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

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

发布时间:2022-06-07 19:11:41

1. 请问<钢琴师>的结局是什么

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

(1)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扩展阅读

《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该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上钢琴师

2. 电影《钢琴师》里有两个女人是什么来头

电影《钢琴师》里的两个女人是多萝塔和海勒。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海勒是珠宝商之女,本是犹太人,因为活命,加入了犹太区警察组织,为了增加犹太区警察的数量,她决定来瓦拉迪斯劳家中劝说瓦拉迪斯劳和他的弟弟加入他们的队伍,但是最后却被他们拒绝。后来她成为了犹太区警察组织的一个头目,却良心发现般的救了瓦拉迪斯劳一命。

(2)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3. 电影《钢琴家》一个细节问题

我看只能这么理解了:Alegra在西班牙语里是 高兴 的意思

4. 电影钢琴家的结局是怎样的

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于被一颗炸弹淹没、窒息了。

波兰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

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后,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暴政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的秘密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被# # #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

2003年3月24日于纽约

作者注:

中国大陆把“The Pianist”译为“钢琴师”并不确切,无论意译还是直译,都应译为“钢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译成小提琴师一样(“师”好像有修理钢琴的意思)。而台湾把它译为“战地琴人”则更荒唐离谱,“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词,而“战地”两字完全是强加的,原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而且以战地记者等习惯说法,“战地”两字给人以随军作战、报道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位钢琴家和毫无关系,只是浩劫的幸存者。

5. 请介绍一下电影《钢琴家》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

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5)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扩展阅读: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多萝塔:演员艾米丽雅·福克斯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亨里克:演员爱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弟弟,喜欢听广播。以卖书为生,但是因为波兰政府对犹太人的剥削太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汉奸海勒过来劝说他加入犹太人警察队伍时,他认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会成为盖世太保一样打犹太人,所以便拒绝了海勒的请求。

威廉·霍森菲尔: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

德国的纳粹军官,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瓦拉迪斯劳,但他没有杀害瓦拉迪斯劳,因为瓦拉迪斯劳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他,在他的冒死保护下,瓦拉迪斯劳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6. 电影钢琴教师结局什么意思

她从层层格格的几扇门中冲出,好像过了好久才从里面走出来。扭曲的心理在挣扎,高潮与快感已经过去,最终她走出了这栋压抑的大楼,从画面的角落里仓皇离开。

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样的内心,而崩溃过后还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后一刀的欲望释放后她继续保持着冷峻的面孔,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导演只是呈现了她这次的这一过程。

(6)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钢琴家的心与脑的阴暗面,冷静又不失悲悯的刻划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变态(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疮暗疤),奇诡辛辣生动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关系,因为编剧、导演掌握观众心理的技巧老练,而更显挑衅,使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仿佛剧情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

而《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结合下的杰作。白色的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下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简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叙事张力。

“冷”是《钢琴教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导演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于佩尔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结尾教师想刺杀少年,却因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这再次的自残向观众证明了她在受到打击和侮辱的同时仍有女性最温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报》评)

7. 想找一个电影 是鬼片 是讲述一个钢琴家到古村后发生的故事,好像最后他的女友死了

《荒村客栈》
2008新片《荒村客栈》讲述了一个恐怖至极又唯美伤感的故事,改编自蔡骏小说《荒村》。音乐制作人孟凡(关智斌饰)在数年前推出成名作之后便无以为继,陷入创作低迷期,,又由于不肯与女友何盈(何美钿饰)结婚而分手,失眠接踵而至。
一日,精神恍惚的他意外从网上得知神秘的千年古镇“荒村”,在那里有金色的花海,碧绿的竹林,有一个“荒村客栈”,流传着一个叫胭脂的女人的传说……
传说,胭脂是一个痴情的明朝女子。某日,其夫被官府捉去充军,胭脂和她的爱人有一个约定:约定3年后的重阳节要在一起团聚,如果他到3年后还没有回来,那便是他战死在沙场,胭脂便会自缢去追随爱人。3年后的重阳节到了,胭脂的丈夫还没有回来,胭脂便遵守约定自缢了。
但她的丈夫并没死,而是在另一个地方娶妻生子。无奈胭脂等不到丈夫,便每日在竹林中唱着那首只有他丈夫才懂的神秘歌曲,等待着丈夫回来,最后她的冤魂纠缠于这个荒村……
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创作灵感,在神秘博客的指引下,孟凡来到了这个“荒村客栈”,很快就被客栈古朴而灵动的气息所吸引。
在这里,他结识了友好的客栈主人欧阳(薛山饰),和一直未见到真实面目的欧阳妻子小枝(张檬饰)。但在这静谧安详的表象之下,孟凡冥冥之中总感到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在纠缠着他……
客栈主人欧阳接待孟凡,并且把孟凡带到了一间充满神秘色彩的客房。在这个房间里,有张传说中的明朝的老床,那是传说中胭脂睡过的床。传说在这张床上睡过的新婚夫妇,会一生恩爱白头;在这张床上睡过的未婚男女,便只能同身边睡过的那个人结婚;在这张床上睡过的花心薄情的人,胭脂的冤魂便一直缠绕着他。孟凡夜寐于此,仿佛可听到胭脂如泣如诉的歌声,不仅失眠症全愈,也因此被激发了创作灵感。
孟凡的突然离开,打乱了原有的工作安排。前女友何盈(何美钿饰)寻其无果,一路找到客栈,原本感情发生裂隙的二人在胭脂古床上旧情复燃!然而此时此刻,在这个古老怪异的客栈中,奇怪的事情接踵而至,胭脂的吟唱常常在夜晚回荡、身着明朝衣服的奇怪女人常常在街角一晃而过,孟凡越来越觉得自己跳进了一张早就铺开的网,梦魇、陷阱、阴谋正一步步向他逼近……孟帆也在无意中发现了欧阳不被人知的秘密……欧阳随之彻底陷入了疯狂,开始挥斧乱砍……

8. 如何评价《海上钢琴师》结局又什么深意吗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结局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初心。

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该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由于中途曾一度中止,剧组花了110天的时间用于拍摄。在罗马搭建了19处外景,奥德萨11处。45名演员。75名工作人员。10000名群众演员。2500套服装。弗吉尼亚号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长的俄国退役舰艇。

9. 一部疑似俄罗斯的电影 女主角是钢琴家叫娜塔莎,后来女主被反派误杀,反派自杀,主角带着骨灰叫什么电影

一部疑似俄罗斯电影,女主角是钢铁侠,叫娜塔莎,后来女主被反派误杀,反派自杀,主角带着骨灰叫什么电影这个电影你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一下,我真的不喜欢看电影,所以说我帮不到你。

10.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是的。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10)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扩展阅读:

电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波兰钢琴家,生于1911年,于2000年7月6日辞世,享年88岁。一直住在华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后来,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钢琴家》。

参考资料:

席皮尔曼——网络

钢琴家——网络

阅读全文

与钢琴家电影那个女人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评分90以上的恐怖电影百度网盘 浏览:440
倩女幽魂2电影所有歌曲 浏览:728
如何爱奇艺会员如果下载电影 浏览:181
哪个电影里打架带骨头响 浏览:501
电影死亡笔记2016剧情 浏览:862
侯麦的电影哪里可以下载 浏览:903
小孩演的搞笑电影中国 浏览:393
青春伦理道德电影 浏览:787
刘德华电影主题曲粤语 浏览:371
电影票哪里好 浏览:444
台湾僵尸言情电影排行榜 浏览:820
英雄好汉电影粤语1 浏览:440
学生喜欢看的电影 浏览:390
电影野山演员表 浏览:975
会说话的大猩猩电影国语版2020 浏览:719
黄土地电影国语版 浏览:994
从奴隶到将军经典电影完整版 浏览:517
电影剪辑视频是如何表现的 浏览:708
凯旋摩托车的科幻电影 浏览:127
好看电影推荐国产女性 浏览: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