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家在香港怎么样

电影家在香港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7-23 09:35:37

❶ 家在香港完整版电影

链接:https://pan..com/s/1SiNN4LxqJkjcc8u-w4m-5A

提取码:jkcu

[家在香港][1983][类型/剧情],主演:刘德华、朱海玲、古嘉露、谷峰

影片简介:讲述了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亚伦(刘德华)的遭遇及他身边的香港人。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❷ 为什么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香港电影是很赚钱的,现在赚不了钱了。

香港自《无间道》后再没有优质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场为台湾,日韩,东南亚市场及大陆地区。香港几百万人的市场是养不起电影工业的。随着美国大片的入侵,原来的市场基本被占领。再加上大陆经济的腾飞,香港电影人才纷纷北上,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另外,大陆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香港没有邵式,嘉禾等制作中心,等于没有电影制片厂,有点跟大陆一样,过去多少个老制片厂己不复存在演员老的老死的死,还好留下不少经典杰作,香港也一样,那些拍片秀女们尽都老,有的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陆来拍片,如今影业不景气,让一些个人拍片给顶了,拍好片难得,尽拍一些垃圾没人看的片,熬费物资白当洖工夫,拍片不行导演差劲,演员不行,找些小品,相声演员,小品不说拍片,从中挣钱,丈着有名望拍些没人看片。

因为没落了。

别把什么政审,制度拿来说。1980~1995年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就没这些吗?

第一,香港电影死于抄袭与恶意竞争。

第二,香港电影死于全球化。

第三,香港电影死于人才凋零。

辉煌时期,香港负担着特殊地位,形成链接内地与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展露头角,比如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尸道长:

乃至陈晓东的倩女幽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时,香港黑 社会 大量渗透电影圈,绑架演员,压缩控制片酬,洗钱等行为极其泛滥,严重威胁到演员和制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电影演员导演等等300多人公开游行,抗议黑 社会 暴行。

陈欣健李修贤是组织者:

以前,香港电影有大量黑 社会 资金,现在黑 社会 资金来源断绝,台湾所谓十大片商进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么叫片花?

台湾片商是想赚钱,只看电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适当,一个大明星配几个普通二线三线,片酬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导演还能构筑剧情。

此后,明星片酬暴涨,无论一线二线,导演只能用更多钱找更多明星,现在片酬都超过两千万,负面影响就是,电影实际拍摄投资急剧减少,剧本粗糙重复,等于只卖大明星的脸。

香港电影的国际开拓者邹文怀:

同时,电影火爆,更多的电影院出现。

1980年代,香港电影院大约50家。到了最多时达到6家院线150家,本来就狭窄的香港电影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潘迪生:

以前,院线少,上映质量能保证,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卖录像带,走东南亚与台湾市场收回成本。现在电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电影在恶性竞争下也能公开上映,观众大呼上当,后果就是电影口碑下跌。电影收益减少,只能继续缩减投资,增加软广告,质量越发降低。

此时,具备代表性的两大好莱坞电影进入香港,所以这就有后来说的,香港电影败于1993(侏罗纪),亡于1997(泰坦尼克号)的说法。

台湾片商退出,东南亚经济危机重创亚洲市场,谁都在谨慎投资电影。而香港本地两个电视台根本无法养活原来9万电影从业人员,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湾和大陆,一部分转行。

香港电影自1992年的巅峰极速衰亡。

没有好莱坞的大笔投资与数字化,也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甚至从业人员都失去了。

因为香港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抢和黑 社会 ,内陆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多少年来出现了多少黑 社会 。影视媒体的影响,左右了 社会 的发展方向。香港的喜剧片还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内陆电影无法超越。

改开前,香港是大陆的窗口。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陆湮没。

原因很简单,像一些向、刘、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娱乐 圈,这些人自己演不动了,还不想失去影响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几十年下去了,香港 娱乐 圈还是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么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国以前因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对香港武侠片强烈需要,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现在呢,老百姓对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化,武侠片打砸片份量轻了。欧美日韩片占有相当大市场。从文化上看,香港已经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转口贸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历害的,现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创新力严重不足,而且出现内斗和内耗。从经济上看,几大家族垄断地产和商业,大部分平民面对高房价无可奈何。阶层已经固化,利益格局已经成熟,港人优越感曰渐衰微。
没有产业支持,巨星就没有土壤。

电影结尾处字幕:“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压力过大导致 社会 问题增加。

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展示了当代香港的一则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

人都是被 社会 现实逼疯的,主角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

怪咖彭浩翔用B级片的套路来发泄了广大房奴们的愤怒,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

《维多利亚一号》:一个疯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

这座城市正在老去,

这个地方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丢弃,

这个时代的 历史 正在消亡,如同记忆中的香港电影一样……

编辑于 2016-10-1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75

评论

SydneyCarton

先说结论:

作为一个特殊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这个概念,已经死掉了,基本是对 历史 的追溯与概括,基本谈不上再有较大的更新。这个概念截止期没有明确界线。在我看来,9-7只能算ICU,而且更多显现出来的是“果”而非“因”,《无间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电影”这一概念的最终挽歌。关于这一点,我在(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 下有具体阐述。

这个概念死掉,不是说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这么多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 娱乐 业,香港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香港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为首的银河、许鞍华、林超贤等导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也不时推出佳作。但这些都无法挽救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的死亡。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旧时中国的电影首都应该是上海,但得益于大陆变局,正如纳粹肆虐使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不少电影人也前往香港。来的除了人才,更有资本,这些使得香港部分继承了旧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而香港虽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当长的阶段里,相对的自由度都比海峡两岸的政权更为宽松。这些都促使香港电影产业兴起。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别看邵氏家大业大,旗下也是明星无数,其实邵氏拍片比较省钱,跟现在这种烧钱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员、导演都是邵氏员工,靠工资过活的,管你人前多么风光,邵跑跑不多给你一个子儿你一点办法没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来的,比如整天吐槽老板抠门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片场影院一把抓,有片场,拍片场地布景等花费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产业联动,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时观众对视觉工艺要求还不是特别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现在看起来“粗制滥造”的片子,一样有市场。就算票房相对低一点有啥关系,成本这么低,回本压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时在东南亚市场还颇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卖一卖,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那么为什么香港片会在东南亚一带有市场?流行文化比较接近是一个方面。这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香港的相对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业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时既没有海峡两岸的郑智负担,又会主动而有的放矢地针对市民阶层的口味开掘 娱乐 。以邵氏片为例,你们以后后来王晶、周星驰的无厘头没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侠片,才知道什么叫脑洞大开、节操洗地。这种以模糊而游动的道德标准为底线,在界限内肆无忌惮的“勇敢”,是其他各方万万不及的。这种口味取向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或许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会以邵氏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长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里可能地位会更高。为什么?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了。邵氏虽然雄霸多年,但毕竟还是高度功利的商业指向,大片场经营更是把指标卡得死死的,所以,虽不能说邵氏对香港电影的拍摄语言革新没贡献,但是相较它的江湖地位,相对而言,贡献有限。而香港电影新浪潮则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壮派影人带来的香港电影语言的狂飙突进。谭家明、许鞍华、徐克等电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态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举开拓。这次狂飙突进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将一些当时看来前卫的手法与内容推而广之,使得香港电影更加肆无忌惮。前面说到邵氏片虽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观其实仍是保守和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还是相对守旧的,而经过新浪潮的冲击,香港电影拍摄上玩得更high,内容上也越来越挑战传统底线。(顺便说一句,徐克的《蝶变》我觉得一般,但《第一类型危险》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后补了一些新浪潮的课,新浪潮在中间带来的美学变化很明显,这也带动了观众观赏口味的变化。而随着新浪潮而来的不止是电影形式与内容之变,更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邵氏作为一个老片场,多少在这场狂飙突进里有些守成了。本来邹文怀、何冠昌分出来的嘉禾就几乎可以分庭抗礼,80年代后一干其他公司兴起,邵氏却仍坚持着片场产品。作品质量和新颖程度和这些新贵比,明显有所不及。

而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现出来,融资、拍片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上更无拘束。香港电影在亚太市场真正达到高峰。到这时,“香港电影”这个动态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归纳一下,大致有几个特征:

第一,肯定不用讲,香港片商投资,或以香港制作班底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为主,融合有英国的欧美式中产阶级文化、广东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间文化,并对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呈现出来的是杂糅状态。

第三,以商业利益的追逐为终极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底线可以无限放低。

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义,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无限低俗,像有一阶段邵氏片无论必要与否每片必有裸镜,如果这还不算难以接受,我们也可以拿好莱坞做个对比,同样是狂热追逐商业利益,在美国的清教传统之下,《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中直接表现对儿童的虐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主流影片中出现的。但香港电影对此的容忍度比较高。

而在另一方面,这个“放低”可以理解为,为了赢得最大 娱乐 效果,香港电影可以怪招频出,无名山村里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亲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这些固然会引起争议,但也使得香港电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创作活力。后来常说的“无厘头”就是这种风格的部分总结。

第四,尽皆狂欢,如果不是喜剧,至少也会有喜剧因素。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鸿》,94年的《暴雨骄阳》都是不乏 社会 反思和道德劝诫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场次,只要编导想要,只需一秒钟,统统变喜剧。这一点对我影响蛮大的。

第五,这是波德维尔提到过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电影呈现出高度量产的状态,这些影片平均来看,并非完全的烂作,细看每一部要么在技法上要么在内容上都会有些想法,但总体制作会因为赶时间而显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现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状态。

这话既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香港电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学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仅受过速成培训,甚至速成培训都未经历直接在片场拜师学艺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样出身的班底,虽然很少能提出什么理论,但手活儿极熟练,个别混得不错的,脑子都很灵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数。所以虽然速度快,但东西都还挺有个样子,甚至里面不乏亮点。

这五点大致就是我对“香港电影”在艺术呈现上的定义,它的成因可以从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脉络看出。

那么,香港电影是怎么衰落的?为什么会衰落?

有人粗制滥造太多,有人说黑帮控制,有人说97回归,有人说大经济环境不佳……都有道理。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香港电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办法救市啊,这才有了《无间道》的应运而生。但大家看这个系列可以看出来,片子是非常不错,但原来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在这个系列中基本荡然无存了。而且它这一个系列成功了,但并没有因此拯救香港电影,只是带来的是随后一小段时间的跟风——题材、拍摄形式上统统跟风。中间虽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达到《无间道》的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电影自身的特质基本丧失了。

香港电影人怎么办呢?他们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国大陆,这个正逐渐开放并兴起的新市场。90年代合拍片还只是部分试水,到了这时候香港电影人已经是成批涌入大陆了。有一个段子,一个朋友去见文隽,刚好一个香港编剧找文。编剧问他:文生,导演协会已经开了普通话培训班,什么时候编剧协会也开一个?文隽有点尴尬,把那编剧敷衍几句打发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来大陆排片不同,时代不一样了,大陆人不再是那个又土又穷的表姐,土或许还是土,但穷——至少对于金主们来说,是一点都不穷了。

大量香港电影人在大陆获得了工作机会。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不是说大陆是香港电影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个工作机会。大陆毕竟熟谙商业电影拍摄法的人才还不够多,这时候很需要拥有大量经验的香港人参与。而即使让香港人来操盘,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在大陆拍片,并且要在大陆公映,你就得面对严苛的大陆%^&(大家都懂的)。更何况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陆观众又有相当的区别,本来就不是最佳创作状态,又在高度限制下开工,这样状态下出来的作品,你觉得还能叫“香港电影”么?

更何况大陆电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长,渐渐的,投资方发现,与其让香港人来拍,不如试试大陆自己的导演,他们可能更了解大陆人的口味。从影片艺术水平上来讲,不好说是耶非耶,但从商业成绩来看,香港人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较成功已经成名的大导演,像陈可辛,从《如果·爱》开始,一直拍到《中国合伙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业和口碑上赢得了大陆的认可。陈可辛这种文化接受力很强且血统多元一早就倡导“亚洲电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觉得其他人会更好多少么?

虽然大陆电影产业问题非常之多,但有资本的力量,并且也确实有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企业与制作人在推动,“香港电影”这个概念逐渐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块电影重镇,仍然有杜琪峰、许鞍华等作者,并且也不时会有个别新人涌现,但这些成就已经是大“华语电影”的成就了。无论从地域人才的参与,还是电影内容的接近,呈现出来的分别是电影作者的分别,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别了。

消亡说起来令人伤感,但只要还有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创作,仍不时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电影”还是“华语电影”呢?

本文纯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电影研究者,只是个港片影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挂一漏万,权当抛砖引玉。见笑,见笑~

喜欢香港老一带的艺人,他们敬业自律,不像内地的一些人有点名自以为是,牛哄哄,还有的唱一两首歌就觉得自己是大师

❸ 香港十大传奇电影公司,你知道几个,全认识的是资深港片迷

香港电影有着近百年的 历史 ,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到30年代的有声电影,经历了“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称霸香江,也迎来了嘉禾、寰亚、新艺城等新派电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电影开启了黄金时代的大门,通过电影的记录见证了香港的不幸与辉煌,也映射了时代的变换和革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众电影人借助新型电影工业将香港电影打造成誉满世界的品牌,在巅峰时期,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年制作量超过200部,成为全球仅次于好莱坞电影出口地之一。

香港电影繁华的背后,少不了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的努力,早年间香港仅有寥寥几家电影机构,但近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有超过3000家的电影机构。也许你对这些电影公司会感到陌生,但看到片头的Logo,你一定会想起它们曾陪伴着你的日日夜夜,那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香港十大传奇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电影公司是由邵逸夫兄弟于1958年成立,此后近30年“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瓜分了超过半数的香港电影市场,麾下的李翰祥、张彻、楚原和胡金铨四大金牌导演培养出一众巨星,也让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70年代初期,邵氏兄弟踏足电视行业,此后又由于种种原因在80年代末宣布停止电影制作,全力发展TVB电视业。从投产至暂停制作,邵氏生产了超1000部电影。

嘉禾电影公司

1970年,邹文怀从邵氏出走,与何冠昌和梁风成立嘉禾电影公司,在此后的30余年间,制作了超600部电影,成为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也培养出了李小龙、成龙、许冠文、洪金宝、张曼玉等电影巨星,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2007年,邹文怀将嘉禾转手出售,退出电影圈,这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新艺城影业

新艺城影业公司由麦嘉、黄百鸣和石天于1980年创办,背靠金公主 娱乐 这样的大财团,“新艺城七怪”群策群力,拍摄出诸多卖座又叫好的影片,《最佳拍档》系列更是连年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屡次刷新票房纪录。在新艺城鼎盛时期,引得邵氏和嘉禾两大老牌电影巨头联合对抗,在香港电影黄金十年谱写了一个传奇。

德宝电影公司

德宝电影公司由洪金宝和岑建勋在1984年成立,短时间内迅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一度逼近风头正劲的新艺城。出品了《等待黎明》《癫佬正传》《秋天的童话》等卖座电影,《富贵逼人》系列更是连续三年进入年度票房前10。曾与嘉禾和新艺城并列80年代香港三大电影公司,于1992年结业。

银都机构

银都机构是由长城制片、凤凰影业、新联影业等香港老牌电影公司合并后的新企业,于1982年成立,也是中国电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国有电影企业,董事长由北京方面指派,背景可谓强大。数十年来曾制作了近500部电影,也培养出了诸多知名导演和电影巨星。

中国

中国星的前身是永盛电影公司,由向华强和向华胜兄弟于1987年成立,在邵氏、嘉禾和新艺城等电影公司走向衰落之际,麾下金牌导演王晶凭借《赌神》和《逃学威龙》等高卖座电影让永盛跃居一线电影公司,也捧红了周星驰、张敏等艺人。1992年,中国星在港交所上市,延续了卖座好片的初衷,至今仍持续不断拍摄电影。


寰亚电影公司

寰亚电影公司由林建岳、庄澄等7位香港电影人士于1994年创立,公司成立后拍摄的首部影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便拿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剧本。此后制作的多部影片不仅收获极高的票房,也在各大电影节摘金夺银,《无间道》更是打破了香港电影史的获奖记录。

英皇电影公司

英皇电影公司是杨受成英皇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拥有十分雄厚的财力和实力,也是香港极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公司。多年来参与拍摄了诸如《证人》《红海行动》《无双》等诸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同时英皇电影也参演发行《熔炉》《惊天魔盗团》等亚洲及好莱坞的优质影片。

银河映像

银河映像是由杜琪峰、韦家辉和游达志于1996年创办,20余年虽然仅拍摄了20多部影片,但几乎每一部都是上乘之作,在杜琪峰及韦家辉的打造下,拥有《大事件》《黑 社会 》《PTU》《枪火》《暗战》《暗花》的银河映像已经成了一块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如果你不知道“银河映像”,那么久等于没有看过港片。

最佳拍档电影公司

1996年香港电影市场逐渐步入低谷,王晶携手好友刘伟强和文隽创办了“BOB”最佳拍档电影公司。短短几年的时间,BOB制作出了《古惑仔》系列、《风云雄霸天下》《O记三合会档案》等卖座影片,在香港电影低迷之际成功完成逆袭。《决战紫禁之巅》是BOB三人组最后一次合作,此后分道扬镳各自为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机构众多,除了上述的十大传奇电影公司外,还有很多知名的电影公司,如洪金宝的 宝禾电影公司 ,元彪的 泰禾电影公司 ,成龙的 威禾电影制作公司 和李连杰的 正东电影公司 等,这些公司曾出品了众多经典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❹ 家在香港的影片简介

外商情妇玛利亚——古嘉露,戆直工头亚辉——黎汉持,望做歌星女工亚红——寇鸿萍,封建固执看更虎伯——谷峰及非法入境女人蛇亚贞——朱海玲。一班香港小人物,为了物质生活、男女关系、移民外国等等,面对种种…… 黄阿伦是个一心想向上爬的香港青年,在得到外国富商的情妇、混血儿艾里卡的帮助下他加入了地产公司,且因懂得把握机会而步步高升。后来他结识了从大陆偷渡来港的少女张婷婷,对她由怜生爱。地产陷入低潮,外国富商离港,黄阿伦不肯与艾里卡移民外国。出于嫉妒,艾里卡向警方揭发了婷婷的偷渡客身份,然后自杀。阿伦欲与婷婷化装成越南难民逃走,但婷婷不愿意这样做。一直想死在自己家乡的看更夫虎伯,在协助婷婷逃走时丧生,客死异乡。而另一个青年李建辉的女友,因家人移民心切而下嫁歌厅经理,待安排好家人回到香港,李建辉已自暴自弃,参加拳赛致神经错乱。

❺ 洪金宝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你如何评价

洪金宝在香港影坛被称为“大哥大”,这并不是一个口头称呼,而是一个彰显洪金宝影坛地位的标签。至少有两大原因,成就了洪金宝的这个地位。

洪金宝成立洪家班提携众多明星

洪金宝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目前来讲,绝对是辈分最高的了。如今他年纪大了,却依然坚守在电影一线,祝愿他身体健康,为观众多拍些好电影。中国功夫片的长河中,如果李小龙称第一,那第二绝对是洪金宝,他可是世界上最灵活的胖子。

❻ 家在香港惊艳是几分几秒

1分15秒。《家在香港》是一部敬海林执导,刘德华、朱海玲等主演的电影,以现实香港为蓝本,在该部电影中1分15秒,亚伦帮助警察成功破案。该电影述了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亚伦的遭遇及他身边的香港人。

❼ 家在香港的演职员表

刘德华,1961年生于香港新界,祖籍广东江门[1],世界杰出青年[2],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衔[3],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荣誉勋章[4],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5],亚洲新星导计划发起人[6],华人娱乐圈影、视、歌综合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7]。
刘德华开始是在TVB度过的,刘德华中五毕业后报考了无线电视台艺训班,被录取为第十届艺训班学员。1981年以甲等成绩毕业,签约TVB演些配角,直到他主演了《猎鹰》后受到无线重用。[8]1988年跟邵美琪出演《天狼劫》后正式全身投入影坛[9];1991年起连续出演了传记题材的影片如《五亿探长雷洛传》系列,片中首次成功诠释巨大年龄跨度的人物;2010年,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片中,刘德华展现大唐神探形象,影片也获得了“最接近好莱坞标准的华语类型片”的赞誉[10]。2013年3月担任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评委会主席。[11]
刘德华1985年进军乐坛,第一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效果并不好,1987年发行的《情感的禁区》较为成功,后来1995年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以及2005年再次登上央视春晚,让刘德华名声越来越大。成为是中国传唱度广泛的歌手之一。[12]
刘德华参与演出电影已超过150部,发行的新歌专辑超过50张,专辑总数超过100张,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获奖最多的香港男歌手之一[13],六度夺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14],香港“无线五虎”之一[15],四大天王[16];2013年,刘德华名列2013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三位[17]。 朱海玲,八十年代初清纯派的广告美女,拍过不少广告,影歌视三栖,曾经演过琼瑶电影『金盏花』和学生电影《奔放的新生代》、《野性的青春》等等,并与刘德华合作《家在香港》和《上海滩十三太保》。朱海玲在1981年时出版过一张专辑:『奔放的新生代』,是由她自己填词填曲,相当有才华,可说是才貌兼具。至於她的现在的情况,由於她在演艺圈并不是很长,而且听说又远嫁美国,淡出演艺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知道她消息的人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媒体了,所以报章杂志也渐渐淡忘了她的存在。
她最引人注意的特色是:一头乌溜如云的秀发、水汪汪的眼睛,举手投足都显见其大家闺秀的风范,说她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一点也并不为过。此外,她曾经在『小调歌后』:张琍敏主持的外景节目『大银幕』中担任一段时间的外景主持的气质美女,她在节目中并不讲话,只是默默地游走於世界美景,当然解说旁白则是由张琍敏担任。无论是巴黎铁塔、伦敦大桥、多瑙河畔、纽约『自由女神』...........等等,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与微笑,这样的主持方式当时可是一种创新,之後她在美国结婚後,从此销声匿迹。 古嘉露于1982年开始参与电影演出,首部作品是《最佳拍档》,同年并参演了《凉茶·马尾·飞机头》。在1983年至1991年,古嘉露参演了八部电影,其中包括《盟》、《开心三响炮》及《老友鬼鬼》等。
1990年开始,古嘉露尝试作幕后发展,并出任多部电影的形象设计及服装指导一职。1994年为《爱的种籽》一片担任服装指导后,古嘉露再没有参与任何电影的演出及幕后工作。 梁克逊[1],又名梁克信(Hudson Leung ,1948年-),籍贯广东。他在60年代,在香港最早加入模特和电影行业,演过不少电影客串、广告等,他还自设模特公司来培训人才。代表作有《家在香港》 、《国产凌凌漆》、《黑拳》等。

阅读全文

与电影家在香港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演员欧豪的个人简历 浏览:262
淫娘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163
美女迷倒所有人的电影 浏览:366
腾讯付费电影有哪些渠道充值吗 浏览:587
香港电影功夫 浏览:741
有阴阳人的电影叫什么电影 浏览:163
有关青春的电影电视剧 浏览:492
老电影暴风骤雨里金典歌曲集 浏览:8
电影开拍喊的英文准备 浏览:932
新飘花伦理电影网 浏览:392
中国电影票房在美国的票房 浏览:20
超级英雄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90
深圳哪里可以吃饭看电影 浏览:989
掘地求生电影粤语版 浏览:872
周星驰电影全集粤语版片段 浏览:996
恐怖片推荐美国电影梅姨 浏览:366
年度热门电影榜单个恐怖片 浏览:860
夜蒲电影在哪里可以看完整版电影完整版 浏览:790
香港电影财神 浏览:918
描写母爱电影台词中英 浏览: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