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人物大卫谢尔曼

电影人物大卫谢尔曼

发布时间:2023-06-07 01:40:35

1. 二战美军谢尔曼遭遇虎式坦克,真如《狂怒》电影里那么惨吗

《狂怒》是美国导演大卫•阿耶2014年的作品,影片荣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作品第四名;第十八届好莱坞电影奖年度最佳剪辑。该片绝大部分场景,就发生在名为“狂怒”的坦克上。

这是一种M4中型坦克,绰号:谢尔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开发、制造的坦克。又称谢尔曼,又译雪曼或薛曼,这个名字是英军起的,来源于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的名将威廉•特库赛•谢尔曼。

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二战中美国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数共计49234辆,与二战中苏联生产的T-34中型坦克的总数相差无几。

而战争期间,美国生产了49230辆性能均衡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而制造并不精良但综合性能出众的T34坦克产量更是高达53552辆。

即使是苏军的KV1、JS2重型坦克,其生产数量也远远高于“虎I”。

因此,在整个二战中,德军的坦克,凭借优良的性能,击毁盟军的坦克数量要远远多于自身的损失。

可是,纳粹德军还是被盟国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吞没了。

2. 关于《飘》的作者以及作品简介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

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女作家。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本书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2)电影人物大卫谢尔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是开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飞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深入人心,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场为了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权运动开始了。1936年出版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作品影响

《飘》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以战争背景,鲜活的彰显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从斯嘉丽一家展现作者对于黑人平等的看法。

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那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叫《怒火》什么的,名字是什么来

狂怒
外文名:Fury
其它译名:战逆豪情(港) / 怒火特攻队(台) / 暴怒
出品时间:2014年
出品公司:华谊兄弟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制片地区:英国、中国、美国
制片成本:7500万美元
导演:大卫·阿耶
编剧:大卫·阿耶
类型:动作/剧情/战争
主演: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迈克尔·佩纳,乔·博恩瑟
片长:132分钟(中国大陆)/134分钟(美国)
上映时间:2014-11-21(中国大陆)/ 2014-10-17(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 德语 / 西班牙语
色彩:彩色

4. 国外十大经典战争电影(上)

NO.10《敦刻尔克》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40万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面对德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下,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这部影片不是一部激情四射的战争片,表现的是战争中普通人最真实的写照,其中空军飞行员的壮烈,敦刻尔克海滩上年轻士兵长的无畏,救援小渔船上的老人的勇敢,这也让人性光芒显得愈发的伟大。

推荐指数:

NO.9《狂怒》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的故事。这部电影非常的连贯,可以说剧情是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拖沓,两小时的电影带着观众们清晰的经历了谢尔曼坦克班成员一天的战斗生活。有的人说这是一部抗德神剧,过于夸大了谢尔曼坦克的威力,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展现的是坦克手们无畏的勇气,电影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影响我们的观看。

推荐指数:

NO.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部影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军官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五名女战士为了家园接连的死亡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推荐指数:

NO.7《父辈的旗帜》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著名的硫磺岛战役中,六名美国士兵奋勇举旗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取得整个战争胜利。这部电影的还原度很高,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不像有些电影过于夸大或者虚构故事情节。制作质量也很高,特效,音响效果,主题曲,一切都是一流水准。主题避开了一般电影空洞的主旋律歌颂,把士兵人物对战争的态度和美国政府的态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推荐指数:

NO.6《兵临城下》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生死对决的故事。电影尽管对于瓦西里的人物情况进行了修改,故事情节有所偏差,但是这毫不影响这部电影的水准,剧情扣人心弦,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小高潮。片中根据炮声掩盖枪声击杀德军以及用钢盔诱使敌人开火的片段,现在还在我的脑海浮现,无愧为经典之作。

推荐指数:

5. j电影里的“跳接”是什么请详细回答。

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 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
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 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代表:雷内·克雷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让·维果,马赛尔·卡尔内。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形式:实景拍摄;自然光;长镜头,深焦距。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代表: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捷尔米《以法律的名义》《两分钱的希望》。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新浪潮”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同时,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跳接;很少使用隐喻。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左岸派为其分支。
哲学基础来自存在主义。
代表:夏布罗尔《表兄弟》,特吕弗《胡作非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代表: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沙漠尼《狐狸禁猎期》,施隆多夫《青年托尔斯勒》、《锡鼓》、《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斯》,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艾菲·布里斯特》《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郝尔措格《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文德斯《阿丽丝漫游城市》。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
代表:《邦妮和克莱德》《毕业生》《艾丽丝饭店》《扎布里斯基峡谷》《发条橙》《纳什维尔》

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回答者:wumai - 魔法师 五级 8-29 16:54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

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波兰电影诗学
后现代主义

阅读全文

与电影人物大卫谢尔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科拉深空电影剧情解析 浏览:333
动漫电影里有一个特别搞笑的马是什么片 浏览:294
国产惊悚电影除夕夜保安 浏览:342
吴老师拍的电影 浏览:414
观嗝嗝老师电影观后感PPT 浏览:377
疾风女人电影 浏览:795
千万别惹的女人电影 浏览:25
三秒看电影 浏览:267
电影一秒钟hd版高清免费观看 浏览:429
青春逆袭电影语录 浏览:865
谁有好看的电影啊 浏览:664
日本电影最漂亮的女主 浏览:365
老电影阿娜尔罕 浏览:866
抖音高清电影是调色吗 浏览:145
欧美特异功能人电影有哪些 浏览:597
怎么优惠买电影票 浏览:68
搞笑电影关羽 浏览:671
唐人街探案3电影没字幕 浏览:982
郑则仕脱一个女人衣服的电影 浏览:135
光棍网韩国伦理电影手机在线观看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