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中的人物需求

电影中的人物需求

发布时间:2023-02-13 00:02:35

1.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2. 纪录片《四个春天》:从三个方面来剖析电影故事中的人情冷暖

【摘要】:

电影《四个春天》通过讲述两位老人四年时间的真实生活,从这两位老人的真实生活开始展开,最后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大家看到。显然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生活,我们每天都有接触到,正是因为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事儿,大家看完之后都有了情感共鸣,仿佛电影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从内容和形式,社会意义,非虚构叙事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四个春天》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四个春天》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作品,导演陆庆屹花了四年的时间记录下了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场景,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是导演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导演和父母之间的日常生活画面。

这部影片的影响是巨大的,2019年在院线上映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四个春天》,同时还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提名,还有第12届 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奖。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方向,而且让我们更关注纪录片影像的真实记录意义。这部纪录片给小成本电影在影像素材和表达创新上,带来了足够多的指导价值。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托

这部影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时间概念特别清晰,影片的名称就是《四个春天》,整个电影画面都是聚焦在春天的场景,而“四个”一词的定位,进一步将时间轴往外延伸,告诉观影者是四年时间,四年这个时间段更加把时间概念具体化。

影片中用光影叙事的表现形式,让真实的生活场景还原在大众面前,同时让观影者感同身受,找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画面,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电影里面对父亲的光影叙事场景有很多,将父亲这个角色刻画的更有生命力,比如:父亲一个人在阳台上吹风,在逐渐暗淡的灯光下父亲下楼时的场景等,

这些真实而平常的生活画面,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同时重新找到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珍惜当下,好好爱身边人。

影片在人物场景的描述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从影片的剪辑场景可以看出。例如:将上山,爱好,还有饭食,最后到姐姐的身体状况,这些场景来进一步刻画出真实的人物。生活中母女之间的谈笑,父母之间喝交杯酒的喜悦,母亲一个人自言自语,以及父母登山时照相的场景。

这些生活的细节叙事清晰,整个电影节奏也是平铺直入,跟大家平常的生活景象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画面,让人更能进入电影场景。

纪录片经常一镜到底,用长镜头来保持场景的连贯性,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让整个空间彻底的打开,对生活场景的拍摄具有生活趣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

在这部影片中,长镜头记录了勤劳智慧的母亲踩着缝纫机,还有喜欢音乐的父亲跟着电脑一起唱《朋友》,从人物描述和空间上给人很大的情感共鸣,长镜头一镜到底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2.影片传达的社会意义

在纪录片的范畴领域里面,电影《四个春天》它是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以真实的生活为场景来描述人物情感。当电影中的场景贴近生活画面,影片中各种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不管是哪一个阶层群体,都是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同时用镜头记录下普通人的生活画面。

生活的场景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能让观影者有共同的情感诉求,毕竟影片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生活,也离不开生活中真实的人物,这正是人文纪录片所传递出的情感价值。

平常我们很难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一般电影院商业电影居多,从这可以看出纪录片在慢慢被边缘化。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如此迅猛,观影者也对电影的内容更加的挑剔,而纪录片《四个春天》从真实的生活场景,还有所传递出的人物情感方面,满足了大众的观影需求,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这部纪录片在表达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时,描写的十分细腻,当姐姐因为疾病而失去了生命,让整个家庭陷入了“黑暗”之中。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父母在车站送别的镜头,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远去的出租车,这个能让人感受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和牵挂。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找到生活的真实,也让众多在外工作的异乡人,看完影片之后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家里的亲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传递的特别细腻。电影又进一步将生活的美感,和人物感情的真实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到观影者内心深处。导演自身的家庭经历,通过各个真实场景的展现记录了家庭环境的变化,还有社会时代的发展,也让许多的家庭从影片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场景,这种真实的生活情感传递出影片浓浓的人情味。

3.把握纪录片的精髓,非虚构的生活场景

纪录片所展现出真实记录的一部分,在这部影片中尤为突出,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事物,这些方面的刻画和拍摄,都展现出导演对于影片的熟悉和深入骨髓的情感认知。

安德烈·巴赞曾这样说:“了解电影较好的方法 是知道它是如何说故事的。”

而纪录片所阐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刻画出真实的人物和事物,影片里所能看到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场景。

在拍摄纪录片这种电影题材时,导演都会加上自己的个人情感,不管这是大多数导演的特点,还是个别导演的工作习惯,纪录片的创作都会带有个人倾向,正是由于这种个人倾向,才使得纪录片足够的真实和打动人,才会和现实中人物感情上有所碰撞。

《四个春天》这部影片是不同板块的结合,而各个板块又是相互独立相互衬托的,导演按照叙事结构的方式,将生活的真实场景整合在一起,人物也随着生活化的场景而表现的感情饱满,这是一种随性的生活体验,更是真实的将生活中的情感带入观影者内心。

而这部影片的纪实效果也尤为突出,例如:女儿重病时,母亲不停地转佛珠,送行时的哭丧,儿子在屋内跟母亲下跪等等,这些纪实的场景可以看出当时一些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后面有大的场景出现,对于梯田的美景给人很强的视觉观赏,在这种小的生活场景面前,这种自然的美景出现,能表达出导演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也能看得出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景象。

影片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纪录片的非虚构内容的表现方式,在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艺术加工,制造出真实的人物冲突,让故事的描述具有真实的情节推动。

在商业电影高度发达的今天,像这种纪实性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也在不断地升级迭代,除了给予观影者视觉上的感受,也更加注重在同一个场景,人物内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物和环境之间的故事连贯性,这些都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表达出对人文关怀。

而人是带有真实情感的,人物的刻画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所传递出的情感要让人感受到真实,这正是纪录片所要传达出的情感理念。

结语:

《四个春天》这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是家庭的生活场景,人物和素材内容都来源于真实的家庭生活。从中体现的不仅是父母和子女的爱,更多的是传递着家庭情感的延续。

随着生活条件慢慢的好起来,我们对于人文关怀在逐渐的缺失,但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也会慢慢的找回家庭的温暖。

3. 电影幸福终点站男主人公的需求变化

这些简介都是些吸引观众的噱头,大部分网站上的简介都是相互复制来的,有些小编没看电影也说不定,简介不足以信的,自己看后的见解才最重要。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在时间上长久,有时一瞬间即是永恒。主人公和空姐在一起的时候的快乐足以体现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但爱情有时总要向现实低头,主人公终归要回到祖国,空姐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才选择了以前的男友,但她心中始终会铭记着与主人公真正的爱情。
相爱不一定要相守,二人都选择将这一段美丽的恋情珍藏心底,然后回到以前的生活。
捷克电影《Once》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Terminal》有异曲同工之妙,LZ有兴趣不妨看一看,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4. 电影导演在选演员时主要考虑演员的哪些方面

1演员要用得合适

演员必须合乎角色要求,其形象、气质最好角色形象要求一致。角色是24岁的男演员,演员的年龄范围需要在24岁上下浮动,太小太大都不行,有的剧组严格要求演员的实际年龄和角色的年龄必须一致;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制作方要求或电视台需求,选取年龄偏大的当红演员,这样给造型、化妆、服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说,现有的影视剧组是需要拿来就能用的演员,而不是拿来需要打造了才能用的演员。

5. 在电影中什么被称为戏剧性动作求解答,谢谢

戏剧性动作指的是动作在一系列上升的危机中爆发。这些危机的准备和实现,使全剧经常地趋向一个预定目的而不断的运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戏剧性动作。通俗的说,戏剧性动作就是主人公有一个目标,然后他不断想着这个目标前进。美国著名的编剧理论家悉德·菲尔德认为,“所谓的需求就是剧本中什么是你主人公想要赢得、获取和期望达到的目标”,编剧在有意识地为主人公设定需求,设定完成后,“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这样这个故事就成为主人公持续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从而达到他或者她的目的,实现自己的需求的过程”
设置戏剧性动作的两个要求:
a、动作的目的;b、喜剧的层次。(克服障碍,实现需求的过[1] 程)
1、完整统一:剧中人物行动要求完整和统一,要求动作前后贯穿,因果相承,有头有尾;要求不懂任务的多个动作线有内在的联系,不能批次无关;要求整个电视剧无论多长多复杂,是一个行动。
2、明确需求:人物的需求要明确,切忌含糊,最好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优秀的剧本都有整个特点,如《泰坦尼克号》《终结者2》都可以用“逃生”来概括。剧本的主人公的需求应该简单而强烈,一旦目标确定绝不动摇,指挥百折不回,知道把人物拖向最终极端的环境,产生最震撼的戏剧性效果,最终达到高潮。
3、层次分明:剧本的戏剧性动作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需求之后,必须由多个动作的层次来构成。

6.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各个需求层次在电影《金氏漂流记》男女主人公的身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后男女出轨的几率越来越大,甚至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深刻分析,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最近笔者突然觉得这和管理学中的需求理论有些相似。
1.现代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相信爱情的多,然而真正守住爱情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无非各种各样,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相信爱情了,或者很多人认为面包比爱情重要,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面包,这就是第一层次,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2.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了,结婚了,然而酒足饭饱后却有那么多的男男女女开始感觉无聊,毕竟,结婚的人是首先考虑物质的,缺乏感情的,所以进入第二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的生活好了,很多东西都不缺了,就开始追求曾经的梦想,曾经的爱情,所以男男女女开始了出轨的浪潮。
3.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仔细观察,有一些人出轨并非是因为感情,而是一种实现自我的需要,证实自己,也想让社会承认自己的能耐,所以,又出现了这一种出轨想法

7. 如何在剧本中创作出血肉丰满,独特鲜活的个性人物

你怎样才能把对一个人物的零碎和杂乱无章的想法变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呢?怎样才能把他变成你能与之结为一体的人物呢?你如何给你的人物“注入生命”?

如何去构成你的人物呢?

这是有史以来的诗人、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士们反复思索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它是创作过程之所以具有神秘感和魔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的词是“过程”。需要一种途径去实现它。

一、要创作人物的来龙去脉

然后把内容注入其中。来龙去脉和内容――这些抽象的原则是你创作过程中珍贵的工具。它们构成一个概念。书中将要经常用到。这就是来龙去脉:

比如说一个空杯子。向杯子里面看,杯子里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里盛着咖啡、茶、牛奶、水、热可可、啤酒或其它液体。这些液体就是杯子的内容。这个杯子盛着咖啡。杯子里盛咖啡的空间就是来龙去脉。

想着这个,我们往下讲这个概念就清楚了。让我们从来龙去脉的角度来探讨构成人物的过程吧。

1、确定人物的需求

在剧本的过程中,你的人物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得到什么东西呢?想要一百万元钱?抢劫曼哈顿银行吗?要打破以上竞速纪录吗?要象乔沃伊特那样到纽约去成为“午夜牛郎”吗?要象《艾丽斯不再住在这儿了》中的艾丽斯那样去实现到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雷当一名歌手的长期梦寐吗?要象理查德德莱福斯(Richard Dreyfuss)在《第三类接触》中那样去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吗?

这些全都是人物的需求。可以问你自己――你人物的需求是什么?

2、做出人物的传记

正如前面所建议的,你写上三到十页,多写点也行,弄清你的人物是谁。为了有一幅清晰的图景,你可能想从人物的祖父写起。别管写几页稿纸,你所开始的这个过程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还要继续增长和发展。

人物传记是为你自己写的,根本无需摆进剧本中去。它只是供你用来创作人物的工具。

人物传记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人物的外在生活部分了。你要从人物生活的职业的、个人的和私生活的等因素分别加以考虑。

来龙去脉――这就是起点。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什么是人物的问题。

二、什么是人物呢?

人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我们都是一样的,你和我――我们都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愿望、同样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我们都希望被人爱,希望得到人们的喜欢,希望能成功、幸福和健康。我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某种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可是什么东西把我们区分开来呢?把我们区分开来的是我们的观点――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人物就是观点――即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来龙去脉。

你的人物可以是作父母的,因此就有“作父母的”观点。他可以是一名学生,那就会用“学生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你的人物可以是政治活动家,就象《朱莉娅》Julia)中的范尼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那是她的观点,她为之献身。

家庭主妇有其特殊的观点。罪犯、恐怖主义者、警察、医生、律师、富人、穷人、妇女――解放了的或反之――全都会表现出个人的和独特的观点。

1、你的人物的观点是什么?

你的人物是自由党人还是保守党人?他(她)是环境论者呢?还是人道主义者?或是种族主义者?是相信命运、天数或占星术的人吗?是相信医生、律师、《华尔街日报》或《纽约时报》的人吗?或者是相信《时代周刊》、《人民报》和《新闻周刊》的人吗?

你的人物对自己的工作持什么观点呢?对婚姻呢?他是否喜欢音乐?如果喜欢,喜欢的又是哪一种音乐呢?这些因素都成为你的人物的独特而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都具有某种观点――要保证你的人物具有个人的和独特的观点。你创造了来龙去脉,内容就随之而来了。

例如,你人物的观点可能是认为不加限制地捕杀鲸鱼和海豚的行径是道德上的错误。他通过捐赠,提供志愿服务,参加集会,参加示威请愿,穿印有“救救鲸鱼和海豚”字样的汗衫等活动来支持这种观点。鲸鱼和海豚是地球上智力水平最高的两种动物。有的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比人更精明”。

科学资料证明海豚从未伤害或攻击过人类的任何成员。还有许多关于海豚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落海的飞行员和水兵免受鲨鱼的凶猛攻击的故事。必须有一种方式去解救这些智力发达的生命形态。你的人物可能会以拒绝购买金枪鱼来抗议商业渔民滥捕鲸鱼和海豚。

要想办法使你的人物以行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使之戏剧化。人物还是什么呢?

2、人物还是一种态度

这也是一种来龙去脉,是展现人物观点的一种感情和行动的方式。人物的态度是高傲的?还是卑下的?是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的?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情还是意志消沉的呢?

戏剧就是冲突。要记住:你越能清楚地确定人物的需求,就越容易给这些需求制造障碍。这样就产生了冲突。这有助于你创作一条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线索。

这在喜剧中也是一条卓有成效的规律。尼尔西蒙的人物一般都具有一个能激发矛盾的简单需求。在《告别了的姑娘》(The Goodbye Girl)中,理查德德莱福斯扮演一个从芝加哥来的演员,他从一个朋友手里转租了一套纽约公寓套房,当他到那里时,发现房间被朋友原来的同房和她的年轻女儿占了。

他想住进去,但她就是不搬。她声称这套间是她的,占有在法律上总是占上风的。这一冲突是他们关系的开端,它基于双方各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亚当的肋骨》 Adam's Rib)则是另一种情况。在迦逊卡宁和路斯高顿所写

的这个剧本里,史宾塞屈塞和凯瑟琳赫本主演两个律师。他们是夫妻,同时又是法庭上的对手。屈塞对一个被控向丈夫开枪的妇女进行起诉,而赫本则为她辩护。

这是一个有关男女“权利平等”这一基本问题的出色的喜剧情场。这部影片摄于1949年,它预示了女权斗争运动,至今仍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喜剧电影。

确定人物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一需求制造障碍。你对你的人物知道得越多,在故事结构中创作的尺度就越宽。

人物还是什么呢?

3、人物还是个性

每个人物从视觉上都显示出一种个性。你的人物是欢快的?幸福的、伶俐的、机智的或外向的?还是严肃的?腼腆的?内向的?是举止可爱,还是难以接近的、邋遢的、死心眼儿的、呆头呆脑的或缺乏幽默感的?

你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她是为人冷谈的、凶悍的,还是恶作剧的?这些都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它们都反映着人物。

4、人物还是行为

人物的实质就是动作――什么样的人干什么事。

行为是动作。比如说一个人从高级轿车中走下来,锁上车后穿过马路。他看到路边水沟里有一个镍币――那么他怎么办呢?如果他四下看看,见没有人瞧着就弯腰去拾起那个镍币。这个行为向你揭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

如果他四下看看,见有人瞧着他,就没有捡起那个镍币。这也向你揭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投黑马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他的行为把这个人物性格戏剧化了。

如果你是在一个戏剧性情境中设置你的人物的行为,就可能引导读者和观众深入审视自己的生活。

行为向你揭示很多东西。我的一个朋友得到一次飞到纽约去接洽工作的机会。去还是不去,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这次去谈的正是一项她很想做的既有地位工资又高的工作,可她拿不定主意是否下决心搬到纽约去。

她为此斗争了一个多星期,最后还是决定去了。她收拾起行装开车到飞机场去,可当她把车停在飞机场时,“不小心”把钥匙锁在车里,而发动机还开着。这是行为动作展现人物的一个完善例子。这件事向她揭示了她内心始终明白的事――她并不想去纽约。

这样的一个场景可以说明人物的许多东西。你的人物动不动就生气吗?他是象马龙白兰度在《欲望号街车》中那样生起气来就乱扔东西吗?

还是象马龙白兰度在《教父》中那样虽然怒火中烧,却只是阴险地冷笑,并不表露呢?你的人物赴约总是迟到、早到还是准时呢?

你的人物对官方的反应是象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中那样当着警察的面撕毁司机的驾驶执照吗?

建立在独特的性格特征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动作和话语都可以扩大我们对你的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你在剧本中写到某处时不知道你的人物在这种情境下该怎么做的话,那就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吧。看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怎么办。你自身就是最好的材料来源。好好练习。你既然提出了问题,你就能解决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

一切取决于你对人物的了解。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你的人物想达到什么目的?是什么驱使他努力去达到目的?或者没有达到?在你的故事中,他的需求或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在那里?他们要得到什么?读者和观众对你的人物感觉如何?

这是你作为作家的任务――在真实的环境中创作真实的人物。

人物还是什么呢?

5、人物还是我所谓的启示

在故事进程中我们了解到人物的一些事情。比如在《秃鹰的三天》中,罗伯特雷福德在邻近的一家饭馆叫午饭吃。我们知道他有文化,是个“收集了世界上最全的一套退稿信”的作家。然后,我们极富于戏剧性地接受了他适应新情况的那种态度。这新情况就是有人要杀他,而他还不知道是谁和为什么。

小劳伦佐杉波尔和大卫雷菲尔的紧凑剧本,向我们展现了罗伯特雷福德这一人物的某些东西。

剧作家的职责是把人物的不同方面展现给读者和观众。我们必须对你的人物有所了解。在剧情进展中,人物往往和观众同时了解到他在故事中的困境。这样人物就和观众一起寻找那个支持戏剧动作的情节点。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中的人物需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卧底风云电影哪里有 浏览:583
韩国电影青春霸气 浏览:282
red电影剧情 浏览:633
怎么喜剧演员都要拍电影了 浏览:392
郭敬明的微电影在哪里 浏览:814
母亲是鬼父亲是道士的老电影 浏览:985
陈浩南山鸡是什么电影 浏览:512
台湾钟孟宏电影一路顺风 浏览:323
解说韩国学生恐怖电影 浏览:345
1905电影网手机缓存文件在哪里 浏览:794
华为手机下载电影后存在哪里 浏览:383
怎么在车里看环绕电影 浏览:880
过年期间电影院能用学生证吗 浏览:520
缺爱的女孩电影完整版 浏览:648
美团电影票怎么退或者改时间 浏览:167
看电影如何开杜比声 浏览:278
哪里下载英文电影片段 浏览:110
伦理电影人免费播放 浏览:664
女排拍的什么电影 浏览:460
巨蟒出击电影高清免费观看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