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哈利波特》系列
我已经迫不及待进院重温这个魔法世界了。至于《哈利·波特》是啥,应该就不用我再介绍了吧!不用了吧?!虽然按常理来讲,再强的IP也有覆盖不到的用户。
但对于这个系列,哪怕是纯得不能再纯的路人,在刷到分院测试的时候,应该也会忍不住好奇戳进去一测究竟。
作者罗琳画的分院帽
魔法世界对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强了。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是散落民间的巫师幼苗,十一岁的暑假,一只猫头鹰敲敲自家窗户,带来一封羊皮纸制的入学通知。
尽管随着年纪增长,大家都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麻瓜,而魔法也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仍然愿意偶尔回顾,而且不管回顾多少次,还是会不禁感叹这个世界的奇妙。之所以《哈利·波特》能让全球如此多的粉丝为之沉迷、惊叹,除了强大坚实的原著,系列电影同样功不可没。电影把作者笔下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一一落实,呈现了一个更清晰具体的世界。
要说电影创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还得先从这个系列的神仙班底说起。都说拍电影有几大难,小孩儿、动物和水。《哈利·波特》占了两项,小巫师们和神奇动物。场面最混乱的时候,会有三四百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时在场。导演和现场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维持秩序,提醒小演员们保持安静、不要笑场,根据调度做出正确的反应。
看这乌泱泱一大帮孩子就能想象到片场得有多闹腾了
剧组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专属的临时看护人,甚至在片场建起一所学校,保证小演员每天至少有四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电影中很多小巫师们学习的镜头里,小演员们是真的在做作业。话说有谁不羡慕这帮在《哈利·波特》片场长大的孩子吗!
斯内普教授按头做作业哈哈
而演员本身也都选到了书粉的心坎上。说实话,真的很难再找出一部电影的选角能像《哈利·波特》一样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角色都那么恰如其分。遥想当初官宣铁三角的时候,三个小家伙简直就和书里的哈利、赫敏以及罗恩一模一样。
有多合适?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由阿方索·卡隆接棒执导。为了跟演员们增进了解,导演给铁三角布置了撰写人物小传的作业。结果非常有趣,赫敏提交了一份三十页学术论文一样的作业,哈利的全部心得就只有一张A4纸,而罗恩则把这项作业忘到了脑后。
学好魔法,走遍天下都不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到了交作业的日子,罗恩还狡辩说,罗恩本来就不怎么写作业。导演哑然失笑:好吧,你对角色的理解还挺到位的。
②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电影怎么样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电影很好看。
2016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是一部官方背书的哈利同人舞台剧剧本。坊间对这部作品评价一般,但抱怨的点主要来自于粉丝向的吃书问题,以及情节上部分的逻辑硬伤。
当然这对于只看过哈利系列前两部的我来说问题不大,接下来我仅就我的阅读体验,抛开剧情人物本该是什么样怎么发展,来简单聊聊这本书。
哈利波特的故事
首先,身份认同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故事的主角是哈利波特的小儿子阿不思和德拉科的儿子斯科皮,情节也围绕两个人一系列的冒险展开。阿不思在故事里被设定为一个背负波特家血缘但在魔法学习上却非常迟钝的小孩。
一方面,外界的舆论压力和预期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父亲哈利波特在代际沟通上的障碍,也使他感觉缺乏来自家人的认同感。再说斯科皮,他一方面要背负马尔福家的坏名声,另一方面甚至有舆论怀疑他是伏地魔的孩子。
所以两个世仇家庭的孩子,在身份归属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共情的,这也为情节安排两人成为好朋友提供了逻辑合理性。
罗琳甚至安排波特家的孩子加入了斯莱特林,这种归属上与观众预期的错置,也是以一种假想的形式,实验性探索人在成长中的多种可能性。故事开始于孩子们想要证明自己,结束于他们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③ 哈利波特电影哪部最好看
我觉得最好看的是《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一部讲了三强争霸的故事,元素比较多,场景比较开阔,没有后面几部的阴暗,也不缺少惊心动魄,而且这一步主角们还处于颜值巅峰,看起来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