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模范人物事迹电影

模范人物事迹电影

发布时间:2023-06-25 23:07:55

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聚焦时代楷模,像这样向人民英雄致敬的影片还有哪些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聚焦时代楷模,电影《长津湖》向抗美援朝的勇士致敬,在电影中有很多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大家的勇猛以及机智,同时在看完影片之后,很多观众为之动容,觉得现在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也很感谢每一位官兵战士在背后的付出。

像这样的影片还有很多,还有大量的影片没有上映。在拍摄电影期间,大家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是从来没有选择放弃。想要通过镜头展示最平凡人的生活,大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以及对职业的坚守。只有不断的努力以及奋斗下去,未来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在大家没有看到的地方,总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坚守在祖国的边疆。

❷ 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电影

《焦裕禄》、 《郭明义》、 《张思德》、《杨善洲》、 《孔繁森》、 《生死牛玉儒》、 《任长霞》、 《离开雷锋的日子》

❸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5篇

《八步沙》使典型所具有的榜样的力量、意义和这一题材的时代重量得以彰显,也使影片具备了厚重的思想和精神力度。下面是我整理的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1

近日,甘肃本土电影《八步沙》在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男配角(刘培清饰高岭贤)两项提名,并在电影节开幕式暨提名者表彰仪式上受到表彰。此外,该片还入选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喜迎二十大 全国公益电影‘时代楷模’主题影片展映活动”推荐影片,将在全国展映。

这部由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我省联合出品,以“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生活原型创作的电影故事片,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其获奖和展映,对于甘肃电影发展的意义何在?我们特邀该片总策划张家昌、导演旭泽、演员刘培清、制片人潘红阳等主创人员和甘肃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杨婧、甘肃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晓丽等一起来看片。

最打动人的是真实

记者:中小成本电影是中国电影金字塔的基础,占据中国电影年产量的绝大多数。自2011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设置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以来,这一奖项角逐激烈,佳片云集,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影生产活力和创作实力。您认为电影《八步沙》从众多中小成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刘晓丽:2021年我国生产电影740部,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成本投资规模。电影《八步沙》脱颖而出,首先得益于题材的选取。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在新时代的楷模和示范意义,精心策划选题。一如他们过去近十年间以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为原型创作拍摄的《甘南情歌》、以普通家庭丢失并找寻价值不菲的人工耳蜗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拍摄《耳蜗》等影片一样。此次的选题依然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电影作品表现陇原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喜怒哀乐,表达对拼搏者的深情褒扬。同时,还得益于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通过对每个创作环节的精打细磨,保证了影片较高的质量和完成度,成功塑造出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杨婧:中小成本电影要想成功,要从如何讲好故事、塑造好饱满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挖掘,电影《八步沙》正是这样的典型。《八步沙》最打动人的是真实,人物真实——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故事真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景真实——漫天沙尘肆无忌惮,尤其是戚宽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立体化与对人物的全面把握,在冲突当中表现人物的挣扎、努力、勇敢和奋斗等,使人物形象丰满,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充沛,直击人心。影片真实的银幕呈现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观众对人物的奋斗精神由衷敬佩。

以敬畏之心看待人物

记者:对于现实主义创作而言,如何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素材提炼和人物塑造是关键的一环,请您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创意。高岁亮

张家昌:首先,影片有着自己对题材、思想、格调的追求,以讴歌时代和人民为己任。题材问题,从理论上可以说“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但以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要求来衡量,则显然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新时代,新理念,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这样的题材所焕发的大光辉,会使我们的作品充溢阳光、向上的禀赋,汇入时代和人民崭新的精神气象。其次,影片着力于艺术转换、艺术创新。影片从内容到形式自觉跟踪社会观念更新、观众审美流变。《八步沙》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先进雀如性与人性的丰富性之间的关系,加强更具感染力的人性视角;着力于使人物接地气、有生气,在其自身的性格逻辑、成长逻辑中完成自己,使他们不是广谱的、冷冰冰的“先进人物”,而是可信、可亲、可敬和可相握相拥的人、朋友、榜样。写事,影片编导着力于从深入的采访体验中,从生活的原生态、情节的初始状态、细节的泥土气息中,披沙沥金,提炼构思新奇跌宕的情节细节。在影片的摄制中,以精致灵动的高质量的镜头语言、影像拼接,确保作品的电影气质不输于那些“大制作”。

旭泽:怎么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通过不一样的影像达到“视觉的经典”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如果我们的电影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考的空间,我觉得才是影片更高目标所在。那么,这种表现的力量在哪?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就感觉天地非常大,人非常渺小,但,人的美感就在其中,很像我在沙漠里看到这些农民的感受,由此我找到了一种路径,“以敬畏的心情看待这些人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是决定这部电影是否真正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基础。

说到农民,这是一部关于农民的主题。首先,用最熟悉的时代印记或事,慢慢勾起观众普遍存在的情感共鸣。每一个人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理解20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发展中,那个渴望外面世界却又在内心对故乡不舍的第二代治沙人高远,理解他的悸动与迷茫、彷徨与选择。

那个年代,在风沙与贫穷的环境中,火车这个意向连接着八步沙与外面的世界,在铁轨的尽头,也许就有人物梦寐以求的生活。少年时期,其实高远对他的家乡并不理解,不理解故乡的含义,但当他选择离开故乡,到了大城市,他才心念他的家乡,并开始理解家乡的人和事,理解他的父亲和伙伴,理解八步沙的贫穷,所以在他心里真正获得——恰恰是因为离开了故乡,才看清他与那片土地的关系,这个辩证关系是肯定的。

在经历了黑沙暴后,高远回到八步沙并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变家乡的土地面貌,这个决定似乎来得迟了一点,但这才是一个土小子成长蜕变的轨迹,最终他再一次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扎扎实实地回到家乡,埋头于治沙。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的写照。我们基于此搭建这个人物的内在张力。以平实的视角,极尽客观地呈现“六老汉”三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青年与父辈的关系,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图景中,给予他们性格上立体化的塑造。

拍摄过程是一次心灵洗礼

记者:电影创作是一场艰辛的文化创造,而制作成本也往往制约着影片品质的呈现。本片从创作摄制到最终与观众见面历时长达两年半时间,尤其是摄制,在沙漠里温度最高的七八月份进行,给剧组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挑战。请您谈谈剧组如何克服困难,以有限的制作成本保证影片品质的最优化。

潘红阳:八步沙今天已是无边绿色,但为了还原未治理前的场景,特别是真实还原那场曾给当地群众带来灾难的黑沙暴,我们把取景地设置到了深入腾格里沙漠近百里的地方。剧组多方打听,联系租到了两台飓风机,用加重货运汽车千里迢迢从长春搬运至甘肃武威古浪县,再用吊车、加长平板货车运往沙漠深处。沙漠里没有路,沙丘松软无法行车,开进去的车辆都会不同程度地下陷,我们每天工作时间的大部分都在搬运设备、救援被陷车辆。大车运输太难,最后只好租用当地的四驱皮卡车来回运送设备。

所有演职人员都是每次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拍摄地点。飓风机的风力和直升机螺旋桨的风力一样,人是无法靠近的。狂沙吹到演员的脸上刺痛,剧组买来上百袋麸子皮掺在沙子中进行拍摄。演员刘培清在拍摄中,有一场被沙尘暴吹倒的戏,我们在监视器前观看,发现他在不停地张嘴,起初都认为他在表演,后来感觉不对,停机赶紧跑过去才发现,他被飓风机吹得都要窒息了,嘴里满是沙子,耳朵都被沙子堵了,好几天听不到声音。

正是这种拍摄中的艰难,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治沙人面对困难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决心和勇气。这次拍摄对剧组人员是一次磨练成长、一次心灵的洗涤。风沙肆虐,生存艰难,但是人的力量占了上风;生存的困境,恰恰改变了生存者的世界观。这就是治沙人的特质,是劳动者本身的一种美,它让我们感知一代代治沙人愚公移山般的伟大壮举,看到人民的力量。我们能用电影表现、颂扬这一切,是电影人的使命和荣幸!

记者: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呈现,电影《八步沙》将“六老汉”治沙造林壮举置于故事发展背景,而将前景聚焦于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的成长和转变,在两代人的碰撞与相互认同之中,以朴实无华的演绎、近似白描的艺术手法,抒写治沙人的精神气质和高贵品格,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亲切感。请您谈谈影片中的角色塑造。

刘培清:电影《八步沙》是一曲时代楷模的艺术颂歌。我在影片中饰演的是第一代治沙人高岭贤。为演好这一角色,我认真反复阅读剧本,实地参观考察,接触当地治沙人,并亲身体验还原当时恶劣环境下的治沙场景,深深体会到了治沙人的艰辛,被他们的坚韧拼搏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一定要塑造出一个接地气、有血有肉、执拗、坚韧、不屈不挠的高岭贤。

以声音辅助电影叙事

记者:电影的核心在于通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讲述故事,一般来说,人与自然的冲突比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难进行影像呈现。然而,本片中的人与自然对抗,不仅营造出强烈的环境氛围,更推动了故事的转折发展。请您谈谈本片对于电影叙事的探索和创新。

旭泽:片中所有风暴灾难的拍摄基本上都是实拍的,很少用到特效。我们注重的就是真实的视听感受,那么听觉上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的,它是对视觉效果的最有效辅助。我在声音的整体上有一个结构性的设计,比如一个最大元素——风沙声,这个声音很突出,而且一直出现,几乎贯穿整个故事,它有非常大的结构性作用。那种呼号的风,那种干旱的概念,是我一直在构思的;还有沙粒落下的瞬间,沙粒打在人脸上的声音,外景强烈的干旱感,内景里窗子、桌椅、碗筷落满沙粒的声音给人带来的感受。影片前半部分几次风沙,风声很猛烈,当地人称之为“老毛黄风”!将这种风沙运用在其中,人物对话分成几次与现在时的段落交叉剪辑,每一段的风声时大时小,会给观众一种时间在暗自变化的感觉。尤其影片后段黑风暴的来临,那是近乎毁灭性的,而我们要通过所有被风掀动的物体,植物、房顶、窗子、农具等,来延续这种气氛,呈现对人们造成伤害的程度,把它放置在叙事结构里。

在这部电影里我常常用声音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完全是为了写实,更多营造的是一个现实的空间。主人公高远的内心世界里所有细微的变化,他的快乐、恐惧、愤怒等,我们基于现实空间所创造出的声音,就会有偏心理化的处理,即对照叙事的节奏和演员的表演来突出一些声音。他与父亲微妙的感情、与伙伴们的碰撞,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心理状态和关系,我喜欢用声音去表达。有些声音可以奠定整场戏的情绪,既创造一种独特的感受,又辅助了电影的叙事。这部电影还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在这基础上,我们对声音的创作是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的。如何用声音辅助视觉,用声音帮助叙事,是这部影片的创作重点。如果说创新,这大概算是《八步沙》独有的创作理念吧。

现实生活是美学的灵魂

记者:作为一部西部题材类型作品,电影《八步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九十年代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成为影片一个突出的亮点。请您谈谈本片的美学风格。

刘晓丽:影片开场是俯拍的黄沙漫漫的大远景,一个蚂蚁一样的人影在漫无边际的沙脊上艰难移动,刹那间,人与自然抗争共存的传统西部电影美学特征扑面而来。导演采用大量的生活实景和自然光效营造了影片的空间真实和客观真实,服化道对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场景进行了高度还原,演员用朴实的表演效果精准塑造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整部影片体现着主创对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不懈追求。

旭泽: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表现这样微观而宏大的叙事,表现这样的精神,仅靠照搬以往农村电影的影像风格是不够的。这样会使电影落入俗套。美学是高于生活的,但现实生活是美学的灵魂,是基础,虽然电影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用影像来表现一部电影的气质,实际上还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怎么去表现人与环境的斗争,怎么去表现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去表现朴素,怎么去表现力量,还有农民赖以生存的沙漠,壮美与残酷并存的环境,这样一群人,虽然在辽阔的沙漠上非常渺小,但倔强的他们与沙漠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一种魅力、一种风格!记录农民的真情实感,这是更高的维度,我们发现并通过镜头或光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是我们秉承的创作理念。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2

拥有40年奋斗史的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可以说是一个跨世纪的先进典型。电影《八步沙》使这一典型所具有的榜样的力量、意义和这一题材的时代重量得以彰显,也使影片具备了厚重的思想和精神力度。

为了充分使用好这一优质题材,同时破解因生活原型的高知名度给创作可能带来的某些局限,影片的编导着力对生活素材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他们通过采访,认真占有、思索先进典型已广为人知的事迹材料,同时更注重亲身深入体验发掘,寻求新的更深广的素材。他们不仅仅将生活原型作为采访对象,更结为朋友,交心、交情,激动时,导演甚至和八步沙林场郭万刚场长一起趴伏在沙滩上,交流对沙漠、对沙漠中的草木的滚烫情感。主人公们对土地、哪怕是黄沙漫漫的土地,那种深入血脉、骨髓的爱;那种面对风沙进逼不是认输、逃避,而是选择抗争、治理、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那种对美好人生、生命尊严的守望,成为影片内在的精气神。

在构思创作中,影片着力避免概念化、脸谱化、宣传腔,写故事简单复述报道等问题,同时也注意避免任意夸张、编造,拒绝效颦魔幻化或传奇化或娱乐化。影片还力避因袭同题材各类文艺作品的思路、手法,着力从已知和新知的大量素材中分析、筛选出更适于电影化表达的元素,以踏实的心态、扎实的劳动,营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电影世界。影片精选节点,以“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链中的第二代人为中心,用心进行艺术创造。

塑造鲜活立体的人物。影片真实揭示人物的先进性与人性的丰富性之间的关系,以更具感染力的人性视角,真实地表现父与子的“代差”,浓墨重彩描述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第二代人的成长过程,直抵心灵地表现其在命运诉求和现实困境间的求索,在逃离与坚守的漩涡中的挣扎、抉择,以及爱情与理想的纠结等,使人物接地气、有生气、有筋骨血肉,在其自身的性格逻辑、成长逻辑中完成自己,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担当对父辈、对家乡、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成长为八步沙的新一代“扛锹人”。塑造出可信、可亲、可敬和可相握相拥的榜样、朋友,以艺术的真实抵达生活的典型性真实。

讲述曲折跌宕的故事。影片依据对八步沙人奋斗史的悉心了解和感同身受的体悟,围绕八步沙的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积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将呼之欲出的情节、细节付诸创造性的讲述。是先进事迹,却不是简单、浅表的事件罗列,不是只有坚定没有犹豫、只有前进没有彷徨、只有成功没有失落,而是从生活的原生态、情节的初始状态、细节的泥土气息,披沙拣金,精心提炼,艺术构思而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命运的起伏升沉,人与人的心灵冲撞与融通,人与自然的较量与协调,一一转化为丰满、曲折、精彩的故事,让观众的心弦在看似没有刀光剑影、石破天惊的平静中无声地被一弦弦拨动、震颤。

营造极具观赏性的可视化影像。影片发挥电影新科技手段,让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时代流变,风沙线上黑风暴、防风林、绿洲田园、多种多样的沙生植物等生态景观,河西走廊上武威特别是古浪的山川胜景和浓郁的民风民俗,逼真呈现,效果强烈。特别是对于一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以声、光、多场景全力营造而成的冲击力,可谓既有视觉冲击力又震撼心灵!

《八步沙》是一部具有艺术深度的优秀现实题材影片,为以英模为生活原型进行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3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六个尕老汉,要成为十八颗青松!”剧终这段经典唱词,成为六老汉三代人“当代愚公”精神最真实的写照。长约三分钟的掌声和叫好声,表达了观众对这部话剧的喜欢和对六位主演及全体演职人员的致敬。

甘肃原创话剧《八步沙》于7月6日结束了在北京天桥剧场的晋京献礼演出之后,剧组全体人员载誉归来,于7月13日晚在甘肃大剧院为家乡人民进行汇报演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等领导,和现场观众一起观看演出。7月14日晚,该剧将在甘肃大剧院继续演出一场。

“这部话剧演的太真实、太感人了,演员把六老汉的精神演绎的特别到位。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62岁的观众苏女士说到。

来自七里河崔家崖小学四年级的王悦诚同学,认真看完了演出,激动地跟妈妈分享着观后感。因为他爸爸恰好是武威古浪人,经常听家人讲起六老汉治沙的故事,所以表示对剧中的故事感触更深。“他们的事迹让我很感动,爷爷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多多种树、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做的事情。”王悦诚同学说。

就像他们所说,众多观众为这部话剧写实的风格、老艺术家精湛的演技、跌宕起伏的剧情、富有武威特色的唱腔、极具当地韵味的台词、考究而富有年代感的服装道具等等演出细节所震撼,演出时不停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话剧《八步沙》由甘肃省话剧院以“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治沙造林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排,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康爱石、祁宝泉、常贵顺等老艺术家领衔主演,生动诠释了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精神,展现了“六老汉”质朴坚韧的当代愚公风骨,铸就了一座时代楷模的不朽丰碑。

这部由甘肃省重点打造的原创话剧,于今年5月在兰州催泪首演。今年3月,被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50部晋京展演剧目之一。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4

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原型的电影故事片《八步沙》,入选“时代楷模”主题作品展播,正在各大播出平台与观众见面。该片不仅体现了当下甘肃本土电影的时代风貌,彰显出奋斗者的精气神。同时,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该片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类型的新拓展和新突破。

首先,影片塑造和表现的是一群典型的当代英雄、时代楷模群像。面对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的表现对象,如何进行恰如其分的艺术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影片编导坚持以真实为基准,一开始就明确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他们通过采访、调研,充分对人物事迹和生活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亲身体验八步沙人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思维精神,着力真实还原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精神内核。影片中“六老汉”及其子女乃至八步沙的普通农民、劳动者们一个个被塑造得真实、可信、可爱、动人,他们是从生活的泥土里面生长出来的鲜活形象,发出的是人民之声、抒出的是人民之怀。影片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向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榜样人物,这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积极继承与生发,对影视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新时代故事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八步沙》不仅以真实的楷模群像打动人心,在作品的电影化再造和艺术呈现上也精益求精,追求突破和创新。影片将叙事技巧、影像表达与核心价值观的彰显高度融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电影叙事结构打破传统同类题材单线推进的线索设置,围绕着治沙造林故事内核,同时展开多条故事线索,各线索既遵循内在的叙事逻辑,同时又相互缠绕纠葛,形成一个立体、严密的故事实体。电影的叙事视角聚焦于“第二代治沙人”,虽然治沙的伟业与壮举始于他们的父辈——第一代治沙人,但影片选择以年轻一代作为叙事中心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故事在父子两辈人的思想观念、认知差异和行为冲突中展开,情节矛盾更为集中、跌宕。影片着重表现了以高远为核心的第二代治沙人的成长,细腻地将年轻一代人“治沙”之路上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思想转变呈现于银幕之上,他们的困惑、犹豫、矛盾、彷徨和挣扎表现得深刻而又生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青春之痛与成长烦恼也很容易赢得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此外,《八步沙》的影像表达也极具视听性和观赏性。影片利用新科技手段和后期制作包装,将河西走廊一带的沙漠戈壁、绿洲田园等奇特的地理风貌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既有广角镜头之下,腾格里沙漠辉煌壮丽的视觉奇观,也有蒙太奇镜头组合中,黑沙暴肆虐之后的惨烈景象,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表达得淋漓透彻。影片中音乐、音响、声效配合度也较高,剧中不时闪现的流行音乐、秦腔、三弦曲调不仅交代、暗合了电影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影片镜头语言的运用细腻传神,特别是在父子两代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塑造表现上,大量特写镜头的使用,让观众看到以高老汉为核心的老一代治沙人的悲苦、倔强和执拗;以高远为核心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困惑、纠结和挣扎。此外,影片的画面构图也具有强烈的造型感。“六老汉”赤裸上身,在沙梁之上肩扛、手扶铁锹的定格画面充满了力量和视觉冲击力,彰显出八步沙人誓与风沙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和顽强信念。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守护绿色的故事,其主题底色不仅是对当代治沙愚公的赞扬,也是对八步沙人,乃至一切劳动者执着坚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甘于拼搏精神的生动诠释。影片将一个治沙的典型故事放置在大时代的洪流下进行关照,赋予原有故事精神以强烈的时代感、立体度和丰富性。

组织观看电影《八步沙》观后感5

年初的一场春雪,让八步沙银装素裹。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扛起铁锨进了沙漠。沿路的草方格被积雪藏得严严实实,梭梭树上挂着的雪花随风摇曳。

呼出一团寒气,留下一道脚印,已经古稀之年的治沙人有些吃力。终于到达眼窝子沙治沙点,郭万刚重重地把铁锨插进沙地。“这场雪下得很及时,给八步沙带来了好墒情,今年压沙不愁水了。”他望着远方,思绪万千。

八步沙位于古浪县土门镇境内,是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向南凸出的一片沙漠。过去,受环境影响,当地村民一直过着“沙进人退”的生活,耕地民宅等一步步被沙漠蚕食,生存面临极大考验。4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接续奋斗,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八步沙7.5万亩荒漠得到治理,近12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六老汉”守住的不仅是一座座村庄、一片片耕地,更是守住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都是在风沙中度过,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在八步沙种上庄稼。”在土门镇台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录的记忆中,过去每当大风天,台子村就被风沙笼罩,庄稼地年年都被沙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

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治沙造林,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如今的八步沙,树绿花红、郁郁葱葱,特别是近几年节水设施农业发展,让当地老百姓在生态保护和致富小康中获得了“双赢”。

“现在村上很多人都会参与林场压沙,大家相信,只要共同努力,环境会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兴录说。

新年新打算。“今年林场计划完成压沙2.5万亩,用3到5年时间,把古浪县剩余的沙化土地治理好,让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山清水秀的好日子。”郭万刚语气坚定。

❹ 时代楷模电影有哪些

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
那关于时代楷模的电影有:《守边人》《时代楷模张富清》 《功勋》 《长津湖》《焦裕禄》,《孔繁森》,《袁隆平》,《雷锋》,《铁人王进喜》等等。
还有一部老电影,1905电影网讯9月17日,由王野执导,林永健领衔主演的电影《守望青春》正式上映,其中演员林永健在影片中饰演“思政”教研室主任刘威老师这一角色。
以及《秀美人生》光影中的时代礼赞,银幕里的秀美青春。8月23日,由国家电影局主抓,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组织拍摄的影片《秀美人生》,在广西南宁举行首映礼。

❺ 道德楷模人物及事迹有哪些

2020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如下:

1、李廷俊

李廷俊,男,汉族,1945年1月生,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廷俊从医60多年,救死扶伤、乐善好施,以高尚的医德践行着医者仁心。从赤脚医生到临床大家,研究攻克疑难顽症,治愈国内外患者30余万例。

主持研究的5项科研项目,经权威专家鉴定均为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的省批院内制剂八个和数十个特效方剂,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肺结核的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多次以专家学者身份出国访问交流学习,传播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2、徐立平

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第四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总装厂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航天特级技师,时代楷模,被誉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他从事的工作是对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进行整形及缺陷挖药、修补等,因为工作过程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危险性,而被形象地称为“雕刻火药”。

3、石志光

石志光是中国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退休工人,50多年来,他走遍了全省107个市、区、县,自掏腰包租片子,累计放映电影4000多场,行程10万多公里,被群众称为“人民放映员”。

4、王振美

王振美,男,汉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从1953年开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振美矢志不渝跟党走,2017年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1965年患重病死而复生后,从此立下誓言感恩奋进。

他64年初心不改,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报效乡梓,90余岁高龄时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50万元全部积蓄,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213人次,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

5、古运祥,男,李家疃镇常重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先后6次自费5万余元在常重村、东大姑庙村、武吉村、成安人民广场等地举办“我为老人洗洗脚”活动,凡自愿参加活动的,均免费赠送足浴盆和毛巾。

以活动为载体,在全县鼓励传递孝心和爱心,让广大群众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孝老敬老,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弘扬家庭美德,传递和谐和睦的文明家风,努力在全县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古运祥曾入围“中国好人”评选活动,并先后被评为“第五届邯郸市道德模范”“邯郸市最美家庭”“成安县最美家庭”“德孝信好村民”等荣誉称号。

6、白彦军,男,县政协经济委主任。“孩子不孬!”看似一句简单普通的话,却是白彦军父母对他精心侍奉双亲的孝心的极大肯定。2015年,他父亲因摔伤,手术后患脑壁性梗塞,经治疗后右手无力,脑梗后遗症使其生活不能自理。

他三年来精心侍奉父亲,每天为父亲洗脸,隔一天擦洗一次身体。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累,他对父亲的侍奉从未间断,在他三年如一日的精心陪护下,他的父亲现在能够做些从高架车转换到轮椅车的简单活动。

他患糖尿病20年的母亲,不幸又患上白内障,经手术后效果并不明显,为了不让母亲感觉失落,他工作之余经常陪伴老人唠嗑、拉家常,让她消除孤独和寂寞,减轻疾病给她带来的痛苦。白彦军精心赡养老人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父母亲逢人便夸:“孩子不孬!”。

❻ 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16天后意外牺牲,不是因为大意而是太善良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智勇双全,孤身一人深入敌营,经历多个生死关头后与我军里应外合,将盘踞多年的土匪一窝端,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诡计。

杨子荣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他的遭遇比电影上凶险百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杨子荣一样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的新生。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些人,不管什么时候回顾 历史 都是必要的。

1917年,杨子荣于山东省牟平县,为了生计他们一家来到辽宁安东(今丹东),不过父亲和姐姐留在了那里,他和母亲回到老家,在母亲的帮助下杨子荣上了几年私塾。

可是 社会 动荡,胶东半岛军阀混战,于是1929年12岁的杨子荣被母亲送到安东,投奔了父亲。

在那里他上了两年学后,跟着姐姐去缫丝厂做工以贴补家用。又过了三年,厂子为了维持运转只能裁员,杨子荣不得不前往码头当苦工。

十来岁的他跟着成年人搬木头、扛大包,在鸭绿江边当起了船工,就这样到了1938年底,杨子荣被招到鞍山矿区当矿工,这是日本人开的矿场,日本人欺负中国工人,稍不顺眼就是打骂,让杨子荣怀恨在心。

有次自己的朋友被日本人欺负,他就抢过皮鞭把日本人教训了一番,这下可坏了事,日本人肯定不会放过他。

于是在1943年,杨子荣逃离鞍山,回到了山东牟平。1945年8月,杨子荣参军入伍,并且参加了解放老家县城的战斗,两个月后他就跟着队伍前往牡丹江地区,那里土匪借助山林,危害当地老百姓的安全。由于表现积极,杨子荣在11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 杏树底村是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山村,由于处在交通要道,这里集结了400多名土匪。

这伙土匪就地取材,在村子里构建了高大的土墙和防御工事,借此与我军剿匪部队对峙,并且对我军造成一定的威胁。

1946年3月22日,我军发起总攻,作为党员杨子荣冲锋在前,再领一队尖刀班发起进攻。可敌人火力太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鉴于此我军决定用炮轰掉敌人的堡垒。

一时间敌人阵地尘土飞扬,可是村里的孩子哭声也传了出来,指战员迅速暂停炮击。敌人是想以小孩为人质,阻碍我军进攻。

杨子荣深知这么僵持下去,会对人质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所以他挥舞着白毛巾从一个沟里钻进村子。土匪看到杨子荣这样不知所措,他顺利进村后就开始劝降。

其实经过这么几天的对峙,土匪都知道不会有奇迹发生,到头来就是一死,要是能主动投降根据解放军的政策,性命绝对能保住。

这下一部分土匪开始动摇了,这其中有两个叫郭春富、康祥斌的土匪,他们是这个村子的人,所以不希望让自己的乡亲们受到伤害。

可是匪首许大虎、王洪宾叫嚣着谁投降就枪毙谁,于是在内部发生了争执,再加上村里人多,不愿投降的土匪看到支持的人没有几个,于是他们都不情愿地放下武器。

就这样,一场血战就被杨子荣化解了,他的英勇拯救了数百个生命。

来到牡丹江近一年时间,杨子荣的部队经过辛苦剿匪,已经把大部分土匪都消灭了,可是仍有小股土匪逍遥法外,躲藏在深山老林之中。

著名的 “座山雕” 就是其中一股势力的头子,他真名叫张乐山,山东昌潍人,两岁就跟着家人来到牡丹江。

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就成为土匪头子,为人心狠手辣,在50多年的土匪生涯中,他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伪满洲国三个时期,所以当地人称“三爷”。

和先前不同的是,这座山雕的势力不大,只有二三十人的规模,可是行踪难觅,非常狡猾。大部队碰上这种小土匪还是很难抓住的,毕竟在冰天雪地的森林中行动不便,我们在明处敌人在暗处。

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座山雕的位置,于是团部命令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假装成土匪,去山里搜寻座山雕,当然深后有我们的人随时接应。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接到命令后迅速带人进山剿匪,正好来到一处叫蛤蟆塘的地方,他看到一个工棚,里面住着一伙人,应该能问出点什么消息。

杨子荣独自一人进入棚子,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对方,告诉他们自己遇难了需要找个山头。

那里的工头姓孟,杨子荣被盘问一番后取得对方信任,于是杨子荣几人被带到20里外的一个空棚子中。

工头嘱咐几句话后就走了,这之后一连两三天都不见人影,正当他们打算离开时这个工头回来了。

可工头只允许带杨子荣一个人,其他队员不太愿意让他一个人冒险,杨子荣还是坚持要去。走了一段路他俩来到了一个屯子,在屯长家里有两个自称是土匪的人,于是他们用黑话试探了一番,最后这两人也深信不疑,认为杨子荣之前肯定是土匪。其中一人姓刘,自称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人他们都叫连长,也不知道为何这么叫。

杨子荣与他们商议,两天后带着弟兄们一起上山落草。待这两人来到工棚内,早就准备好的队员三下五除二把他们五花大绑。

当然,杨子荣解释是等上山就放人,因为不太确定他们认不认识座山雕。这二人也不在意,就带着杨子荣和队员上山了。

威虎山是座山雕的地盘,这里的小路都被他摸透了,于是上山的路曲曲折折,第一次来真的很难上。

并且座山雕在路上设置了三道哨卡,不管哪一处哨卡发现情况都能及时发出信号,这也是大部分不适合剿灭这伙土匪的原因。

每到一处哨卡,杨子荣都派两人前去交涉,然后趁不注意就绑了,所以一路上三处哨卡都被他们掌控住。

此时座山雕和一众土匪还在他们的老巢喝酒吃肉,压根没想到杨子荣带着队员包围了他们的木棚子。

等战士们端着枪冲进棚子时,这些土匪还没反应过来。一个满头白发、长着鹰钩鼻的瘦老头就是土匪头子座山雕,他怎么也想不到杨子荣悄无声息地就把他安排的哨卡全都搞定了。

最后在六名队员的押解下,包括座山雕在内的十几名土匪不费一枪一弹就被带回部队。大家无不赞叹杨子荣的智勇双全,要不是他长期以来对土匪的了解和勇敢,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可是只过了16天,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就壮烈牺牲了。他在追击匪首郑三炮等人的战斗中中弹身亡,那究竟是什么情况造成他的牺牲呢?

在后来的资料中可知,杨子荣在对面敌人是开枪射击,没想到枪出现问题,所以敌人率先击中他的胸膛。分析他的枪,是因为天气寒冷把枪冻住了,这才导致在关键时刻出问题,那事实真是如此吗?

众所周知,在近代战争中,很多著名的大战都发生在冰天雪地中,但是天气寒冷导致枪械出现问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再说我军当时使用的很多装备都是缴获日军的,所以在质量上不用担心严寒,既然敌人的枪没问题就证明严寒不是直接原因,当然这也不能排除杨子荣的枪出现小概率的机械故障。不过,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猪油才是导致枪出现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战斗前一晚,杨子荣和战友们暂住在老乡家中,大家闲聊中提到擦枪的事情。明天就要打仗了,要不把枪好好擦一下,别出现卡壳的情况影响大家。

可是擦枪需要油,现在不在部队哪有枪油可用,这时老乡热情地说自己有猪油能不能行?

大家并不懂枪的原理,只知道找个润滑的东西让它不卡壳就行,猪油大家都知道非常滑,于是就给枪上抹上了猪油。

大家都是为了明天的战斗,谁能想到猪油会在低温情况下凝固,这才导致第二天的事情出现。战斗中杨子荣带人悄悄接近土匪房间,在郑三炮、刘维章等人的惊讶的眼神中,杨子荣如天神下凡一般冲进屋子,这伙土匪没有就地投降,反而企图负隅顽抗。杨子荣见状赶紧开枪,没想到手枪哑火了,敌人的子弹瞬间击穿了他的胸膛。

杨子荣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当时年仅30岁。杨子荣的英雄事迹被写进文艺作品中,人们都认识了这位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新中国正是有了这些保家卫国的革命先辈,才有了文明富强的今天。

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人民对英雄的感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怀揣着英雄的夙愿,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让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辉!

阅读全文

与模范人物事迹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孩子改编电影 浏览:769
好看的科幻电影怪兽 浏览:484
生气美女高清电影 浏览:842
伦理电影大学生按摩 浏览:219
买女机器人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2
小丑电影歌曲试听 浏览:287
关于中国姐弟贩毒电影 浏览:111
付费电影怎么分享到好友 浏览:506
野兽高清电影在线 浏览:466
修女也疯狂电影高清免费观看 浏览:231
歌曲电影少林寺牧羊曲 浏览:514
每天更新高清理论免费电影 浏览:532
色成中国电影 浏览:173
贫困大学生租老人房的电影 浏览:853
2020年好看的电影古装武打 浏览:125
电影里的故事原型是谁 浏览:68
电影女演员姓戴的 浏览:954
韩国电影名字叫什么的酒店 浏览:326
有一部叫做什么女人的电影 浏览:308
韩国电影女孩被杀手救下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