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万箭穿心》,为何说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
万箭穿心这个电影看完后可以思考很久,但是电影故事讲述的却很简单,女主李宝莉发现自己丈夫出轨之后,丈夫忍受不了被人指责而跳河,另一方面儿子因为这个事情非常怪罪自己的母亲李宝莉。一个寡妇承担起来了养这个家的重担。万箭穿心,穿的就是寡妇李宝莉的心。
电影中李宝莉在外有一个可以靠得住的男人,她也和这个男人住在了一起,但是我记得他们之前好像不算是爱情,给我更多的感觉就像是李宝莉需要这样的依靠让她有生活下去的力量,而这个男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女人,他看中李宝莉不仅是外表,或许也从李宝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模棱两可无可奈何的“感情”又何尝不穿心呢?
万箭穿心看完后给我的感觉挺震撼的,把小市民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就像是在看自己真实生活中某一家发生的事情一样,这样的事情,你又怎么保证,日后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太真实,所以让人畏惧。因为太真实,所以更能体会到李宝莉的万箭穿心的痛。
『贰』 九十年代德国有个反应家暴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1.《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导演: 千丙哲
主演: 徐英姬 / 池成媛 / 朴政学 / 白秀莲
豆瓣评分:8.3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让人灵魂战栗的电影,太给力。
影sir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男人是废物,女人是怪物,世界最终由怪物干掉废物。
金福南是一个热情、憨厚的乡下女人。
她被丈夫和家人视为猪狗,任意欺负和凌辱,尊严肆意践踏。
除此之外,她还要一女侍二夫,备受丈夫和小叔子的蹂躏。
但最可怕的是,她的女儿也被丈夫染指了。
一开始,金福南想要逃离,但是自己的发小,虽然从大城市首尔回来,却十分冷血,不愿意帮助福南。
后来福南求助妓女美兰,但是没想到没能逃跑反而遭到了丈夫的毒打,女儿也不幸丧命。
金福南崩溃了,她不再继续逆来顺受下去,而是拿起镰刀奋起杀人。
婆婆、小姑子、丈夫....所有那些凌辱过她的人都成了女儿的祭品。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太压抑的电影,压的人透不过来气。
120分钟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女人悲剧的一生,最后自己也以死解脱,
最后福南杀人的时候让观众也有一种强烈的快感,太震撼人心。
这片应该能给所有家暴的男人一个警示吧。
2.《天水围的夜与雾》
导演:许鞍华
主演: 任达华 / 张静初 / 罗慧娟 / 覃恩美
豆瓣评分:7.5
各位宝宝们可不要把这部电影和《天水围的日与夜》弄混了。
虽然只差了两个字,但剧情简直十万八千里,不过导演都是许鞍华。
本片改编自轰动香港的一件灭门惨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
中年离异的香港男人李森娶了大陆来的晓玲,一家人都在天水围生活。
整日在家带孩子的李森总是担心妻子红杏出墙,不仅每天监视妻子,更是在晚上对妻子实施性虐。
晓玲被折磨的遍体鳞伤,离家出走却又走投无路。
最终在家里被丧心病狂的丈夫刀斩,两个女儿也未能幸免,最后丈夫也自杀。
3.《空房间》
导演:金基德
主演: 在熙/ 李成延 / 李忠秀
豆瓣评分:8.0
这是一个被家暴的少妇和男孩之间的奇特爱情故事。
当然最奇特的是全片只有一句台词。不过放心,一点也不影响观看。
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泰石有个怪癖,就是喜欢潜入没有人的房间中小住,洗澡做饭拍照,也会帮主人做一些家务,打理房间。
一天,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见一个被丈夫狂虐的女人善华。
满身伤痕的女人,眼神里透露出的悲伤让泰石难忘。
于是,他又一次潜入了善华的家中,恰好碰见善华的丈夫虐待她,泰石出手教训了善华的丈夫,并带走了善华。
从此俩人过上了一起探索空房间的日子。虽然不说话,但却非常温情。
当然没有台词,也是本片导演金基德的一贯做法。
金基德通过图像传达感情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加上感染力十足的配乐,让整部电影十分出彩。
最终善华说出了对泰石说过的唯一一句话:我爱你。
后来泰石被善华的丈夫报复,却练就隐身技能,来到善华家中开始了三个人的生活。
4.《庸才》
导演:园子温
主演: 染谷将太 / 二阶堂富美 / 渡边哲 / 吹越满
豆瓣评分:7.6
这是一部残酷的青春故事。
15岁的中学生住田, 母亲与人私奔,长期忍受烂赌父亲的家暴。
这样状态下多的住田,由孤独引发绝望,总是用暴力来发泄心中的焦虑。
忍耐和犹豫过后,他走上了杀父的道路。
杀死父亲以后,住田的信心全线崩溃,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一个心智健全的男孩从正常走向黑暗最终灭亡。
可想而知,一个家暴成性的父亲对孩子有多么大的影响,足够毁了孩子一生。
5.《忍无可忍》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主演: 詹妮弗·洛佩兹 / 比利·坎贝尔
豆瓣评分:6.9
故事开始于英雄救美。
在餐馆打工的丝丽姆被花心男人纠缠,旁边的客人米奇挺身而出,为丝丽姆解围后俩人陷入爱河。
后来俩人买房结婚,还生了个可爱的女儿格蕾丝,按理说应该开始了幸福的一加三口生活。
但是米奇却屡次出轨并家暴丝丽姆,还义正言辞的说:我是男人,你打不过我。而且我赚钱,你就该听我的。
真·不要脸。
忍无可忍的丝丽姆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却遭到米奇古人的追杀,最终忍无可忍,她决定反抗。
丝丽姆进行了艰苦的封闭训练,最后和丈夫来了场生死决战,把这个无赖送进了地狱,并且最终被判为正当防卫。
6.《回归》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佩内洛普·克鲁兹 / 卡门·毛拉 / 劳拉·杜纳丝
豆瓣评分:8.1
这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席阿莫多瓦的作品,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剧中母亲瑞蒙达和女儿宝拉都饱受男性的折磨,瑞蒙达的父亲小时候性侵她,生下了宝拉,结果后来自己的丈夫又性侵宝拉。
于是瑞蒙达和宝拉联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其他的女人也备受男人的侵害最后痛下杀心,比如瑞蒙达的母亲就亲手烧死了自己的丈夫。
但这俩死去的男人,丝毫不让人同情,相反那些作为凶手的女性却是真实的受害者。
最终一群女人在没有男人的世界里,平静的生活。
所以家暴的男人小心了,一旦女人绝望了这世界就没有你的位置了。
7.《所有人都离开》
导演: 塞尔吉奥·卡布雷拉
主演: Tahimi Alvari?o / Félix Antequera / María Teresa Campos
豆瓣评分:8.2
本片的视角颇为独特,从孩子出发。
8岁的古板女孩小雪,卷入了父母离婚时争夺抚养权的激烈争斗中。
父亲将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这场冲突最大的牺牲品。
无辜被家暴的小女孩,正如片名那样希望所有人都离开,漂泊如萍。
最终是母亲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努力让小雪回到正轨。
能拯救家暴阴影的,也就只有母爱了吧。
剧中小女孩的一句话非常打动人:不快乐地笑,会痛!
8.《你是好孩子 》
导演:吴美保
主演: 高良健吾 / 尾野真千子 / 池胁千鹤
豆瓣评分:7.3
2015年的日本旬报十佳电影。
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一回家就会对妻子施暴。不仅如此,妻子小时候也经常遭受父亲施加的暴力。
无助又痛苦,妻子只好把一切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一旦女儿惹她生气,她便拳脚相加。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长期遭受暴力的孩子,暴力在他们身上最大的表现就是自卑。
然而这些孩子们在被别人问道“你要不要来当我家的小孩”,也还是一脸坚决地说不要,然后投到妈妈怀里。
最终孩子们教会了施暴的大人如何善待小孩子,孩子果然是上天派来治愈成人的天使啊。
家暴的大人们,不配为人父母。
9.《与敌共眠 》
导演: 约瑟夫·鲁本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 / 帕特里克·博金
豆瓣评分:7.0
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早期的作品,那时候她还十分青涩,但气质和电影十分相符。
她饰演的年轻貌美的劳拉。丈夫是个不折不扣的虐待狂。
为了逃离暴力和控制欲极强的丈夫,劳拉在一次出海时假装溺水逃到了一个小镇,开始了平静的生活。
但是她却经常在现在的生活中发现丈夫的痕迹,没错,丈夫找来了!
紧要关头她扣动了扳机,三颗子弹射进恶魔的身体,她的噩梦彻底结束了。
不得不说这种占有式的爱情太可怕,珍爱生命,远离家暴男。
看过这9部关于家暴的电影,影sir诚意提醒大家: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对家暴必须零容忍。
『叁』 《黄土地》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黄土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土之上的诚与悲”
《黄土地》是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一部影片,故事讲述来着上世纪三十四年代黄土高原上的故事。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沟壑与土源连绵不绝,山形地貌历经岁月的销蚀大起大落。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象征意味的黄土高原。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春,一个名叫顾青的八路军来到陕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来唤醒了当地少女翠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最后,她却用死亡祭奠了那梦想中的自由。
影片的光影运用,色彩搭配都使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亮点。然而光影运用是这部影片最具特色之处。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却是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地的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室息感。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那种温和稚嫩的向日葵一样的黄,而在镜头中这种太阳下的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它虽是贫瘠的,但是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张艺谋导演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的感觉,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另一种层面上顾青的到来更给影片女主公后期带来变化,是女主新生的光。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日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女主人公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让整个画面变得略有些美好。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电影《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同时黑色也表现着痛苦恐惧与绝望,黑暗的窑洞内父亲高大的黑色身影,将翠巧那娇小的身体压抑在身下,这是一种无助,更是一种翻不了身的绝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陕北人民纯洁的心灵,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纯洁的心灵一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是憨憨陪着顾青放羊时那纯洁清脆的笑声,是翠巧送别顾青时那最后一首嘹亮的歌声。红色,即表现着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在《黄土地》中红色反复出现:红轿帘,红盖头,红门帘,迎亲婆娘的红绣鞋,百褶红裙,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这里给观众的婚礼场面的热闹。但是当看到翠巧看红门帘和穷汉唱小曲时的神情,不觉能感受到这红色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丝丝说不出的辛酸和惆怅,这里的红色既是一种热烈,更是一种痛苦。
光影色彩之外,这部电影无疑是压抑的,这压抑来自贫穷。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着这艰难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变了形状,影片中翠巧的爹才47岁,就已经皱纹布满额头。而翠巧更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时代变换交替中必然的牺牲品,牺牲在即将被新生活取代的旧礼教中。牺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电影所表达的并不是对“父权社会”、“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对国民现状的简单批判,更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导演只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杀死梦想的不是别人,根本上,正是养育你的那片黄土地。这片温暖而贫瘠黄土地它养育你,赐福你。但是它也禁铜你,杀死你。而这里面却有一种对宿命的无可奈何,更有对现状的深层悲哀,那种带着镣铐的新生“生存”。或许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核心,民以食为天,只有黄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黄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客人。而在这种残酷生存之道下励练出的人的韧性,让他们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
黄河水,淹死人,也养育人。黄土地亦是。对立转化,相生相克。黄土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存的问题是超越时空的,我们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都会面临《黄土地》就由一个简单的故事深化到对本民族落后思想习俗的抨击,也思考了人在时代面前的卑微与渺小。不失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王学圻饰),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弟弟憨憨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没了她。顾青来找翠巧和憨憨时,憨憨正随大家在河边求雨,他扯下头上的树叶子编成的头箍,逆向从人群中向顾青跑去。
张爱玲说过,年轻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电影中的老年人、年轻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黄土地》感动,是因为导演的投入和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其中,电影中很多细节的把握都让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荤腥,就是仅仅作为“摆着是个意思”的“木鱼”。这“鱼”,不能供人用嘴来享受,而只能饱人“眼福”,因为它就是锯成鱼形盛在餐盘中的木头。
电影《黄土地》虽然是八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热烈追梦的故事,但是追梦在古往今来任何历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动人心的。翠巧这个角色就是个追梦的人。这部片子并不是可以表现对“父权社会”、“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对国民思想愚昧进行简单批判,更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同时为革命者大唱赞歌。
导演只是在千里走陕北之后想讲述一个见闻: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从根本上来讲,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它养育你,赐福你;它也禁锢你,杀死你。这里面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层悲哀:带着镣铐的新生,最终还是猝死于简单而残酷的生存法则。
“生存”,是导演想表达的核心,民以食为天,只有黄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黄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这种残酷生存之道励练出的人的韧性,导演则持有一种苦涩的肯定态度。
革命者顾青是代表先进观念的闯入者,但是始终是无法深刻进去。一开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话翠巧爹一边说“五谷发芽,早降雨水”一边用小米敬天老爷的愚昧行为,这些可以解释为不懂得黄土地的艰难而被原谅;但是面对被自己唤醒、决心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规矩不允许”来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对翠巧父亲、对组织交代的麻烦,就让人觉得他软弱,而同时觉得他只是被观念包装起来的空壳,并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翠巧等问题。
翠巧是影片关注的焦点,她让人感到梦想被唤的欣喜以及引起人们对梦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头的“只想寻下个好女婿,谁想寻下个尿床郎”,父亲所唱的“大眼花花就两张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说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着女孩们作为买卖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时候,头顶上有父亲和弟弟,嫁人后得到的嫁妆要给弟弟做聘礼,一生一世有庄稼人的规矩在约束着她,她一辈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随顾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时候,又被“官家人的规矩”拒之门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只黑黑的大手!让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样的恐惧。
影片《黄土地》中父亲的形象很丰满、很复杂。革命者借宿翠巧家当晚,只看得见轮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着红衣的翠巧隐在他背后拉风箱烧水,缩成一个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墙根,暗得让观众眼睛发酸,只觉得他整个人溶解在黄土高坡的空气和泥巴里了,就连顾青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没敢回答。
父权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虽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怀揣着希望。只有风箱下喷出的火花,挣扎出一个自由的形状,给观众一点安慰。父亲一开始就明白顾青所说的“改改规矩”只是善心的外来人开出的一张无用药方,同时也对“南方的女娃都能读书写字”充满一丝好奇与向往,他不是什么顽固不化、以卖女儿为乐的封建卫道士,他遵守黄土地立下的“庄稼人的规矩”,劝导大女儿不能嫌贫爱富,“咱吃苦人说话得算个数”。
他爱孩子,吃小米的时候把自己的饭倒给正在长身体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为他唱了一支。但他终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问他为什么他的女儿受苦,他只说了一个字“命!”。从始至终,他都只是黄土地的奴仆,是一种生存之道的服从者与执行者。他吃饭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苍凉。然而他又是保护者,父亲是可靠的,在黄土地的冷酷威严之下,他当爹又当妈,用双手一犁一犁地维持了一家的生存。
《黄土地》这部电影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摄影。当翠巧失魂落魄地渐渐淹没在黄土地里,梦想夭折的哀伤被吸收进温热的黄土地里,只觉得从此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包括后来被浑浊的黄河水吞没的场景都是一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华万民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我们都能感知,我们并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应该沉浸于土地之中的。也许你看《黄土地》的时候,会有种想哭的感觉。那种感觉或许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沉重。
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雄伟的黄河之水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魂。在这片沉默着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在此成长,带领着人们走向着光明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导演黄建新联合张艺谋让这片富于变化的土地以最热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定格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其中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镜头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光的运用是影片最独具特色之处。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浅黄色,而在镜头中这种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更是党的摇篮,它既是贫瘠的,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张艺谋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同时黑色也表现着痛苦恐惧与绝望,黑暗的窑洞内父亲高大的黑色身影,将翠巧那娇小的身体压抑在身下,这是一种无助,更是一种翻不了身的绝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陕北人民纯洁的心灵,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纯洁的心灵一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是憨憨陪着顾青放羊时那纯洁清脆的笑声,是翠巧送别顾青时那最后一首嘹亮的歌声。红色,即表现着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在《黄土地》中红色反复出现:红轿帘,红盖头,红门帘,迎亲婆娘的红绣鞋,百褶红裙,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这里给观众的婚礼场面的热闹。但是当看到翠巧看红门帘和穷汉唱小曲时的神情,不觉能感受到这红色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丝丝说不出的辛酸和惆怅,这里的红色既是一种热烈,更是一种痛苦。
大多数的电影都应该是表现运动的,但是《黄土地》中的镜头主要是以静为主,这是对于传统的打破。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黄建新在《黄土地》中的静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陕北黄土地的韵味和风貌,将那历史的时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镜头的不动是对那个时代环境氛围最真实,最有利的表现。而且摄像机不动也表现了陕北的实际风土地貌。陕北的黄土高原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土地,像一块巨大的土,稳稳的坐落在此。镜头一直未动,这是一种解释一种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关系,顾青远远的走来,又渐渐地隐入土地当中,这是人与土地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人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又投入它的怀抱中去。这不动的镜头正如陕北人的生活一样,日复一日缓慢而又平稳。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当然影片中静中有动。在《黄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场面运动幅度很大,这既是一种灵魂
与感官的冲击,也是对于黄土地上人们那爆发的力量,就像这鼓声一样,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广阔,地之沉厚,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是民族的自强不息,也是人生命运的强悍和脆弱。导演黄建新和摄影张艺谋仅仅用了土地,人,黄河,窑洞,天空就将黄土高原上那无尽的力量和无限的深沉表现了出来,传达到全世界。不仅是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黄河的赞美,其中更强的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赞歌。
『肆』 电影《白鹿原》主要讲了什么
《白鹿原》剧情介绍:传说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同根家族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张丰毅饰)之子白孝文(成泰燊饰)、乡约鹿子霖(吴刚饰)之子鹿兆鹏(郭涛饰)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段奕宏饰)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黑娃与渭北郭举人家的小女人田小娥(张雨绮饰)私通败露,田小娥亦被族长拒于祠堂之外,两人遂迁至慢坡窑洞内度日。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浪潮,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共分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
鹿子霖乘机霸占独自留守的田小娥,并设计利用她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风云变幻的时局下,素有“仁义”之名的白鹿村内纷争不断,古老的土地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4)电影窑洞女人的悲剧扩展阅读
《白鹿原》角色介绍:
1,黑娃
这是一个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物,充满个性又有很大的悲剧性。他一生当过长工,做过土匪,闹过革命,又投身军营,后又成为朱先生最后一名弟子。
2,田小娥
黑娃之妻,命途多舛,生性并不放荡,但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跟黑娃、鹿子霖、白孝文都有一段让人脸红心跳的情欲纠缠。对于田小娥最后结局的处理,电影的表现比小说来得更残忍,更荒诞,更令人绝望。
3,白嘉轩
白鹿村族长,位高权重,声望颇高。电影只保留了白嘉轩作为儒家文化领袖的一条主线,对长工鹿三一家仁义礼遇,对鹿子霖宽容待之,对白孝文严厉管教,对田小娥则无情镇压。
『伍』 《驴得水》反映了很多现实情况,这种电影现实意义大过艺术价值
一部经由话剧走红、改编成电影高口碑高票房的经典。当年在长沙“中山亭”附近的“红色剧院”看此话剧,剧情很精彩,段子一个接一个,演员就是近年来在朋友圈刷屏的任素汐等等。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品行不端”却怀揣梦想的大学教师,为一所小学校能够继续经营下去,靠着一位叫“驴得水”假老师名额,弄虚作假,造谣生事,由此展开的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但是,有一点估计大家很认同,就是任素汐在电影中演唱《我要你》,着实很好听啊,忍不住边写文字边听一遍这歌。以上。
『陆』 电影《万箭穿心》
电影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万箭穿心》,讲述一个女人悲剧的一生。整部电影色调昏暗,女主因为举报丈夫出轨,间接导致丈夫跳江自杀,自此女主为了养活儿子和婆婆就做起了扁担。十年的时间从拥有较好的面容到两鬓斑白,当儿子终于考上名牌大学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时,儿子却在这时要跟她断绝关系,把她赶出家门。
女主角李宝莉一出场便伴随着粗鲁的骂声,她精明、能干、泼辣,嘴上不给人情面,内心却是一副小市民作派。她面容姣好,但毫无气质可言;她有着生活的热情,但也充满了恶狠狠的江湖气。作为一个打拼在社会最底层,用尽所有心血来维持一个家庭的女人来说,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体贴懂事的妻子,称职而有榜样作用的母亲来说,她又是不合格的。所以,最终李宝莉遭到丈夫的背离和儿子的唾弃这样的人生悲剧,都是自身性格和行为所决定的。与她截然相反的是其老公马学武的形象,他是一家国企的小干部,平时为人谦和,在老婆面前唯命是从。他做为一个知识份子,本能地渴望温柔的女性,也更渴望能够和理解并欣赏他的女人在一起。而在妻子面前,他很难得到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尊严。整部电影至始至终李宝莉都不明白丈夫为何要自杀,就像她不明白当初他为什么要离婚一样。她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且目标明确,积极而莽撞。她是生活中的强者,也是家庭中的霸王,对家人的态度既简单又粗暴。她爱丈夫,但并不了解他;她爱孩子,却不懂得与他沟通。她只是一味地付出,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同时她又拒绝外在的意见,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我在看时一边恨着她的泼辣不讲理,一边爱着她的坚韧和担当;丈夫无疑是懦弱的,遇到问题只想到逃避。这两种性格的碰撞,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相较于其他一味地、盲目地拔高女性形象,歌颂无上道德情操的女性电影来说,《万箭穿心》是真实残酷得可怕,因为它戳中了社会的痛楚:再大的家庭悲剧归结起来都是个人行为的自作自受!电影的结尾李宝莉孤独而倔犟的离开了家,接她离开的面包车在掉头之后就熄火了。宝莉下车,骂了句她的口头禅“婊子养的”,一边用脚踢车出气,在她用力推车之后,车子终于发动,驶出镜头,电影结束。就像生活,只要用力过,总是能过下去的。
这个干净的结局简洁有力,意味深长。这最后一曲既符合李宝莉的人物性格,也秉承了她这种女人的生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