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张圆的个人履历
1949年初,在苦难生活中挣扎的张圆迎来了解放。党的阳光照亮了她的生活道路,展示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美好前程,多年的夙愿变成了现实。这年5月,她考入华北大学第三部学习,因病休学后于1949年10月又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攻读表演专业。1950年底,又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系(后改为北京电影学校)。
② 姜黎黎:30岁被查出身患肿瘤,27岁丈夫一夜白头,今两人感情如何
每个年代都有让人难以忘记的明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聊一聊上世纪80年代让很多男青年魂牵梦萦的女明星姜黎黎。
你长得那么好看,你将来去当电影演员吧
1954年祖籍辽宁沈阳的姜黎黎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铁路中心医院出生,她父母为她取名黎黎就是希望她的人生跟伟大祖国的命运共同美好,一起走进灿烂朝霞一样的黎明。
姜黎黎的父母是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工作繁忙,但即使工作再辛苦,热爱文艺的他们在周末还是会参加单位工会举办的周末舞会。
年幼的姜黎黎非常喜欢跟着父母去参加周末舞会。
如今姜黎黎的女儿汪江已经30岁,她早已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十分的优秀。
走过44年的风风雨雨,姜黎黎和汪宝生依旧十分恩爱,在进行表演教育的同时,她和汪宝生一起旅游、健身、做家务,将生活过得充实、美好。
③ 张圆的成就荣誉
1953年毕业后,张圆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55年,她参加了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拍摄工作,第一次走上银幕,创造了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的形象。接着。在《沙漠里的战斗》中饰张珍,《地下尖兵》中饰地下工作者孙莹,《徐秋影案件》中饰国民党特务邱涤凡,《水库歌声》中饰记者张虹、《船厂追踪》中饰安全组长,《探亲记》中饰赵玉书,1958年她被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曾在影片《笑逐颜开》中饰家庭主妇何慧英,《羌笛颂》中饰红军组长董永贞,《炉火正红》中饰工程师年凤仪,《兵临城下》中饰地厂工作者杨玉芳,《景颇姑娘》中饰李医生,《雁红岭下》中饰青琥妈。同时,她在话剧舞台上还塑造了《记忆犹新》中的女记者,《党的女儿》里的玉梅,《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在《家》里也担任了角色,都给人留下了较深印象。
六十年代“二十二大影星”
来源:《中国电影家列传》(三)
张圆是我国影坛上较有名气的演员,在五、六十年代被誉为电影界“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她从影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主演了《祖国的花朵》、《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等十三部故事片,她的表演给电影观众留下了良好印象。1975年改作副导演。
张圆1926年12月22日在河南省汲县出生。父亲在二十年代曾作过几任县长,后赋闲家中,经济状况日渐拈据,只得靠卖字画维持生活。她八岁时父亲病故,家庭的生活要靠亲友周济。她勉强念了四年书,终因家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此,她在贫苦狭小的家庭圈子里,心灵上笼罩着苦难的阴影。小时,她在姐姐家中经常读到《戏考》等杂志,使她对戏剧有了粗浅的了解,艺术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萌动。待年龄稍长,偶尔有机会看到京剧和电影,更唤起她对戏剧艺术的热爱。
④ 张园的简介
主人张彪
1860年(清·咸丰九年)12月,张彪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县西佐辅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练就一身好武艺,18岁考中武举人。张彪生性率直、仗义行侠,在一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无意间搭救了到山西接任巡抚的张之洞,因而深得张之洞赏识,由随从侍卫、武官把总、湖北陆军第八镇统制,升任湖北省提督,成为官居一品的清廷“封疆大吏”。 张园位于今南京西路以南,石门一路以西的泰兴路南端,其地本为农田,1878年由英国商人格龙营造为园。1882年8月16日,中国商人张叔和自和记洋行手中购得此园,总面积21亩,起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此后,张叔和又对该园屡加增修,至1894年,全园面积达61.52亩,为上海私家园林之最,园中并有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安垲第”(Arcadia Hall),可以容纳千人以上会议,一时登高安垲第,鸟瞰上海全城,成为游上海者必到。 在张园鼎盛的时期中,许多外国事物均在此新鲜登场,如:电灯、照相、电影、热气球等,各种体育竞赛、赏花大会、展销大会、戏剧表演(包括中国最早的话剧表演),乃至市民婚丧嫁娶,无不选择张园举办,时有轰动全国的事件,比如霍元甲摆擂战外国力士等。另外,由于张园的游乐中心性质,且处于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权力不到,因此各种政治集会、演说也多在张园举行,其中著名的有:
1897年12月6日,上海女学会议
1902年8月13日,中国教育会欢迎吴稚晖归国大会
1903年4月25日、4月27日:抗议俄国侵占东北千人大会
1913年:宋教仁追悼大会
1949年后,张园旧址改建为上海市政协礼堂。 张园地处今南京西路之南、石门一路之西,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这里原先为一片农田,上海开埠后,许多外商来沪经商,1872年至1878年,一位名叫格农的英商和记洋行经理先后向曹、徐等姓农户租得土地20余亩,辟为花园住宅。后来这块园地几经转手,于1882年由寓沪富商张叔和购得。张氏取晋代张翰不恋官位,退隐山林的著名典故,将园林命名为“味莼园”,简称张园。
张叔和颇善经营,也酷爱园林,接手格农别墅后,他又在园西先后向夏、李、吴、顾等姓农户购得农田近40亩,将其和原建筑融为一体,使整个园区面积达到60余亩,一跃而列当时私家园林之首。张叔和按照西洋园林的风格,开沟挖渠,植树种花,设茶室戏台,陈各种游艺,并在园内构筑“海天胜处”等楼房。1892年,张叔和又出巨资建造了一幢高大洋房,以英文Arcadia Hall名其楼,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则取其谐音称“安垲第”。整幢高楼洋派大气,单大厅就可容纳上千人集会宴客,为当时吸人眼球的宏伟建筑,张园也因此成为上海最大也最有特色的私家园林和公共场所。
上海新式的公共娱乐业导源于开埠后侨居上海的外国人,后来徐园、愚园等新颖私家园林的兴起,可谓是对西洋文明的一种借鉴和模仿,是民俗风气随着时代发展的一种转型。自张园兴起,这种转型日显成熟,并相应具有中国的特色。当时,张园是最吸引公众的娱乐活动场所,园内花草怡人,景色优美,并设有专业的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和歌舞节目;宽敞的园林中露天陈设有各种新潮的游艺设施,供游客游玩赏奇;园中还设有电影院、照相馆。商场、茶肆和中西餐馆及各种零食小吃摊,让人边吃边玩,乐而不疲。
张园不收门票,只要你有兴趣入园,就可以从中午一直玩到深夜。这种集各式娱乐功能于一园的大众化娱乐方式,是19世纪末随着上海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市民消费热情日益高涨而出现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张园则有幸成为主力军承担起了这个功能。这个领军位置,一直要到1915年和1917年更专业的大型游乐场新世界和大世界建成才换位更替。张园大约在1918年后渐趋消衰,据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记载:“张、愚二园,今已湮没不存。” 在清末民初的私家园林中,张园不但以场地最广而驰誉沪上,而且因演说、展出频繁,娱乐样式众多而独步一时,很多时髦的玩意都是先在此亮相,然后逐渐推广,张园也因此被称为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本文谨试叙一二。
一、电影。说起电影,世人只知徐园,殊不知张园也是开风气之先的拓荒者。徐园放电影是1896年,此举被誉为是电影引入中国之始。那么张园到底是何时开始放映电影的呢?由于园主未登广告,今天已难以确晓。现在知道的是起码在1897年初夏,电影已开始在张园露面。细心的孙宝瑄在这年6月4日的日记中作了记载;“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媳,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滕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忘山庐日记》)孙宝瑄的这一记载,可以说是目前所知中国人对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最早观感。
这以后,电影放映始终是张园招待游客的一张王牌。清末有人游张园,曾仿金圣叹批《西厢记》,罗列快事,演为十则,其中一则即为:“夜间看电影,正苦目光短视,而眼镜忘未携带,忽友人以千里镜相借,得以纵观,岂不快哉!”(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这正说明了当年在张园看电影已成为一件寻常事。
二、照相。如罗列清末最时髦的洋玩意,照相肯定可以名列前茅。在这方面,张园也是最早尝试吃螃蟹的先行者。当时上海虽然已有好几家照相馆,但都是室内摄影,布景皆为人工绘制,缺乏生气。1888年秋,一家名叫光霁轩的照相馆在张园内开张,它充分挖掘园林的优势,打出了“照相连景”的招牌:“照相之法,由来久矣,第未得胜地补景,殊难清雅。今本轩特聘名手,假寓味莼园,诸公光顾者,或登亭台,或倚假山,或小饮花间,或临流垂钓,随意选胜可也。”(1888年10月26日《申报》)这则广告,确实可以说摸准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1891年金秋时分,张园内又开设了一家叫柳风阁的照相馆,它也打出了“园景照相”的招牌,并推出了不少吸引人的新品种:“本馆精求新法照相,分外酷肖,实为近时独擅之秘。磁片亦可映印,并备有古装女身服色,更觉风雅。着色鲜艳,历久不退。现假张氏味莼园设馆开印,园中各景,任便设照。”(1891年10月11日《申报》)
这以后,在张园内设店营业的照相馆还有多家,连赫赫有名的宝记也曾在园内开过分店,与园主拆帐分成。张园地处市中心,园景又吸引人,故游客众多,川流不息,照相馆的生意也因此获益匪浅。据记载,很多名人都在张园留过影,如孙中山、黄兴、张元济、夏曾佑、伍光建、郑孝胥等。
三、游艺。各种时尚的演出游艺活动也是张园的一大特色,如髦儿戏。清末,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清一色由女孩演出的戏曲班社,俗称“髦儿戏”,一时大为流行。“髦儿戏”之名据说就寓有时髦之意。当时海上名园俱延邀名班进园演出,张园内的“海天胜处”楼是当时演出“髦儿戏”最负盛名的一处场所,现在还能看到的小校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人来车往的热闹景象,透过园栅栏,能清晰地看到园内高挂着“毛(髦)儿戏”演出的水牌。
当时引自国外的一些时髦游艺设施,如过山车等,也大都在张园内陈设过。这些新颖的游艺节目很引人瞩目,但华人多喜欢看热闹,真正敢一试身手的并不多。孙宝瑄1903年夏游张园,留下了他尝试坐“轮舟”的感想:“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轮行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圆二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若甚危险,其实无妨也。西人喜之,乘者颇众;华人胆怯,多不敢尝试。是月,余与芝生二人乘坐一次,始大悟此戏可以练胆。”(《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六日)当年为推广这项游艺节目,外国人还特地印制了明信片,广为宣传。 张园作为晚清民初上海面积最大的对外开放园林,不但因率先展示了众多新颖玩意而成为当时的时尚之源,而且还一度成为上海各界集会、演讲、展览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每逢遇到诸如疆土危机、女界集会、学生风潮、要人到访等重大事件发生,张园总有活动,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由于交通方便,又地处租界,清末民初举行这类社会公众活动,张园一般都是大家的首选之地。
晚清上海,张园还举行过一次影响颇大的慈善义卖活动,时在1907年春。当时,中国江淮等地因水灾造成严重饥荒,急需救济。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各界纷纷举行活动,募集善款,救济难民。这年5月,由上海的一个外国宗教组织“圣保罗会”牵头发起,决定举办一次万国赛珍斗宝大会,会期三天,陈设各种展览并有新颖游艺活动,还举行捐赠之物义卖,全部收入充作善款救济难民。经当时的南洋大臣端方批准,这次慈善义卖活动于5月23日到25日在张园举行。据新闻画社当时发行的一份《万国赛珍斗宝大会陈列全图》记载,这次活动内容丰富,规模很大,“园中空地遍盖棚厂,周悬五色电灯,陈列万国精美玩器、顾绣、绸缎以及各种新奇美术出售,并由各国官商及贵绅夫人、清客串戏、弹琴、唱歌,演放各国新到电光影戏、焰火、日本柔术、戏法,兼设博物院埃及古物,洵为数千年来遍地球所创见,亦通商六十载未有之盛举”。
关于这次慈善义卖活动,还有一件题外事颇值得一谈。圣保罗会在活动举办期间印制了类似邮票式样的签条出售,同时刻制了两枚戳记,均为“万国振济赛珍会”七字(其中一枚四周另有英文字样)。有学者认为,这两枚戳记是中国邮政最早的纪念邮戳,但也有人不予认可。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张园中是否设有邮局,而当时的报道却无一字提及,此事因而在邮学界成为悬案。最近笔者在仔细查看了1907年出版的《万国赛珍斗宝大会陈列全图》后却有意外发现,在此图下方和“内外德律风”(电话)并用一屋的就是邮局,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邮政局寄处”五个大字,显然,此屋正是这次慈善义卖活动的“邮政通讯处”。由于此图是严格按照会场布置绘制的,故这个困扰大家时日很久的悬案应该可以宣布结案了:1907年5月使用的“万国振济赛珍会”戳就是我国邮政最早的纪念邮戳,张园也因此而得以共享这一荣誉。
张园是近代中国的一座大舞台,几十年间上演了许许多多活色生香的社会大戏,蕴涵了无比丰富的历史细节,值得后人仔细探究。
⑤ 电影演员张圆的爱人是谁
张圆和于彦夫离开我们很久了,但这对影坛老人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记忆中浮现。张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22大明星”之一,当年她出演的《笑逐颜开》《特快列车》《景颇姑娘》和《地下尖兵》等影片,深受欢迎,是那个年代长影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帜。
⑥ 张圆的人物生平
在学习期间,她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活动,通过学习革命的理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这对她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艺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着深厚的爱,对电影艺术创作充满着无比的激情。她克服当时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白天听课,晚上抄笔记,抓紧时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在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训练要求下,她刻苦学习,钻研表演技巧。无论是做小品,还是演一出戏的片断,或是在独幕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她都严肃认真地作好准备,因此她能作到进戏快,把握人物较准确,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一段学习,为她以后从事演员工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