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该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展开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给观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其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导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视角,该片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导演借晓生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但最终导演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该片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父亲的尴尬。
(1)电影推手人物形象分析扩展阅读
《推手》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12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孩子们不同,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199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该片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② 汤唯:按照李安的要求,我足足留了8个月的腋毛,终于一炮而红,你怎么看
当年汤唯因为出演李安导演的《色戒》一举成名,其实出演这部电影的背后,是汤唯巨大的付出和努力。细心的观众可能观察到一个细节,电影中的汤唯腋下有着浓密的腋毛,一点都没刮。这是李安的要求,他认为这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人物。“我认为留腋毛很性感,我很乐意把它秀出来。”李安说道。
于是,一向不留腋毛的汤唯为了角色足足留了八个月的腋毛。汤唯在影片中大多穿着无袖的旗袍,胳膊一有幅度大点的摆动,腋毛就能清晰可见。这也成为了汤唯吸引人的一大看点。
李安为何选择汤唯作为女主角?
但李安说王佳芝本来就是在扮演别人,她就应该是紧张的。所以她的紧张是对的,这是其他知名女演员做不到的,她们只能演出紧张感。李安曾说过也许你拍完电影会受到很多非议,一定要考虑清楚。
果不其然,这部电影让她被封杀了一段时间,但她丝毫没有受影响,出国留学,丰富自己。最后凭借北京遇上西雅图创造爱情电影的票房奇迹,王者归来。
③ 电影推手中体现着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这部电影说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人讲的是孝道,而美国人崇尚独立和自我,于是乎一个中国儿子和美国媳妇组成的家庭必定会产生一些摩擦,这个摩擦在代表传统的老人面前显得尤为尖锐。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个故事的结构并不如后来两部来得精致,感觉有很多细枝末节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儿子发那么大的脾气,还有整个过程养媳妇都是无动于衷,记忆中美国女人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吧,所以说太刻意地想去表达一些什么了。
他要表达的无非是,在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中,中国老人的生活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如果没有相当的独立能力要想在美国生活下去,非自闭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会“太极”,他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因此本片会有那样的结局。那样的结局虽然无奈,但也不失为一种阴阳的调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调和,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协。
李安的电影如果在大陆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让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还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国的中国人是如何痛斥大陆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责。
安凭借《推手》这部电影已经展示出他对中西文化比较拿捏准确的端倪了。电影主人公是一位中华老人,一个“武林高手”,喜欢太极拳,并以推手这种拳法自娱自乐。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老人仍然没有忘记这种他赖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孝顺”“人老儿养”在美国这个国度里渐渐与“生活独立”思想发生着冲突,一点点的,老人自我感觉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开始尝试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贴心人。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这种思想冲突的束缚,展开新的生活,没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间的中国传统思想再次的束缚了他们。他们都没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虽然,自己的孩子最后和他再次融合,但这种思想关系还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
太极拳里的“推手”是一种双人模拟对练的运动。拳经里提示的要决:如“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丢不顶”等等,这些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太极中着重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冲突来解决问题的,西方人处理问题“丁是丁,卯是卯”,不乱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国人是讲“通”的,讲“变”的。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电影中,作为老人的主人公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更是难以改变和融合。电影借助美国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儿女与父亲之间的冲突来表现这些问题。推手中那种蓄势待发,然后一蹴而就的态势,也许还在暗示着李安沉寂六年的后的一次爆发也说不定。
④ 电影《推手》得写作背景以及情节介绍
《推手》(英文:Pushing Hands)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由郎雄、王莱等主演。电影上映前,因剧本获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颁赠40万新台币奖金,配合中央电影公司的支持下,让李安首度获得执导的机会。台湾导演李安运用近代家庭变迁搭配细腻描述亲情互动,因而享誉国际的『父亲三部曲』之第一部曲。
剧情简介
朱老自小练就一身太极拳,是北京市太极拳的总教头,膝下育有一位定居美国的儿子朱晓生。某天,从小孝顺的儿子晓生为尽孝道,游说留在故乡的老父移民到美国,一起与儿子和洋儿媳同住。
但是,朱老由於语言不通及生活习惯不同,导致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至於令他与洋媳妇玛莎渐生磨擦,彼此都认为无法与对方相处,完全要透过晓生间接表达,更由於玛莎内心的排斥,对朱老的一举一动均不能接受,致无法专心从事写作工作,最後导致胃出血而入院。
玛莎经过疗养出院後,依然无法接纳朱老,一天,朱老因为小家庭气氛太沉闷,往外头遛达,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迷了路回不了家。晓生得知父亲走失的消息,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驾车四处寻找,却几度寻找不著,晓生回到家中後,对妻子玛莎发了一顿脾气,把家当摔了满地,终於摔醒了玛莎的心。
朱老後来被警方寻回,但为了顾及儿子与儿媳妇一家生活的圆满,离家自寻生活,独自一人跑到唐人街一家餐馆帮人洗碗盤打工维持生活,由於洗碗盤手生不俐落而备受老板奚落,第二天就要将他解雇,并且出言相辱,朱老受辱不愿离开,老板令其手下欲强行将朱老拖出,惟朱老练过太极拳,深谙推手功夫,只见他原步未动,马步一扎,身形微沉,利用听劲走化技巧,七、八个壮汉无法将他移动半步,老板大怒,找来华青帮小混混,在厨房与朱老大战,朱老以几个太极拳散手工夫便将小混混撂倒,後来美国警察出来收拾残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朱老带回警局看守所中。
朱老被警方带走,晓生驱车前去探望,玛莎内心甚为感慨,後来晓生将朱老保出,并买了一间较大的房子,也为朱老备了一间练功房,欲接朱老回家,但朱老不想破坏儿子一家温馨的生活,宁愿独自在外赁屋而居,并在华人活动中心教授太极拳,也不愿返回儿子身边。
⑤ 电影饮食男女影评3篇
饮食男女影评1
记得以前文艺在我心里还有点影子的时候,最喜欢《蝴蝶》内种单纯美好的小温情电影,可是还是没挡住命运的安排长成了一个吃货,最喜欢的片段变成了《饮食男女》开头的内段,最爱的台词是,我感觉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的记忆,除非把他煮出来。
从味蕾的认同到思想的认同,无法拒绝娓娓道来的李安,也无法拒绝电影和生活给你带来的惊喜跟无奈。就算是最亲的人,你也无法左右他的生活,就算你做好了觉悟为亲情而付出,放弃了阿姆斯特丹,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陪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他在你的生活里分量越来越轻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在他的生活里也会越来越不重要。
就算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可以各过各的生活,心里产生的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其实不需要谁为谁委曲求全,就算突然宣布,就算离开追求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切断血缘跟亲情。生活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食材都准备好了再下锅,本就应该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道,互不干涉,不影响彼此做的决定,只在他需要分担的时候一起分担,在他需要分享的时候一起分享,这才是家能够温馨喜乐的基础,也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94年,人们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4年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现在的我觉得,这还是一部小温情电影,讲述着生活会抛给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管面对或者逃避,还是有一天要面对,虽然有人出现,有人离去,就算生活乱成一团,就做一顿丰盛的晚饭吧,把你的感受煮出来,把你的快乐吃进去。
饮食男女影评2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在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国家的文化特质便是“家”中的“父权秩序”。父权(家权)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义务便是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奉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饮食男女中的“恋父情结”与家的权威产生微妙的关系。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三位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事业。《推手》中的父亲是一名太极教练,《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而《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则是一位大厨。这三种父亲形象便预示着三种父亲不同的处事原则。《推手》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外在的抗争,在父亲去餐厅打工遇到困境时,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争。而《喜宴》中的父亲体现的却是沉默与隐忍。对于自己儿子的三角畸形恋情,父亲选择了隐忍。结尾时,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暗示着父亲的“投降”。父亲是一名军人,一辈子没有对“敌人”投降,却对儿子的爱情无可奈何。《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选择了自我解放,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电影中,明显地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冲突。第一,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儿子与外国人结婚,自己与儿媳的强烈文化差异使得儿子处于尴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儿子是给不了的。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尴尬。第四,冲突的解决方式—妥协,这是典型的中式处理方式。
饮食男女影评3
说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温和的华人面孔,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男人,却叱咤海外电影市场以及好莱坞。谁曾想到这个内敛沉稳的男人曾失业6年在家中充当全职家庭妇男,但生活的磨练丝毫没有让他放弃电影梦想,而是如璞玉般经过岁月的打磨渐现价值。他导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几乎部部出色,获得极大的肯定和反响。他曾三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带给华人电影人无比的荣誉和喜悦。他不仅是整个亚洲电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华人影坛的传奇,他就是李安。
从第一次代表华人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凭借《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时,他就注定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电影人生。那时我上初中,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竹海斗剑的戏,以及玉娇龙最后纵身一跃的解脱。那时候虽极喜爱看电影,但却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树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领略其深刻内涵和寓意,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热爱电影,也使得我之后欣赏了许多李安导演的佳作。大学时候,因为喜爱优质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这部被媒体炒的脱离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后让我感到压抑,也使得我开始好奇李安究竟是个怎样的导演,他的影片为何如此直击人性深处,充满矛盾与隐忍,压抑与释放。随后看完它的《断臂山》后,我彻底开始折服于李安,他将世俗难以接受的男同性恋拍的如此细腻,整个画面那么唯美,也让我开始理解和感动于同性之爱的伟大和隐忍,与《色戒》不同的是,他将人性与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间的爱情、异性间的情欲表达的极其细腻深刻,那种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处只有看完影片后仔细品味细节的人才能引发思考和认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与情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华人导演所导,他竟也能如此融入进西方的文化和视角里拍出完全属于他们的影片,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刻画的炉火纯青,与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别样的碰撞。而我着重要评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处女作《推手》,口碑极好的《喜宴》,以及被誉为经典之作的《饮食男女》。
《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观众都能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推手》这部电影,就以现代人的目光,观察和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生活规则的冲突。影片的开场很特别,没有一句台词,单单几个镜头就交待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穿着大马褂练着太极的老人和一个对着电脑不停敲字的美国主妇,不同生活习惯和狭小的房屋空间下,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格格不入与不和谐的压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实在影片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想过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终李安温和的选择了忽略这个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种隐忍和无奈的视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电影的结尾尤其令人深刻,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这个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导演李安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事”,就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荧幕前的观众。
《喜宴》是这三部中我尤其喜爱的一部,相比于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还有传统与现代思想,新旧两代人观念的代沟,以及同性之爱与传统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点很多,可是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而后两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详情,却不得不无形中妥协。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实在令人捧腹却又反思。影片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我想应该是结尾,高老父母即将离开美国坐飞机接受安检时,父亲高高举起双手的那个镜头,寓意深刻,这是不是李安想要借此镜头表达出封建传统思想似乎不得不无奈的向现代思想投降,妥协呢?又或是这样的举起双手似乎是一种从旧思想中的解脱与飞翔。好的电影就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与给观影人无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最后说说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饮食男女》,所谓食色性也,一开场那一连串镜头,捉鱼、杀鱼、下油锅、娴熟的刀工、蒸炸炖烧配上轻快的配乐,让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间对这老头的生活感兴趣起来。于是从一个电话的响起巧妙的埋下伏笔,开始娓娓道来故事的发展,最后才抖出这个包袱的谜底,令人瞠目结舌。在这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的大环境下,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丧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李安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结尾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婚宴、烹饪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温文尔雅,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细品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才会明白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样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人性与本能,科学与宗教,生存与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实至名归,因为他确实有着这样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这三部“父亲三部曲”系列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可以很东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长将这两种文化组合,对立或融合。他的这种隐忍和平衡之道,为他在东西方电影市场都赢得了很多赞誉和口碑,所以谁说中庸不是一种为人,为事的上上策。很多时候无需张扬,只是行云流水间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质量,有内涵的经典影片。我很欣赏李安十年磨一剑,专心执着于电影梦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将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电影作品。
⑥ 电影《推手》导演李安的影评,最好原创啊,急
《推手》作为李安的导演首秀,便让人有感其过人的导演天赋,电影就仿如剧中老朱的那手太极绝技,节奏虽有显缓,但招招皆能切中要点,在以中美文化差异营造张力的同时,又以父子亲情间的隔阂塑造了矛盾,给人感动的同时以深思。——梦里诗书
⑦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推手非常不错,剧情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⑧ 由《推手》如何看待文化相对、民族主义中心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是硬币的两边,对立而又统一,而我认为,二者应当不存在对立,所谓对立,仅仅是内容的对立。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性与多样性,或者说,就是不抱着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异质文化,将每一种文化都看成是人类的选择。 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民族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而歧视其他民族,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通过使“我们”区别“他们”而实现群体认同的文化战略,是以给自己的群体以积极评价、给其他群体以消极评价为代价实现的。 《推手》是一部反映华人美国化生活的种种文化不适应的电影。朱老先生、陈太、玛莎都是文化不适应的“重症患者”。文化对于个人可以说是一种环境的集合,在特定的环境集合下的某种行为与思维到了另一种环境下可能是不被理解的,正是因为这种不被理解,导致了这三位主要文化不适应者的困境。朱老先生、陈太生活寂寞,只有寻找最能还原中国文化小环境来改善缓解不适应症状;玛莎身处一个华人组成的家庭,处在一个小的异质文化中,也造就了玛莎的不适应。 文化环境差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回避的。片中主要的人物矛盾在于玛莎与朱老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语言不通,缺乏交流,我认为实质上是民族中心主义在作怪。民族中心主义是扬己抑它的,朱老先生与玛莎都感到的是自己的文化被压抑,比如饭桌上的关于吃饭肉菜比例的争论、关于孩子看动画片的争论。由于这种相互压抑与攻击,更加加速了民族中心主义在两人内心的生长。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生长,最终是两人都拒绝向对方妥协,朱老先生托词“自己老了,就这样了”,选择离家出走逃离异质文化;玛莎托词“我已经试过”,以此回避小朱的责问。 影片到最后,仍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面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矛盾,影片通过朱老先生和陈太的对话给出了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 民族中心主义,在有的人看来,是缺乏文化相对主义的表现,就像一部分人解释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不抱这民族主义立场”一样,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本人此文的最大观点就在于:二者是差异化统一,而非矛盾统一。民族中心主义主要是文化内部起到团结与凝聚作用,形成“我们”的概念(当然也可能形成“他们”的概念);文化相对主义是平等看待异质文化,正确理解“我们”与“他们”都是人类发展的选择之一。 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一样,“个人主义有利于个体利益的实现,是集体利益的基础,集体主义要充分肯定个人利益,才能为集体创造价值”。不同文化之间,应当利用民族中心主义的部分特点做好本文化的建设发展工作,但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的存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异质文化的存在。 如果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放在人际交往中,很显然我们可以回归到“对他人的友好与善良绝对不妨碍个人的发展”。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是可以较好处理世界各文化间、各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是我们要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看二者关系,如果是站在民族主义中心价值看,则会只看见二者的非此即彼,民族主义中心的夜郎自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和稀泥。 以上为本人期末论述题 欢迎吐槽
⑨ 电影推手人物性格分析
并不清楚你说的信息
你可以在说明白一点
这样我们才能帮你解决问题
⑩ 谁看过推手这部电影 李安写的那个 能把电影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介绍一下吗
内容简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进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关注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李安的电影《推手》选择这样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冲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伦理、感情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
虽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很多场面处理手法相当老到,后期作品的诸多元素和关注的问题都有所显露。老人问题、家庭伦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幽默地处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后的作品中都会有更多的发挥。
不过,毕竟是处女作,这部《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