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写好电影观后感
如何写好电影观后感范文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后感是对电影更加具体深入的欣赏,但是着笔写观后感,却是大多数人头痛的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写好观后感的方法,并附有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方法:
(一)
电影观后感到底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近几年,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中“摸着石头过河”,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xx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政府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画,将蒋xx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电影《英雄》运用了音乐与情节的和谐搭配,提高了人们的观看情绪,又用红、黄、蓝这三种色彩清楚地说明了三个不同的故事。音色相配使《英雄》的视觉观赏效果达到了中国武侠电影一种新的境界。可是看了《英雄》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那么这部影片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是为了杀秦王可以牺牲自己性命的长空和飞雪;还是为了国家、人民能得到统一,而放弃报仇的残剑和无名;或是为了宏图大业,明明不忍心却狠下心杀了无名的秦王;又或者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英雄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不同于秦王等大英雄的无名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英雄人物?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各种英雄行为,想到了如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大势。同学们畅所欲言,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后来,班上小葛和小陆同学的《英雄》观后感陆续在《新视野作文》上发表。如今小葛上了名牌大学又进入新闻系学习,也许是当初的鼓励激发了她与文字结缘吧!
引导学生观感“共鸣”,联系实际写好观后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还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师严肃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曲径通幽,挖掘要深
从写作训练的角度讲,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如电影《少女穆然》记叙了一个女孩短暂、坎坷而又富有意义的一生,表现了她勇于战胜困难、挫折乃至疾病、死亡的独特经历,讴歌了坚强、善良、乐观的理想主义精神。
也可以从细节写起:“‘生命不是质量,而是一个量词……’这是影片《少女穆然》中张穆然墓碑上的一句话,它的含义或许只有真正尝试过垂死挣扎的人才能体会,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也在消耗生命,你是否体会到你生命中获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吗?”
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比如有一个同学,他在写《少女穆然》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穆然如何跟着父亲从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来到北京求学,再写张穆然在学校中如何被嘲笑,如何进步,接着写张穆然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如何为办理母亲的户口问题一再来到派出所,然后写她突然患病,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在病床上怎样写下自传体小说,怎样接受《实话实说》栏目组的采访。最后结尾时才写到:“电影看完后,我感觉到张穆然真是太伟大了,我要向她学习,做生活中的强者。”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
许多同学都害怕写电影观后感,看时激动不已,写时无从下笔,要么通篇复述影片内容,要么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那如何写出真情流露的观后感呢?
一、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三、循序渐进写出特色。
初学观后感的同学可按照常见的“简介-评论-感受”三段式顺序谋篇布局,这样容易上手。有时,“评论”和“感想”可合二为一,边点评边写感受。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突破固定结构,采用边叙边议边抒情等方式,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范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述了邮轮弗吉尼亚号上的一个传奇故事。主人公1900是一个弃婴,他被发现在头等舱的一架钢琴上,老船员丹尼收养了他,为了逃避法律,1900作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孩子存在于世,就好像这个世界,他根本不存在一样,1900在8岁那年,丹尼因为一个意外去世,他失去了他唯一的亲人。当丹尼的遗体投向大海的那一刻,他便真的是以海为生了。那一天,他听到了远处船上传来的声音,有人告诉他,那是音乐。也许是天注定,他对音乐非凡的天分让他不到十岁就能演奏出让人感动的音乐。这一切,他无师自通。他是一个音乐天才。 影片中最令我震撼的有3幕。其一,是当风暴来临时,1900坐在钢琴上与他后来的好友康随船滑翔,伴着美妙绝伦的音乐,享受海洋的颠簸。那一刻,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又是如此的安逸。1900弹着悠扬的乐曲,仿佛在海上起舞,音乐是那样的切合情景。那一刻,他不仅为海而生,更是为钢琴而生。其二,是他与另一个著名钢琴师比赛的场景,影片用夸张的手法向观众表现了1900惊为天人的钢琴演绎天赋。当全场为之安静的那一刻,当香烟被琴弦点燃的那一瞬间,1900赢了,他赢得了全场的赞叹,也让那个著名钢琴师黯然离去,他用他自己的海洋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其三,便是结尾时,1900含着泪告诉老友:“在船上,我拥有钢琴,我可以在他的88个琴键上奏出我所喜欢的无限音乐,在这里,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当我看到面前那个陌生世界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恐惧,那是一个无限的钢琴没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要去弹什么。在这样的世界我要怎么去生活呢?”这是他的遗言。1900一生都未曾下过船,这个超然物外的钢琴师始终没有迈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能使他有令他谱出无比华美乐曲,令他砰然心动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听到他向往已久的另一种海的声音,他还是选择了停留,即使这个决定的砝码,是他的生命。
1900的死也许太过遗憾,他与轮船一起被炸毁升天,一代音乐奇才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著作便离开世界,他留下的只有那些震撼,那些回忆,那些人们的遗憾,还有怀念。
看完这部影片,最终,我的遗憾和惋惜占据了上风,有那么些无奈,他是孤独的,也是封闭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同1900的“船”和“钢琴”,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习惯和制度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1900一样与弗吉尼亚号共归于尽。1900喜欢船,喜欢摇滚和漂浮的大陆,喜欢那些匆匆的过客从眼前走过,因为他已经彻底的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那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晃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宁静呢?
他喜欢看别人实现梦想的人生匆匆来去,喜欢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欢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价值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则,那么1900的结局也许也是注定的,他喜欢自由和恬淡,他有自己的理想世界,那就是他的海洋,他的船,他的钢琴。1900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当1900站在舷梯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1900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离开自己漂浮的世界。
如果说把弗吉尼亚号看做是1900的家的话,那么这个价就是他的全部的世界,1900终究没有勇气走下船的原因,是他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一的世界里。1900愚蠢的一点在于他没有勇气去接受一个未知的世界,但他的智慧之处也就在这里。人的盲目之处就是过高的看待了自己的水平,其实有些东西是可以驾驭的,但有些则不是,对于前者要全力把握,对于后者就要懂得如何去放弃,否则就是“致命的自负”。自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对于1900而言,他能把握的钢琴中的音乐世界和弗吉尼亚号上的小人际社会,而岸上的世界无疑太大,太复杂。1900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懂得舍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这种单纯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可爱,这是他的本心。
1900的故事倒是提醒了我,在世界中流浪的时间久了,我们对于本心的认识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淡薄,那么该如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呢?我也很迷惑。
;⑵ 关于电影12夜的情节
爱情片。
陈可辛拍《十二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弄出了几个第一,本人当监制是第一次,而林爱华当导演,也是第一次。
导演林爱华原本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后来从事过很多种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不令她十分满意。于是,她选择前往美国进修电影课程,回来后便开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曾参与创作的剧本,自然是为了迎合香港市场是那种商业片。只有《十二夜》,可以说是一部很纯的艺术片。剧本正是导演林爱华本人所写。
个人以为:很琐碎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被忽视的好片。
第一夜 爱情就如一场大病,过了,就好
第一夜是张柏芝的生日聚会,觥筹交错,灯桌杯盏,暗淡的光线中晃过无数张脸,分不清哪个是卢巧音,哪个是丘淑贞,哪个是张燊悦,还有一个古怪的江湖术士,名字叫芝士菇比。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她们只是一出正剧的歌舞助兴,牵引出男女主角的陪衬。
导演小心翼翼地讲了一个有关爱的故事,以女性的角度描写一个“她”经历一年多的情爱追逐故事。用12个夜晚交代了男女主角这段感情的12个起起伏伏。
一对年轻男女1年之内由结识、热恋,二人开始对男女关系有分歧、分开、复合、再分手的故事,12个感情关系的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展现一段感情的发展过程。
12个夜晚总结一段爱情,论尽当代情爱的众生相,伟大的爱情故事也不过如此。
第二夜 只有恋爱中的人才认为他们的相遇不是偶然
第二夜,张柏芝对陈奕迅说,首先如果那天晚上不是Clara叫你送我回家,在车上没有想到找你假装我的男朋友,这些事就不会发生了。巧的是,如果那天晚上不是Clara揭穿Johnny,而你又不是之前跟她分了手,那她就不会叫你送我回家。如果你没有送我回家,在车上的倒后镜里我根本就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我就不会带你去见Johnny,见不到Johnny我又怎么会哭,也不会分手,更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所以我觉得一切都是天注定的。
导演说,她的理念很简单,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盛到衰的过程,爱情和婚姻也同样如此。她就是想通过一部影片,很经典地表现这一过程。《十二夜》就是将婚姻如何由开始破裂,到分开后复合,再分开,最后各自另有伴侣彼此偷情又走到一起,细腻地讲述出来。这一过程,她将它们融入十二夜之中,所有的情节,均不是那种人们司空见惯的电影片段,却又在生活中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是一种细微却又很有说服力的片段。
每段恋爱关系,皆逃不过十二章节的命,无论爱了多久,又或是爱得多深厚。
第三夜 小心那些热恋中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疯的
第三夜,工作繁忙的陈亦迅常常偷偷地微笑,傻傻的,一副坠入情网的样子。电话粥煲至凌晨三点,开会开得再晚也要见上一面,哪怕车子坏了,自己得走路过去,哪怕走路过去天都亮了。一路上嘹亮地高唱着意大利歌剧。奇怪恋爱初期的人为何总是要急切地把所有的热情都点燃,就像只能点燃一次的烟花,短暂的耀眼之后,爱情也要草草收场了。可是热恋的时候却总是不懂这个道理。
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回家、一起生活;用同一条毛巾、用同一个杯子、喝同一杯水、上同一张床;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过马路、一起瞎谈、一起回家;用同一个厕所、做相同的动作;一起无无聊聊又一个下午;一起小睡一会儿、一起研究对方的五官、一起想想将来、一起聊天、一起想想之前发生什么事、一起想想之后又发生什么事。而导演林爱华自己呢,则诡秘地笑着提醒你,“小心那些恋爱中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疯子!”
什么是唯美的爱情,唯美的爱情在生活中会变成怎么样?
第四夜 因为热恋,再累再衰,还是可以提着早餐来见你
第四夜第五夜,相处得太久,爱情已经剥落了最初美好的印象,争吵开始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其实都是很琐碎的事情,也都是很典型的男女之间的争吵。莫名其妙地争吵最终又莫名其妙地匆匆和好。匆匆到让人都来不及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后又该怎样去解决。唉!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十二夜》原本是有故事的,却又无法当成一个故事来讲。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陈奕迅和张柏芝。在影片中,他们分别都有名字,可那名字似乎被人忽略了,通常可以用他和她来代替。
《十二夜》便是描写一个“她”在爱情路上经历的千回百转。“他”失恋了,疼痛包裹之下的“他”,和“她“意外相遇,两人因此恋爱了。这个开头很普通平淡,却又寓意深刻,似乎预示着一个爱情周期的结束,另一个爱情周期的开始。
他们彼此相爱,度过了一段温馨甜蜜的日子。“她”以为自己多年的寻找终于修成正果,对感情充满憧憬。谁知“她”脑中所想象,不是“他”心中所盼望,两人貌合神离。
谁说真爱就能摆平男女事,“她”是爱“他”的,但“他”感受不到,于是逃走。反反复复,原有的感情,在这种反复中失去,往后再能维系他们的,恐怕不再是感情,而是一种早已经逝去的感觉。于是,在一起便意味着无穷无尽的争吵,相互间就某一个微小的问题争吵不休。类似的场面,总是一再重复。
然而当爱情流失了后,眼前令人倾心的男人/女人,倒像是个擦身而过的平常人,没有半点爱意,也没有半点痛恨,反而有点倒胃,走了一圈,还是老样子,教人可笑。
所以,病了就忍受一下,忍受过后,就会痊愈,好了又再病,周而复返。
第五夜 男人的尊严都放在女人其他男人身上
第六夜 女人的尊严都放在她们脸上
第六夜,她将陪他出席一个很重要的晚宴。他对她的着装诸多挑剔,她一次次地去试,他一次次地点评,“你不觉得是像演马戏的?”“好象夜总会的小姐。”“你梳这个发型不好看,脸盘太大。”“你穿短裙不好看的,小腿太粗。”终于她火起,一把摔了东西过去,“以前我穿什么你都说好看的,现在却说我小腿粗,粗你个屁!”由此,会心的笑。当初千般的好啊!可惜花无百日红。
然而,她还是放低了身段,按他的要求去打扮自己,言语间有一些落莫,“你喜欢我什么?如果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当初会不会和我在一起?而你如果是这个样子的,我同样喜欢你。就算你什么都没有,我还是喜欢你。”男人敷衍地笑。
当两人仍处在暧昧不明的阶段时,男生似乎是坠落较快的一方,或是呆呆傻傻的痴情守候,或是猛烈的穷追不舍,尽管白天辛苦的上了一天班,或是在学校K了整天的书,晚上仍能神采飞扬的约会,如剧中的男主角一般,即使女主角拒绝,车子爆胎,他仍能排除万难的硬是要拎着早餐奔到女主角家楼下,只为了见她一面。
这样的行为真是既疯狂又甜蜜,女生就算嘴里骂着神经,但心里仍不禁喜孜孜的,深深觉得他对自己真是痴情啊!虽然受宠若惊,却又不免有点担心这一切进展的太快了,所以行为上不免开始有点矜持,别太常找我啊,我也有自己的事啊,不一定有空约会啊……等到好不容易“正式”成为男女朋友时,仗着自己是他千辛万苦才追来的,吵起架来更是得理不饶人,没理则欺人,一副有理没理你都得认错的架势,此时男生一是碍于风度,二是仍在热恋中,多半愿意低头道歉,但心里多少有些不快,这些不快或是刻意压抑,或是根本不自觉所以女生自是无从得知原来自己的恃宠而骄,竟隐隐动摇两个关系的基础。
感情进展越深,双方认识越多,开始就挑剔起对方的衣着品味,言行谈吐了,甚至来往的友人。争吵在所难免,但吵多了实在伤感情。
其实一开始接受对方的感情时,即意味着已接受他或她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涵,既然如此,又为何强要对方诸多改变。怪圈中兜转。
第七夜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第七夜,越是死缠,就越是被讨厌?她打电话去,他说在加班。电话里彼此都悄然无语。她一会一个电话等他下班,他却一直等她不再打电话了再走。就这么僵持着。一个人,很寂寞,她说想去看他工作,他的声音冷冰冰的。她在地铁站来来回回了很多次,犹豫不决,去还是不去?最后终于决定了回家,然后坐上了空荡荡的地铁。他如释重负,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也起身回家。
她这样一个女子,爱到不知怎么办才好,爱的巨大力量让她一直在狂奔,强大的惯性让她停不下来;可是他却停了下来,不是他不爱,而是担负不起她那么多的爱。这么重的爱,实在让他无力背负。有时候,被爱也是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拒绝的压力。也许爱少他一点,他会觉得更自在。
他对她说:“你小腿太粗,穿短裙不好看。”
她说:“你以前说我穿什么都好看,现在我怎么样都不好了。”
她问他:“你爱我吗?”
他不敢回答,只说:“在忙呀。”
或者他说:“本来我以为你很有个性。”
她立即反唇相讥:“就是说我现在没个性了喽?”
分手了,彼此却还牵挂着,于是又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他们的复合。
当她终于有勇气对他诉说离别之苦,想和他重修旧好时,他却睡着了。
这一点,深深地刺伤了她,开始意识到,这个男人,或许并不是那么适合自己。
后来,他慢慢自觉了,决定对她说:“我爱你”,也决定请一年的大假带她出去旅游。可是,她已经彻底绝望,准备离开他。
最后一夜,她在决定去看他的路上,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转身离去。他满街找她,在马路的另一侧,她看着他那急慌慌的样子,却走向相反的方向,此时,她遇到了另一个男人,屏幕上打出了字幕:“第一夜。”又是一个循环开始了,异常残酷的循环。
看《十二夜》,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这些事,差不多都在自己身上出现过,没有任何原则性问题,就是鸡毛蒜皮。这或许就是生活,就是人生,就是婚姻。
第八夜 女:为什么我为你做那么多,你都不懂得欣赏?男:我没要你为我做那么多。
第八夜,她费经周折,替他取回修理好的电脑,送去。他冷言冷语地打发她回家。她很委屈:女人的世界里男人是头顶上唯一的一片天。稍一冷落,对她而言,这片天就已经是灰色的了。
“为什么我做的一切你永远都不会欣赏?”她怨忿。
“我没叫你做那么多事。为什么你老是要做那么多事呢?”他也愤然。
“因为我疼你啊!”“疼一个人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我对你越好,你就越得寸进尺?是不是我不关心你,你就满意了?”“我真的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所以,这两个迷茫的人冲动地决定分手。
电影中有一句陈奕讯的名言:你认为你十分熟悉一个人之后,还会中意他吗?
他们第一次分手以后,张柏芝更是难过和难看,她不断地幻想陈奕讯还会来找他,她甚至在想陈奕讯提出分手只不过吓吓她。她开始不断地向好友哭诉,自己弄得憔悴凌乱,一幅失恋了十分可怜又十分可悲的样子。最后,她带着伤痛去了伦敦,但在陈奕讯的曾呆过的异国校园里,她还是痴痴地想他。
张柏芝从伦敦回来以后,装束打扮变得高贵庄重。但她还是又找到陈奕讯,对他说分手以后,她依然如何地想他爱他--但坐在对面的陈奕讯根本听不进去这些,他睡着了。但不久他们又激情澎湃地复合了。你很难说清这其中的原因,但又似乎一目了然。
十二夜,一场爱情的循环,电影里的某些情节,却让我们心有戚戚,我们每个人都曾扮演过其中的角色。
第九夜 朋友:为什么他一不喜欢你,你就认为自己一点用也没有?
第九夜,她舍不得他,欲罢不能。眼泪,随时随地涌出来,那个人在她心底种下了连绵的相思。她卑微而固执地爱着他留给她的伤痛。她开始像祥林嫂一样到处找人诉说,却一点也没感觉到被迫倾听的人已经厌倦至极。她希望他再打电话来,等不到他的电话,她想尽办法要听到他的声音;她走从前的路,去原来的电影院,希望能再遇到他,却终于什么也没有。不可救药的痴迷。
一片伤痕,一场黑暗。
她走了。
《第十二夜》,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喜剧之一,她拥有一个快乐和完满的结局,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可是,戏剧中间穿插的别离和误会,还有得不到爱情的凄苦,种种曲折的情节也是让单纯的文字充满吸引力的根本。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兴趣。”不如我们借用莎士比亚的谏诤,接受失败、眼泪和叹息。生活,原本就是如此。
第十夜 见到以前的情人,都觉得自己不可能喜欢过他们,原来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分手时都很怪对方,认为别人都对自己不好,对不起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自己不成熟。刚分手时,很恨你!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没理由不要我,所以吵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只想你和我一样难过,其实也是不成熟……
第十夜,大约过了很久。她出了国又回来了。她约他在咖啡馆见面,互相寒暄几句,张柏芝有一段长长的独白,“跟你分开之后,有段时间我非常恨你,恨你入骨;我甚至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没理由不要我;我那么喜欢你,你没理由这样对我。但想不到,原来根本都不关任何人的事。一切,都因为我自己不够成熟。之后,我就去了英国,一下了飞机我就想哭,因为我记得你以前说过,你一定会带你的女朋友去见大学的教授,然后你问我们什么时候去。现在我到了,但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火车站下车,去了你以前的大学,我突然觉得你很遥远,我很怕。你怎么变得那么陌生。如果连这种感觉都没有,那我就真的一无所有。到了第三天,我又去你的大学,坐在饭堂里,我想象,你曾在这里出现过。然后就哭了,是不是我不够好?我觉得,一切都应该过去了,突然间,我所有的感觉都跑回来了,就好像我四年前大学毕业,搬出来住一样,所有东西都是刚刚开始。突然我的心不再痛了,我也不再不开心,心好像也跑回来了,我觉得我可以重新开始,我曾经想过找你,给你写过很多信,但都没有寄,因为我跟自己说如果我找你,是为了想让你回心转意的话,我不允许自己这么做。因为我不能让人家再这样伤害我。我跟别人说,我找你是为了告诉你,我不再紧张你;她说,如果不紧张,根本就不用找。我知道,所以我不再骗自己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你,然后很伤心很伤心。然后,希望有一天,我的伤好了,可以重新来过。我一直在等这一天,希望快点来,而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段深情倾诉之后,一直对着娓娓诉说的张柏芝的镜头转换到陈亦迅身上,他已经酣然熟睡。极具讽刺意味。对于爱情,男人和女人到底谁更认真一些?无须分说了。
《十二夜》的构思源自Ingmar Bergman的“Scenes of a Marriage”,剧中只出现五至六场(有长、短两版本),将一段婚姻如何由开始破裂、到两人复合、再分开,至最后各自另有伴侣而又再偷情走在一起,很细腻的说出来。
它有异于其他类似情节的剧本,是因为它出现的那几个scenes,都是生活中一些很细微的片段,虽则细微,却能很有趣的反映出两人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中的无情角力。我很喜欢这出戏,所以在构思一个爱情故事时,就想采用这个方法,将生活片段成为全剧的主页,将一些不dynamic的桥段、scenes,拼凑成一个故事。
采用12个夜晚这个形式,纯粹是因为沙翁名剧同一名称的缘故,既然也是有关爱情,于是就用了,没有特别用意。整个故事历时一年,一对恋人自相识、至热恋到分手然后再复合,再分手,在戏中所发生的都是一些平常却有代表性的琐事。 创作这故事有一定难度,因为很怕观众喊闷,但作品完成之后,又觉得这未尝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感觉还好。
12夜,12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夜晚,每个人看上去都是面目安祥。他们从从容容地来来去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的呼吸却是都起伏不定……
第十一夜 旧情复燃
第十一夜,一切似乎又雨过天晴,风和日丽。两个人重归与好。似乎比热恋时更甜蜜。两个人真的能幸福地在一起吗?
剧中的张柏芝是一个现代社会典型的女性:无论事业上多有成就,始终将爱情放在一个颇为重要的位置,但社会、文化、教育及环境一直令女性在感情生活上担任一个被施舍的角色,追求完美的感情结果往往是悲剧。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12个夜晚,足以总结一段爱情。
报上看过一段话很值得细细读,大意是:
任何一段爱情开始的时候都是美好的,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两个人之间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平淡把激情一点点磨灭,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误解和埋怨,厌倦和烦闷。
日积月累,灰尘越来越厚。
一个人爱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全部;你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要接受他的所有。世界上没有一对完全契合的人,更没有一段完美无缺的感情。大家在一起合不合适,都需要双方有所付出,有所牺牲,共同去创造。
让爱情保鲜。琐碎、窝心。
第十二夜 还是弄错了
第十二夜,夜里的风吹过,漂浮在黑色的上空。张柏芝突然发现了原来之前与男友郑中基分手完全是一场误会。她顿觉茫然,她与陈亦迅的恋情开始和存在是否亦是一场误会?热恋倏然退烧,低潮来袭,倦怠原来比爱情来得更快。不过,这次不叫分手,换了个说法叫醒悟。她悄悄地跟着他,看在他在街头焦急地到处寻找自己,看着他辗转反侧焦急地离去。从镜头拉开的距离,也可以测量到她的迷惑,她的荒芜。突然,就这样,不爱了。爱情不是你退我进,就是我退你进,微妙地把握着主次的关键,爱情小品要的是清新怡人的结局。于是这个夜晚,在躲避陈亦迅的时候,张柏芝遇上了谢霆锋。下一段的《12夜》的《第1夜》随着字幕的升起再度开始。
第十二夜结束了,新的第一夜又开始了。戏里戏外,一样曲折。
⑶ 有《根》改编的影片名是什么
就叫“根”
根Roots(1977)
导演:
Marvin J. Chomsky
约翰·尔曼 John Erman
演员:
Maya Angelou .....Nyo Boto
Ji-Tu Cumbuka .....Wrestler
Moses Gunn .....Kintango
Thalmus Rasulala .....Omoro (Kunta's father)
Hari Rhodes .....Brima Cesay (as Harry Rhodes)
William Watson .....Gardner
Ren Woods .....Fanta
LeVar Burton .....Kunta Kinte/Toby Reynolds
爱德华·阿斯纳 Edward Asner .....Capt. Thomas Davies
OJ·辛普森 O.J. Simpson .....Kadi Touray
根 "Roots"剧情简介:
1 噩运当头
1750年,在西非冈比亚,一黑人男婴呱呱落地,奥摩罗骄傲地为儿子取名为昆塔·肯特。宾娜和奥摩罗看着他们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无比欣慰。16岁的 肯特和其他男孩一起,离开家人,跟随部落中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森林中学习生存技艺。然而,不幸的肯特在一次独自外出时,被白人奴隶贩子抓住。
17岁的肯特就这样被一根索链剥夺了他作为人的自由、权利与尊严,像牲口一样被野蛮地带上了去美洲大陆的轮船。他离开了熟悉的鼓声、熟悉的黑非洲。离开了父母、亲人,和周围同他一样命运的人们,开始了屈辱而悲惨的奴隶生涯。然而,从这一刻起,争取自由的火焰在昆塔·肯特心中如此强烈而执着地燃起。
2 逃离雷诺兹
在轮船上,昆塔·肯特和其他黑人遭到残酷的虐待。到达目的地安那波利斯,昆塔被卖给了弗吉尼亚的姻草庄园主雷诺兹。雷诺兹规定黑人奴隶不能用原来的姓名,昆塔被改名叫做托比。昆塔在这儿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朋友,弗德拉。当昆塔了解到心爱的女伴芬塔被卖到了离他不到20英里的另一个庄园时,他决定出逃,去找芬塔,一起回非洲。然而在出逃途中他被艾密司抓了回来,在烈日下遭到严刑拷打。艾密司还强迫昆塔承认自己的名字叫托比。
3 破灭的挣扎
1776年,26岁的昆塔·肯特争取自由的梦想依然那么强烈。然而这次的出逃使他付出的代价是被砍去了右脚的五个脚趾,使得他再也无法逃跑。黑人女奴贝拉精心照料他,并鼓励他站起来,迈动双脚。时光过去两年,昆塔成了庄园主的车夫,还知道了一些庄园主的秘密,例如,庄园主和他兄弟的妻子在郊外偷情。在费德拉的撮合下,昆塔和贝拉结为夫妻。而昆塔为了争取自由仍然计划出逃,但是因为贝拉怀有身孕,昆塔只能痛苦地放弃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机会。
4 岁月依旧
1806年,昆塔和贝拉的女儿凯丝已经是一个16岁的少女。凯丝和黑人奴隶诺阿相爱。而诺阿不甘自己奴隶的命运,决定逃走。正当凯丝一家为逃走的诺阿暗暗高兴时,诺阿却被抓回了庄园。原来要给安妮小姐作贴身女仆的凯丝,因帮助诺阿逃跑,被卖给了另一个庄园主马萨·摩拉。当晚,马萨·摩拉强暴了凯丝。
二十多年后,凯丝的儿子切金·乔治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依然住在马萨·摩拉庄园。切金·乔治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身世,觉得马萨·摩拉对自己就像父亲一样好,而母亲凯丝警告儿子不要相信马萨·摩拉的鬼话和诺言。凯丝终于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痛苦地告诉儿子马萨·摩拉是他的父亲。切金·乔治这才认清了这个老恶棍的嘴脸。
5 重返家园
为了抵马萨·摩拉的欠债,切金·乔治被送去英格兰服役,条件是他回来后,成为一个自由人。十七年后,乔治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儿子和女儿都已长在成人,亲人相见百感交集。儿子汤姆是个铁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然而,乔治获得自由的证书,被镇上两个种族歧视的白人视为是一名不文的东西,深深刺伤了父子二人。乔治再次告别妻子和孩子们,要为他们找回真正的自由。此时美国内战爆发。
6 告别苦难
美国内战结束,南方失败,奴隶制废除,黑人奴隶在法律上真正获得了自由。庄园主马萨·哈威要离开庄园,他告诉黑人们可以留在庄园,或者跟他走。汤姆一家为了等候父亲乔治归来,决定留在庄园。一天夜间,几个蒙面人放火要加害汤姆一家。汤姆和几个小伙计一起查找这伙蒙面人,却惨遭毒打。父亲乔治突然出现在家人的面前,他们惩罚了作恶多端的埃文·布伦。全家起程去新的地方开辟自己的家园,乔治将这个家族黑非洲的历史一一告诉他的后代,并让他们要永远牢记一个名字—昆塔·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