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部电影是分五个派系,那电影叫什么名字
该影片是《分歧者:异类觉醒》。
《分歧者:异类觉醒》故事的女主角名翠丝,生活在反乌托邦背景下的芝加哥,那时的社会已经被分成了五个派系,每个派系都是纯粹的美德,每个人都将进入一个派系被培养,这五个派系是:友好、诚实、博学、无私、无畏。
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日期,所有16岁的人必须在这一天选择他们余生将要奉献给的派别。对于翠丝,她更想跟家人在一起,于是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惊讶的选择。
影视评价
长达139分钟的时间里,《分歧者》用大量篇幅铺垫世界观,正反派之间的较量桥段设计简单无聊,一轮轮的恐怖训练虽然接连上演。
拳拳到肉的动作打斗也不少,可惜节奏感与刺激感欠奉,唯一可谓惊险的只有伍德蕾体验如同过山车一样的“极速滑索”。
『贰』 全球的电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
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 “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实验电影 Experimental film
从19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16厘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前卫电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二次大战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是在英、法、义大利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展开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叁』 葛优是什么派别
据本人认为,葛优他老人家的电影风格是黑色幽默派!当然他的电影风格的形成是冯小刚的一手策划.
拿《卡拉是条狗》来说!
路学长是60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大多经历了当代中国最为动荡的政权更替和思想变化的时代。从本质上说,他们对于周围生活的判断都是个人化的。他们拍摄的电影很少会利用绚丽的图像、激烈的打斗等,他们常常会通过非常寻常的小事情去表现人性。
《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的第三部故事长片。他前两部作品(《长大成人》1997、《非常夏日》1999)的主人公都是青年人,就像世界上许多电影导演的起步之作一样,这两部件品的主人公身上多少带有导演自己生活的影子,至少在心理的变化上是这样的。影片的叙事过程可以看作是表达成长体验的过程,真诚、细致而又残酷。《卡拉是条狗》的主角换成了中年工人。主人公不再年轻,他所面对的生活的严峻性,以及这种严峻性对人性的异化,也不再是体验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去呈现。路学长在他的第三部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变化。他把自己作品的主语由“我”变成了“他”,并试图通过一种冷静幽默准确的观察,去思考复杂现实生活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卡拉是条狗》无疑是路学长电影中最亲近观众的作品,它让更多的中国普通观众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影片所创造出来的观影效果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天才之作,比如《淘金记》《城市之光》还有《摩登时代》。观众在对善良的主人公和他滑稽混乱的生活报之以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也会泛起阵阵的酸楚,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每个人看到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卡拉是条狗》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给出了路学长思考的方向。工人老二下岗的妻子去遛一条没有取得生存资格(“养狗许可证”)的狗:警察出现;狗被没收;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为狗交纳一笔对这个家庭来说数目不小的钱,狗就会永远从他们的家庭中消大。路学长在这里显然要强调的不是养狗与禁止养狗之间的张力,而是养不养狗给这个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带来的人际与经济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都会遇到的。路学长很聪明地为这一普遍性赋予了难得的生动性。长镜头、全景镜头大量地被使用,不渲染但却是及其准确的。接下来,便是无权无钱的工人老二,这个只能在狗身上找到自我平衡与安慰的小人物,处心积虑地寻狗过程。路学长在影片中安排了三个非常有趣同时又有意味的找狗段落。一是,老二去杨丽家,请这位曾和他有暖昧关系的女人帮忙找狗。全景中,路学长让老二推着自行车一遍一遍地迈过有门坎的中式院门,这看似过渡的段落,幽默地给出了老二狼狈的生存状态,也预示了他将要面对的现实。二是,老二和杨丽一起托朋友找狗,这是影片的核心段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这里是冰冷的,那些给老二提供帮助的人,沉浸在自以为可以主宰周围生活的虚无的权力中,而实际上,他们和老二一样,都是被支来支去的小人物。他们与老二一起组成了中国城市真实的底层生活。三是,老二为了买狗,跟着一个狗贩子穿行在城市的小巷中。路学长依然耐心地让老二鬼祟地一趟一趟走着。这里没有戏剧性的动作,有的只是与希望相交织的不安。象征性,是路学年电影一贯的风格特色,在他的故事后面总是藏着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因此,与其说老二是在找狗,倒不如说他是在找回自己正在失去的做人的乐趣与尊严,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的安乐生活。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饰演老二的演员葛优是中国最有幽默感的男演员之一。应该说,影片所体现出的极大的生动性,一方面来自于故事的结构与人物的设置,而另一方面便得自于葛优张弛有致,收放自如的表演。葛优一改在冯小刚喜剧作品中,伶牙俐齿,善抖语言包袱的风格,从人物的形象造型到动作设计为老二这一角色赋予了别样的质感。平易中略带执拗,朴实中又带狡猾,幽默中暗含忧伤。这种质感不仅为影片提供了所需要的人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张力,也为他本身挥之不去的幽默气质平添了一份深沉的韵味。对老二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葛优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当然,假如《卡拉是条狗》简单地陷入现实批判的情节剧模式之中,影片也不会体现出路学长所坚持的观察方法和角度的独特性。影片对于主人公际遇的同情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是批判的。路学长为他这一立场设置了儿子亮亮这个人物。老二的社会地位让他在儿子面前丧失了作为父亲的权威。也许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它给出城市平民感同身受的生活遭遇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卑微和软弱。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既区别于基于宗教传统的西方人性理念,也区别于1949年以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影片所秉持的理性的观察态度,倒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中国三十年代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为什么要找狗?为什么找不到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隐含了双重的批判,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思考。或许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性的现实存在本身就是一体的,就像老二和他的狗——卡拉一样。
影评:卡拉是条狗,老二是个人
2003-03-03 17:07:39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泊明
南方网讯 清楚地记得看《卡拉是条狗》的日子是情人节。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以看到对面的马路上有很多路边花店正以8元一支卖着各色的玫瑰花。行正在买花的人和怀里抱着玫瑰花在街上走的人真的很多,遗憾的是我却没有看到像“老二”一样的人。像“老二”这样的人,似乎连情人节浪漫一下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好在“老二”有了“卡拉”,虽然它不过是一条狗,但它却能给“老二”带来快乐和安慰,化解了“老二”每个工作日后的疲劳。
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但感觉好久没有看过像路学长导演、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这样能让人有所感的电影了。我所说的“感”,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悟。像这样一个平常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故事,能让人感动得痛苦流涕的可能性不大,但能够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很多。葛优饰演的“老二”,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和邻居,他们日复一日在工厂里干着单调的工作,每月按时拿回家几百块钱工资。在步入不惑之年之后,他们的迷惑反而多了。妻子下岗了,自己要独力支撑整个家庭;儿子要升学了,他不仅不服管教还看不起自己这个穷工人。“老二”的迷惑很多,但他所做的仍旧是每天白班夜班轮流倒。他唯一的解脱是来自他养的那条名叫“卡拉”的狗。我们不能残忍地把这种生活称之为“可悲”,在大多数人仍旧和“老二”一样过着平凡日子的社会里,这种称呼太缺乏温情了。
“老二”其实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到自己中年以后的理想归宿,也在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可惜,他只选择了忍受和转移,并没有想过要改变。忍受生活给予他的重压,将自己的压力和郁闷通过与“卡拉”的交流转移出去。但他太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更缺乏改变的勇气。他和自己的妻子、儿子都无法沟通,面对妻子丢狗的事实,他只能面对厕所的墙壁骂几声“你是猪呀,你不会跑?”电影提供给我们的故事是短暂的,虽然他已经尽可能浓缩了“老二”的个性和“老二”一生的命运,但它却不可能为“老二”找到一个真正的解脱。在面对“老二”一样的平民百姓所面临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困境时,路学长选择了回避。让“老二”找到狗,看似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为“老二”再次找到了精神归宿,但就像“老二”当年沉迷于打麻将是一种堕落一样,沉迷于养狗其实不过是换了堕落的方式而已。
在是否让“老二”就此堕落、苟活一生还是改变生活命运的问题上,路学长选择前者的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自认无力的举动其实就是很大的同情。仅仅停留在同情或者呼唤的表面,也已经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感动与感悟,能够以这种姿态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我们从作品中已经可以想见创作者的良知。在风花雪月的银幕空间里,这种同情已经显得非常难得。但在启发性上,影片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多,至少这个空间是有的。当然创作者其实是摆正了自己旁观者的位置,但“老二”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观众很想知道,毕竟“老二”是个人!
『肆』 分享下电影流派有哪些吧
电影流派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伍』 电影上世界上重要的电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国表现主义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陆』 重要的电影流派的代表导演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导演
戈达尔 代表作 精疲力尽
特吕弗 代表作 四百击
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导演
布努埃尔 代表作 一条安达鲁狗 自由的幻影
『柒』 电影《广岛之恋》准确地说归属于哪一个电影派别
《广岛之恋》属于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派别特点
叙事技巧与传统大相径庭
成员介绍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楼主。谢谢。
『捌』 1917—1927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摘要 《狂人日记》 鲁迅
『玖』 电影都有哪些流派
一
欧洲先锋派电影
;
德国表现主义
费拉哈蒂
茂瑙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雷诺阿
让维果
法国先锋主义超现实主义
布鲁埃尔
前苏联蒙太奇流派
艾森斯坦
二
第二次先锋运动
新现实主义
德
西卡
维斯康蒂
罗西里尼
继承者现代主义
安东尼奥尼
伯格曼
费里尼
三
第三次电影运动
新浪潮主义
作家电影
阿伦雷诺
作者电影
(左岸派)戈达尔
特吕佛
新浪潮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电影
法斯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