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个人拿着一个烟袋,上面蹲了只鸟,这是谁啊
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莱顿斯通(leytonstone).
1899年8月13日,蔬菜水果店老板威廉·希区柯克与妻子爱玛的第三个孩子,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
8月14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妻子艾尔玛·露西·蕾维尔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
1907年 希区柯克一家迁至伦敦。
1910年 家人把希区柯克送往伦敦市区的学校就学。从十月起到伦敦圣伊格纳修斯学校学习,在那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
1913年 希区柯克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14年 12月12日父亲威廉·希区柯克去世。进入工程航运学校接受短期培训。
1915年 希区柯克开始在亨利电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
1919年 6月,在公司创办的企业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麻醉剂》。
1920年 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开始从事设计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
1921年 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电影剪辑师艾尔玛·蕾维尔。
1922年底,最初尝试执导一部名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的影片。
1923年 拉斯基明星娱乐公司出现财政危机。迈克尔·巴尔孔、维克多·萨威尔以及约翰·弗里德曼接管伊林斯顿制片厂。在他们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 巴尔孔创办了他的盖恩斯巴洛电影公司。希区柯克在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时,一人身兼多项职务,在拍摄《恶棍》一片时,曾亲赴柏林的乌发电影制片厂工作,在那里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汲取经验。希区柯克与艾尔玛·蕾维尔订婚。
1925年 希区柯克首次独立执导影片《欢乐园》和《山鹰》。两部电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尔卡制片厂完成。
1926年 执导影片《房客》。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 为盖恩斯巴洛公司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 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7月7日女儿帕特里夏出生。开始着手改编并执导《讹诈》。
1929年 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 希区柯克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朱诺和孔雀》。在执导影片《谋杀者》和《骗局》期间,参与歌舞片《爱尔斯特的呼声》的部分导演工作。
1931年年初,为拍摄《骗局》一片与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结识。希区柯克后悔艾尔玛携女儿帕特里夏外出旅行。
1932年 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创作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 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与迈克尔·巴尔孔再次合作,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首次与家人一起到圣莫里茨欢度圣诞。
1935年 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 执导影片《破坏》。因英国高蒙公司宣告破产,希区柯克的聘用合同转到盖恩斯巴洛制片公司。
1937年 执导影片《年少无知》。赴美国进行首次访问。接着,又执导影片《失踪的女人》。
1938年 6月,再次赴美访问。7月,与独立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签定合同。同年秋天,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1939年 3月,希区柯克一家移居到美国的洛杉矶。在那里结识了托马斯·曼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同年秋天,执导影片《蝴蝶梦》。
1940年 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希区柯克赴美后第一次返回英国探亲。
1941年 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里夏在百老汇舞台上参加演出。与桑顿·怀尔德合作改编《疑影》的剧本,完成此片拍摄工作。迁入贝尔·艾尔新居。执导影片《海角擒凶》。9月26日,希区柯克的母亲在英国去世。
1943年 1月4日,希区柯克的哥哥威廉在伦敦去世。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 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其中一部引起法国抵抗组织的不满。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其间与萨尔瓦多·达利一起合作。
1945年 执导影片《美人计》。
1946年 为了摆脱塞尔兹尼克的控制,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 为塞尔兹尼克执导最后一部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 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 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 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拍成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首次在父亲执导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
1952年 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 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 执导影片《捉贼记》,在法国南部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1955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这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亲自执层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 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 秋天开始考虑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又易名为《眩晕》,不久即正式投拍。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法国人克劳德·夏布罗尔与埃里克·罗默尔出版第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论著,受到电影评论界的好评。
1959年 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 影片《不准保释法官》的拍摄计划搁浅。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
1963年 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 执导影片《玛尔妮》。由于希区柯克管理过于严厉,开始影响到他与主要演员蒂比·赫德伦的合作关系。
1965年 8月,在好莱坞接受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特别采访。谈话内容后经整理出版,书名为《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 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 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 执导影片《黄玉》。希区柯克当选为法国文人协会的理事。
1971年 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 执导影片《狂凶记》。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 执导影片《家庭阴谋》。希区柯克的身体开始受到多种疾病困扰。
1978年 从春天开始,筹划拍摄影片《短夜》。
1979年 3月,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健康状况日 浪 巡,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 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退,在洛杉矶逝世。6月3日,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希区柯克举行安魂弥撒。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奇案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夺命狂凶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冲破铁幕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艳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惊魂记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迷魂记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伸冤记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擒凶记)(翻拍)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怪尸案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电话情杀案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我坦白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列车上的陌生人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欲海纵魂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历劫佳人
- 1948 - Rope - 绳索 夺魂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客栈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失踪的贵妇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与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国防大揭密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擒凶记 知道太多的人34年版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编辑本段]【客串表演】
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他说他是故意的,这样做是为了提醒观众这只是一部电影。
影片以时间顺序排列:
1.Murder (1930):从凶杀案发的屋外走过。(第60分钟)
2.Young and innocent (1938):拿着一个相机,站在法院外面。(第15分钟)
3.The lady vanishes (1938):影片快结束时,在维多利亚车站,穿着一件黑大衣,抽着雪茄。(第90分钟)
4.Rebecca (1940):George Sanders打完电话的时候,希区柯克从电话亭外走过。(第123分钟)
5.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电影开始没有多久,Joel McCrea走出宾馆之后,希区柯克出现在荧幕上,他正在看报纸。(第13分钟)
6.Mr. and Mr. Smith (1941):影片中间部分,和Robert Montgomery擦肩而过。(第41分钟)
7.Suspicion (1941):在邮筒旁寄信。(第46分钟)
8.Saboteur (1942):当破坏份子的车停下来的时候,他站在那儿。(第60分钟)
9.Shadow of a Doubt (1943):在火车上,坐在Santa Rosa旁边打牌。(第17分钟)
10.Lifeboat (1944):出现在Reco Obesity Slayer的报纸广告上,表现出用了Reco减肥效果明显。他老人家确实很合适这广告~(第25分钟)
11.Spellbound (1945):抽着雪茄,拿着小提琴箱,从帝国宾馆的电梯里面走出来。(第35分钟)
12.Notorious (1946):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后,在Claude Rains的豪宅里,参加一个大型聚会,喝完香槟之后很快就离开了。(第60分钟)
13.The Paradine Case (1947):拿着一把大提琴下火车,走出Cumberland车站。(第36分钟)
14. Rope(1948):开头演示工作人员后,在街上走的一个男人。
15.Stage Fright (1950):转身看Jane Wyman。意味深长。(第39分钟)
16.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影片开始没多久,登上火车。(第10分钟)
17.I confess (1953):片首字幕过后,从楼梯的平台上走过。(第1分钟)
18.Dial M for Murder (1954): 出现在班级聚会的照片上,在照片的左侧。这个很有趣(第13分钟)
19.Rear Window (1954):在作曲家的公寓里给钟上发条。(第25分钟)
20.To Catch a Thief (1955):在公共汽车上,坐在Cary Grant的身边。他们真的不认识?(第10分钟)
21.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 电影开始20分钟,走过一辆停着的豪华轿车。(第10分钟)
22.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在市场上看杂技表演。(第25分钟)
23.Vertigo (1958): 11分钟的时候,穿着灰色的西服走在路上。(第10分钟)
24.North by Northwest (1959):影片刚开始,他错过了一辆公共汽车。(第2分钟
25.Psycho (1960):Janet Leigh的窗外,他戴着一顶牛仔帽。(第6分钟)
26.The Birds (1963):影片刚开始,他牵着两条狗走出宠物店,和女主角(第Tippi Hedren饰)擦肩而过。(第2分钟)
27.Marnie (1964):Tippi Hedren走过之后,他出现在宾馆走廊的左侧。(第5分钟)
28.Torn Curtain (1966):电影刚开始,他和一个金发婴儿坐在宾馆大厅。两个人都很有爱。。。(第8分钟)
29.Topaz (1969):在机场,坐在轮椅上,然后站起来和一个人握手。很喜剧(第28分钟)
30.Frenzy (1972):在人群中间,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给演讲者鼓掌的人。真是的。。。(第3分钟)
31.Family Plot (1976):映在门上的黑色轮廓中。这个比较抽象(第38分钟)
别的看了N遍也没找到他的
The Lodger (1926):在报刊阅览室里,后来又在人群中。(第3分钟)
The 39 steps (1935):影片开始大约七分钟的时候出现,而Robert Donat和Lucie Mannhei正从剧院跑出来。(第7分钟)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 穿着风衣走过。(第31分钟)
希区柯克喜欢、他的影迷们也渐渐学会期待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客串。作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视专场》的主人,希区柯克成了美国人起居室中仅有的传奇导演,他那酷似企鹅的侧影成为电视节目中最著名的素描之一。
❷ 电影《1922》改编自哪本小说
《1922》是改编自《暗夜无星》里的一篇中篇小说。
话说托马斯·简自从《迷雾》之后简直成了观众最希望出现在斯蒂芬·金小说电影中的男演员,可能是自带恐怖片buff?
托马斯饰演的男主因为经济利益谋杀了自己的妻子,却最终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恐吓。
视觉上的恐怖感只是一部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就是内心戏,充满了痛苦、遗憾和自我厌恶。
❸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都有哪些
1、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导演、编剧、制片人。
1974年,完成了个人首部电影长片《横冲直撞大逃亡》。1975年,执导了惊悚电影《大白鲨》,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
黑泽明人物评价
黑泽明电影里的人物,大部份是悲观生命里的积极者,他们的价值观从来不会被现实的社会污染,当中的人物不时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牺牲,令人伤感,但始终维护着人类的希望,是一种有份量的影响。
❹ 电影上世界上重要的电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国表现主义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❺ 金刚川张飞原型人物
电影《金刚川》中的人物原型名字叫做张振智,是江苏省东海县人,张译在影片中饰演张飞。
张振智1922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2003年过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晚年的时候曾经有记者问他:“你最难忘的一次战斗是哪一次?”张振智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金城战役”。
(5)1922电影人物扩展阅读;
《金刚川》的故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搭载着的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
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因为敌方的顽强抗击,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三十七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
为了更好还原70年前志愿军战士的作战状态,张译、吴京提前半月接受高射炮操作训练,力求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李九霄、魏晨也纷纷身体力行,学习使用枪械甚至攀爬施工塔吊,戏里戏外皆是一场意志的考验。
诚如邓超所言:“我没有觉得艰辛,我觉得我是在感受。同时也是在致敬那个时代,致敬中国军人。”电影《金刚川》力求以最真实质感,通过普通战士们的微观视角,带着观众一同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及平凡个体们,于绝境中留下的种种“非凡创举”。
❻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❼ 维尔托夫的人物生平
1922年战乱平息后,西方的故事片大批出现在苏联的电影海报上,维尔托夫对这些虚构的电影很是反感,觉得它们是生活廉价的替代品,和宗教一样都是麻痹人民的鸦片。这时,维尔托夫开始以“三人委员会”(troika)为名义发表宣言,他在宣言中说,“电影的躯体已经被习惯的剧毒麻醉了。我们需要机会在这垂死的机体上做一次实验,以寻找解毒的良方”。维尔托夫的三人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家庭电影小组,其成员是维尔托夫,他的妻子斯维洛娃,他的弟弟米哈伊·考夫曼。1922年5月,三人小组创办了一份《电影真理报》(Kino-Pravda),这是一种按月发行的新闻电影,间或也出产一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它们由火车送往各地放映。“电影真理报”这个名字来自于列宁1912年创办的《真理报》(Pravda),它宣示了维尔托夫这样一个电影理念:无产阶级电影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电影真理报》的放映一直持续到1925年。在这三年里面,三人小组在一个老鼠成群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维尔托夫的妻子负责剪辑,弟弟米哈伊负责摄影,维尔托夫自己担任总指挥。米哈伊是个摄影狂,从早到晚扛着摄影机四处转悠。他从不征求被摄人的同意,经常是躲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把市场、工厂、学校、酒店和大街上的活动给偷拍下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代,摄影师和导演无需刻意安排,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无穷无尽的内容。摄影机成了时代的见证和生活的眼睛,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术语“电影眼睛”逐渐酝酿成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人委员会”的规模扩充了,有了更多的支持者,这时,“电影眼睛人小组”(Kinoki team)成立了。1923年7月,维尔托夫发表了他著名的宣言《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 维尔托夫老早就希望影片有声。他根据他的“电影眼睛”的理论摄制的抒情的纪录片,已变成了一种视觉化的音乐。在这种影片中,他经常加上一种交响乐式的解说词,或一种嘈杂声与音响的蒙太奇。这种画面和语言分开的作法,直到今天,在纪录片中还几乎是一般的规则。
维尔托夫在拍了那部为卓别林非常欣赏的《顿巴斯交响乐》(1931年)以后,又拍了一部杰出的作品——《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年)。为了摄制这部影片,他搜集了所有关于纪录这位已经逝世的伟大政治家的影片和唱片,在第二支歌曲里用杰出的蒙太奇手法把它们剪辑在一起。第三支歌曲描写社会主义的建设,充满优美的抒情情调。第一部分以中亚细亚一支民歌为内容,是最成功的一个插曲。它通过非常鲜明的形象和节奏感,描写原来殖民地的人民获得了解放,而且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所规定的整部影片的主题,即“从过去到将来、从奴隶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过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维尔托夫能把他从1922年来倡导的“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形成音画对位的蒙太奇。他虽拒绝表现个人英雄,在各种主题上却能把群众转化为个性化的英雄。但在《摇篮曲》一片(1937年摄制)以后,他的理论受到猛烈的攻击,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几部作为任务的影片。
❽ 默片时期的著名电影艺术家要五名
阮玲玉、乐蒂、夏梦、蓝苹、凌波等
阮玲玉
人生如戏。
化妆间,一个人对着镜子,慢慢地抬起右手,画眉。
从后台一路奔波,在幕后悄悄凝望等待开场,再走过连接幕后和舞台的虎度门,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已经成了戏中人。
阮玲玉就活在戏中。1936年3月8日,就在今天上海的新闸路沁园村9号,阮玲玉徘徊在自己的家里,也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她在平日里最喜欢吃的八宝粥里放下三瓶安眠药,她选择的是永远的安睡和心境的安宁。
阮玲玉是整个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超级明星,她的一颦一笑中散发了当时上海的优雅气息,从处女作《挂名夫妻》开始,先后拍摄了《自杀合同》、《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29部影片。1930年5月,《影戏杂志》举办“电影明星选举”中,阮玲玉以6179票当选第一名,这个时候的巨星胡蝶也仅仅得票3784票,然而所有的这些没有给阮玲玉带来所谓的幸福。
25岁的阮玲玉最终死在舞台上,没有能从虎度门退回来。“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好快乐。”,她把遗书留给了下来。她活在公众的目光中,活在媒体的报道里,活在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唯独没有活在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中。
你认识这些人么?你见过这些电影画报和美人照片么?如果你年过80,并且曾经做过追随时尚的年轻人,相信你给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她们都是解放前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乐蒂、蓝苹……一代名伶,估计不少都已经香消玉殒,这里留下的是她们人生最美的时刻。
乐蒂
“古典美人”乐蒂小姐(1937-1968)以31岁的芳华离世,她从影的15年间,共计参演过44部电影。虽然短暂了些,但凭借着她独一无二的古典韵味及精湛演技,影坛至今仍无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与世长辞几十年后,仍能令无数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魅力,可谓永不停格的一则传奇。
夏梦
有“上帝杰作”之美誉的夏梦,曾经是长城电影公司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与石慧及陈思思合称“长城三公主”。在中国内地观众最早看到的香港电影中,夏梦主演的《抢新郎》《董小婉》和《故园春梦》无疑成为了代表作。而与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丽高贵且多才多艺的夏梦至今无人能敌。
蓝苹
在三十年代,一个年轻女演员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她先后主演了几部进步电影,但她自己却经历了被捕和婚变等戏剧性的变故,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做了一个改变她一生、也改变几十年中国现代史的决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员的时候叫蓝苹,她去了延安后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缓时,估计许多现在读到这篇文章的小朋友们,都还没有出生。
蓝苹给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风光》、《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王老五》五部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里的中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看到这些电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黄梅调歌唱电影的代表人物。十四岁以「小娟」的艺名开始演出厦语(即闽南语)电影,外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凌波於1962年开始演出国语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装演出的黄梅调电影,她亦因此成为此类电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兰》(1964)、《宋宫秘史》(1965)、《西厢记》(1965)、《鱼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湾上映时轰动全岛,连映数月不辍,凌波因此荣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演技特别奖」。据说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装演出,不便领取「最佳男主角奖」,於是评审当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别奖」名目以赠。时至今日,台湾传媒提到凌波,无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见《梁山伯与祝英台》余威犹在。
凌波也拍过不少非黄梅调电影,著名的有:《万古流芳》(1965)、《烽火万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哑巴与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兰》及《烽火万里情》两部电影荣登金马奖影后宝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坛,198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丽华
河北省人,香港国语影坛的中流柢柱,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父母均为京剧名伶,李丽华因而深受薰陶,曾随名伶章遏云学艺。1940年从影,拍过一百二十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假凤虚凰》(1946)、《误佳期》(1951)、《小凤仙》(1953)、《雪里红》(1956)、《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凭《故都春梦》(1966)及《扬子江风云》(1969)两部电影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李丽华多部作品中,以《小凤仙》最为人熟悉。据说李丽华为其角色小凤仙设计了多套戏服,该批戏服在电影上映后竟然广受观众欢迎,竞相仿造,一度成为东南亚的流行服饰,号称「小凤仙装」,传为影坛佳话。
李丽华1973年退出影坛,移居美国。夫婿严俊也是国语片的著名演员兼导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从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西欧诸国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历史上最著名的国语片女演员。1934年出生于桂林,原籍广西宾阳,1949年随母来港定居,翌年被星探发掘,加入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成为基本演员。1951年,转投永华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红,成为当时两大电影公司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风格、形式截然不同的电影。其中《金莲花》、《貂蝉》、《千娇百媚》及《不了情》几部电影更令她四度成为亚洲影后。林黛曾与多位圈中人恋爱,1961年与曾任云南省长龙云的儿子龙绳勋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但后来林黛与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失救而死,年仅三十岁。当时她尚有两部电影《宝莲灯》(1965)及《蓝与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这两部电影也成为林黛的最后遗作。
主要作品:
《金莲花》(1957)
《情场如战场》(1957)
《貂蝉》(1958)
《云裳艳后》(1959)
白虹
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