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吴敬梓是什么电影人物

吴敬梓是什么电影人物

发布时间:2023-01-09 21:25:36

① 吴敬梓的资料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扛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的讽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②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

清代。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清代文学家。

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人物成就:

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源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

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③ 吴敬梓的人物生平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界,对这段时期所知怎少,几近空白。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喻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有着亲身体会的家庭因素。也使我们知道,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在《儒林外史》中,所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乡方言。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又发现,其中又有不少方言完全不是我们的全椒方言,也不是淮扬语言。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全椒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蜚声文坛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就出生与此。
部分书中“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 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这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说的“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取材来源。有的资料说法不一,甚至出处错误,给读者带来误导。 从全椒县志,文化志等资料来看,对吴门的中举时间不统一;
1.《全椒文化志》称,吴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
2.《全椒文物志》称,吴国缙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授文林郎改江宁府学教授;
3.《全椒县志》清康熙版选举志称,吴国缙字玉林,号峙读,内翰林,国对胞兄,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壬辰殿试授文林郎,改江宁府教授;大学士李霨撰《清理科掌给事中吴公墓表》称,兄弟五人登科者四,国鼎,公(指吴国龙)同榜进士,国缙壬辰进士,国对戊戌进士......惟仲兄国器以布衣终。
4.《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选举表注明,吴国缙,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
以上不难看出,吴国缙是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应该无疑义。壬辰殿试时授文林郎;各种资料引用不一,会给读者带来淆。 特别是《全椒文化志》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称吴旦是吴国龙的儿子,误也。
从吴敬梓家谱来看,吴国龙是吴敬梓的曾叔祖,吴国对是吴敬梓的曾祖,吴旦是吴敬梓的祖父。吴沛生了五个儿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吴国对生有三个儿子,吴旦,吴勖,吴升。吴旦是长子。吴旦的儿子霖起,即吴敬梓的父亲(从父)。
个人作品
1.《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吴旦,字卿云,清增监生,授州同知。著有《月谭集》传世。
据卷十一人物志载,吴旦为侍读国对长子。少年丧母,和继母一起生活,并随从父亲在京城居住。吴旦是个孝子,天气寒冷,吴旦总是早起,先把父亲的衣服穿上温热,然后再扶起父亲来穿。生怕父亲受凉。
2.《全椒文物志》也载,吴旦,字卿云,学位:清增监生,官职:州同知。著作《月谭集》

④ 吴敬梓简介

甲、生平传略

一、家道中落,世态炎凉

1.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安徽省全椒县人,移家南京后,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生于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卒于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年五十四。

2.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士」。六十年间吴敬梓家族中进士、举人出身的官员就达十四、五人。他对于家族中人才辈出,科名鼎盛的情况亦颇为自豪。儒林外史中藉由郭铁笔之口说出天长杜府乃「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便是以吴敬梓之家族背景为蓝图。

3.父亲吴雯延时,家道开始衰落。吴敬梓从小过继给吴雯延长兄吴霖起。吴霖起为官清廉方正,甚至「捐赀破产,修学宫」。

4.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父亲因丢官抑郁而死,近房弟兄乘虚而入,引发家产争夺战。儒林外史中,在严贡生谋夺其弟严监生家产及五河县人势利薰心等篇章中,均可见出吴敬梓对这种人的辛辣讽刺。

cf:鲁迅因为家庭变故而感受到世态炎凉: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祖父涉及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呐喊.自序》:

1.偷看被斥之为杂览的书籍,二十三岁才进学当上秀才。五年后,参加滁州科考,遭到主考官责难和呵斥,虽被破格拔置第一,但认为他「文章大好人大怪」(金两铭和作)。同年秋天,参加乡试,尽管他「落笔千言徒洒洒」,仍然饮恨落第。

2.他亲眼目睹无数士子为科举求官而空耗一生的精力和时光,变成弱人、病人、无用之人:如他的亲舅舅,至死方与举业诀别;他的从表兄金榘屡次应试,屡次落榜,这些体验与见闻都成为他后来写作儒林外史的素材。

三、散尽

1.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大笔祖业,约有二万余两银子,却引来亲戚觊觎

2.故意蔑视金钱、不顾礼法,藉由恣意挥霍豪侈的生活,宣泄满心的愤懑。期间,与歌伶倡优来往。儒林外史中,以吴敬梓自己的原型创出的人物杜少卿,便有类似的遭遇及个性。再加上他个性豪爽,遇贫即施,根据程晋芳所述,吴敬梓「至所施予又多以意气出之,不择其人」、「急朋友之急,不琐琐于周闭藏积」,不到十年,家产就花个净尽。面对生活中的无奈及亲族乡里的讥讽,奴仆卷款逃走,吴敬梓也因「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遂于三十二岁(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搬到南京,寓居秦淮河畔水亭,吴敬梓生命中的另一阶段于焉展开。

3.水亭附近有不少六朝遗迹,吴敬梓徜徉在六朝遗迹之中,借凭吊古人以抒怀抱,吟作颇多,因此渐渐进入南京的文人圈子。四方文士更推其为文坛盟主。许多书中人物的原型,即取材自此时期所结交的学者文士。

四、独嫉时文,穷厄余年

1.吴敬梓在南京时,经济生活已陷入「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极端困境,得两淮盐商程晋芳赞助生计所需。从好友的诗可见他生活穷厄:「寒花无冶姿,贫士无欢颜。嗟嗟吴敏轩,短褐不得完。家世盛华缨,落魄中南迁。偶游淮海间,设帐依空园。飕飕窗纸响,槭槭庭树喧。山鬼忽调笑,野狐来说禅。心惊不得寐,归去澄江边。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逝将乞食去,亦且赁舂焉。外史纪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卷二春帆集)但虽然日子清苦,吴敬梓仍不断写作,攻击时弊,文名渐渐传遍江南,成为文坛盟主。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的征辟,他托病未参加最后一关的廷试,还写了酬青然兄和贫女行两诗,嘲笑去应征的族兄。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参加任何官方的考试,甚至主动放弃秀才的学籍,显见吴敬梓的思想在此时期有了重大的转变。

2.三十九岁生日作的内家娇词中慨叹:「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结尾总结时下了决心:「休说功名」。

3.程晋芳说吴敬梓:「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胡适《吴敬梓年谱》:「吴敬梓是一个八股大家的曾孙,自己也在这里面用过一番功夫来,经过许多考试,一旦大觉悟之后,方才把八股社会的真相丑态,穷形尽致的描写出来。」

4.五十四岁那年初冬,吴敬梓在扬州和一伙朋友聚会,忽然将囊中余钱全部拿出购买酒菜茶点,邀请朋友饮宴。席中大家尽情欢谈,微有醉意的吴敬梓不断吟诵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在座的人都十分诧异。不久,他送走来访的诗人王又曾后上床睡觉,才睡片刻,忽然痰涌不绝,家人来不及急救,就已病逝,此时只有幼子守在床边。住在附近的朋友金兆燕闻知噩耗,连忙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其遗物,发现除了典当衣服的钱还剩下少许外,已经一无所有,赖友人王又曾向两淮盐运卢见曾求助营葬之赀,由金兆燕将其棺木从扬州由水路运回南京,安葬在清凉山麓,一说在凤台门。

乙、作者轶闻掌故

一、售屋筑祠

尝客金陵,为山水所痼,遂移家焉。是时先生家虽中落,犹尚好宾客,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胥推先生为盟主。先生又鸠同志诸君,筑先贤祠于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宇宧极闳丽,工费甚巨,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金和儒林外史跋)

二、贫居自娱

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居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三、胸中自有笔墨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具笔墨,不烦是也。」(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⑤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 清朝人士(《儒林外史》的作者)

《儒林外史》的作者,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熟悉他生平事迹的读者一定有所耳闻,吴敬梓便是清朝人士。

详细解读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应该从他的成长环境及作品创作年代入手。他生于公元1701年,于公元1754年病故,短短的五十四年人生中,先后经历了清圣祖、康熙帝、乾隆帝等三位皇帝执政时期,从大清入关到康乾盛世,吴敬梓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命运坎坷。

早年,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境殷实,因而幼年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然而青年时期,吴家家道中落,名门子弟顿成布衣书生,吴敬梓的仕途命运也为止改变。尤其是乾隆年间,官场政治已趋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显现,许多怀才不遇的莘莘学子因无钱通行“潜规则”而被拒于庙堂大门之外,致使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出现极大的漏洞,官场制度因而更加腐朽。

在屡次落第的情形之下,吴敬梓终于对仕途心灰意冷,转而将后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方面。

在此期间,他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创作的大量诗歌和小说作品都包含着现实主义讽刺手法,其中,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最为后人所熟知。这部小说耗尽了吴敬梓后半生的大半光阴,它的问世,亦确立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吴敬梓的作品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年少成名,素有少年才子美誉。他生平饱读诗书,却与仕途无缘,郁郁不得志,遂将毕生精力尽付文学创作之上,时至今日,吴敬梓的作品依然饱受世人赞誉。

相传,吴敬梓晚年看淡世态,醉心笔耕,于清贫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以及史学研究著作。当世流传的吴敬梓的作品有不少,其中,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堪称其代表作。

《儒林外史》创作于乾隆年间,至嘉庆年间受到民间学者所关注,并一度引起学术界的一场讨论。该小说以写实主义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原本纯良的人性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遭受腐蚀的一系列原因。

一部《儒林外史》的绝妙之处,在于其通过生动的笔触对当时官场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封建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嘲讽,揭露了清代吏治黑暗的真实情况,在当时腐朽的社会大环境下,堪称振聋发聩的声音。同时,作者吴敬梓也借该作热情歌颂了少数独善其身,坚持自身原则的饱读之士,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中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向往。

除了这部经典的小说之外,《文木山房诗文集》也称得上是吴敬梓作品中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从清代至民国社会,许多著名文学大家拜读吴敬梓作品后都赞不绝口,民国文豪胡适亦在《吴敬梓传》中称:“安徽的第一大文豪,当属全椒的吴敬梓。”

吴敬梓故居

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居,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四周风景优美,毗邻古桃叶渡,被命名为秦淮水亭,是当地群众最喜玩赏之所在。

吴敬梓故居占地约八百平米,与吴敬梓纪念馆仅一水之隔,长方形的院落式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渡口立有上书“桃叶渡”字样的石碑,其后不远处,乃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相传这里因西著名的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而得名。院落北半部分,便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内有洗砚池、文木亭等园林景致,四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文人生前的生活遗迹历历在目。居室内一应器物俱全,多宝阁上陈列着多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活片断,皆在此处展现,因而人们常说,吴敬梓故居,无疑是研究吴学文化之无可取代的重要历史遗迹。

游吴敬梓故居,最值得细细品鉴的当属秦淮水亭。这座仿明清亭榭式的三层楼水亭建于故居以北,上下层次分明。第一层可见到吴敬梓的出生地,安徽全椒乡野的全景图;第二层便是《儒林外史》名作及各种插图版连环画,以及后人对该作的向关研究文章。

当年吴敬梓在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其后半生的光阴大半投入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上。书中人物情节皆以秦淮河为背景,幽默诙谐中深刻揭示了官场腐败与盛世危机,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不朽的名著。

⑥ 《儒林外史》那个人物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创作而成的原因

王冕、杜少卿等人均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人物。

他们均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正是吴敬梓所追求的高尚情怀。
相关情节:王冕两次出逃,最终隐居不出;杜少卿面对功名,以生病推辞。

阅读全文

与吴敬梓是什么电影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暴力电影英文文章 浏览:546
午夜伦理电影神马影院 浏览:45
韩国伦理电影手机视频 浏览:178
取景中国的好莱坞电影 浏览:441
韩国电影工具什么名字 浏览:226
哪个比较好看英文电影 浏览:539
什么视频软件可以开哪些电影 浏览:70
大众车怎么连手机看电影 浏览:874
美女穿越到抗日时期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497
焦作市5D动感电影哪里有 浏览:499
2018全英文版电影 浏览:216
韩国电影高清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343
提升儿童规则意识的电影 浏览:437
电影海底两万里经典台词 浏览:38
电影我的青春期结局被雪埋 浏览:713
电影未来警察演员表 浏览:686
空难电影香港 浏览:713
电影两只老虎经典图片 浏览:673
外国电影中的搞笑段子 浏览:860
极度感人催泪电影香港 浏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