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如何分析电影人物

如何分析电影人物

发布时间:2022-04-19 04:11:32

Ⅰ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影评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角色设定,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说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Ⅱ 影评人物性格从什么角度分析

你这问题略微有点不明啊……不过就着我的理解给你点建议吧。
我觉得分析人物首先要从情节入手,拿电影作比方。
你看到的是导演,演员,编剧展示给你的一部电影,你首先看到的是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情节。
好的主创,会通过每一个细微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内心。所以我建议你从看到的、细微的情节入手,由小见大的来梳理人物性格,得到一个总体的感觉,再把这种总体的感觉回扣到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上来暗合一下,这就比较中规中矩了。

但是实际上写好影评远没这么简单,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只要把你眼中的人物通过你的文字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就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Ⅳ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Ⅳ 《死亡诗社》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1、查理则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

查理从出场到最后都贯彻着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风。他心中藏着自由,只是等待时机将它释放。在影片中,他经常做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他抽点小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在校方威胁他签字诬陷基廷时,他拒绝签字,然后被开除了。

2、陶德则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

他天生敏感,内心保守,开始就背负着哥哥是上届毕业生最优秀学生的巨大压力。陶德其实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开始的他由于自卑敏感的心态,拒绝参与集体活动,可是受尼尔和基廷老师的影响,他渐渐改变。

3、尼尔是热烈的浪漫主义者。

他内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说自从他有记忆起就想要做表演。尼尔非常出众,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始终是班级里最有力量的那个人,领导着大家去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带领大家建立死亡诗社,帮助陶德释放自己,寻找自己心底真正的声音。

影片评价

影片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

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

Ⅵ 如何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刻画

不用将三部影片内容放进一篇文章 影片刻画人物一般都是通过一些动作特征 语言特征 以及一些体现人物性格的事情 得以完备角色整个人格 所以你分别整理一下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点?最后再说一下你影片使用这些方法的看法 你又从中得到了一些什么思考就可以了

电影人物分析要怎么写啊

电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电影,但并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而是要明白自己从电影中感悟到了什么。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带给你的,从他的语言着手比较好,因为语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至于具体文章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因为写的过程会使你多次反复回忆电影,有助于对其体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训练也会有帮助。文章不必拘泥于固定格式,有感而发是最好的。

Ⅷ 电影角色分析

在娄烨的电影“颐和园”的末尾,余红(郝蕾)反思到,她的大学生活是她人生中“最迷惘” 的一段日子。我们很多人可能有同样的想法,不过这个和电影同样美丽和激情四射的女主角------余红,却有些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郭晓冬)------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于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颐和园”第一次亮相是在2006年的 戛纳电影节,对于性和政治的坦率让人印象深刻。不出意料地,它的真诚并不没有得到赞赏,因为没得到许可就把电影拿去戛纳参展,娄烨被禁止5年内不能拍电影。但是影片对年轻时理想主义的殷切的拥抱,拨响了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们心中的琴弦。 娄烨不仅仅满足于重构那些从女主角(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里消失的微醺的瞬间。他同样关心接下来的那些失望、妥协、颠沛流离,这些共同构成了电影角色的天安门传奇以及毕业后的平凡生活。他跟随余红和周伟支离破碎的成长,用录像带记录他们周围变化的世界。 周伟跟随大学时的朋友来到了柏林,与此同时余红在一个省会城市找到了坐办公室的工作。时代在变化,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和纷至沓来的信封被SUV和e-mail所代替。其间有些情感纠葛,有一次自杀也有一次流产,尽管经历了所有这些,未来因为茫然而痛苦,但是余红并没有丧失信心。 不管是后来的背叛还是当初的迷恋,影片的描写都没有夸大。在两小时二十分钟里,“颐和园”都伴随着跳动着切分音的时代流行歌。像六十年代的让-吕克戈达尔一样,娄烨喜欢使用无声的推拉镜头和急促跳跃的剪辑,和戈达尔一样,娄烨的镜头也专注于女性的美丽。但是郝蕾,一个不屈的、不受束缚的女演员,不仅仅只是电影镜头关注的对象;余红的顽强和脆弱是影片的情感核心,它跃动的节奏跟随着余红混乱的欲望。 在描绘爱欲与政治交织的时候,娄烨和贾樟柯----另一位经常被控制的中国导演(他的新电影“三峡好人”,今天也在纽约公映)----有些共同之处。“颐和园”被看做是贾樟柯电影“站台”的姊妹作品,甚至是续集。“站台”讲述了一群中国的年轻人如何经历了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早期社会文化变革。不过贾樟柯和拍摄过黑色电影“苏州河”以及惊悚片“紫蝴蝶”的娄烨相比,更像个写实主义者。 电影中那些意乱情迷的宿舍性爱场面和舞厅里的舞姿超越了叙事或是心理层次的意义。很明显这才是重点。最终,娄烨更愿意梳理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历史纹路而不是反思。也许正是这样,影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许不了了之的模糊的表达。 不过在电影“颐和园”中,娄烨不仅仅是记录了这十年的重大事件,他更是找到了一种电影语言。他从那些感情的漩涡与狂想中提炼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的精华 宫世林你要找的这个电影角色分析在这里可以好到 www.cangjingkongba.com

希望采纳

Ⅸ 写影评 怎么分析电影人物

你可以去豆瓣上看看别人的评论,然后和电影做一下对比,从中汲取。我觉得这样比较有用。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分析电影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inderalla电影歌曲 浏览:51
有没有什么看电影的网站 浏览:38
红岩电影全集高清 浏览:404
推荐小学生普法电影 浏览:987
周星星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74
女人当猪肉卖电影全名是什么 浏览:987
南瓜电影证书失效怎么办 浏览:860
cgv电影怎么解除代金券 浏览:948
爱奇艺鬼怪新电影 浏览:887
电影下载下来不想要字幕 浏览:859
西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免费电影 浏览:148
处女座电影是什么 浏览:145
一男一女掉进山洞电影名字 浏览:247
湘西剿匪记电影高清 浏览:991
灭绝电影的介绍英文作文 浏览:556
cy2017伦理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233
喜欢看电影的男人 浏览:508
聚合伦理免费电影 浏览:863
喰种真人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859
功夫熊猫英文电影的读后感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