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007:幽灵党》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评价这一部“007幽灵党”,我大概会首先称赞其炒得一手好冷饭。导演萨姆·门德斯甚至应该凭借此片获封“超级间谍片超级老梗王”荣誉称号。
摸着良心说,这绝对是对此片的称赞而非嘲讽,毕竟对于007邦德这样已有足足50多年历史的系列电影来说,如何炒好冷饭,把老梗炒出新鲜炒出滋味炒出爽片应有的格调,理应是头等重要的技术活。
甚至可以说,这对所有商业类型片来说都是一样,对传统的重复和对新鲜噱头的挖掘,二者对类型片的市场生命力来说永远缺一不可。
那么在此片中又有哪些老梗获得了逆袭和颠覆重生的机会呢?
1. “幽灵党”?“魔鬼党”?
此部007续篇的英文名叫SPECTRE,中文将其译为幽灵党,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这翻译并无大碍。但由于我所查得的几部60年代及70年代初的邦德电影里,普遍都将SPECTRE译作了“魔鬼党”,(虽然豆友”马耳他之鹰“在评论里提醒我说80、90年代出版的007小说里有将SPECTRE译作”幽灵“ )所以这个翻译上的差异就显得十分有趣。
是的,即使幽灵党听起来蛮文艺又很新鲜,但SPECTRE在邦德系列中显然不是个什么新被发现的反派组织。即使在71年的“007之金刚钻”之后几乎没再出现过,在伊恩·弗莱明的原著小说中和几乎所有60年代的邦德片中,SPECTRE也一直是那个幕后终极大BOSS,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坏事儿到最后都会追溯到它那儿去 - 类似福尔摩斯里Moriarty领头的组织, 也类似复联里的Hydra。
有意思的是,SPECTRE这个组织并不能算是完全虚构。很多人都乐意把前苏联的特务机构SMERSH当做SPECTRE的原型。不仅因为斯大林一手创立的这个特务机构跟幽灵党/魔鬼党的名字特别像,更因为弗莱明写作和电影邦德系列伊始时的历史背景:
彼时正值冷战期间,国际基本格局就是西方诸国和前苏联的对立。那么英国特工的眼中钉自然是前苏联特工,那么SMERSH被文学加工妖魔化成终极大boss SPECTRE似乎也很说得通。
但是对于SPECTRE的解读依然还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弗莱明在邦德系列中虚构的这样一个邪恶得纯粹的机构,恰恰缓和了冷战时西方与前苏联对立的紧张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通过阴谋论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神秘组织,它是一切恶事的罪魁祸首,那么现实中原本错综复杂,难辨是非的政治格局就得以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立。在007系列的第二部“俄罗斯之恋”里,即使是前苏联的特务们也同样深受魔鬼党SPECTRE这个幕后大boss的陷害。SPECTRE因此也变成了使邦德和他的俄国邦女郎共同的敌人。
那么就终于要说到在这最新一部的“007:幽灵党”中,SPECTRE这个老油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重新包装。显然,现在的世界格局跟冷战时期已经大不一样了:所以这部电影把SPECTRE跟全球化联系在了一起。
好吧,其实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槽点。大家都知,全球化早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议题了,即使这电影讲的是信息和安全系统全球化,那也只在20年前算是新鲜。 再退一万步说,你说这电影是把大boss定位为全球联网的监视系统。。。Excuse me? 。。美国队长2里Hydra不是早已经承包了这档子事了吗,更不提还有美剧POI疑犯追踪里的机器呢。总之,把SPECTRE总部重新包装为一个大型网管基地,明显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尝试。
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对Christopher Waltz演的SPECTRE头头的重新塑造就要有趣多了。在弗莱明原著及60年代的007电影中,SPECTRE的头头叫Blofeld,大多数时候观众都看不到他的正脸,一般他不是背影出镜,就是镜头对准他坐着的下半身(不好意思听起来污),然后他抱着膝盖上的一只白猫一直挠它毛。白猫这个梗在这一部新007电影中也出现了,只是这回它跳上了James Bond的膝盖。
而导演和编剧显然也好好地玩儿了一把“大boss正脸一般人看不到”这个间谍片老梗: Christopher Waltz作为SPECTRE头头出场的时候,很有逼格的坐在逆光中,讲话也磨磨唧唧地通过他身边的保镖传达,看起来十分神秘。但就在观众大概都以为不能见到其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他轻易的就从逆光中转脸过来,大喇喇对着邦德say了个hello。
大boss这个超出007预期的行为,显然也颠覆了大部分观众的预期。在这个信息“透明”,视觉超载的大时代,连大boss也不屑掩藏自己的脸了。
片中还有一处明显向1967年的"007之你只能活两回”的致敬:“你只能活两回”中的SPECTRE头头露了正脸,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半边脸有伤疤的男子。
只不过弗莱明的解释是Blofeld作为反派大BOSS的自我修养就是应该像怪盗基德那样时刻伪装自己,即使作整容手术也在所不辞,所以60年代电影里脸上的伤疤大概只是此BOSS的私人美学。
而在新007中,Christopher Waltz的左脸上在后半段也出现了长长的伤疤,有趣的是,这次倒不再是因为伪装,而是真的受伤了。
2. 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
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涵其实可以简要地用M对他的上司C说的一句话来概括:特工被赋予的杀人的权力,同时也是不杀人的权力 (the license to kill is also the license not to kill)。 所以最后邦德选择不杀大BOSS,既是在回应M说的中心句,也是在同时点明主题:真是十分标准的高考高分作文格式。
更具体一点说,如果说天塌揭露了隐藏在一个被神话的“超级特工”形象背后,邦德作为“人”的童年和过去;那么幽灵党就是在强调超级特工的“人性”有怎样的力量。如果冰冷无情的远程监视机器对应的是极权,那么007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应的就是民主和对个人独立意志的尊崇。
与现代科技战争中无差别残暴的远程杀戮武器相比,他能亲历现场,切实的感受暴力;他有判断复杂情境,而非只懂非黑即白的思维能力;他不是冷血的杀人机器,他有“温情”和“人性”。这种"实地侦查”(ground work) 相对远程监视的优越, 也在剧情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在这部电影里复制了一遍复联局长Nick Fury遁地大法的M,还是money penny和Q酱,都不再枯坐在办公室里,只盼着007去出生入死。
这部电影尝试回答一个略严肃的问题:特工这个行业到底有什么社会意义?
这某种程度上是隔空回应了谍影重重1(Bourn Identity)里所体现的特工身份危机。作为超级间谍类型片历史中颠覆传统之作,谍影重重系列总是用晃到观众吐的手持摄像和深切的左派怀疑主义,专注给007系列插刀。失忆的杰森波恩不断找寻自己是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地理解特工/杀手存在的意义:作为特工,听从指挥不断杀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永远是代表正义消灭邪恶么?怎么确定那个不断给出专断指令的上司和特工机构就一定是正义的,而不是腐败而残暴的?
007这部新片,给出了一个相当乐观和理想主义的回答:即使你所在的机构腐败了,你还有爱你的耿直上司(M),爱你的同事(moneypenny和Q酱),你还有头脑清晰的你自己。所以不管那个上级权力机构怎么编排你,特工拥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有自己判断和决定到底杀还是不杀的权力。
至于 “沐浴在爱的教育下的特工一定能反抗权威,做出正确的判断”,到底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大概也就看众影迷愿不愿意把007永远当做值得信任的英雄了。
3. 邦女郎和女权主义之间的虐恋情深
这仅仅是我猜测,稍微有点女权主义倾向的观众在看此片片头的时候,心情大概都犹如哔了dog:即使朱迪丹奇这个强女人版“M”已经不幸领便当,我也是冲着蕾雅赛杜那张帅T脸来的,你就给我看这个?
是的,虽然片头曲里骚姆的假音销魂入骨听得我跪了,但不可否认,这个片头真的无比的复古无比的老梗:女郎们裸露的,柔软的手臂像章鱼的触须一样在丹尼尔克雷格同样裸露的壮硕肩头上起舞,再加上一些五毛火焰特效,气氛堪比夜总会。
特别是,导演(像被漫威传染了一样)在片头特意加入了皇家赌场中的女神Eva Green柔弱地坠落这一虐心镜头;那位看不清脸的新邦女郎,在跟邦德的剪影琼瑶式缠缠绵绵时,似乎也身姿绰约小鸟依人。
这一切无不让我惊恐地想起了观看几部最早期邦德电影里女性角色的尴尬回忆:比如在1964年票房大卖的“007之金手指”,里面名叫Pussy的金发邦女郎几乎总是摇晃着丰腴的身姿等待着邦德的解救。
不可否认,我们欣赏邦女郎的时候肯定期待她有美丽的身体和脸蛋,但我相信即便不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现在的大众影迷对总是等着被解救的,无脑花瓶式女主的忍耐度也已经十分有限了。
我们期待看到性感的邦女郎同样有性感的大脑,最好还能有点儿能打的武力值。所以,之后的剧情中,当邦德答应邦女郎的父亲会“保护”他的女儿,当邦德告诉蕾雅赛杜她父亲的死讯,面部线条硬朗的法国姑娘甚至还面露脆弱差点儿梨花带雨,讲真我的内心确实是有点儿崩溃的。
但大概因为蕾雅赛杜刚在电影”龙虾”中扮演了烧死异性恋的酷炫FFF团团长,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她的脸还是让人无法相信她可以是一个柔弱无骨,始终被保护的花瓶。果然,关于她人设的反转终于在她和邦德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中降临了:
邦德给了她一把枪。
她说:我讨厌枪支。
邦德皱眉,似乎一副“拿你这个圣母心的柔弱小女子没办法”的样子,接着耐心教她枪的构造,和开枪时不要闭眼。
她又重复了一遍:我讨厌枪支。
但随后,邦德无奈地劝她一定开一枪试试,蕾雅赛杜却帅气地挑挑眉,熟练地卸下弹夹和枪膛里的两颗子弹,对着天花板放了一记空枪。
当邦德露出刮目相看的表情,并戏谑道“你其实并不需要别人教你用枪对不对”的时候,我也正式地对此片导演刮目相看了:他其实也并不需要被按头科普直男癌的危害。他之前一系列对蕾雅赛杜柔弱,需要保护的一面的塑造,明显不是在复辟花瓶邦女郎的老传统。
相反,他恰恰是在通过重演和反转的模式,来调戏,讽刺,最终颠覆这种传统。
这样的反转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
当邦德需要离开蕾雅赛杜去执行最终任务的时候,蕾雅赛杜为难地小声说道:我不能... (I can't) 。这时候,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像电影里的邦德一样,第一时间误解她是在说她不敢一个人呆着的:就像出现在电影前半段,在交欢后恳求邦德不要离开的寡妇(莫妮卡贝鲁奇)一样,她是在惊惶地请求邦德的陪伴。
然而当邦德结巴着安抚她,建议她留在这儿之后,他的大男子主义保护欲瞬间就被打脸了:因为随后邦女郎立刻表示她完全不是在求他留下,而是在提出永远的分手。那么这次,邦女郎的经典台词“我不能”,暗示的不是依赖,而是独立。
当然,再之后的剧情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发展,邦女郎还是需要被仿佛阿汤哥附体的丹尼尔克雷格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方式解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几乎是邦德和邦女郎的标配“船戏”中(起码“俄罗斯之恋”和”皇家赌场“里都有邦德和美女一起乘船的桥段),蕾雅赛杜起码是站着而非躺着的,看上去还能让人有点儿她在跟邦德并肩作战的幻觉。
最后的最后,当她和邦德坐上那辆007标志性的战斗车,似乎开往幸福的新生活的时候:我认为其实这也是在致敬007系列中的一个经典老梗。
Ⅱ 她是一部没有人能观赏到的电影女主角,忠诚地守卫自己的秘密
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素有美男之称,在他步入政坛初期,有人送他一个雅号:“英俊的费朗索瓦”,其含义有褒有贬。这个雅号给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
那时的密特朗活跃、热情、充满朝气。他那双浓眉大眼威严而炯炯有神,在女性面前又不时地显露出温柔的目光,不知征服了多少崇拜他的女子。
虽然他终日忙碌,为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停地奔波,但为了女人,他总有时间。他常对周围的人说,政治在他的生活中并不占第一位。
60年代初的某一天,著名实业家皮埃尔·潘若先生和密特朗打高尔夫球。当晚,密特朗应邀出席了潘若府上的招待会,认识了潘若先生的爱女安妮。
安娜小姐当时18岁,是巴黎罗浮艺术学校的高材生。她那迷雾般的轻盈体态,云彩般的面容,深深地把密特朗吸引住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安妮。
年轻的女学生旦伏团为有这样英俊潇洒的男士注意她而感到得意,脸上洋溢起羞涩的微笑。在她身上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这同密特朗的文学素养很合拍。
安妮和密特朗的私情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年龄相差悬殊,密特朗又是有妇之夫。但不管家人如何反对,安娜在密特朗的身模橘边感到无比安全和踏实。
密特朗也真心诚意地爱着她,每当离开家中那位倔强的夫人,躲到安妮的庇护所时,他就感到舒坦、轻松。
/2 /
1974年,玛丽扎娜·玛丽·潘若出生,密特朗秘密地组织起他的“第二家庭”。
他们的婚外恋对外是绝对保密的。对密特朗的家人,特别是夫人达尼埃尔更是讳莫如深。密特朗结识的朋友和他身边的亲信都知道内情,但谁也不提这件事。
密特朗的婚外恋情就这样维系下来。安娜在艺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奥尔赛博物馆工作,研究19世纪的雕塑艺术。她聪慧、谨慎、朴实无华,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中午在职工食堂就餐。
她从不涉足社交活动,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她最心爱的女儿。在馆内,她从不对她的同事们谈她的女儿。
长期以来,“英俊的弗朗索瓦”就在秘密状态下过着他的双重生活。
夫人达尼埃尔是思想深刻的左派,一位出色的女战士。情人安娜属于艺术界,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审美艺术家。
在整整30年期间,密特朗一直在这两个女人中间搞平衡。如果有一天他同达尼埃尔呆在一起,那是为了换取同安妮相聚。
/3 /
随着岁月的流逝,“第二家庭”的地位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密特朗就厅燃任总统后不久,便把安妮母女俩接到了布朗利码头11号住宅楼,那里附属于爱丽舍宫。楼里装修了几套豪华住房,像总统府一样戒备森严。
在密特朗的整个总统任期内,他常借口有公务活动,躲到布朗利码头11号,同安娜共度良宵和周末。他们一起骑马、散步、打高尔夫球。
密特朗对女儿宠爱有加,他甚至一反常态,趴在地上让女儿在他背上骑马。安娜在一旁,喜滋滋地欣赏着父女相聚的热闹场面。
玛丽扎娜是密特朗最后的爱。他的两个儿子无法给予他的东西,他在女儿身上找到了。她长得酷似父亲,目光也是那样深邃而狡黠,连在光线下眯眼的神情也一样。
她美得纯真,气质高雅、端庄、沉稳,引人注目。她母亲培养了她对艺术的爱好,她父亲又让她分享了对文学的激情。
密特朗为他的女儿骄傲,她是密特朗的未来和希望,没有这个孩子在他眼中投下的光辉,世界可能只是一座坟墓。
尽管安娜和玛丽扎娜的存在在总统的私人圈子里和深宫内是公开的秘密,但他们宁可保持沉默,因为这毕竟属于私生活范围内的事。
作为总统,他既然过着双重生活,就想过的安稳,不出差错,更不能造成丑闻。因此,密特朗像保护“国家机密”那样,竭尽全力保护他的“私人秘密”,甚至不择手段。
/4 /
1981年,密特朗上台前后,国际恐怖活动猖獗,世界各国元首的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局势,密特朗成立了反恐怖主义小组。
这支安全卫队本来是为对付最危险的恐怖分子而成立的,但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护一位小姑娘–密特朗的私生女玛丽扎娜。
从1981年起,虽然玛丽扎娜当时无正式身份,但她就这样享受到由几名宪兵组成的个人保护,其中一名宪兵在整整10年中从未离开过她。
记者阿耶曾经支持过密特朗,为他竞选总统效尽犬马之劳。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因此一直怀恨在心。
他广泛搜集材料,涉及到密特朗的过去,只要有一点线索,便刨根问底。很快,他把这些分散的线索编成一本书。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正式宣布,书即将出版。阿耶立刻变成了头号公敌。阿耶先后联系了巴黎几家主要出版社,均被拒绝接受。
难平心头之气,他把打印稿寄给了总统夫人达尼埃尔,并在信中告诉她:“我把这本不能出版的书稿寄给您,希望您能了解发生的一切……”
总统夫人达尼埃尔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女人,她一直采取高姿态。但与丈夫相反,她无懈可击,在法国民众的眼里,她是圣母。
因此,密特朗怕她发怒,始终不敢在她面前道出实情。其实,从玛丽扎娜出生的那一天起,她就知道这个女孩的存在。就是从密特朗有了女儿那天起,达尼埃尔就宽恕了丈夫。
/5 /
玛丽扎娜长期过着隐蔽的生活。她虽贵为总统的亲生女儿,却只能喝她母亲在那栋豪宅里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1974年,她诞生,1994年,世界真正认识了她,她第二次诞生。
当年,《巴黎竞赛画报》周刊上,一副圣女般的面孔映入法国人的眼帘,法国人这才知道,她就是玛丽扎娜·潘若 – 密特朗的私生女。
很明显,密特朗决定在死神悄悄来临的时候,把他的事情安排妥当。在那期画报发行的头一天,达尼埃尔在医院里准备做心脏手术。
密特朗打电话给达尼埃尔德姐姐,急促地对她说:“你快去看看达尼埃尔,别让她为这事受刺激。我知道她清楚这事,但我不知道这事公开以后她会怎样。请你呆在她身边,我求您了。”
密特朗被廉耻困扰着,无力去对抗,但又怕伤害别人。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伤害了别人。
/6 /
1996年1月11日上午,法国巴黎圣母院为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举行了下葬仪式。下葬前,法国人从电视屏幕里第一次看到密特朗的夫人、儿子、孙女与安娜·潘若女士和玛丽扎娜站在一起。
密特朗逝世前,遗嘱中表达了让玛丽扎娜和安娜与“第一家庭”一起出席他的葬礼的愿望。他的遗愿得以实现,“两个家庭”终于走在了一起,密特朗的夫人流着眼泪拥抱了玛丽扎娜。之后,她写了一本自传《我终于可以说出一切》。
2005年,玛丽扎娜也出版了一本书《守口如瓶》,书中写道:
“我的母亲因为爱情抛弃了一切,没有人能吸引她,也没有社交生活能使她感兴趣。我的母亲是一部没有人能观赏到的电影女主角,她忠诚地守卫自己的秘密。对她来说,否认自己的存在就是她的生活。”
崇拜一个人人都爱戴的人,是一种巨大的幸福。但是,与此相伴的是同样强烈的不幸,因为这段路走得太艰难。
Ⅲ 2018年你看了哪些好电影
又到了年末了,按照惯例,对今年看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电影进行总结推荐,电影均为个人向偏好,不代表所有人,看个乐呵乐呵。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是Netflix出品的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可能是描写一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同样具有非常浓烈的反战气息。故事以一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以主角保罗的视角,讲述了他与一群德国小青年异常兴奋地被忽悠着上了前线,期间发生的战场故事。
然而刚上战场前线,就被法军一顿狂轰乱炸,与男主保罗一起走上战场的新兵蛋子,此时已经死了一大片,战争的残酷无需多说。刚上战场的保罗是犹豫的,对s死的敌军士兵产生愧疚,死去的战友要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经历了身边同伴一个个死去,以及好战的长官威逼之后,保罗的麻木了,渐渐成为了战争机器。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说作者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是真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电影里很多情节设置,都让人叹息,电影战争场面血腥,也让人感慨战争的残酷。
《乐透大作战》
《乐透大作战》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是今年最佳喜剧电影之一(或许没有之一),先前也曾写了一篇单独的文章介绍,但是因为ZZ原因,无法发出,无法讲更多,只能说,值得一看,情节设置得很有趣,非常搞笑。
《子弹列车》
《子弹列车》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是一部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的电影,但是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一群杀手,登上了同一班次的列车上,看似各个毫无干系,但是实则相互牵连,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成龙式的喜剧打斗中逐渐交织在一起。
悬疑、动作、喜剧元素出彩,且电影的色彩缤纷明亮,节奏快速,观感十分舒适。
《瞬息全宇宙》
《瞬息全宇宙》在国外可谓是十足火爆,最近更是提名了多项金球奖,其余奖项也拿了不少。这是一部设定无敌有趣的电影,主角团们可以在各个平行世界中进行穿梭,使用其他宇宙中自己的能力来对抗本宇宙中的邪恶。故事讲述杨紫琼扮演的伊芙琳是美国洗衣店的一名老板娘,日常忙碌枯燥的生活,已经让她没有多点时间相处,丈夫又懦弱贪玩,女儿叛逆,父亲又顽固刻薄,一切的一切,让她暴躁无比,影片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无穷无尽的焦虑。
然而某一天,丈夫突然成龙上身,并告诉她有邪恶力量正在追杀他们,伊芙琳在被逼无奈之下,学会了获取平行宇宙自己的能力,并巧妙运用各项能力打败敌人。
然而最终却发现,邪恶势力竟然是自己的女儿,为了拯救女儿,伊芙琳拼尽全力。影片风格可谓天马行空,也有不少成人情节,彩蛋一堆,有关家庭与爱,值得一看。
《巴黎夜旅人》
一部较为文艺的电影,讲述1981年法国大选,左派首次推翻保守派的长期执政,人们欢欣涌上巴黎街头庆祝祖国新生。女主伊莉莎白却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丈夫出轨离婚,乳腺癌切除乳房,击溃了这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家庭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