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心理学的分析电影《黑天鹅》
《黑天鹅》观感:成长的蜕变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眼下,年轻上劲的妮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一号。导演托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在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了她天赋异禀的白天鹅的美貌与品质,而她有力的竞争对手莉莉也在对黑天鹅的演绎中精彩迭出,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的赞叹。结果是,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击与纠缠的局面。钩心斗角、自残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妮娜出现了幻觉,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觉中杀死了竞争对手,其实伤害的是自己,为了完美像白天鹅一样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开艺术欣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无处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像一句咒语 ,禁锢着妮娜,只能做一个“贴心的女儿”,任凭妈妈控制着,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剧中母亲说:“如果不是我跟着你学芭蕾,你早就放弃了”),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母亲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妮娜,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妮娜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妮娜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妮娜这个28岁的小女孩。
随着内在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演,假想敌lily的启发,妮娜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 ,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 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胜一筹。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就像蛇的蜕变,自己找一块砺石硬生生的剥掉一层皮,很痛;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该怎样去寻找自我——嗑药,去酒吧放纵,交同性恋朋友,很迷茫;恐惧自己内心一些不被妈妈认可和被自己压抑的欲望。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内心的冲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类型: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妮娜的成长,“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假想敌lily,是妮娜压抑了的本能愿望:性、自由。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1. 母亲作画——是在画自己希望成为的女儿,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也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雕刻自己的女儿。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头流血——成长的觉醒,隐喻着妮娜决心破壳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价;
3.一次次被妈妈剪掉指甲——隐喻着妈妈再次失去的恐惧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业),阻挠妮娜自我的发展成长;
4.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28岁的妮娜被妈妈当小女孩一样教养;
5.撕掉手指的皮肤——妮娜尝试着去蜕变,但是很痛,就浅尝辄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欲望不时的冲撞着自己(抓破脊背,破茧而出);
6.黑天鹅的翅膀——象征着超越,从压抑情形中解放出来。
7.手指流血——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对母亲背叛的罪恶感。
8.和莉莉的同性爱——人格的整合愿望:单纯、可爱 、脆弱 、顺从 无主见的“白天鹅”与反抗、自主、桀骜不羁 、敢爱敢恨的“黑天鹅”的整合。黑白天鹅的互换与成长正贴合妮娜由压抑控制中的人格,向开放自由的个性的转变。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杀死亡——喻示着有着追求完美人格特质的最终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部影片的剧情中有心理学的背景,特别是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是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一个境界、更受人们欢迎的缘故吧,虽然故事让人们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做了父母亲的人们。
感觉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不只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否则不会拍出这么专业的心理电影。很欣赏他!
心理惊悚片《黑天鹅》:潜藏在心中的黑天鹅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灾难片在讲述人类或地球灭亡的背后,反应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心理惊悚片《黑天鹅》讲述了一位舞蹈演员为追求一个角色,不堪承受过重压力,精神崩溃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后反应的则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
2010年,导演阿伦诺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鹅》,作为第67届威尼斯影节的首映影片,并入围该届电影节金狮奖。这是一部关于芭蕾舞歌剧《天鹅湖》的心理惊悚片,影片展现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剧中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前前后后其内心出现的种种恐怖幻象。
原来,在歌剧《天鹅湖》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白天鹅和和黑天鹅。白天鹅善良、美丽;黑天鹅却邪恶,极具诱惑力。白天鹅本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语,被变成了一只天鹅,只有在午夜之后她才能恢复人形。有一天,白天鹅在湖边偶遇打猎的王子,她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怜惜转变为爱情,他决定要救出天鹅公主。白天鹅告诉他,只有一个真心爱她愿意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语。于是,王子准备举办晚宴,请白天鹅赴宴,并真诚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让自己的女儿扮演成了天鹅公主的样子,只不过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参加宴会,诱惑王子。王子以为这只黑天鹅就是天鹅公主,于是跟她双双起舞,并宣布订婚。白天鹅在窗外一声绝望的悲鸣,振翅飞去……影片《黑天鹅》讲述的不是《天鹅湖》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关于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纽约剧团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自幼练习芭蕾舞,技艺出众,并且乖巧、漂亮,很讨人喜欢。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她严厉而冷酷的母亲,在母亲的管教下,妮娜从小就是个特别听话、刻苦的乖女儿。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种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体现。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来追求完美,自我压抑而缺少情感的释放。因此,在剧团要重拍歌剧《天鹅湖》时,妮娜是担任白天鹅角色的不二人选;但是黑天鹅的角色,其带有邪恶、诱惑的特征,妮娜一时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而歌剧总监托马斯要求新演员能够同时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众所周知,在《天鹅湖》中,黑白天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不但会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可能会一举成名。妮娜心中极度渴望饰演这两个角色。于是,妮娜一个人找到歌剧总监托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争取到这个机会。托马斯最终答应了让她来演这两个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学会释放情感、展现诱惑,并在这方面一直诱导她。而剧团中还有位舞蹈演员莉莉,天性大胆活泼,充满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鹅不但获得众人的赞赏,也得到了托马斯的认可。虽然,莉莉是作为黑天鹅的替补人选,但这也给妮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练习,一方面却始终心存恐惧,怕有人与她争夺这个角色。整天拼命的练习,精神的高度紧张,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开始她练习黑天鹅的舞段时,就不小心扭伤了脚;后来因长期的练习,她的脚趾也因鞋子绑得过紧,脚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断地出现伤痕,应该是压力过大时自己用手抓挠的;她还在洗手或洗澡时,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渗出鲜血——当然这是妮娜出现的幻觉。后来妮娜不断出现幻觉,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来后妮娜感觉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换——但是莉莉那晚并没有跟她回家;还有一次她独自练习的时候,听到响动,跑过去却看到了总监托马斯正在和莉莉做爱——其实也没有这回事。这个时候,妮娜身上已经出现了黑白天鹅并存的双重人格。
在最后的演出中,妮娜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使得托马斯大为光火。后来妮娜来到化妆间,又发现莉莉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当然,这个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莉莉却敲门前来向妮娜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妮娜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伤地留下了眼泪……
就在妮娜悲伤地流泪的同时,我的心头也在不停震颤——一个人就这样杀死了自己,而她不过是追求饰演一个角色而已,值得吗?再细细思考,妮娜的这种举动,反应的恐怕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死亡有什么可怕——正如北欧神话关于奥丁的传说写道:“富人会死,亲人会死,而且你也会死,但我知道一样东西不会死,那就是每个人对死去的人的评价。”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自己”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看看,我们人多少人一天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烟刺激神经,加班加点。现代社会慢性疲劳和过劳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他们不过是无法抵抗生命中的那点虚无。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会空洞,没有意义。但是,生命的本质却不是工作,更不是通过工作获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历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辅助。我们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标,也可以挑战自己,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为了使生命更有意义,而不是抹杀生命,获取声名。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庄子的这一段话千万不能截取前两句,庄子的真正观点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知道了还这样,真是危险极了!
看来,庄子的对生命的了解还是最透彻的。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对此人们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问题时,人类要把思维的方向转向自身,不要将生命的过程当成是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东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庄子那段话的后半部分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所谓“保身”是指社会生活中让自己不受社会非理性的伤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为生命活动的目标,人生存就应该要维护一个完整的生命;“养亲”是指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照顾;“尽年”是指“全寿而归”。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白天鹅都要能饰演黑天鹅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鹅也很好!
一旦我们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们便不会再那么恐惧虚无。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话说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的妻子死时,一开始他也伤心至极,但后来想想,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连形体、最原始的气也没有,一切都是从混沌中开始,最后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因此,人死了并没有什么好悲伤的,虚无也没什么好恐惧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虚无里来,并且最好都要到虚无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进了虚无,也是走出了虚无;希望人类都能够进出虚无而毫无畏惧。
2. 电影黑天鹅想表达什么,主旨是什么,看了一遍没太看懂
我个人看法:《黑天鹅》里女主角她是一个为了梦想不惜挑战自己超出自己极限的人,片中大篇幅都是主人公幻想,主人公是一个公主型人物,是她妈妈的寄托。妈妈和她自己给予的压力导致她产生很多超出她正常生活的幻想,正是因为她看到女配角的一段舞蹈,从而衍生出对女配角的敌对幻想(而实际上女配角对她并无敌意)。片中的男教练对她的一句话对她产生了影响(男教练告诉她应该有点黑暗的地方),这句话引导了她心理上的叛逆,这份叛逆在那段半真半假的与她母亲吵架的中达到了高潮。最后女主角在她的黑天鹅舞蹈中完全化身为了黑天鹅(片中她从自己伤口中挖出的黑色羽毛暗示着她的心理正在渐渐变化),女主角就此达到了艺术巅峰,达到了完美。
(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爆发出来的---这句台词正体现了主旨)
3. 一部电影 女主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女人~做了一系列疯狂之事,自己确什么都不知道
黑天鹅 黑天鹅(2010年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电影Black Swan)《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4. 黑天鹅的完整剧情是什么详细一点啊。。。
故事围绕着主角妮娜(娜塔莉·波曼饰)展开。
主角是一位芭蕾舞演员,从小在一位身为退休芭蕾舞演员并且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只有舞蹈和职业目标。
随着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饰)为新一季的《黑天鹅》挑选演员。妮娜终于得到了她期待已久的机会,并且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然而,妮娜还有一位十分优秀的竞争者,莉莉(米拉·库妮丝饰)。妮娜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白天鹅的优雅高贵,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
托马斯却要求舞者不仅要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两位舞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甚至扭曲。
为了能够得到这个角色,妮娜开始不断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并且她为追求完美和对手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双重人格,并沉溺于幻象之中难以自拔。
《天鹅湖》中白天鹅、黑天鹅两个角色映射她的双重人格,一面是她现实中的一面,在母亲的督促、照顾下努力习舞,面对导演的“潜规则”不为所动,像白天鹅一样纯洁;
另一面她潜意识中的东西全面爆发,恐惧、嫉妒、对一成不变的压抑生活的抵触,包括对性的饥渴全都展露无疑,像黑天鹅一样邪恶。
影片最后,妮娜抵挡着幻觉带来影响和伤口的疼痛,化身白、黑天鹅为观众献上极致之美,她含泪将目光投降热烈鼓掌的观众和激动的母亲,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切都不重要了,躺在弹簧垫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对着镜头说:我感觉到了,我是完美的。
(4)一部电影女主变成黑天鹅扩展阅读:
《大众日报》2011年3月24日评价节选:
《黑天鹅》:我与我,争斗久
......
精神分裂、妄想症,一直是好莱坞编剧青睐的艺术片主题。
《黑天鹅》的故事,基本脱胎于一个名叫《替补演员》的故事,讲述纽约戏剧界一个演员通过角色,一步步发现自我内心的黑暗。著名的《天鹅湖》舞剧恰好拥有这样两个互为镜像、彼此映照的一黑一白。于是导演阿罗诺夫斯基为故事找到了更好的躯壳。
在他看来,舞台上的分裂促成了现实中隐性人格的曝露,现实中的裂变反过来成就了舞台上两种极端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追求至纯至美艺术境界的疯魔劲头,令故事的主题更加浓缩经典。
好电影总喜欢为人心做X光片,而人心却总最经不起窥视,它神秘多窍,曲径幽暗。好在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激烈的机会,去和身体里的另一个我甚至许多个我照面。
相见争如不见——谁能预料那些本我的摧毁力呢?还是尽享电影的魔力吧:它引领我们深入内心,再把我们平平安安地送回来,久立中宵,回味无限。
5. 新片黑天鹅的女主角最后真的死了么为什么她会从自己腹中拔出玻璃碎片 和lyli的争吵不是她的幻想么
整部影片到结尾导藏了很深的暗示,幻想和真实无法区分,这也是导演刻意要去模糊的。剧中妮娜用玻璃杀死了莉莉,不如说是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至此,心理的阴暗彻底占据了这个曾经胆小懦弱的身体,从而才有了黑天鹅在聚光灯下华丽的变身。
妮娜最后死没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从白天鹅变成黑天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内心挣扎的过程,妮娜为了能成功出演黑天鹅,极力迎合心理的黑暗,开始放纵堕落,她吸毒,殴打母亲,对所有同台的女演员怀有猜忌。终于黑暗的阴影从镜子里走出来站在了聚光灯下,妮娜成功的变成了诡计淫邪的黑天鹅。
(5)一部电影女主变成黑天鹅扩展阅读:
《黑天鹅》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类电影。所想要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双面性。因为追求完美,“天鹅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与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实体化了。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两面性。人的内在有两股势均力敌的能量,这两股原始而强大的能量,一面是充满光明、积极、创造的生的能量;一面是充满黑暗、压抑、毁灭的死的能量。
一正一反,这两种能量就如“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相互制衡发展,并且能在某种机缘下彼此转化。人类也在这种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不断上演着各种戏码,推回动历史的进程。
6. 如何评价高分惊悚电影《黑天鹅》,看完这部电影有何感受
《黑天鹅》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女主妮娜,为了争取剧团新剧《天鹅湖》的天鹅皇后一角而经历的成长和改变。天鹅皇后需要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纯良无害的白天鹅,一个是邪恶阴毒的黑天鹅。从小就承载着母亲殷切希望的妮娜,一直都是个乖乖女,白天鹅的部分自然手到擒来,而黑天鹅的部分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最后为了达到角色要求,妮娜内心的黑暗被发掘出来,被释放出来,并在电影中以一个黑暗人格出现在观众面前,在最后的表演上,妮娜的黑暗人格杀死了白色人格,演绎了一个完美的黑天鹅,从而达成了她艺术生涯的巅峰。
7. 电影黑天鹅里,最后nina是死了吗还有跳黑天鹅是的翅膀是怎么回事 她腹部的刀片是什么时候怎么插进去的
《黑天鹅》nina死了,翅膀是呼应前面她从背后拔出黑羽毛的情节,说明Nina的黑暗面开始出现并不再受到她意识的约束,黑天鹅长出翅膀其实是她个人的臆想,但也表明她已经完全蜕变成为了黑天鹅。刀片是在杀莉莉的时候插进去的(是更衣室里镜子的碎片)。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7)一部电影女主变成黑天鹅扩展阅读
《黑天鹅》演员表
1、娜塔莉·波特曼饰演nina
1981年6月9日出生于耶路撒冷,美国女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94年,娜塔莉·波特曼因主演犯罪动作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而开始其演艺生涯。
2、米拉·库妮丝饰演莉莉
1983年8月14日出生于乌克兰切尔诺夫策,美国影视演员。1998年,主演爱情喜剧《70年代秀第一季》。2000年,由其主演的电视剧《70年代秀第三季》播出。2005年,主演电视剧《70年代秀第八季》。2008年,主演爱情喜剧电影《忘掉莎拉·马歇尔》。
8. 谁看过黑天鹅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黑天鹅》编剧将舞蹈演员的生活与新天鹅湖芭蕾舞剧本融为一体。
新版天鹅湖中纯洁的少女被巫师Rothbart变成了白天鹅,她渴望自由,只有找到自己的真爱才能解除魔咒,王子的到来是她的愿望几乎成真,就在王子将要表白真爱之际,黑天鹅施展手段迷惑了王子,白天鹅悲痛欲绝,跳崖自尽,在死亡中获得了自由。
新剧需要主角一人分饰两角,一个白天鹅:高贵、优雅、纯洁、怯弱、无力、自卑、单纯;另一个黑天鹅:性感、具有诱惑力、神秘、邪恶、自信、富有激情。
Thomas选Nina为新的天鹅皇后,Thomas觉得Nina有潜力演好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只是需要Nina去找到自己黑天鹅的一面,展现黑天鹅的魅力。在芭蕾舞剧排练的过程中,Nina喜欢上自己的老师Thomas,Tomas成为了Nina心目中的王子被黑天鹅“Lily”诱惑,白天鹅Nina几近崩溃、绝望,Nina在黑白天鹅双重人格的互斗中自伤,黑天鹅Nina绚烂出场后褪去,恍然醒悟、悲痛、绝望的白天鹅在“跳崖”中“释然”, Nina得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完美”。
Nina在生活中占主导的一面就是一个白天鹅,乖巧、听话、纯洁、优雅、拘谨、胆小、怯弱、无力、自卑、没有自我。Nina在母亲极其压抑、控制的环境下长大,母亲将不能继续自己的事业归咎于因为有了Nina,用内疚感控制着Nina,同时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Nina身上,对自己和Nina的情感、本能的需求都极其压抑。在母亲极其严格的管教下,Nina的生活只有母亲和芭蕾,而母亲生活的重心全都在Nina身上,就像一种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里 Nina只能是一个长不大的乖巧的、听话的、纯洁的、没有自我、永远的依赖着母亲的孩子。毕竟Nina是个成年人,她也有成人的部分,长期被压抑的部分形成了Nina的人格阴影--黑天鹅,其实黑天鹅原本并不邪恶,健康的黑天鹅是成熟、神秘、性感、自信、真实、有自我、有力量、有魅力的,只是因不被接纳、长期被压抑,与邪恶的力量结合而成为了邪恶的黑天鹅,充满着欲望、诱惑、邪恶、残忍、具有攻击性、毁灭性。Nina先前的主导人格白天鹅不了解后继主导人格黑天鹅--一个与白天鹅完全不同的人格侧面,但是黑天鹅了解白天鹅,了解白天鹅的懦弱、无力、渴望。 Nina的两面性在影片中时常交替出现,如:抓伤自己、剪自己的手指,那是Nina内心世界中黑天鹅对白天鹅的愤怒、攻击。白天鹅、黑天鹅交替出现主导同一个身体,两个人格之间的攻击都是在伤害Nina自己。
这部电影很意象化,片中的颜色、服饰、人物等,有非常多的象征意义,下面的图文解释了一些影片中的某些细节的具体象征意义
在一开始一小段优美的旋律后,有一段阴森的背景音乐、黑黑的没有图像、一个很邪恶的笑声出现,象征意义:虽然看不到那某股力量,但是它是存在的,给人邪恶、可怕的感觉。
接着优雅、美丽、纯洁的少女Nina在一束光的背景下优雅起舞,象征意义:光亮的部分少,黑暗的部分多,象征着自知少,对于自我,有很多是未知的;同时她也是孤独的
这时的她还是一个女孩
黑魔王出现把少女变为天鹅
邪恶的巫师Rothbart:一身的黑色羽毛,头上有象征着魔鬼的角,Rothbart邪恶而有力量
Nina的裙子已由之前的象征少女的白纱裙变成了象征白天鹅的芭蕾舞裙,Rothbart把女孩变为了天鹅,惊恐的白天鹅扑棱着翅膀,还掉落了些许羽毛,逃向有光的地方
这是Nina的梦,邪恶的Rothbart控制了她,已经把她变成了白天鹅,白天鹅柔弱、胆小、恐惧
两面镜子中的Nina,镜子前只有一个Nina,可是镜子里的感觉是做着不同动作的两个人,影片中多处地方都运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象征着她的两个人格做着不同的事情
初遇Lily,Lily女人的魅力、自信、自然、开朗都很吸引Nina,Nina目不转睛的看着Lily。其实Nina自己也有这样的一面,只是她自己不知道,现实中她就会被这样的女孩吸引
导演在此处运用镜子所拍摄出的Tomas双重人影的效果预示着Nina的人格分裂
在Nina心中Beth是完美的,追求完美的Nina偷用Beth的化妆品,象征着Nina渴望像Beth一样完美,向她心目中的完美认同
让人追求完美同样是魔鬼的伎俩,会让人越来越没有生命力或失去灵魂
迎面走来的黑头发黑衣服的Nina,是Nina的幻觉,是Nina心中隔离出去的某部分人格投射到现实中的影像,是她自己的另一面--黑天鹅的Nina,不同的人格状态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喜好,包括长相身材等都会有所不同
白天鹅Nina:白色绒毛状的围巾、扎起的头发一丝不苟、粉色的外套象征着Nina单纯、可爱又严于自律的小女孩的状态,头发是情感的象征,扎起的头发象征着Nina对自己情感的自控、压抑
黑天鹅Nina:飘逸的头发、黑色的衣服:很女人、神秘、有力、自信
Nina努力练习,指甲的裂开,预示着Nina人格的分裂
白色和粉色为主色调的房间,被子、枕头上黑色的花,象征着黑天鹅一直都在,与粉色象征的纯洁、单纯可爱的白天鹅并存,黑色的花在粉色的房间里格外显眼
Nina的家里都是黑压压的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象征着母女两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是很压抑的
Nina母亲的房间的画,压抑和躁动的感觉并存,象征着Nina母亲的心理状态,平时很压抑,但也很容易会发火房间一整面墙上镜子上都是母女俩,象征芭蕾和Nina是妈妈的全部
高贵、优雅、美丽、不自信的白天鹅
这是心中的黑天鹅做出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导演用Nina看到幻觉的方式展现了Nina内心中两个人格间的互动。双重人格先前的主导人格和后继人格常常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种人格,如果先前的人格是内向、胆小、害羞、压抑的,后继的人格就是外向、有胆量、开放的,先前的主导人格不认识后继人格,而后继人格很了解先前的人格,因为长期被压抑,后继人格对先前的人格有很多的愤怒、攻击
身体的黑和面部的白、翅膀羽毛黑白相间、人的身体、天鹅的翅膀,象征着黑白天鹅合一、人鹅一体、和黑暗力量合一。
远看雕像时很美,近看雕像,五官模糊不清晰,破败的羽毛、面部被涂成白色(在后面Nina演出的多个画面中,都很强调的突出了Nina涂白的面部)、眼部、嘴部呈黑色,这样的雕像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对Nina很有吸引力
Nina想自己脱衣服都不可以,从小到大长期这样生活,Nina的自我就没有机会形成,母亲对Nina的照顾让人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妈妈需要长不大的孩子,妈妈有被需要的需求
对于Nina现在的待遇,母亲既高兴又羡慕嫉妒
给Nina剪指甲,可见妈妈对待Nina没有像对待一个成人那样
一个抓痕引起妈妈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嫉妒的转化还是爱之深责之切?愤怒之下剪伤Nina的指甲后又很内疚的去吻Nina的手,Nina敢怒不敢言,有多处场景妈妈的情绪与事件极大的不符,Nina妈妈的情绪状态是很不稳定的、情绪化的
肩胛骨的抓痕,象征着黑天鹅欲破茧而出,将要长羽毛的地方是会有些痒的
镜中愤怒、邪恶、残忍的黑天鹅
白天鹅是压抑性的,黑天鹅对性是开放的,长期的压抑,性变成了黑天鹅的权利,她是不会让白天鹅享受性的,所以当白天鹅自慰时黑天鹅就出现了,并且凶狠残忍的剪伤用来自慰的白天鹅的手指
Nina其实是很喜欢Lily的,渴望有那样的女性魅力
一起喝酒的男孩问Nina她是谁,她说自己是舞者没有说自己的名字,显示出Nina没有自我,她生活的全部都是芭蕾;从她和男孩的交谈中看出她的社会经验很少,不如Lily的适应能力强、灵活。
Nina和Lily被人误认为是两姐妹,“Lily”和Nina确实是两姐妹,像《大话西游》里的青霞紫霞一样,白天鹅和黑天鹅也是一对姐妹
对于新版本天鹅湖自杀的结局,Nina觉得那是很美的,象征着Nina身上的自毁倾向,为后面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在药物作用下,Nina开始出现幻觉,感觉手就像脚蹼一样黏在一起的感觉;在舞池中,黑天鹅和白天鹅交替出现在Nina的身上
Nina和Lily的性行为可以象征着Nina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像Lily一样的魅力、自信、力量
但对于黑天鹅,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主导Nina的身体,替换白天鹅
在药物解除白天鹅心理抑制的情况下,黑天鹅和白天鹅结合
和黑天鹅结合后的Nina穿着变了,是偏黑色的毛衣,丢掉了家里的玩具娃娃,象征着Nina在心理上有了黑天鹅的成熟
Nina第一次清楚的看见了挠背的人,在Nina心中确实一直有一个人在抓痒痒,她在Nina心中一直存在,现实中不存在
Nina担心被Lily顶替掉,觉得Lily别有用心,确实是有人别有用心想顶替Nina,Nina的感觉是对的,不过不是Lily,是“Lily”—黑天鹅的Nina
从Tomas的言辞中看出,Nina早上的表演有突破,那是因为昨晚黑天鹅和白天鹅结合的缘故
开始是看到的是Lily和Tomas,“Lily”在诱惑“Tomas”,Nina感觉Lily是想取代自己的位置而诱惑了Tomas
后来看见是Nina和Rothbart,这是黑天鹅和魔鬼的结合,黑天鹅长期被压抑,借着魔鬼的力量让自己重见天日,此时的黑天鹅是邪恶的,她要的只是被看见,不论借助什么力量付出什么代价
自毁的Nina,和魔鬼结合的黑天鹅是带有自毁的冲动的,她要毁掉白天鹅心中的完美,要白天鹅崩溃
整个画面多呈黑白红三色,画中人物面部变形、哭泣、绝望,像莫奈的《呐喊》,象征着白天鹅濒临崩溃
Nina肩胛骨长出黑色的羽毛,象征着黑天鹅破茧而出,让白天鹅崩溃,黑天鹅才有了机会主导Nina的身体,黑天鹅确实别有用心
Nina关门夹到妈妈的手,手象征着妈妈的控制,是黑天鹅要挣脱妈妈的控制,对妈妈的攻击是对妈妈长期控制、压抑的愤怒,她想要得到自己的自由,黑天鹅需要从白天鹅的身体里长出来
小腿弯曲处变到后部,象天鹅的腿部一样,象征着Nina心理上在一步一步蜕变为黑天鹅
坚持自己立场维护自己利益的Nina,眼中的力量和坚定显示出这时的Nina不是白天鹅,她的面孔就像那个雕塑的面孔,被涂上白色的面孔,白天鹅、黑天鹅、黑暗力量合为一体
演出前在化妆间穿袜子,脚趾长在一起,像天鹅一样的脚蹼,象征着Nina在心理上越来越是一只真正的天鹅
化妆间的“Lily”--黑天鹅,黑天鹅非常了解白天鹅,知道她的弱点,当白天鹅受挫悲痛、无力时,刺激白天鹅,激起白天鹅的愤怒,当白天鹅愤怒时,白天鹅的意识就会减弱,黑天鹅就有机会主导身体
双重人格的替换时机:时间、药物、极大的情绪或疼痛
时间
很多影片中的双重人格在时间上有一个分界点,白天和晚上,通常不被接纳的那个人格都会是晚上才出现的,因为白天意识强,晚上意识弱,所以潜意识里不被接纳的人格会在晚上出现;
药物
还有的就是在服用药物后,精神上的抑制力解除,被压抑的人格就会有机会成为主导人格;
极大的情绪或疼痛
在极大的情绪或疼痛下,人的意识降低,压抑减少,被压抑人格就有机会占据主导
一白一黑都是Nina,长期被压抑的黑天鹅讨厌柔弱的白天鹅,她希望自己也能出场,被压抑的另一面不惜任何代价,目标只有一个:要让人知道她的存在。她需要有自己出场的机会—my turn
Nina自以为杀死了“Lily”, 黑天鹅的意象是死了,但是黑天鹅的心理能量并没有死,白天鹅在极其恐慌的状态中渐渐失去意识,黑天鹅有了机会,在浴室中, Nina的眼睛慢慢变红,这时是黑天鹅主导了Nina的身体
人有很多侧面,你不喜欢的另一部分是无法被杀死的,无论你讨厌什么或恐惧什么,他们都在,要做的就是去了解他们,不是杀死他们,每一个人格侧面都是自己,伤害他们就是伤害自己
邪恶、有力、自信、神秘的黑天鹅,舞台上表演时很有张力,在舞台后面整个人呈现出来的舒展的快感,像tomas说Beth一样:她的表演充满着快感,让人战栗,某一刻完美无缺………
黑天鹅的面孔、之前白天鹅的面孔和雕塑的面孔是一样的
全身黑色羽毛、黑色翅膀,象征着她的黑天鹅的那一面已长大、羽翼丰满。这就是黑天鹅想要的,她想要展现的机会,为了能完美登场,她联合魔鬼的力量冲破白天鹅和母亲的镇压,当然,联合魔鬼是要付出代价的,魔鬼会给你想要的一切,但会夺走你的灵魂、生命
绚烂出场后的黑天鹅,在慢慢一点一点褪去,眼白不再是红色
黑天鹅是主动的、有魅力的,黑天鹅的吻让Tomas有些不知所措、激荡不已,Tomas完全一扫以前的严肃、镇定、不羁、自恋
像Tomas期望的那样,黑天鹅来引诱他
心愿已了的黑天鹅完全褪去后,慢慢恢复意识的白天鹅Nina看到了前来道贺的Lily,才慢慢意识到了
之前Lily并不在化妆室,杀死的不是Lily
是白天鹅伤了黑天鹅,还是黑天鹅伤了白天鹅?无论是谁,伤的都是Nina自己
这时Nina的眼里没有了留恋、痛楚、无力、绝望
白天鹅、黑天鹅充分展现了优美动人的舞蹈、实现了妈妈和自己的愿望、达到了Tomas的期望,在人生最顶峰落幕,在最美好的时刻结束,留给别人、自己的最后一刻永远都是最美的,所有人记住的是这最美的一刻
9. 电影《黑天鹅》想表达什么
《黑天鹅》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类电影。所想要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双面性。因为追求完美,“天鹅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与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实体化了。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两面性。人的内在有两股势均力敌的能量,这两股原始而强大的能量,一面是充满光明、积极、创造的生的能量;一面是充满黑暗、压抑、毁灭的死的能量。
一正一反,这两种能量就如“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相互制衡发展,并且能在某种机缘下彼此转化。人类也在这种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不断上演着各种戏码,推动历史的进程。
该片讲述了能够完美演绎白天鹅的芭蕾演员妮娜,为了出演黑天鹅努力发掘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同时也是在释放被控制狂母亲一直压抑的野性,最终导致精神世界崩溃,“黑天鹅”降临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共4项大奖。这也在向世人宣誓着以舞蹈元素为素材的影片将摆脱边缘化,它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双重的叙述方式赢得评委的青睐、获得观众的认可。
10. 你强烈推荐的一部剧是什么
《黑天鹅》
《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人公妮娜所在的剧团需要一个能在无辜优雅的白天鹅和热情诡诈的黑天鹅之间完美转换的主人公,妮娜为了保住在剧团中的主演位置,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黑天鹅,一步步将白天鹅“杀”死。
这部电影折射出了生活中完美主义者的心理,他们在外界与自身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成就了经典之作,却没有将自己救赎。
2、莉莉
妮娜能够完美演绎白天鹅,却不能释放黑天鹅庆渗的热情,而莉莉作为一个与妮娜性格相反的舞者,能够毫不费力地为观众呈现出黑天鹅的状态,可是主演只有一个,这种竞争使你那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她必须突破自己,变成“黑天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黑天鹅”,就像每一个人的阴暗面一样,它会随着我们不好的情绪而显露出来。
为了保住女主角而时刻竞争,为了演绎好“黑天鹅”与导演之间微妙的关系,摆脱母亲时时刻刻的控制,想要变完美而偷拿前任主演的东西......
这些情绪都在妮娜体内发酵,就像她身体的变化一样,她在逐步变成一只充满野心的黑天鹅。
其中莉莉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直把莉莉当做竞争者的妮娜,在与莉莉一起从夜店回来后,另一种性格完全显现,也是从这里开始,妮娜开始出现幻觉,她对莉莉有性幻想,并且到处可以看到莉莉想要取代自己的景象,甚至在自己的幻觉下,将莉莉杀害,这样她就成为了唯一的女主角。
我们能够在莉莉这个角色中看到“黑天鹅”的蜕变,因为自己取代了贝丝女主角的位置,妮娜也在担心同样的问题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她把莉莉当成最具威胁的竞争者,觉得莉莉在做着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事实上,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3、妮娜
整部影片在拍摄的时候没有采用外景拍摄,全部都是昏暗的色彩,镜头也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女主的那种压抑。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好胜心是非常强的,所以她会在意身边每一个人的表情,对她的看法。旁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在妮娜的眼中放大,放大成对自己的不满和嘲讽,她把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当做自己的假想敌,长期紧绷的精神状态对她的心里和情绪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正是女主这种苛求完美,时刻都在竞争的状态,才成就了“黑天鹅”,山键但是不幸的是,这样的黑天鹅,我们只能看到一次。
我们可以从妮娜不自觉的与维诺妮卡竞争、对于莉莉做自己的替补十分敏感、在舞台上过分注意台下观众的表情等细节感受到妮娜追求完美的心情。
其实这种心理很像有一些压力过大的高三备考生,想让自己的成绩更加完美,而过分注重身边人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和不安,以及伴随着焦虑而来的自卑。这些因素很容易的成为了干扰他们的因素,所以越是苛求完美,就越是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