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观看一部有关音乐人物传记的电影写观后感

观看一部有关音乐人物传记的电影写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8-28 04:36:53

Ⅰ 谁会写"音乐之声"电影的观后感

很好的电影,值得一看,真实故事改编 当了一篇 这是一部刻画得非常细腻、画面非常唯美的温馨、欢快的音乐电影,它讲述的是修女玛利亚到退役舰长特拉普家里给他的七个小孩当家庭教师的故事。 修女玛利亚喜欢自由,热情奔放,活泼开朗,喜欢唱歌,修道院院长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就把她介绍到没有妻子的前奥地利退役舰长家里,给他的七个小孩当家庭教师。特拉普舰长一家住在面向湖的一座美丽的大别墅里,自从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就把家里当成军舰来管理。他要求孩子严格按照他定的作息时间行事,甚至不准他们唱歌。他的简单而又有些粗暴的管理方式使整个家庭陷入了一种呆板、冰冷的氛围中,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笑声。孩子们很排斥家教,玛利亚已经是他们的第十三任家庭教师了。开始时他们百般捉弄玛利亚,不过很快他们就被玛利亚的善良、细心的呵护和设身处地的理解征服了。在特拉普舰长离开期间,玛利亚带他们出去玩,教他们唱歌,渐渐地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舰长回来时,发现整个家庭在玛利亚带领下充满欢笑和音乐之声,很是感动。愉快温馨的气氛也唤起了他的几乎尘封的情感,于是他拒绝男爵夫人和玛利亚结婚了。可是热爱祖国的他不愿意为德国服务,一家人终于通过演唱表演巧妙地逃走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影片,喜欢里面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喜欢那清澈的湖泊和雅致的别墅,喜欢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玛利亚的善良开朗和自由热情,喜欢特拉普舰长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喜欢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馨的情感,喜欢里面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喜欢那些或欢快或抒情的音乐…… 无论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温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些动人的音乐,影片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从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赏的影片,现在我就里面的音乐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乐之声》,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了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绵延的青山,高远的天空,而且似乎闻到了空气里阳光的气息。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声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歌唱者的那种快乐和陶醉。在特拉普舰长外出的那段时间里,玛利亚把这首美丽的歌曲教给孩子们,作为他们送给男爵夫人的礼物。特拉普舰长听到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之后,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那冰冻了不知多久的心也开始悄悄融化。这首歌里的快乐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也让特拉普舰长明白了玛利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是什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知道玛利亚是无可取代的,他也开始改变他独断专行的习惯。 还有就是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这是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时发现,从没唱过歌的孩子们一下子很难学会,她就把七个音符和谐音字联系在一起,编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们马上就学会了。这是一首很轻松很欢快的歌曲。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你简直无法把现在的他们和以前的那种古板得没有任何生气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玛利亚的这首歌首先唤起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进而对生活的热爱。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里开始有了音乐的陪伴。 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玛利亚特地为他们编的,七个孩子演唱这首歌时特别有默契,配合得很好。也他们第一次在家庭晚会上表演时就获得了所有客人的称赞。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他们全家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向祖国和人民道别,那个场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许别离的伤感,使这首歌有了另一番韵味,不变的是,它仍然那么让人感动。 特拉普舰长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绒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当特拉普舰长受孩子们和玛利亚的请求开始演唱这首歌时,那种对故土和对祖国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平常的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冷漠荡然无存。从他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温情、敏感的特拉普舰长。原来高大威严的他,内心里也有这么多柔软的地方,他对祖国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让人感动。特别是他在音乐会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愿意背叛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他决定带领全家逃出奥地利,临别之际,他唱了这首歌。他通过这首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深深的不舍,同时也借这首歌表达自己对德国统治的强烈反抗。唱到一半时,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玛利亚接着唱了下去。他们全家也一起唱了起来,而且带动全场的人唱起来。那深情的歌声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等也很优美,这里不一一细说了。 影片通过这些音乐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优美的音乐之声中,我们在音乐声中去欣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感情,轻松,自然。 这部影片把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温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

Ⅱ 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左右

《阿甘正传》是很受欢迎的电影,据说它能鼓舞人心,给予观众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决心。那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阿甘正传》 观后感 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

《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

反复看过了几遍《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每一次看总能或多或少有点收获。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而这部传记影片又堪称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以多人物线的手法展现了传奇的一生:阿甘,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 橄榄球 健将,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电影以一片羽毛的飘落为电影的开始,这片羽毛的飘落不正是如同一个降落人间的生命,当这片羽毛在天空中飞行,经过高楼、树、汽车等,你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会落在哪里,这不恰恰说明了人这一生如同羽毛的飘落一样都是未知数吗?最后这片羽毛飘落到了阿甘的脚下,开始了阿甘着传奇的一生。影片又以一片羽毛结束,这或许是一种结束吧,对阿甘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句点,但我猜想,它未尝不是一个开始,一个小阿甘的开始。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亲缔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创造出来的。他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阿甘的母亲给阿甘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哲学理论在母亲给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转化成他自己的东西。就如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导演试图通过珍妮说明到底该以怎样心态面对人生,是面对命运的残酷声嘶力竭,还是自甘堕落,又或者像阿甘一样,把上帝所赐予的做到最好?影片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丹中尉。在越南战争中,阿甘救出了丹中尉,可是他双腿中弹,成了一个没腿的怪物。他怨恨阿甘,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带着荣誉死去,而不是苟延残喘。嗜酒,嫖妓便成了他麻痹自己生活的方式。其实在丹中尉的心里,他想改变自己糟糕的状况,不想被人骂作废物。当他的妓女朋友骂阿甘是傻瓜的时候,他发怒了,但从那句:“阿甘,新年快乐”中,我们也能能体会到他深深地无奈。就在这个时候,丹中尉与阿甘一起捕虾,最后他们幸运的躲过风暴,发了大财。就在这时,丹中尉对阿甘说:“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没有对你说一声谢谢。”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阿甘,使得丹中尉学会了面对自己,他从阿甘那里学来的使他能够微笑着面对上帝,从容地在大海中 游泳 。

其实,阿甘终归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影片只是想通过这个人物的经历,教导人们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就像阿甘那样,不管下一步要面对什么,他总能平淡地接受,并把自己做到最棒,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暴自弃,阿甘所做的,其实是最简单,做最好的自己,别停下你的脚步。

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

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再想看一看它的原著。抱着试一试的的心态去搜它的原著,果然在新浪爱问上搜到了电子书版的《阿甘正传》。

小说版的《阿甘正传》和电影版的有些情节不一样。小说的风格和电影截然不同,很荒诞,要是 总结 的话就太多内容了,我只说一些简单的电影中没有的情节吧,阿甘经历过 国际象棋 高手,职业 摔跤 手,登上过月球,并且和一同登月的黑猩猩(哪是猩猩啊,简直就是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从月球返航途中因为事故掉入了原始森林和野人首领成为朋友,珍妮没有得病死去,只是和别人结婚了并生了个孩子,阿甘和珍妮没有纠结,活得都很好!但二者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突出了阿甘的优秀品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甘对自己,对爱情,对友情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这颗心透过文字,如一轮太阳,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散发无限光芒。

对自己,永不言弃,一直在努力

你知道奇迹的另外一个名字是什么吗?从阿甘身上我们知道,它就是努力。因为智商低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低能儿,在母亲的帮助下,进入了校园,他没有自卑,也许他的智商不允许他自卑,他的学习成绩我们可想而知,当你看到他努力狂奔的背影时,你会深深地被他的努力和执着而感动,并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敬佩感。珍妮让他跑,所以他便没止境的勇往直前,不含一丝功利的步伐是那么铿锵有力,跑着跑着,腿上的支架再也困不住他了。因为永不止步,所以他原本缺陷的脚变得健步如飞,因为一路向前,所以他摆脱了智商低下的困扰而破格成为大学橄榄队员,并加入全美橄榄球队,并被美国总统接见,这一切源自他的认真。“叠好被子,把腰挺直,对长官说‘是的,长官,听从你的命令。’”在别人眼里困难重重的军旅生活,在阿甘看来却是如此简单,他是这么简单的想的,也是这么简单的做,他做的比别人都好,同样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它成为全美最顶尖的 乒乓球 选手,并代美访华,“小球转动大球”推进了中美关系的友好。此后,他成为美国字虾业龙头,跑遍美国等传奇的 故事 ,都归功于他的执着。因为努力,平凡中孕育着辉煌。因为执着,不可能也变成了现实。从阿甘的身上折射出一个道理:什么事大人物,大人物就是一直不断努力的小人物。

对爱情,始终如一,未曾废离

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珍妮她漠视阿甘对她的关怀,她始终在奔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她进入充满污垢的酒吧当歌手,滥情??慢慢开始堕落。阿甘对珍妮的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在信中写道“不管她在干什么,我都希望她快乐。”既是一次次被拒绝,阿甘依然会在珍妮被欺负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在现场保护她,会傻傻的告诉珍妮“我是你男友”。日子不停往前走,很多事情在改变,但唯一

不变的是阿甘对珍妮的爱,是质朴的,他爱珍妮,不求一丝回报。有听说过这么一段话:安心的事莫过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我们可以说珍妮就是个这样幸福的人,虽然小说中珍妮和别人结了婚,但阿甘如此爱过她。从我们读者看来,她就是幸福的。我觉得电影的结局虽然悲了点,珍妮最后死了,但至少珍妮最后被阿甘感动,他们俩最后走到了一起。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电影的结局。

对友情,信守承诺,诚心实意

赞美友谊的语言数不胜数,有人将它比作美酒,越久越醇,有人将它比作鲜花,芳香四溢。但与阿甘的友谊比起来,这比喻显得太过溢美和浮夸。阿甘如一张白纸,给朋友的永远是纯真,如一捧泥土,给予朋友的永远都是踏实。不管多么漂亮的文笔,都不能淋漓尽致的描述阿甘的友谊。所以,在子弹满天飞,炸弹连环炸的危急战场,你依然可以看见阿甘奋不顾身解救战友的身影。所以当布巴·逝去以后,你依然可以感受阿甘为完成朋友遗愿,下海捕虾,并帮助其家人的赤子之心。所以,当失去双腿的甘中尉自暴自弃时,你依然可以听见阿甘对他坚持不懈的鼓励。阿甘说过一句话令我感受至深“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阿甘对待朋友的态度——信守承诺,诚心实意,,不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渴望的友谊吗?

阿甘的金钱观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求有太多的财富。把多余的钱捐给需要的人。虽然他的财富变少了,但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呢?如果当今中国的权贵富豪商人有这样的金钱观,又哪能有那么多贪腐,又哪能出现那么多伪劣食品。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阿甘的身后也有一位这么伟大的女人——他的母亲。阿甘母亲的支持和 教育 是分不开的,大家都知道阿甘小时候的智商只有75,但是他的妈妈常常鼓励他,让他自强不息,让他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为了让他入学校,甚至委身于校长,让阿甘受到教育,她所做的一切都堪称一个智者,而且令人尊敬~

其实,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和阿甘一样平凡甚至是身体存在缺陷的人,他们每天都以高昂的精神追求者自己独特的价值,它们带给我们平凡却温馨的感动,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1500字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下面是《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一起来看看!

一年前的某一天,我的一个好友,给我讲了他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的观后感,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1500字[智库]。当时他先是问我有没有看过,而我看他兴致正浓,也就没太好意思扫他的兴说自己没看过,于是含糊地说自己貌似看过。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跟我大谈特谈其中的精彩内容。说实话,依照当时他的那个劲儿,就是我说没看过,估计他也不会介意和我分享他的那份独特的感受的,因为他实在是太认可那部影片了。不过,说实话,现在想想,其实自己挺对不起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尽管他很有激情,绘声绘色地给我分享那部影片的精彩瞬间,可我却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他完全是对牛弹琴。

直到今天,时隔一年,我才把他当时给我推荐的电影给看了。看到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急不可耐起来,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等电影一结束,就给他打电话。说时迟,那时快,当电影就剩下最后的一分钟,而我也即将拿起电话拨打他电话时,突然他的头像亮了。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聊了起来。我兴奋地告诉他我终于看完了《阿甘正传》,他随即问我感觉怎么样,我没有说,而是把问题直接又抛给了他。本来以为他会将当年的话再说一遍,让我弥补过去的遗憾,怎奈,我想错了,这一次他并没有滔滔不绝,甚至连简短的评价都没有。问他,他只是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

好吧,我尊重他,所以我决定不再问他了。他不说,那就由我代言吧!其实,我很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部影片。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早在1994年,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了起来,各种专业影评人的观点遍地开花,包罗万象,似乎让后来人很难再挖出其他的任何更有意义的东西了。所以,今天我在此,并不是想写影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点 说说 自己的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大的背景,反映的主题,目的,意义,我都不是很了解,也不想了解,但其中的友情和爱情却让我的心久久也不能平静。

首先,阿甘和丹.中尉、阿甘与桑巴的那种情同手足的深情厚谊,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在当今这个尔虞我诈,朋友虽多,真心没有几个的社会里,我尤以为阿甘能收获到那么两个交心的朋友,阿甘,无疑是最聪明,也是最幸福的的。

其次,阿甘与珍妮之间的爱情。对于阿甘,几乎所有人都是持支持态度的,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珍妮,褒贬不一似乎是注定的。很多人认为珍妮是个自甘堕落的女人,不配或者不值得阿甘这样一个真诚的老实人为之付出全部的感情。然而,我则对珍妮大家赞赏。我不仅欣赏珍妮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也欣赏她敢作敢当的气魄。首先,不得不承认,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而珍妮无疑是怀揣巨大梦想的----她想在闪光灯下 唱歌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多次离开她的挚爱----阿甘。有的人会怀疑珍妮到底对阿甘有没有真感情,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有,那是肯定的。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珍妮对阿甘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意,否则珍妮就不会在阿甘还不懂男女之情时就想把最完美的自己无条件地给予阿甘;否则珍妮就不会在当自己已经不再纯洁如雪时说出那一句“我想你不会愿意娶像我这样的女人的”;否则珍妮就不会在阿甘极度思念自己时突然地出现,然后在与阿甘发生 关系后的第二天早晨一个人黯然神伤地离开。

整部影片看下来,好多人都会说一句话,那就是阿甘是个傻瓜。独于我,则不然。我一点已觉察不到阿甘哪点比别人傻,反而觉得阿甘特别的聪明,超出常人很多倍的聪明。否则他断不会取得那么多的成就,也不会收获那么真的友情与爱情。在阿甘身上,让我看到了洒脱人生的活法。他可以很爱很爱一个人,但是他只是那么远远地,深深地爱着,并不会去强行干涉对方的生活。他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足够的私人空间,心中有着一份至真至诚的爱。他在任何时候,都只做最真的自己。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何为傻子?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显然他从没做过傻事,所以他从来就不是个傻子。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很多聪明人回答起来显得异常的笨拙。孰傻,孰不傻,由此可知已。

阿甘正传观后感相关 文章 :

1. 关于阿甘正传的观后感1000字

2. 英文电影观后感及其翻译

3. 励志影片观后感 励志短片观后感

4. 阿甘正传观后感两篇500字800字

5. 阿甘正传的观后感100字左右

Ⅲ 《音乐之声电影》的观后感如何写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 ,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这是我的观后感,你可以借鉴一下,我认为最好围绕爱国来写。

英语电影《钢琴家》如50词左右观后感英语写

范文:In the film, although Spearman escaped from death again and again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friends and strangers, in that group of people, human nature is not always simple and great.

The pianist shows how the environment shapes people and makes people grow or distort in the "troubled times" with only terror, loneliness and instinct.

The impact of war on human hearts i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What is more valuable is that the film lens is extremely calm and objective, avoiding all complaints and sensationalism.

该片中,斯皮尔曼虽然在各种朋友、陌生人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但在那群人里,人性并不都是单纯的、伟大的。

《钢琴家》所展示的是,在只剩下恐怖、孤独和本能的“乱世”里的众生相,环境究竟如何塑造人,让人获得成长或者扭曲,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超出我们的想象。而更可贵的是,影片镜头极度冷静、客观,回避了所有控诉和煽情。

Ⅳ 急需一篇观后感.<音乐之声,乱世佳人,大腕>这几部电影的随便一部 要求1000字以上.能写出

一阙悲凉的歌——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无解命题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Ⅵ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看电影影评

欢乐好声音该片讲述了考拉月伯乐为了振兴衰败的剧院,重振昔日荣光,他决定举办一场的歌唱比赛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1

最近,好莱坞引进片兴起小小的歌舞片风潮,继奥斯卡大热门《爱乐之城》展现复古爵士情调之后,动画片《欢乐好声音》又将美国流行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歌舞主题的电影,都面临着一个本地化的问题——如何征服不熟悉美国(流行)文化的人。爱听欧美流行音乐的群体,未必经常进影院,美国歌舞片作为一个小众类型,受众肯定要比一般电影少几分,只能为票房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所以,即便《爱乐之城》的宣传营销做得大张旗鼓,还把核心营销点定位到了“爱情”,目前的票房也只是1亿多。《欢乐好声音》在北美是主打圣诞节档期,现在登陆中国内地可能更受限制,你不能指望很多中国家长有多么熟悉去年的美国热门单曲,尽管电影卖点放到了暖心励志之上,票房收成也是不够理想。

当然,无论《爱乐之城》还是《欢乐好声音》,主要还是面向欧美市场,内地恐怕不是重点考虑范围。《欢乐好声音》的中文配音版,出现了吴莫愁的一首中文歌,并非原版的设定。

《欢乐好声音》虽然没有解决题材本地化的问题,但它解决了片名本地化的问题。

中文片名比英文原名《Sing(唱)》更接地气,“好声音”这三个字太容易让国内观众联想到那档火爆的歌唱选秀节目,虽然它现在由于版权问题改换门庭。其实,这也不能怪观众联想,这就是现实给《欢乐好声音》的启发,比如给小象米娜配音的年轻歌手、演员托瑞·凯利,就参加过美国多档音乐选秀节目,并通过《美国偶像》节目走红。

这部电影不仅能够从大众娱乐热点音乐选秀中汲取灵感,还再一次展示了出品公司——制作了《小黄人》系列的好莱坞动画新贵照明娱乐——的制胜法则:新鲜点子+动物角色+套路故事+欢乐主调=动画王道。

新鲜点子和动物角色都是很明显,不再赘述。套路故事,可以说是照明娱乐的动画的特征,这也造成了照明娱乐动画的最大短板——剧情。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小黄人》中格外明显。这一次,《欢乐好声音》并未能给照明娱乐正名。说实话,它的剧本的圆熟程度,与照明娱乐上一部动画《爱宠大机密》都有不小的距离。

比如电影一开篇,便毫无铺垫地强行带出几位主角,有骄傲的失意歌手,有与男友闹别扭的摇滚少女,有被家庭生活磨损掉梦想的普通主妇,有希望摆脱犯罪家庭的少年,还有天赋惊人却又畏惧公开登台的少女。这些角色的涉及面不窄,但略显脸谱化,而且限于电影时长,每个角色的故事无法展开太多,故事的走向基本都在预料之中。

套路故事之外,“欢乐”二字是照明娱乐的喜剧动画作品的核心要素,尽管有时候这难免被批评为“傻”。照明娱乐的作品并不追求深度,不会过多涉及社会话题,涉及的话也是点到为止,比如黑猩猩犯罪家庭的故事线,容易让人想到表现黑人故事的作品。

尽管有些套路,又有些“傻”,然而,照明娱乐的动画就是励志暖心,而人类偏偏就吃这一套,能够摆脱现实中的负担,在电影织造的大约两小时光影幻梦中放松一番。即便是挑剔的影评人,看到这场普通人为了实现梦想奋斗的励志故事,也难免会一边感动一边开心。

所以,套路并不是罪过,就看你用得怎么样。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2

小时候看《白雪公主》、《灰姑娘》,羡慕王子最后总能和善良的女主人公幸福地生活下去。长大后,当我们越来越觉得童话终究只是梦中的美好时,美国人又开始用动画形式,打造着一部部为成年人量身定做的童话。

《欢乐好声音》在北美上映已有两个月时间,从评论和票房成绩上至少美国本地观众很是买账。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内地上映后虽然网上评价不错,但票房成绩却没有预期中那样迅速走高。作为一部美国人把情怀玩到极致的作品,中国内地票房给出相对冷静回应,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此前大热作品《头脑特工队》和《疯狂动物城》的结合体,故事方面已经十分简化,影片主要亮点依然是通过动画才能表现出的夸张手法,让观众再次体会到励志的振奋感。动物拟人化在好莱坞已经并不新鲜,不过自去年《疯狂动物城》将动物生存环境的细致程度提升一个档次后,《欢乐好声音》也继续立志于表现这种生态环境。不过这次对于动物的展现,就像《头脑特工队》中更有指代性,将人类一些状态用更为明确的动物形象展示出来。如家庭主妇变为拥有20多个孩子的“猪”;玩摇滚青年的叛逆男女被“刺猬”形象替代;油嘴滑舌惹人厌的形象依旧由老鼠表现,这些都已更为直接成为对现实社会的折射。

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动物用视觉效果重新包装经典歌曲。其中不少歌曲都已世界知名,据观众统计这部电影至少涉及50首畅销热曲,所以如此大的涵盖量肯定也是想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不过有些歌曲在动画片中出现,还是值得商榷。比如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的三只小兔子性感热舞,原唱是歌手“Nicki Minaj”的《Anaconda》,这首歌无论歌词还是MV都有强烈的性元素,如果真有小朋友看完想去搜这首歌,多少也会有点反差。

此次情怀牌打到极致,其实对影片来说也有双刃剑的意味。不光在中国,放眼世界电影都面临“剧本荒”的大难题,就算脱开“续集”、“翻拍”,很多新片也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创新。这部电影英文名叫《Sing》,突出的就是唱歌这件事。可以想象美国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根本来不及琢磨剧情,光是每首歌曲带来的回忆,就能充斥整个观影过程。

最后还是想叨叨几句中国电影,抛开专业技术层面不说,这部电影从立意、故事、角色以及主题等角度来说,并不是一部很难的创作。为何在中国动漫甚至整个电影市场来说,这样简单却打动人的作品就这么难产生?这个答案肯定是非常复杂的,只是几年前简单粗暴的综艺电影都能轻松收割几亿票房。简简单单讲好一个合家欢的故事,真的就这么难实现?

欢乐好声音的观后感篇3

特别简单特别纯粹的快乐!开场海选每首歌都看得一边笑一边飙泪,有当年看《欢乐合唱团》或《美国好声音》那种欢喜雀跃感。

一个俗套的小人物有大梦想的故事,但俗套对于好莱坞动画来说其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类型观影期待。《疯狂动物城》在剧作层面和社会隐喻层面更胜一筹,但太成人向了。《欢乐好声音》显然是一部更纯粹的合家欢动画,主题明晰、叙事简单流畅、角色形象与情节设置也更有趣味性。剧作上深谙反差法的心理效果,日常生活越琐碎平凡,梦想越显得闪闪发光,挫折越大,最后的逆转越感人。

Ⅶ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钱学森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他写出了一本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他的老师称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他。这本《工程控制论》迄今为止,依然享有盛名。不仅如此,钱学森还成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被光荣地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相反,经历过许多磨难,其间,他曾被美国政府软禁过五年,五年啊,多少个春秋?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在这五年里,钱学森不但没有向美国政府投降,相反,在他的心里,始终只有一句说:我要回祖国去!当时美国政府授予钱学森终身教授的称号,还声称只要他留下,无论什么都可以满足他,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糖衣炮弹啊!但是钱学森毫不动遥最后,在多方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他回国以后,为我国的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胜利升空……他还拒绝采访,拒绝写传记,心中挂念的是祖国的科技以及祖国人民的水平。在他的身上,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我一定要向钱学森爷爷学习,继承并发扬他的爱国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一辈子铭记在心,因为长大后,我也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国争光!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2

近日,为了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为了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军事、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西坝河第三小学党支部组织本校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观看了电影《钱学森》。

科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他发明制造了很多导弹,而且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你大概不知道,钱学森3岁的时候以可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了,邻居都说钱家出了神童,5岁时他以可以读水浒传了,还有一次他在测试中得了100分,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他立刻举手,向老师指出自己的错误,并要求扣分,老师感动了,主动收藏了他的卷子,这份卷子在老师那里一放就是40年。他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想回到祖国来,但是美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回国的时间长达5年,他是靠着信心和聪明才智回来的。

回到祖国后,他投入到武器制造中,领导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否搞成导弹,钱学森回答;为什么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头吗,陈赓说;太好了,钱学森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肩上担负着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爱国、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

他的严谨的学习态度,爱国的思想,克服困难的信心是我学习的榜样。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3

今天我们学校集体组织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钱学森》,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他发明了导弹、原子弹 …… 让人民有了一份安全的保障。

蒋英是钱学森的老婆,是一个歌唱家,唱的歌很好听,钱学森就是在蒋英的歌厅认识的。他们结婚一后,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的 新家陈设很简朴,钱学森的工作室与蒋英的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给新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浪漫的气氛。

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

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4

今天 我们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以我写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

这就是钱学森,一个对祖国不离不弃,爱国的一代英才!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5

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尽千辛万苦;他,为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谁,为祖国呕心沥血?又是谁,永远有着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国伟大的科学-钱学森。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知道了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学家、世界火箭专家。

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他在离开祖国时,就在心里默默的说,“我一定会回来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的欢呼声中,在礼炮声中,也在钱学森的心中,诞生了。“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国去!”

此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很不好,要钱没钱,要车没车,要设北美设备的情况下,他的心没有一丝动摇。而且,美国的条件优越,要什么有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钱学森都没有改变,如果是你,你一定会选择留在美国吧!

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的一生,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他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让世界上重新认识中国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他没有辜负伟大的祖国对他的培养,他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让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被这位老前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钱学森回国5年后,为祖国的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看钱学森,为祖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又如此的爱国,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生活在这么优育的环境下,就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好好报效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小学生都肩负着为祖国建设的使命,一定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

有一个人曾放弃优越的环境,回到贫穷的祖国种“苹果”,他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给祖国铸造了不止一把锋利的宝剑,他曾在垂暮之龄仍关心着祖国的教育事业。

他就是钱学森,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学森学森,学问像森林。”

这是电影里的一句玩笑话,幽默而调侃,但学问却不是钱学森的最可贵之处,他最为可贵的是他的爱国的赤子之心,在他的生命中,国家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与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钱学森说:“我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尽管人在美国,物质条件丰厚,他仍挂念着多难的祖国,随时关注着祖国的动态,在遭到长达五年的怀疑和监禁后,他更加坚定了回国的信念,当他的朋友杜布里奇校长问他:“中国没有航空科技,你回去能做什么?”钱学森毫不犹豫的回答:“只要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祖国需要,我可以去种苹果。”于是最终他排除了万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去后,他真的立马就开始了他的种“苹果”事业,现在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那是多么艰难的前行啊,没有知识,没有设备,没有材料,甚至吃饭都成问题,钱学森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领着大家摸索前进。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会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一个大科学家的信念、骄傲、坚定、不屈不挠,就这样通过影片深深刻画在我们心里。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所有军人和科技人员跳起来欢呼雀跃时,我们也被这种振奋感染,心潮澎湃不已。

在影片一些细节处我们也发现钱学森为了祖国而发生的一些改变,在美国时,他对待犯了错的同事,不理解他课程的学生是多么的严厉,还有他不惜吵醒孩子也要修理家具发泄不平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钱学森是多么自信、孤傲,甚至是固执的,然而回到祖国,他变得温和容忍了,面对没有基础听不明白的战友,他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这一切的改变,只因为他心中重如山的责任和保护祖国不受侵犯的理想决心。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拥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钱老无疑做到了这点。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抱负、坚持、淡泊,钱学森生命的质量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而显得沉甸甸。钱老诠释了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让我们向钱老致敬!让我们铭记钱学森,历史也将永远记得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钱学森和他为中国所做的一切!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7

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他们甘愿奉献自己,为了祖国,他们可以牺牲一切,都在所不辞。而钱学森这位伟人,正如他们一样,为了中国的发展耗尽了一生的心力。这次,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为夫妻,共同来到了美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知道了祖国的危难,这让他回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可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被迫留在了美国,期间他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还 发表了一些文章。终于在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一次次试验的成功,影片进入了高潮。这时,一次失败的实验如同锤子般重重地敲击在了钱学森和队员的心上,但钱学森很快振作起来,他安慰队员说,这次失败只是短暂性的,他们应该得到一个教训,应该让错误在地面消失,今天发射失败落下来了,明天再把它射上去!这样的事件在他的工作中多如牛毛,可他就是不放弃。

钱学森是一个伟人,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伟大的,他为国家奉献自己,付出一切。他所做的我们都会铭记在心,并学着他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付出。

钱学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执意要回国,这是出于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他没有低头却步,而是拿着不屈不挠之盾和坚持不懈之剑勇敢地将它打败。正是因为他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取得了别人不可取代的成就。

钱学森是好样的,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没有什么是比外国人差的!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8

我想若干年后,我依然会记得电影中的钱学森,或者说是陈坤——深情地凝视着待发的导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就是我种的苹果。那个画面:贫乏的中国,满目疮痍,有这么一群人在大漠里,面朝黄沙,背朝天研制震惊世界的导弹、核武器。钱一改美国时西装革履的潇洒,换得一身厚重的军大衣,扣在头上不相称的雷锋帽。不变的是他的眼神,那一代人的眼神,足以撑起整个中华民族脊梁。当百般阻挠钱学森回国的美国人问他:一个的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干些什么?难道回去种果?”钱以坚毅的眼神从容地回答道: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正是这样的信念,钱是如此执着地离开了美国,放弃了麻省理工终身荣誉教授的职位。

“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这些经典台词都展现了钱老“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赤子情怀。那一代人虽然在体制内,但都是有坚定信仰的人。这使我想起了邓稼先,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他的好友杨振宁在文中写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他要向导演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杨振宁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想这一片风景,是久久不能逝去的。黄沙漫天,大爱无疆。无数卓越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这样一片风景,将长存于中国民族的历史画卷中,我只是一个80后的语文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希望以微博之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而知识分子的良心必将是需要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像钱老、邓稼先一样,具备知识分子的品质:正直、务实、宽容、睿智,富于同情心。能以性情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能以达观的心态待人处世,能以谦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得失,最重要的一点,爱自己的国家。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9

几经周折,终于看完了《钱学森》,最后看哭了,还没看的打算看的兄弟姐妹们记得带纸巾进场。下面我想说说看这部电影的几番周折。

《钱学森》从开始拍那时候已经翘首以待的了,终于等到要开播的时候,于是托朋友买了几张代用券,只等上画了。

结果,9月1日那天,我查遍了东莞几大电影院,除了万达以外,其余都排在白天,而且只排一场,这让我首映日去看电影的计划落空了。那么只好今天中午去看,可是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昨天晚上突然接到消息,今天中午有一项推不掉的活动。悻悻的累了半天,傍晚早早跑到万达,看七点钟的那场。

我对相公说,今天娘子我高兴,我请你看电影,你陪我看电影。

我家相公很不屑的说,还不如说我陪你去花痴坤哥。

我立刻就纠正他这个想法说,这次我不是去花痴的,我是怀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去看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传记,感受一下人家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

其实严肃认真态度是真的,不花痴是不可能的。

买票的时候看到电子版上写的是七十一张票,可实际收是五十,莫名有种感伤,难道还要打折么?

我们算是挺积极的那个了,提早十分钟入场,场内一个人也没有,快开场时候有两个工作人员推着小车进来卖零食,还悄悄的说,才两个人....

快要开场的时候,相公跟我打了个赌,看这场会有多少人来看。我看买票的时候除了我们两个还有两个人买票,就说大约十个吧。相公说会有二十个左右。

等电影快要播的时候看到人陆陆续续的进来,我立马就改口说十五个左右。结果散场的时候,我在擦眼泪,相公在数人数,连上我们一共十八个观众。上座算是不错了......

电影看完感觉挺好的,在美国那部分,坤哥的英文讲得真的很好,听着很舒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看着真的很让人动容,的确是如此的,在那个年代海外许多知识分子都抱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愿望纷纷回国。至于回国以后,各人的际遇各有不同,钱老算是其中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了。

制作两弹那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血都好像随着那喷出的火焰沸腾了。尤其喜欢那句“手上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确实是这样的,要有真正和平,必须手中有长剑,长剑归鞘,手捧玉圭,绥靖四方。因此我特别喜欢片头对两弹一星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的致敬。

在两弹一星的诞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钱学森等几个领头者,我们看不到的是在背后为之牺牲的人,他们牺牲的可能是生命,也可能是终生的健康,他们同样是功臣,同样应该受到崇高的致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主旋律的人物传记片拍的真的很出色,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天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两弹一星的元勋,更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带着人间烟火气的人,他有浪漫的情怀,有学者的严谨,有天才的倨傲,有赤子般的真诚。它带来的更多是来自于人性的感动,而不仅仅是事业成功带来的鼓动。

最后的最后,我还有一点想说,当看到坤哥带着助听器看着火箭升空那里,真的瞬间有种厂花附体的感觉........

电影的泪点都在后面,新兵来了,都挤着去看钱老,钱老说他其实跟他们没两样,他不过就是一老兵。步入垂暮的钱老对蒋英先生说自己对她的亏欠。还有最后送别钱老那段记录片。都是催泪点,很久没有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让我这样流泪了。当年听说钱老先生去世的新闻,我感叹了很久,后来季老先生也走了,感觉那个辉煌的时代真的要谢幕了。

片子最后放出一段记录片,钱老说那段话,大概意思是人不仅要有科学,还有有文学,音乐等等。这话真的很令人回味,当今教育着意培养的是一群又一群工具,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人。

挺喜欢片子把纪录片和影片混合在一起的这种手法的,看着很舒服。今天终于看到翘首以待了很久的《钱学森》真的很高兴。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0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0xx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Ⅷ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20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迈视网上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呗院长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最后为了捍卫自己急停,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迈视网上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
玛丽亚·奥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小说《玛丽亚·奥格斯特自传》,该书被百老汇改编成歌舞剧成功上演,引起轰动,玛丽亚与冯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悦和哀伤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由著名音乐人奥斯卡·汉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为该剧编写的《音乐之声》《哆来咪》《晚安,再见!》等歌曲悠扬悦耳、脍炙人口。触觉灵敏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抢先一步,买下小说与舞台剧的电影改编权,并聘请以音乐电影见长的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出任总导演,投资1000万美元,决心打破时空局限,把这个乐韵悠扬带来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电影从开始已经显示出舞台剧无可比拟的气势和魄力:镜头从高空俯拍的阿尔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顶上载歌载舞的玛丽亚,并不断地旋转推近,煞费苦心、主次分明的镜头运动,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奋,感觉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与美妙的乐韵相互交融、合二为一。先声夺人的开篇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为后面的成功演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影片中饰演玛丽亚的是来自英国的姑娘朱丽叶·安德鲁丝(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个离异的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接受过踢踏舞、芭蕾舞以及严格的声乐训练,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个善良、美丽而活泼的家庭教师演绎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场轻歌曼舞的重头戏,她都能应付自如,发挥出色。“玛丽亚”是她演艺生涯的一个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后她再也没有留下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跃在台前幕后,继续发挥自己天赋的演艺潜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鲁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个演技出众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虽然之前只出演过一部电影,但他以自己优雅的风度和多才多艺,把这个表面倔强内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过人的魅力并没有被光彩夺目的安德鲁丝所掩盖。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导演罗伯特·怀斯可不是泛泛之辈,他曾经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红透好莱坞,而《音乐之声》的成功,更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赞誉,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届奥斯卡奖评选活动中,该片面对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史诗巨片《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夺下五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剧本以及最佳配乐奖,风头可谓一时无两、风光无限。
《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一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镜。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让我深受感动。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长.哈默斯塔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而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呗院长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最后为了捍卫自己急停,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 ,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个退役的上校,家里连续换了14个家庭教师,你要是第15个,你敢去吗?
可是一个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爱情,成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个有地位的、有金钱、美丽、高贵的女人,在用尽心思,却没有得到孩子们和上校的心之后,只好伤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运从这样的选择开始发生了转变。
第二:那7个孩子和上校都爱她;
第三:她可以永远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吗?她成功不是用心机,而是用的真诚的爱心:
当她第一次到来的时候,面对孩子们的种种恶作剧,她真诚的与她们沟通:“当一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会怎样呢?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紧张,可是,我没有感觉到,相反,对你们热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动了。。。。”孩子感动的哭了,当她得知孩子们的妈妈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许家里有歌声和笑声后,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恶作剧后,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她甚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用窗帘给孩子们自己做衣服,因为她说:她们漂亮的紧身衣不方便运动,她也害怕孩子们怕把衣服弄坏爸爸生气,而玩的不开心。她带孩子们一起到户外郊游,上树、划船。。。。同时,她随时随地的教孩子们知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会孩子们战胜恐惧,和孩子一起快乐生活学习,正是由于,她出于一片真心,真正为了家里带来歌声和笑声,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们,她说孩子有自己的名子,这样不尊重人。。。。。
面对上校那张死板的脸,生硬的做法,她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也敢于讲清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钱、地位还有大房子,虽然也喜欢他,可是,她不喜欢孩子,想要把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应付,强忍着。。。。。
和开朗、自然、大方、有爱心、爱唱、爱孩子的修女比起来,上校最后和前女友说:你走吧,我们不合适,不要互相欺骗了,这样对你不公平。。。。
当你听到你将是第15个被折磨的人的时候,你害怕吗?你还会面对吗?你有信心走到那样的一个新环境吗?她选择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这样,往往只看到失败,却看不到失败后面的成功,每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那么,面对你目前的失败,你会怎样呢?
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感到幸福吗?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感到痛苦吗?在得与失之间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么呢?一个人是要算计着活着,还是要真诚的象修女这样的生活呢?你有过助人的经历和被助的幸福吗?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Ⅸ 求一篇莫扎特传的影评,2500字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要不我怎么写下这么长一个影评的题目?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开头真是有点滑稽——美国式的幽默强加在欧洲的典雅上,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导演的叙述角度到很特别,是从一个穷其一生来毁灭莫扎特的人的口中来讲述这个天才的故事。也许,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一样,需要同等强烈的感情,敌人的叙述原来最动人,更震撼。
故事的开始:一个已经垂暮的宫廷乐师,向前来听他忏悔的牧师演奏自己曾经流行一时的音乐,可是,年轻的牧师尴尬地说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乐章。老人叹了一口气,弹起另一段乐曲,牧师马上兴奋的跟着和起来:“啊!先生,我听过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伟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叹口气,幽幽的说:“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谋杀了一个天才。”于是,故事从老人的回忆开始展开……
从小喜爱音乐的安东尼奥向上帝许愿说,如果你让我走上音乐的道路,我愿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于是,第一个奇迹出现了——他那只知道赚钱的商人父亲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脱了家族事业的束缚,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追寻他的音乐伊甸园。最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宫廷乐师,成为奥地利皇帝的宠臣。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世界似乎那么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个叫莫扎特的年轻人的出现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么轻狂不羁,甚至还带点神经质。他整天沉迷于舞会和年轻漂亮的女子当中。但是他的音乐,却永远带着孩子般的天真无邪,让人一听入耳就难以拒绝。开始,安东尼奥以为莫扎特只是因为勤奋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当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点涂改的痕迹都没有,浑然天成简直就像直接从头脑中誊写下来一般时,他愤怒了,他质问上帝:为什么我那么依赖你,你却选择了他作为你的乐师?而我,只有肉体而已。我要向你开战,我要尽我所能, 毁灭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东尼奥与莫扎特的战争,实际是安东尼奥与上帝的战争。
天才不会因为诅咒而停止脚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那华丽的音乐使安东尼奥惊叹不已。可是,这时第二个奇迹出现了,奥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个哈欠,并在中途退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歌剧有四场,对庸俗的统治者而言实在太长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极了,在皇帝其他宠臣们的排挤下,他的剧本只有到比较低级的剧院演出。他与房东太太的女儿结了婚,他的父亲也到了维也纳。可是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并不和睦,父亲最终离开了儿子的家庭,独自归去,终老一生。也许因为事业的不顺(安东尼奥还使手腕让莫扎特的歌剧《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场),家庭的失衡,现实的痛苦驱使莫扎特总是不停的写,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乐来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们得不到现实的承认,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里。终于,穷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剧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暗怀鬼胎、预谋已久的安东尼奥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黑面人面具来到莫扎特的家门前,要求莫扎特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时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着死神,潜意识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东尼奥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谱写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后的一夜,安东尼奥却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烁今的天籁般的乐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敌人说:“啊!你一直对我这么好,我以为你不欣赏我,可是现在只有你还在我身边。”安东尼奥那时的表情闪过一丝尴尬,但是毋庸质疑安东尼奥虽然没有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却得到了周瑜一般对音乐高水平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癫狂的热爱与投入。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这位伟大的作曲家——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宠儿无声无息地如流星般陨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乐, 象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热情的音乐,歌颂真善美的韵律却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气中飘荡到今天。

《莫扎特传》 是在1984年9月发行,曾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导演剪辑特别版。导演是米洛斯*福尔曼,莫扎特的饰演者汤姆*赫尔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国著名的舞台剧演员,尽管他极好的展示莫扎特的优雅与单纯,但是他仍然被安东尼奥的饰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辉给遮住了。FRANK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54届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大鼻子的FRANK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虽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该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却整个表演光芒毕露,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 让人深深折服,叹为观止。在对牧师的陈述中,他陶醉于莫扎特美妙的音乐中,表情是那样的真挚和渴望。他最后居住在疯人院,一直生活在忏悔中,当他结束他的故事,让人推着他的轮椅经过那些病人的时候。他的手,轻轻扬起,似乎在指挥,又似乎在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音乐终于在时间的长河中流逝,被遗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虽然短暂而痛苦,你始终都是那个被记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却是那么冗长那么乏味,上帝对我们始终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简单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音乐电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乐。莫扎特的乐曲与影片配合得天衣无缝。当他年轻的时候,有欢快的波尔卡陪伴他度过舞会时光。他几部最负胜名的歌剧都在电影中出现,包括《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谢幕的最后的歌剧作品〈魔笛〉。在电影的结尾,美丽明朗的咏叹调突然转为阴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后的作品的陪伴下静静离开了人世。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并不是严谨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并不是历史中的那个用音乐谱写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来自天国的音乐精灵。他只是把上帝的音乐作为馈赠的礼物带到人间,送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但他并不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们所唾弃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长命百岁,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当他的使命完成后他就应该如天使一样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沉睡在白云的臂挽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是安东尼奥和上帝的两个人的战争,他要毁灭上帝的音乐,最后他失败了;他得到世间的荣华,可是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所有浮华的名利都将归于尘土。他忏悔道:“平庸的人活下来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认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认了一切美丽的东西,即使一时蒙尘,也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而事实证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咙,但却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奖,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Ⅹ 《音乐之声》 电影的观后感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阅读全文

与观看一部有关音乐人物传记的电影写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裸婚大喜电影歌曲 浏览:272
2005年外国爱情王朝电影 浏览:897
世界末日来临粤语电影 浏览:823
日本天狗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439
溜溜看电影网 浏览:643
刀客女人电影全集播放 浏览:312
看电影不收费的app 浏览:886
冰雪奇缘2大电影中文观看 浏览:777
科幻电影结界 浏览:804
恐怖片电影百度影音 浏览:186
2020年院线上映的古装电影 浏览:872
mp3怎么连接手机下载电影 浏览:14
陈浩南上船是哪个电影 浏览:616
张洋是哪部电影的人物 浏览:873
恐怖回忆韩国电影 浏览:191
电影黑太阳731高清下载链接 浏览:104
旋风营救二国语电影 浏览:470
曾子丹老师电影 浏览:51
爱奇艺电影怎么显示英文 浏览:465
电影髓骨几个小孩如何死的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