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与小说人物塑造对比

电影与小说人物塑造对比

发布时间:2023-09-16 07:09:29

⑴ 百合花这部电影和小说在情节上有何不同刻画人物上小说和电影那个更好

《百合花》被改编成电影
《百合花》梗概:“新媳妇”和“年轻通讯员”的故事
《百合花》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的故事。
在护送途中,年轻通讯员总是走在前面,但是又不时地驻足等待行动迟缓的女文工团员。
在女文工团员面前,年轻通讯员表现得十分腼腆,女文工团员问什么,年轻通讯员就答什么,虽然腼腆、不善言辞,但是其高大的身影和质朴的心性深深地吸引了女文工团员。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女文工团员竟然有点“喜欢”上年轻通讯员了。
送到包扎所后,女文工团员和年轻通讯员奉命去“借被子”,女文工团员借了很多,而年轻通讯员因为“不会说话”,一条也没借到。这让通讯员“又气又烦”。
后来女文工团员过来帮忙,很快就借到了被子。原来,年轻通讯员碰到了一个“新媳妇”,结婚才三天,一个陌生男人就要过来“借被子”,这让“新媳妇”不能接受。
在“新媳妇”看来,一个女人的被子是不能借给男人的,更何况是“陌生男人”。
女文工团员和年轻通讯员一起“借被子”
当天晚上,战斗打响了。很多伤员被护送了过来,包扎所人手不够,于是就召集了一些村民前来帮忙,其中就包括“新媳妇”。
女文工团员和“新媳妇”替许多战士包扎伤口,擦洗血迹,不一会儿,抬进来一个年轻战士,送来的人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救救这个年轻战士,年轻战士因为保护他们而自己扑在了一颗手榴弹上。
这个时候,“新媳妇”发现这个年轻战士竟然就是之前向他借被子的那个年轻通讯员,然而,通讯员的手脚都冰冷了,他已经牺牲。
然而,“新媳妇”还不顾一切地替年轻通讯员缝补肩膀衣服的“破洞”。卫生员抬来一口棺材,要求拿走年轻通讯员身上的被子,然后放进棺材抬走。
“新媳妇”突然夺过被子,亲自动手将被子半条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通讯员身上。卫生员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新媳妇”气汹汹地说“是我的!”
说完,她的眼睛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电影中的“新媳妇”
“破洞”等细节描写铸就了《百合花》的艺术成就
在《百合花》这篇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年轻通讯员”和“新媳妇”,是“主要人物”;而化身为“我”的“女文工团员”则是次要人物,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时候,就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⑵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比较

《妻妾成群》是1990年前后,苏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轩然大波。张艺谋拜读后,将其改编为著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一上映便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而本文将比较小说与电影在人物、意象和主旨方面的不同。

一、 小说与电影之人物比较(以颂莲为例)

1.外形差异

在小说《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身影单薄纤细,散发出纸人一样呆板气息”的瘦弱女学生形象,脸圆圆的,留着一头短发,不施粉黛所以脸色看上去有一些苍白。而电影展现给我们的巩俐式颂莲却大不相同了,红润丰腴的鹅蛋脸和中国北方女性高大壮实的典型身材显得她干练而又决绝,胸前两条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带有浓重的乡土化气息,与小说中没落贵小姐、先进女学生的形象也不符。

总之我认为,导演张艺谋在颂莲这个人物形象上的改动是不成功的,观众非但没有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观影时会产生“跳戏”之感。但是,巩俐身上有一种中国女性庄重典雅的典型特质,且长相大气沉稳,有利于在电影参与国际大奖评比时,宣扬中国审美,增强竞争力。

2.性格差异

颂莲原本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有能力供她上大学。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工厂倒闭后选择了割脉自杀,继母让颂莲在嫁人与做工之间选择,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嫁人;当继母又问她是嫁给普通人做妻子还是给有钱人做小妾时,她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做妾。

颂莲没有普通女孩子面对家破人亡时表现出的那种悲伤与绝望,更没有娇小姐面对继母刁难时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她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冷静和现实,她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受过苦,在以后的生后中也受不了苦,所以她选择了一条在物质上继续富裕的道路。

但是说到底,颂莲终究是一个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青春女孩,率真的个性与鲜明的个性是不能完全被遮掩住的。她和陈府的其他太太们不一样,她擦汗用的是衣袖而不是手帕,正是这一举动使陈家的仆人们认为颂莲是陈家的一个穷亲戚,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虽然她出身富裕但却还没有学会富人或者说成年人那种迂腐而又矫揉造作的行为举动,她的身上仍然持有孩童般天真直率的特点。

面对雁儿的鄙夷她也给以有力的回击,她没有想过自己推搡下人的行为有失风度会引起众人日后的不满,她只是逞一时之快,可见在她是一个毫无城府的女孩子。次日,雁儿成为了她的贴身丫头,当雁儿为自己曾经冲撞四太太而感到害怕时,颂莲却全然忘记了这件事。

可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出颂莲身上天真率直的这一特点。同样是颂莲刚进府的这一情节,在小说中,颂莲虽然现实的选择了嫁给陈佐千,但她还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婚前矜持保守的特点,坐着轿子进府。

而电影中的颂莲,是自己走进陈府的,带着出人意料的决绝和坚定,甚至坚定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和可怕,她抛却了自己所有的骄傲和自尊,带着绝对的物欲走进“地狱”。当她感受到雁儿对自己看不起的态度时,立即表明自己四太太的身份并趾高气昂的让雁儿帮自己把箱子提进屋里,次日当她得知雁儿是自己的贴身丫鬟时,以害怕虱子为由羞辱雁儿,使自己的丫鬟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同样这也为颂莲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

由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电影塑造的颂莲缺少健全的人格,或者说,电影没有完全展现出一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侧重于描绘其性格中阴暗消极的一面。

说到性格差异,不得不提的就是颂莲的情感生活了。在小说中,有着三次婚姻经历的陈佐千见到热情可爱的女大学生颂莲“心情又新奇又温馨”,这是他前三次婚姻中前所未有的,当他看见颂莲打着油纸伞姗姗而来的时候,开心的笑了。我想正是因为颂莲漂亮整洁的模样和时代新女性独立自信的表现吸引了陈佐千。

而电影里因为颂莲这一性格的缺失使陈佐千对于颂莲的喜爱显得毫无根据,或者说在电影里陈佐千对颂莲一点点真心也没有,他只是秉持着一种玩弄女性的心理,这使陈佐千封建大家长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却与小说情节少有偏差。而颂莲为了争夺陈佐千的喜爱,不择手段,甚至为了与雁儿赌气,想出假怀孕的办法来争宠,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样的颂莲,和深宅大院里那些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性有什么分别,她已经彻底沦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和陪葬品,并且安于这种堕落,这与她接受过新思想的女学生形象不符。

小说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少爷飞浦。在飞浦没有出现之前,颂莲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面对太太们的明争暗斗,下人们的拜高踩低,陈佐千的绝对男权主义思想,颂莲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忧愁,却常常坐在紫藤花架下发呆,回忆她学生时代美好的事情。直到飞浦的出现,颂莲的生活里才重新亮起了光,飞浦叫她颂莲而不是四太太;一起赏菊的时候颂莲看见飞浦眼里有异彩闪过;后来两个人又一起吹箫,我想彼时的颂莲对飞浦是动了心的,不能说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但飞浦身上的青春活力就像大学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那时颂莲向往的生活,虽然往事早已不可追,但内心的期望总是跃跃欲试。

所以与其说颂莲是对飞浦动了心,不如说是颂莲对自由生活和对美好爱情还有向往和期盼。而电影中飞浦的出现,并没有对颂莲的情感生活产生什么波动,只是充当了她与陈佐千感情变化的一个导火索而已,而准确的说,也并非是颂莲与飞浦两人的感情引起的,只因为陈佐千烧了颂莲的箫。可见这个颂莲是冷漠的,消极到了连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也没有了,就像行尸走肉,过一天是一天,我想总有一天,她会活成大太太的模样,老的像一百岁,其实人啊,老的不是容貌,是心。

综上,我认为小说中的颂莲,她是现实的但她也是率真的;她是不幸的但她也是抗争的;她陷于泥淖却仍向往阳光;她向黑暗低头可她的人格依然独立。而在电影中的颂莲,她坠于深渊且一步步越陷越深,她身上没有新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她有的只是奴颜和媚骨,她和大院里勾心斗角的女人没有什么差别。

二.小说与电影之意象比较

在《妻妾成群》中,苏童用舒缓的笔触,讲述了陈家五位性格迥异的太太的悲惨命运,冷静地描绘陈家花园那口冒着阴森冷气的古井,它吞噬过几代不贞女性的生命。在小说中,井是苏童借助的,极具象征意味的载体。井水是蓝黑色的,上面漂浮着陈年的落叶,当颂莲弯腰朝井中看时,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连喘息声都被放大了。这口井的水不是纯净甘甜的,它也不再是万物的生命之源,即使是投下一颗石子也不会泛起动人的涟漪。这口井,是陈家的象征,它扼杀生命,摧毁女性的尊严,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帮凶。

十九岁的颂莲,从踏进陈家大门的那一刻到最后受刺激发疯,都与这口古井有着密切的联系。颂莲先后四次出现在井边,四次的反应各不相同,且恐怖程度逐次加深,这些恐惧的来源不仅仅是这口阴森的古井,更是陈家沉闷的精神折磨。这口井就像恶魔一样阴魂不散的围绕在颂莲身边,预示着她不可逃避的悲剧结局。

井作为一种意象,不仅有内容上的象征意义,还有结构上的推动作用,它将一些细碎的小事串联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对于颂莲多愁善感的细腻敏感又受过新式教育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灵魂的形象刻画有很好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古井呈现,把颂莲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一点点饱满起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她执着的查明死人井的秘密,这使得她成为陈家惟一孤零零的浮萍,她想走出这个家庭但最终也没有走出,她想融入这个家庭可最终也没有融入,直到她坚守的精神世界被现实的利刃戳穿,最终彻底崩溃。

而电影的意象,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一开始,陈家大院就是一片红彤彤,连床头也挂满了红灯笼。新婚之夜,三太太以自己生病为由骗走了陈佐千。老爷刚踏出门就听见管家拖着嗓子喊道“三院点灯”这毫无情感波动的一句叫喊声回荡在陈家死气沉沉的宅子里,使人汗毛竖立。

第二天一早,颂莲去拜见各位太太,又以颂莲的所见来展现红灯笼的地位。颂莲来到三院,因为老爷还没起所以灯就亮着。红灯笼代表着的不仅是陈佐千这个人,也是老爷的恩宠和在大院里尊贵的地位,只有晚上点了灯的太太才能在第二天的饭桌上点菜。正是这样的规矩,红灯笼就成了陈家所有女人的追求,连丫鬟雁儿也不例外。

新太太来的前九天可以不听“招呼”,可到了第十天就得每天晚上在老爷睡觉之前站在自己院子门口听“招呼”,红灯笼点在哪院门口哪院就有了侍寝的机会。这真真比皇帝的绿头牌还气派呢。没点灯的太太门就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去。

点灯的另一面就是封灯。颂莲假孕后房间里就点上了“长明灯”,寓意“长命”。当谎言被识破后,陈佐千发出了封灯的命令。于是下人们从旧箱子里取出黑色的灯笼罩,上面绣着龙纹却蒙着一层厚厚的灰,想来是很久没人敢于挑战老爷的权威了。山西大院,一片白雪皑皑,阴森的黑灯笼罩显得格外刺眼,整个四院都笼罩着阴霾。而行事的下人们一个个面无表情,他们早已麻木了。

整个影片使我映象最深刻的就是点灯后的敲脚声。新婚之夜,颂莲还不习惯敲脚,后来一听到别的太太的敲脚声,自己的脚便痒得不行,就像犯了毒瘾一样,闭目享受的样子就像在抽大烟。敲脚声响彻整个陈府,或许这把锤子敲得不是太太们的脚,是她们的恩宠,是她们的命。

在小说中,关于大红灯笼的描述只有一句话,而在影片中灯笼却被演化成一种主题,一种随情节变化的仪式,甚者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一改动是整个影片最成功之处。大红灯笼这一富有色彩感的意象,是火焰的象征,是一种静态的血腥与暴力,也代表着大院里女人们被压制的热情。且大红色与陈家阴暗昏沉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极具讽刺的效果,也照应着大院里所有女性的悲剧。而井这个意象作为电影的主要意象,表现力不够,且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小说与电影之主旨比较

关于《妻妾成群》的主旨,我想分两组来讲。第一组是大太太和二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年老色衰,她们已经失去了用美色来争夺宠爱的资本。于是大太太靠吃斋念佛来躲避争端,她两耳不听窗外事,当颂莲去拜见她的时候她只说“罪过罪过。”而二太太采取的手段则是一味的陪笑和讨好,当颂莲去拜访她的时候,她就像招待亲姐妹一般亲热还送她上好的绸缎做衣裳,可暗地里却唆使雁儿扎小人行巫蛊之术诅咒颂莲。

但是分析着两人的处境,能发现这两人的表现有着深层原因。在传统男权社会,母凭子贵思想深入人心,大太太育有大少爷飞浦,且飞浦已经成年,未来势必会成为陈家的接班人,且大太太作为老爷明媒正娶的妻子负责陈家所有的大小事务,有一定的权利。因此,大太太作为当家主母选择明哲保身实在是明智之举,她是封建男权社会的受益者。

而二太太的情况就不同了,她身为妾室又没有儿子撑腰,在陈家的地位就只能自己争取,于是她的笑脸之下就隐藏着比谁都狠毒的祸心,在男权的压迫下,她变成一个扭曲的形象,表面唯唯诺诺和内心的阴险狠毒造成了她人格的分裂。

虽然两人表现不同,但她们对于男权的态度都是绝对的维护和服从,对于造成自己本剧命运的根源她们没有丝毫醒悟,她们把和自己一样处于压迫地位的同性当成自己的敌人,试图通过女性之间的争斗来得到解放,确立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她们只会对男权思想摇尾乞怜,她们想象不到甚至从未像想过男女平等的局面。她们两个是完全不觉醒的形象,是旧思想,旧文化的捍卫者。

第二组是三太太和颂莲。与大太太和二太太不同,她们表现出的是一种抗争的态度。她们平等意识的觉醒使她们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在男权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但是三太太梅珊没有恪守这种妇德,她用和高医生偷情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系社会和男权思想的反抗,但这是对男权主义最严重的背叛,于是她也受到了非常惨烈的对待。而颂莲作为读过书,受过新思想影响的女性,她具有女性意识的觉醒。能自觉思考女性的命运。

但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她又选择讨好陈佐千,主动给陈佐千做妾。就这样,她一方面无法像大太太和二太太那样成为男权思想的卫道者,一方面又无法像三太太那样站起来勇敢反抗,于是她在这种心理矛盾的折磨中发疯了。

陈家大院的女性们在男权思想的压制下做出了各种努力,或屈服,或反抗,但最终谁也没有拜托悲剧的命运,小说的最后,五太太进府了,残酷的争斗远远没有结束。所以,在男权社会,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附庸和商品,永远没有平等的地位。虽然梅珊和颂莲沦为斗争的牺牲品,但她们的牺牲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只要女性树立主体意识,不终止对主体地位的追求,终有一天会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以女性的视角,通过女性之间的争斗来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全片围绕大红灯笼展开故事,营造了凄凉的氛围。雁儿这个角色是所有下人的代表,更是社会底层女性的代表。丫鬟相当太太的念头最终葬送了她,她对于颂莲的嫉妒和迫害是一种被长期压制下形成的病态心理。

可见,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迫害,不仅仅是陈家的故事,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可与小说相比,电影中的颂莲并没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她更像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屈于男性势力的女性。发疯之后,她仍沉浸在点大红灯笼的情境之中,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让观众唏嘘不已,我想颂莲最后的疯癫似乎由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是由于心里对不小心说出梅珊偷情事件的愧疚与目睹梅珊被杀死过程的恐惧,这也与影片过度执着于表现表现大红灯笼这一意象而鲜有涉及“酷刑”有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有云里雾里之感。

而梅珊所谓的反抗也只停留在偷情的层面,她没有独立人格的觉醒,就像是在长期压迫下做出的“跳墙”反应。我想张艺谋想要表现的单纯只是制度对于女性的迫害,从而加剧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深切的代入感。但是,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影片内涵过于单一,教育和启发意义也不及小说。

我想,小说和电影各有千秋。

《妻妾成群》是一部意蕴非常丰富,主题深刻的优秀小说,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一部技巧精妙,场面宏大,令人惊叹的优秀电影。

⑶ 影视和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
电影作为综合了小说、绘画、音乐、雕刻等的第七艺术,之所以可以我们呈现更真实立体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门礼堂艺术中,我们在荧幕中所看到人物角色可能可以说是影视出彩的关键也可以是核心。剧影视人物的塑造总体是从人的外在形象和人物性格,以及人的声音和影视的画面的结合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电影电视剧中的声音包括三个方面:人声、声向、音乐。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经常使用的声画分立三种:反应镜头、用声音来代替形象、用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回忆或幻觉把人的思维活动变为视觉形象声画合一的出现,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那么声画的分立的表现表示它的进一步浅熟。
蒙太奇效应是在我们上课新期间讲到的,“蒙太奇”这个词不达意的愿意是安装、组合、构成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在《舞动人生》这部电影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⑷ 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

谈小说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小说人物安排王安忆《长恨歌》

论文摘 要: 许多作品都在被改编的前提下,被导演拍成了备受争议的电影,如《活着》、《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长恨歌》等等。虽然电影与小说同属,但其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各有不同。本文将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从人物安排的角度比较电影与小说的不同。

论及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主要是指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是以静止的文字为媒介的语言艺术,电影是以运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的视听艺术。小说文字经由读者想象还原为画面,而电影镜头则直接传递画面。[1]这就使得两者同中有异。时间、地点、人物是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可忽略的三要素,电影的拍摄也会关注到这三个方面,但却会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不同于小说的独特之处。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小说在结构上分三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上海女性——王琦瑶起起伏伏的人生。有人将这部小说梳理出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坡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最终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丽莉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沙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2]
借助这三条线索可以整体把握王琦瑶的`一生,同时读者会发现作家在这其中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活的人物,他们围绕着王琦瑶以表现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各具特色,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在人物的设置上衔接紧密,颇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使得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
由杨智深编剧、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长恨歌》,不仅因为汇集了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苏岩、黄觉这些明星大腕受到大众与媒体的关注,也因为对小说进行了一些改编引发了很多热议。电影《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对人物的设置也根据电影时长、画面安排等因素进行了调节。本文将根据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变化比较《长恨歌》小说与电影的同与异。

一、人物的设置

为了展现王琦瑶传奇的一生,王安忆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上海的、风俗及饮食,更是精心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这其中有王琦瑶的闺蜜,即吴佩珍、蒋丽莉及严家师母;有与王琦瑶发生情感纠葛的程先生、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康明逊)、萨沙、老克腊;有王琦瑶的女儿薇薇、女婿小林、忘年交张永红等等。这些人物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王琦瑶的生命里,与她一起走过起伏的岁月。
看过电影《长恨歌》的人会很明显地发现,影片在人物的设置方面虽然保留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但在具体的角色安排上出现了与小说不同的地方。

⑸ 影视和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

***浅谈影视人物的塑造***

电影作为综合了小说、绘画、音乐、雕刻等的第七艺术,之所以可以我们呈现更真实立体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门礼堂艺术中,我们在荧幕中所看到人物角色可能可以说是影视出彩的关键也可以是核心。剧影视人物的塑造总体是从人的外在形象和人物性格,以及人的声音和影视的画面的结合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电影电视剧中的声音包括三个方面:人声、声向、音乐。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经常使用的声画分立三种:反应镜头、用声音来代替形象、用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回忆或幻觉把人的思维活动变为视觉形象声画合一的出现,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那么声画的分立的表现表示它的进一步浅熟。

蒙太奇效应是在我们上课新期间讲到的,“蒙太奇”这个词不达意的愿意是安装、组合、构成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在《舞动人生》这部电影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性格是人物的灵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脱了。所谓性格,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一个人对待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其特征有三:第一,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势;第二,性格相对稳定;第三,性格是个性化的。以上三点恰好是艺术描写的重点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性格刻划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

电影《活着》这部经典电视剧中人物的塑造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在剧中福贵是一个遭遇了中国农民遭遇到的所有苦难和意外,但是他朴实的认主为:“做牛要耕地,做鸡要打鸣,做人就是要活着。”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作品,曾经被张艺谋导演搬上银幕,葛优饰演福贵,巩俐饰演福贵妻家珍,影片曾获第47届戛纳评委会大奖,葛优因此片一举摘下戛纳影帝桂冠,但因为违规送去评奖,该片至今没有在内地上映。

人物性格的塑造,从来都不是停留在现实中某一类人物的机械模仿或纯客观的再现,影视剧作者愈是能把自己的理想、爱憎感情和对生活意义的审美思辩,渗透于形象的血液之中,则银幕上的性格愈富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影视剧作中的人物性格,无不是剧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并且是用自己生命的乳汁所哺育出来的。凡成功的影视艺术形象,都是剧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热烈而深沉的感情,融汇于性格的艺术描绘之中的。只有剧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剖析和思考及其炽烈的感情与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才能赋予人物性格以独特的生命和意蕴。

另: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F62DK41&xpos=25
-----------------------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题型及解题技巧

唐山市友谊中学 王淑东

1.故事情节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另:http://www.ht88.com/downinfo/70767.html

⑹ 电影与小说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两者的特点不同

电影具有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综合的现代艺术,复杂而繁多的科系。

小说具有价值性、容量性、情节性、环境性、发展性、纯粹性特点。

3、两者的起源不同

电影是从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与小说人物塑造对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恐怖儿童电影推荐 浏览:548
类似妈咪的微电影有哪些 浏览:257
英文电影识别字幕 浏览:819
美美女丧尸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22
飞飞电影按摩师与女人 浏览:847
1985年少年犯电影字幕 浏览:446
电影作文英语140词 浏览:866
斗战圣佛电影插曲英文 浏览:112
新白蛇传电影完整版 浏览:480
电影人生不再重来歌曲 浏览:451
粤语电影雪豹完整版 浏览:668
没有台词的小丑电影 浏览:876
特殊演员电影 浏览:321
张家辉经典电影搞笑片段 浏览:445
推荐一部超搞笑的电影 浏览:164
播放最搞笑电影 浏览:972
新宿事件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成龙 浏览:8
徐峥搞笑电影作品 浏览:508
电影搞笑台词简短 浏览:969
今年电影院怎么都是显示快手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