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谢斯塔的动漫人物
谢斯塔(シエスタ )
Siesta
备注:轻小说、漫画和动漫作品《零之使魔》中角色
声优:堀江由衣
使魔: 没有
年龄:17
身高: 162 cm (5'4)
三围:83/60/85
喜欢的食物:核桃面包
兴趣:Nap
特殊技能:烹饪
讨厌的事物:多足生物
喜欢的人:平贺才人
情敌:露易丝 蒂法妮娅 塔巴萨 安丽埃塔
『贰』 斯科塔.特克是哪里人
这个我就不是特别你清楚他是哪里人了
『叁』 奥雅之光的人物斯塔那在哪
神羽圣殿里
『肆』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的个人经历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16—1919年上格里亚塞尔音乐小学,开始作曲;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这期间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现代作家的音乐发生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华沙肖邦钢琴比赛中获荣誉奖,此后专事创作。
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
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
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1974),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54);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都曾授予他荣誉称号。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苏联作曲家,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
他的母亲曾在音乐学院学过钢琴。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9~11岁写作了第1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Ⅲ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M.O.施泰因贝格(作曲)。这期间,他对I.F.斯特拉文斯基、A.勋伯格、P.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5部话剧配乐以及4部电影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黄金时代》(1927~1930)和《螺丝钉》(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勾勒出现实中各式反面人物的脸谱。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1930~1932年,肖斯塔科维奇根据俄国作家H.C.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写作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标志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作品之一。剧情描写一个商人的妻子出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杀人犯罪、并惨遭毁灭的故事。作者称这部歌剧为“讽刺悲剧”,他企图把自己创作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悲剧性和揭露性讽刺熔于一炉。歌剧于1934年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并随即在殴美许多剧院上演。1936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混乱代替音乐》的专论,全盘否定了这部作品,致使歌剧辍演20余载,直至1963年才再度与观众见面。1936年2月6日《真理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舞剧的虚伪》,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剧《清澈的小溪》(1934)加以否定。这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娱乐性音乐作品,作者创作企图是“寻求观众和演员都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语言”。《真理报》的一再指责使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不再从事歌剧和舞剧音乐的写作。
肖斯塔科维奇在30年代的器乐创作以3部交响曲最为重要。《第四交响曲》(1935~1936)是他的第1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表明他的交响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社会气氛的严峻,作者不得不取消这部作品的公演,它的首次演出是25年后举行的。《第五交响曲》(1937)也是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苏联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比《第四交响曲》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第六交响曲》(1939)的构思是从悲哀的思考与回忆过渡到生活的欢乐,但它的艺术成就并未立即得到承认。
肖斯塔科维奇还写了另一些器乐作品。如《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1932~1933)、《第一钢琴协奏曲》(1933)、《第一弦乐四重奏》(《春天》,1938)等。这几部作品的风格与他的歌剧、交响乐迥然不同,而与他的舞剧音乐属于同一格调。这一时期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钢琴五重奏》(1940),这是他唯一的一部规模宏大、感情和谐、不包含悲剧性冲突的器乐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在卫国战争期间的重要作品是两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1941)是在战争爆发后约1个月开始写作的,仅用3个多月便完成,大部分总谱是在战火纷飞的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写出的,它是题献给这座英雄城的。
这部交响曲是第1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型作品,是交响乐迅速反映重大社会事件的突出范例,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抗敌意志。它的形象、内容既反映卫国战争这一特定事件,明确而具体;同时又超越了此一特定事件的范围,对光明、理性与黑暗、野蛮的斗争作了高度概括。
《第八交响曲》(1943)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部悲剧交响乐。作者说他“试图表现人民的体验,反映战争的可怖悲剧”。它立即在欧美各国受到重视,但苏联音乐界对它相当冷淡,多年后这部交响曲才被承认。 战后,他的第1部大型作品是《第九交响曲》(1945)。与一般人的期望相反,它并不是一部欢庆胜利的凯旋交响曲,而是具有古典主义的和抒情喜剧的色彩,其中也包含了若干悼念的篇页。完成于1947~1948年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内容比较深刻,演技艰深,但未能立即得到公演。1948年1月联共(布)中央发起对苏联作曲家中所谓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使这部作品的首演推迟了7年。在这次批判运动中,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他的第6、第8、第9交响曲都被称为“形式主义作品”,并从演出曲目中消失。
从1948年起,肖斯塔科维奇写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在音乐语言和风格方面,仍然突出了他一向固有的深刻性与平易性并存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表现了苏联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宏伟事业,歌曲形式与其他声乐形式相穿插,雄伟性与抒情性相结合,是一部不同于以往同类体裁的新型清唱剧。其他如无伴奏混声合唱套曲《十首诗》(以革命诗人的诗为词、以革命歌曲的音调为基础)、管弦乐《节日序曲》(1954)《第二钢琴协奏曲》(1957),以及电影音乐如《易北河会师》(1948)、《攻克柏林》(1949)、《难忘的1919年》(1951)、《牛虻》(1955)等也都属于平易性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体裁仍是交响乐。《第十交响曲》(1953)继续了由《第四交响曲》发端的哲理悲剧交响曲的路线。作者指出,反侵略和反暴政的苏维埃人道主义是它的基本主题。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曾在苏联音乐界引起尖锐的分歧。之后,肖斯塔科维奇转向了另一种类型和题材的交响乐──革命史诗型标题交响乐。《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1957);合唱套曲──《十首诗》一脉相承,描写了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画面。作者首次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大量引用外来旋律,把广泛流传的几首革命歌曲运用在各乐章中,以加强时代的真实感和形象联想的明确性。《第十二交响曲》(《1917年》,1961)继续了前者的思想与风格,但艺术功力却逊色得多。
在此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意念又转向了新的方面──从当代和古代取材的声乐—器乐交响乐。《第十三交响曲》(1962)以苏联诗人E.A.叶夫图申科的5首诗为各乐章的唱词,接近清唱剧体裁,但音乐的布局和发展与他以往的纯器乐交响乐隐隐相联。作品以尖锐有力的笔锋针砭时弊,因而在苏联的首演遇到了阻力。管弦乐声乐曲《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也以叶夫图申科的诗为唱词,描写俄国17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拉辛的悲剧结局。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非歌剧作品中最歌剧化的作品,它综合了作者过去的许多创作经验,揭开了声乐-器乐交响乐新的一页。 肖斯塔科维奇虽然疾病缠身,但仍创作了27部作品,其中的大半为多乐章的套曲。他仍采用政治性题材,如为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1967)交响诗《十月》(1967)、8首男声合唱叙事歌《忠诚》(1970)等。但他更为倾向的却是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风格也有新的发展。《第十四交响曲》(1969)以4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诗人(大多为象征派)的诗为唱词,为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及室内乐队而作,由大小不等的11个乐章组成。这部悲剧性作品以死亡为内容中心,同时鞭笞邪恶、暴政,赞颂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创造的不朽。《第十五交响曲》(1971)是他在这一体裁领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人生旅程的回顾与思考是它的构思基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66)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同样是一部悲剧型的交响性作品。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晚期作品中,室内乐是一个突出的创作领域。他写出了各具特色的7部声乐套曲。如以A.A.勃洛克的诗谱曲的《浪漫曲七首》(1967),在形式内容、艺术风格上都很有独创性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歌六首》(1971),以米开朗琪罗的诗谱曲的《组曲》(1974)等。
肖斯塔科维奇在后几年写作了他全部弦乐四重奏的三分之一,即第11~15首。它们的构思各有特点,但总的说与他最后两部交响曲及声乐套曲有内在联系。他逝世前1个月完成的绝笔之作,是《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75)。
『伍』 求大神分享一下美国甜心AmericanHoney(2016)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的百度云免费资源谁有地址分享一下
链接:https://pan..com/s/1UviFVbmPhSm4Qk6A5SYvuQ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编剧:安德里亚·阿诺德
主演:萨莎·莱恩/希亚·拉博夫/丽莉·吉欧/麦考尔·隆巴蒂/阿莉尔·霍尔姆斯/威尔·帕顿/乍得·考克斯/以赛亚·斯通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6-05-15(戛纳电影节)/2016-09-30(美国)
片长:163分钟
又名:欺诈游戏:再生之谜(港)/诈欺游戏剧场版2/欺诈游戏/LiarGame:Reborn
该片讲述了斯塔(萨莎·莱恩SashaLane饰)带着妹妹和酒鬼父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姐妹两人靠着在垃圾堆里捡别人吃剩的食物过活,不仅如此,斯塔还承受着来自父亲的侵犯和猥亵,精神在压抑中渐渐趋向绝望。某日,斯塔在偶然之中认识了名为杰克(希亚·拉博夫ShiaLaBeouf饰)的男子,杰克是一支杂志推销团队里的领头人物,在杰克的邀请下,斯塔最终下定决心登上了驶往自由的面包车,彻底离开了荒谬不堪的原生家庭。就这样,斯塔成为了一名杂志推销员,由杰克负责指导。在此过程中,杰克和斯塔之间产生了炙热的感情,然而杰克一直以来和他们的顶头上司克里斯塔(莱莉·科奥RileyKeough饰)保持着肉体关系。这段注定见不得光的恋情让斯塔体味到了别样的辛酸和悸动。
『陆』 外国艺术家的简介
圣埃克苏佩里专题
对全世界的大小读者来说,圣埃克苏佩里的盛名来自《小王子》—— 这篇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
活灵活现的花——格兰维尔的《花样女人》
“花样女人”,从微妙的汉语运用与排列来说,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花像女人,二是女人像花。把女人比做花,把花比做女人,这不算新奇;不但从模样上去比,更从内心上去比,这样,《花样女人》便成了一部非常有趣的书。
欲望永远新鲜滋润——贝特朗·拉勃的《斯科塔的太阳》
爱德蒙特·夏尔·鲁说:“(《斯科塔的太阳》)是一部不同凡俗的书,无论从写作技巧、情节处理来说……洛朗·戈代是个不事张扬、个性独立、不哗众取宠的作家。此外他还年轻。把荣誉授予年轻的天才,这原是龚古尔文学奖的宗旨。”
《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看亨弗莱·鲍嘉
《卡萨布兰卡》的真正主题是:褒曼的看是如何主宰一部影片的命运的。
我不相信;我相信。
普罗旺斯的阳光——读彼得·梅尔《一年好时光》
彼得·梅尔沐浴着普罗旺斯的阳光,品尝美酒佳肴。《一年好时光》是彼得·梅尔出版的第九本书,也是他的第五部小说。
人可以个个很美丽
把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作天职,在危机中置生死度外,这也引证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意义:人可以个个很美丽。
雅普瑞索版的《战争与和平》——《漫长的婚约》
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的《漫长的婚约》开头像童话,但也仅此而已……
跟你说“愿意”之前
他们不是在准备未来的生活,而是选择一种自我欣赏的生活方式,相互只让对方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只让自己看到对方最好的一面,尽管这一面有时是虚假的。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的棉花俱乐部
“白人度假村”变成“黑色哈莱姆”以后,美国各地的黑人作家、诗人、音乐家都接踵而至,来寻找发挥自己的天才与智慧的机会。他们在阴暗的酒吧里,朗读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的音乐。
洛东达的一段中世纪恋情——巴黎左岸逸事
不知是哪个神灵光临了莫迪的破画室,唤醒了他埋藏在心中的艺术天分。
卢梭的生平和《忏悔录》的起因、风格及其影响
《忏悔录》第一章节选〔幸福的童年〕
《忏悔录》第四章节选〔乡野一日〕
《忏悔录》第九章节选〔迁入隐庐〕
诺阿诺阿,我的塔希提
南纬17度,夜夜都是美的……岛上的湖泊鲜艳夺目,树木郁郁葱葱,土地闪烁“流金与阳光的欢乐”,土著性情温和,塔希提少女热情顺从,使他年轻,激励他的艺术创作……
波德莱尔与波西米亚文人咖啡馆
殉道者咖啡馆,烟雾缭绕,声音嘈杂,是米尔热、波德莱尔和库尔贝等与官方抗争的作家、诗人、画家的聚会地。
色彩中的抽象世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20世纪艺术特征:趋向于音乐——含混、变形、抽象、直觉和梦导。
萨特在《现代》杂志的轶事
今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也是萨特创办并主编的知识分子杂志《现代》创刊六十周年。《喂,我给您接萨特……》讲述的就是《现代》杂志的往事。
法兰西之无盐——再说萨特
萨特一生名满天下,作为作家、哲学家、左翼社会活动家、乃至革命家。埃德蒙·威尔逊说,萨特确实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但他毕竟是“un homme de lettres”—— 一个文人。
弗朗索瓦丝·萨冈——半个世纪,她握着忧愁的手
没有写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没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写作。
瞬间魅力可至永恒——《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到底是人类的光芒照亮了无垠的宇宙,还是来自冥冥中的光芒投影到了人的身上?
为抽象艺术作具体安排
康定斯基明白,当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绘画本身是不能为大家接受的。新的画风应该有新的理论,新的欣赏标准。
没有走出合上的森林——杜拉斯的《情人》
《情人》使她名扬四海。
非常美 非常罪:瑞芬舒丹
她很美,她的影片很美,她才华横溢,然而……
法国画坛的第一批绿林好汉——印象派的诞生
印象派画家莫奈、德加、西斯莱、毕萨罗、摩里索、塞尚、高更、修拉等奋斗了将近四十年,总算脱颖而出,印象派绘画从另类归为正类,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流派。
昆德拉的《慢》—— 没有一句正经话,没有一个正经人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人人都抢着亮相追求享乐的时代,昆德拉却给自己的小说取名为《慢》,慢什么?慢慢思想?慢慢行动?
一生专注于女人的身体——毕加索的色情画
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带色情的。他的创作始终伴有性的脉动,在八岁时画的素描,就早熟地表现出对女性的兴趣,直到临死前几天的作品,还对女性的身体表现了零碎悲哀的看法。这位艺术家在希腊爱神厄洛斯的阳光下和死神塔那托斯的阴影下走完了人生道路。
《蒙田随笔》:论盖世英雄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素以博学著称。自1572年开始,直至他逝世的1592年,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在自己断断续续写就的随笔中,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涉及到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特别是旁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这是16世纪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作者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蒙田在《雷蒙-塞邦赞》里,充分展示了他的深刻的怀疑论观点,“我知道什么?”这句话时至今日,仍被世人经常引用成为千古名言。 —— 韩沪麟
跟你说“愿意”之前
他们不是在准备未来的生活,而是选择一种自我欣赏的生活方式,相互只让对方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只让自己看到对方最好的一面,尽管这一面有时是虚假的。
《巴黎,人比香水神秘》 收有四十多篇文章,写了当代法国的时装、电影、移民,法国人的婚姻态度、心理问题、公众人物,大体勾勒了法国社会文化的全貌。
奢侈品是一种文化现象
今昔“红磨坊”
『柒』 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罗曼诺娃的文化影响
阿纳斯塔西娅可能幸存的故事也成为电影与电视的题材。最早的一部作品是1928年的电影《Clothes Make the Woman》,内容描述一名女子在某部好莱坞的电影中扮演获救的安娜塔茜亚的角色,最后被一位俄罗斯的士兵认出她就是真正的阿纳斯塔西娅,因为他是拯救阿纳斯塔西娅性命的那个人。
在许多有关阿纳斯塔西娅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1956年由英格丽·褒曼(扮演阿纳斯塔西娅)、尤·伯连纳(扮演布南(Bounine)将军根据几位真实人物的虚构角色)与海伦·海丝(扮演阿纳斯塔西娅祖母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所主演的《真假公主》 。剧情描述一位女子于1928年出现在巴黎,后来她被几位俄罗斯的流亡者捉住,他们并且想要她去欺骗阿纳斯塔西娅的祖母她就是真正的阿纳斯塔西娅。随着剧情发展,这位名为「A.安德森」的女子,开始被怀疑是真正的阿纳斯塔西娅。
1965年的一部短期的音乐剧《Anya》也以阿纳斯塔西娅的故事为蓝本。
美国的NBC电视台在1986年推出一部迷你影集-《阿纳斯塔西娅:神秘的安娜·安德森》(Anastasia: The Mystery of Anna),剧情并不完全是根据1983年彼得·寇斯(Peter Kurth)的著作《阿纳斯塔西娅:安娜·安德森之谜》(Anastasia: The Riddle of Anna Anderson)所改编的。这部影集包括两个部分,以年幼的阿纳斯塔西娅开始描述,然后沙皇一家被送到叶卡捷琳堡,被布尔什维克的士兵杀害。故事接着转到1923年,一个名叫安娜安德森的女子出现了,她自称是阿纳斯塔西娅。成年后的阿纳斯塔西娅是由艾美·欧文(Amy Irving)主演的。
最新一部有关阿纳斯塔西娅的电影是1997年上映的《真假公主-阿纳斯塔西娅》,这是一部动画音乐剧,描述阿纳斯塔西娅从俄罗斯逃亡,并在后来要求确认她的真实身分的故事。这部电影比1956年的《真假公主》更加的偏离史实。
2004年,在史蒂芬·贝瑞(Steve Berry)出版的小说《罗曼诺夫的预言》(The Romanov Prophecy)中,受伤的阿纳斯塔西娅与弟弟阿列克谢被卫兵救走,后来被带往美国,他们在此匿名定居,生活由效忠皇室的费利克斯·尤苏波夫(Феликс Феликсович Юсупов)来照应。在这本小说中,这两个孩子在1920年代因病去世,不过阿列克谢在之前已经结婚,并且有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