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电影《十二公民》感受
《十二公民》 良心推荐,看得我头皮发麻。
🤔电影围绕一个案件展开,一个富二代杀了自己的父亲,有老人听见了他杀了人,有对面的女邻居看见了他杀了人,所有证据斗指向这个富二代。
🧐电影开头,一群即将毕业的、未来可能当法官大学生毕业补考,围绕一个真实事件进行模拟法庭,他们的12位父亲组成陪审团。
🤨12名来自不同阶层家长组成的陪审团对本案进行讨论,该不该判这个富二代有罪。法官要求:12人必须取得一致的结果,否则就继续讨论。
🤨刚开始12个人投票,11票投有罪,1票投无罪。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8号先生觉得哪里不对劲,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绝对的事情。如果这个富二代没有杀他父亲呢?他的生死不能这么轻易地决定。
🤓后来陪审团通过对本案线索一遍一遍的推敲、讨论、互相辩论,经过几次投票。最终12票全过,无罪!🤔 🤔 🤔
🧐值得深思的是,本案中陪审团每一个人的性格角色都非常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会被打断,没有人意识到要听别人说话,但他们非常想让别人听他们说,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点。
🧐另外谈敏兆,对于一个人的生死,真的能这么轻易地去决定吗?难道证人和证据就一定是对的吗?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在证据链中存在的疑问和细节真的不值得推敲吗?
🤔 只因为嫌疑人是一个富二代?一个忤逆自己的父亲的人?
🤔 这12个父亲在讨论的过程中渐渐的说出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他们的发言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特征。11个父亲刚开始非常坚决的认为这个富二代有罪,后来在讨论中不断发现证据有漏洞,证人的话可能不能信,伤口的角度不像是这个富二代所为……等等的细节。让我细思极恐的是,如果没有8号先生坚持己见,没有这个较真的人,认为富二代可能无罪,所有的人都按照现有的证据、按照直觉判断这个人有罪,那这个人真的完拿码了,他在所有人心里都被判了死刑。
🤔最后的最后,法庭没有对富二代起诉。
🤓电影最后一句话,“一周后,经过警察局的深入调查,真凶落网,真相大白。”这几个字又让我起了鸡皮疙瘩,这个富二代真的是无罪的!
️🤨我还会再看几遍的,这个剧真的真的真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胆小勿入。
附一张网上搜的知乎上的评论,我觉得总结的很到位的(・o・)毕竟我总结不出这么好的话。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我不适合晚上看含租悬疑片,我已经有点睡不着了。真心推荐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的话,也可以去看看。
㈡ 如何评价电影《十二公民》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但由于中国并没有原作中的“陪审员制度”,所以影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编,通过模拟法庭对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进行审理,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陪审员——身份分别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对案件进行最终“审判”。去年10月,这部电影斩获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马可?奥列留”金奖。
国内首部戏剧电影
电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也是他首次导演的电影作品。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米铁增、高冬平、张永强、李光复、王刚、班赞、刘辉、雷佳领衔联袂主演。
原剧本《十二怒汉》文本带着很强的悬念,一环扣一环,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加上《十二怒汉》至今已是全球改编最多的电影之一,各个优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国版压力不少。由于导演以及演员都是戏剧界中人,电影在正式拍摄前也像舞台剧一样经过了近20天封闭式排练,到正式拍摄当天,12位演员竟无一人携带剧本, 流畅地进行了演出,这种做法也有别于现今的电影拍摄。
在昨天的电影点映中,影片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话剧现场。因为这部电影中涵盖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没有多变的场景,只在一个“模拟法庭”的主场景,这在其他商业电影中是不可思议的做法。据了解,这个场景闭辩是现实中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览馆,在影片顺利拍摄完成之后,由于密闭空间戏的剪辑难度很大,后期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最后请到前法国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担纲剪辑指导,才敲定简洁大气的最终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剧本文学性强,完全以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电影先从陪审团11:1几乎一边倒的判决开始,随着12个人对案情疑点的争议,最终陪审团观点的完全逆转,反高潮,引发观众对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的深刻思考。这种的叙事手法也是话剧常用的。
这部电影的演员常演出话剧,把舞台剧的戏剧张力带到电影里面。“模拟法庭”中12人围坐,话语连珠,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针锋相对,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但是话剧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达电影未免给人过于煽情的感觉。
不同人有不同偏见
电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汉》被不同国家都搬上过银幕,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档枣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
从而亦轿蠢缺可窥探出不同国家所要反映的偏见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偏见是种族歧视,日本的偏见是女性地位;俄罗斯的偏见则是车臣问题;中国的偏见是“富二代”。
而且电影《十二公民》与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陪审员都是采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后针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显现出大家的不同偏见。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法律和公平,不如说它披着司法的外套,诉说人性的偏见。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号陪审员”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充满怨气,我们没有陪审员制度,但在网络上,类似的争论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交换意见时前三句还能好好说,到第四句就骂起来了。我希望大家看了电影,至少能有话好好说。
《十二公民》点映期间是各大影片竞争激烈的五一档期,国内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我留意到张艾嘉导演的《念念》和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仅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时段为主,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低分但排片量相当可观的《左耳》和《何以笙萧默》等国产青春片。这部戏剧电影《十二公民》没有明星光环,文学艺术成分较重,上映前后均有进口大片,希望上映时不要沦为炮灰。
㈢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十二公民》 观后感 心得,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1
写这篇观后感之前突然想起来以前帮同学写过一篇“心灵捕手”的影评,名字叫《青春的那棵稻草》,这篇文是我看了三遍还是四遍电影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想那会是真的深有感触吧!写影评真的是真正投入到情境中,才能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切的体会。但是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我想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早前同学就推荐过,说国产片,但看了挺不错的。我当时想,哦,国产片啊,不喜欢看。后来一直没当回事,但是前两天下下来存到了电脑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实是刚刚看完。这是怎样一部片子呢,首先简单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关于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与否展开的一次次激烈讨论。先不说讨论的内容吧,就说演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童生老师饰演的的士司机。这个案子的结论关乎儿子的. 毕业 论文,所以他作为陪审团来参与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黄衫子,注重礼教,在各种人证物证下坚决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气,很倔,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看到这个人物—真的韩老师演得太好了—对,就是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腔调以及一些小动作还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个的士司机演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文中称他为3号陪审员。3号陪审员在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其实这句话在这个人物的表达中很重要,是3号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对家长应该是言听计从的,应该是礼貌尊敬的。一个孩子,及时家长做得再不对,毕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为和语言上都不能有过激的表现。所以他对犯罪嫌疑人在证人的观点作证下坚持认定有罪。而且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认为无罪了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曾经犯的错,孩子就离家出走,六年未归家,六年没有打一个电话。这位父亲心里是有怨的啊!你凭什么不理我啊,你凭什么离家出走啊,你凭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联系就再也没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养你的人啊!你凭什么这样!其实3号再怨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他爱,他心疼,到最后他终于原谅了儿子,终于解脱了内心。最后他认为那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死者的亲生儿子无罪。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论人物衣着,行为,言语,以及场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终于感觉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 辩论 ,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2
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小孩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形成了模拟西 方法 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 法律知识 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杀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小孩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教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3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更多。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4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是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鉴于其实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汉》,无形中给演员们的难度增加了很多,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绚烂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间宽敞而又压抑的上个世纪的车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个政法大学,模拟法庭是现代的大学生,陪审团是那个年代的青年,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八号陪审员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实,独立思考,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亦像辩方律师一般浑浑噩噩,跟风浮夸,藐视生命。仿佛在斥诉着 教育 的沦落。大学没变,变的是里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只能从大学里的旧人那儿获取营养。
影片人物刻画细腻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故事 ,每个演员都是影帝,感觉很真实,几乎感觉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场简单的讨论会开始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多余的讨论,举个手就完成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莫大嘲讽,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杀我们的最后一点良知和判断,我想把它称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号陪审员,陪审团长。工作认真尽职,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会中坚力量。
二号陪审员,笑面佛,处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水平不高,小心谨慎,应该是一个大学老师或者政府官员。
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俗称车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尊重传统,亦有几分封建。深受“一切奋斗为了家庭,为了后代”思想影响,忽视自己的个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个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长,忽视子女的主观意识。也折射出了现今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然人唏嘘不已。本片中他七号的二人组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让人拍案叫绝。
四号陪审员,地产商,一个在现今社会备受争议的一个集体。有钱,有势,生活富足。三号的“资本家论”和7号的“花钱摆平事论”让他大为光火,同时也反应了现实严重的“仇富”现象。而这个集体本身也有许多道德争议,比如说“包大学生”。
五号陪审员,一个蹲过冤狱的社会青年。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别于蹲过狱的人,他依然坚守这自己的良知,尽管现实对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坚毅,接受现实的挑战。
六号陪审员,一名医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明白事理,社会的骨干力量。
七号陪审员,小商贩,俗称跑腿的,亦是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渴望被尊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拍马功夫,尽管生活很艰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尊重追求事实的人,让人敬佩的辛酸。荧幕中滑稽诙谐的形象与严肃的讨论会形成鲜明对比,让沉闷的讨论显得生动色彩。
九号陪审员,建国初期的富家子弟,因为时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一次好心人的帮助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观察细致入微。 感觉这个大叔年轻时候应该炒鸡帅!^_^
十号陪审员,贫民区房东一枚。谈话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讲话,说话不动脑子,完全不顾及他们感受,想到啥说啥;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一开口,你就想赶紧离开;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类人”歧视;没错说的就是十号,开口就招人厌的主。还好他还是尊重事实的,不至于冥顽不化。个人觉得这个演员演的炒鸡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声,然后就口若悬河根本停不下来。
十一号陪审员,保安一枚,质朴、纯真、善良、兢兢业业。曾多次在十号发言中躺枪,迫于无奈只能隐忍,有不错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形象可爱,让人倍感亲近。
十二号陪审员,墙头草一枚, 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没有坚守的主观意见,跟风严重,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十二号表演滑稽,言语朴实而不失诙谐,有很强的喜剧感染力。
至此,让我们返回本片的主角八号陪审员,一个重新审读案件,审读事实,审读人性的最后力量。让我们正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个高龄老人的所闻,和一个近视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见,将一个“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渊。我们习惯性的将人分类,然后将他们贴上标签,习惯性的以为一切。事实可以给我们 经验 ,但经验却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就像《狩猎》中那样,偏见一旦形成了,对被偏见人来说就像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任凭如何的呐喊,依然苍白无力。感谢少部分像八号这样的力量,在我们都被扭曲的时候,将我们拉回了正轨。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5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 保险 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相关 文章 :
★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 《少年的你》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 1937南京记忆观后感
★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㈣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范文由我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2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刚才居然全场爆满。
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看到国产电影开始出现这里题材、看到那么多人愿意看这类题材,说明我们在进步,进步总是好的。哦,对了!全片儿最提气的一句台词是“我绷会儿!”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戏剧电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默画圈圈分类,是一出戏还是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自己找到了答案。嗯,还非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是这出戏。107分钟时长的电影里,主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场景,看上去很混杂但又不是会议室的学校仓库,室内杂乱堆砌着消防用品、体育器材、饮水机和电风扇,当然还有一张正好可以坐下12个人的会议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在传统戏剧式样的结构原则下,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被线性地延展开来,好像播放器进度条上的时间刻度,又好像一个钟表面上的12个时点,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剧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是一位因离家出走儿子而隐忍心伤的出租车司机,在最后一个人的solo里,声泪俱下地飙了全场最亮的戏。尤其是最后将额头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后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让人心疼的孩子气任性,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完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结局,但这其中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们——儿子出走老婆离家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真爱的房地产老板,蒙冤入狱的纹身男,儿子要补考的医生老爸,校园外小卖部老板,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让儿子当民工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想考政法大学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个“有罪”亦或是一千个“无罪”,都不是简单的态度表决,而是每个人各自幸与不幸的表达和呈现。
简单直接的前情概要,被丰富饱满的意味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好想贪心地将其一片一片剥离下来,展开捋直铺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纸,又重新被捡起来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深感一种无力的恐惧。如果真相就是那张纸,重新铺展开的时候,我们还能在杂乱的线条中一眼看穿吗?也许陪审辩论的意义并不是还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怀疑。那纸团重新被捡起,就是一个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经因为我们的冲动而被蹂躏遗弃的纸团中,也许就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合理。
不论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可惜世间太多的合理都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个人都借着内心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12人陪审团成员的辩论,这个时候又好像是一次团体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暴露着自己的内心,又直陈别人的问题,在观察和被观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变化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当然,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对“有罪”和“无罪”的态度表决。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团体治疗,每个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治疗,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盘重新归位。在全票举手通过达成一致结果之后,虽然片末那段12名陪审团成员各自走向新起点的画面,看上去特别有新时代“五讲四美三热爱”MTV宣传片的范儿,但还是应该鼓掌致敬,因为新生总是值得欣喜。
台词讲事,动作演人,每一个陪审员或讲或演,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时空得以淋漓展现。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气就明显的双下巴,实在让人着也很生气,完全就是在演戏的感觉,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个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动作上,缺乏身为陪审团团长的格局和气度,略弱;打哈哈的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地哈哈干笑,也很让人莫名,大概是因为世间老好人都是如此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绝不负责”的原则,用“笑”这一百试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无可指摘,要么赔笑,要么不语,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也算是人生常备防御锦囊吧。
3号陪审员,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车司机,韩童生老师的精彩表演简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交织着和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在可恨之余尤显可怜,在可怜之余又稍嫌无赖,他的每一次爆发都是亮点,尤其是最后一段自述直接闪瞎。于是,在昨天的观影过程中,两次断片都直愣愣地瞎在这儿了。想着也觉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胶片放映的时候,看到过胶片被烧断在银幕上开出一朵花来的神奇图案。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启动,银幕上播放进度条以40倍速快进着。我们没法掌握人生的`进度,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放映故障出现之后,全场观众也上演了一番现场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戏谑叫嚷着要票价打折的,默默不语开始掏手机的,带头鼓掌安慰观众的……人生百态在银幕上,在舞台上,在剧场里,更是在你我身边。那些被演出来的精彩,都不及此时此刻身边的每个现场。
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的港片大佬范儿略显兀自,也许就是为贫富差距而设的吧,虽然伴着肢体冲突的争执提出“仇富”这一社会话题,还是能鲜明感觉到导演在这里悄悄放下温柔一刀,女大学生认干爹傍大款,也是人间自有真爱在,这些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戏谑台词躲闪在观众阵阵笑声中,一点一点消解着矛盾;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遮住了半张脸看不清眼睛,虽然他的故事更像聂树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图,但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被刻意放大的戏剧性,反而掩盖了本来应有的生活真实,于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体的白衬衫吸引了。
6号陪审员医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其实却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有戏,跟他的花衬衫一样出彩,举手投足都标签着讨生活的滑头和不易,因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为陪审团成员,但他其实不关心最终结果如何,因为他更关心自己的生计,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过程;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核心人物,赋予他检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圆其说了整个故事,所有的戏都是从他的合理怀疑“无罪”开始,感谢电影呈现,镜头还原了何冰的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致。
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改变立场,转投“无罪”的人,大概是因为令人动容的往事,会让人在感同身受中选择善意的回报;10号陪审员房东男,让人认脸不记名的演员,地域歧视的狭隘劲儿和刻薄气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尔隐隐还是觉得有点劲儿劲儿地,翻来覆去总拿地域歧视说事儿,真的会让人感觉疲乏,在市侩狭隘自私甚至无赖中,到底还是有着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11号陪审员小保安,励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爱十足,不遭嫌弃,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吧;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其实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戏份不是特别多。
看完之后走出剧场,风大地吹乱了头发,却异常清醒地一个激灵,最近开两会呢,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嗯,依法治国,开局。
㈤ 十二公民中每位角色的第一第二性格颜色
1、红色代表活力、热情、希望。
2、橙色代表喜悦、活泼、欢喜。
3、黄色代表光明、快活、希望。
4、绿色代表青春、和平、朝气。
5、青色代表希望、坚强、庄重。
6、蓝色代表清新、平静态闷闹、理智。
7、紫色代表高贵、华丽、优雅。
8、褐色代表严肃、浑厚、温暖。
9、白色代表纯洁、神圣、光明。
10、灰色代表平静、稳重、朴素。
11、黑色代表神秘、静寂、严肃。
12、金色代表光荣、华贵、辉煌。
十二公民起源: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经典美国影片十二怒汉,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一个由富罩羡二代杀人案引发的法庭对决戏骨之间的巅峰飚戏的故事。
十二公民是具有国民气质的,该片借经典法律题材探讨通识,以群像的方式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展现偏见的同时又表达对于公义的追求,以经典的法律戏剧文本去试炼当下的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够和它产生共鸣,在这个时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帆罩
㈥ 12公民中每一个陪审员的性格分析,结合电影内容
1号陪审,是会议的组织者,具体职业不知,受过一定的教育,处理事情比较机智,这个人物的特点不是很鲜明,很难描述。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作出有罪判决。感觉这个人物很鸡肋,所做的事情跟4号陪审差不多。实在是分析不出啥。
2号陪审的职业不太清楚,他是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不愿意闹事的和事佬。出于“不起事”作出无罪判决与处于“不起事”作出有罪判决。
3号陪审,是一个脾气不好,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出租车司机,所有崩塌”作出无罪判决与“对逆子的不原谅”作出有罪判决。
4号陪审,是商业地产的阔商,包养了学校的女学生,说话讲究尊重和道理。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作出有罪判决。
《十二公民》剧情介绍: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
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
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㈦ 如何解析电影《十二公民》
我们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案件评审,尤其是一场关于弑父的凶杀案。
一所政法大学里,有一群家长,他们讨论的结果可能就是判决的依据,一句话就能判处嫌疑人死刑。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是在讨论一个凶杀案,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嫌疑人是无辜的,而大家如果轻易地就投了有罪,嫌疑人可能就因此被枪毙。
万一,他是无罪的了?
除了8号,剩下的11人可能就是间接杀害一个无辜嫌疑人的凶手,也是导致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的始作俑者。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时间宝贵,想都没想就投了有罪,甚至希望赶紧结束这场无聊的讨论,回家收租或者约会。
可能除了8号,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那些所谓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证据是不是有问题,也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嫌疑人在杀人后为什么不逃走,反而在家里等着警察上来抓人。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生活而奔波、为子女而忧愁,唯独不会为了一个陌生人的生死而担忧。
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足够让人闹心了,你一个所有人都认为该死的嫌疑人就不要再来折腾了。
这是11个人内心的想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此时以不同的社会身份完成了整齐划一的高度一致,因为他的生死,除了影响孩子们的考试答辩成绩,与他们毫无关系。
真理是什么?重要吗?
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网上一有什么新闻,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案情结果就开始指责当事人;明星一有感情问题,就有粉丝跳出来指责对方不负责任。
不管真相如何,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只要跟自己没有关系,说破天都无关紧要。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法律精神的尊重,在此刻化为乌有。
1个人对11个人,巧舌如簧也抵不过11张嘴一张一翕。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重组案情成了必然选择。
从凶器上的个人编码到淘宝一模一样的弹簧刀;
从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到破洞百出的逻辑;
从亲眼目睹杀人过程到近视眼鼻翼两边的凹陷;
案情在一步步推理过程中一点点变得清晰可辩,老人可能为了得到重视而撒谎,女人可能将模棱两可变成坚决肯定,最重要的是,嫌疑人不可能杀人之后再返回现场等待被抓。
此时,再次投票,变成了11:1。
唯独3号陪审员,从头到尾坚信8号陪审员的揣测、分析和意图。他焦躁、无理、武断甚至蛮横,不认可这个结论,始终认为儿子有弑父的动机就是罪大恶极,就要判处死刑。
原来,他的儿子青春期叛逆出走,父子俩5年没见,深深的心结藏在心中,他坚信的不是嫌疑人,而是对自己儿子的愧疚、思念、悔恨的复杂情感。
当12个人走出残破的体育教室时,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最后,4号陪审员说:“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想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狭和执拗,唯独不明白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
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大家散去之后,回到废旧的体育教室,拿起他落在椅子上的证件“检察官”。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他是一名检察官,以一人之力说服11人,让大家相信嫌疑人的无辜;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这是一群未来进入司法系统学生们的家长,他们向真理低头;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我看到这一部电影,看到了司法公正的曙光。
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叫醒沉睡的人们,当法律大义和个人私心出现矛盾之时,坚守正义亦是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
㈧ 十二公民观后感结尾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很多情节都照搬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一扇新大门。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这些人并没有决定这些人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有关规定、规避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这些人的言行传达自己的价值观、表明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影片的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在电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张人物宣传海报上,我们都能看到同一个关键词:拍案而起。
这是一个形容人十分愤怒的词语。
电影开始五分钟,当一号陪审员团长因为众陪审员不愿认真对待这次模拟讨论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时,这股愤怒便一直游弋在影片当中,让这部全片都在围着桌子辩论的'影片也变得张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悬疑动作片一般引人入胜。
8号陪审员,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时投出唯一的反对票,面对另外十一人的质疑谩骂时,拍案而起,愤慨地说今天这场模拟讨论往小说是决定孩子们的考试通过与否,可是往大说这些即将成为中国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司法的是否公正!
这是片子里第一处让我觉得振聋发聩的地方。有一句话说,「认真你就输」。刚从学校毕业,对各种所谓的生存规则带有强烈抵触的年轻人们最常听到这种话。这些人告诉年轻人别太较真,社会有它的一套规则,要是太过较真吃苦头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这些人是即将退休的父母,是谆谆好意的上级,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但最后这些人也变成你自己,变成自己对自己行将甘心的挽词。
认真也许会输一时,但不认真的人会输一世。这是认真者对不争者的愤怒。
第二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愤怒来自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赵春羊。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商人在面对“穷人”再三讽刺他的恋人为其干女儿时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对这些质疑者说“我致富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是傍大款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肮脏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总是以偏概全,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那他也永远不配见到高尚。这是规则对阴谋论的愤怒。
9号是第一个改投无罪票的陪审员。这位空巢老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赞同何冰,想再讨论讨论的想法,却在大家争论提供证词的老头是否撒谎时拍案而起,解释老头缘何撒谎的动机:「重视」。
太久没有这么多人听他说话,而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全体网民逐字剖析,成为案情的关键线索,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享受这样的重视,他也因此不再是那个没用的瘸腿老头,于是他恨不得多说两个字,让更多的摄像机把他包围起来,听他说起那天晚上的经过。不惜编撰假话。这样的动机,在场的陪审员里只有9号米铁增能够一眼识破,因为他也是一个无人重视的空巢老人。
这是孤独者对自己的愤怒。
10号陪审员老北京张永强可能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开口闭口的地域歧视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赶快投完票收房租,还控诉外地人抢他儿子的大学名额…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开口都要带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劲儿,但却没有一次让人同情。
这是无能而引起的愤怒。
被老北京屡次侮辱的11号陪审员河南保安也算脾气够好。这个勤奋读书两次考读政法大学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学校当保安听课的河南人,在听到北京人对河南人如此蔑视时并未狠狠还击。却在讲起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拍案而起,这是在对命运抗争时的愤怒。
同样是小人物的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钱波,除要面对维护秩序的校园保安堵截,还要无时无刻给那些掌握着这些人经营权的校领导笑面相迎。校领导责问起要他准备的水在哪里时,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马上就给大家把矿泉水送进来递到桌子上,看到校领导走又大摇大摆地把水一扔,“谁口渴谁自己拿”,吊儿郎当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摇起扇子,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但当他拍案而起说到自己的无人问津,讲起自己为给学生送方便面时那滑稽的情形时,电影院里却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这是弱者对权利的愤怒。
5号陪审员话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却是全片中最让人深思的“证据”:他曾是蹲过冤狱的人。当3号陪审员轻描淡写地提起那万分之一能让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时,他几乎是咆哮着说,「你的万分之一,对他来说可就是全部!」。8年冤狱让他的人生无法逆转,即使洗脱冤屈,但终究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可是蹲过大牢的人」。
这是受伤者对施暴者的愤怒。
直到最后才改投无罪票的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韩童生,也一直憋到最后一刻才将他偏执的愤怒原因倾泻而出。与儿子的矛盾让他的人生从此分裂,儿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出租拉活儿是为什么。他市侩,易怒,可又懦弱,将「有罪」毫不犹豫地加诸于这个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实是他内心自私的报复。
这是面对真理却犹存侥幸装腔作势者的愤怒。
随着韩童生颤抖着举起手投出最后一票,这场愤怒的讨论的由此落出结果。众人走出密闭的体育馆,在柔和的光线下回归生活。12个陪审员,为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愤怒会带来偏见,但8号陪审员何冰为公正缺失而产生的愤怒却更为有力,愤怒也带来真相。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一针强心剂,也能催生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毕竟最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更有力的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㈨ 十二公民评价
《十二公民》是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作品,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电影里最直接表现的是西法当中的陪审员制度,在发展比较好的美国,陪审员制是体现民主性和司法独立性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陪审员制度要比民主选举来的更加重敏纯枣要;
因为民主选举只不过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机器来执行对国家的管理,而陪审员制度则是决定了对一个人命运的审判,在人权裤行高于一切西方,陪审员制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十二公民》借法律题材探讨通识,以群像的方式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展现偏见的同时又表达对于公义的追求,以的法律戏剧文本去试练当下的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够和它产生共鸣,对影片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9)电影十二公民中某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
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桥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