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童年的记忆——看电影
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每每想起总会令我激动,令我兴奋。
若是有一天父亲回家,把我们招集在一起,或用一种试探性的口吻跟我们说:“你们今晚想不想看电影啊?”这个时候,我们立刻就能百分之百地猜测到,今晚准有电影看了。
果不其然,父亲朝着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后,紧接着,又神秘兮兮地说出了今晚电影的片名。当我们听到是《小兵张嘎》的那一刻,我们即刻激动的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甚至于有人还兴奋地冲出了家门,奔走相告。
晚餐,也不知道我们吃饱没吃饱,总之撂下碗筷便拿起自家的小板凳跑出了家门。当我们跑到操场上的时候,在操场上固定好的架子上,早已挂起了白色的正方形的电影幕布。而在电影幕布的正前方,早就安放好了一台投影机。在投影机的旁边,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衬衫的放映员,正面对着正前方的电影幕布,调试着将映像投放到幕布上。
而在投影机前和电影幕布之间的空地上,早已摆满了大小不一的板凳。一眼望去,那高高矮矮的板凳竟然摆放的井然有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坐椅坐凳中,有双人坐的大小长条形板凳,也有一人坐的大小方凳,还有大小靠背竹椅子和大小板凳等。
在中间的最佳位置处,甚至于还有两个小男孩,正在为抢占前后位置争论着。最后个头高的男孩甘拜下风,笑着主动放弃了靠前的位置,让给了个头矮的男孩。只见那个头矮的小男孩乐得整张嘴都合不拢了,双手抱着着小板凳,乐得屁颠屁颠的。
这时,已有孩子们的家人陆陆续续进场了,在一片招呼声中,家人在孩子们的指引下一一进场入座。入座后的大人小孩,相互打着招呼,相互唠着嗑。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热闹非凡。
当夜幕降临,放映员通过投影机,将映像投放到电影幕布上的时候,所有观众的眼球即刻被电影《小兵张嘎》所吸引。之前场面上那喧哗的声音戛然而止,所有观众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影屏幕看,生怕错过其中最精彩的片段。
观众时而屏住呼吸,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泪眼婆娑……这时除了从电影里发出的声音之外,便再也听不到其他任何的声音了,观众们都沉浸在了电影故事的情景中。
那个时候看的电影几乎都是战争片,诸如《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董存瑞》、《刘胡兰》、《上甘岭》、《地雷战》、《鸡毛信》、《地下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红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平原游击队》、《列宁在十月》、《海霞》、《苦菜花》等。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了。那个时候,为了看电影,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非常的搞笑。特别是在晚饭的餐桌上,我们那急不可耐、狼吞虎咽的吃相;那急不可待地撂下碗筷,甚至于还打着饱嗝儿的当儿,便迫不及待地拎起旁边的小板凳,或肩扛着一张长条凳,朝着放电影的方向飞也似地跑去,去抢占放影场上最佳的位置;还有那一直守护在座位上,等待家人入坐或放映时,所呈现出来的激动兴奋的表情。
看电影,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感觉就像过年一样的开心和快乐。但凡能看上一场电影,都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印象中,几乎隔一段时间部队都会放一场电影。但即使这样,我们仍希望着间隔的时间能缩短再缩短。放电影的场地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选择在哪里放映电影,都不会阻挡我们前往看电影的脚步和激情,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看电影的心情和兴趣。
那时放电影,一般都会选择一个好天气,选择在一空旷的场地上,诸如训练场,篮球场,或操场等。放映前,在现场会首先把电影幕布挂好,同时在幕布的正前方间隔一定距离处,安放好放映机。那个时候只知道去看电影,后来才知道当年的看电影,被现代的人称其为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的好处,就是能让所有的观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自带板凳坐着看电影的,也有从远处赶来不带板凳站着看的,但无论是站着看或坐着看的观众,都自觉遵守看电影的规则,那就是电影开始后,不喧哗不吵闹不拥挤,礼让他人。晚来或没有带凳子的观众,他们都会自觉地在板凳后面或左右两侧站着看,整个露天电影场面给人井然有序之感。
其次就是宽阔的露天场地,能容纳很多的观众。晚来的观众见已然没有了合适的位置,他们为了能近距离地观看到电影,便索性到幕布的后面就地而坐或站着看电影。
在露天看电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与月亮星星相伴,享受着自然空气,感受着浓郁温情和谐的氛围,甚至于还有人边看着电影,边嗑着瓜子,或边看电影,边煽着蒲扇凉快着,一个个那悠哉悠哉的姿态,别提有多惬意了。
童年在露天看电影,已然成为一段抹之不去的美好记忆,这段记忆既深刻又难忘,既开心又快乐!
⑵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非常热闹的场面,因为大家会将这样的活动当做是逢年过节一样来庆祝。在当时的农村想要看一场电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说平时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会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会期盼着看电影。很多人做完了农活以后虽然特别的辛苦,但是他们却依旧笑得特别的开心,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着电影的播放,并且当时的小孩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氛围下看电影。
其实当时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够看得懂电影里面正在播放的内容,但是他们还是会看得非常的开心,因为这是一种集体的氛围感。每当电影日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前到到达看电影的地方,并且早早的开始等待,虽然说小孩子们平时也会闹闹腾腾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非常用心的看电影。
⑶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什么场面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非常壮观的场面,因为来看电影的人有很多,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人挤人的情况。而且在这个时候大家也会非常的开心,同时也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即使被蚊虫叮咬,大家也不会选择回家。是看电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后面,根本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
所以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他们的那种快乐,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会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时候大家也体会不到,看露天电影的那种心情。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娱乐活动,还有一些朋友可能会跟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耍。然而在他们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看露天电影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坐在了别人家的墙头上去看电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之后,也让很多人觉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⑷ 现在的电影技术这么发达,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怎么看
我说一下农村六七十年代看电影的场景吧,当时,演的是露天电影,就是在农村的打谷场上或学校操切上竖两木头杆子,挂上影幕,大喇叭,有的图省劲,把影幕直接挂在两棵距离相当的大树上。
当时,农村看露天电影真是一种精神享受,那时候每个公社有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映,到时候村上大喇叭会提前通知,夜幕刚刚将临,全村男女老少出巢,有拿登子和椅子的,前面人有的找块石头座下,幕前幕后都有人,最热闹是孩子们,他们在幕前幕后跑来跑去,好不开心。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露天电影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⑸ 六十年代有哪些值得看的老电影
说起六十年代的电影,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港台的动作片,像是《龙门客栈》(1967,胡金铨)、《独臂刀》(1967,张彻)、《英雄本色》(1967,龙刚)等,但其实六十年代的大陆影坛也是百花齐放的年代,今天就给大家列举几部优秀的60年代的大陆电影吧。
《冰山上的来客》
谢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17年反特片的集大成之作,于63年上映。讲述的是女特务古里巴儿(谷毓英饰)假扮解放军哨所战士阿米尔(阿木都力力提饰)的青梅竹马古兰丹姆刺探军情,一步步破坏我军边疆防线,最后被我军识破,不仅揭穿了她的特务身份,阿米尔终于和真古兰丹姆(阿依夏木饰)再次重逢,在胜利的也帮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团聚。片中用两人熟知的歌曲来揭发女特务的假身份也是用的十分巧妙,而片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成了传唱至今是经典。
60年代的中国,是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故事片,文艺片,反特片,动作片,武侠片等等异彩纷呈,其中也不乏精品,对老电影感兴趣的观众不妨亲自去探索一番。
⑹ 在哪里看香港六十年代电影
在爱奇艺可以看香港六十年代电影,如代表作《省港旗兵》。
一、简介
《省港旗兵》是洪金宝监制并制作,由麦当雄执导,林威、黄健、江龙、陈敬、方烈、沈威等人主演的犯罪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香港十大通辑犯之一的大东带人偷渡到港打劫珠宝却身陷险境的故事。该片于1984年7月1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二、内容
大东(林威饰)是香港十大通辑犯之一,他带人偷渡到港打劫珠宝。但是开始便很不顺利,当他们来到尖沙咀珠宝店时,发现早有人已经先行打劫,但已经被警察擒下,四周已经布满了警察。大东只得再次布署行动,他到收货人阿泰(沈威饰)那里要求贷款。
不想被阿泰利用了去除掉警探肥狗,而阿泰原本是肥狗的线人,此事惊动了警署,大东的人马如入陷阱。阿泰的奸诈被警署识破,他被带到警署问讯,出了警署便被大东等人抓走。阿泰的手下无人肯出面,阿泰只有出卖大东来求生。
大东第二次抢劫珠宝后,与阿泰交换巨款时,暴露在阿泰车上的跟踪器前,警方派出直升机抓捕大东等人,混战中,阿泰死于乱枪之下,大东等人亦被医师的妻子出卖,死亡逼近。
⑺ 五六十年代电影怎么播放
五六十年代电影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播放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
⑻ 求助,六七十年代的叔叔阿姨们,看电影的问题
不用六七十年代的叔叔阿姨告诉你了,我是80后,家是农村的,小时我在家就看过这种去村里放电影的,有时候也跑到后面去看,是能看到的,这个都称不上原理,主要是放电影的幕布和投影机的幕布不一样,它就是比较厚的一种白布,也可以说是帆布吧,前面光打上去,后面能把光透出来,就好像我们晚上用手电筒打到手心里,从手背就能看到红光似的,就是说光的穿透性很强,这样,放映机放出的画面在前面能看到,而透到幕布后面的光从后面也当然能看到啦,只不过后面一看画面不就是反的了吗。包括现在也有这种室外放映的,在偏远的农村还是比较多的,部队里也比较多,我在部队的时候,我们每周放一次电影,就用这种幕布,呵呵,感觉和小时候差不多。呵呵,说了那么多,你试试就知道了,用手电筒打个图像在白纸上从后面一看就明白了。
⑼ 70年代看电影的环境为什么会和现在不同
不清楚你指什么环境,看电影的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如果是看电影环境不一样肯定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以前没钱都在广场共放,一村社的人都在一起看,而且看电影的机会只限于大型节庆日,请来人放电影,庆祝意义多,现在基本都在电影院或者家庭影院看,娱乐性质多。
至于人文环境或者说是看电影感觉不一样了是几点原因,1。经济基础改变了,70年代看电影的感觉,一年能有几次,所以看得都很投入,现在天天在家都有电视电脑,看电影的看多了没有感觉。2。70年代看电影主要基于娱乐大家的意味,现在电影商风味更多。
⑽ 六七十年代下乡放映电影怎么用电
摘要 过去,放电影村上都没电,他们会带上台发电机才行,在打麦场边上树两根杆子,挂上银幕,将放映机置于打麦场中央位置,由于是在露天放映,所以,须等到天黑才能开始放映,那时放映员大都采用相对落后的单机放映,一盘胶带放完,要停下来换上下一盘,中间约需要三,五分钟左右,然而,就这么一点点空余时间,也会急的那些等的不耐烦的顽童们在那大声地纳喊着,叫着,催着让快点,快点。那会,所放的电影大都是黑白的,电影主要以反映战争题材为主,也有反映农村,厂矿的内容,但都很少,在放映主片之前,会先放映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目的是想通过观看这样的影片,让农村人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当前政治方面的大好形势,与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所了解,类似现在每晚七时收看的电视新闻联播,《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渡江侦察江》,与孩子们爱看的《地道战》,《英雄儿女》,中老年人喜欢看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李双双》等,是当时电影中的主派,反映年轻人谈情说爱之类的情感片子基本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