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极功夫扇第一套教学内容方法
太极功夫扇作为新的 武术 健身套路,深受老年人喜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功夫扇第一套教学。欢迎阅读!
太极功夫扇第一套教学 挑选太极扇注意事项1、看扇茎和扇面粘合是否牢固。
2、扇面展开时应呈半圆型,两条扇骨成一条直线。
3、合扇时扇茎能否完全闭合。
4、两条扇骨要有一定的厚度,以便开扇。
5、扇握在手中要有一定的质感。
6、建议初学者选择竹制扇。
太极扇的各式扇形陈式太极扇
陈式太极扇是在陈式 太极拳 的基础
上创编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健身项目,它突出了陈式太极拳传统性特点,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穿插蹬腿、摆莲、翻腰、跳跃,集中了东式太极拳典型动作。该套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扇势多变、造型优美,极具健身性、观赏性及艺术性。
杨式太极扇
杨式太极扇是一种深受大众尤其是女性喜爱的太极健身器械。它集太极拳基本功、扇法基本功、武术技击基本功和舞台造型基本功于一体,不仅动作优美流畅,造型典雅大方,而且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经常习练,可以收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动效。杨式太极扇动作紧凑,节序清晰,中正雅致,舒展大方,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动作劲力势势贯劲,劲力内含。
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永开合贯串,严格遵循太极原理的要求,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莲花太极扇
含单扇和双扇两个套路。这两套扇是宗老师为喜迎澳门回归而创编的,因而有回归扇的美称。
两个套路均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扇术技术,整套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扇面时开时合,武舞共融,潇洒飘逸,富有情趣,深受广大太极拳 爱好 者的喜爱。
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庆典中,1200名太极拳友集体表演的莲花太极单扇,气势宏伟,盛况空前,成为整个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澳门人至今引以自豪。
四维太极扇
四维太极扇是“四维太极”系列运动套路之一。它以太极拳理为指导,吸收内外家技法融冶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扇子为运动器械,表现各种武术攻防动作。
全套38个式子,以横弓步、歇步、仆步、跪步、独立步、交叉步等步型为主,有多种平衡难度动作,扇法凌厉,姿势优美,形式活泼,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强的武术攻防意识。
有以意导动、柔和连贯、虚实互变、动静相兼、节奏鲜明、击拍清脆、气氛活泼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表演娱乐性、攻防实用性和健体强身性。
太极扇歌词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如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如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棍扫一大片,(那个)枪挑一条线,身轻好似云中燕,我们豪气冲云天。
外练筋骨平,(那个)内练一口气,钢柔并进不低头,我们心中有天地。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如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清风剑在手,(那个)双刀就看走,行家功夫一出手,他就知道有没有。
手似两扇门,脚下是一条根,四方水土养育了我们中华武术魂。
东方一条龙,儿女是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
东方一条龙,儿女是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
学习太极功夫扇的 心得体会太极功夫扇使扇子的挥舞和太极的运动技巧灵活结合,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动儿共熔一炉,将扇子挥舞与太极运动技巧灵活结合。
使武术动作与中国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结合,揉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太极剑动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长拳、南拳、京剧舞蹈动作等等。
内容丰富新颖,载歌载“武”,而且易学易练,确实是我们大学生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首选!
而作为一个女生,当太极扇齐齐舞动时那冠盖京华的美丽,那随扇舞动的青春魅力才是最让我沉醉其中的。
犹记得,在运动会上我们太极扇表演队齐齐开扇,亮扇,马步,金鸡独立时赢得的喝彩与掌声。
难忘记,我们学习太极扇的女生在车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努力训练,合作无间的默契。
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我们的太极功夫扇老师车艳丽车老师,是她的严格要求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往后才能循序渐进,越学越好,趣味无穷。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太极内涵的博大精深及扇式的奥妙无穷。
太极功夫扇既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更是攻防、技击、实战性极强的武术。
猜你喜欢:
1. 太极功夫扇的简介
2. 24式养生功夫扇
3. 73式太极扇的动作
4. 太极拳的主要器械
5. 太极拳的主要器械有哪些
『贰』 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那么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了这种拳法呢
张三丰曾经观察到喜鹊捕猎的场景,喜鹊虽然居高临下,攻击犀利,但是身为猎物的小蛇却总能巧妙地逃跑,所以他深受启发,之后综合百家拳法,发明了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张三丰应该是在为了提高武术实战性能的情况下发明了太极拳。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张三丰从动物捕猎的方法中得到了灵感,但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他自身武艺高强,精通百家武学,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才能发明太极拳。
张三丰应该是在为了提高武术实战性能的情况下发明了太极拳。毕竟在张三丰那个时代,大多数拳法都是刚猛类型的,以柔克刚的很少,所以张三丰为了提高武术的对战性,从反面思考。发明了“以柔克刚”的太极拳。
『叁』 陈氏太极的影视作品
电影《陈王廷》
2006年6月,陈式太极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太极拳开创始祖“陈王廷”乃我中华民族英雄、武学之楷模。影片着重展示了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结合多家武术的精髓,儒家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创建太极拳的过程及使用太极内家拳强大威力,为百姓除暴安良、平定匪患,救济灾民的真实故事。一.影片基本信息:片名:《太极拳始祖陈王廷》类型:功夫总制片人:陈小旺、张勇承办单位:河南省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温县人民政府宁夏影虫影视传媒候选导演:吴宇森、李安、徐克、杜琪峰、鞠觉亮编剧:张勇领衔主演:陈炳其他主演及配角演员:国内一线明星、日韩当红明星出品方:宁夏影虫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合作方)制作预算:1.5亿人民币影片开机时间:2011年7月影片拍摄地点:河南温县陈家沟、横店影视基地影片故事发生年代:明末清初影片长度:110分钟上映时间:2011年12月隆重上映二.影片主创简介陈小旺中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兼国际部主席,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技术总顾问,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现任本片总制片人。吴英:自幼酷爱武术。九岁拜师学艺,曾拜高孝为师,习练少林金刚拳,拜孙正周学习黑虎拳,拜王永峰学习通背拳,拜郭文海学习三皇炮捶,拜白存喜学习查拳,后随铁罗汉张长发关门弟子李金波习练形意拳。1971年进京拜陈氏第十代传人陈照奎为师,学习陈氏太极拳。
担任“宁夏银川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温县国际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名誉主任。现任本片武术总指导。陈炳中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国家一级拳师、一级武术裁判、河南省优秀武术教练员,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温县第六届政协委员,焦作第九届党代表。被评为温县太极十杰、陈家沟八大天王等称号2004年被聘为中国国际武术推广中心教授。2007年在陈家沟筹建“陈太极院”,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常年授拳于全国各地及美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2005、2007年分别被美国《功夫》杂志和意大利《劲道-武术功夫》杂志评为封面人物。现任本片主演。三.影片看点:看点1.陈王廷在黄河边乡兵校场堤坝上俯视,黄河水浑浊,洛河水清澈,二水相容,洛河水随着黄河水的走向,旋转形成了壮观的,浑然天成的太极图形,感受到两水撞击中力的变化,从而领悟了力的转化,萌生了创造太极拳的想法。影片着重展示了陈王廷吸取中华武术各家拳术之长,道家内气养生精髓,释家的内功心法创出了以内功为底蕴的太极拳,展现了陈王廷创太极拳的精华,松活弹抖见奇功,导引吐纳补元气,胸腹折叠蕴其身,气随意动,意与力合,气运周身百脉通,心肾相交功自成。。。看点2.影片着重展示了太极拳实战搏击的打法,使用?、捋、挤、按、采、列、肘、靠为八法,进、退、顾、盼、定为五步,化打合一的对战细节,影片中太极内家功、螺旋法、缠丝劲、丹田内力对敌制胜的强大威力。看点3.影片中陈王廷得到《黄庭经》,从经书中悟出了吐纳和丹田结合培养元气的方法,用意念导引元气使气上下相随,打通人体经络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由此创建了太极养生功。看点4.影片中,朝廷腐败,宦官执政,迫害忠良,改朝换代,盗匪四起,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明末清初动荡时期的社会环境,陈王廷以太极神功除霸安良、力克群雄、救济灾民、平定匪患真实故事,并在热血男儿豪情中点缀着浓浓的儿女情长。看点5.影片中以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人陈小旺为代表的多名太极拳传人以300年不外传的太极拳内家神功与一线演员强强合作联手打造。四.成功要素:1.具有强大的主创团队,国际巨星加盟出演,联盟中影集团与保利博纳等国内外强大发行团队,创造影片票房收益新奇迹。2.以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人陈小旺为代表的陈氏太极传人,展示了太极拳三百年来不外传的养身之道和武学之精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在全球太极拳弟子就有一亿六千万、爱好太极拳者多达近四亿、为影片奠定了收看群体和投资收益。3.影片由河南省政府大力支持、并在河南省立项为三个一文化项目(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舞台剧)向国家中宣部递请向全国宣传申请、通过全国各大新闻网站、官方网站和媒体大力宣传。
『肆』 钱小豪口中最好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为什么口碑这么好
2008年在央视的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采访中,袁和平公开表示:我合作过这么多的动作演员,只有李连杰才是真正的一流,后来在成龙国际电影周的舞台上,八爷更是直言:要说银幕上“打”得最好的,非李连杰莫属,成龙也只能排第二。
成功组建了正东电影公司,虽然“正东”的寿命不长,从其创立到结业的短短几年内,只制作了5部电影,但它们却都成为了华语动作电影史上无法磨灭的经典,而如今演员的拍摄条件越来越好,技术也越来越高,但却怎么也拍不出以前那般经典的电影。
『伍』 学太极拳推手的步骤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双人徒手对练套路的形式,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学太极拳推手的步骤,欢迎阅读。
学太极拳推手的步骤:
第一步:学拳架、练拳架、调拳架,求得动作的内功劲力
一般来讲,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既是推手化、发的技术,又是散手实战搏斗的技法,不然的话拳架就成了脱离实际的花架子。(旨在健身娱乐则另当别论。)所以,要学练太极拳的技击功夫,首先要一丝不苟地学习太极拳的套路,要按照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逐步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动化动力定型,继而进一步求得太极拳独具特色的内功劲力。
太极拳内功劲力的基础是动作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要达到人体各部既松柔又坚韧的效果,应采取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
如调架时外松内紧,外静内动,外慢内快,外柔内刚。其具体做法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上下、前后、左右各处产生对拉拔长和螺旋滚转的内力,但在外形上看去仍是轻缓柔和、连贯圆润的,这也就是术语所讲的无形的内练法。这种练法的好处是能有效地促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地配合行动,由矛盾抗争而达到力出统一、气力充沛、生动和谐、整体机动灵活。在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般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及螺旋转化,使得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这样就既训练了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功劲力,又增加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求得松柔又坚韧的效果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自由散推中求之。当拳架动作达到能不假思索而准确自如完成时,就进行散推实践。其做法是首先精神放松不必紧张,注重沾连黏随、听探顺化、随彼运动而求训练沉静中的松柔。其次是当对方用大力、猛力推掷我时,我不要怕倒,要有意接住对方来劲并尽力以拥法掤架,随机监听,保持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以内力的虚撑控制好自己的重心,防止对方突破我的防线而长驱直入,甚至要有意与对方相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控制好,在有把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引化对方大力,或在保全自己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沉气发劲,以挤压劲贯注身肢到达接触部位,此时身劲抖发,起如钢叉,在掀挫对方重心时待对方将要倒地的一刻复又施以重压贯劲下砸、挫其锐气,训练出我韧柔中之坚刚。
第二步:换劲训练
所谓换劲就是通过一定的练功方式,将人体固有的先天自然的笨拙力量,变换成符合太极拳技法要求的劲力。这一步也是求懂劲、身上装劲的训练。
1.以内引外训练法
所谓以内引外训练法是指以内动引导外动的练习方法。“内动”指人体内部的意、气、力三者的动转,“外动”指人体外部形态的变动。“外动”依赖“内动”而启动,内不动则外不发。“内动”通过“外动”来表达,外不动则内不显。这种训练法能有效地形成内动外即随的条件反射,促进意、气、力、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动俱动,一到俱到,其主要手段是以调架子和单盘操练某一个或几个、一组或几组式子来求得。
2.以外导内训练法
所谓以外导内训练法是指以外动导引内动的练习方法。“内动”指意识指挥内劲功力,“外动”主要指肢体的运动。这种训练法的要点是“以体训练”、“开关利气”,在配合走转步法和身法的吞吐开合、起伏转折的同时,身体各关节依次松沉,协调而灵活自如地运动,即拳经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并能促使内力穿肩、越肘、过腕、达于指端。这种训练法由练外入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运用,因而较为科学有效,并有助于学者获得以外形变动导引内劲贯注,从而形成形动劲随的条件反射,对听探顺化、沾连黏随劲法的形成特别有效,能促成意、气、劲、神、形的有序化配合。以外导内通过散推及其接劲,以及接住对方劲力后的耗劲、问劲和滚旋钻撑磨合劲的推揉来训练发动内劲功力。
第三步:抢招抢劲训练
抢招抢劲训练是两人相互搏斗,力求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训练方法,普遍运用于提高实战搏斗技能。抢招抢劲训练分为限定型和自由型两个阶段。
限定型抢招抢劲训练主要用于提高运用个别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能力。常用限定条件包括攻防对象、攻击招法、攻击次数、攻击部位。开始时限定条件较多,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限定条件,直至过渡到无限定条件的自由型抢招抢劲。
自由型抢招抢劲训练是在无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近实战的训练方法。要注意和不同技术风格、不同身高甚至是不同体重级别的对手进行自由抢招抢劲训练,以提高推手中适应不同对手、不同打法的能力。此外,自由型抢招抢劲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攻防技能和体能,而不是要伤害对方,因此应以友好为基础,相互切磋提高。如果是为参加推手竞赛而进行的专门训练,还应以竞赛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准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第四步:采拿折别训练
1.学习必要的解剖知识,明白运动器官的结构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某关节有几个活动面、最大活动度是多少、其上附着几对主要韧带等。还要学习人体主要穴位和要害的准确位置,只有做到应手而得,方可在掐穴、拿筋、折别捏扣、钳制关节时灵活运用。
2.锻炼手的抓拧握掐、捏扣折别能力。通过动作贯劲、空握抓扣,以及拧棒子、卷棒功、上罐功、麻辫功等功法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两手臂的抓钳扣折能力。
3.学习基本采拿折别技法。在学习时可采用一人喂招递手、一人训练的方法,反复练习采拿折别法或化解方法,一法练熟再换一法,并在学习中逐步领悟采拿折别法的基本技法和原理。
4.练习连环采拿折别法,将多个技法连续不断地串起来练。即一方采拿折别住对方,对方先解脱再反采拿折别,又复而化解,又采拿折别,如此拿、解交替循环练习。
5.两人抢机采拿折别练习。这种练习不限定谁进攻谁防守,由练习者根据对手变化抢到机会随势应用。练习中先采用只准用一种方法采拿折别某一部位的抢机练习,然后逐次增加招法数量和可采拿折别的部位,直至两人进行完全无限定的训练。
第五步:跌掷发放用劲的实战应用训练
跌掷发放用劲的实战应用训练属太极推手功夫的应用训练阶段。这一阶段开始训练时,一般先由老师诱导学生体会各种劲道和跌掷攻守应用的方法。老师打出不同的劲和跌掷技法让学生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将同样的劲力、跌掷之技用在老师身上,待老师鉴定正确无误时再和对手进行比试相较、切磋提高。
此阶段的训练,以注重采拿折别、跌掷摔打兼施并用的推手方法为最佳。传统的赵堡架三合一太极拳上下步(亦称进一退一)顺式推手法,极讲究一胆、二巧、三功夫,重视运用上中下三盘明暗四十八技法,其中的抓拿折扣、别挫掷跌、摔打兼施并用之法,在训练中几乎没有限制,非常接近实战搏击,极易过渡到散打比技,实用性强、见效也快。
1.训练内劲的蓄、发
蓄,将弛散的意识收敛集中,将散向四梢的意气收归丹田,同时以吸气配合,放松各部肌肉,肢体外形适度屈曲,以至被收敛的意气好似被压紧的弹簧,有一松即弹之势。放松的肌肉被屈曲的关节预先拉长,好似以躯肢为弓胎、以筋肉为弓弦而拉满的弓,有一放即发之势。
发放体内劲力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以有意识的“蓄劲”为前凑,“蓄而后发”。这类发劲要求意气先回敛、汇聚成一点,再迅速通过身体某部向攻击目标发出,同时以呼气配合,收缩主动肌和协调肌,肢体外形适度展开。另一类是以任一形态为预备式,“一触即发”。这类发劲一般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加快呼气和收缩肌肉来完成发劲,也有在静止和放松形态时突然收缩肌肉呼气发劲的。这类发劲由于未经有意识的蓄劲准备,发劲较快,无预兆,但劲的力度没有前一类大。冷劲和抖劲就属这一类。
2.训练寸劲与长劲的发放
寸劲是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寸劲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运用加速度的时机,这个时机应在我肢体着力点出击至沾贴对方衣服时,突然加速地发劲。
长劲是在原有化发劲力的基础上继续伸长的劲力,在意识的指挥下加大了化、发动作的幅度(贯劲作用超过了对方维持平衡的极限),使对方随之不及、化之不尽而被迫受制。“挤”、“按”、“塌”、“压”、“靠”、“撞”等均可附以长劲发之,让内劲蠕蠕出击不断延伸,使对方愈退愈促。
3.训练透劲与通透劲的发放
欲发透劲,首先意识要有穿透感,意气要有穿透感,目光要有穿透感,内劲冲力要有穿透感。其次要延长发劲的量度,使意感与劲力配合整体而行。如穿心肘横击对方前胸,“意感”是透过对方前胸击其后背,劲力也须击中对方前胸后仍继续透达其后背,甚至延长至其背后远处。
通透劲是指以腰脊发放内力,通肩串臂过腕于稍端,迅速爆发击出的劲力。发放此劲时先舒胸含肩、挺腰拔背,使腰背部肌肉充分展开,以增加肌肉的初长度,然后突然展肩、吐胸、挺顶、撑腰,使内劲瞬间节节贯串而出。
4.训练鞭劲和飘打劲的发放
发放鞭劲的要点是摧、探、抖、弹四字,要求以腰脊为劲源,通过活肩、松臂、抖腕,使内劲功力通肩过臂达于手梢,似鞭如棒弹击而出。
飘打劲是要打得飘摇多变,使对方应付不了、捉摸不透,包括三种运动方法,一是在运动中加快速度,二是在运动中改变运动方向,三是在力点上延长时间或加大压力强度,使对方难以承受。
『陆』 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太极功夫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其博大精深,难以尽述。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基本功夫,希望对您有帮助!
松柔
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特征。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真正的功夫。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谓“松”无止境。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不松的状态。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引领和内力灌充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
知觉
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拳中的知觉功夫。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一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则为用,重在知人。能知觉,方能见人则开,遇出则合,做到“粘、黏、连、随”,“因敌变化示神奇”。知觉功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推手对练时常常出现的“顶、匾、丢、抗”等毛病,多是因为不懂知觉造成的。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推手,通过推手中的“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太极拳别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在太极推手中,每一个定式都会变化出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判断,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只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能力,才能在被动时做到人刚我柔,在得劲时做到我顺人背,做到“走”、“粘”自如。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练习推手又有“问劲”、“听劲”、“摸劲”之说。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能明镜在心,正如李亦畲所言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彼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内”,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又无可替代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
内劲
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本质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只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样长期气敛入骨的锻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它既刚又柔,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观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亦非被动应对。其妙处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再如武禹襄所说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那些认为一说到“力”和“劲”便不符合太极拳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浅的。《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威力越大,效果越好。
内劲的修炼,离不开练架子。我们常说练架子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渐趋于紧凑。初练者需要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的标准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形、意、气、力融为一体、归于一心,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武禹襄《四字秘诀》中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靠的不单是手法身法,而主要是心法内力也。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坑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用内力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对方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柒』 太极拳的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
练太极功夫必须练传统太极拳,必须拜师学,太极拳的内劲心法,说白了就是意念引导动作的要求,这些东西都要由师傅传授,简化太极拳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简化太极拳练不出太极功夫。
解释太极拳其实并不难,在生活当中,有些多情况都与太极拳有关,就是说太极拳来自于生活,只不过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举例说吧
1,在电影里或生活中,一扇门从里面插上,外面的人进不去,就双手用力推撞门,不管怎麽用力就是推不开,然后,就用肩膀撞,就能撞开。
说明人们在用双臂的力时,不会用加上身体的整力,属于手臂的力与身体的力脱节。
再有,在用双手用力推门时,胳膊的用力状态会改变,就是手推到门了,随着身体的前行,胳膊容易弯曲打软,也就是身体的力无法通过胳膊传导到手上。
太极拳要求练出手臂的松沉劲,就是练出手臂的棚劲(或称为撑劲),为的就是在身体用力时,手臂不能打软,使得身体的力能够通过胳膊传导到手掌上,这就是练松肩追肘的目的。
2,一般人都用铁锹铲过土(或用木杆子挑远处的物品),当铲了一锹很多的土时,用双臂铲不起来,就会自然的把铁锹把放倒腰部,然后双腿微下蹲,微弯腰,双手握紧锹把,然后用腰腿的力,就能把这锹土铲起来。
其实,这种现象就与太极拳的整力有关,要练出腰腿与手臂用力的合力,将来,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在练拳时只要一动,就要体现出这种身体的合力来。
3,假如,你象士兵一样立正,并且身体用力的、使劲的立正,就会感觉脚往地下踩地的力减小了。如果,你与朋友站着随意的聊天,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脚跟疼。
说明,当你用力使劲往地下踩时,大地的反作用力反而减少了(所以,一般人出拳,无法体完全现出大地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脚下的蹬劲不足)。当不用力的站着时,大地的反作用力在增大,所以会觉得脚跟疼,大地没有变,是人的状态变了,效果就会不一样。
这就与太极拳的力发于跟有关系,通过不断的放松,增大大地的反作用力,在出拳出掌时,总是体现出大地的反作用力,就是力发于跟。
以上的例子,只是肤浅说一下太极拳的发力原理,达到粗浅的认识太极拳,当练到一定程度,脚下一发力,使得身体增大大地的反作用力,催动腰腿的力,再催动手臂的撑劲,从而使得大地的反作用力直达手掌,发出来的力非常刚猛。
练太极拳必须拜师学,其实,就是学舞蹈、体操等都要有教练才行,何况高深的太极拳,有些东西用文字无法表达出来,所以要言传身教才行,还有,练到一段时期,就会有一些感觉,也是文字无法表达的,再有,在这一段时期,这种感觉是对的,那莫,在下一段时期,再有这种感觉就是错的,也就是练的阶段程度不同,感觉也不同,下一个阶段就要把前一个阶段的感觉推翻,才能达到一步一步的深入的增长功夫。
『捌』 电影《推手》中太极的问题
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我见过太极练到过这个程度的人。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关键不在外面的招式,而练的是内在的精气神。如果经过系统的练习,应该能练出三样东西:一是浑身上下的一股整劲,拳经中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一静”,动就全都动,身法完整,就会用力。力从脚起,腰为主宰,形于手,力不会断。我们一般普通的用力就会的是手上的力,而练成太极后用的是身上的力,这是不一样的。二是感应能力,反应在实战中的灵敏度。太极练气,能将感应力扩大到身周空气中,这时,修为越高,感应越强。三是爆发力,这将建立在一的基础上,光会用力,对实战来说还不够,太极拳还有专门传统大杆子的练习,专练爆发力,为的是一击毙敌。
郎雄饰演的老人,太极的戏份共有三场。开头一场是打套路和打坐,中间教学部分把胖学生发出,最后一场在饭馆斗流氓。虽说郎雄本身并不会太极,但从我这个圈内人眼里看出,李安拍都很真实,并不像一般的武打片那样对太极进行肆意意淫。电影看了很久了,如果没记错,李安也是编剧,显然他对太极的理解要高于一般人,对其的拿捏很准(包括后来《卧虎藏龙》中显示出来的他对中国武术的态度),只有这样的导演,才配拿奖。
开头的打套路不说了,老头练的是杨式太极拳,而且这脉太极拳传自台湾的郑曼青(片尾字幕中两个太极指导应该是学自郑),而郑是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的弟子。关于杨的事迹和贡献,你可以在网络中搜一下,我就不介绍了。
教学部分能将胖子发出很远,是胖子不会用重心,而老头能将重心控制得很好,所以既不会被胖子推倒又能把胖子发出,再说明白点就是胖子是被自己的力打出,老头会借力打力。高潮部分的流氓其实是胖子的升级版,老头能支撑起一个胖子就能支撑起几个胖子。人越多其实力越散,你可以留意一下太极拳界当中有时会表演十几人排成一排推一人,然后被推的那人将一排人全部发出去。这其实是简单的,也是初级的,因为我见过更高级的就是想发几人发几人出去,或者更厉害的就是想发第几个就第几个出去。当然你会问这样的支撑力有没有极限,答案是肯定的,什么东西没有极限?这里的极限一是功力的深浅,二是人体骨头的支持力。
楼上所说的太极能练出“很大的力量”我认为不妥,太极拳毕竟练的不是肌肉。你让一个练太极练的很好的人去体力活,估计还不如一个民工,但如果让他面对一样重物的撞击,他受伤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就开头我写的太极拳的三点,是我个人总结的。目前太陆中杨式拳的功夫能到电影中的水平的,有肯定有,但肯定不多,而且肯定不会轻易找到,因为场面上的太极都不咋的。明师不易找的。
『玖』 《太极张三丰》里张三丰把很多树叶练成一团球,太极真能练成那样吗
是可以练成那样的
现在 在一些山林里 还隐居着不少的世外高人
金钟罩能避刀枪 少林功夫表演里就有 但对现代武器就不行了
还不如穿一件防弹衣来的快 在加上社会主义的到来 人们就很少有练那个的
你要是有兴趣 我可以教你一些刀法 在教你陆地飞行 日走一千 夜走八百
说到轻功 肯定是不能飞的
但要是上三层楼 那不费劲
你看刘翔 跑的怎么怎么厉害 那表情都吓人 一看时间 十多秒
世外高人 跑一百米 地上就十个脚印
『拾』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导语: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首先要提倡尊师重道和虚心学习、埋头苦干的精神。以下我为大家介绍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结语: 看了上文的介绍,您学到了太极拳的无为和无不为吗?修炼太极拳是个长期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专研,在练习中,摸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延伸阅读:陈氏太极拳传统陈氏太极拳重心与虚实关系东岳太极拳女性经期练太极拳可保护子宫原始太极拳论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太极拳视频武式太极拳的两大技术要点太极拳视频吴式太极拳对身体上的五点要求太极拳视频教程吴式太极拳的身法四大要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