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描述对电影的喜爱
首先写明转专业的原因,写你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可以有选择性的举出一些电影特例,加上你自己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要分析足够充分,基本就可以了。
㈡ 对电影,深入灵魂的热爱,作文怎么写,大概800字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甜,也没有苦,只有善于品尝的人才可以从中体会它的味道,有的人尝出了甜,因为他知道如何去放调味料,他调出了甜.有的人尝到了苦,因为他乱了手脚,放错了调料,因此,他尝到了苦.甜能代表成功,苦能代表失败吗?只有真正能调出生活味道的人才懂得.生活,就像黑暗.四周黑乎乎的,没有人响应.谁会来打开明亮?谁会驱走黑暗?只有怀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的人才会才会打开自己的明亮,驱走自己的黑暗迎接新的太阳?生活,就像无边无际的森林,您会孤独,您会恐惧.可有的人却不然,他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帮助动物,关心动物,了解动物,火热的太阳会在他的面前重新呈现.生活,就像一包调味料,酸甜苦辣样样尽全.假如稍微一失神,调味料就会变了味了,只有全心全意的人才会调出自己想要的味道.生活,就像一支交响乐,如果跟不上或者错了一个音符,整个交响乐就会变成一团糟,只有善于动脑,聪明的人才会明白如何奏乐,只要有时间去观察,没个人都会奏的很好.生活,就像.生活总是变幻多端,神怀漠测.只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去观察生活,去探索生活,生活才会更美好.热爱生活,你会感到大自然的美好; 热爱生活,你会感到人世间其乐无穷.热爱生活,你会感到前途光明,有激情,有前进的动力.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严酷的战争致使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和磨炼,以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写下了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名著,那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说:“只有像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和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你看,一个残疾的人都如此热爱生活,写下如此感动的书,他不是一个成功者,是什么!可有些人呢?受一点挫折,就对生活失去信心,就感到前途渺茫,就想死呀活的,这样的人就不感到羞愧吗?美好的生活,永远属于哪些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会成为一个成功者!生活不是一杯美酒,不是一帆风顺的航船,也不是一首抒情的歌.生活充满酸甜苦辣,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不幸.然而,就是因为生活充满五颜色,才使人感到有挑战性,有竞争欲,生活永望远属于强者,强者就是成功的人.热爱生活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平和的心情.每天面对做不完的工作,日常繁锁的家务事,带有家里还有一个BB要照顾.日常时间是不够用的.但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热爱生活吧,它会使你更聪明,更成熟,会锻炼你迈向成功.
㈢ 张艺谋:我不是每天都睡三小时,他对电影有多热爱
张艺谋:我不是每天都睡三小时,他对电影的热爱程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了解到:
1、为了电影的质量,不眠不休的状态。他已经不是年轻导演的年纪,但因为热爱电影,为了追求高质量的作品,高强度的时候,只休息三个小时,对于已经古稀之年的他,足以说明热爱程度。
2、凡事都亲力亲为,非常的敬业。他对电影的热爱,可以更多的从拍摄的细节了解,很多细节都是亲力亲为,更多的是追求完美的品质。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对于作品还是自我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要求。
3、他更专注于剧本本身的质量,不追求数量,更多的关注质量。作为一个电影人来说,他带给了观众非常多的经典佳作,至今人们都印象深刻。
4、 摄影和演员的经历,也体现了他对于电影真挚的热爱。
四、 多重经历,让他执着于电影其实,他早期是担任摄影师著名的。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经历,也慢慢的开始了演员的经历,直到后期开始做导演,作品一炮而红,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至今说到他的作品,人们都是信手拈来,经典作品的印象非常深刻。多年的丰富经验,让他总能准确的把握观众的情感,带给人们最富有时代意义的佳作,赢得了无数的掌声。
㈣ 青春榜样 | 陈敏之:心随影,敏于行
一方银幕,展现世态炎凉,感受人情冷暖。往昔一场场视听盛宴,信手拈来;今朝一幕幕诗和远方,未来可期。
陈敏之,长安大学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曾任长安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影视文化部部长。2018年被成功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其导演作品《喜儿》入围全球大学生电影节,并于2018年5月在“长安大学第一届Focus on电影节”首次展映,获得“最佳影片”奖项。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陈敏之把对电影的热爱融入学业,更融入生活。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坚持,成就自己。
陈敏之的保研成果令人艳羡,但她对保研的态度却显得极为平淡。“我对保研并没有什么大的规划,大一时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保研的事从大四上学期才开始留意。”说者云淡风轻,但支撑这般淡然的是陈敏之对自己专业成绩的十分自信。
在理论学习方面,她的文化课成绩排名位居全专业第一,英语四六级和雅思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在她看来,优秀的专业课成绩才是保研的敲门砖和王牌。“要想成功保研,不要太迷信所谓的加分项目,它们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一定要先提高专业课成绩。我自己的专业课压力并不大,所以我的学习节奏并不是特别紧张。但平时我会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书籍,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哲学类书籍。”一方面对9电影的痴迷,对专业的喜爱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陈敏之取得优秀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也让她受益匪浅。“老师们都十分博学和敬业,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整理好专业笔记。我要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老师,他们不仅教给我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尽力帮助我解决微电影制作中的资金,设备等问题。”敏而好学,良师相助。面对文化课,陈敏之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专业实践方面,陈敏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初入大学,从无到有,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参与迎新晚会制作到白地村调研再到在《天天向上》导演组实习,陈敏之在专业相关实践上不断前进。大二赴台交流学习的经历是她大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让她深受触动,也因此更注重实践。“从台湾回来后,我更多尝试拍片子,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大家一起创作。这些是我大学后半部分的主题。”厚积薄发,大三大四陈敏之迎来自己的收获期。这两年她导出《喜儿》、《白茫茫》等电影,组织创办“Focus on”电影节,参加香港电影节。丰富的实践经历让陈敏之对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齐头并进让陈敏之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更加自信,也让她的保研路更加顺畅。
“保研的变数很大,一切都是未知的,做好眼前的事很重要。”对于那些准备考研保研的同学,陈敏之贴心地给出自己的建议:“首先一定要把专业课成绩搞好,这是基础性的也是决定性的;其次是大三下学期就要提前关注心仪学校的夏令营,在夏令营拿到“优秀营员”资格之后几乎就不用参加面试了;最后有条件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参加一些省级、国家级的比赛或者发表论文,这些也是可以加分的。”
“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这是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陈敏之最喜欢的台词,而她自己也从未改变过对电影的钟爱。
中学时期,因为喜欢王菲,陈敏之看了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正是这一部电影激发了她对影视作品的热爱。“我们学电影的,心里都有一个执念,就是想参加电影节。”大三的下半学期,陈敏之有一门短片创作的课程。“这个课上每个人都要自己创作一部影片,但是然后呢?这些影片就只是一项作业而已吗?所以我们大家一起,给这些作品创造一个平台让它能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们。”没有任何组织或部门,只是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办了长安大学第一届“Focus on”大学生电影节。“这个活动办下来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也算是圆了我们自己的一个梦吧。”她如是说。
2018年9月,陈敏之导演的短片《喜儿》入围全球大学生电影节剧情短片单元。谈到制作短片的初衷,她坦言自己有一天看到《十一种孤独》,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小孩子的孤独,被这个故事吸引,她就想到用影视化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我会被这种在小孩子身上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和不一样的情感吸引。而且这部《喜儿》多多少少算是一个悲剧,我觉得这种悲剧其实是很原生的,它没有为我们现在社会经历的一些事情所影响,就是一种原始的孤独,这才是最触动我的地方。”采访中,陈敏之笑着说到,其实她并没有想让观众从她的影片中学到什么道理,也并不想传输一种很准确的价值观,“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只是想传达儿童心灵中的一种情感,让大家看完这部片子多少有些感动或共鸣,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有人说电影里面最难拍摄的,一是动物,二是小孩子。在拍《喜儿》之前,陈敏之和她的小伙伴们也只是偶尔心血来潮会拍一些视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我们当时的拍摄也是莽莽撞撞的,拿着几台单反就去拍了,在技术上也没什么经验可言,但还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陈敏之带着全剧组从西安飞去湖南拍了三天,这三天时间她们需要和50多名小演员周旋,只能在孩子们下课的时间组织拍摄。“其实拍片子这件事是需要多方面合作的,不仅仅是导演,还需要很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如今的陈敏之,经常会反思自己的作品,“摄像、灯光、声音,其实是影视拍摄过程中最应该保证的几个技术层面。而说实话,我对《喜儿》这部影片的这些方面并不太满意。”
“作品的内核是最重要的,你自己首先应该去相信你的故事。”在作品的创作方面,陈敏之认为拍片子不应该仅仅只是去塑造一个人物或者讲出一个故事,还应该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些东西不分高级低级,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好。”她谈到拍片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东西要做到逻辑上的统一,很多细节都要自己捋清楚。同时作为学姐,她也提醒学弟学妹们:“如果你现在有一些好的idea,一定要努力去把它做成一部好的作品,这都是你自己的体验,也会为你以后要走的路打下基础。”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漫天云卷云舒。”在生活中,陈敏之口中的自己是一个慢热、随性而却谨慎的人。她会利用电影、读书、旅行来消磨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时间。因为电影专业的元素充满了她的生活,她深深热爱着自己的专业,所以在学习时她感觉不到痛苦,增进知识和磨练技艺都是伴随着乐趣而进行的。这正如她所说:“如果你真正热爱你这个专业,那么学习就是你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了,我真的不建议大家去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眼下的痛苦,更意味着将来的无奈。”对于一个人来说,选择往往要比坚持更关键,陈敏之选择了与电影相关的专业,是因为心中的热爱。也刚好是这份热爱,使她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村上春树说:“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情怎么也长久不了。”
陈敏之说:“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做到认可自己,能在电影圈里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我并不要求我自己做的有多成功,因为成功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我只想做到自己心里的成功。”沽名钓誉的行为并不能使她真正得到快乐,她拥有着电影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使一个人不堕入灯红酒绿的浮世,也不会沉迷于表面的声色犬马。正是因为心中的情怀,三毛放下了名利,去往撒哈拉沙漠,追寻自己前世的梦;正是这种情怀,张旭不羁于功名,脱帽露顶于王公前,只是为了挥毫落纸如云烟。为了艺术上的成就,人不应汲汲于功名,《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因为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所以舍弃了脚下的六个便士。当你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时,那么日子就是有趣的。陈敏之追随了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意愿去过她想要的生活。
读万卷书,看很多电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读了万卷书的陈敏之,最终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大学,去往新的远方,因为漫漫的旅途能使她丰富阅历,把这些阅历投放到自己的电影中。看了很多电影的陈敏之,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影专业,因为只有热爱的事情才能日久弥新。正是因为新的远方和一直以来的坚持,她终会有喜欢的生活。
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我们都是背着行囊走在路上的旅人。热爱电影、生活的陈敏之与一个又一个书中、电影中的人、事、物相遇。我们也应该转身去拥抱生活,在书中、电影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与自己,面对面相遇。
青年传媒中心/信息来源
㈤ 热爱电影的句子
1. 如果我们都在彼此的心中,即便是死亡也不是分离。《北京遇上西雅图》
2. 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我们大多时间都是笨蛋,偶尔才成为了聪明人。事实上,我们一直是聪明人,突然我们觉得自己有点笨,然后,我们开始思考,于是,我们真的变笨蛋了。——《发条橘子》
3. 我代表月亮消灭你。《观音山》
4.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一切,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因为没有目标的生活,真的比死还难受。人生在世,没什么抛不下的。——《卡特教练》
5. 平凡?当你做同一件事,一千次,一万次,不出错,做得那么好,这就不平凡了。——《悭钱家族》
6. 每个人走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叶问》
7. 我以前也是个美食编辑。你以为我职业小三儿啊。《北京遇上西雅图》
8. 我从来没想过我会相信一个罪犯。现在会了。我们也是。《速度与激情》
9. 一个人只能全力以赴,等待命运去揭晓答案。——《最后的武士》
10. 一会儿,你演坏**。你演好**,你演脑残一定拿影帝。——《不二神探》
11. 敬仰天上的神明,热爱自己的女人,保护自己的祖国。——《特洛伊》
12.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卡萨布兰卡》
13. 要跟朋友保持亲近,但跟敌人则要更亲近些。——《教父2》
14.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叫我第一名》
㈥ 对电影很感兴趣的学生,如何写好一篇影评
贝拉·巴拉兹说:“电影艺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思想方式,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电影是一门艺术,反映生活和现实的艺术。我们能从电影中看到现实,而现实也被电影搬上了银屏。写好一篇影评,不仅是对电影的进行评价、鉴赏和解释,更是通过分析影片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生命。
成为一名优秀的影评人,或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身的学识,不断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才能慢慢地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㈦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做电影我们如何坚持做电影
───我对我的课堂教学的笔记
杜庆春 北京电影学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表面的理由是名利场的喧闹和浮华,但是这个答案对于以后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而言,其实会很快就明白,这很不靠谱。在这一行能尽享这种光环的,只是少数人,娱乐圈热闹是少数人放大出来的效应,而这个行业中大多数从业者即使不和建筑业的工人一样,也和其他大多职业情形无异。再者,给自己一个理由说,我只是以此谋生,混口饭吃,那其实年轻人大可好好想想,是否非得做这个选择?因为这行算不得舒适优渥。
我自己只能想到两点。对于合格够档次的从业者而言,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理由,第一是像孩子一样的兴趣,就是像孩子爱搭建积木一样,这些人都爱用光影和声音构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给你看,这种创造的乐趣是最重要的。光线和声音是这些人仅有的材料,这些人依靠这些材料,用这些去创世,去虚构,去表达,去倾诉,去游戏。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艺术的电影,还是商品的电影而言,都是一个根本的冲动;第二个理由对于把电影看成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的人而言更重要,这也是我自己越来越依赖的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制作的电影。在这样的电影中,生产者在一个表达里包含了各个层面的话,这些话需要去传播,参与一个社会话语的建设。
1. 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表象。这包括所谓的视觉奇观,视觉的独特性,志异,悬念、惊悚、等等各种叙事的游戏和视听的呈现。也就是你首先要做的是一种具有互动性的吸引力的视听织体,一种能够卷入的叙事流程。在这个层面上,电影其实是一个游戏,甚至一个骗局。所谓明星的第一个层级的意义也在这里,就是明星的脸孔是标签式的吸引力,产品的最直接的差异性。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某种叙事-视听的基本形态特征的“类型”和以明星/人物构成的脸孔/形象构成一个电影产品的最基本的形态,我们和观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的平台,以及这个电影作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基本的产品形态。当然,对于这个基本认识的反面是各种创作者有意无意的拒绝技术的锤炼,技法的精粹,或者创作者故作高深、故作清高的拒绝。对于这种技术,技巧的锤炼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简单的靠手艺做行活的人,而是只有在不断的感受语言修辞的基本技巧的时候,才能够不断在语言的最基本的使用中感受语言传播的实质。我们能够坚持,其实是在于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一个看得到技巧的人,然后再试图忘记技巧,脱口而出的人,同时,又在一个高度技术密集的媒介领域中,让自己永远有着实验的精神。这样是我经常说的,要像学外语一样学电影,而后才能像说母语一样去做电影。
2. 去真诚的分享一种体验。我越来越坚持这样的一种认识,电影本质上不是讨论概念、思想这些结论性的媒介,电影最为有力的,最具魅力之处都不在此。(我也固执的认为伟大的艺术也并不以思想为前提的,而以提供自己独特媒材所创造的独特世界为根本目的的。)电影总是以视听直抵肉身,以时间流逝模仿生命历程。电影不是讲“爱情”的,电影是表现“爱中之身体”,他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行为的细节──眼神、肌肤、肉体的短兵相接,无孔不入,无微不至。如果不坚持这一点,那么就会很快的沦为它的反面,你的电影沦为空洞的、符号的、抽象的。电影就成为论证性的、解释性的、宣教性的。电影的本质虽然不是照相式的去“再现”,但是电影又总是印证“愿景”式的必须成为“所见”。其实,最终我们明白,你的电影的力量建筑在你相信看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体验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在第一个层面的谎言中,在这里得到真诚的救赎。所以,“一如你所见”是电影很高的境界,而“一如你所思”则会毒化电影的魅力。
3. 去直抵被压抑的欲望。电影总是以虚构去讨论现实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无论好莱坞式的梦工厂,还是基阿罗斯塔米·阿巴斯所谓的“只有虚构才有力量”其实都是这个含义。我总是喜欢说电影是反现实和反生活的,我以为说“电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不足以精确地传达出电影必须和生活拉开的距离。电影是以特殊的规定性来合理的呈现对于现实的反常性,以此面对人的欲望,以此来宣泄。其实明星也总是在这个层面,才能发挥欲望宣泄的本质,明星在这个层面由他们/她们的脸孔成为了他们/她们肉身的全部。在这里,我可以延伸性做一个说明,电影的这个特征,也是所有的追求戏剧性叙事的叙事艺术的共同特点。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和文学、戏剧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我们都是叙事性的艺术,也许我们还都要呈现“对话”,但是我们在刚才言及的第一点上,电影彻底的和文学、戏剧没有关系,电影的媒材决定了,它其实是光和声的构成物。在这个理解的反面就是把电影等同于生活的表象,甚至远远低于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低于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的冲动需求。
4.最后,我想说,这是我个人理解的对于一个真正优质的电影人而言是最稀缺的,也最关键的能力。电影在本质上看起来是控制视听信息的流程,就是它选择性的只给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并且精确地控制这个信息曝露的流程,最先是什么,最后是什么。但是,明白这个之后,你应该明白了,其实,一个电影创作者拥有最隐密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成为最隐密“自我”的直接工具──我们可以故意、人为的、主观的遮蔽什么、省略什么、过滤什么。信息流程的控制在构成一个可见的正世界的同时也一定构成一个不可见的负世界。创作可以通过截取、剪接全然构成那个精心的不呈现,不在场,这种缺席成为多数优秀创作者的可以利用之物。缺席总是以它的可以不在而永远的伴随着不断呈现的视听之流。当然,这是最高一层的事情了,你看希区柯克之类的导演作品,真正分享者可以每时每刻体会到这个妙处,例如,在他的《精神病患者》的开始,我们分明被他的“遮蔽”技术控制了,女性的身体被“观看”,而女性作为主体观看自己的可能性却被极大的抑止了,在那间宾馆的小房间中,那面镜子是多么容易被平庸的创作者用来炫耀自己的分镜技术啊!而对真正的电影高手而言,所有轻而易举的可以获得的呈现,都变成可以深思熟虑需要可以隐藏的世界。再比如,李安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被呈现的白骨和血污少之又少,我们只在那花朵中看到了牙齿。当然,对于这最后一点的根本启示是,一个入门的创作者其实知道选择呈现,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光影和声音的创作者却刻意通过不呈现的世界让最深刻的自己留给最贴己的分享者。
这些话算是我对一周的两次课程的总结,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分享,我说了,我看到教室里都是茫然的年轻人和都是充满热爱的年轻人都非常恐惧,我希望我们都是也仅仅是利用这个光影和声音媒介进行分享的人,否则我才不热爱电影?我也不是影迷,希望大家也不是影迷。
㈧ 如何体现你热爱电影
我非常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会让人感觉整个人都曾经在这部电影的剧情里,我认为这种感觉会让我非常的喜欢。
㈨ 《工厂大门》人类史上第一步电影,你想对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说些什么
卢米埃尔兄弟,改造了爱迪生创造的西洋镜,把活动影像投影放大了,让更多人可以观赏,于是就有了电影。在法国巴黎的十四号大咖啡馆地下室里,《工厂大门》作为第一部电影放映了。
太多的话,就不多说了。相信你们一定是一群很可爱,懂得分享的人吧。谢谢你们告诉我,你们那个世界的活法,虽然电影很短又是黑白的,但在我眼里看到的仿佛就是彩色的,有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