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逝世,他是因何去世的
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抗美援朝老英雄张计发今早逝世】据微信公众号“信阳日报”,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5日7时30分在信阳逝世,享年95岁。
上甘岭,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上甘岭,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上甘岭,让流离海外的华人重新爱上了祖国。英雄都需要被我们铭记在心里的。
『贰』 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逝世,享年95岁,他生前获得过哪些荣誉
张计发,是我国抗美援朝的影响,在以他的故事为背景,电影《上甘岭》上架就受到大家的喜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革命老一辈英勇拼搏的样子,而战争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从老连长张计发的讲述中,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2021年6月15日,张计发在河南信阳去世,让很多人哀痛不已。张计发作为抗美援朝的英雄,荣获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同时还被朝鲜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三级国旗勋章。
看了这么多,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不妨留言讨论一下吧。
『叁』 上甘岭杨德才原型
电影《上甘岭》用身体堵枪眼的杨德才,原型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最优秀的战争影片之一,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最终迎来大部队反攻胜利的故事。
(3)上甘岭电影人物原型扩展阅读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
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肆』 在电影《上甘岭》中,你都知道哪些真实的历史故事
电影《上甘岭》是沙蒙,林杉制导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是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而来,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连长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拼死奋战,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剧组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为了再现当年的场景,最后决定在安东附近造出了一个“上甘岭”。为了体现战争的残酷,在拍摄时,非常注意场景的转换,比如坑道的石头块在炮火的轰击下变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细节。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节。
所以才有了最后的《上甘岭》,让观众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志愿军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伍』 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病逝,曾经历与十几个战友共分一个苹果
2021年6月15日7时30分,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于信阳逝世,享年95岁。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生于1926年。1942年参加抗日先锋队,1945年正式加入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他共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1966年,张计发因病离开部队,来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在信阳生活了55年。
168人打得只剩下8人
“敌人向前一步,就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我印象最深的一场仗就是上甘岭。”提到这三个字,说话已经含糊不清的老人吐字猛然变得有力。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达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展开攻击。
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美军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炸弹达5000余枚。平均每平方米就有76枚炮弹爆炸,整个阵地的山头几乎被削平。“当时感觉大地都在震动。不光如此,敌人还往坑道里灌毒气和烟雾弹。”张计发回忆,尽管装备不如敌人,补给、粮食也十分缺乏,但战士们斗志昂扬。
“夺上甘岭,我们跟敌人争夺十多次,很多战士都牺牲了。连长牺牲,指导员负重伤,我就顶上去带着大家继续跟敌人拼。”张计发说,他接任连长时,连队共有168人,经过43天战斗后,只剩下8人。
正是靠着这一股子硬劲儿,他所在的七连打退了敌人十几次疯狂进攻,毙敌300余人,缴获6挺重机枪、30挺轻机枪、4门无后坐力炮、2部报话机。事后,七连被授予集体一等功,张计发本人也荣立一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十几个战士一人一小口吃一个苹果
话务员自己把嘴打出血润喉咙
“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这段熟悉的文字,来自小学课文《一个苹果》。尽管没有过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但其中的真实足以震撼人心。
这个故事的作者就是张计发,所写的正是抗美援朝时他和战士们的经历。“喝不上水,战士们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就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
当时,连队的运输员刘明生把一个“半路捡到”的苹果交给张计发,七天没喝过一口水的他舍不得吃,转身交给话务员,话务员闻了闻又传给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就这样转了一圈,苹果竟然完整无缺地回到了张计发手中。
最后,张计发只好命令战友们“必须吃下这个苹果”,谁不吃,就是没勇气战斗到最后。就这样,十几个战士才一小口一小口地把一个苹果吃完。
战争过去七十年,如今的生活也早已今非昔比,但《一个苹果》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老人脑中记忆犹新。张计发说,党领导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咱们应该更加珍惜。“啥时候的困难也没法跟那时候比。只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啥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离休后宣讲革命故事五十年
最自豪的就是祖国日渐强大
离休后,张计发把讲述革命 历史 ,宣扬红色精神作为自己的事业。足迹遍布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先后作了上千场报告,听者达百万人次。“《上甘岭》上映后,大家都知道原来他就是张忠发的原型,不断请父亲作报告。”张爱军说,每到一地,父亲讲的不是自己,而是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和平年代,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父亲1967年离休,一直讲到2018年,坚持了五十年。他常对我们说,要把过去的经历讲给大家,牢记 历史 ,不忘过去,传承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直播时,听见总书记念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句话语,老人的腰板为之一振,“现在我们强大了,也没人敢欺负我们了,但如果谁真的还敢和中国人民作对,我还是要和他们拼命。”他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陆』 电影《上甘岭》连长的原型张计发逝世了,他生前获得过哪些荣誉
2021年6月15号,老连长张计发在河南信阳因病去世,他的去世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哀痛。很多人因为电影《上甘岭》知道了这个老连长英勇的一生。在这个抗美援朝的英雄身上,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惨烈,很难想象他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如何艰难生存。作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张计发获得很多荣誉,像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还有就是朝鲜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这些荣誉像一面面镜子,照射着英雄英勇战斗的样子。
看了这么多,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感悟吗?记得留言讨论一下吧。
『柒』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上甘岭》这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老电影。
拍摄于1956年,由长春电影公司制片厂拍摄,《上甘岭》的剧本改编自《二十四天》,本片描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缺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进攻,以超人的毅力坚守了24天,最终迎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故事。
当年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为了收集电影素材,体验真实的战争环境,前往朝鲜战争前线和战士们一同亲身感受,半年的时间内采访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的进程故事也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与表现,对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们没有面面俱到的反应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形象。
总结下来,在那个艰苦年代,人们反而愿意沉下心来认真的搜集素材,认真的拍电影,不像现如今这个浮华的年代,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票房,以前拍个电影一两年,三四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如今,短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就能拍出一部电影,到底是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捌』 电影上甘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是谁
崔建功:《上甘岭》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上甘岭》,讲的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时,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20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又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在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故事。该片中志愿军师长的原型是崔建功。崔建功,1915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今属魏县),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三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十三军副军长、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指挥四十五师所属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24天中与敌进行了29次大规模争夺战,毙伤俘敌1.4万人,击退美伪军百余次反扑,守住了阵地,打出了国威军威,得到了党中 央和毛泽 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9月离休。2004年9月10日在武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