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红高粱》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谈起1987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经典”二字,的确,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剪辑、画面色彩和构图、音乐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且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座丰碑。关于它的评论不可胜数,大部分为褒扬之词。但是对本片的人物形象塑造笔者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特别是结合小说《红高粱》《高粱酒》分析之后,笔者发现“我奶奶”这个形象塑造的并不鲜活,大部分配角的语言设计过于苍白,即使考虑到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在塑造人物上的巨大差异,以及本片的侧重表现方面,电影《红高粱》的人物塑造也是不完全成功的。
先从电影的情节进行分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一个小时是在讲述“我奶奶”与“我爷爷”的相识、相爱(姑且用这个词)、相守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事件,在这五个事件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交往程度一步步加深:娶亲(二人初识)——回门(高粱地野合)——掌家——匪事(二人情感进一步加深)——酿酒(二人光明正大的居住在一起)。然后是九年之后的鬼子来了,这是全剧的高潮。从鬼子进村,再到我爷爷和烧酒伙计们打鬼子,他们经过了打鬼子的准备工作、高粱地待敌、打仗、最后是完结,后半部分虽然只占全剧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三十分钟,使本片的题材更主要的成为抗日题材,完成了思想上精神上的伟大崇高的超越。
前半部分给观众展现的是民俗的画卷,而后半部分留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的史诗。很难说这两个部分哪个是重点、哪个更优秀,但是在艺术成就上,无疑前半部分更多些。
在小说《红高粱》《高粱酒》中,主人公首先是“我爷爷”余占鳌,其次是“我奶奶”戴凤莲。(分析)小说的情节主要是抗日,二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在作者讲述抗日故事过程中插入进去的,余戴的结合被设计在一个小篇幅的位置中,而电影则不然。二人的情感经历可以说是导演编剧花费最多心思的地方,那一幅幅画面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提到红高粱,首先想到的就是二人在那片红高粱地中的野合。电影的形象给了我们比小说更具体、更激烈的视觉刺激。
由于电影中民俗生活内容的扩大,这使电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两人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分不出谁先谁后。从“我爷爷”抬轿子的那一刻起,观众一见他就可猜出他的性格特点,他的一身壮硕的肌肉,只有搭配果敢、干练、勇猛、无畏等此类的形容词,从他与我奶奶相爱,到他抗击日本鬼子,这种性格是无需变化的,但是对于“我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处理分析起来却异常的困难。
在小说中戴凤莲既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又是王熙凤式的女强人的形象,她可以用泼辣、机警、聪明这样的词语来修饰。例如她在接手绍酒作坊的时候的表现,完全可以与她先前的举动划上等号。但是在电影中,她成了具有憨厚的性格的人物。同样是接手绍酒作坊,“我奶奶”的言辞动作都显得拙劣,甚至呆傻,让人怀疑先前在高粱地里和“我爷爷”野合之后大大方方坐在毛驴上的女人是不是她。在电影中,从第一幕的开脸,她的悲伤她的压抑可以阅读;坐在轿子里的时候,她的眼睛的摸索,让人心疼她的处境。电影中的“我奶奶”形象的改动,一方面让我奶奶担任更多的封建批判的任务,让观众更同情她,另一方面又要展示出那个荒凉之地的野蛮与任性。我觉得那时的巩俐没有这个演技,同时剧本改编的不合乎逻辑。
在电影中,“我奶奶”是没有一点的“泼辣”的表现的,但是她却光明正大的和“我爷爷”同居了。在她观看烧酒酿出的那个场景时,她的表现让人十分的失望。在小说中这个场景是轰轰烈烈的,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绍酒作坊,但是这个场面却显得异常的宏大。但是电影中,再多的人、再多的蒸汽也显出了电影比之小说的在想象空间上的狭小,但是更要的是,这一场景的主角,“我奶奶”的表现实在是没有那种当家做主的气度和豪情。
再看电影中的配角群体的形象塑造。所谓的配角群体,以轿夫和烧酒工人为例。他们是配角,这是前提,并且总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群体的台词是非常难以把握的,但是不能让他们的台词成为附庸与点缀,但是电影《红高粱》中的轿夫们和工人们的台词显得非常的拙劣,随声附和和傻笑成为构成他们台词的主要方法,使这些本可以活灵活现的人都成了言语表情无所事事的小丑群体。他们要哭一起格式化的哭、要笑一起格式化的笑、要说一起苍白无力的说,要表现民风的朴质和憨厚,不是要用呆傻来表现的。
在主要人物形象中,罗汉大叔的形象塑造的比较有深度,超越了小说中的罗汉大叔,小说中罗汉大叔的情节只占一小部分,所以形象远远不如电影中的悲壮、深邃、成熟。
当然,“我爷爷”、“我奶奶”还有配角群体这三者形象的塑造并不是本片的侧重点,展现风土的画面和村民的蛮壮,以及爱国抗日的这种重大主题才是本片的主要方面。在一幅幅画面的展现中,色彩、取景构图这两个方面很容易让人想到《英雄》这一失败之作,再考虑到《英雄》中人物形象的苍白,发现原来可以在《红高粱》中找到源头。
⑵ 论《红高粱》中九儿的人物形象
19岁的少女九儿单纯、善良、聪慧,但却被父亲卖给麻风病人当媳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难之后,九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的女子。
在与余占鳌的情感方面,她敢爱敢恨,不惧束缚,勇于冲破封建牢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爱。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
因为一匹骡子,九儿的父母要嫁她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麻风病人。九儿乘坐花轿出嫁时,在途中被一名强盗拦截。九儿的丈夫死后,九儿接管了酒坊。
后来,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九儿的老朋友被日本人杀害,于是九儿要向日本人复仇,她请她的工人来帮忙。为了不让工人们饿肚子,九儿带来中饭犒劳大家,结果被日本人杀害。
(2)电影红高粱的人物塑造扩展阅读:
《红高粱》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个性解放”,指“人”的个性的解放。
“人”是“灵”与“肉”,“神性”与“兽性”,“精神”与“物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的统一。人具有“自然人性”——“人”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