲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1 关于京剧
http://..com/question/13312471.html
梅派: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
程派:锁鳞囊
尚派:红娘
还有智斗 空城计 四郎探母 尚派的双阳公主
马派 甘露寺
谭派 战太平
杨派 击鼓骂曹
奚派 白帝城
周信芳先生的 追韩信 徐策跑城
文昭关 武家坡 二进宫
另附:京剧的经典,来自网络知道
1、霸王别姬(折子戏);2、白蛇传;3、定军山;4、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5、群借华;6、金玉奴;7、失空斩;8、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9、玉堂春;10、让徐州;11、乾坤福寿镜(尚派);12、搜孤救孤;13、文昭关;14、西施(全剧 选场 01-02);15、望江亭;16、徐策跑城(折子戏);17、彝陵之战; 18、辕门斩子;19、四郎探母;20、红鬃烈马;21、锁麟囊 22、群英会 23、探阴山
1、借东风 2、花田错 3、红灯记 4、杜鹃山 5、智取威虎山 6、沙家浜 7、宇宙锋 8、红娘 9、穆桂英挂帅 10、杨门女将 11、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12、二进宫 13、大保国 14、西施 15、贵妃醉酒 16、生死恨 17、太真外传 18、白蛇传 19、文昭关 20、击鼓骂曹 21、李逵探母 22、女起解 23、钓金龟 24、金玉奴 25、武家坡 26、游龙戏凤 27、击鼓骂曹 28、打渔杀家 29、四郎探母 30、将相和 31、凤还巢 32、大登殿 33、玉堂春 34、 文姬归汉 35、桑园会 36、洛神 37、鸿门宴 38、三娘教子 39、甘露寺 40、法门寺 41、柳荫记 42、打侄上坟 43、铡美案 44、彩楼记 45、御碑亭 46、珠帘寨 47、穆柯寨 48、定军山 49、春闺梦 50、双阳公主 51、文昭关 52、红鬃烈马 53、谢瑶环 54、天女散花 55、八仙过海 56、闹天宫 57、嫦娥奔月 58、春秋配 59、荒山泪 60、贺后骂殿 61、锁麟囊 62、辕门射戟 63、洪羊洞 64、八大锤 65、杨家将 66、三家店 67、罗成叫关 68、拾玉镯 69、江姐 70、失子惊疯 71、西厢记 72、状元媒 73、赵氏孤儿 74、打龙袍 75、遇皇后 76、四进士 77、秦香莲 78、借东风 79、草船借箭 ……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2 粤剧
来自:http://video..com/v?word=%BE%AD%B5%E4%D4%C1%BE%E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帝女花》《昭君出塞》、《荔枝颂》、《红烛泪》、《梦断香消四十年》、《紫玉钗》 《分飞燕》、《游园惊梦》等等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3 川剧
来自网络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4 黄梅戏
来自网络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5 花鼓戏
来自网络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还有一些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戏,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不同,流派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了。
此外,还有这些:(根据地域不同而有很多)
《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 》等
《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 会 》、《讨学钱》、《芦林会》等
《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宋江杀 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
《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6 河南坠子
来自网络
《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
《王二姐思夫》、《玉堂春》、《兰桥会》、《宝玉探病》《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
《穆桂英指路》、《借□□》、《三叫门儿》、《爱个光荣人》、《土地还家》、《姑娘的心愿》、《雨夜变迁记》、《十个大鸡子儿》、《常青指路》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7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
来自 网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幸福的sexytree为您提供~~:
8 昆曲
来自网络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另附:来自http://..com/question/95233482.html
昆曲具体的一些:
<牡丹亭 游园>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长生殿 惊变>
泣颜回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
<玉簪记 琴挑>
月明云淡露华浓 欹枕愁听四壁蛩 伤秋宋玉赋西风 落叶惊残梦 闲步芳尘数落红.
<雷峰塔 断桥>
金络索(唱)曾同鸾凤衾,(青儿夹白:吓!)指望交鸳颈。不记得当时,曾结三生证?如今负此情,反背前盟。(许仙夹白:卑人怎敢?)(吓!)你听信谗言(“口兀”)忒硬心!(许仙夹白:怎见得卑人听信谗言?)追思此事真堪恨,不觉心儿气满襟。(许仙夹白:娘子,不要气坏了身子。)你真薄幸!(许仙夹白:怎见得卑人薄幸介。)(吓!)你缘何屡屡起狼心,啊呀,害得我(“口兀”)几丧残生。(许仙夹白:咳,可怜!)进退无门,怎不教人恨!(许仙夹白:娘子!)
<桃花扇 梁洲序>
齐梁词赋 陈随花柳 日日芳情迤逗 青衫偎倚 今番小杜杨州 寻思描黛 指点吹箫
从此春入手 秀才渴病急需救 偏是斜阳迟下楼
\
京剧
<贵妃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通宵酒,啊,捧金樽,高裴二士殷勤奉啊!
希望这些材料对你有帮助,你的问题很大很多,原创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能做所谓的“七拼八凑”,但是是我认真找的,希望你能从中受益!~^-^
Ⅶ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等。
湖南花鼓戏简介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传统剧目 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音乐曲调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行当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近期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
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 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 》等。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 “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 会 》、《讨学钱》、《芦林会》等。
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 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 〔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 的 “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 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
至于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湖南花鼓戏除声腔音乐外,不少传统剧目是从汉剧搬过来的,据说有几百个,如《宋江杀 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 、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由萧重饰胡秀英,赵菊云饰刘海,钟宜淳饰刘母的《刘海砍樵》说的是常德武陵丝瓜井刘家村有位青年樵夫刘海,每天上山砍柴,然后卖柴换回盐米侍奉娘亲。前山有狐狸九姐妹,九妹胡秀英因爱慕刘海勤劳朴实,所以在路上拦住刘海,提出亲事。当刘海知道秀英是真心爱他时,就答应了。于是二人以柳树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妻,双双归家。原来刘海娶回家的胡秀英是修炼了500余年,才得半仙之体的狐狸仙女。她有颗宝珠,使她得以变人身。前山还有个石罗汉,原身是青石金蟾,也在山上修炼,想得半仙之体,于是趁刘海长街购物之际,潜往刘家,见胡秀英正在丝瓜井旁汲水,便率众石头上去劫夺宝珠。胡秀英寡不敌众,被打落井下,石罗汉用千斤闸闸下,胡秀英腹内绞痛,筋疲力尽,只得把宝珠从口内吐出,被石罗汉抢走。胡秀英失去宝珠,五鼓天明就要现原形,便对购物回家的刘海讲了实情。刘 海听后不顾生死,赶到前山,得神斧之助夺回宝珠,夫妻重得团圆,过着美满的生活。
剧中“刘海哥,那我将你好有一比……我这里将大姐好有一比……”胡秀英与刘海的一段对唱活泼欢快,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风趣可爱。是湖南花鼓戏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
除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外,湖南花鼓戏特别注重创作演出现代戏,在本省和全国都有较大影响。仅湖南省花鼓戏院1965年统计:“上演大小94个剧目中,现代戏占69个,如《三里湾》 、《打铜锣》、《补锅》、《双送粮》、《红色营业员》、《郭亮带兵抓郭亮》、《我的一家》、《还牛》、《送货路上》、《两张图 纸》、《山村兽医》、《野鸭洲》、《对 象》、《牛多喜坐轿》等。其中《打铜锣》、《补锅》、《两张图纸》、《送货路上》、 《野鸭洲》等拍成了彩色舞台艺术片,《三里湾》、《对象》获1979年文化部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奖。”
由李谷贻饰刘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的《补锅》说是的养猪能手刘大妈有个独生女儿叫兰英,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与同学李小聪相爱。李小聪高中毕业后学补锅手艺。刘大妈风闻女儿看上一个补锅的,认为补锅没出息,所以反对女儿与他相爱。有天刘大妈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兰英借此机会把小聪叫来补锅,两人巧妙地对大妈进行教育,使大妈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
演刘兰英的李谷贻,后改名李谷一,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Ⅷ 寻找潮剧《山村兽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XjGRA7GCUQ/ 郑健英 朱楚珍的
Ⅸ 青海平弦的历史源流
青海平弦戏是建国后新诞生的地方剧种;是在坐唱曲艺平弦(原名“西宁曲子”、“西宁赋子”,是大约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传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变而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弦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宁官话为主,但生、旦的韵白吸收了京剧、秦腔的念法。平弦是一种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的汉族坐唱艺术,是青海地方曲种之一,由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曲艺发展形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的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平弦的传统曲目多为7字句和10字句韵文,内容丰富,多取材汉族民间传说、故事等。其演唱形式节奏明快,曲调优美。
关于曲艺青海平弦的起源的说法,一说是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从中国的北方地区传入。据当地老艺人介绍,现今知道最早的青海平弦艺人叫作梁寿娃,外号梁佛爷,约生于1850年前后。后来又有李汉卿、陈厚斋(两人大约生于1890年前后)在教授徒第和传唱方面均颇有影响。据此推算,最迟到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这一曲种已经开始流行。其曲目大多取自象《东周列国志》、《白蛇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和戏曲中选取出来。从平弦联套结构和它的词、曲构成形式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它的来源是出自于多种渠道的。平弦曲调的名称则多见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霓裳续谱》和道光八年(1828)刊印的《白雪遗音》。其曲调旋律,多数与北京、天津的俗曲相同,部分则与江、浙俗曲相近。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对传统曲目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平弦曲艺演唱组。 西宁戏 1959年7月,由西宁戏较平弦班的小学员们排练的第一台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被画龙点睛式地搬上了舞台,与西宁市的广大观众见面,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青海日报》、《西宁日报》连续发表了诸如《特放的花朵》、《新花开放添异彩,青海平弦登舞台》等多篇文章和剧照,热情地赞扬青海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的正式诞生。同年国庆节,平弦剧再度公演。此后,在边研究改革、边教学排练演出的传统戏有《合婚》、《打路》、《风筝误》、 《庵堂认母》 、《游园惊梦》等;现代戏剧目有诸如《小两口吵嘴》、《小红心》(大型)、《拾麦穗》、《木匠迎亲》等。其中,《游园惊梦》于1960年由青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舞台艺术片。为了加强实习锻炼,学员们还经常到农村、厂矿、部队各处演出,普遍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平弦班的师生,在前后近两年的期间内,艺术上基本完全处于摸索、探讨的阶段: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曲牌套体的形式,但在结构上则打破了原坐唱曲艺的联套方法(即前岔--套曲--后岔),而是逐渐变为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来选择适合的唱腔和音乐曲牌进行设计和联套。对平弦曲艺中原来就有的“苦音”和“花音”两种不同情绪和调性色彩的音乐唱腔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充实并且发展了平弦戏的“花音”唱腔,增强了表现力;在念白方面,因受到当时的全国语言规范化的影响,开始曾说过普通话,但很快发现和表演的风格不协调,便改用“西宁官话”。对传统戏中的较有身份的人物则稍加托腔带韵;在打击乐器方面,曾尝试用过秦腔的击乐器,也用过京剧的打击乐器。 1961年3月1日,在原西宁戏较平弦班的基础上,经过了人员的调整和充实,尤其是加强了创研和编导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该团的建团方针为:一、不断发展和完善青海省的地方剧种--平弦戏。二、两条腿走路:既排演现代戏,也排演传统戏。三、在为城市观众服务的同时,面向农村,为青海广大农村观众服务。
由于剧团先后累积表演了数量可观的剧目,而戏曲又是主要通过音乐唱腔表现其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为此从1962年排练《狸猫换太子》时,在音乐唱腔方面,大胆突破了曲牌联套结构,借鉴、创作和发展了导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乐板头、打击乐、行弦等,同时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类曲调的精华,使平弦戏的曲牌结构,由曲牌联套体走上了辅以板式变化的综合体路子。另外,它还吸收了青海眉户和贤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运用,并吸取了青海民间的唢呐牌,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表现力,在念白、表演和形体训练方面也增加了高难度的要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弦剧团业务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1970年底,剧团解散,全体演职人员被改行。1975年,各个地方剧种移植“革命样板戏”,并在北京举行会演,青海省临时组织了“西宁市业余弦剧组”,从二十五个单位借来了五十余名业务人员(包括原平弦剧团部分人员),移植排演了《痛说革命家史》、《深山问苦》、《情深似海》三出折子戏,于同年7月赴北京参加会演,受到了好评。其中,《深山问苦》于9月底再次被选进京参加首都国庆游园活动。回宁后,该剧团在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进行了多场慰问演出,同年10月下旬,“西宁市业余平弦剧组”,宣布解散,前后历时八上月。 由于平弦戏赴京演出的成功,在群众的要求下,于1976年5月又正式组建了“西宁市平弦剧团”,原省平弦剧团的专业人员只有少数人参加。陆续排演了《三月三》、《山村兽医》、《同甘共苦》等平弦现代戏,在西宁、湟中、民和、乐都等地进行了演出。不久,因为该团的建团指导思想不明确,且对平弦戏的发展产生了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在1977年夏被改为“西宁市地方文工团”,后又改为“西宁歌剧团”。“西宁市平弦剧团”前后共存在一年时间。至此,萌芽期的青海平弦对剧种已经是三起三落,历尽坎坷,这使得平弦戏在艺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均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在文化部的批示和青海省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原“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得到了恢复,这标志着“青海平弦戏”这个青海汉族地区唯一的新兴地方剧种得到了新生。1979年10月,青海省文化厅恢复了“省平弦实验剧团”的筹备组,原有人员大部分回团,另外,还招收了二十多名学员随团培训。经过了半年多的业务陪练和恢复排练,于1980年8月,在西宁上演了大型传统戏《假婿乘龙》,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陕西平弦 陕西省的平弦曲子和其他相关的曲艺对青海平弦也有很大的影响。从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于1963年编印的《凤翔民歌--平弦曲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凤翔的平弦戏曲虽然没有形成曲艺形式,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曲调、唱词以及音乐曲牌和青海平弦来作对照,就可以发现有的是属于同名异曲,有的则是同曲异名,例如 “尖尖花”(青海平弦称“剪靛花”)、“八板”(曲同于青海平弦的“八谱儿”)、“五更鸟”、“虞美人”(曲同于青海平弦的“杨点花”、“大开门”、“大开梅”)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和青海的汉族民间小调十分相近。从历史上人口的变迁历史来看,根据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的《冯氏家谱》所记载:“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凤翔、宝鸡县迁湟。”由此来看,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代,随着全国各地移民的迁徙流入和军队的进入,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来青海经商落户等,也带来了不少外地的民歌、曲艺、戏曲在青海省河湟地区安家,开始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互交融并衍变、发展。如青海平弦的“大莲花”、“太平调”等曲,同陕西、青海眉户中的同名调在旋律和结构上基本相同,“十里墩”、“牙牙儿月”同青海眉户中的“东调”、“岗调”相同,(青海眉户也是来自于陕西眉户)。而平弦的“杨点花”、“倒扳桨”、“茉莉花”、“水仙花”等曲调在旋律、调式和名称上又和南方的有些民歌相似的相近,有的连唱词内容都完全一样。这可能与传说中的南京绽紫巷的居民全部发配青海西宁有关。总之,青海平弦曲艺的音乐唱腔有南腔,也有北调,有青海的特色,也有甘肃、陕西的风味,成分比较复杂。 新中国建国以后,有关部门对青海平弦十分重视,从1951年起,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其音乐曲调,并有专著出版。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试用其曲调排演了《秋江》、《楼台会》等小戏。1958年上半年,青海省湟中县秦剧团,也试着将平弦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员排练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在湟中、西宁、兰州上演。同年下半年,青海省政府及省文化行政领导部门做出“将平弦坐唱曲艺搬上舞台,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决定,并在西宁市戏剧学校设立了“平弦班”,于同年10月起陆续招收学员四十余名,抽调平弦艺人、戏曲形体训练和排戏教师、新文艺工作者近二十名,投入了将坐唱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的实验研究工作。
平弦音乐和演唱艺术获得发展和提高,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曲种,给我国戏剧舞台增添了一朵初绽的鲜花,结束了青海无地方剧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