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影评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角色设定,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说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② “人无完人” ——浅析电影《解救吾先生》中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电影《解救吾先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一场解救“吾先生”的警匪缠斗故事,“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其故事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掺杂了很多虚构元素,但这些虚构元素受真实事件制约。事件起因、概貌、走向、结局等,一般不做虚构,但对事件发生进展各阶段的细节,置身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心理,则有较大的虚构空间。”[1]电影《解救吾先生》通过改编,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向我们展现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从而增强电影的戏剧性。
一、对“吾先生”的改编
电影《解救吾先生》中,吾先生的原型是吴若甫,吴若甫为大陆男演员,电影里,吾先生的身份是香港明星,同时在电影中又给他增加了一个退伍军人的身份,并且参加过实战,04年吴若甫未婚,电影中却给吾先生设定了一个妻子。并且增加了许多吾先生与另一人质的戏份。
在影片开头,从吾先生与程总的对话中,能知道吾先生已婚,并且平时与妻子感情很好,但在绑匪问他是否结婚时,他却说自己未婚,这一点体现了吾先生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同样是在片头,他不拒绝与粉丝合照,让卖花的小姑娘好好读书,又体现了他是一个随和的人。在被绑架后,张华直接让手下在他面前用绳子勒小窦吓唬他,他愿意用自己的钱去救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并且在之后的20多个小时里,一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护、安慰着小窦,这里又体现了他的善良与坚强。绑匪让他喝可乐时,他推脱自己有糖尿病,这里实则表现了他的谨慎。他向张华隐瞒了自己退伍军人的身份,通过他的想象,向观众展现了他有一定能力反抗绑匪,这里又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通过以上几点,说明了吾先生是一个机智、勇敢、坚强、谨慎而又富有责任心的人,有人认为“在大多数时候让人感觉到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他符合我们在心目中勾画的‘英雄’的一切标准。”[2]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着他的弱点。
在张华上前时,他向吾先生说明自己是市局刑警队的,车子涉嫌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件,而此时的吾先生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矛盾点,直接导致最佳自救时间的流逝。其次是,当他知道无论张华得没得到赎金,自己都要被杀害时,他崩溃了,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淡定,像个普通人一样声嘶力竭的哭喊着,通过这两个地方,我们能够得出,吾先生也是一个普通人,并不会因为他是明星而有什么不同。
丁晟导演在接受网易娱乐专访时曾说“一个人被绑架所有的可能,都被刘德华很好的诠释了出来。”通过对“吾先生”的改编,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却不完美的人,让我们感觉吾先生这个人很真实。
二、张华的多面性
电影中张华的原型是王立华,王立华被人称为“北京冷血绑匪杀人犯”,12岁时,逼父母离婚,17岁时,又因抢劫被判入狱9年,是一个残酷、冷血的人,片中的张华与王立华有着较大的出入。
张华对别人非常残忍,对待自己的同伙也是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可以插介绍人一刀。即便拿到了钱,还是要将人质杀害,张华的扮演者王千源这样评价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什么章法和原则可言,只有穷凶恶极又吃不饱的主儿,才能干出他干那些事。”[3]而张华身上随时又带着手雷,从这一个点又看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张华在接受审问过程中,不时挑起眉毛,嘴角上扬,语气永远是不削、嘲讽,显得轻蔑,在问到他母亲之时,他说后悔没有杀掉母亲,毫无人情味,就是这样一个对一切都持无所谓态度的人,也有温情的一面。
虽然他从一开始就决定杀害吾先生,但在吾先生提出想吃苹果的时候,他还是让手下去很远的地方买,其实这里,张华就露出了一点点善念。还有在带走吾先生时,张华有一个用手摸小窦头发的动作,像是在抚摸孩子,又让人感觉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张华与女朋友有一场激情戏,他的手一直按在女友头上,体现出他有些强势,女友让他不要把手雷放在茶几上,张华抢过手雷只是说了句真扫兴,但他却在女友说不给他生孩子时,立马给了女友一巴掌,“这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他是用那种方式展现他的爱。是会向狼、像老虎一样把你死死咬着,来展示那种爱。”[4]然后是他对母亲的态度,虽然他说想杀母亲,但这样是为了让母亲不那么难过,包括在片尾,面对母亲,他还是哭的像个孩子,用头撞玻璃给母亲磕头,还有他让女友把孩子生下来陪着他母亲这点,都让我们从这个冷血的绑匪身上看到良心和温情。
张华也曾经入狱9年,出狱后却变本加厉,他说自己从事绑架是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人脉等原因,在被问到是否回家过年时也说有家难回,在和吾先生对话中,他反复说着“人和人的命怎么就不一样”,这几点体现出这个人很悲剧,而正是因为他人性的扭曲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张华不是警匪片中典型的坏人,我们看到了他的多样性,他是一个立体的人物,能够让观众理解他,并且反思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三、邢峰的双面性
刘烨扮演的邢峰原型是刑警徐经峰,曾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是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邢峰却有着性格矛盾的地方。
在工作上,邢峰是一个敬业的人。在抓捕张华的过程中,邢峰是直接过去将张华往马路上按,其次是在审问张华的过程中,他能随机应变,获得线索,这里,他展现出一个有勇有谋的警察形象。在准备解救人质时,他也主动要求第一个上。在解救出人质后,邢峰有一个悄悄捂嘴打了个哈欠的动作,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他的辛苦也表现出人物的朴实,这样一个为人民的好警察,对家庭却有所亏欠。
邢峰知道儿子生病后,没有给妻子回电话,而是把手机放进包里继续去谈工作的事,妻子的短信他工作的时候也不回,在儿子等待他一天后,就算空了下来他也没有主动给家人打电话,反而是儿子一大早给他打过来,虽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然而,对妻子和孩子感情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往往警匪片是为了凸显警察形象的高大,都会将警察塑造成正义、聪明,接近完美的形象,但本片却给邢峰设置了双面性,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性格是矛盾的,使得人物形象不那么类型化。
四、小窦的另一面
蔡鹭所饰演的小窦原型是另一名人质杜庆疆,据吴若甫所说“当年的小杜是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在电影里却表现的有点猥琐,穿个花裤子,开口就是‘约炮’,这让我看着很别扭”[5]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使得前后的反差更加明显,更加突出了小窦的另一面。
小窦第一次出现在吾先生面前时,他的形象、穿着打扮,就已经与吾先生形成了对比。第一眼给人感觉唯唯诺诺的,在后面都表现地没有主见、像个小孩似的、防备心理弱,与吾先生被绑后相比,都体现了他的懦弱,这个人物一开始让人很嫌弃。但在垂死之际我们又看到了他的闪光点,车其实是他正牌女友的,他为了保护女友才说是炮友的,自己也是一直坚持着,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让女友冒险送钱来,我们看到了他与之前截然相反的一面。
小窦外表与之前的表现经过一个反转,他这个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形象感觉很戏剧化可是又很真实,如果之前选定的演员是个帅气、干净的,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电影《解救吾先生》“由于对真实情节的高度还原以及对暴力的非商业化表述与诗意消解,使影片在故事内容方面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基调。”[6]“现实主义题材的剧作,特别是纪实主义剧作应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原样再现,在剧作上反对人工编造故事情节和类型化的人物性格,鼓吹到生活中去发掘真实事件。”[7] 生活中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不仅展现了人物自身矛盾的一面,同时增强了这部电影的戏剧性。“警匪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雷区。一来过往对正派的要求过甚,二来对反派的抑制过多。”[8]本片能被广大人群称为优秀国产警匪片,戏剧化的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
[1] 彭涛·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J]·当代电影,2016(04),166-169页
[2] 耿佳·人性的矛盾——电影《解救吾先生》观后感[J]·青年文学家,2016(08),110页
[3][4]十支、小七·专访王千源:我必须成为那个罪犯[J]·电影世界,2015(09),21-25页
[5] 张嘉·吴若甫:那一片乌云散去 会有幸福等着吧[N]·北京青年报,2015-10-13,B09版
[6] 郭立冬·《解救吾先生》:现实主义基调下的戏剧性营造[J]·大众文艺,2016(07),215-216页
[7] 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79页
[8] 曾念群·解救现实主义警匪题材[J]·新民周刊,2015(42),112页
③ 电影《人生大事》,三妹是个怎样的人如何分析此人物形象
主角莫三妹,男,30多岁,刑满释放。这个穿着拖鞋,穿着背心,斜叼着烟,有一种痞气的寸进尺的歹徒,继承了他父亲的殡葬事业。他很活跃,但脾气有点暴躁。父亲莫有三个孩子:整日操劳的姐姐,早逝的二哥,自认为“不被爱”的老三。直到老父亲生病后在床边讲了一个故事,我们才知道“莫三妹”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自小继承父业的二哥三十年前死在河边收尸,深陷丧子之痛的莫老爹为了祈祷孩子能平安成长,为他取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南方一些地区确实有给女孩起男孩名字的习俗,意为赡养。三妹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吧!
莫三妹是个有孝心的人。影片中虽然刻画出来的莫三妹是个天天跟父亲吵架的人物形象,但是实际上莫三妹是个很孝顺父亲的人,只不过是在父亲面前不愿意服软不肯跟父亲好好说话。在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完成了父亲的愿望,让父亲干干净净地走了。最后把父亲的骨灰放入烟花,燃放到天空落入海里与二哥团聚了。
④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三种方式:
(3)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⑤ 雷雨这部电影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1、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个母亲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缺乏母爱,而从小长大的周公馆被封建专制的氛围所笼罩,导致周萍渴望母爱,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个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由于缺乏母爱,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严重的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亲总是向他诉说他的生母是多么贤惠、多么魅力,所以周萍对生母有一种眷恋,非常渴望母亲的爱抚。
当年轻貌美的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萍开始将对母亲的眷恋和渴望转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蘩漪就是对象,所以周萍不愿意承认或者面对和蘩漪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将对蘩漪的感情称为“糊涂”。事实上,周萍对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觉的开展一段不负责任、冲动的感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四凤,也是因为四凤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气质、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还存在“杀父意识”,他跟蘩漪明确表示过:“恨他”、“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用于揭示人物灵魂的隐秘、心灵的冲突甚至更深层次的因素。
2、蘩漪——病态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形象,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还是戏剧美学角度都可以发掘出这个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蘩漪为何会爱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爱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和性欲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则会导致性欲错乱,只能在不是性对象的人中寻求性欲的满足。一旦受到性压抑,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蘩漪和周朴园在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所以蘩漪对周朴园会故意的疏远,而向“不是性对象”的人寻求性欲的释放和满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馆中,蘩漪可以接触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龄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释放性欲最合适的对象。
当蘩漪意识到她和周萍畸形的关系即将被破坏时,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她开始妒忌四凤,想要将四凤赶出周公馆。在周萍和四凤偷偷约会时将窗子锁死。她披头散发,像个幽灵一样在风雨里奔走,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别人的秘密,毫不顾忌爱子周冲的痛苦,在周萍和周冲之间制造敌意。不知是性欲还是爱的失落,让蘩漪疯狂,无视家庭伦理和封建秩序,最终发疯了。蘩漪性格如此复杂不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生长的产物,也是生物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必然。
3、周朴园——伪善
周朴园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一般情况下,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绅士,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开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轻时也有风流成性的品行。为何在婚后会对蘩漪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周朴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很难满足蘩漪,最终蘩漪和周萍发生乱伦。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处于精神失恋状态的人,是爱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要求蘩漪顺从自己,也是潜意识的希望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而周朴园的专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态。周朴园对蘩漪的不满和爱情的失落让他开始回忆和侍萍当年的情爱,周朴园保留了家中的旧式家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儿子周萍说侍萍是如何贤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朴园又表现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这是因为周朴园有恋旧情节,将对过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忆转移到家具和相片上,但是仅此而已,对侍萍本人并无怀念之意。从本我上看,周朴园是一个变态、扭曲的人,而从超我上看,周朴园在努力扮演一个封建家庭最具威严的家长,为了体面,不能和蘩漪离婚,也不能对蘩漪打骂以泄不满,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药,来让蘩漪顺从自己。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伪善的存在,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使然。
⑥ 安德烈是《战争与和平》中的重要人物,应该如何分析安德烈的人物形象
安德烈善良大方,为国家和人民担忧,勇武善战,是托尔斯泰笔下人物中杰出青年的代表之一。在申格拉本之战开始前,安德烈渴望荣誉。他甚至想过,即使死路一条,也没关系。他相信他永远不会比别人做得差。库图佐夫答应了安德烈的请求,派他前往先遣部队。安德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上,为了赢得胜利,他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它。
他又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内心十分细腻,与娜塔莎订婚后,他出国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娜塔莎出轨,婚约解除了,安德烈受了重伤,1812年卫国战争爆发时,他在与拿破仑的战斗中负伤,撤退到莫斯科时遇到了娜塔莎。娜塔莎对他关怀备至,向他表白,战争结束后,安德烈的儿子和玛丽亚住在一起。在1956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中,维托里奥·加斯曼饰演安德烈,在1968年苏联拍摄的史诗电影中,由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饰演安德烈。
⑦ 影视人物分析方法
影视人物分析方法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影视人物分析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⑧ 编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法
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
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⑨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篇幅短小,小小说的人物并不复杂,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什么是人物形象
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很大程度上,人物形象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人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