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著名人物电影观后感

著名人物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5-23 12:26:00

⑴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苦求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于北 京,享年 98 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 疑和争论! ” 他说: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 今天掉下来, 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 他说: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 他说: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 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 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 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 白敬亏的中国中稿圆。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 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 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卖塌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 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 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 利, “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 呢?”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 果。 ”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 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 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 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 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 的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 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 最后做成了, 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在中山公园龙之梦电影院观看由陈坤、张雨绮主演的《钱学森》。

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拳拳爱国之情,让我感动。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终于如愿回到了祖国。

还记得在电影钱学森讲了一句话:“手里无剑和手里有剑不出是不一样的!”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里,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钱学森,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些优越的待遇,并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的开头和美国的《胡佛传》如出一辙,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场,只是陈坤的扮相比李奥纳多多了些正气。这是自然的,一个联邦调查局惹人争议的头头,和“两弹一星”的领军人物,气场怎会一样呢。

说起“两弹一星”,现在的我们因潜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对它研制之初给国人带来的亢奋和喜悦大约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导演张建亚考虑到这点,用几个纪录片的片段天衣无缝地插入影片中,使我们得以看到原子弹爆炸时,激情满怀的中国人欢腾的场景;看到毛泽东、周恩来以及钱学森当年的真实形象。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求学,在物理学导弹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为加州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在那个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但钱教授还是义无反顾决定回来。美利坚合众国于是千方百计滞留他,因为他们知道,钱一旦回国,中国的军事力量就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影片在这一“威胁论”上大做文章,无非是想突出钱教授的重要性。最后钱学森通过周恩来等人的帮助,还是突破阻碍,回国了。

影片的后半段,就以钱学森在国内的生活、研究为背景,设置了漫漫黄沙的导弹研究基地,模拟了几次导弹发射的场景。这些几可乱真的特技镜头将影片平缓的节奏搞出一些商业片的噱头,重在表现两弹无可比拟的威力,是很有创意的。但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个疑问:这么可怕的核武器为什么人们要去研制它?想到美国在日本投放的那两颗核弹,背部就会发寒。钱学森的朋友“友来”对此也有感触,钱学森的回答是为了抵制侵略,保卫国家:“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保证有一天,别人的核弹不会投到中国的头上”。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精髓就在这里。

电影《钱学森》是一部伟人的传记,除了钱学森在科学事业上的杰出表现,对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画:他和妻子蒋英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人心暖。蒋英为了丈夫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当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却并不遗憾,以为是“光荣”。饰演这两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轻演员,过半的英文对白,看得出他们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陈坤对钱学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张雨绮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样,奉献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时我会想,那一代的科学家和现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么。答案大约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用钱学森的话说,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

老师们、同学们:
钱学森——我国导弹,火箭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国“两弹一勋”的功臣,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这样一位伟大而又坚强的科学家,必定有着充满神秘感的一个传奇。我也在看过《钱学森》这部电影之后,了解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纷飞。他看到中国的科技技术远远低于其他外来侵略国家,因此而饱受欺凌。他不甘于受到他国的欺迫,依然出国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在屈辱中发奋学习,当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时,却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决心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中,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把毕生的精力与所学献给了祖国。
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爱国,他的坚定,他的创新。他是如此的爱国,面对他人的诬告,他在美国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钟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面对敌人多年的软禁,他丝毫没有屈服,而是寻找时机,争分夺秒地暗自研究,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难;这一切只不过是报效祖国!“爱国”两个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简单而又清晰:爱国,就是时刻把祖国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爱国,就是用尽所能的为祖国奉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也好!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之后又回想起来,我们,如何做到爱国呢?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本职工作是什么?不正就是学习吗?如果现在我们连最简单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报效祖国?分明就是无稽之谈!不去努力,不去创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责任?说要爱国,不努力,不学习,不创新,说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号,又能起什么作用?
现在是21世纪,一个繁荣而发展迅速的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的时代。生活条件远远比旧时好了很多,这也不正是我们报效祖国的好时期吗?不一定要成为名扬世界的科学家,不一定要成为享誉世界的伟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应做的,负好自己应当的责任,用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么会不是报答祖国呢?

观“钱学森”有感

鲁矿二小 蒲公英班 韩毓婧

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尽千辛万苦;他,为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谁,为祖国呕心沥血?又是谁,永远有着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他在离开祖国时,就在心里默默的说,“我一定会回来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的欢呼声中,在礼炮声中,也在钱学森的心中,诞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国去!

此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很不好,要钱没钱,要车没车,要设北美设备的情况下,他的心没有一丝动摇。而且,美国的条件优越,要什么有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钱学森都没有改变,如果是你,你一定会选择留在美国吧!

钱学森回国5年后,为祖国的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身龄98岁。

看看钱学森,为祖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有如此的爱国,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生活在这么优育

的环境下,就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好好报效自己的祖国。

观《钱学森》有感

鲁矿二小 蒲公英班 李晓慧

刚看了一个电影,叫《钱学森》。看完后,我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1955年钱学森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做出卓起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一位爱国赤子。

最令我难忘的是钱学森在美国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钱学森在美国努力完成学业,为的只是在回国后能 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一点贡献呢?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壮大,更加昌盛!

⑵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孔子》电影优秀 观后感 ,欢迎阅读!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1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 文化 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2

电影《孔子》想要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圣人形象”,更多的,依然还是从传记电影的受众角度出发,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情感里的孔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将孔子称之为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实在是太过遥远和飘渺,我们对他最直观的感受估计还是“仁义礼智”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头,估计很大一部是因为我们深受儿时课本上插画的影响。所以对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而且经过了每个人自己的不同想象。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对导演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无论她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观众都有可能接受,因为观众并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仪态和举止。但另一方面,这种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会让很多观众反感,毕竟,通过现实的荧幕表现出来孔子这个形象,未免会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依旧执着于孔子圣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样也没有放弃对孔子个人情感细节的表达。导演希望借于此,向观众们重现一个既为凡人也为圣人的孔子,所以才会放入那么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卖点的周迅版南子。

导演大胆的给孔子配了一个小三,而且是一个跟孔子一样非常聪明的小三。“子见南子”这样一个 传说 中的 故事 ,被导演处理的暧昧不已。史记里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面对弟子子路的不高兴,孔子是发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见南子的时候发生了何事,历史上并没有定论。因此导演做此番演绎,虽说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维护了孔子的形象,将其对南子的态度处理的不卑不亢不过不失。同时,又让其间充满了想象的意味,照顾了商业上炒作点,让两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这一段,是让导演煞费苦心的。

撇去这些争议点不谈,导演将孔子的一生浓缩在了这部电影里。从孔子在鲁国开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游走列国,直到最后孔子驾鹤西去。很明显,电影有限的长度必然容纳不了伟人真实的一生,导演胡玫是抓住了几个关键的片段,时间的变化就交给了字幕推进。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绘了孔子人生历程中所遭遇的幸运和坎坷。而将这些片段整合起来之后,导演是想用孔子这一生的进程,塑造一个心怀家国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伟人,将他此生的贡献和遗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孔子秉持着“仁爱”的理念仕官与鲁国,但这些在当时那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紧张年代,这样的思想未免太过于超前。因此,他游走他乡,传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时间,他都在各列国游荡。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再也不过我政事,而是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却无从施展,还不时的卷入政治斗争当中。这里面,孔子该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虽然致力于构建有血有肉的圣人,却还是以十分单调的方式进行。对于孔子心理细节的刻画,实在太少,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感受到那种悲切。导演虽然想拉近孔子与我们的距离,但看电影的过程,我们到底能否如导演所愿,亦或如周润发所讲看了这部电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怀疑。

正如大家所说,这个影片太平,就像一个没有发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样。让我又想起那个关于父亲是建筑师的笑话,从电影看来,《孔子》这部电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称得上是一个好导演,但绝对是一个好的建筑师。在她的手下,电影以四平八稳的姿势向前推进,配角个个要么有勇,要么有谋,而且表露的都异常直白,十分打击我们对孔子弟子的想象。当然,他们对老师的忠与诚在电影里是一览无余的,就像孔子出走鲁国时众弟子用行动支持,这里虽然是一个刻意制造的煽情点,但实在是直白的像舞女,远不如轻解罗裳来的有韵味。

而对于伟人伟大的描写,电影也是为伟大而伟大。电影里的孔子字字珠玑,即使生活中,这样的讲话方式也不在少数,这样刻意的将人们熟知的 名言 表现出来,也许具有历史的可信度,但却造成了观众观看时的别扭。毕竟,虽然电影是描述历史人物的电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应该贴合现今观众的心态与欣赏方式。

对于孔子这个人物,我们心怀敬意,对《孔子》这部电影,我们却心态复杂。首先,对于导演将孔子这样一个非常厚重与伟岸的人物搬上荧幕,我们钦佩她的勇气和魄力。而对于电影中对孔子不遗余力的全方位描写,我们也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一部国产片来说,《孔子》仍然还是继承了国产片的传统,就是大气有余、回味不足,总会缺少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对于国产片的失望,其实也是大家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少一些噱头,多在电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与真诚的工作态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给观众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干涉,反倒会激起观众的反感。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3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 教育 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4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5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

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

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将亡之时,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孔子》电影优秀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观看电影孔子优秀观后感范文大全

★ 电影孔子优秀观后感500字作文

★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 最新优秀纪录片孔子的观后感大全

★ 影片《孔子》的观后感心得

★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 电影孔子观后感

★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 孔子电影观后感

★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⑶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邓稼先电影观后感初中6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1

邓稼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从小就听说过,这次终于有机会详细的了解他。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看了《邓稼先》这部电影后,他的形象总是让我难以忘怀,脑海中总浮现出他的模样:在那张朴实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双眼睛代表着他对事业的渴求和真诚;他那双粗糙的手上,留下了无数永不磨灭的伤疤,那疤痕就代表着一个奉献着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和勤劳。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邓稼先怀着坚毅执着的信念,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不求回报。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不怕困难、不怕打倒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走过艰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伟大成果,他的事迹才会广为流传感动人间,他的精神才会激励着一个个前赴后继的科研者。

邓稼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敬佩和爱戴呢?那是因为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身躯完成着神圣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为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光荣岗位上,他为了祖国奉献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2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的历史,那时的人们遭嘲笑受歧视,而国家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让暴雨拷打让狂风肆虐,两弹元勋邓稼先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他担任制造原子弹的重任,七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造出来第一颗原子弹,它的威力是美国在日本广岛扔下原子弹威力的2倍。从此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时代成为历史,中国人终于有了铁的脊梁站直了腰板。

他一生从事我国的核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默默无私的奉献,工作是他的全部。后来因核辐射他得了癌症,病床上他仍在研究,为了国家为了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邓稼先为国为民奉献了一切,因为工作他的身体遭辐射后得了癌症,不久去世,享年62岁,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祖国,他的一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爷爷这种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我,从此以后,我要向他学习吧!学习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

我要学习他的精神,认真学习,长大后也像他一样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此我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作业,让自己能德智体全面发展,长大后能为祖国添彩。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3

晚上,我跟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片子名字叫《邓稼先》。电影没开始,我就急不可待地问妈妈了好多问题,“邓稼先是谁呀?”“他是怎么死的?”“他又是干什么工作的?”等等问题都从我那个爱问问题的小嘴里冒出来。我的好奇心让自己不停地有东西要问,直到电影开始了,我才暂时停止了提问。

在看的中间,我还是管不住我的嘴巴,一个又一个问题接二连三地蹦出来。一开始妈妈还仔细地给我讲解,到了后来,妈妈可能怕影响周围人看,就低声地敷衍我,说:“你仔细看嘛,我也不知道。”我也只好把问题藏在心里。

邓稼先因为工作要保密,和家人要分开很久很久。他的儿子要求爸爸再回来的时候带自己到动物园看老虎,可邓稼先一心想着工作,却把儿子的话听成了看老鼠,我笑得喘不过气。

看着看着,我终于差不多明白了意思,邓稼先是制造原子弹的,他在一次发射失败时受到辐射使身体一天天弱下来。在邓稼先临终前,他的女儿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在邓稼先见到久别的女儿时那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让我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邓稼先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4

看完电影《邓稼先》后,我认为邓稼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为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默默地在为自己的国家奉献。更何况如今贪官污吏遍地丛生,能够有这种觉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看到过一则笑话。官员一拜访官员二,看到他的豪宅,就问他是怎么变得如此富有。官员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桥:"我吃了这个工程的20%"。后来,官员二拜访官员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宫一般,就问了同样的问题。官员一指了指没有桥的河说:"我吃了这个工程的100%"。如此调侃,可见这种行为早已变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可是邓稼先却没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当他被告知马上要参加的工作需要他放弃自己的光明未来,从此销声匿迹,他仍然毫无返顾地接受了。而这件事是他最亲的亲人也无法知道,而且会让他远离他们。这份工作,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并且忍受远离家人的痛苦。按现代人的价值观,这绝对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工作。可邓稼先还是同意了,并为这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为了国家放弃了利益、名声与亲人,为他赢来了无数好评;而现在有无数人,不是成为金钱的奴仆,就是成为权力的木偶,为了这些他们牺牲了尊严与地位,有时甚至违法,却只"赢"得他人的唾骂与鄙视。所以,邓稼先的这种为人,值得我们学习而它们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5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邓稼先》。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故事片。

电影主要讲述了邓稼先从美国留学结束后,回到祖国,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上级领导让邓稼先承担设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任,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经过他和战友们的刻苦钻研,周密计算,历经两年之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破了,邓稼先的同学杨振宁知道消息后,回国看望邓稼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听说是由两个美国人帮助设计的,是真的吗?”由于工作上的保密要求,邓稼先默不作声,后来,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件事,决定让邓稼先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杨振宁,杨振宁听到消息后,兴奋得流下了热泪。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技越来越发达了,邓稼先和他的战友再次研制成功一枚氢弹,结果发射后,没有任何声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急需有人深入发射现场查看动静,谁去?邓稼先不顾危险,一马当先,和一个司机坐着吉普车来到离发射现场不远的.地方,车停下后,邓稼先没有让司机陪他一起去,而是孤身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发射现场,邓稼先看快找到了氢弹没有爆破的原因,但是同时邓稼先也受到了强烈的核辐射。

他踉踉跄跄地返回到吉普车上,回到了营地。结果,两年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邓稼先是一位热爱战友,高度负责的人,我也觉得我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朋友像邓稼先对自己的战友一样,我的学习应该像邓稼先对待研制原子弹一样高度负责,邓稼先是我的好榜样。

我决定,等我长大以后,也要向邓稼先一样,做一个爱国的、杰出的科学家,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6

今年寒假,我有幸通过荧屏认识了一位科学伟人——邓稼先。

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十分落后的时期。邓稼先在隐名埋姓的情况下,被派往他地进行极为危险的工作——研制原子弹。原子弹的材料有一种放射性的物质——铀。人体如果被辐射,将患上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邓稼先经过了深思熟虑,告别了家人,踏上了旅程。

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邓稼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他和同事经过8次计算,验证了外国科学家留下的数据。但是,在制造中,一个车间发生爆炸,很多心血都白费了。但是邓稼先毫不气馁,在一切重建完毕后,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经历了许多个日夜,第一颗原子弹终于造好了。大家都穿上了军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西北核试验场。不久,喇叭声中响起了:“10,9,8……2,1,起爆!”只听到“轰——”的一声,一朵黑红相间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爆炸成功了!看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也很高兴!

在后来的一次和试验中,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但是大家都没有听到声音,邓稼先觉得奇怪,就自告奋勇地说:“我去看看!”其他同事要求同去,他担心危险,拒绝他人同去。他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查看事故,结果不幸受到了辐射。

后来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他离开了工作岗位,临终前还不忘撰写文章。他的这种不畏困难,遇到危险从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者,他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7

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看了《邓稼先》这部影片,这是一个关于爱国主义的叙事片。看完之后,我内心对邓稼先爷爷充满了敬佩之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美国留学后的第九天,回到了祖国,和他的妻子、孩子过着幸福的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上级领导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担任设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部主任的重任,带着十几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毕业的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成功在西北大漠上爆炸了。随后,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又成功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在1979年9月13日的那次空投核试验,降落伞未打开,核弹落地也没有爆炸,邓稼先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穿戴着一身防辐射的设备独自一人去寻找那颗氢弹,随后他便得了不止一种癌症,住进了医院,在两年后的7月29日在北京不幸去世,终年62岁。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邓稼先不顾赵敬璞副部长和司机的阻拦,还呵斥副部长,不让他们一起跟过去,还有基地的领导陈彬,他说:“老邓,你不能走,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邓稼先听后激动不已,但依然没有听从多方劝阻,毅然走进了爆炸区去寻找这枚氢弹。

这部影片的叙述重点是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妻子许鹿西,我认为这部影片过多地突出了杨振宁先生的重要性,跟邓稼先同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邓稼先那优秀的品质。

让我们祝福国家的强大,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⑷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

周星驰的电影陪伴多少人度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光,在大笑中我们看到一个个小人物不屈不挠的挣扎奋斗 故事 ,在星爷的电影中开始笑中含泪,那是我们已经长大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周星驰电影 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篇1

一开始确实看不太起劲。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怎么能如此狗血且倒霉?一开始的如梦就是反映社会上的众多小人物,工作各种遇瓶颈,爱情不如意,虚假的友情,家人失望。最后获得了成功。许多人影评是说其实周星驰拍的是他自己。马可和小米生活中也是有原型。是不是自己我不知道,但是我看了的感觉就是,有些地方矛盾特别明显,一是马可啊知道如梦名字,下一秒就找到如梦家。二是他说看不到网上的名单,结果订机票,如梦妈妈立马拿出手机。还有就是,结局太快了,后面剧情节奏太快了,让人太仓促了。

硬如钢筋混泥土般的植入,毫无努力毫无实际行动的如梦的“追梦”之旅,在出租屋里憧憬着最美好的窗边剪影,有着周星驰风格的影片也带着在大陆演员身上揉不进无厘头演绎风格的失真。这是观影结束后的第一感觉。

回到影片剧情,为什么如梦一直需要忍受周遭不理解呢?如果周遭的环境是无法孕育出梦想的土壤,那么坠毁只能是曾经如梦自己的所有青春热血,处在进无可进的时空里,如梦仿佛从不再如同常理考虑事情,而周围人与如梦从来没有过相似之处,一个都没有,每一个的出现或正面或反面都在指出她的“疯狂”之处,那么期待“女主角”的泡沫,从一开始就已经破碎,这是小人物悲剧的基因。

问题一是如果如梦能演戏即是幸福满足,问题二是在演到影后才是幸福才是追求,可惜没有问题一,也从来不存在问题二,如梦从来只是一个背景板一样的存在与拍戏现场,演员还真的是很远,至少在影片里如梦从来没有去做过一件和获得演戏机会的事情。

没有条件,跑再多龙套都不过是重复无差别工作而已,工作的人那么多,又有几个真的成为了个中里手?如果如梦存在现实原型,我倒是宁愿相信她在相信梦想的每时每刻都是她幸福感的真实诠释。西西弗斯的巨石从来只留给主动背负的人。

说回到演艺界需要身段样貌都出色,才华也要出众,特型演员总归是少数,祖师爷赏饭吃就是拥有先天的优异条件,再有是观众缘即是玄学又在情理之中,总之一定要有可以打出去的牌,演员鄂博正规科班央戏表演系出身,拿过很多喜剧大赛的好名次,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大腕的喜爱,不能说没有实力,但总是缺一点什么?

仿佛缺的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她也曾说过,同学说她不够漂亮,很难轻易得到重要角色。不够漂亮是真的不够漂亮,从国内的参差不齐的偶像女团出道到各类女主播的争奇斗艳,仿佛“一副皮囊”就是入门的入场券,暗流涌动之下的惨相,无人愿意睁眼看一看。

再讨论一下,哪些扎心的梦想和避无可避的贫瘠现实!演员这条路从先天到后天都对如梦紧闭了大门,但是她就是有自己一颗执着的心,她执着于自己的演技,但是演技依然浮于表面,她坚信自己可以靠努力获取机会,但是真正的机会就在她眼前她也从没有抓住,所有从她眼前错过的机会,无一不昭示着如梦没有任何入场砝码,如此作为观众我们只看到了没有实力却在做梦的女主角在付出了十多年依旧没有具备追求梦想的实力,如梦的父亲被安排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反差对比角色,他反对的真实,他为女儿强出头也非常真实,人物接地气,也很立体,果然演技这种东西虽然每一个人各有自己的见解,但实际优秀的人物还是会得到充分的认可。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篇2

电影看完 ,多想了点,写出来,但愿不被人说是我想多了。前半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周氏喜剧无喱头风格,当人鱼与人的仇恨演变成清新脱俗的爱情后,全场为之笑得人仰马翻之际,突然!戏风一转,无情的屠杀开始,瞬间,仿佛《金刚》结局的翻版,再突然!峰回路转,修正错误的人类与恶势力展开决斗,结局却风平浪静,还唯美于 传说 中的人鱼。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一滴水和一口空气是干净的,那赚再多的钱也没用”,很遥远却又相当环保。这是一部环保与政治经济的博弈之作。

今年1月23日,广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有报道说周星驰缺席,又说他四年委员任期“零提案”。

“星爷”可能真的没有时间去开会了,他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太阳就要下山啦”。政治会议和 春节 黄金档的电影,受众不同,效果迥异。会议开了那么多,说和不说差不多。可环保还是要“从娃娃”抓起,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光与影、乐与悲中我们已对周星驰导演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影响了一代人,《喜剧名星》、《少林 足球 》、《功夫》、《长江七号》,“为了世界和平”,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励志和责任。何谓匹夫有责?此为是也。

还有报导说春节这两天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在中度污染中度过,什么PM2.5,PM10,反正是污染了。

我们用30年的时间换来了所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排名,却牺牲掉换不回来的空气和水,可能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生命去偿还对大自然的亏欠。我们用造假换来短视的高增长,却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民族品牌。洋人看不起天朝,因为你们能把有毒食品卖给同胞,用腐败换来的货币 出国 装孙子,就像片中在街头拿1亿也换不来一辆可以逃离拥堵的电动车一样,人家只要踏踏实实换来的财富。

2014年夏天陈光标跑到纽约当街送钱给穷人被拒,他不知道什么叫“尊严”吗?简单粗暴地认为扬眉吐气了吗?《纸牌屋》里那个拒绝了议员夫人 20美元施舍的黑人,其实是在告诉统治者“制度,是你们制订的制度让我流离失所,我不接受你的施舍,你可以给我工作,却不能让我没有尊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气节,2500年过去了,美国黑人可能不懂孔子却知道廉耻。

周导演的作品嬉笑怒骂,却深刻入心。

夜已深,可能,真的有点想多了。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篇3

首先个人非常期待周星驰这部《美人鱼》,不管怎样,星爷他都是目前国内最良心最负责最天马行空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人前三位之一。在这个国产烂片盛行的如今,偶尔一部精良是不够的,中国需要更多像周星驰,徐克,陈可辛等这类对商业电影质量有高标准要求或像贾樟柯,娄烨,许安华等这类对文艺片有独道眼光的电影人。

再回到周星驰的电影,他个人的作品更是经过了数次转型,这也是他在华语影坛保有无限市场号召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他最初年轻时闯入市场的"插科打诨""咸湿屎尿屁笑话"满目的式的喜剧开始(如《师兄撞鬼》《赌圣系列》《情圣》《鹿鼎记系列》等等),再从他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对电影剧本或制作进行一些干预(如《如唐伯虎点秋香》《国产淋淋漆》《大话西游》《食神》)等等,就在他"喜剧之王"在一步一步稳定的时候,他俨然慢慢将自己打造成了"悲剧之王"。

1999年《喜剧之王》的人生经典,2001年《少林足球》的励志人生,再到2004年《功夫》的黑暗童话。他似乎总是走在了时代前沿,票房一步升天,当然也会有一些"质疑",而这部分"质疑"的人显然太不了解他了,显然内心太空虚了,根本没有跟着周星驰一起成长,他们只是习惯和喜欢屎尿屁式笑话。而星爷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他的内心即使"童贞",即使"幼稚",可他哪能那般"糟蹋"自己的专业,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可以掌控整个电影流程的家伙了,不再用看那些爱财如命的"老板"脸色了,他要拍真正的电影,真正有人生的电影,当然他还是保留了他一些擅长的幽默搞笑,更为了打开国际世界,打破语言幽默的圈,用动作幽默代替了很多语言 文化 幽默,如《少林足球》《功夫》。

接着2008年他主演了自己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长江七号》,这部电影却被很多观众说,怎么这么"幼稚",没那么好笑了。可他将这部充满父爱的电影拍成了 儿童 电影,并作为了自己大银幕前的最后谢幕,是有他的用意的。也许这和周星驰他个人的童年或成长有关吧,那年他47岁。

再就是2013年他彻底"躲"在幕后所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这是一部有史以来和原著描述最为贴近的影视作品。既血腥,又暴戾,但也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大爱和小爱,大概这就是一个51岁的孩子王的内心童话。这部电影充满了佛教韵味,但又那么的让人乐,惊,怕,伤,泪,望,周星驰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电影人。

而即将上映的这部《美人鱼》,据说是一部贴上了爱情喜剧科幻环保等标签的周星驰电影,没错,他又一定的走在了时代前沿,只因为他是周星驰,为电影付出了一生的周星驰,对得起观众票价的周星驰。感谢您,星爷,只有您既让我们笑过,又让我们哭过,而又始终没有从我们生活中真正离开过。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篇4

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鱼吗?美人鱼,一直只存在于童话当中,它是安徒生口中的追求爱情的善良人鱼,也是中国古代 神话故事 中拥有强大能力的战士。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了新上映的一部电影——《美人鱼》。

影片开头播出了环境污染的一些片段,的确让人看的触目惊心,同时这也让我知道了整部作品的中心点,也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虽然里面有一些情节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它带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感动。

这部电影最让我难忘的一段情节,就是人类捕杀人鱼的场景。疯狂而又贪婪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不惜滥杀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竟然对珍贵的人鱼下毒手,简直太可恶了!看着大海一点点变成红色,看着人鱼被无情的捕杀,我的心真得好痛!

正如电影中美人鱼——姗姗,所说“如果我们有一天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即使我们再有钱,也是死路一条。”的确如此!其实我们也是环境中的一条鱼,试想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被无休止的污染,被无休止的破坏,即使我们有再多的钱,我们能活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人鱼》这部电影给使我们每个人警醒:金钱不是万能的,不代表一切,不是你的生命。因为我们有金钱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保护地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是时候了,横下一条心吧!打一场改善环境、保护地球的攻坚战、持久战,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篇5

如果说什么电影最打动人,我想应该是抒写真实人生的电影,因为这类电影最真诚,所以最动人,《喜剧之王》无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1999年,世纪之末,周星驰推出了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喜剧之王》,记得我上初中时就看过,当时觉得一般。但随着我的成长,越来越认识到电影里的人生蕴含着一种可贵的精神。正巧学校举办读书观影征文活动,我就以观后感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记得影片一开头,主人公走到海边冲着茫茫大海喊出“努力,奋斗”,然后轻轻转过身走出镜头。当看到这样的开头,我就隐隐觉得这部影片与周星驰以往的无厘头风格不同。影片的主人公叫尹天仇,是一个跑龙套的临时演员,平时多数时间在社区福利院做杂务。他热爱表演,一心想成为一名演员,却屡遭别人的冷眼和嘲笑,但仍坚持理想。影片主要表现的就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奋斗历程。虽然延续了周星驰一贯的喜剧路线,但观众的笑中往往带着唏嘘与悲伤。

执着与单纯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跑龙套的尹天仇总是怀揣着一本俄国喜剧大师斯坦尼福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身修养》。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时常令我发笑,但这笑中带着感动。诚然,天仇未必能看懂这本书,但是他之所以时常手不释卷的将它带在身边,就是因为他对表演的执着。天仇对表演执着的例子在电影里举不胜举。

看过的朋友,还记得那两场桥段吗,当天仇第二次去找那个片场助理sunny,说演什么都行,不要钱都行,只要有个便当;另一场,娟姐告诉他让他做男主角,问他有没有问题,他说:“是不是每天都可以有便当吃?”多么单纯的想法。天仇是真的喜欢表演,只要有口饭吃,就要坚持表演,执着梦想。其实执着往往是伴着单纯的,之所以执着是因为单纯的喜欢。

卑微与自尊

“屎,我是一坨屎。命比蚊便宜,你开奔驰,我挖鼻屎。自知死也再难移。”当听到这首影片插曲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心酸,尤其是那句“自知死也再难移。”尹天仇是个勇敢的人,很少有人敢用本就少的可怜的底本,来搏自己那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梦想。但其实无论天仇怎么执着于表演,甚至于他的演技多么出神入化,他都是个卑微的小人物,总是被人任意的奚落与践踏,这仿佛是他的宿命。记得影片开头部分,天仇为争取一个跑龙套的机会,给助理sunny表演紧张的表情。说实话天仇的表演很到位,但最后sunny还是不屑地一扒拉天仇的头让他滚一边去。其实sunny一开始就不准备给天仇机会,只是带着调侃的心态愚弄一下这个卑微的小人物。天仇几乎每次表演都被“不厌其烦”的这样奚落。

记得天仇第一次见到坐台小姐柳飘飘时,被飘飘露骨的嘲笑为“死跑龙套的”,但天仇却总是正经的回应说:“其实我是一名演员。”在多次遭飘飘嘲笑后,他也有他的情绪,他说了一句:“其实你们出来卖的,如果懂得尊重一下别人,那别人……”但这话还没说完,就被飘飘打断了。其实小人物就是这样,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在自尊受到伤害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伤害别人的方式寻求心态上的平衡。“其实我是一名演员”,天仇的这句口头禅乍一听很有喜感,而谁又能体会天仇这句话背后因为别人嘲笑自己梦想的心碎呢?这句口头禅是天仇在屡遭侮辱后,变成了天仇维护自尊的最后防线。当然,天仇始终是善良的,当飘飘愤怒的站起来说:“你说什么?”时,他立即说:“对不起。”

理想与人生

人们可以嘲笑一切,但你不能嘲笑你自己,更不能嘲笑梦想。

在天仇心中,表演不是工作,而是实现生命价值的理想。天仇视表演为生命,“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追问:面对残酷的现实,我能否坚持理想。正是这样的叩问,是天仇坚守表演的信念。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天仇和飘飘并肩坐在沙滩上看海。夜已经很深了,四周漆黑一片。飘飘叹了一口气说:“你瞧,多黑啊,什么也看不到……”。天仇顿了一下说:“也不是啊,天亮了就会很美!”影片中的这段话隐喻了天仇对理想顽石般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乐观。天仇的坚持、信念让人感动,人生往往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不一样的结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娟姐告诉天仇他不能出演男主角时,他极为沮丧,甚至连剧本也差点扯破,看着失落的天仇坐在大雨中迷茫无助叫人好不难过。但是随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片场当场务的达叔其实是卧底警察,达叔要天仇协助破案,于是天仇得到了一个在现实中表演的机会,并且这一次不是跑龙套而是男主角。至今记得卧底警察达叔自曝身份时说的话:我其实是卧底,不信啊。我比那些所谓的演员更加专业、更加高尚、更有技巧。因为我每天的生活都在演戏,虽然我没有剧本,但我绝不会NG,因为我一NG就可能连命都丢了,我才应该赢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啊,世界上真正的演员往往不是学院派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表演我们自己的人生。多年之后,我似乎才有些懂了,其实尹天仇的理想不一定是成为演员,而是去抒写自己忠于表演的人生。

有人说真正的喜剧就是悲剧,一部喜剧如果能让人笑着流泪,那么他就是喜剧之王。之前对这句话有些懵懂,但当我看过《喜剧之王》的海报时,我懂了。海报上的尹天仇面对着太阳,微笑着,流着泪。

《喜剧之王》是一部无论是周星驰本人还是观众都很感动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导演拍了他自己、演员表演了他自己。人们总是看到影星表面的光鲜,试问周星驰曾经跑龙套多年的往事又有谁知晓。周星驰在这部电影里把小人物尹天仇为梦想奋斗的辛酸,以及对“我是一个演员”信念的执着塑造得淋漓尽致。

看过影片的我不由沉思,问问自己,大二的我是否还走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路上?是否还记得入学时的激昂斗志?

最后,我似乎明白了任何伟大都是从执着的追求、单纯的喜欢中诞生的,任何成功都是经历了漫长的默默无闻甚至卑微的岁月。

也许哪一天,或者就是明早,我要站在宿舍的阳台上,面对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喊出我的心声:努力、奋斗!


周星驰电影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感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周星驰美人鱼影片观后感精选

★ 有关《喜剧之王》观后感范文5篇

★ 周星驰电影美人鱼观后感

★ 周星驰美人鱼观后感3篇

★ 周星驰美人鱼观后感

⑸ 雷锋电影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雷锋》这部电影后,雷锋光辉而又伟大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的心中思绪万千。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作为一个普通士兵,他用他那短暂的二十二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放出了熠熠的光辉。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雷锋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把平时俭省下来的积蓄寄给战友困难的家庭,寄给遭受灾荒的不相识的人们。他用业余时间辅导驻地附近学校的孩子们,他用自己的钱为丢了车票的旅客买票,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服……雷锋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做好事。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这些事情也许称不上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好事,犹如一砖一石,构筑起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厦,高高地耸立在人民的心中。如今,人们还把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称为“活雷锋”。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谱下了一首首助人为乐的新曲。抚顺发了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就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我还记得电影中雷锋叔叔在抚顺上寺水库抗洪救险的情景: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洪水肆虐,身体虚弱的雷锋,忘记了自己的疼痛,他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过膝的稀泥,挥舞铁锨,猛力挖掘泄洪道。天很黑,一时找不到铁锨,他就用手挖,挖一块,甩一块……雷锋在这场战斗中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牵着思绪,我又想到了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学习雷锋的精神,我反思自己,平时在公交汽车上,有老人在身边时,我总是舍不得让座;在学校,有时我不能很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观看了雷锋的电影后,我的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以后,在公交车上,我一定给老人让座;在学校,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同我进步,同我成长。我一定把雷锋的精神作为我行为的准则,做一个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雷锋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他那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精神还在人间。让我们人人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活雷锋,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吧!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形象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记忆。雷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不少人以他为榜样,默默地奉献着。

⑹ 谁给我篇电影贝多芬传的观后感啊

举凡名人的传记影片大多不脱事无巨细地罗列人生经历的窠臼:单线程地描述诸如早聪早慧的成长烦恼,一波三折的事业成败,花团锦簇的情感经历以及命运多舛的个人传奇.......凡次种种如同一份参加招聘的个人履历,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铭,对于籍此缅怀膜拜抑或八卦猎奇的观众们来说,看多了未免起腻,嘴里淡出鸟来。于是,根据"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当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被反复重复以至于观众大量流失票房业绩惨淡之后,穷则思变的电影人学会了"歪解""曲解""反解"这些出奇制胜的法宝从而中咸鱼翻身。近在内地,有诸如霸占内地电视时段多年,流毒甚广的"戏说某某"系列。远到好莱坞,就有这一部对贝多芬的生平做大胆猜想,试图解开贝多芬生平一大谜团的"永恒的爱人"。

说起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亲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咱们的小学课本里。不过最突出表现其价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课"。每次学校发起活动,号召向张海迪学习的时候,贝多芬必定会被拿来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还有另一位大叔"奥斯特罗夫斯基"。这两位"身残志坚"派的左右护法,经过思想老师人肉大喇叭长期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对我形成一种误导,那就是他们身上摒弃了人性上一切缺点弱点,由特殊材料制成,生来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活着。如同最高指示教导我们的,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贝多芬终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识形态拔高到"为音乐保持了童贞"的地步。这不禁让我这个每晚放学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么好菜的追求"低级趣味的人",对贝多芬这尊不食人间烟火的乐圣敬而远之。可是这一印象,很快在某个暑假被一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打破了。对这本杂志,相信当年的文学青年们都不陌生,这是一本销量堪比《故事会》格调类似于今天的《万象》的杂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讨探讨理想,搞搞小布尔乔亚小情小调为主,是当年小资文青预备役的阅读宝典和时尚符号。颇像今天的张爱玲春上村树或是一个礼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风就要跟的有格调,至少当时读《读者文摘》算是有格调的。于是放假也别闲着,要鞭策自己上进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合格的文学青年。终于在某一期的《读者文摘》扉页上,在这个通常挂满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与贝多芬的三封情书《致永恒的爱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当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愿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将设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当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种生活!!---我到处为人们的善意所追随,自己觉得不配有此,也不愿有此,而人对人的谦卑,使我心痛,当我在宇宙的总体中视察我自己是什么,而世人所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又是什么,当我想起你也许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来了---你固然也有爱情,但我对你的爱情更加浓厚---在我的面前决不要把你自己隐藏起来---祝你夜安---我必须去睡。唉,上帝呀—我们相距这样近!又这样远!我们的爱情岂不是一种真正的空中楼阁---可是他也和天一样稳固的。"当这样饱蓄激情,激扬爱意的文字大面积向我袭来时,我被震得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个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贝多芬吗,这就是"把童贞献给音乐""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贝多芬吗?"当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时,我的思绪都奔向你,我永远的爱人。有人快乐,有人哀伤,等命运之神垂听我们的话语再静待结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则,宁可不要活。是的,我们非如此不可。""我们的爱情除掉经过牺牲与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实现,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变。---天呀,你试看一看美丽的自然;对于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宽心些---爱情要求一切的一切,这完全是对的,我对于你,和你对于我都是如此---我必须为我和你而生存......"这些灵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个以音乐为使命心无旁骛的贝多芬吗?鉴于此前,我对情书的认识只限于徐志摩《爱眉小札》里"爱你的摩摩"以及琼瑶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怅",陡然见识这样大气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书,顿时自惭形秽起来,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这让我对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我开始慢慢接触他的音乐作品和传记,以及反应他生平的各种电影作品。而动力,就是他这三封《致永恒的爱人》的情书。

究竟谁是这位"永恒的爱人",谁曾经如此被贝多芬热烈而崇高地爱过,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数的学者对此发表过看法,意见都不能统一。就因为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所以影片《不朽的爱人》剑走偏锋,以此为线索,还是比较冒险的。而精彩的看点,也就在本片如何寻找这位"不朽的爱人"又如何自圆其说上。

影片以贝多芬的葬礼开始,他的学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申德勒发现了三封他写给"不朽的爱人"的情书,根据贝多芬的遗嘱,他的财产也遗赠给这位神秘的女士。为了执行先师的遗愿,申德勒踏上了寻踪之旅。


I."当我到达那寒冷和最危险的顶点时,我的心如同夜间的花朵把自己关上"---贝多芬与茱莉亚


影片:申德勒拜访的第一站,是维也纳的茱莉亚.琪夏尔蒂伯爵夫人。当年正值二八年华的茱莉亚,从意大利赶到维也纳的表姐家,去听仰慕已久的贝多芬的演奏会。大厅里有位年轻俊朗的男子正在弹奏《悲怆奏鸣曲》,茱莉亚因为迟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一个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从沙发后面冒出来,对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这次邂逅促成了贝多芬当上茱莉亚的钢琴老师,两人由此迅速堕入爱河。正当两情相悦的蜜运期还在胶着时,茱莉亚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弹奏《悲怆奏鸣曲》是被贝多芬恶批的那位帅哥。茱莉亚向父亲表示自己心有所属,希望嫁给贝多芬。父亲不得不向女儿坦言,社会上对贝多芬已经耳聋的言传声嚣尘上,要继续两人的关系必须对贝多芬进行一下考验。于是,以测试新钢琴为名,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从指间流淌下来,他俯下身把耳朵贴在琴键上感受着音乐的流动。而在隔壁通过窥视孔观察这一切的茱莉亚也被这一幕打动了,茱莉亚悄悄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头,说父亲会答应他的求婚。刚刚还沉浸在音乐中的贝多芬,此刻暴怒了。对桀骜的贝多芬来说,这种试探是一种侮辱,是对他感情的一种掠夺。他愤然离去,而黯然神伤的茱莉亚最后还是嫁给了那个三流的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当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后,茱莉亚唏嘘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

史实:贝多芬与茱莉亚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与郝思嘉式充满戏剧性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历史上茱莉亚对贝多芬的爱情,绝没有影片中这样罗曼蒂克。两人相识于1800年,旋即堕入爱河。1801年,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说她是"一位可爱迷人的女郎,她爱我,我也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对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虑"不幸的是,她不属于我这个阶级。"果不其然,茱莉亚的感情迅速冷淡下来,把热情转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贵族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聪加失恋的双重打击,使贝多芬陷入绝境。在茱莉亚与伯爵热恋的1802年,贝多芬试图自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你们这般人,把我当作或让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侮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由!"。所幸的是,这种身心两方面交织的绝望和痛苦并没有把他击垮,正如遗嘱所说"是艺术!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至于茱莉亚是否看到过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忆起他"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贵,拥有优雅的情感和修养。"至于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确是贝多芬题献给茱莉亚的。当时其实叫做"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后因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布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做瑞士卢塞恩湖上的夜色,于是聪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为这首曲子的标题流传至今。这首作品以爱情安抚焦虑不安的灵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见当时的贝多芬是如此热恋茱莉亚。但随之而来的痛苦和绝望把贝多芬推向了与外界隔绝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灵关上,幽闭到自我的世界里,只用音乐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声音之间,某种东西在垂死挣扎"---贝多芬与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过茱莉亚的指点,来到了中欧。茱莉亚认为这位"不朽爱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们相识于一场糟糕的音乐会。当时贝多芬由于耳聋,把一场音乐会指挥得七零八落。在众人的嘲笑讥讽声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搀扶他走出大厅。在那一刻,两个心灵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独居的女伯爵带着三个孩子居住在维也纳,而拿破仑征服欧洲的铁蹄踏碎了他们安宁的生活,战争又夺取了她小儿子的生命。对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乐,他说"让我们以音乐来表达吧"。战后贝多芬和安娜还有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了一个庄园。安娜对申德勒表示,与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两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相互依恋,如胶似漆。贝多芬称女伯爵为"忏悔之神",对她无所不谈。当申德勒庆幸自己找到了"不朽爱人",决定把三封信教给安娜时,安娜拒绝了他。安娜自认自己绝不是这位神秘的爱人,因为她知道在贝多芬内心一直有一个隐秘的爱人。于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实: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贵族约瑟芬.冯.布朗斯维克女伯爵,她与贝多芬的感情开始于1804年。当时她是位风姿卓越的少妇,曾经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贵族,新近又成了寡妇,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维也纳。贝多芬曾在1805年与她热恋,并给她写了不少情书。可她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准备好与贝多芬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她说"我对你的爱无法言喻,正如一个温柔的灵魂对另一个的爱,"并且强调"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约定吗?"她与贝多芬的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久,并于1810年又嫁给了另一位贵族。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在音乐上横扫欧洲的贝多芬会在爱情上屡战屡败。在那个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出身寒微的贝多芬纵使有着广袤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激昂的生命,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爱的权利。本该是抚慰孤独灵魂的爱情,却成了一剂毒药,感情激越如贝多芬,也许不得不饮鸩止渴吧。



III."我爱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爱"---贝多芬与乔安娜

影片:经由安娜的指点,申德勒回到德国,拜会了贝多芬的弟媳乔安娜。因为女伯爵认为,乔安娜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乔安娜是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让乔安娜确认时,乔安娜承认,自己就是信中所称的"不朽爱人"。申德勒对此非常震惊,于是乔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对家具商的女儿乔安娜一见倾心并展开追求。很快乔安娜怀上了贝多芬的孩子,两人相约在酒店碰头私奔。由于路遇大雨马车陷入泥泞未能即使赶到,而在酒店等候的乔安娜以为贝多芬爽约便离开了。阴差阳错之下,乔安娜嫁给了佳士帕,贝多芬由此认为乔安娜水性杨花,便处处对她刁难,并与兄弟佳士帕决裂。当佳士帕肺病去世后,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乔安娜的私生子卡尔接来扶养,培养他学音乐。卡尔是个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志气的小伙子,在伯父的神童培养计划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杀未成。贝多芬此时内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依然轰动全城。乔安娜在听了他指挥的《欢乐颂》后,主动打破坚冰去看望病重的贝多芬,直至他安然辞世。影片结尾,在第五钢琴奏鸣曲的映衬下,乔安娜在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结尾"我现在该就寝了,别急燥,爱人,今日,作日,我含着泪渴望你来,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么再会了。别停止爱我,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

史实:对于任何一个稍微知道贝多芬生平的观众来说,这个情节设计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只有好莱坞这样出奇制胜的编剧,才敢做这样大胆的猜想。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能支持这一猜想,也没有任何评论家出来赞同这个设计。因为历史上贝多芬与弟媳水火不容,把他们扯到一起,简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个非常不检点,在婚前名声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后,贝多芬与她为了侄子抚养权的问题,打了四年官司。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扰。他对侄子卡尔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养他成为音乐家,可以不争气的卡尔为了反抗伯父的高压政策,居然用火枪自杀,结果没杀死自己,只是弄了个重伤。这件事差点要了贝多芬的命,他的身体在晚年每况愈下,更有一次在寻找卡尔的途中淋了雨,并发了肺炎,最后导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莱坞编织的这个幽暗的爱情故事,也许更适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我只能说,这样的改编,太好莱坞了,太不德国了。


IV."欢乐,好象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贝多芬的大空之爱

其实,在本片涉及的几位女子之外,史学家们对"不朽的爱人"还有其他的猜测。比如著名"爱丽思"---特丽莎.马尔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时还保存着贝多芬那首著名的钢琴小曲手稿,上面写着"致爱丽思",而爱丽思是贝多芬对特丽莎的昵称。还有曾经获赠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安东妮.布兰塔诺。以及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过的爱米莉.赛伯德。其实,贝多芬一生爱过的女人不胜枚举。正因为他有着诗人一般的细腻和音乐家一般的激情,他对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别旺盛。正如赵鑫珊所言,贝多芬是一个"力比多"特别充沛的人。更有学者认为,这个"不朽的爱人",不是某位具体的女性,而是贝多芬内心理想女性的一个综合体,是超脱红尘俗世肉体吸引的精神上与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侣。贝多芬的情感变迁,就如同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变迁一样,从早期的音乐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到中期的个人独创与古典主义并举,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直至晚期的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完全进入浪漫主义风格。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贝多芬,还有也许要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能见到的他——加里·奥德曼。他看着这个嘈杂的世界,一如他作为演员本身冷漠地看着好莱坞。所谓熙熙攘攘,所谓起伏跌宕,何尝不是被排演的,何尝不是被规定的。他一眼看穿了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终于记起了他。奥德曼是那种撕碎剧本的演员。他安静地坐在一边,电影属于他的部分缓缓流过;他猛地站起来,电影的架构马上就颠簸起来:镜头,音乐,还有对白。这一切只剩下残骸,我们也许会意识到曲终人散,但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疯子总算给摆脱了。这个象雄狮一样的贝多芬,这个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斗了一生的男子,为了上苍赋予他的才华,为了上苍又不舍得让他泄漏所有机密的吝啬,为了他清晰地了解这一切。贝多芬是如此的灼热,奥德曼没有滥用这种灼热,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来,纵然鲜血淋漓,纵然呼风唤雨,他淡淡看着这个世界,一如看着自己早已枯干的残骸。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谈艺哲学》都比不上他这么个活例子能证明人的命运首先决定于他的性格,而其次服从于由于性格而派生出来的选择。就像劳逊在他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里说得那样:戏剧处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征。这部电影犹如一副油画,缓缓打开,奥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贝多芬,一笔一笔,又是一笔。当影片接近尾声,耳聋的贝多芬(奥德曼)缓缓转向掌声雷动的观众,他惊呆了,随即轻轻一笑:总算上苍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将结束,编导也着意突出贝多芬在创作上的革新和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当垂暮的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时,他仿佛回到了伤痕累累的童年:鳏居且不得志的父亲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对贝多芬就是一顿毒打。父亲要他练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样做一个光耀门楣的音乐神童。被暴打之后,贝多芬悄悄爬上阁楼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个倒映着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镜头不断上拉,水面和星空融为一体,在《欢乐颂》的映衬下,小贝多芬融化进整个星空里。这段是整个影片的神来之笔,将《欢乐颂》那种无与伦比,超出银河,超出宇宙,驾凌于一切物质与精神至上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剑拔弩张,也没有了悲怆哀恸的桀骜不羁。他在生命接近终结的时候,传达了对整个人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达到精神上永恒宁静的大空之爱。他的音乐为人类的终极命运指明了方向,就像《欢乐颂》里唱的那样"啊,越过星空寻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虚构和真实,终于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图上经纬而过。我们手执地图,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转来的 有点长不过说的不错

阅读全文

与著名人物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21为什么没有外国电影 浏览:22
电影夜蒲的演员表图片 浏览:54
周坤是哪部电影的人物 浏览:228
在哪里可看凤凰卫视电影台 浏览:831
鱼儿游泳是哪个电影 浏览:166
福州电影优惠券哪里拿 浏览:25
电影最后一句台词我喜欢你 浏览:976
电影激战怎么样 浏览:171
香港经典二级理论电影 浏览:707
经典电影古装 浏览:4
特别冷门的香港电影 浏览:141
粤语光头佬电影 浏览:372
有什么车的电影 浏览:110
日本绑架女人电影 浏览:327
中国东京电影节影后 浏览:107
英国电影一个女人追求爱情故事 浏览:815
电影老头儿中文版 浏览:567
好看的悬疑破案类中国电影 浏览:782
喜剧陈佩斯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01
外国电影集锦英文版 浏览: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