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用电影人物拍照

用电影人物拍照

发布时间:2022-10-29 15:25:53

⑴ 常见的人像摄影角度有哪些

平视角度


平视角度指的就是让相机和模特的视角平齐,在多数人像摄影作品中,抓住了模特的眼神就抓住了照片想要表达的情绪,而平视角度能让眼睛的表达力达到最强,因此,在人像摄影中,是摄影师最经常使用的拍摄角度。


低角度


低角度就是摄影师的机位要放低,这样可以形成明显的透视畸变,很多的“大长腿”照片就是使用低角度进行拍摄的。低角度虽好,但角度不可过低,很容易造成人身比例在画面中不协调。


低角度拍摄的优点有两点,一点是前面所说的拍摄大长腿;另一个就是可以抬高背景,从而避开绝大多数干扰物。


高角度


有低角度拍摄人像,那必然会有高角度,高角度多用于自拍,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让脸显得更小。使用高角度拍摄会使人看起来更矮,但同时可以让人看起来“娇小可爱”,或者是可以营造忧郁氛围。


倾斜视角


这是在电影中常用到的拍摄人物的角度,这类角度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动感、戏剧感和不安感。当你把倾斜视角应用到人像摄影中时,也可以为照片增添动感和戏剧性。


但使用这类视角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量避免画面背景中有水平线条出现,不然倾斜的水平线容易让观众产生严重的失重感。


远摄视角


在拍摄人像时,可以尝试使用远摄视角,将大量的环境信息囊括在画面之中,远摄视角可以更好地揭示和场景的关系,坏处就是场景中可能存在较多的干扰景物。解决方法就是挑选干净又美观的场景,尽量排除掉可能干扰画面的景物。


关于常见的人像摄影角度有哪些,环球青藤小编暂时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影视后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摄像技巧、后期剪辑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⑵ 尼康D750相机,如何在电影院里拍摄人像用什么镜头不开闪光灯参数怎么设置

拍人像可以用50mm定焦头,或者85mm定焦头,光圈最好不高于f2.8,用f1.4左右的比较好,可以将背景很好的虚化,不过这类大光圈镜头在拍摄时的对焦点一定要选好,尤其拍人物大特写的时候。

⑶ 如何用相机拍出电影胶片的效果

从电影中汲取了灵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视觉方面,例如光线,构图和颜色,并将其用于图片中。拍摄时,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的英雄是谁,他的角色是什么,他在哪里以及在那儿做什么。

如果要用电影照片拍摄照片,则需要转向电影。但是摄影和电影不是一回事,因此,还应该分析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寻找世界上最好的导演,至少看几部电影。

⑷ 人物大片拍摄技巧与手法

如何拍好人物大片?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人物大片的拍摄技巧与手法。

目前我拥有器材:尼康D700 + 24—70 + 70—200 + 105VR + 50 1。8 + 永诺568EX(2只) + 永诺N622C(无线引闪)。室内常用:24—70 + 50 1。8。室外常用:70—200。

一、认识、理解手中的器材

大家都拥有可以用来记录画面的器材,如何掌握并了解这些器材的使用,是先前条件。熟悉现有的器材,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手中的器材,真的满足不了你的创作吗?不要盲目的升级器材。

二、拍摄手法、表现形式和拍摄的技巧

要多思考,多觉、多悟。

我认为,拍摄前的思考时间,应该不亚于拍片时间。只有越清晰的思路,才会有更准确的表达。关于觉悟,引用百家讲坛上的一句话:觉悟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第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但你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做悟。

当遇到问题时,多往自己熟悉的东西靠拢,很多事,就会迎刃而解。抛砖引玉,举两个例子,来阐述我的观点:

什么是光圈和快门?二者有啥关系?

以前不理解啥是光圈和快门。于是,我想,光圈就是瞳孔,快门就是眨眼睛。试想一下,如果晚上,就需要你睁大眼睛,瞳孔放大,才能看清物体。同理,如果白天,光线很强,就得眯着眼。而且得快速的眨眼。想像一下,如果,在强光下你睁大眼睛,不眨的看着太阳,会是个啥景。不理解为何拍风景要用小光圈。后来想,如果肉眼想看清楚远方的物体,怎么看?肯定是眯起眼看,是吧。这就好比小光圈。眼睛睁的越大,应该是越看不清的,不信你试试。

三、拍摄前

很多主题,我们没有拍摄过,没有经验积累,也没有借鉴。那么,可以在拍摄前,从网上,多看看相关类似的作品,从别人作品中借鉴优点,避免缺点。并把拍摄意图、想表达的思想、需要的感觉与模特交流,争取做到思想统一。

在准备上,服装、道具、化妆、拍摄环境需要和主题相连,要做到搭配、得体。

我认为,拍摄前的思考时间,应该不低于拍片时间。只有越清晰的思路,才会有更准确的表达。

四、拍摄中

1、现场环境和光线的选择,是拍出好作品的首要条件。

2、主题明确让读者第一感观,尽短的时间内知道你要表现什么,你想通过图片表达什么。

努力让读者记忆深刻,过目不忘。如果读者看上2秒,接着回过头去回忆看到的内容,如果能回忆起很多内容(树木、小亭、小路、手里的鲜花、地上的绿草,头上 的帽子,对了,还有两个广告牌和一个垃圾桶……如果图片信息量太大,相信我,用不了多久,就会想不起画面里都有啥),那就太悲催了。

3、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最重要的,在拍摄中,要不停的交流。

我是极度不赞成指导对方动作的,每次拍片,我告诉对方想要的`感觉,然后任其自由发挥,大多以抓拍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拍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才能拍的自然。

4、画面中,有前景有后景最佳,会显得画面立体。有影友拍摄时缺少了前景(可以营造),看上去,人物象在背景布前面拍的。

五、人像摄影后期

关于后期,争论的太多。我的理解是:人像写真,后期,很有必要的,毕竟不是纪实。建议大家在拍摄好原片的同时,也多看看后期教程,多看看别人的后期手法。不错的后期,会为你的片子增色很多哟。

我把后期调整理解为渲染图片气氛,突出感觉。不同的后期,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感观。

举个例子:你来了。这话就很平淡。①你来了?②你来了!③你真的来了啊!④你这么快就来了。你看,不同的语气、标点符号、形容词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觉。但,如果点缀不当,就适得其反了。当然了,如果你的原句(原片):“俺、俺、俺来、来了”,是这样的。那后期修饰也就非常非常困难了。

可以根据想表达的内容进行裁切,并不一定拍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总结!一定要总结!从前期策划,至后期完成,每次拍摄,都要总结这次拍摄过程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有不足,哪里需要改进。在下一次的拍摄中,要尽量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

有网友说:PS其实不是PS,当掌握一定PS技巧后,PS不是技术而是审美能力的直接反映了,而审美力直接决定了一个摄影师能走多远。

六、要有豁达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人像摄影(不含纪实)的创作是离不开沟通,少不了交流的。良好的心态和交流是创作的前提,思想有差异,想法有不同,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每个人出于自身角度对作品加以评论是正常的,意见不统一也是合理的,能否听进并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很重要的。

可能有四种情况:

1、听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 不赞同 —> 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 还是不赞同 —> 我行我素,不反驳、不解释 —> 心态进步;

2、听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 赞同 —> 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 再次创作改进 —> 作品进步;

3、听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 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 认真总结思考,判断取舍 —> 避免以前的失误,尝试不同的手法 —> 心态 + 作品进步;

4、听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 不赞同 —> 与对方辩论一番 —> 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欢而散 —> 伤神伤气。

就个人而言,由于出于不同的目的与追求,自然,心态也各有差异。当创作出满意的作品时,不光是自己有成就感和兴奋感,尤其在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也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样,遇到意见不一时,就会感到失落、沮丧,甚至愤怒,很多时候,一笑了之,挺好的。

如果能在别人失败中(拍摄作品或创作过程)有所悟,吸取经验,取之精华,那真的是通往进步的一条捷径。

七、个人总结

1、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思考,问自己,问别人,问网络。掌握提问、学习技巧。

2、技术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合理的缩短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短期迅速的拥有自己满意、大众认可的作品是不现实的。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通过实践练习分阶段逐步提高。

3、真正的技巧来自于实践。轻易得来的窍门只能解一时之需,解决不了你所遇到的问题。

4、先模仿,后创作。

5、人像摄影,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拍摄方与被拍摄方共同的努力。

6、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哪怕你会遇到各种困难。

7、平时多注重积累经验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经验并不一定非要实践的,多看一些相关网站,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审美力,另方面领悟其中的技术和技巧。

8、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可以通过看论坛,看网站,看电影等方式。

9、摄影,有时是需要想像力的(尤其是用到人造光时),并不完全依靠看见什么,就记录什么。

10、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⑸ 电影摄影中双人镜头语言表达技巧

电影拍摄中如何运用双人镜头语言技巧呈现?下面我i为大家整理了电影拍摄中双人镜头语言技巧,供大家参考!

双人镜头语言简介

双人镜头语言,是指两个主体各自占据画面的一角,描述二人位置与及相对关系。这种电影镜头的特色是浪漫喜剧或好哥们、姊妹淘类型电影的主流,电影常让戏中谈恋爱的男女主角框取在同一画面里,让观众有这两人是天生一对的错觉。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察一些较冷调或孤癖类型的主角,为了表达出不擅与人交际,使用双人镜头的机率甚少,若有的话,时间也会很短暂,甚至连主角的眼神也有所回避。

各位可以发现,电影画面的空间其实就是表达人物的关系,人是社会型的动物,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的身边都围绕着五种人:亲人、友人、爱人、路人、或敌人。 在这世上,不熟识你的叫路人,不害你的叫好人,不放过你的叫敌人,不时关心你的叫友人,不离不弃的叫亲人,想要互相厮守一生的叫爱人。 但谁料得准哪一天,背后暗捅你一刀的,是你永远最意想不到的人。

双人镜头在30年代的美国片开始相当常见,初进入有声片时期的摄影机相当笨重,在对话场面上使用双人镜头大大减少移动摄影机的需要,但现今已变为构图上的一种需要。

双人镜其实主要区分为“平衡”与“不平衡”二种。所谓平衡的双人镜头,大家可以想像成像跳交际舞一样,舞步有来有往,双方彼此充满默契,才能够和谐共舞,它的画面是稳定,平和或温暖的。 不平衡的双人镜头则像场激烈的拳击赛,双方剑拔弩张,非战到有一方倒下,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它的画面是令人紧张,不安的,不平衡的双人镜头会形成冷酷尖锐的对比,但正也是这种对比,才能展现人物之间立场的差异性。

但如果一部影片,全是平衡镜头,一定会让观众感觉单调贫乏到审美疲劳,虽然温馨,但似乎缺少了些张力,所以切记要安排些冲突或转戾点;但整部片若全是不平衡镜头,观众可能又会气得半死,感觉正义无法伸张,所以也需要缓和调剂一下。虽然边看边骂,但至少还有些动力支撑到结局,如何拿捏分寸,往往要靠经验和实作的累积。

拍摄时要特别注意另一个重点,就是人与人因个性与对象以及文化与性别差异,在拍摄画面上距离有不同的分寸要拿捏。 隐私感、私人空间、个人领域,每个人在下意识会因对象的改变,而出现一定的距离或领域,这被称为「距离学」(Proxemics)。例如,坐公车时,若空位很多,决大多数人宁可坐在旁边无人的位置,除非有熟人在,排队时也不可能紧贴在别人身上,搭电梯时就算被迫挤在一起,众人的眼神视线也不会做交流。如果有陌生人死盯着你看,你一会觉浑身不自在,也许你并不觉得拍摄须要去认识这些,但电影自六七零年代,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领域后,才让电影又走入另一个新阶段,摄影可以远比想像中来得更加宽阔和细腻。

双人 全景镜头

全景镜头,它是电影发展最初期类型的镜头,就像观众在戏院看舞台剧一样,可以看到人物整体和周围环境的全貌,但看舞台剧时观众的视线是固定的,或下意识只注意自己想聚焦的重点或演员,甚至有时忍不住拿出望远镜去观赏,而电影最大的不同,为了让观众快速掌握画面的重点,会去拍摄不同远近的场面。

所以才慢慢有了全景,近景,到特写画面的产生,它就像个引领者,观众明明全程都坐在椅子上,却像亲自走过去碰触、凝视它,进而为它流泪,如果创作者的主题思想不够明确,只懂得先拍再说,事后再去剪接,往往画面的品质与效果会大打折扣。全景的距离较远,正好是公众距离,如同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保持 2~3公尺以外的距离,或一般人在公共场合上行走,人与人会互相保持距离行走,有足够的空间感,若在公众场合突然多人都贴的很近,会让人感到紧张。 它常用来当人物和环境的确认镜头,当故事发展愈长我们对这人物愈熟悉时,镜头愈加拉近到中近景,但当到下个场景和人物时,又会从另一个全景开始。有时观众看不到任何表情,反而更增添不安感,另外全景构图不一定要两人并排,那样的构图稍嫌单调些,多尝试不同角度。

全景它除了让观众看到人物的体型、衣着打扮、用于身份交代外,还有肢体动作也是重点,尤其在舞蹈片或武侠片中所使用双人全景镜头,可看到人物对峙与双方的位置,像是尬舞或武打,观众可以看到人物将身体四肢,发挥到达极致。 另外在环境上因拍摄距离较远,画面较广阔,适合利用环境来营造出另一层气氛,举例来说平冲的双人镜头,也许看到二位主角在阳光沙滩下悠闲散步;若是不平冲的双人镜头,也许暴风雨突然来袭,二位主角开始逃命,画面拉得愈远,愈能感到被大自然所吞噬,以及主角的渺小与无力,通过特定环境与场景,对人物有着说明以及烘托之用。

例如,叶问2中比武的那场戏,出场人物众多,但一字排开几乎都被当背景给虚化掉,真正的主体只有前面过招的二位,乃当二人镜头来处??理,片中不乏全景的武打动作;但在叶问1中全景镜头反而相当少,因为咏春拳是南派短打的功夫,以近战技法为主,为了清晰展现这类拳派的武术特点,反而中近景运用较多,所以了解各种动作的特色,才能拍摄到适合的镜头

双人 中景镜头

这种画面的'镜头正好是社交距离,差不多是人与人1.5至3公尺, 初次认识或点头之交,方便友好互动交谈,但空间可较让人自在有安全感。 中景在电影中当对话或叙事用镜头,是很重要的骨干,取景范围通常是腰部或膝盖上方开始。 中景最富戏剧型的就是双人镜头,因为它利用下列各种方式让人物来取得画面上的主导权,例如灯光、位置、角度、演技及面积都会影响谁在画面上的优势。 例如,偶像团体MV,领队成员的位置不是在中间,就是在最前面。

平冲的双人镜头,一人讲完,另一位在倾听完后表达他的感想,不平冲的双人镜头,像场拔河比赛一样,就二人同时都讲话,谁也不让谁,或是其中一位拼命讲,另一位就冷冷吐槽了他一句,那句话狠狠打中对方,胜利的人当下拿到画面上的优势,也引起观众的笑声,并制造出强烈的反差。人第一眼会先注意最靠近自己的东西,另外也会先观注先对上视线的人物。

双人 近景镜头

这距离可称为个人距离,约0.5公尺~1.5公尺之内,好友、家人或夫妻,一般人通常要相当熟识或感到有兴趣的人才能如此贴近。 它让人感到亲切与自在,但若是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就令人感到害怕或不舒服,下意识会拉开距离或回避。 举例来说恐怖片,鬼怪都是时常出现在某些角色旁边,或瞬间像要冲出画面一般,所利用的就是这一类的心理原理,这种画面通常取景范围是胸口以上。

另外,在双人近景的镜头中,也有一种被称「过肩镜头」或「拉背」,它的拍摄方式是前景隔着一个人物的肩膀拍摄,让身体成为虚拟的画框。 优点是可以压缩场景,但却有前、后的纵深感。 虽然在画面同时出现二个人,但却让观众可以只专心在其中一人身上,之后再交叉拍摄让人有真实对话的临场感。但若故意没有使用正反拍的方式,只能看到单一人物的背部,会因为无法看到表情,添增些许的不安感。电影是横式框架,它没有圆型,正方型,因为电影是模拟人类视觉的产物,横式是最接近肉眼所看的。因此才产生多种拍摄方式,让人们在短时间只专心在某个焦点上,过肩镜头就是个其中的方法。

双人 特写镜头

特写的拍摄范围在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的局部,但若用在双人镜头上,这取景范围正好可以被称为亲密距离,约50公分内,是最为私人的距离。 这种近距离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灵,只允许最亲密的爱人与至亲,拥抱、亲吻等私密行为。 因风俗民情不同,有些国家的影片现今仍不被允许,甚至极难有接吻画面出现,所以顶多用二人极为靠近的特写来暗示关系非比寻常。二人近距离的特写镜头,有时也表达了一种心里距离,恋爱中的世界,仿佛没有其它人存在一样,眼中只有彼此。

⑹ 怎么拍照片有电影感觉

导语:很多时候电影镜头下的人物或者景色是非常唯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用相机拍出电影质感的相片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

怎么拍照片有电影感觉?

方法/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相机:

你想像一下,如果用一部几百像素的老手机来拍照,你是怎么都不可能拍出有任何感觉的照片的,当然如果你需要滑稽感的话,那么它将会很适合。所以要拍出有电影感的照片拥有一部很好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次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气氛:

也就是赋有电影感的气氛,这种气氛不同于平常我们吃喝玩乐的那种气氛,它是需要在整体的色调上下功夫的,一般情况我们看电影很有赶脚的时候都是比较“偏暗色调的”,“白平衡”也不是很准确,然而饱和度也需要设置比“较低”,这样的整体上看起来就比较有电影的感觉了。

然后我们再营造一些故事情节的感觉:

在上一步中我们的色调之中时,添加一定的故事性质在其中,包括每一个人的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要赋有故事性,而不是死板的站着一个剪刀手,一个微笑就能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给照片添加上一些文字:

大家都知道每一部电影,除了拍摄有精彩的.画面,帅气美丽男女主角之外,还需要有动听的声音和一排一排的“字幕”。那么我们在拍摄的好的照片上添加一些赋有故事情节的文字来充当字幕,是不是更有电影的感觉呢?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最为重要的“画面感”:

相信大家在小时候读书,语文老师总会在你写作文的时候,告诉你。: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营造画面感,这样作文才会得高分“,但其实不仅仅是写作文需要画面感,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同样的需要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动态画面。这样拍出照片结合以上的一些特点是不是会很有感觉呢?

最后当然还少不了制作:

当你完成了以上的所有的条件的布置之后,那么你所拍出的照片已经属于很有艺术感的照片了,那么我们再来给照片加上一些后期的制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剪切之类的操作之后,一张完美的赋有电影感的照片就除了。


⑺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导语:如何正确的用好光线拍出电影感觉的旅拍呢,下面我给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小伙伴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很多人都说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种电影的画面感。简单分析,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真实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学会寻找有魅力的光线,充分运用现场光,调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环境光下得到最真实、自然地呈现,即便补光,也要学会“隐藏”和“融入”;

二、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构图,尽量运用标准视角或长焦镜头,避免镜头畸变和刻意营造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画面元素和镜头景深特点,在环境中去展现人物,营造氛围;

三、自然并由心而发的情绪,使画面传递出心灵的共鸣,摄影师的引导和情境设定很重要,这种技巧更多是来自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三期详细介绍,本期先从光线讲起。

▲瑞士卢塞恩夏季的傍晚,顺光环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后景会被压暗。忘情的亲吻,倾斜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动感。低色温的夕阳和金黄色的座椅将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后期降低了饱和度,增加了黄色调成分,使画面更具复古味,呈现出胶片质感的电影风。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

光圈:f/2.8,快门: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

光圈:f/11,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

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门:1/25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远处的云在顺光下充满层次,环境被压得较暗,配合后期调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逆光、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更强,影调和层次更加丰富,整体环境的通透度高,人物会出现轮廓光,很容易营造唯美氛围。当逆光散落时,搭配大光圈可以营造朦胧柔美的画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梦幻的星芒光束,还可以尝试拍摄剪影肖像,逆光能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缺点是曝光和细节较难控制,曝光点的选择很重要,有时还需要人为补光来控制画面反差。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这时阳光还很强烈,相机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摄就会带到天空,很难控制反差,容易画面过曝。于是我选择高角度俯拍,避开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为背景。此时的夕阳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轮廓光,漏进画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胧梦幻的氛围。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柔和、均匀的`照射状态。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此时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散射光条件下,不宜拍摄全景深的大场面,并且色彩的处理十分重要,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的饱和度成正比,所以尽量选择鲜艳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画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调平淡。

光圈:f/2.8,快门: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意大利皮恩扎,太阳在较厚的云层间穿梭,画面对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相对晴天的顺光、逆光拍摄而言,这种散射光下较为柔和的明亮,更适合表达清新的意境。

二、拍摄时段的选择

午后至夕阳时段

晴天的午后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摄的黄金时间,无论是顺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现出特定的氛围,冬季为15-18点,夏季为16-20点。想要拍出更具电影感的画面,对于环境光的利用是关键,我习惯也喜欢用自然光拍摄。日落时段的光线色温低,令照片温暖而“有情绪”,更易表现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线照射角度平,拍摄的范围更大,画面的细节层次更丰富;顺光时色彩还原好,可以压暗环境,充满胶片感,逆光时通透度高,可以创造唯美、梦幻的高调氛围。

光圈:f/2,快门: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时段,夕阳穿过冰淇淋餐车的窗户照射进镜头,利用餐车阻挡部分直射阳光,减弱逆光带来的强对比,营造出梦幻的童话氛围。人物的情绪、动作很贴切,后期适当提亮人物即可带来电影画面感。

光圈:f/2,快门: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冲绳的海滩,日落的太阳刚好从较厚的云层里露出来,于是形成了“耶稣光”。因为太阳光入射角很低,此时只要调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摄的角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摄,形成独特的漏光氛围,特别注意曝光要准确。

多云的晴天

多云且云层变化大的晴天也是绝佳的拍摄时机,很适合创作大场景的全景画面。云就像是太阳的魔术师,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光影变化,在这样的天气拍出的画面,既不会像阴天那样平淡乏味,又不会像大晴天那样难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观察和应变,控制好人和背景环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门:1/2000s,焦距:45mm,ISO:100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原野,下午15点的顺光,画面通透明亮。天空的云层较厚,云遮住部分阳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着梦幻的光影变化,充满意境美。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线。

日落的余晖

无数美妙的电影桥段都是在落日余晖中展开的。此时太阳已降到地平线下,虽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温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细节,拍摄出的画面对比强烈,会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此时,意境美远大于对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现晚霞云彩,人物往往会欠曝,补光时应考虑环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温,做到浑然天成。

光圈:f/1.6,快门: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罗伦萨老桥,该场景的构图决定了光线为侧逆光,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画面左前方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模拟夕阳效果,自然是实现电影风画面的基础之一。

傍晚“带密度”

华灯初上,晚霞刚隐,天空的颜色还未全黑,这个夜幕将至未至的时间段就是“带密度”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日落后、灯亮起的一小时内,此时天光与地面灯光的光比基本为1:1,呈现在画面里天空和建筑都是有细节和颜色的,整体效果华丽、梦幻。时间再晚一些的话,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最佳时段。

光圈:f/1.4,快门:1/60s,焦距:50mm,ISO:500

意大利五渔村,日落后背景中的建筑都亮起了灯,已经没有其他可借助的自然补光光源,于是采用低色温的手电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环境氛围,最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冷调环境中的温暖感。

三、补光或不补光

决定补光或不补光的关键在于,想要获得的氛围以及希望整体画面呈现出何种效果。想要实现电影的画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环境光效,即便补光也尽量选择符合环境光逻辑的照明风格,强度、角度、光质、色温,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选择恒定光源来补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情况,都应尽量保留画面的细节,并营造对比,包括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使整体画面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浑然天成。当然,有时也不需要运用人造光源,只需调整人物站位、姿态,面部的朝向,就可实现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种常见的情况。

阴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补光?

- 补光,利用色温差异营造夕阳效果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冲绳,阴天云层较厚,整体画面偏清冷,手动设置相机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闪光灯加暖色片照亮,模拟夕阳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对比,后期减少青色的饱和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的输出指数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画面的自然度,影响氛围的表达。

- 不补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适合表达细腻情感和柔润色彩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纳夏季的上午,云层非常厚,但是太阳透过云层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个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时人物、大地、天空等细节都可以保留。一般来说,上午的散射光质感更好,明亮、柔和、温暖,会使整个环境通透、润泽。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还原就会差一些。云层里漏出了些许阳光,洒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梦幻感。后期可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增加饱和度,会令色彩更鲜嫩。

大场景元素繁杂,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调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阳实现戏剧光效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时为午后16点,顺光角度拍摄,云层让阳光变得时隐时现,背景环境中明暗层次丰富。画面的整体曝光基准为新娘的面部,为了突显人物,我等待阳光穿过树丛刚好照射到新娘脸上的瞬间,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光线效果,同时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斑驳的背景如油画一样。

- 补光,平衡光线反差,强化环境氛围,还原柔美肤色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当时已是傍晚,整体环境阴冷。虽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匀受光,但由于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会和周围环境有比较大的反差。为了保留雪地的细节,我利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控制好闪光灯输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还原肤色,保留真实氛围。

夕阳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剪影效果突显形体轮廓,展现意境美

光圈:f/1.4,快门: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长滩岛的日落,新娘拖动裙摆在海边跑动,此时如对逆光下的人物强行补光,就会失去场景本身的氛围感,虽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达得真实、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态是关键。即便拍摄剪影也要调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阳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大逆光下自动对焦很容易失灵,建议手动对焦。

- 补光,实现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的细腻表达

光圈:f/2.2,快门: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圣托里尼,傍晚19点,这时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晕。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层次,于是以天空为曝光点调整好相机参数。还希望在不破坏环境氛围的同时展现出人物的情绪,于是用低色温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手电的光照强度低,恒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够更好保留现场的唯美氛围,接近人眼的真实视觉感受。

⑻ 电影中人物照镜子的场景是怎么拍摄的

关灯拆电影 导演居然让我演隐形人

一只冰冰

双胞胎大法

在摄影机还是个吃胶片的庞然大物的年代,导演们是如何拍摄镜面戏的呢?

1933年的《鸭羹》应该是世界上第一部跟镜子过不去的电影,导演莱奥·麦卡雷另辟蹊径,虽说是拍照镜子的戏,却把墙给拆了,根本不设镜面,用两个打扮长相相似的演员同时进行镜面表演来模拟镜面效果,我们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双胞胎大法。

《鸭羹》中虽然演员漏洞百出,倒也很符合影片需要的喜剧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拍镜子戏的思路,一直到今天这种看似笨,实则妙的方法还在被不断使用着。

《终结者2》当中就有这么一场戏,摄影机大摇大摆地从镜子前摇过,镜中却没有摄影师的影子,原因正和《鸭羹》一样,镜子根本就不存在。

施瓦辛格本尊其实坐在镜子界面之后,里面看到的景也是早就搭建好的摄影棚的另一侧,我们看到的终结者后脑勺其实是个替身演员,或许应该叫他脑替?

而前景后景中都有正面出现的莎拉·康纳,其实是卡梅隆请了自己老婆琳达·汉密尔顿和她的双胞胎妹妹莱斯利同时出演的。

这种拍摄法保证了摄影机在所谓的镜子前能够自由运动,使画面不断变换,摆脱呆板的印象,却也有着诸多难以实现的条件。

首先不是人人都有双胞胎这么好的资源的……

其次,搭两个一模一样的布景也比较耗时耗资。

当然,演员表演的同步率也是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运用双胞胎大法拍摄的NG次数往往会高于其他手法,效率也是在片场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能绿幕

镜面拍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出现在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

年幼的艾丽发现父亲发病倒地,她一路狂奔到洗手台前取药,整个镜头一气呵成,令人惊叹的是结尾画面处竟然从镜子中拉出,变成了小女孩的视点。

一面固定在墙上的镜子究竟是怎么做到九曲十八弯跟随着小艾丽一路上楼的呢?

后来该片的摄影指导Ken Ralston和Stephen Rosenbaum揭秘说,艾丽上楼的戏其实是事先拍摄好的,而这面镜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块用于后期制作的绿幕。第二次拍摄只需跟拍艾丽的手打开玻璃门即可。

影片《黑天鹅》当中也大量使用了绿幕伪装镜面的效果,主要为了契合精神分裂的主题,在镜子中展示出妮娜的邪恶人格。唯有通过绿幕技术才可能做到镜里镜外画面不同。

当然有时候拍戏不一定要表现镜面,却也会遇到橱窗玻璃反射等棘手的问题,除了以上说的运用移轴镜头、后期处理等方法,更为直接的还有在实体空间内巧妙安排遮挡物这样的方法。

如《快乐结局》中坐轮椅压马路的那场戏,满大街玻璃橱窗等着要捕捉摄影师的漏洞,导演哈内克都巧妙地安排了遮蔽物要么挡住玻璃,要么是来往的车辆挡住镜头。

好的导演就是拍这样一场一镜到底,没有台词的戏,也会反复操演,确保完全没有漏洞。

别看镜子是电影中的常客

要拍好它却需要摄影师和导演深厚的功力

创意、才情,和认真的态度

请持续关注“关灯拆电影”微信公众号

与我们一同深度拆解电影台前幕后。

我们,只读经典。

⑼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一般的拍摄手法如下:

1、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2、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3、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在原位置不变,通过机身的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画面呈现动态构图,产生巡视、环视周围环境事物、揭示动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情绪的艺术效果。

4、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将摄影机放在可移动的车辆或升降机上,对被摄物体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几种特殊的摄影方法:

1、变速摄影:在拍摄时使胶片的速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产生“慢动作”和“快动作”的画面效果,在现在的电影中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方法。

2、逐格摄影:也称为分格摄影。使用“逐格电动机”驱动摄影机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逐格拍摄。如要表现花开、细胞分裂、日出等。

3、显微摄影:将光学显微镜放大的影像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到胶片上。广泛用于微观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摄影:用航空飞行器对景物进行电影、电视等的摄影方法。

5、水下摄影:将摄影机和人潜入水下进行拍摄的一种摄影法。

6、红外线摄影:用红外线为光源和用红外线胶片的摄影方法。

(9)用电影人物拍照扩展阅读

电影摄影,电影是连续的画幅,一个随着一个在银幕上出现而成的,观众们则由这些画面再加上对白(或旁白)和声音效果的帮助,把握了整个连续画幅的「视觉暂留」的错觉,按照发光速度与发声速度的比例,这些连续画幅进行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画幅。

电影摄影,通常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首先要看它的主题表达方式和观众对象来决定题材而拍摄。

文艺片,对于光和影的格调要柔和高雅,摄影机运动率按主体方位变化应宜缓慢,带有诗情画意的深度感和节奏美。

武侠片,动作快速强烈,多用特写短镜头,光与影的比差尽量显着,色调对比宜强硬,处处描写富有力与美的表现。

传记片,画面构图要平稳;光、影、色与音效要有气氛效果,以刻画出剧中人物的形象、事物和发生的问题。

神怪片(包括鬼怪片),每一镜头按情理需要配以灯光色纸或滤光镜改正,再加上特殊化妆及布景道具,以构成科幻神奇效果而增加恐怖气氛。

歌舞片,镜头运转宜轻松活泼;对于俯、仰、摇、跟、推、拉等运动取景,都是旨在表达主体韵律美,处处表现运镜的开朗。

电影在进行摄影之前,摄影师应与导演、灯光师、布景师和特技师。(包括化妆师)先行协调,分工合作,任何人均应详研剧本内容与中心意识,而后共同探讨建议改进再来摄制。原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电影摄影》。

⑽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光的运用必不可少。影视造型的表达不是用色彩和线条,而是光线。造型中必须充分考虑光照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情绪表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人像摄影照片光调分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三种

高调的特点是用大面积的白或浅灰影调来衬托小面积的深色块,使画面简洁、素雅、清新,让人看了心情舒畅。要注意拍摄对象的特征,穿深色服饰和肤色过深的人都不宜拍高调人像。拍高调人像时,在曝光上宁过勿少,可比正常曝光略大半级到一级曝光量。

低调照片的光比大,画面大部分很暗,只有少量的高光,它是以深沉、庄重、肃穆的气氛感染观众。低调人像用光一般是逆光或侧逆光,以穿深色衣服的人物为宜。曝光略不足,忌曝光过度。

中间调是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的一种常用常见的影调。特点是整幅照片明暗影调分布均匀正常,画面明暗过渡缓慢,影调柔和,反差不强烈,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中间层次,人像的质感细腻,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素洁恬静,适合拍摄任何人物。布光以顺光和前侧光为主,背景选用灰色调为好,曝光只要按正常的曝光量即可。

二、光型

光型是指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方向主灯光的照射下形成的造型效果。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正光型(顺光)

正光型布光的脸部基本上都很明亮,仅在鼻下有一小鼻影。用正光拍摄的人物形象,面部光洁清秀,线条正直,形象逼真,层次丰富,是人像摄影中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光型。

( 二)侧光型

侧光即是来自被摄者的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其中又分正侧光、前侧光和后侧光。

正侧光型的光源与被摄者形成90°角,投影留在被摄对象的一侧,使人的脸上产生比例相等的明暗面,俗称阴阳脸。使用这种光型拍摄,光线虽然较硬,但人物质感较好,立体感很强。

前侧光也称斜侧光,它是从被摄者侧前方照射而来的光,与被摄者成45°角使人的面部大部分受光,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特点是受光面大阴暗面小,有利于表现人像造型和皮肤质感。

后侧光型又叫侧逆光,它的光源来自被摄者的侧后方,也可划入逆光型的范围。后侧光的光线特点是层次清楚,线条明确,能使人与背景不重叠,表现出纵深感。

(三)逆光型

逆光,是从被摄人物后背上方射来的光线,光线被人的身体遮住,使人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中,被照射的人体轮廓会产生明暗生动的光影和线条,所以又称为轮廓光。如果光源左移或右移,从人物的后侧方射来,就是侧逆光型,它能在其左侧或右侧勾勒人物的轮廓线,而且能拉大人像的光比,反差极强。

用逆光拍摄的人像,不论是正逆光还是侧逆光,都有轮廓鲜明、立体感强、影纹色调美丽等特点。

要拍好逆光型人像,应掌握其基本要领,如:一般以深色背景为好,它能达到突出逆光的特点。适当增加曝光量或加辅助光。

灯光还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的情绪,下文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单的布光小技巧: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这三种不同的灯光赋予了主角三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情。这种技巧能让你在主角刚坐下的时候就知道要打什么样的'灯光,赋予主角什么样的情绪。然后才是你该怎样塑造主角周围的背景灯光。

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

如果一个人的脸型比较胖,有一个包子脸,那么你可以试试显瘦光,或者是紧致光(narrow lighting)。打这种光,首先要把你需要把你的主光源放置在离主角脸比较近的地方,在主角,灯光和摄像机之间创造一个45度角。主角脸上最胖的地方应该是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地方。在这个比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够让这个部位显得更加瘦。

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

想要在镜头中加一些喜剧的元素?那就用一些分割光吧。这种照明风格也被叫做“连环画小人”的风格,因为一些漫画家喜欢把他们笔下的恶棍刻画成这样。打这种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摄像机和主角之间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只把一半的脸给打亮,让另一半的脸隐藏在阴影中,这种做法能得到非常搞笑的效果。

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蝴蝶光,又称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这种光可以为你的主角增加一种潮流感。对于那些脸偏瘦或者有高颧骨的人来说非常的有效因为在这种光线下脸上很少会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光经常应用于女性身上。但是,对于那些脸比较胖的人来说不是非常的适合。打这种光需要把光源放在摄像机后面并且把光线直接照射到主角的脸上。因为光线是向下达到主角脸上的所以你能看到主角脸颊上有一块类似于蝴蝶的阴影。

;
阅读全文

与用电影人物拍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里描写泡面的台词 浏览:324
梦寐以求的青春电影票 浏览:264
电影院不给排片怎么办 浏览:154
哪里可以看美国恐怖电影 浏览:333
韩国电影青春bt 浏览:248
热播的青春电影排行榜2014 浏览:372
p3下电影能怎么下 浏览:572
好看的喜剧特工类型电影 浏览:445
心什么电影 浏览:468
两个亿的票房是哪个电影 浏览:546
外国电影巨人卷土重来 浏览:947
袁立最经典的一部电影 浏览:664
143分钟海王电影高清国语免费完整版 浏览:29
韩国最新伦理电影先锋影音 浏览:986
超级留学生电影 浏览:841
欧美高智商儿童的电影 浏览:574
科幻电影爱好年纪 浏览:282
最好看的电影狗狗 浏览:107
电影弯刀美女边段 浏览:333
钱小豪新电影上映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