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选择其中的一位或两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精彩的进行赏析。
电影:《白日梦想家》
主人公名叫沃尔特·米蒂,他是一名杂志社的相片管理员,过着再平庸也不过的生活。沃尔特生性胆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做白日梦, 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到处经历各种冒险。某天,为了寻找一卷遗失的底片,沃尔特意外踏上一场真正的冒险之旅, 他必须跨出他平淡无奇的屌丝生活, 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白日梦想家》影片的成功之处:
1,影片有着创新的剪辑效果和另类的影片呈现方式。在影片中开头就应用了“以画”和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带来另类的感觉,在影片的中间,在主人公被警察拘留的那段,又用了另类的3D特效,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影片的结尾,又用了修长画面的连接和剪辑,从而进行一个影片的概括总结,这些都是影片创新和成功的地方。
2,影片剧情与器材上的创新。在这部影片中,不乏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主人公用了5种不同的交通工具:飞机,轮船,汽车,自行车,滑板。在主人公使用每一种交通工具的背后,都穿插了不一样的故事情节,不得不承认,这是影片剧情上与背景上的融合,也是影片很大的一个亮点和创新,故事与背景的串联做的很成功。
3,影片悬疑与爱情的穿插,使得剧情不断变化与转换,造就了这部影片的复杂和难度。用着一张消失的底片和关于一个神秘人的寻找,影片用推理的形式,一步步解开影片的谜底,同时用一个奇妙的爱情故事穿插着影片的全局 ,改编着全局的发展。悬疑与爱情的奇妙结合,增加了影片的精彩演绎。
4,影片创造出两种不同的精彩剧情。影片利用主人公的想象,创造出了主人公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而让影片充满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滑稽搞笑的喜剧感。同时将两种不同风格的剧情呈现,是影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⑵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⑶ 大人物电影人物分析
孙大圣作为一名刑警,因为买学区房的事,就看不惯赵泰,两人结下梁子。而自己的好朋友意外坠楼,事有蹊跷,孙大圣查着查着就发现了更多的事情。赵泰作为反派集团下的二公子,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性格激进,嚣张跋扈,而且还染上吸毒的毛病,一个人的行为就搞得整个城市不得安宁。电影的矛盾冲突很明显,故事情节十分流畅,看的观众那叫一个爽。
这部电影反映的社会问题很现实。社会底层小人物受委屈,无人求助,在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发生,而最终那些作恶多端的幕后人物,依然逍遥自在,让人气愤。包贝尔在这部电影中,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改往日谐星本色,将自己的形象塑造的让人咬牙切齿。
⑷ 电影青春派人物性格分析
高三学生,乐观开朗。非常有想象力,但不失实际;充满梦想和对神秘事物的喜好;对自已非常自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波折或突来的变化。优点是很好的创造力,在文学、音乐或美术上有很好的成就。
《青春派》是由刘杰执导,高山、朱珠等担任编剧,董子健、秦海璐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2013年8月2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男主角居然因失恋导致高考失利,作为“高四生”回校园复读,重新体会了高考、爱情、友情混杂的青春的故事。
2013年,该片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董子健凭借该片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⑸ 影片赏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摘要 1.由人物细节入手,进行相应的赏析,从中体会到深切的含义。一些影片注重细节描写,所以说,我们在观看和赏析电影的时候,注意一些环境以及人物细节,这个会更好的进行赏析,见解更加独到。
⑹ 求助电影人物赏析(只要1人就可)
巧克力生活
life was like a box o'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
这句话已经被太多的评论提及。
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选择,可以说的太多了!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但是只有最好的智慧才能生活好,少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你会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清生活的真正内涵,少一点你可能还能看见一些细枝末节,生活的蛛丝马迹,但是却看不到最关键的部位,生活又是不需要智慧的,没有智慧的人能活得快乐能不顾失去的痛苦能忘却一切曾经或者即将困扰着有智慧的人的事,没有智慧的人脑袋里只有一条道,只要你愿意真的可以一条道走到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虑,仍可一得。
小波说过,"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就很高兴。 "但是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尽头,什么是智慧的尽头呢?古希腊的先哲们穷极一生也没有追寻到的答案,必定会困扰着无数追求者的内心。没有足够的智慧或许会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怀疑自己,悲天悯人惶惶不可终日,只有足够智慧的人才能了解,这不过是个探索的过程,或许,你可以不用追求这种所谓的智慧,这样也不会有困惑可言了。我将这个追求智慧的过程看成是生活的过程,或许不太准确,但是却是我的一些看法。在阿甘的眼里,如果不是妈妈告诉他不要让别人说出我比你聪明比你强大,他或许不会知道有聪明这个词,他或许甚至不会在向jenny求婚的时候黯然神伤的说出自己不够聪明的话,也不会在听到自己有了儿子后一脸的无奈恐惧战战兢兢的问道他足够聪明马的语句,当然他只是知道了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对于这个神圣的字眼,他是不了解的,他拿什么来了解呢?他也不用去了解,不知道所以不感兴趣不感兴趣所以不会追求,所以当有智慧的人在拼命追求更高的智慧的时候,他在走自己脑中的唯一一条道,上帝给什么我就吃什么,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愿,而有智慧的人们却在为显示自己的智慧不断的在上帝给的巧克力中挑来挑去,无论挑到什么,总是感觉不到已经在手的巧克力有多好。
因为不够智慧,阿甘是没有恐惧的,当妈妈患病在床临死说着“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的字句,甘只是傻傻的,默默的听着,死亡,在他看来,是那样正常,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妈妈嘴里说出来的,也是生活的种种告诉他的,那个要和他合伙做虾船的captain buford就死在他身旁,他有为布巴伤心,可是在我看来,他的伤心不是因为死亡,却是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不情愿来到战场却死于意外,谁知道呢?如果布巴临死的时候不说我要回家而是说着,看,我要死了。或许甘也会理所当然的接受吧。所以甘是接受者,接受上天的一切。所以,恐惧根本不是恐惧,什么都是一样的。对他来说,给与什么,自己都是一个选择,run,run,run......
⑺ 电影人物分析要怎么写啊
电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电影,但并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而是要明白自己从电影中感悟到了什么。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带给你的,从他的语言着手比较好,因为语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至于具体文章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因为写的过程会使你多次反复回忆电影,有助于对其体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训练也会有帮助。文章不必拘泥于固定格式,有感而发是最好的。
⑻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⑼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影评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角色设定,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说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⑽ 《小鞋子》 人物赏析
《小鞋子》人物赏析
首先,我们确定选择赏析的人物是兄妹两。
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眼神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时间几经来不及了。
导演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空镜头和镜头间的切换,将镜头对准兄妹俩每天上学时必经的小道,用长长的空空如也的小巷和阿里的踮脚企盼间的切换来表现情节的紧张和兄妹间可贵的爱。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再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导演瞬间捕捉到了。
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合脚的鞋,阿里请求老师让他参加长跑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导演充分运用跟镜头,配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展
现阿里心中的那份坚强和倔强。同时展现了对于妹妹和自己不富裕的家庭的热爱与守护。
看完这部影片后,整体上它感动我的是它的真诚。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后的那几个镜头:“阿里把肿胀的双脚缓缓放到水池里,水中的小金鱼游过阿里的脚,在他的伤口,在他的脚踝边停留,似乎在静静地抚慰他。阳光照在水中,静止的双脚,缓缓游动的鱼。”宁静的力量是震撼的。如果有什么失意的事,我们可以安静地象伊朗的小男孩阿里一样坐在一个象是金鱼池边那样的地方悄悄地体味一下伤感的滋味。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你需要一种情绪来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人生有很多时刻,你会与自己心爱的人、渴望的事物错过,这时候需要的并非借助虚伪的神话来打破现实的失落和纯粹,而是宁静地与自己相守。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阿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
影片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其实让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看后,都会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品一品生活的滋味苦楚还有一些无奈。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整体上它感动我的是它的真诚。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