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1000字影评5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生长在印度孟买贫民窟贾马尔的奋斗史,故事就在一个又一个提问和悬念中展开。我为大家带来几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一
《Slumdog Millionair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部献给孟买的影片,一部关于梦想 的电影”,导演是英国名导DannyBoyle,是风靡全球的《Trainspotting》(猜火车)导演。在我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是他执导的,但在序幕拉开之后我却带着“谁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的悬念,激动颤抖着至影片落幕。今夜,我将以这段文字,来纪念这一次深刻的影音旅程。
啊,此刻那印度音乐回响在我的脑海里,我便又重见杰玛坚毅的目光和他眼里深深的嘲讽。
这是一个被谎言蒙蔽的世界,揭开这层薄薄的面纱,即是你们一直最想看到的真相,但这真相会刺痛你,震惊你。正如杰玛在拳脚之下对那对美国夫妇旅客所说的,“你想看印度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这就是了!”那刚硬的童音里,赤裸裸的是印度贫民窟人民,或是全世界底层人民最愤怒的呐喊,最喷薄的爆发,对虚伪世界、强权与不公平的沉痛的控诉!只是一句话 ,却分明让人感受到那清坚话语里的血与泪,怒与悲。Boyle对细节和对白的掌握和拿捏,在在是简约却深刻的。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群贫民窟孩子在所谓的“私人领地”里玩棒球却遭警卫(钱权的爪牙?)驱逐的一幕。即使是贫民窟,周遭也是被钱权分瓜的土地。当孩子们在贫民窟土黄色泥屋间,破落的扃巷中奔跑逃避警卫的那时,我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Cidadede Deus》(无主之城),一样的土泥房,一样的土泥巷,一样奔跑的贫民窟的孩子,尽管逃避的缘由有所不同,但那最原初的根由又怎能不发人深省。贫富差距所孳生的罪恶,贫富差距所孳生的不公,世界罪恶之源,钱权的追逐和交易,宗教冲突,带来多少的血泪,不公,善与美的堕落!
是的,正在这一刻,在地球的某些角落,还有枪声,还有战争,还有硝烟,还有无数无辜、本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在枪火之中战战兢兢地,艰难地生存着。祈求远离流弹,祈求两餐温饱,祈求不要在睡梦中无声死去!!!有多少富饶的土地干裂了,有多少丰沃的农田荒芜了,有多少墙倒下了,有多少房屋被摧毁了,有多少孩子在战争中死去,有多少无辜的百姓在所谓的宗教中被焚烧,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人刻着战争的烙印诞生或老去。我飞快地敲下这段语无伦次的文字的同时,想起了正在炮火之中的加沙地带的孩子们在新闻图片上的眼睛,我不能控制自己在模糊的视线之中,逃避他们惊恐的眼神。此时不禁又想起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少年,战争中的孩子,没有童年。
我无意于在这里谴责战争和宗教之争,但我一下笔,这个无意识的谴责和控诉就已经被赋予了。就如影片一开始,Boyle就打下了这个爱与和平的基调。不,或者他并没有在这里强调爱与和平,但他在这部电影所摄取的细节,所安置的片段,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无形的追求。他的基调是深刻的,他的目光是冷峻的,现实、回溯、记忆三者不断穿插却丝毫不混乱,画面的切换紧密而微妙,随着警察的质问,回溯“百万富翁”节目的“答案”,推开记忆之门……
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十八岁青年,打破了百万富翁节目的历史最高记录,他是幸运的,但他说这是命运,而我却只能说,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体知,也即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阶级里构建的不同的“常识”体系。梁文道在他的第一本大陆出版时评集《常识》中自序里写到:“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确实,这是一个常识缺稀的时代,事实上,常识往往是因人而异。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即是这个道理,常识也是阶级的产物,所以它必定也有它自有的信徒。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各自归属于不同的常识体系,但往往,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常常打破这其间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微妙的,因此,当百万富翁主持人提出那些对一个贫民窟的底层人民来说可谓是天问的问题时,杰玛的正确答案让他惊诧了,这种界限的突破让他感觉到了某种威胁,或者说,赤裸裸镜头下千万人面前一记耳光的侮辱。正如上层人士的舞会中,一个穷小子带走了场上最美丽的备受尊崇的淑女那样,让在场的上层男士们觉得难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一个常识缺稀的时代。
绕开常识,节目的一问与一答之间,俨然是一个贫民少年不寻常但却又是底层人民屡见不鲜的经历,或悲惨的遭遇。这部电影以有限的画面揭开了印度甚至是大多数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贫富的两极分化,钱权的交易,宗教的冲突,国家机器的残暴和黑暗。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宗教渗入到这个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多种宗教并存,多少年来印度的宗教冲突越演越烈,冲突不断激化上升,其中以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严重。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成为殖民者分化和掌控印度意识形态的工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为政治阴谋的无辜受害者。这一幕也正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片段,杰玛在对节目提出的“摩罗神右手握着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回忆了童年的一段悲痛记忆,他对训拷他的警察说,“如果不是因为宗教冲突,我的妈妈不会死去”,杰玛的妈妈,不过是众多宗教冲突其中一个微小的牺牲者。而千百年来,死于宗教冲突的无辜百姓,尽浓缩于这少年的这一幕回忆。他或许不知道印度纸币1000元上的那个人是谁,是的,圣雄甘地。他也不知道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为何物,但他却是甘地非暴力学说失败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和见证者。一个题材的提炼,多么精炼而富有的,一个执导者如此精准于题材的把握和情节、画面的编排,是因为执导者对其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人文意识觉醒,才得以在那2.35:1的屏幕上延伸更广阔的画面,铺展至镜头之外。否则,那几分钟的画面又怎能承载这么沉重的忧伤 和悲痛?
写至这里,先前的激动情绪已渐渐平稳,对于影片的思考也逐渐冷静下来,但故事还没结束。不公的控诉,悲痛的哀悼却在无限的延伸之中。此时,影片巧妙切入故事的另一面。关于金钱的罪恶与爱情的美好。
失去亲人的杰玛和哥哥舍利姆,中途加入他们的第三个火枪手拉提卡,被利用儿童乞讨敛财的犯罪集团首领普努斯及其犯罪团伙用一瓶汽水轻易诱拐,一瓶汽水带他们进入了残酷的生活。孩子们衣着褴褛破旧,像一群纯真的小鸟涌入人潮之中,摊开他们的小手,以各种方式向路人乞讨。最后,为了更好地博取路人的同情和施舍,普努斯以选拔歌唱优秀者的骗局,将被选中的儿童以极其残忍的方式用药水弄瞎眼睛。性情凶暴残忍的舍利姆亲眼目睹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他无法控制内心的激荡呕吐了。正当普努斯要以同样的方式诱骗残害杰玛的关键时刻,舍利姆将药水泼向其中一个恶人,带着杰玛逃跑,而在一边偷看这场新秀选拔的拉提卡见机也跟着逃跑了。兄弟二人跳上奔驰而过的火车,拉提卡追奔而至,舍利姆却最终松开了搭救拉提卡的手。拉提卡在夜幕的微光中孤独的影,成为杰玛永远的痛和遗憾,同时拯救拉提卡也成为他一生的坚持和沉默的信诺。
逃离普努斯魔掌的兄弟二人,独自开始了他们艰难而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旅程。Boyle以看似戏谑、轻松的黑色幽默,刻写这对难兄难弟的求生之路,让人在莞尔的同时,却分明可以感觉到内心那股关于贫穷的无奈和现实的悲哀。生计渐渐平稳的杰玛始终没有忘记夜幕中小拉提卡孤独的影,他最终决定回孟买寻找拉提卡。此时,影片中一把温柔的女声的轻哼,长长的管道,兄弟二人从远处沿着管道走来,画面切入记忆的回溯——寻找拉提卡。
此时的贫民窟已身处改建和城市规划,镜头掠过高耸的楼层,捕捉其间的低矮泥房和偌大的垃圾堆,繁华与荒芜,冷峻的视觉。杰玛四处询问拉提卡的下落,终于在一个地下通道遇到当初被弄瞎双眼的歌者,除了得到节目提问的答案和拉提卡的下落,杰玛的心中对眼前的盲歌者充满了深深的歉意,仿佛当初伤害了他的人,是他自己。但,他毕竟是弱小的,对于这种不公平和罪恶,他无能为力。不是吗?此时多少人的心中在控诉着种.种罪恶的行径,但也只能是无声的,或微薄的,无力的。这个世界缺少的岂止是一个公正的法庭,这个世界缺少的,是勇敢的正义。国家机器之下,正义早已被重新定义。
故事在继续,杰玛终于救出了拉提卡,凶悍的舍利姆干掉了普努斯并投靠了与普努斯敌对的贾韦德犯罪集团。杰玛以为从此就能和拉提卡过上正常的生活,岂料起了色心的舍利姆却把枪口指向了杰玛,要他放弃拉提卡。这时,拉提卡的小手按下舍利姆的枪让杰玛走。多年后,在电话服务公司当茶水生的杰玛因为替代话务员帮忙接线的机会,搜索到了舍利姆的电话,并沿着这条线索找到了拉提卡。此时的拉提卡已经成为贾韦德的情人。一个爱情的梦想会以何种结局告终,此时Boyle在画外音之中将镜头巧妙地切回到百万富翁的节目现实中。
关于金钱。有没有不要钱的?没有。但在爱情之前,杰玛却选择了爱情,因此他始终没有接受那五百万元的奖金,继续进入问答节目一千万的挑战。在这里,节目主持人提了一个杰玛不了解的问题,但他却在洗手间给了他一个“B”的错误答案。但从小在残酷的真相中长大的杰玛,早已看见了太多关于印度“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他怎会相信“代表性”制度下一个陌生人的答案,所以他通过排除法选定了“D”答案,最终获得了一千万奖金并选择进入下一个问答环节。他不要钱么?不,他要的,他要很多很多的钱,带着拉提卡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个充满太多“代表性”制度的国家。但在金钱与爱情之间,他深沉地选择了爱情,因为他知道拉提卡和他的哥哥会在电视机前看见他,那是他最后的一线希望。
无欲则刚。节目的最后一个问题,“三个火枪手”第三个火枪手叫什么名字,他不知道答案,但他却有唯一一次机会——他与拉提卡最后的命运的悬线,致电给他的哥哥。当电话接通时,杰玛终于听到了被良心发现的舍利姆放出囚牢的拉提卡的声音,他的第一句话并非问那个询问那个答案,而是“真的是你吗?”多么美好。十五秒,答案未得,他却是一声“你在哪里?”拉提卡嘴角一抹幸福的微笑,即使此时他们身遭不幸,他们也已然完成了此生的爱情之祭。拉提卡从来也不知道这个答案,但杰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没有欲念的果实,他的果实,在节目之外,等待他去摘取。然而杰玛早已成为幸运之神的眷顾之子,在鼓声阵阵之中,影片逐渐抵达高潮。欢呼声跃起,他最终把答案蒙对了——两千万。而此时,舍利姆也在枪声之中倒于扑满钞票的浴缸中。兄弟二人的命运,早已注定。
影片的最后,火车站站台,依旧执着地等待,女声柔美的轻哼再次流泻而出,杰玛走向拉提卡,他们此前的生命时光飞快地纷飞成无数的画面,那么漫长,却又那么仓促,滑过去了……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结束前的那段长达三分钟的印度歌舞,美得让人炫目,不禁让人怀念起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音乐与舞蹈,那么漂亮,让人心醉神驰,心生美好。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二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献给生活的一首赞美诗,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导演丹尼·保尔的神奇点化。贫民窟里的残酷人生,印度这个亚洲新兴国家的梦想和希望,通过克制的镜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残酷、沉重的社会现实面前,该片导演丹尼•博伊尔把镜头伸向了社会中隐秘的角落。这种残酷揭露现实的拍摄手法运用到反映当前印度社会现状时,挖掘出了种.种震撼人心的社会悲剧和人性悲剧,深刻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在人口超重、宗教冲突、资源匮乏的现实中,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们深深感到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些贫民大都居住在垃圾堆旁,和靠乞讨和捡垃圾生活。伴随主人公杰玛一生命运中的是饥荒、贫穷、战乱、灾难、欺诈、盗窃、谋杀、淫乱、黑社会和警察局的专断独行,而这些经历却是锻炼他的“炼金石”。命运却眷顾了他,让他在后来的百万大奖竞猜电视节目中能轻松地给出正确的“答案”。
一个来自贫民窟的服务生居然能拿走最高奖项,甚至超越了节目主持人错误诱导而能正确回答所有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现实中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看起来是一个偶然,或者是奇迹,影片一开始就给人设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和感叹号,感叹之后,导演却通过他平静的叙述来向我们展示奇迹的背后却是真实,也是现实。于是导演通过主持人的诬告、报警,使得杰玛被悄悄的送进了警察局这一情节来深入剖析杰玛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深刻原因,一一解开观众心中的悬疑。在警察的拷问中,杰玛阐述了每一个问题答案的来源以及每一个答案后面牵连着的杰玛充满血泪的幕幕人生悲剧。被歧视、被出卖、被背叛、被抛弃这些就是他的人生。这些悲剧沾满了血与泪、辛酸与无奈。虽是个体的偶然,却是社会的必然,这就是现实,影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悲剧与人生奇迹来向我们展示残酷生活的真相,还原艺术于人生,体现了作者的人文诉求和艺术情怀。
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最感人的动力和源泉,无数的经典影片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的样本, 让我们发现细节描写对一部影片的重要性。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部影片中同样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手的细节描写:当贾马尔兄弟从儿童犯罪团伙跑出来在火车上讨生活时, 有一幕镜头, 导演对两位小演员的手作了一个特别的细节处理。当时贾马尔和哥哥在疾速奔驰的火车顶上坐着睡着了, 两人坐在车顶睡得很沉, 但两个孩子的小手却紧紧握在一起。相信看到这一幕, 很多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一个手的细节描写把兄弟二人艰难危险的生存处境、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表露无遗。
还有一个与手有关的细节发生于他们返回孟买找到拉提卡之后。在他们要带着拉提卡逃跑时, 却不幸被黑帮头目发现, 打斗中哥哥开枪打死了黑帮头目, 救出了拉提卡。但是哥哥萨利姆却在酒后要强行占有拉提卡, 对此贾马尔心如刀割, 发疯地要和哥哥决一死战, 恼怒的萨利姆掏出手枪抵住贾马尔的额头要他在5秒钟之内必须离开, 否则就要打死他。这时,伴随着影片里忧伤的主题音乐, 拉提卡缓缓地走了过来, 导演把镜头定格在了拉提卡的手上,只见拉提卡用手轻轻地拿开了萨利姆拿着手枪的手, 并和萨利姆一起回到房间, 房间门关上的一刹那, 导演又对拉提卡的眼睛做了一个特写, 我们看到了她眼里的忧伤, 那里透出了一个信息, 正如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一句台词:这是我们的命运。只能接受, 别无他法。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三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名字就是一个抵触。
印度这个神秘的近邻,毕竟是什么样子?北京奥运会上戴无框眼镜的温文而雅的射击冠军领有本人的射击练习场,而那破旧的卡车上却爬满了人,整辆车只露出挡风玻璃像两只宏大的方眼睛;占有寰球当先的IT行业却在大城市里有着尘土飞腾的泥泞街道……
影片中的是繁重的印度,在一闪而过的镜头下,污浊的河水中捞货色的人,巨山一样的垃圾堆,褴褛邋遢的棚屋,混黄的河水里洗衣的妇女,贫民窟里拥挤喧嚣的白天,暴力血腥的宗教矛盾以及孤儿们偷盗、诈骗,如脱缰野马个别摸爬滚打的童年。
看到哥儿俩在火车上做交易、在泰姬陵偷鞋这些情节时,我只有在心里盛赞他们坚强的性命力,不了父母的单纯孩子,在这个艰苦的世间存活,切实让人心酸。
当歌星的直升机飞过原生态的池沼,缓缓下降的时候,身着破衣的穷孩子们一拥而上,衣衫褴褛与满身龌龊的赫然对照;当贾马走进演播室,面对主持人藐视的调侃的时候,世人哄堂大笑,我惊讶双方居然这样司空见惯并以此为乐——哄笑中必定有良多同贾马一样处境的贫民。或者事实就是这样,多么分歧理,都必需得接收。
影片的构造固然过于戏剧性,然而也不失为一个存在超强包容力的架构,片断式的表示出印度社会的一个个掠影。贫富差距、宗教抵触、黑道横行、殖民创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淡与敌视。。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主持人的误导。茶水工一夜之间变成达官贵人,跻身上流社会,是上流社会如许难以容忍的事件啊!
所以就不难设想,为什么这样一个竞猜类电视节目会这样火,由于他给盼望解脱现实窘境的人一个幻想。那样的社会中,要转变自己的运气是如斯艰巨,当通过畸形的道路无奈实现的时候,人们投向了这种虚无的豪赌。当报名开端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争着抢着去拨打电话……
实在贫民在这个世界上幽微地生存,也不仅仅是在印度。也许就是影片对此的一种控告跟对抗引起了我的共识吧。于是随意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一下。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囊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歌曲、最佳剪辑在内的八项大奖。可以说是奥斯卡最大的赢家。这样的一个故事,融合异域风格,战争宗教,贫瘠富有,爱情亲情多种元素。通过杰玛参加《谁是百万富翁》电视真人秀,穿插杰玛个人的生活经历,呈现给观众一个鲜活真实却又带着艺术加工特色的印度下层百姓生活全景。
故事的开场,是在一间审讯室里,杰玛冒着虚汗,气喘吁吁的脸。字母出现的是这样一串文字:“杰玛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获得两千万了,他是怎么做到的。A. 他作弊;B .他运气好;C .他是天才;D.命中注定。这是贯穿整部片子的问题。杰玛参加《谁是百万富翁》节目,一路过关直达最后一题,却被怀疑作弊,抓入警署。杰玛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为了回答开场的问题,开始诉说自己的生活,于是故事就从杰玛的诉说里,慢慢展开了。
杰玛和舍利姆是在贫民窟生活的一对兄弟,在一次穆斯林宗教斗殴中失去了母亲,变成流浪的孤儿。在流浪中结识了与他们有同样遭遇的小女孩拉提卡。在展示贫民窟生活的时候,丹尼鲍伊通过快速的镜头,将孟买大面积的贫民窟通过大全景展露无疑,它们像是印度的一个伤疤,横亘在地平线上,突兀却不容忽视。而成百成千和杰玛舍利姆一样的孩子们,在这片贫瘠肮脏的贫民窟里玩耍,追逐,奔跑,生活。杰玛三人最终被人贩子收养,开始做起了乞讨儿的生活。人贩子将孩子们收集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他们虐待至残,再流放到街头乞讨。舍利姆带着杰玛和提拉卡逃亡,在爬上火车的一霎那,舍利姆忽然放开了提拉卡的双手,于是提拉卡又一次落入了人贩子手里。这是杰玛与提拉卡的第一次分离。
与提拉卡分开的杰玛和舍利姆开始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从火车小贩到非法导游,从偷鞋子到偷钱包,为了生活,辛苦的奔波。日子一天天过去,杰玛却始终对提拉卡无法释怀,于是两兄弟再一次回到孟买,开始寻找提拉卡。此时的提卡拉已经被人贩子训练成孟买街头能歌善舞的雏鸡。在即将交出初夜的时候终于被杰玛找到。三人正要逃离之际被人贩子发现,在逃无可逃的时候,舍利姆掏出一支左轮手枪,一枪打死了人贩子。舍利姆借酒醉,霸占了提拉卡,杰玛选择独自离开。
杰玛离开二人之后,在电信公司做助理,负责茶水与卫生,而哥哥舍利姆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得出的人生哲学在于以暴制暴,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与杰玛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投靠黑帮。提拉卡呢,顺理成章成为黑帮首领的女人。通过电信公司的电话查询,杰玛与哥哥和提拉卡再次相逢,提拉卡出逃失败,被抓回生死未卜。为了再次获得提拉卡的消息,杰玛选择参加印度的益智类节目《谁是百万富翁》,他希望提拉卡可以在荧幕里看见自己。
生命的奇迹在这样的时刻,开始绽放光彩。杰玛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给予的痛楚以及提示。妈妈的死亡,让他记住了宗教的权杖;阿米达的签名,让他记住了《囚禁》的主演;人贩子的残忍霸道,让他记住了歌曲的作者;被殴打获得赔偿的美金,让他记住了100美元头像总统的名字……说是凑巧也好,说是命运眷顾也好,杰玛知道的东西不多,而这些问题却恰好是他知道的全部。
最终的结局,向着所有人期望的样子发展。舍利姆幡然醒悟,帮助提拉卡逃离魔爪;杰玛答对最后一道火枪手的题目,赢得两千万卢比;提拉卡在火车站与杰玛相遇,两人终于得以在一起。整个孟买,整个印度,都在为这个坚韧勇敢的男孩子沸腾。或许人们沸腾的原因并不在于杰玛,而在于杰玛获得最终大奖这一奇迹,唤起了所有人对于新生活的希望,只要心怀梦想,不言放弃,那么想要的东西,想爱的人,都会完整地握在手里。
黑屏之后出现这样的文字。“D.命中注定。”这便是影片开场问题的答案。杰玛获得2千万奖金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作弊不是运气更加不是天份,是命中注定。很多人对于影片的结局有诸多不满。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给人一种落入俗套的感觉。我却认为,这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结局。电影所要做的事情,除了揭露丑恶,引发关注与同情,更重要的是宣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小杰玛为了得到偶像的签名,不惜跳入粪坑,拨开人群,为着一个签名仰天欢呼一样,心底有坚定的信念和梦想,在经历无数挫折与磨难之后依然不曾被摧毁,反而更加健硕和强大,那么命运必将不会辜负这些从来不愿放弃的人们。
或许,生命真的存在某种绝对,就像杰玛和舍利姆,无论有过多少矛盾,在生死关头依然相依为命;就像杰玛和卡提拉,无论经历多少次分离,最终都会在某个转角相遇;就像杰玛即使不知道第三个火枪手叫什么名字,却依旧坚定的选择了阿拉米斯。
这就是幸福,必将命中注定的降临的幸福。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五
前些时候经朋友推荐看了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印度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原来一直认为印度电影内容也比较单一,大都以爱情为主题。一般是以歌舞为主,从头唱到尾,从头跳到尾。但这部电影却改变了我对印度电影的看法。它叙事流畅,悬念从生,惊心动魄,引发人对社会现象的更多思索。这部电影不仅客观再现了印度社会现实,而且通过杰玛的坎坷人生经历、悲惨心酸的故事、跌宕起伏的遭遇,对“人性”做了深刻的诠释和演绎,我想,这正是电影打动人心、感动世界的地方。正如影评人所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
主人公杰玛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为了伙伴可以在出逃后重回火坑苦苦寻找,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不管时空、环境发生什么改变,他都不放弃。杰玛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贫民窟长大的他不因财富而变,而是继续苦寻朋友和爱人。他虽然是平常人,但对理想和追求不放弃;他跨越贫富两重天,但依旧那样友爱、善良、厚道。
片中男二号杰玛的哥哥舍利姆与杰玛的性格截然不同,他相信适者生存。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敢,也有出卖友人的贪婪和残忍,在常人看来,他代表着社会中的现实派。但在最后一刻,也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将自己埋在肮脏金钱中,从容赴死。这一画面很有现实性。告诉了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世上有比金钱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人性”。
影片中的众多人物虽是平凡,却栩栩如生。拉提卡也是贫民窟的孩子,经历坎坷,虽然与杰玛重逢,但逃亡换来的刀疤实在让人心颤,画面令人难忘。那个被黑社会挖了眼睛后成为乞讨工具的孩子,当杰玛回到孟买找到他,给了他一张钞票时,他通过摸、吻确定了这是真的一百美元后,说:“杰玛,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比较倒霉。”这个孩子的善良和达观让人感动。
另外,影片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朴实,人物的特写、情景的创设、场面的造型都与故事、人物、环境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一部好电影,能长久给人们留下记忆、留下镜头和画面,不是很容易的,可见导演的独具匠心和深厚功底,奥斯卡就是不一般,艺术水准就是不一般。
好的电影如同艺术珍品,它会被人们所珍藏,而且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B. 怎么评价电影《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一部野心勃勃、视效极佳、内涵丰富、非常令人满意的史诗剧作。
《雪国列车》讲述了一个绝佳的末日科幻故事,是一次非常独特和令人激动的观影体验。
(2)周小刹的人物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雪国列车》改编自获得1986年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同名科幻漫画原著,由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执导,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担任制片人,克里斯·埃文斯,宋康昊,蒂尔达·斯文顿,杰米·贝尔,艾德·哈里斯领衔主演。
2031年,人类试图阻止全球变暖的实验失败,极寒造成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死亡。在冰河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所有人登上了一辆如同诺亚方舟的列车,列车依靠永动机绕着地球不停行驶。
在这列车厢有着等级之分的列车上,饱受饥饿之苦、生活在恶劣环境的末节车厢的人们在革命领袖柯蒂斯的带领下,为了生存一节车厢一节车厢的向前突进,掀起了一场向车头进军的“革命”。
C. 印度电影《爱无止境》:爱情是良药
印度电影《爱无止境》:爱情是良药
相爱的时候就要好好爱,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爱是永恒的,爱是无止境的,真爱是不会抛弃当事人的,这是我在看完印度电影《爱无止境》之后想到的。这部电影吸引我的首先是歌声的美好,场景感人,男女主人公的默契,然后在看的过程中,又发现人物对话含有大智慧,句句经典,让我兴奋,感觉像寻到了宝贝一般的惊喜。如此好,感人,心动,是那种让人心疼的好,一看就上瘾了。连续看了好几遍。一直喜欢印度人的能歌善舞,随时可歌,随时可舞,街舞又是青春活力的再现,生动,往往能把一个人深藏的那种内力唤醒,激荡的旋律总给人蠢蠢欲动的感觉,非常美妙。而最终感动我的,是他们两人传奇般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萨马尔是流浪汉,洗车、市场送货,什么活都干,晚上在街边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他的歌声很有感染力,他真是一个很有精神头的小伙子,歌声感染着路人,他把欢乐也带给了很多人,他很享受让周围人开心的感觉。以前看到卖艺的人,都是一脸的凄苦,赢得别人的同情,然后丢下硬币。而这个男孩却是阳光的,具有积极的心态和美妙的歌喉,是欢快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所以这个与众不同的流浪汉也是吸引我的一个亮点。
就是这个流浪汉,偏偏爱上了一个叫做米拉的高贵优雅的女孩,且一发不可收拾。不巧的是,女孩已经与一个叫罗杰的银行家儿子订婚。米拉为了在父亲生日上给父亲一个惊喜,就求教于萨马尔教她唱一首新歌,作为回报,米拉教萨马尔说餐厅服务用语。不料,在这个过程中,米拉也喜欢上了萨马尔。双双坠入爱河。正当他俩爱得如醉如痴之际,萨马尔突然出了车祸,米拉认为是上帝在惩罚她,于是向上帝郑重发誓只要能让萨马尔活着,她自己宁愿离开她永不见他。然后,两个人长达10年的分离,天各一方,杳无信息,却都未结婚,10年后萨马尔再次出了车祸,命运戏剧性地把他又送到了米拉跟前,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喜爱的歌词,不断地在耳边回荡:“流浪的人,为爱痴狂的人,你在寻找什么,不停地询问别人,我的家在何方。你在街头流浪,你笑、你哭,感染着每一个行人,把悲伤藏在微笑背后,你属于整个世界,却没有人属于你。
她的眼中有缤纷的彩虹,她的声音清纯如夜莺的哭泣,行走在烈日下,也有影子相随。你穿过乌云寻找月光,你在无声的微风中倾听。朋友,我的爱人已经走进,即使还未看见,我已知晓她的气息。从未相聚,也未分离。甘愿做爱情的奴役。她说会在梦中见你,但你却整夜无眠,我的呼吸开始变轻,我的脉搏也已变慢。”……
感染人的歌声,让大街小巷因为他的存在,因为萨马尔的歌声,一片欢声笑语,大人小孩老人都被感染,那情形看了让人感动,你会感觉他并不是一个流浪人,他是一个把温暖送给这个世界的阳光天使。他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有期待,有动力,有幸福。
萨马尔邀请米拉一起去了舞厅。米拉在萨马尔的鼓励下,第一次守着众人无拘无束地跳起了舞,在大街上,以萨马尔和米拉为首的两队年轻人跳起了街舞,唱起了歌,洒脱,随意,尽情,那样的场面真是富有感染力,年轻有活力的一群人,是最快乐的时候,而米拉,褪去贵族人高雅的外表,尽情地把自己内藏的一面表现出来,无拘无束,舞姿跋扈,傲气,找到了释放感情的出口,眼神更加妩媚,黑发飘飘,萨马尔被吸引,一起舞一起唱起来。两个人有着默契的眼神,默契的舞姿,默契的歌声,真叫人羡慕,感动。而歌声更是让人百听不厌:
“爱情是良药,芳香是良药,打开心门欢迎吧,我喜欢惊喜。来吧,让我们的呼吸融为一体,这个夜晚属于谁,明天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对着月亮掷出硬币,正面是你的,反面是我的。看着我的眼睛,爱情之火已经点燃,再靠近一点。心如河水一样流淌不息,试着淌水前行,踩一脚在云端,那里没有大地。心无止境,爱无止境。”……
萨马尔在唱“爱情是良药,芳香是良药”这句时的表情是那么幸福,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快乐,简直无法形容。正因为这次狂欢,萨马尔对米拉说爱上她了,爱上了她优雅后面的坏。
如果说萨马尔最初爱上的是那个在教堂前的雪地上,就在他一抬头的刹那间,邂逅了那个有着瀑布般的长发、黑黑的眼睛、天使般的女孩,不如说他更爱这个褪去矜持外表后的那个能歌善舞的真实的她,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流浪的他相匹配。
当他俩坠入了爱河时,轰轰烈烈的一场爱情开始了。街头巷尾都有他俩爱的影子,一起在街头唱歌,一起坐摩托车兜风,在话亭里缠绵,尽情地表达着满腔旁若无人的爱,在地铁上的滑稽让人引俊不止,羡慕,并为她们祝福。所有坠入爱河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美好。米拉更加美丽,更加调皮,与萨马尔在一起,她是多么无拘无束,是多么快乐啊,把心里积攒多年的美好和童心都唤醒了。
而萨马尔呢,也是,不再流浪,身边有了这么个漂亮的天使陪伴,那幸福更是无法言表。他俩深深地相爱着。爱得天昏地暗,爱得又如此美好。他们一起唱:“当我们的呼吸融为一体,我有了新的生命力,灵魂触动你身体的芳香,当你靠近,一个人能自控多久,就让意识随风而去,心向前直行,该转弯时就得转弯,当我出现在你的思念里,孤独也如此美好,当夜晚消失在你的臂弯,清晨如此轻盈,你已活在我的视线里,我的眼睛流露出爱意。”
正当米拉打算把他俩的事情告诉父亲时,萨马尔骑摩托车时被车撞了,米拉跪在马路对面,对神祈祷:“拜托了,神啊,拜托了,不要这样对我,请确保他没事,不要因为我的错误(已与罗杰订婚,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萨马尔)惩罚他,一定要让他活着,不要让他有什么不幸,我发誓我再也不见他了,求求你了,神啊,请确保他没事,我发誓,请让他活着,我再也不见他了,一定要让他活着,我会永远离开他。”
米拉心中有信仰,有她的上帝,从小她就去教堂,有什么心事就给上帝说,小时候就曾求助于她心中的神,让她大了找一个白马王子,在与银行家的儿子见面之前,也跑到教堂求神不让那个男孩看上她,其实不但看上她了,并且两家订了婚。在我看来,米拉心中的神并没有帮助她,但她还是执着地依赖她,在萨马尔出车祸之际,她又开始纠结,为了让神保证他活着,用离开萨马尔作为对神的回报。就像为了让神保佑那个男孩不会喜欢上她,用再也不穿她最喜欢的皮草作为回报。
从这里开始,令人怦然心动的台词开始不断出现,当萨马尔得知米拉离开他的原因后,就去了教堂,他对神说:“你偷走了我的爱情,我会从她那里偷走对你的信仰,她认为如果我不跟她在一起,我就会活着,所以,现在开始,我每天都会拥抱死亡,走着瞧,看你能让我活多久,”强烈的爱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极端的征程,他毅然离开这座城市,去了最危险的地方——印度炸弹部队成了少校,保持着拆弹数的记录,而且每次拆弹从不穿防弹衣,就好像那不是炸弹,而是“他女朋友张开的双臂”,他的士兵们这样形容他,他们都叫他“不会死的男人”,并说: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但从没在他的眼神里看到对死亡的恐惧。我想,他每天都与死神打交道,就想证明“如果有一天被炸死,那么米拉的誓言也就粉碎了”。可是他每次拆弹都成功了。也许,越是不惧怕死神的人,死神越能放过他。
十年的时间他拆弹百枚,十年的时间,他除了拆弹,剩下的就是想米拉,写日记,唱那首流浪的歌曲。他写到:“你的眼神顽皮又淘气,你的微笑恬静又骄傲,你的黑发如瀑布一样,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只要我还活着。你的手挣脱了我的手,你的背影毅然离去,你未曾回头一望,我永远不会原谅,只要我活着。你在雨中尽情舞蹈,你因小事烦恼,你那天真如孩童般的淘气,一直是我的最爱,只要我活着。你那虚假的誓言,你那燃烧殆尽的梦想,你那残酷无情的祈祷,一直为我所厌”。
这样的台词让人柔肠寸断。
在这期间一个叫阿琪拉的女孩出现,并看到了萨马尔落下的日记本,被他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并深深地爱上了萨马尔,但萨马尔心里只有米拉,他的心里只能装下米拉,再装不下任何一个女孩。他对女孩阿琪拉说:“当一个人对得不到的东西充满激情时,他会像疯子一样用一生去追求,现在有一个疯子站在你面前,这里没有位置给别的疯子。”
阿琪拉问萨马尔为什么每次拆弹从不穿防护设备,萨马尔说:“防弹衣是用来保护你的,让你免于受伤,但跟炸弹相比,生活伤你的更多,总是有背叛,有伤痛。所以既然我们不会穿防弹衣躲避生活中的危险,又何必穿了躲避死亡呢。每一天,生活都在慢慢杀害我们,炸弹只不过是一次性杀了我们。”
深沉而撕心裂肺的爱令萨马尔的感悟如此深刻,他在随时将至的死亡的威胁中悟出了人生和爱情的真谛。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伤害,生活中的暗伤,无时不刻地存在着,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把你伤到了,伤到了内心,甚至伤得撕心裂肺,伤得体无完肤。而炸弹只是明处的伤害,且是一次性的伤害。比较而言,炸弹的伤害真是不足怕的。
萨马尔为救阿琪拉被汽车撞伤,出现了逆行失忆症,他的记忆停留在十年前的那次车祸,他想起了米拉,穿着红色的裙子,他一直在呼喊米拉的名字。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医生让阿琪拉找到米拉以及他以前熟悉的伙计扎因,以此来唤醒他的记忆,这时候阿琪拉才知道,在这10年里,米拉也未结婚,她并没有嫁给罗杰,而是一个人生活,她依然深深地爱着萨马尔。
在帮助他恢复记忆当中,阿琪拉看到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萨马尔,像个鬼魂一样的萨马尔,影子一样很不现实,萨马尔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与米拉有关,仿佛他的生活里只有米拉,他只爱米拉,一提到米拉,萨马尔就喜形于色,幸福得要命,没有米拉,他的生活没有活力,他的爱情里只有米拉,只会有米拉。所以阿琪拉选择退出。
她临走时对米拉说:“你如果因为我而压抑自己,那你就是浪费时间。”米拉说:“我不是因为你而压抑自己,我是因为萨马尔。因为我每一天都想打破自己的誓言,扑进他的怀里,但如果他遭遇什么不幸,怎么办?因为这个我才压抑自己的情感。每一天我都为他祈祷,每一天我都在一点点接近死亡。”阿琪拉说:“我虽然不懂得什么承诺、祈祷之类的事,但我在走之前给你个小提示:你走了他活着。但如果你不跟他在一起,他就跟死了一样。也许你的神想跟你说:嘿,米拉,够了,现在去过自己的生活吧。”阿琪拉的这些话,无疑一语中的,对米拉起了一定的作用,她开始从纠结中一点点解脱出来。
恢复记忆后的萨马尔对米拉说:“记忆真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辈子会花很多时间试图去忘记一些事,但我们忘不了,而当我们回忆一些小事情时,同样做不到,你知道吗,米拉,在军队中的每一天,我都在想,神为什么让我活着,今天我明白了,他对我做的这些还不满意,他先是把我从你的生命中剥离,他说,‘你走吧,过没有她的生活’,于是,我走了,每一天我都活在死亡的怀抱里,希望能打败神灵,但神还是让我赢了,他不让我死。
然后有一天,就像魔术一样,他又把你送回了我的生命,他又带回了我所有的记忆,他让我再次飞翔,然后一刹那,他又把我摔倒地上,他把我从梦中叫醒,并且告诉我:‘你的生活就是这样,米拉依然是我的,不是你的,因为直到今天,她对我发的誓,比对你发的誓要更大,有些事情你也许不理解,她爱我胜过爱你’,如果你当初为了别人离开我,我会觉得惋惜,也会原谅他,但是,我怎么替神觉得可惜,我要回去了,我过了10年没你的生活,但是每天都这样爱着你,我可以再活100年,要么神杀了我,要么他承认失败,把你交还给我。”
萨马尔终于有机会向心上人一吐为快这十年的纠结。米拉用离开萨马尔来保证他好好活着,可是,萨马尔在没有米拉的日子,却生不如死,甚至比死更煎熬。即使活着,也是不开心的。米拉同样也是不开心的。我在想,与其这样都不开心,为何不在一起,即使上帝惩罚,就让他惩罚好了,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即使一起去见死神,也无怨无悔。因为真心爱过了,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但是米拉不是我,我也不是米拉。所以故事还得继续。
在拆完第108枚炸弹时,米拉来到了萨马尔的身边,她说:“这10年你并不是独自忍受的,我跟你也一样,我花了10年的时间才明白一件事:他(神)不是因为没有我才让你活着,他让你活着,是为了和我在一起”。 萨马尔说米拉,你为什么就不能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呢。米拉说自己早就知道,但是需要别人提醒和点拨。
电影到这里,让人不免会心一笑,感觉终于放下了一个包袱,一个压在主人公身上十年的包袱,卸掉了。轻松极了。这时候士兵又发现一枚炸弹,萨马尔要去拆除,他对米拉说:“不许为我祈祷,只需要爱我就行。因为没有一个炸弹或者神可以阻止我回到你身边。”
在这儿当儿,我真的担心,这枚炸弹会要了萨马尔的命,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当人明白了道理时,有时候会晚了,会成为一生的遗憾。还好,我看着萨马尔拆完了这枚炸弹,走向了米拉,并将一根拉环戴在了米拉的手上。
这样的结局很好,这个拉环也设想得别致。很开心,为这样的结局。情人终成眷属。10年的坚持、不放弃,终于让真爱成为佳话。10年的时间,会让我们分离,也会让我们相聚。爱会产生距离,但会让我们离得更近。爱是真实的,是永恒的,是无止境的。
D. 求一篇电影《霸王别姬》1200字的影评
李碧华名作《霸王别姬》,我没看过原著,只看了电影。之前东鳞西爪地听人讲过这故事,略有了解。又在电视里瞥到几眼片段。一直耿耿于怀。为了表示对这部向往已久的好片子的尊重,破天荒地买了正版影碟。然后在一个冬夜裹着棉被捧着红茶看完。
如一切李氏作品,于沧桑倒转岁月轮回的幻丽之外,片中爱恨刻骨,人物鲜明,似欲乍生生活在眼前。张丰毅的小楼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了,张国荣的蝶衣却是令人心髓俱碎的柔。红氍毹上,霸王别姬,刚柔相济,侠骨柔情,怕不迷得多少女子,万劫不复?阿弥陀佛。
看完之后我独自窝在暖热的黑暗里沉迷。思想依然深陷,一波一波巨大冲击剧撼,乍梦乍醒。正是又一次不巧路过高人居处,被那高空坠物,当头砸倒,脑震荡又不知要若干天。但于如此剧烈震撼之中,好色之徒如我仍有余暇将片中男子拿来一个个在脑中过滤,陡然发现,最后剩在心坎上,滴溜溜一颗夜明珠,可不是霸王,也不是蝶衣,而是袁四爷。
——对,就是那个由葛优扮演的有些獐头鼠目一笑露出两颗大门牙的津津垂涎于男旦蝶衣最后遭人民政权镇压的反动戏霸袁世卿,袁四爷。
且莫认为我是穷极生疯一心想着要当反动会道门头子的小老婆。领导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待我细细将四爷的诸般好处,一一道来。
袁四爷首次出场,是在小楼蝶衣一折满堂彩的《别姬》演出之后。那时节霸王虞姬,正是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里双双望定,更不知戏外别有天地。
四爷便在此时闯入这二人世界。亮相先是“一点薄礼”。蝴蝶盒子里白晃晃全套珍珠钻石头面。好。有钱人捧戏子,挥金如土,也是常情。不过见得一份豪奢气魄。正如戏院经理所说:“都说当年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赏戏,有这样的手面吗?——没有吧!”
四爷是冲着蝶衣来的。目的很明确,并不遮遮掩掩。但蝶衣眼里没有他。“舍下小坐”的要求,先是小楼的生硬,再是蝶衣的委屈,两次被拒。四爷是经场面的人,这一小场戏里头,自己是个惹厌的反角,当然心明眼亮。当下脱帽躬身,彬彬而退。更无半句废话。他没有当场暴跳,并不奇怪——这点涵养总还是有的,不然也混不到这份儿上。稀罕的是那份从容里头自有一种笃定,拿准了那只蝶,飞不走。并无老谋深算的阴险。只是一种淡然却坚定的自信。或许他相信除了钱,自己亦有其他,值得一个人被掳获。
这一小场中,霸王与戏霸,五七步之争第一次埋下伏笔。
他不焦,不燥,不馁。由此我相信他并不是只知最后到手的一刹肉体之欢,那“皮肤滥淫的蠢物”。他亦懂得享受追求过程中的种种坎坷苦乐,不为人道的细腻感受。
过程就是结局。除了求爱,求欢,于这漫长曲折的人生,四爷当亦比他人获得更多过程中的印象与滋味。
第一回合的照面,四爷是个丰富敏锐,懂得咀嚼生活的男子。是在世道中打过滚来的人,因此学会平淡处之。
四爷不曾使甚卑鄙手段,因此也不曾在二人之间造成裂痕。相信他在追求(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之中,纵是满心渴望,亦保留有所不为的原则。反倒是小楼方面,横里插进来一个菊仙。这才是真真的男欢女爱。蝶衣那“与师哥演一辈子别姬”的鸳鸯畸梦,终于化作云烟。
在小楼与菊仙定亲的时候,蝶衣独自仰躺在椅上。未卸的妆艳丽凄迷,一头长发散落,满目漆黑。是盲目绝望的永不可能的恋。面前是那面曾映照过霸王与虞姬身影的镜子。霸王不再。他已是别人的丈夫。互为形影的日子永不回头。此刻的镜子,代表的是蝶衣空洞的心。
于是四爷再现。镜头里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翎子,斜斜伸入镜中。四爷企图进入蝶衣的心。
“这双翎子,是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当真是难得。”——也不知他是在说蝶衣难得还是在说自己这份心难得。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翎子,残酷地叠印片中交缠一世,不得救赎的爱恨,也叠印乱世里屡遭摧折的绝美的京戏艺术。——一时多嘴,跑题了,回来再说四爷。
在四爷的宅中,蝶衣看到那把年少时许下心愿要送与师哥的剑。于他,那剑是关于他的爱人的威严,关于一份自幼固执的信念,关于虞姬对霸王的全部理解与寄托的信物。他要得到它。一个眼神,四爷已知其意。他说:“此剑是张府败落时费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又说:“你我之间不言钱字。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这样张扬的狂傲,却未令人觉得他在市恩。缓而沉的语调,狂得有资格,傲得有资本。——由此亦可见,敢说“那个字眼实在不雅”,必得坐拥若干身家,不然便得是尝过富贵浮云滋味的过来人,否则,不是实在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人我还没见过),便是故作清高,要么就是不知疾苦、更不知死活的狂言。
于是,宝剑赠佳人。
蝶衣是四爷心目中一顾再顾,倾城绝世的佳人难再得。对于蝶衣自己,男儿郎与女娇娥的身份颠倒一生,始终就没弄清楚过。对于四爷,蝶衣是男是女,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蝶衣身上,他看到所谓完美的化身。
相信四爷对于蝶衣,欣赏的成分远多于情。情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深陷痴缠,要疯狂,要占有,妒恨煎熬,抵死缠绵。就像蝶衣对小楼。我们可以完全挑不出一个人好在哪里而依旧爱他,也可以相爱一世却依然彼此陌生。情是不需要懂,只需要服从它的安排。但四爷对蝶衣,不是。蝶衣的好处,蝶衣的美,大众看到的,他懂,大众看不到的,他也懂,就连蝶衣自己不知道的,他亦看到。四爷是如此敏感的人。他把蝶衣灵魂里美好的东西,看个通透。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当四爷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指的绝不仅仅是蝶衣的容貌。根本上,四爷与蝶衣一样,是个艺术疯子。于京戏(还有昆曲)这门艺术,他浸淫一生,奉献了全部的心与魂。正像蝶衣所说,京戏全在情境二字。因为情境,两三个龙套穿梭,便是千军万马。因为情境,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这些人分花拂柳,翻山越岭,攻城掠地,活生生演尽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生的悲欢离合。京戏实在是心的幻术。而情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遇不可求。所以当四爷与蝶衣,台上台下,两个对京戏几近入魔的戏痴乍一相逢,电光石火间,便有云垂海立的震撼。那一刻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情境中的人。
所以对四爷来说,蝶衣绝不只是一个美貌的戏子。在蝶衣身上,他看到京戏的化境。那是他一生痴狂的东西。对他来说,蝶衣已是艺术完美的象征。四爷这一生没机会登上红氍毹为他理想中的艺术奉献自己,他必须在俗世名利中打滚,这是无可选择的。但是在蝶衣为戏而痴的灵魂里,他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倒影。四爷对蝶衣的爱恋,实际上是有着自恋的成分,和对自身完美的期许。这样狂热的痴迷,已经分不清爱的是艺还是人。但是他对蝶衣的态度,仍是节制的。并未陷入爱之便欲毁之的极端。
事实上蝶衣的性别真的已经不是这一场爱欲的焦点。四爷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他爱蝶衣不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美好的人。代表理想中极致境界的人。相信如果蝶衣是一个女子而具有同等高超的艺境,四爷照样会爱上她。又想象,如果四爷真的爱上了某个女子,也必定会比这个女子自己更懂得她的美,她灵魂的本质——除非棋逢对手,被他遇到一个同样敏感至极的女子——不过这概率不大啊。终究这种人不会太多。
他是真正懂得蝶衣的人。他说,在看蝶衣演出时,有那么两三刻,他有所恍惚,疑为虞姬转世再现了。——其实,在这部影片的本义中,蝶衣被赋予的本来就是虞姬的灵魂。为霸王生,为霸王死的从一而终的一颗燃烧的灵魂。四爷看到的,恰正是蝶衣的本相。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小楼两次用以评价蝶衣的一句话。说这话的当时,一次是在蝶衣发疯似地凄喊:“我要跟你唱一辈子戏。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一次是在文革中,实行“现代戏大改革”之时,坚持“情境”的蝶衣在讨论会上独排众议反对现代戏(实际上反对的是对京戏的粗糙化和政治化),然后闭门不出。当小楼说“你一辈子就知道唱戏,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的时候,门里传来蝶衣幽幽的声音:“虞姬她为什么要死?”——小楼骂出了那句话,愤然离去。
那个时候,我在想,倘若四爷在,他一定会懂得。蝶衣的坚持。对感情的坚持,对艺术的坚持。蝶衣是这样执著于理想的,纯粹的人。他的灵魂就是一股火,认准了一个方向便一路烧下去不回头,哪怕玉石俱焚。
小楼不懂。小楼与蝶衣并不相同。他是世俗的霸王,期许的是一些物质的,着实的,平凡的幸福。对这个人世,他并不隔膜。他也懂大势所趋,也懂顺应潮流。他是常人。正常,也平常。而蝶衣是疯子。终其一生,蝶衣只生活在自己的心中,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而四爷,我相信四爷如果在,会懂得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但真正的爱情与真正的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疯魔。蝶衣是做到极致的人。他凭借一种天赋的狂热抵达了感情和艺术的真义。
在外部行动上,四爷或许不会如蝶衣那般绝然。但,他会懂他。他们是一类人。因为过度的敏感和唯美,而经受焚炼。
四爷曾问蝶衣:“你愿作我的红尘知己吗?”——实际上,在这个红尘里(在这部电影中),蝶衣真正的知己,唯四爷一人而已。不论蝶衣答不答应,承不承认,他与四爷都已经是一对孤独的红尘知己。
小楼不是。他始终未曾进入蝶衣的内心世界。他眼中只看到一个过度痴迷于戏、过度痴迷于他的师弟。而蝶衣,是虞姬。为了内心完美的坚持而死的虞姬。小楼是寻常的人。蝶衣与四爷,是两颗熊熊的灵魂。
影片中有个细节令我非常感动(令我感动的细节也太多了,姑且拣一个说):日军占领北平。在悬着大东亚共荣条幅的戏院里,蝶衣于台上贵妃醉酒。霓裳羽衣,飘飘旋转着绝世的风华。头顶忽地撒下无数抗日传单。灯骤灭。台下喧哗。没有人再顾及台上的贵妃。一片混乱之中,唯有蝶衣,独自于黑暗之中,传单之下,继续着未尽的绝美舞步,丝毫未曾停滞。一片混乱之中,也唯有四爷,独自于楼上包厢继续目不稍瞬地注视黑暗中的蝶衣,丝毫未曾分神。
这便是艺德和艺魂罢。不问外界风云突变,不问这世上如今是谁主沉浮,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看。上了舞台,是虞姬便是虞姬,是贵妃便是贵妃,黑暗中,也要坚持演完那场戏。那已经不是演给任何人看,是一场,对艺术的献祭。而四爷,即使看不见,他知道蝶衣在继续。他们对艺术如此敬重,对自己的心如此忠实。片中具有这等艺德与艺魂的,有科班的关老爷子,有蝶衣,有四爷。
当四爷孤独地在黑暗中为蝶衣鼓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出卖身体的戏子与买笑追欢的大爷。那是两颗相通的纯粹的灵魂,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值得惺惺相惜。
当骚乱的众人终于随着四爷的掌声望向黑暗中独舞的蝶衣,灯光复明,掌声四起。那辉煌的一刻。(我在被窝里攥着茶杯把激动不已)。
在国民政府掌权,蝶衣因曾替日本人唱堂会而以汉奸罪受审的时候,四爷又有惊人表现。
先是小楼与那经理拜访四爷,恳求出手相救蝶衣。小楼说救出了蝶衣,他们兄弟俩(忘了是几年)的包银全归四爷。四爷道:“没你的包银,你当我就喂不起这几只鸟了?”——可以想象,时移世易,四爷大约亦没落了。虽然,余威尚在。但这句淡淡的话,并不令人感到负气,亦不似死要面子的强撑。四爷清楚自己的底子和实力,亦懂得在渐进的没落中,如何不失尊严。也是看过了大起大落的人,知道这世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兴衰原是寻常事。所谓“守得贫,耐得富”,淡眉静目之间,便是气度。
四爷当然并非贵族。但骨子里,那一种超脱于蝇营狗苟的世道之上的高绝,不是天生的贵秉,至少是强者,是智者。世路里磨出来的明净。
他仍未忘记多年前那一个“霸王回营见虞姬,到底是该走五步还是走七步?”的回合。于这危急时机,切切地提出。这是四爷于艺术的认真,亦是四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份任性与妒忌的心思。要折倒那个男人,折给不在现场的蝶衣看。通部电影,四爷吃醋耍性子,仅此一处,不动声色的流露。
小楼终于屈服。紧跟着是菊仙的精彩加入。痛快泼辣的言语,一字一句无不有背面文章。这一场心理速战,人性抽丝剥茧,层层尽现,好看至极。
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程以淫词艳曲,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原文记不大清,意思如此)的指控,四爷从容站起,开言:“方才检察官所说之淫词艳曲,”——静寂片刻,突然用力猛拍栏杆——“实为大谬!”全场被震得无一丝声息。四爷又说:“当晚程所唱者,牡丹亭游园一折,众所周知,乃国学文化中之最精粹。何以在检察官口中,竟成了淫词艳曲了呢?如此污蔑国剧精粹,不知是谁专门辱我民族尊严,灭我民族精神?”咬文嚼字沉沉道来,竟于法庭之中,赢得满场掌声。
这一场是四爷性格中硬、烈、猛、威的一面,最正面淋漓的一次展示。偏是用了极缓极慢,又极掉书袋的语言。正是龙虎精神,原不必大呼小叫。整部电影中,四爷没干过正事。从朝到晚,捧戏子,讨好,诱惑,调情,直至堕落畸变的肉体欢爱。但于此一场,我们就可想见这个男人若处大事,临大节,该是何等的从容不乱,何等的中流砥柱。是性命交关处,可托以大局的人。
四爷最耀眼的一刻完美地展现。正像昏睡的猛兽,平时看着也不见得怎样,偶一睁眼,便有夺星替日的光华。
跟着的,就是结局了——并非电影的结局。是四爷的结局。
四爷的结局是死。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被枪毙。
电影中看不出来四爷都干了些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我们只能听到一些抽象空洞的罪名,类似鱼肉百姓这样的词语,却不知他是怎样个鱼肉法。他最终的定名是“戏霸袁世卿”。在一片“打倒,打倒,打倒……”声中,被宣判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五花大绑,推出去枪毙了。
四爷死得很惨。但在江山易色权力更迭的大时代里,那样的结局,也是寻常。政治历史,翻云覆雨,不问苍生。谁是谁非都不好说,无辜被牺牲,也只能认了。四爷冤枉与否,我们无从得知。但那样的死法必不好受(实际上怎么死也好受不了)。正是众叛亲离,英雄末路。在时代的巨力下,盖世的豪杰也只是芥尘,眼睁睁看着自己,碎为齑粉。
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唾骂与侮辱。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死去的基本尊严。没有同情的眼光。没有留恋的声音。甚至可以预知自己死后,不会有人为自己掉一滴眼泪。四爷站在高高的台上,瘦长的身子被用力摁低,颈后插着代表耻辱的姓名牌。他的名字,打了血红的叉。作为“人”的资格,已经被取消。最后几分钟的残喘,他不过是一具供人任意折磨轻侮的行尸走肉。
他被迫卑微地低下头去。
死亡只是一刹,并不可怕。但之前这精神上的摧残,令人崩溃。他必须眼看着自己孤独地走向死亡。已经被全世界唾弃。
洪亮的声音宣判了他的死亡。群众撕裂了他的姓名。在一片扭曲的人脸与沸腾的骂声之中,四爷昂然抬首,迈着四方步被押赴刑场。他的戏结束了。
四爷痴爱戏剧的一生,始终与舞台无缘。但生命的最后一幕,他终于能够在台上完成。他以最完美的姿势退出了人生。那是一种王者的步伐。那是漫长的演出里,最终的,绝世的一折。尘埃落定。
人生如戏。最终,四爷不负这戏,戏,不负四爷。
他一生追寻的情境,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我相信当四爷迈着四方步退出,抬起头见到台下振臂高呼打倒的人群——那一瞬间,他心里对他们,是没有怨恨的。四爷心中,世情已是如此透彻,他当知道,这些人和他一样,在时代里是不能够自主的。他也当知道,这些人未必真的相信他的罪名,也未必真的恨他。他们喊,他们骂,他们打倒他,最终,他们杀了他——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浮沉乱世,人人都被诅咒。苍茫的——中国,已经没有慈悲。他一定知道。
繁华落尽。功过无言。四爷最后的脸,是一片平静。他从容赴死,不是勇敢,只是看透。
世界既已癫狂。不如,归去吧。
影片将人置于极度混乱和残酷的境遇中。于是在这样灭裂的碾压倾轧中,人性的卑劣被逼出来,人性的高贵也被逼出来。极端的环境像榨汁机,榨出人的鲜血与泪水,让银幕下的我们,闻到生命最深处的血腥和芳香。
四爷终于是归去。他退场的时候,我在心里为他打着属于一个英雄的锣鼓点。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四爷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是这一生纷红骇绿的奢靡,是曾经的罪孽,是京戏昆曲,还是那个电闪雷鸣,于大雨中持了宝剑勾了脸谱与蝶衣对演别姬的夜晚。或许,他什么也没有想。
雨水中,蝶衣溶化了的凄艳妆容。凤眼朱唇,胭脂红泪。定格成四爷心中的永恒。
看到后来文革的戏,小楼在逼迫下屈服,为求自保当众揭发蝶衣。又与菊仙划清界线。我知道那乱世人性,无可厚非。但,我也知道,倘若四爷还活着,倘若四爷遇到相同的境遇,必不如此。
小楼始终是平凡男子。京戏于他,只是谋生的技艺。感情于他,亦只是人间幸福的寄托。因此受到外界巨大的压力,他可以放弃这一切。但是对蝶衣,对四爷,那是生命的终极归宿。不必刻意坚持,已是共生共存。研丹擘石,赤不可灭,坚不可夺。
虽然,在疯狂的社会里,是否忠实于自己的灵魂,一样都没有好下场。小楼随波逐流,蝶衣与四爷坚持追寻,到最后,玉碎,瓦亦不能全。在多少追问与挣扎之后,电影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荒凉。
这一生,小楼竟不是蝶衣的知己。他只是一个舞台上的霸王。一个渴望寻常茶饭、妻小天年的男子,承受了一段强烈的宿命的感情。他所求的平淡生活,终于被这段感情毁灭。
其实真正的霸王,是四爷。一掷千金的看重。刻骨的了解。相通的灵魂。直至最后末路英雄式的退场。他全部具备了。
我对四爷最后的定义是,他是一个悲哀的霸王。没有被虞姬爱上的霸王。
霸王别姬。这一世,霸王与虞姬在轮回中错过。
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小楼,蝶衣,菊仙,性格在开始时都是模糊不定型的。在影片的演进中,他们的个性亦在情节里一点点同步成长起来。随着际遇的跌宕,他们也在不停地变。唯有四爷,从出场便已经是一个完成的生命。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这里那里地将这个灵魂展现出来。四爷始终是四爷。是片中一个已经定型的成熟的男子。
葛优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低沉的声音,不焦不躁的眼神,台词微妙的顿挫与那高瘦身躯的肢体语言,在在刻画出一个戏剧国度里的霸王——戏霸,袁四爷。于是令我猝不及防,偶然间,心似缱——呀,就这样,轻轻地,爱上他。这个磐石一般的男子。
又有英雄气度。又有儿女情长。又会成功,又会享受成功。又视死如归,又心细似发。又敏于艺术,又透彻,又执著,又懂得所爱的人(不论是男是女)——这样的电影中的男子啊。
倘有霸王,女人当然宁作虞姬——但没有。所以我们只能好好生活,天天向上,不要为谁拔剑抹脖子,细细打算以后的幸福,然后看了电影哭泣,徒羡蝶衣。
——现世中,四爷难寻。
E. 电影《美丽人生》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故事梗概: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
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
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改良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拖了很久才得到。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
期间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其中就有一个喜欢猜谜语的李医生,对圭多聪明的头脑和真诚的态度表示敬重。
一次圭多在填写申请时无意中把一盆花砸到了签字人(鲁道夫)头上,签字人就去追圭多,圭多在一个拐角撞上了多拉,两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爱情的火焰。他不失时机地向多拉表白爱慕之情。
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
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办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摆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
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约叔华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的叔叔、圭多和儿子乔舒亚,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
当多拉和乔舒亚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只见人去楼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虽没有犹太血统,但她坚持要求和圭多、儿子一同前往集中营,多拉被关在女牢里,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
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
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圭多一边乐观地干着脏苦的工作,一边编造游戏的谎言。他还因为李医生的帮助而幸存下来。本来所有的小孩要在洗澡时被杀死,而乔舒亚不知情地逃掉洗澡,而后,父亲圭多让他混在德国孩子之中,告诫他不要说话,说这是拿分的关键。
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圭多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万嘱叫乔舒亚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
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圭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
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乔舒亚母子团聚。
看后感想:
《美丽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圭多对美丽人生的憧憬和在残酷环境中特有的乐观(新浪网评)。
这部电影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二战这段历史。罗贝托·贝尼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魏楚豫评)。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影片花絮
1、在片中扮演罗伯托·贝尼尼妻子的尼可莱塔·布拉斯基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2、贝尼尼在狱中穿的衣服的号码跟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一样。
3、贝尼尼表示片名来自利昂·托洛茨基说所的话。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杀时,他看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了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穿帮镜头
1、Guido在集中营跟儿子说话的戏,小演员说台词时,贝尼尼也同时做口型。
2、军营中,Dora从床上站起来,去窗边听她丈夫放的音乐时,在屏幕左边可以看见电缆和工作人员的影子。
3、Guido的儿子从藏身之处走出时,他径直超一个道具走去,那显然是给小演员表演设置的“记号”。
4、Guido通过喇叭放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故事》中的《威尼斯船歌》,而事实上因为奥芬巴赫是犹太人,所以在纳粹集中营很难找到他的音乐。
网络-美丽人生
F. 喜剧电影《爱乐之城》台词
喜剧电影《爱乐之城》台词
《爱乐之城》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是一部关于梦想与爱情的电影。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喜剧电影《爱乐之城》台词,欢迎大家阅读。
1.当人们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为早晨到来,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
2.一次小小的邂逅,可能就是苦等的机遇。
3.我们追寻的不过是另一个人的爱,一股悸动、一个眼神、一个碰触、一支舞,凝视一个人的双眼,点亮一整片天空。
4.我只需要这疯狂的感觉,与噗通乱跳的心,但愿它一直都在。
5.总会有个地方能让我实现,对自己的期许。
6.就这样一文不名,我跳上巴士,来到这里,勇敢或疯狂,未来见分晓。
7.没人喜欢爵士,连你都不喜欢
因为你,我现在喜欢了
8.敬那些做梦的人,哪怕他们有点傻,敬那些痛着的心,敬我们制造的混乱。
9.正是那一丝丝疯狂,让我们看见新的色彩。
10.人最爱别人倾注热情的事物。
11.音乐与机械打造的彩色世界,召唤我跃上大银幕,活在每一个场景中。
12.你为什么把「浪漫」说得好像很不堪?
我不知道,洛杉矶就是这样,什么都崇拜,什么都不重视。
13.你可以自己写角色,写跟你一样有趣的东西。
14.爵士就是…每次都是新的,每晚都是全新的,非常非常刺激。
15.如果那么墨守成规,要怎么当革命者?
你紧抓着过去不放,但爵士是放眼未来。
16.等你拿到这个角色,你必须要付出一切,全力以赴,这是你的梦想。
《爱乐之城》:好莱坞梦幻成功学的银幕读本
《爱乐之城》里的几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爵士钢琴师高司令和没名小演员石头姐俩人在好莱坞巨大的片场里溜达。石头姐告诉高司令她特别讨厌爵士,高司令大惊失色:怎么可能!俩人马上出现在一家爵士乐俱乐部。但他们听音乐的方式却令人扼腕:台上四位音乐家卖力演奏,但是台下高司令指手画脚大声喧哗向石头姐解释这解释那,直到这首曲子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的“演说”也刚好结束。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到底是来听爵士的,还是高司令像所有的文艺青年一样借着音乐来泡妞的。
石头姐的所做所为也丝毫不逊色:她看电影迟到,片子已经开场但为了找人方便她居然抬腿就登上舞台站在银幕的正中位置,任由《无因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巨大特写投射在她脸上。要是在民风稍微粗野的异国他乡,观众早把手里的各种物件甩过去砸得她满地找牙了。但是还好,美国人民相当文明友善,所有观众都对银幕前这么一大坨异物熟视无睹,只有高司令看到了爱人的丽影,两人互相隔空微笑:终于有机会在看电影的时候互相抚摸打个kiss了。
高司令和石头姐,一个是职业音乐家一个是专业演员,一个在酒吧里演奏的时候抱怨底下听众各说各话根本没人听,一个在试镜的时候经常被考官的电话笑场闲聊打断情绪,他们都深知自己在进行表演的时候不被别人尊重是什么感受,但等轮到他们自己是听众和观众的时候,瞬间就把当初的不快抛到九霄云外,换成了刚才还在憎恨的同样面孔对待自己的同行和职业。
这其实很让人困惑,因为片中两人还在反复强调要追寻自己的“梦想”。看到他们对从事的音乐和电影事业所采取的态度,我纳闷的是,他们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
在导演达米安·沙泽勒的成名作《爆裂鼓手》里,他刻画了这样一对音乐师徒:做为老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难以承受的人格侮辱和精神肉体折磨,伤害他的自尊,以各种手段让他陷入激烈残酷的竞争,逼迫他突破自己的极限,用个人成功的例子诱惑他,向他灌输胜者为王的强者逻辑;而学生则在这样的强力压迫中不断刺激自己的成功欲望,疯狂练习只为了成为第一、最好、伟大、“被别人永远谈论”。《爆裂鼓手》披着音乐的外壳,但兜售的却是主流美式资本主义个人成功哲学:它把人生刻画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对峙争斗,要么不计后果的疯狂奋斗获得成功,要么在激烈竞争中落败而被人遗忘。音乐在这里和金融、股票、投资、加薪、升职和创业一样,是赢得个人成功满足内心虚荣的的工具,是压倒对手的获胜武器,是通向梦想巅峰的一级台阶。除此之外,它并不具有任何其他特殊的精神、情感和人文价值。
在《爱乐之城》开始不久,高司令因为在酒吧里没按照老板规定的曲目演奏而被解雇(我们都以为他想弹的是自由爵士,但他只不过是另弹了一首温情流行小曲儿而已),于是他发誓要开一间俱乐部自己想弹什么小曲儿就弹什么小曲儿。石头姐遇到相同的`情况,她试镜屡战屡败,于是在高司令的建议下决定自立门户自己做主,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独角戏。他们定下的目标,其实都是不再做为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被呼来唤去,想要获得的是某种被人认可的成功尊严感。无怪乎他们会在别人演奏爵士的时候高声谈笑,看电影的时候大摇大摆在银幕前招摇过市,音乐和表演都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跳板,对他们来说都没所谓。他们想要摆脱的是在酒吧因为弹小调被人解雇的羞耻和在咖啡店打工因为心不在焉而遭白眼的窘迫。关键在于要“一步步向上”站到高位俯视芸芸众生,获得为所欲为的权利和不被别人颐指气使的身份地位,这才是他们的梦想。对了,“努力攀登,一步步向上”正是开场连串华丽舞蹈衬托下被反复吟唱的歌词,这“向上爬才能进入好莱坞”的主题早在开头五分钟就已经被敲定了。
于是这人生目标极为相似的二人凑在了一起,时时刻刻互相监督对方别忘了要出人投地(当然也可能是互相在还是无名鼠辈的对方身上找到一点优越感,这点被高司令在影片中直白地挑明了)。当高司令变成小丑一样的乐队马前卒时,石头姐怒发冲冠呵斥他:你难道忘了自己的初衷吗,你的梦想是开酒吧啊。乍听起来她似乎有点逻辑混乱,参加乐队商演和开酒吧有本质的不同么?但她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现在开始看不起你了,因为你给别人当马仔很开心,不是说好了要自己当老板的嘛?”。在石头姐独角戏失败回老家时,高司令驱车追赶而至,就差敲她脑瓜提醒她了:“你忘了成为“人上人”的“梦想”了么,成功不是在坐在家里等来的!”。于是石头姐继续参加试镜,赢得了一个出演专门为她量身定制的影片的机会。
“尊严”这个词在好莱坞语境里有特殊的涵义。在著名的歌舞片《雨中曲》的开场,在万众瞩目下,主持人问男主角电影明星金·凯利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后者对着话筒深情地说:“尊严,永远是尊严”(Dignity,always dignity)。紧接着出现了一系列闪回,我们看到他由默默无闻的替身演员奋斗成为天皇巨星的成名经历,随后“尊严,永远是尊严”的台词又被铿锵有力的语气重复了一遍。刹那间我们猛然理解了他执意强调的“尊严”:它不是指人类群体所共有的不能磨灭的精神存在价值,而是特指从社会底层脱颖而出取得高级地位,由无名小卒变为众星捧月一呼百应的焦点人物后拥有的巨大满足感。它不单单是金钱(有意思的是,金钱在好莱坞尽管是人人追逐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公开表达中,它却经常被主动遮掩退而其次把主要位置让给了那星光闪耀的“尊严”),而更是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所获得的优越感。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金·凯利式所形容的好莱坞式“尊严”是如何运作的:在《雨中曲》的结尾,他为了成就自己爱人的明星地位,设巧计让一直嫌恶的另一位女星在舞台上当众出丑,当一个人的尊严被无情的剥夺后,她的价值立降为零。虽然《雨中曲》是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收场,但残酷的好莱坞法则却在此偶露狰狞:任何一个人的“尊严”都是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才产生价值和意义的。
无独有偶,在《爆裂鼓手》中,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音乐老师之口讲述了查理·帕克的故事:后者年轻时因为一次演奏失误被愤怒的领队鼓手乔纳森·琼斯的飞跋砸中,在后台受尽嘲笑,但他第二天更加努力地练琴。于是在达米安·沙泽勒的结论里,一代爵士萨克斯大师查理·帕克之所以成为大师只是因为不想成为其他人的笑柄。达米安·沙泽勒在此不惜虚构一个子虚乌有的名人八卦,只为了能将“尊严”问题和成功学嫁接起来。
所以在《爱乐之城》的结尾,石头姐穿着高跟鞋跨出豪车趾高气扬地走进五年前打工的咖啡店,以一副小人得志前来示威的风范要了两杯咖啡扬长而去。观众由此意识到她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家立业事业发达,而随后大家也见到了因为拥有爵士俱乐部而挥洒自如的高司令,二人一个台上一个台下眼神对接展开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想象。不过我们都忘不了他们当初之所以分手是因为在追求好莱坞式“尊严”的过程中都顾不上对方了——是不是其中一方会为了爱情而帮助另一方获得成功,自己则甘当任人宰割的无名小辈?答案是:NO。所以最后这一场华丽舞蹈真的只能停留在一时冲动的“意淫”阶段,二人最后的对视荡漾着互相理解和鼓励的笑意:嗯,在各自都成为“人上人”的道路上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吧。
歌舞意在雕琢高司令和石头姐二人梦想的“超凡脱俗”。但媚艳鲜亮的服装和变幻莫测的布景粉饰的却是他们一直脚下拌蒜的舞步和徘徊在跑调边缘的歌声。好莱坞经典歌舞片中夸张、戏谑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因为两位演员肢体的僵硬而精髓损失殆尽,镜头运动再华丽也无法遮掩他们歌舞技巧的业余。而在这示意性梦幻歌舞背后的其实是一个不能再传统的美国梦式个人奋斗故事:两个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各自梦想的成功搭伴互相鼓励着向上爬,音乐、电影、戏剧,甚至是爱情都是“向上”过程中可以抓到的趁手攀登工具,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他在社会生活中被其他人认定的位置:高就扶云直上,低则痛不欲生。这样的生活价值观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在我看来它一点都不梦幻和浪漫,反而因为勾勒出了无数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所遭遇的辛酸苦辣而具有“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力量”。这大概是为什么如此多的观众——从普通人到资深电影评论人——都会被它所深深感染。
我想感叹一句的是,美国电影经过将近百年的兜兜转转,有约翰·卡萨维茨、斯坦利·库布里克、弗朗西斯·科波拉、大卫·林奇、斯派克·李和罗伯特·奥特曼等人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洗礼式革新,居然又再次转回了这本性难移的好莱坞成功学银幕读本套路。
走出影院时,我想起独立电影大师吉姆·贾木许同在2016年推出的影片《帕特森》:一位美国小城的公共汽车司机,在日常中以写诗来记述生活中的点滴表达内心的情感。他诚恳而内敛,对外在世界别无所求,甚至不愿意给任何人看他撰写的诗句。贾木许传达的是个体价值并不取决于他身份和外表的普通,而朴素真挚的情感才会穿透偏见和歧视而永远闪耀发光。这其实是另一种情怀,与《爱乐之城》截然相反。后者高调而咄咄逼人,以艺术的名义对个人成功充满热切的渴望,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牺牲一切甚至宝贵的爱情;而前者平实温和,以质朴的生活联通诗化意境,艺术是他在静默中表达对周遭世界点点波澜般爱意的唯一方式。
当然,这两者被大众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帕特森》像他的主人公一样默默无闻,而《爱乐之城》则是获得奥斯卡十四项提名的大热作品。也许《爱乐之城》的价值在于,多年之后再看会感受到它所纪录下的那种如饥似渴追逐成功的躁动,特别是对于美国来说,它所散发的气质与现实如此契合,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是特朗普时代一个有趣而又准确的流行文化注脚。
;G. 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讲述孩子的影片,在乡下,视力有障碍的穆罕 默德找到了童年时的快乐但是它在吸引儿童的同时,也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以下是我整理的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天堂是什么颜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个疑问。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蓝,还是像彩虹那样的斑斓?我无法判断。《天空的颜色》这本书让我吃惊才地发现主人公穆罕 默德想要知道天空的颜色的愿望。因为他是个是个盲童!
穆罕 穆德在盲人学校上学,寄宿制的学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穆罕 穆德始终在等待,他的爸爸还没有来接她。大概过了一两天吧,他的爸爸才来到学校。
穆罕 穆德伸出小手摸索着搀着父亲的手,抽噎着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我们永远不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我们可以轻易地填满他们的世界,而又可以轻易地毁灭整个世界。穆罕 穆德需要的是爸爸的手,仅此而已。
相聚的欢乐令人动容,但在山林空谷中传来如谶语般的回音中,穆罕 穆德几乎本能地预知父亲要把他遗弃。他对着同样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问:“你为什么哭呢?”
穆罕 穆德说:“你知道,没有人喜欢我。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我们的老师说上帝更爱盲人,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告诉他,如果上帝真的爱我们的话,就不会让我们成为瞎子,让我们看不见他。”老师说:“上帝是看不见的,他无处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来感受到他。现在我回去寻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觉到他,然后告诉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个可怜的人,他悲诉上帝的不公让他承担不幸的命运,他的内心在煎熬着。他带穆罕 穆德去了危险的工作地点,却设置了他活动的范围,他爱穆罕 穆德,却因为生活所逼想抛弃他。这个慈爱的奶奶辛劳一生,穆罕 穆德说奶奶的手很美,像贵妇人的手一样,又白又软。他没有明亮的双眼,可是他的心,明亮过一切为世俗污浊的双眼。也许在他心里,只有在他奶奶那儿,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乐的吧。
影片结尾,可怜的小穆罕 穆德向着金色的阳光伸出手。那抹金黄是天堂的颜色吗?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请求宽恕,是谁拯救了谁?穆罕 穆德用他纯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穆罕 穆德拯救了所有人。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幸福的人看不到他人的不幸,就像不幸的人看不到他人的幸福。我想象着上帝站在高高的云端看着人类,是该嘲笑还是心酸?可上帝是看不见的,他无处不在,但又从来不在……
这是一部伊朗的电影,质朴的人物,简单的画面,平时的故事,却唤起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天堂是什么颜色?或许,我从来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即使想了,也无从知道答案。直到看了电影《天堂的颜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内心世界里,天堂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颜色,是可以用耳朵倾听的颜色,是可以用手触摸的颜色。
八岁的墨曼对自己的那个黑暗世界有着特别的感触。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见的人看到的更多。因为他把世界缩小到自己的手里,用双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细腻的沙石,掠过的微风,只比他高一片叶子的小树,充满知识的特殊课本,奶奶洁白而美丽的手,妹妹微笑的脸庞……他用双手感知着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爱盲人的。因为上帝自己也看不见”,所以上帝才让墨曼和他一样用手去感受世界。虽然墨曼看不见,但他对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渴望、热爱与眷恋。美丽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孤独的',因为他们用爱在为这个世界涂上颜色——天堂的颜色。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惭愧与不安。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闻,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究竟发现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连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触摸上帝的印记、天堂的颜色。而我们却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于忽略了身边世界的绚丽色彩、美妙声音和那无数的感动细节。墨曼的眼睛虽然瞎了,但他的心灵是明亮的。
电影中,有几个画面深深触动了我:
1、盲童学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长接回家了,除了墨曼。两天后,父亲终于来了,墨曼哭着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颤抖地抚摸着父亲的手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虽然等来了父亲,可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两天的等待让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还多。
2、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所有看得见的人都昏昏欲睡,对眼前的美景熟视无睹。唯独墨曼,喜悦而激动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风“我终于抓到你了。”并用期待的心情指着窗外问爸爸:“那是什么?” “树木、森林。” 爸爸漫不经心的回答,但却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远方呢?”“还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抚摸着亲人的脸庞,他抚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爱。
4、父亲将墨曼视为寻找幸福的绊脚石而将他送去了木匠家,无奈而绝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没有人爱我了,连我的奶奶也不爱我;他们都不要我了,因为我瞎了;如果我没瞎,我就会跟其他人一样,上家乡的学校,但现在我必须到很远的地方上盲人学校;老师说过上帝更爱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但我问老师,如果是这样,上帝就不会让我们瞎,让我们看不到他;老师说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无处不在,你只能感觉他,如今我伸手到处找他,我要告诉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昨天,看了一部伊朗的电影,片名为《天堂的颜色》,讲诉的是一个盲童的故事。
盲童,墨曼,在城里的盲人学校里上学。在学校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努力的爬树把摔落的幼鸟放回鸟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却让我感动很久,放假的时候他父亲是最后一个来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满着期待,回乡下奶奶家的时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么……耳边一直伴着各种鸟鸣声。他在河边用手摸着河底的石头的时候,在田野上抚摸着花瓣,麦穗的时候,他听说啄木鸟叫的时候……他的嘴里念叨的就是学的文字了。他把城里人认为的垃圾收集起来,带回家当礼物送给奶奶,妹妹们的时候,他的心情,给他们所带来的喜悦……送给奶奶的发卡,妹妹的项链和梳子。看到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后来,父亲把他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那。整个画面的鹅毛飞舞与奶奶的伤心融为一体。
在木匠开始教他任木料的时候,他哭了。
木匠:“为什么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没有人爱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们都不要我了,因为我瞎了。如果我没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样,上家乡的小学,而我现在只能上盲人学校,到很远的地方。老师说,神更爱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但我跟老师说,如果是那样,神不会让我们瞎,看不到它。老师回答说,神是看不见的,他无处不在,你只能感觉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处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诉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后,墨曼就跟着木匠学手艺。而奶奶因为思念忧郁而死。两个妹妹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父亲想把墨曼领回来。回来的路上,由于涨潮,在过一座木桥的时候,桥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骑的马一起掉进汹涌而下的潮水……看到这我的眼眶湿润了——
狼狈不堪的父亲,抱着不省人事的墨曼失声痛哭……
阳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动了,我想他是他感觉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觉到他,是真的把他心里的秘密全部都告诉了上帝——
电影的开始,是一片长达一两分钟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几行变换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见又是不可见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唤您的名……”
主人公穆罕 默德是一个盲童,在一家盲人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放暑假了,同学的父母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穆罕 默德等了好久,依然独自一人。他的父亲其实已经站在十米开外的地方注视着他,面容疲惫,表情阴沉,眼神复杂。这个不幸的中年丧妻的挖煤男人,为了能再娶一个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不得不考虑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个盲儿子。然而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无法答应他的请求,于是他带着穆罕 默德来到了奶奶家。在车子上,穆罕 默德把手伸出车窗,这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一片羽毛随风而逝,他的手变幻着各种姿势,“我想抓住风。”他说。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动的绿色森林。在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车子上,这个镜头无疑有点发人深思,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习以为常的风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乡间的景色的确非常优美怡人,苍翠的群山,碧绿的麦田,色彩缤纷的花海,清澈的溪流……这些,虽然穆罕 默德看不见,但我们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触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脸,亲手种下的小树,尖锐的麦芒,植物的叶片,以及清凉的海水,细腻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听到了许多微妙的声响。在这里,穆罕 默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慢镜头,飞跃的母鸡,挥洒的稻谷,飞舞的鹅毛,看似平常的乡间生活此刻却充满了无限诗意。尤其是传递鸡蛋的那一幕,让人感叹拍摄手法细腻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他们传递的不只是鸡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或许,不仅是盲人,大自然,应该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与穆罕 默德相反,他的父亲,自始至终一脸愁苦的男人,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强行把他送到了一个盲人雕刻家处。穆罕 默德的眼泪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没有人爱我,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的,他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现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穆罕 默德的哭诉让我们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这是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内心绝望而无奈的申诉和质问,而对此,我们却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我们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甚至我们也不能避免类似痛苦的发生。我们责问上帝为什么不公,我们甚至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他会允许生活中充满了丑恶与暴行,欺骗与谎言,侵略与战争,饥饿与死亡?然而就如某部电影中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远比电影辛苦得多。”真实的生活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穆罕 默德的父亲,这个同样背负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贫困潦倒,甚至还要用他的余生来照顾一个盲童,他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与母亲的争吵终于发生,导致了后者的离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被退了亲,希望破灭,他决定带穆罕 默德回家。途经一座木桥,木桥不堪重荷,马匹与人同时落水。就在那一刹那,父亲眼中闪过一丝侥幸,他有那么片刻的犹豫。然而终于他的父性与人性占了上风,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下游。风平浪静之时,父亲从沙滩上醒过来,连滚带爬地冲向昏迷中的穆罕 默德,把他紧紧抱在怀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鸟群飞过,镜头慢慢推到了穆罕 默德的手上,这只手发出了金色的光芒,并且开始慢慢转动。故事到此为止,音乐响起,字母浮现。
我们无法预知接下来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剧,也可能是一部励志片,不同的人写下去,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是,我们无法不为这部影片感动,为它情节简单却手法细腻的叙事风格所打动。尽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世,但每个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即使是一个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丰富而健全。
终于一口气看完了《天堂的颜色》,电影拍得很真实,很感人,墨曼的单纯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后,电影的情节还复现的脑海。下面我就讲一下我感触比较深的镜头。
镜头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乡的车上,墨曼把手伸向车外,问道:“爸爸,外面是什么?”爸爸说:“树,森林”。“那前面呢?”“还是森林。”车里的人们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风划过手指的时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里,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么的开心,那么兴奋,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个“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渴望向往大自然,虽然看不见,但他并不悲观,他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心中是明亮的,与父亲形成强烈对比。
镜头二:
墨曼回到了家,见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过来,闭上眼睛,伸开手,我有东西送给你!”奶奶闭上眼睛,伸开她张满老茧的手。墨曼在怀里摸索着,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纹的发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里。“喔,它太漂亮了,更适合送给你的姐妹!”“不,这就是送给你的,奶奶,我有别的东西给她们。”奶奶笑着,把发卡别在了衣襟上。两个漂亮的小女孩跑过来坐在奶奶的身边,孩子从怀里掏一个瓶盖做的项链送给其中一个,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给另一个,她们笑得灿烂如花。墨曼接着摸出两张皱的照片……
很温馨的画面,体现了亲人相聚的喜悦,和亲情的温暖。虽然看不见,但墨曼却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礼物,因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会记得给奶奶和自己的姐妹们带礼物,但他却没有给爸爸带礼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爸爸的冷酷。
镜头三:
“奶奶,我要跟她们去上学!我要去,你让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们都去上学了,而自己却不能去,哭得伤心极了。奶奶无奈的看着他:“宝贝,别哭了,看见你哭我也会难过的,你就留下来陪奶奶吧,宝贝孩子。”他仍然哭闹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渗出晶亮的泪水。最后他终于满足了心愿,用他在盲童学校抄写的课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课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知道自己不能上学是那么的伤心,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并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课文。但是,他却看不到别人诧异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虽然看不见,可是一样可以很出色地学习。墨曼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许多像墨曼一样身残志坚的任务。像张海迪,像保尔,像郑振铎,像桑兰……也许他们身体残疾,但他们心灵并不残疾,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证明自己一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反,现实中,更多的人他们拥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但是,他们却没有健全的心灵和意志。在困难面前他们,他们变成了逃兵,变成了缩头乌龟,这种人应该被社会唾弃。
镜头四:
“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我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样。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得,它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现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
我觉得这是整部电影最感人的镜头,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伤心,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没有丧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寻找希望。多么坚强与单纯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爱。这几句话,听的令人心痛。
可以说我是含泪看完《天堂的颜色》这部电影的。孩子的心灵犹如春季的花香,融化了冰冻的冬雪,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纯净之美,孑孑然于世独立。
《天堂的颜色》讲述了盲人儿童穆罕 默德的故事,被寄养在盲人学校的穆罕 默德仅有的幸福应该就是与奶奶和妹妹重逢,在亲情温暖的抚慰下,感受大自然的那一段美好时光了,穆罕 默德跟着奶奶在田野中抚摸着每种植物,感受着植物带给他的生命的语言,虽然他的世界是黑色的,可是亲情以及自然却带给了穆罕 默德心灵的色彩,他聆听鸟的话语,触摸风的存在,抚摸妹妹脸上的笑容,感受奶奶手掌的温暖。可惜幸福是短暂的,身为盲人的他却成了父亲的绊脚石而一度被父亲抛弃,电影中时不时的透露出穆罕 默德的悲惨命运,在影片刚开始,孩子们在黑暗的教室中听写,而听写的内容却是“太阳照亮了大地,大地温暖了。白天,阳光普照,大地温暖又明亮。阳光带来温暖明亮。”听写的内容与现实恰恰相反,因为孩子都是看不见的。他们又怎能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和明亮。
残酷的现实,依然无法避免。当木匠问他:“你为什么哭?是不是想家了?”墨曼说:“没有人爱我,奶奶也不爱我,他们都不要我,因为我瞎了。如果我没瞎,就能跟大家一样,上家乡的学校,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到很远的地方。老师说神更爱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但我跟老师说,如果真是这样,神不会让我们瞎,看不到他。老师回答说’神是看不见的。他无处不在,你只能感觉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处找神,直到我的手触到他了,我要告诉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最后,墨曼确实能触摸到神了,虽然他死了,他爸爸的爱终于被唤醒了。
我们的生活周围也都往往存在着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们,他们因为父母的原因,往往不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可以得到完整的爱,有时,甚至得到的是抛弃与毒打。如今我们身边外来子弟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外闯荡的压力使得父母们对待孩子也残酷不堪。在平常教学中,身为班主任的我们也常常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在学校也会因为被影响而导致心理不健全,犯下错误。因此,对于开导父母,让父母如何学会平等耐心对待孩子们也是我们老师的必修课之一。就像《天堂的颜色》所说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以死为代价的唤醒的父爱。
H. 缉毒警匪电影《非凡任务》台词
电影《非凡任务》台词
《非凡任务》由庄文强编剧,麦兆辉、潘耀明执导,黄轩、段奕宏、郎月婷、祖峰、邢佳栋、王耀庆等人主演的动作缉毒警匪片。电影《非凡任务》台词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电影《非凡任务》台词
1.下一次顶着枪口的会是谁的脑袋?
2.我可以遍体鳞伤,愿天下没有伤痛
3.当最后的盛宴结束,谁将上路?
4.跟我做生意,听老天爷怎么讲。
5.明天阳光依然灿烂,谁将坠入黑暗
6.从此身份归零,做一个孤独的毒贩
7.我曾经最信任的人,没想到,最后出卖了我
8.我最信任的人出卖我
9.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如果你一旦接受,你将以一个毒贩的身份活着
10.我当然不能让他死
11.我们这样分不清什么时候清醒,醒来的时候,其实是走进另一个梦
12.前辈说,就算醒在噩梦里,也不用怕,只要记住自己是谁,我要记住我是一个毒贩
13.或许直到死去,也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
14.咄咄逼人的目光里,谁的心在颤抖?
《非凡任务》:哪有什么现世安好,只是有人帮你把黑暗挡在外面
这部电影比想象的流畅,基本上没有多余镜头,节奏紧凑,飙车和枪战看起来非常真实。缉毒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复仇元素,全程没有漏洞,总体而言是一部有演技、有特技的缉毒警匪爽片。黄轩在电影里面非常酷,之前家里有人看《猎人》,我跟着看过几集。我认为他在《非凡任务》里比在《猎人》里表现还好,在高智商之外,多了硬汉这层属性。
电影有几个镜头处理得很不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
一个是最后的俯拍,非常意味深长,尸体和满地的骨灰运用高视角拍摄有助于表现故事的悲剧性。
还有一个是金三角毒枭吊打内地毒贩后清理现场。黄轩当时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因为他身后已经有人拿枪要解决他了,这个时候黄轩眼睛是看不到这个危险的。导演在黄轩右前方,给了一个几秒钟的小俯拍,这个镜头能让观众看到黄轩背后的人,大家立刻知道黄轩正处于危险之中。此刻的黄轩命悬一线,但他在关键时刻瞬间躲开枪口反擒拿,站到了这个人的后面,以他为肉盾,做了反击。这个素质真是太厉害了,看得人特别爽,但细想一下也很难过,这是要多高的警惕性才能躲过这种灾难。可以说在戏里他无时无刻都是这种紧绷状态,不然没法活命。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被灭族的小姑娘在地板下面往上看,透过窄窄的缝隙,老卧底警察看到底下有人,但他没有声张。这个镜头不但交代了后半场关键人物清水的身世,也传递了毒贩的可怕。加上黄轩睡梦中几个闪回,暗示了他自己当缉毒警的原因,使我开始思考缉毒警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感和心理。
黄轩的母亲是吸毒而死的。这个镜头很短,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理解他为何会选择做缉毒警。毕竟这行可不是开玩笑,随时可能送命。即便不送命,也要隐姓埋名,高度紧张地活着。他和队长一样,都不以真名示人。不知道多少人看完电影会记得林凯的原名是刘浩军。最后壮烈牺牲的警察连墓碑上都是假的名字!
毒品犯罪有极高的隐蔽性,这是为什么缉毒片子总是逃不脱《无间道》的一些套路,总是会有卧底,反间谍这些剧情,会有摩尔斯电码传递消息的细节特写。《非凡任务》对这方面的处理,比较尊重观众智商。段奕宏扮演的大反派,用几个眼神就把那种猜疑落实了。不需要多说,观众心里都明白,随着剧情的推进,黄轩所处的环境是越来越危险。
毒品犯罪还有严密的组织性,所以我们看《非凡任务》的时候,也感觉黄轩是打怪升级,他从基层一点点接触到最上面的人物,险象环生。第一次升级以勇胜;第二次保命以智胜;第三次靠的是超强意志力;第四次则是运气居多。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细节非常打动人心。
黄轩接受贩毒集团最底层小头目的活儿以后,做得顺风顺水,电影这部分有几个镜头是一起干活的几个毒贩子醉生梦死撒钱狂欢。黄轩在旁边一言不发,抽烟,出神。当时看电影时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思来想去,其实是信念。他还小的时候,就眼睁睁看着母亲死于毒品,所以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重蹈覆辙。一沾毒品基本上整个人就彻底完蛋了。毒贩子越是醉生梦死,越能让观众感受到,这背后是千万家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
第二个细节是他与女主角的互动。老鹰的干女儿清水一出现的时候,特别冷酷,像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但是她心里其实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多次给黄轩提供便利。之所以这样,其实就是因为她曾经被人善待过。即使老鹰曾用恐惧来控制过她,她依然有勇气在最后抱着老鹰爱人的骨灰盒来与他对峙。因为她一直记得那句话:你明天就往那个方向走,像鸟儿一样飞走。黄轩在观察过她几次以后,都不放弃感化她,因为他身份的特殊,知道分寸在哪里。电影有几次特写,也暗示过观众清水对他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如果不是黄轩的苦口婆心,也许清水还会继续“坏”下去,但十年来两个缉毒警说的同样给人希望的话,使她心底的善被激发出来了。
反派段奕宏演得也是相当绝。片子里他有好几个反差镜头,第一是对亡妻的思念,第二是对小孩子的喜欢。这个人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为了复仇,将一个缉毒警察囚禁了10年,把一个人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在天台上有一幕,队长看到被囚禁的老战友时,这个老战友那种悲喜交加的感觉被演员演活了。
无论是队长,还是被囚禁十年的缉毒警察,还是黄轩本人,基本上都没有个人情感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在暗处且可怕的多的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必须要放弃这些常人很容易得到的东西,比如爱情和亲情。这类片子很多人会吐槽说结尾总是过于主旋律,但要我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真得得感谢这些卖命的人,这些自动放弃了很多做人乐趣的人。正是他们用命换来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安宁。网友有一句话说的好:之所以你觉得现世安好,是因为有人帮你把黑暗挡在了外面。
另外想说的是之前有《湄公河行动》时,我查过关于毒瘾的答案,那种痛苦比想象的大多了。影片里黄轩戒吗啡的部分,还是显得有点太轻描淡写了,实际应该更惨烈一些。远离黄赌毒,应该多宣传这样的片子。
《非凡任务》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69ifnq3sWVXPDIRs9Yre6w
国境边陲云来市,卧底林凯(黄轩饰)在随老大程毅(王砚辉饰)交易时,遭到缉毒警突袭。危急时刻,林凯救下对方毒品贩子,随后一路被挟持到金三角,来到了狡猾狠毒的毒枭老鹰(段奕宏饰)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