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如何分析电影人物心理变化

如何分析电影人物心理变化

发布时间:2023-11-15 06:24:05

㈠ 电影《惊天破》心理学分析

《惊天破》是导演吴品儒拍的一部警匪题材电影,在作者看来,这部电影无论从情节还是场面都还不错。特别是该片对于人性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深度。

《惊天破》的情节是讲一个叫“将军”的嫌犯,出于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大肆杀害他认为该死的人。而在一次抓捕行动中,警察马进与“将军”同时开枪,“将军”头部中枪,马进心脏被射穿。马进移植了“将军”的心脏……

车家伟是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因为肝癌晚期,也做了肝脏移植手术,而他所移植的肝脏,也正是“将军”的肝脏。

车家伟在他的课堂上说: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在口味方面会变得跟器官提供者一样。他的学生问:教授,您教的是犯罪心理学,干嘛要不停地讲器官移植呢?车教授回答:如果一个人移植了连环杀人凶手的器官,会不会也会想杀人呢?

确实,车家伟在移植了“将军”的肝脏后,也把“将军”想杀人的心理“移植”了过来,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

后面的情节,则是车家伟和马进之间的斗智斗勇,最后车家伟终被绳之以法。

这部电影的情节,有意思的就在于:马进和车家伟同时移植了“将军”的器官,车家伟继承了“将军”的变态心理特质。而马进,心中的正义却丝毫没受到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跟你(车家伟)不一样”。

《惊天破》中,马进和车家伟都因移植“将军”的器官而受到影响。马进以前是不吃辣的,术后却开始吃辣。他和女朋友莫秀吃火锅的时候,很自然的把菜往辣锅里涮。莫秀问他:“你吃辣的吗”?马进说:“我吃辣,我一直都吃辣……我好像不吃辣的”。

车家伟,前面已经交代,他是一位犯罪心理学教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女儿。可谓是人生赢家。在接受器官移植后,却有了暴力倾向。电影中,车家伟是在梦游的时候试图掐死自己的妻子。

器官移植影响人的心理变化,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只是电影中的情节将这个依据进行了放大。心理和肉体决定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心理学中,有关心理对身体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从精神分析到认知神经,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证据。近些年来,心理学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该理论认为生理(身体)体验与心理觉知有着强烈的联系,前者能激活心理感觉。当然,反之亦然。

作者认为,《惊天破》中,器官移植改变了二人的心理状态,导演和编剧不仅仅是想说明“具身认知”的理论。而是想讲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外在的原因,都能改变或者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而这种改变和影响是潜意识层面上的,自己很难觉察和认识到。当莫秀提醒马进“你吃辣的吗”?马进的第一反应是“我吃辣,我一直都吃辣”。车家伟也是在睡梦中有了掐死自己妻子的行为。

而接下来的情节,马进意识到“我好像不吃辣的”,然后将菜往不辣的清锅里涮。莫秀说:“变就变了,不用勉强自己的,好好享用”。马进说:“我变了你不担心吗”?莫秀说:“人总是会变得嘛”。马进开始继续享用辣锅里的涮菜。车家伟在试图掐死妻子后,妻子和女儿表现出来的,却是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变得陌生的男人。

面对影响和改变,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觉察。这一点,马进和车家伟都做到了。其次,是需要接纳。马进继续享用辣,女朋友也认为“人总是会变得嘛、好好享用”。这便是自己和他人的接纳。车家伟的妻子与女儿的离开,则是拒绝接纳。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车家伟在移植肝脏后,因为排异反应移植要吃药。这也是自己不接纳的象征。

电影中,关于接纳,马进和车家伟还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车家伟对马进说接受了器官移植,如果生理上不接纳,会产生排异反应,而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要接纳。而马进,对车家伟的这段说辞并不置可否。

很显然,车家伟认为接纳,就是要全盘接受这种影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说:“容纳(接纳)是把不可忍受的变成可以忍受的。”可以见得,车家伟对接纳的定义完全是错误的。他意识到自己移植了“将军”的肝脏而产生了暴力倾向后,去找了主刀医生,质问他把何人的肝脏移植到了他身上。医生如实回答,车家伟不可忍受,将医生杀害。从此,他更加坚定了肝脏的主人——“将军”的信念: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该死的,而法律无法主持正义,那么只能亲手将他们处决。从而,车家伟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马进受伤期间,在医院和一位病人下棋。车家伟见了,对那位病人说:“你是在跟人下棋,不是跟棋盘下棋,你只盯着棋盘而不敢看对方的眼睛,怎么下得赢呢”?后来,马进在跟车家伟的一次棋局中,车家伟对马进说了同样的话。马进回答:“输赢又如何?你赢了,还不是得推倒重来”?这个情节,似乎是触及到了人生的意义层面。对啊,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自己的内心。盯着棋盘,就是盯着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是在盯着当下所走的路,只要“棋随心动”,又何必在乎输赢?盯着对方,是将外在当做自己的对手,赢了又有什么意义?

电影的结尾,车家伟在一个富商的庆祝宴会上布置了炸弹,马进找到车家伟,二人在一间房子里进行谈判,这个房间能将炸弹所在的楼尽收眼底。车家伟想亲眼目睹炸弹爆炸时,这个在他看来无比壮观的景象。而警方想尽办法要破这个局。马进的办法是,让警察中的电脑高手将时间调快几秒钟(具体时间记不清了),然后用技术手段将二人所在的房间的窗户上进行投影,模拟炸弹爆炸的情景。车家伟看见自己的计划完美实施,得意忘形说出拆解炸弹的密码。警方抢在最后设定的时间拆解了炸弹。投影消失,出现在车家伟和马进眼前的,是富商庆祝宴会的烟花绽放。

投影中,炸弹爆炸的火光和庆祝晚宴烟花的火光,前者属于车家伟,后者属于马进。一个是虚幻的,一个是真实的……

㈡ 电影《心灵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学)的问题

通过性格心理学来分析《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在一个具有保护壳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御机制(保护壳)

在一部拥有着积极变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明显的“创伤”的主人公(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在电影的一开头,主人公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并不存在着任何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被生活困住的他们必须克服他们原本相信的谎言。

通过改变和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迈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创伤”通常源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在《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威尔的创伤来源于童年时虐待自己的父亲。这一过去的伤口引发了威尔的自我防御,他认为对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会导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电影的编剧,有时用这种方式思考电影中的人物会让人觉得抽象,但将软弱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使用防御机制。那么什么是电影人物的防御机制呢?其实,自我防卫机制是角色们戴着的面具,用来隐藏他们的内在自我。



而他们所回避的,所害怕面对的这些东西,往往都阻止着他们变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说的旁观者清,我们在为电影主人公们加油打气的同时,也是给我们自己鼓劲,因为在电影中,我们或许也看到了自己不愿意在生活中面对的真相。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和主人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需要改变,都需要宣泄。

(2)如何分析电影人物心理变化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

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有心提拨这个性不羁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㈢ 电影如何表现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词。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随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楼,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黄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简单的赞美,话里话外的信息量却极高。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都在一来一回的对话间暴露无遗···
2·与之对应的,是表演的肢体语言。 一笑一颦一回眸,表达的情绪观众尽收眼底,这是最显而易见的。
3·此外次,还有人物内心的独白。 “写信、写日记、讲故事”都能让人物内心瞬间有了话语权,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绪跟观众娓娓道来。
后面的,就属于导演的发挥空间了
3·象征体系。《隐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隐喻系统,都能对应人物的心境。比如父亲“审问”朱朝阳时旁边烦人的苍蝇。
4·镜头语言。镜头要稳还是要晃?剪辑要慢还是要快?都能传达出人物或沉稳或紧张的状态。
5·声音设计。心脏蹦蹦跳、脑子嗡嗡叫····优秀的声音设计能最传达出最细微的变化,以此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㈣ 谁能从《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析出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要具体点,谢谢哦!

“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儿时在农场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深深的创伤。家贫,父死,孤儿一样漂泊的童年,让幼小的史达琳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她想逃出农场,救走即将被屠杀的羔羊,哪怕一只也好。可是她失败了,她被送到了孤儿院,她带走的羔羊还是逃脱不了被屠宰的命运。从此以后,即使史达琳拼命地读书,在读书中竞争,在竞争中取胜,她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只羔羊在尖叫,可她并没有意识到,那正是自己内心脆弱的呼号。潜意识中她认为自己是弱者,不敢接受儿时的遭遇,逃避与心灵深处的直接对话。但是她却在逆境中显得异常的坚定、老练,靠着意志力将恐惧深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就在史达琳以为自己已足够坚强,也认为可以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命运再次粉碎了她天真的想法。作为FBI预备警员,史达琳接受了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委派的一项工作,表面上是给优秀的她一次锻炼的机会,实际上她只是人手不足时用来凑数的小棋子罢了。这一切都被汉尼拨.莱克特博士一眼看穿了。他就是史达琳这次工作的对象,一个权威的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古典文学家(在《汉尼拨》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在下文中会具体分析)。他因涉嫌杀害多名患者而被关押在州立精神病犯罪医院。由于他是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因而不少学者、研究人员,甚至是FBI的行为科学部都想搞到关于汉尼拨.莱克特的重要的精神调查情况。可是他本人却极不合作,几年来无数的拜访者都是空手而归。千篇一律的调查问卷勾不起他的胃口,枯燥乏味的牢笼生活磨灭了他的耐性,就连远远在外的调查者都逃不了他的魔掌,濒临垂死边缘。他高高在上,蔑视着周围的一切。他永不变的是那双锋利的眼睛,任何人内心的想法都逃脱不了他的窥视,他会揭发出你苦苦隐藏的秘密,毫不留情地,将你击溃在痛苦与绝望中。
史达琳来了,她抱着信心与勇气走进了那间地下室,是如此的清高,矫健的步伐中看不出隐藏在内心的恐惧,那伴随了她十几年的梦魔。只要填完调查问卷,史达琳就算完成任务了,整个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即使博士不合作也没关系,完成报告是没有问题的。史达琳依照接受任务时得到的忠告,努力避免与莱克特博士过多的交谈。可是眼睛是不会说谎的,莱克特褐紫红色的眼睛又捕捉到了绝好的猎物——那双看似坚定的眼神中隐约闪烁着不安与惊恐。一双迷人的眼睛吊起了莱克特的胃口,他对研究面前这个女孩的经历充满了兴趣,决定和她玩下去。渐渐地史达琳掉进了他的陷阱,同时她的命运也悄悄地偏离了轨道。
沉默了多年的莱克特开口了,可他不愿接受调查问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询,他根本就对那一套不屑一顾。他最敢兴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鉴赏别人的痛苦以及细致入微地掠取他人的隐私。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所以当史达琳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开始猫玩老鼠似的逗玩这位实习生。他开始吊史达琳的胃口,主动提供行为科学部一直在设法缉拿却始终没有成功的杀人凶手,剥了五张人皮的变态凶手“野牛比尔”。这样一来,倒还真的吸引了史达琳,诱使其慢慢走进了反被利用的圈套。
莱克特是狡猾的,史达琳是单纯的。急于破案的史达琳迫切地需要线索,虽然首先的线索是莱克特主动提供的,然而往后他却又不直接告诉你;更甚至于,善于心计的他,每到关键时刻或每当史达琳差不多摸清了头脑时,他就故意不再往下说,而要史达琳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作为往下谈的条件。于是,史达琳苦苦深埋于心底的那段幼儿时的遭遇就这样被莱克特一点一点地挖出来了。
史达琳渴望成功地破案,解救重要的人质。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同时也是她潜意识中的一种挣扎,她挣扎在羔羊的尖叫声中!莱克特发现了这一点,他知道史达琳在“野牛比尔”的案件上会坚持到底,因为从她在蒙大拿牧场的那段经历,让莱克特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史达琳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尖叫声,那便是可怜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对于克拉丽丝.史达琳而言,如果说她幼儿时在牧场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是真实的话,那么她长大后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立无援中发出的呼号。史达琳无法摆脱心中的尖叫,从前是因为无法拯救那些弱小的羔羊脱离被屠宰的命运,而在心中永无止境地悔恨;现在则是因为受害者都是弱小的女性,这就使史达琳更多了几分切肤之痛。她想象着她们生前的处境,回忆着她们受害后的惨状,最后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就是这样一种召唤,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潜意识中她认为只有亲手抓住罪犯,才能平息在心中尖叫的羔羊,停止这种声音!莱克特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也利用了这一点。

㈤ 电影《飞越老人院》中的老年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果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六)老年人的依赖心理
许多老人的肺腑之言,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会受到过大的挑战,他们依然希望自己在家庭中能发挥以前那种一家之主的作用,最起码的应该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
由于生理和社会上的一些客观原因,老年人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两者之间的斗争中,会不自觉的向依赖性方面转化。一个老人通常都会想去操纵一位自认为比他强的人,这样他就会得到一位保护者,也就可以减低他自己的紧张和忧虑,得到一定的满足感。同时这位保护者还可以协助他面对那些具有威胁性的环境。一但找到了这样的人,或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老人的心理压力便会大大的减少,而且焦虑不安的感觉也会逐渐消失。
在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中,有三种典型的依赖:
1、经济上的依赖:
产生于老年人不再是一位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而必须依赖退休金与社会救济金或者是社会福利、家庭赠与时。
2、生理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而且不再允许他做那些必要的活动时,如散步、逛街购物、走亲访友等。
3、社交上的依赖:
产生于当老人失去了在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人时,这种情况使得老人减低了对社会的认识,减低了个人的力量,并且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依存需求
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前,生活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群体、朋友群体中,他们的交往、归属等需要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群体,与朋友的交往也显著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的地方。然而由于年老体弱,老年人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所事事,而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不在他们身边,因而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与外人的关系中,他们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与帮助,在心理上尤其情感上能够得到温暖与关怀。
(二)自尊需求
离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他们由供养者变成了被供养者。这个时候,作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进入老年,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都不及以前,但还是非常希望子女象以前一样尊重自己,至少不能把自己当成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废人来看待。因此,在同老人进行交往中言行举止都应该敏感地注意到老年人的这种心态,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三)求助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的退步,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步下降,这时候越来越需要别人的帮助与照顾。这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忧郁、怨恨等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从市场反馈的信息得知,越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越是渴望我们对他们的健康服务,从而也最容易产生对我们保健品的接受。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因为机体衰老,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根据对中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调查,证明老年人的疾病状况是很普遍的。
以下是北京某医院对967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疾病的调查结果——
所患疾病 人数 百分比
患一种或多种疾病 967 100%
因疾病导致卧床不起 169 17.5%
高血压 531 54.9%
前列腺疾病 411 42.5%
冠心病 230 23.8%
慢性支气管炎 352 36.4%
老年性白内障 699 72.3%

(二)老年人的疾病特征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老年人几乎完全没有健康的,他们几乎都受一种或几种疾病缠身的捆扰。因此,做为市场营销人员要充分了解每一位老年人的疾病状况和特征,将他们与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服务为老年人进行健康咨询或健康理疗,从而为老年人带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
老年人的疾病特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对老年人来说,疾病很少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往往是不同生理系统的疾病同时存在。比如由高血压引起的脑猝中,有肺气肿、冠心病,还可以见到胃溃疡等。所以,老年人在医院被诊断出5—6种疾病的情况是很多见的。
2、潜在性疾病众多而其症状却不稳定、明显。由于潜在性疾病的存在,往往发现一种疾病的同时,也可以把潜在性疾病诊断出来。
3、在老年人中,某些疾病的症状极不典型。例如中年人经常会出现伴有剧烈胸痛发作的心肌梗塞,但老年人几乎就没有这种症状,常常只是轻度的胸前不适感,这往往容易使疾病在不被察觉中而渐渐地严重和恶化。
4、老年人的疾病多是慢性疾病,在治疗上也比较困难。一种疾病的出现,可以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的存在,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
四、影响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心理因素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健康、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方面综合考虑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一)生理心理因素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老年获得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如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在对抗疾病中度过,那首先老年人将不得不承受疾病的折磨。面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所造成的痛苦,无法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提供多方面的健康知识,定期为老年人做免费的疾病检测,禁止老年人无节制地饮酒和滥用药品,督促老年人经常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练,多为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老年人更充分地发展其个人爱好和兴趣创造条件等。
(二)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具有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尊重
老年人奋斗一生,虽然不事事如意,但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较为满意的。所以,老年人会有意无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尊重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对自己的过去并不总是觉得愧疚和后悔,他们会尽可能客观和公正地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相同的看法。
2、人际交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退休之后,人际关系遽然减少,老年人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如果能够有人和他们聊天,娱乐,他们会更容易对付晚年生活所带来的人际危机。
3、亲密而忠诚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在公众中固有的不利形象,老人在进入晚年之后,往往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冷落。其实,老年人很怕这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他们依然很怀念过去大家对自己的尊重。
4、独创性
老年人并不希望着被人摆布与安排的生活,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晚年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对于那些已有抱负心的老人,他们更不希望被别人牵制,独立生活,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5、安静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戎马一生,好不容易到了退休可以安享晚年恬静舒适生活的时候了,他们都不希望还有什么家庭琐事要自己去操心和劳烦。他们向往着轻松愉快的生活,尽情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体会安享晚年的乐趣。
6、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受人尊重
老人到了晚年,总喜欢独自地,心平气和地感受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可以静静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所以,他们很反感别人的打扰和干涉,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7、爱抚和关怀
无论是与老伴共度晚年的老人还是孑然一身的老人,都需要晚辈或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喜欢温馨的家庭感觉,希望与人和睦相处,人人之间笑容以待,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等。

㈥ 电影电锯惊魂竖锯人物心理分析

他和前妻离婚,自己的孩子又胎死腹中,孤独并且抑郁,于是john选择了自杀,但是未遂,他被抢救了回来,在生死之间,他体会到了所谓的生命的真谛。于是他想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发现,不要浪费生命,他开始用设计机关,算计对象,观察对象来麻痹自己,其实他自己还是对生活充满了恐惧的,他不敢再去面对无力苍白的生活,如果自己不做点什么肯定又会被生活打败的。但很明显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用机关让人通过自残来获得救赎,你以为你自己是神么?每一个机关都不是必杀,一定有办法自救,但自救就是自残,这种设计更应该说是一种伪善!说白了john或者他的弟子们都是生活中的loser,对生活充满了绝望,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但是他们通过所谓的机关控制他人的人生乃至生命,也许被他选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阴暗面,但世人谁有没有呢?那些所谓的帮你获得救赎只是john一种幼稚的自我麻痹的借口罢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分析电影人物心理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年代电影演员周岚 浏览:298
励志电影中小学生 浏览:719
信用卡怎么抢电影票 浏览:449
电脑看电影的免费网站哪个最好 浏览:49
张国荣前程似锦电影演员表 浏览:791
侏儒电影有哪些 浏览:988
小学生看励志中文电影 浏览:481
张家辉电影片段学粤语 浏览:679
小东北看电影 浏览:643
在电脑上如何看电影分享会 浏览:168
儿童进电影院免费吗 浏览:916
老师感人的电影片段 浏览:489
电影最后结尾字幕 浏览:934
电影怎么切换视角 浏览:345
励志成长的电影 浏览:124
一部电影的英文介绍ppt模板下载 浏览:708
僵尸先生电影免费观看国语版超清 浏览:838
电影警察故事2粤语优酷 浏览:526
有哪些好看的电影被禁了的 浏览:776
泰国僵尸电影有哪些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