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反复的动作对电影人物塑造

反复的动作对电影人物塑造

发布时间:2022-06-24 08:07:34

『壹』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分析

关键词:影视表演,肢体语言,作用


一、肢体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人类的肢体动作是有表达力和表现力的, 任何的肢体动作都能传达一定的含义, 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人类在有了语言之后, 交流更为顺畅和频繁, 但是肢体动作所能展示出来的含义, 却是更为丰富和真实的。语言有谎言, 但是肢体动作却是诚实的。肢体动作所呈现的含义, 被人们称之为“肢体语言”。



二、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作用


1. 肢体语言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影视剧中, 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来反映, 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 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 也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可以展示很多台词中不能或者无法表述的含义。


2. 肢体语言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


肢体语言除了能有效的塑造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故事情节的推动, 主要依靠于在影视剧中形成矛盾冲突, 然而这种矛盾冲突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故事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 还可以有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语言的矛盾冲突和肢体语言的矛盾冲突。


3. 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可塑性, 充分展现影视人物特征和影视魅力


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出用语言无法表述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影视剧中, 人物特征及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台词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和塑造。由于是在镜头下的表演, 演员可以将肢体语言展示得较为明显, 而且随着镜头的切换和剪辑手法的使用, 影视剧中更可以展示细微的肢体动作, 比如慢镜头等。


三、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应用


1. 影视演员创造角色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影视演员使用肢体动作, 去创造和展示影视剧中人物角色和形象, 这就要求演员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肢体动作。首先, 影视演员应当充分理解影视剧本和影视人物角色, 这是表演的基础, 也是演员使用肢体动作的基础。2. 影视演员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


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场景表演时, 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


3. 影视演员尤其要注重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有43块肌肉, 大约能协同组合出一万种表情。因此, 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极为丰富的, 而且越是优秀的演员越是能利用面部表情来传达肢体语言。


以上就是影视表演方面的一个优秀的开题答辩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贰』 动画片中人物塑造重要性

动画片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展现时代背景,能够启示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动画作品能够赋予角色符合人物经历和故事情节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染观众。

在对动画中的人物感兴趣的同时,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人物,理解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内涵。

(2)反复的动作对电影人物塑造扩展阅读

动画片人物性格的塑造重要性:

动画中的人物性格能影响作品,这种影响体现在让动画作品更具生命化和生动化。动画形象本身是无生命动态无运动性的,是作者给予了人物生命,而这种给予的方式便是给人物赋予相应的性格特征,以此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

这是因为性格的存在,才让一个个僵硬的动画角色变得鲜活起来,变得即使外表相似言行却截然不同,使其更有辨识度的同时,让故事情节也更加生动。

『叁』 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性格起的作用是什么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肆』 电影表现手法有哪些

电影景物描写

剧作中对人物生活环境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十三衩》中狼烟遍地】

电影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特征以形传神。

【《塔洛》人物白描】

电影象征手法

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伍』 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生动,形象。使任务更鲜活,有呼之欲出之感,容易走进读者内心。

『陆』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柒』 喜剧小品塑造人物有哪些主要技巧

喜剧小品同一切文艺作品一样,它要写出表现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只有这样,作品才有了意义。

喜剧小品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它的特点决定了布景、道具等舞台表演手段的简化和情节结构的淡化,但是人物塑造却是不可简化、淡化的。为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喜剧小品的创作要恰当运用各种艺术技巧,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

第一,对比。

喜剧小品的人物与其他剧类相比要少得多,就近十年在舞台上出现的作品而言,少可一人,多则数人,而大多为二三人;剧中的人物之间大多不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系,大量存在的也不是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性格上的某种差别、对立。写好这种差别和对立,就可以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如恩格斯所说的:“ 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在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区别是丰富多彩的,而当我们把生活中的人物塑造为典型后,这种区别就形成各自鲜明的性格,这样,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间就有了鲜明的对比。

小品《相亲》就是用对比的手法,使我们看到了两位老人的性格差异。剧本塑造的老蔫和马丫,一个是鳏夫,一个是寡妇,有着同病相怜的处境,然而对于可以唾手而得的幸福,前者敢于大胆追求,后者则顾虑重重,不敢越雷池一步,两人的性格就是在对待黄昏恋的不同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试想,如果把马丫也写成直爽痛快地表态接受求婚,这个小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简单化,人物就不典型,就写了两个性格相同的人物,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典型意义呢?

在一些针砭时弊的小品中,对比是塑造人物不可缺少的技巧。比如小品《送礼》就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昭然若揭。剧本的主旨是批评送礼行贿的不正之风,如何表达这一主题思想呢?作品为我们设计了两种人物,一为送礼者,一为送礼的对象,一反一正,那个为一己私利行贿的送礼者三次碰壁, 终于在浩然正气的李局长面前显出了他卑劣渺小的原形。而送礼的对象这一组人物的思想性格也有着差别。第一个(丈母娘)见礼颜开,贪得无厌,她与后三个送礼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二个(保姆)心地善良,对自己曾受骗上当于送礼者后悔不迭,对送礼者的无耻行径气愤不已;第三个(离休干部)善于识破送礼者的诡计,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第四个(女局长)为官清廉,对不正之风决不手软。通过对比,不仅使正反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了鲜明的对照,而且对几个正面人物性格特征的差异也作了区别。

郭达、蔡明、句号表演的喜剧小品《送礼》。

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都足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所变化。小品运用对比的手法去表现人物的这种复杂性,有利于性格的丰富化。《又是秋叶飘落时》虽然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悲剧小品,但其中也不乏喜剧性因素。这个小品就是用对比手法来表现铁柱与玉凤自身的这种变化的。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玉凤自作主张把孙女的婚事包办了,孙女与铁柱的哑巴孙儿定了亲,对此,铁柱不仅不反对 而且深表谢意。剧本如果只写了这一事实,就谈不上主题的深刻性与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剧本以倒叙手法表现了五十年前铁柱和玉凤曾经是一对企图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而如今他俩自己又成了封建礼教的推行者,两相对比,便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强烈反差,丰富了性格的内涵。

第二,陪衬与烘托。

陪衬是借助人物相互关系的映衬来突出性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在人物较多、性格相近的喜剧小品中得到运用。剧中作为陪衬的人物,虽然属于次要角色,但却是剧情发展中可能存在或必然存在的人物,决不是简单的生拼硬凑。

在喜剧小品《打麻将》中,丈夫与小姨子是两个性格相近、遭遇相同的人物,后者的丈夫嗜砌“长城”,赌输了就向妻子要钱,不给就打,为了免遭拳脚之痛,小姨子只有求援于姐夫,决无反抗丈夫之勇气;前者的妻子是麻将迷,输了钱回家,丈夫不仅要卑躬屈膝地为其按摩酸痛的手臂,还会享受妻子赐予的“金光灿烂”的耳光,并要答应外出筹措赌资,丈夫对此的反应是忍辱负痛,求援于小姨子。尽管剧本的结局戏剧性地以丈夫取得胜利、制服妻子告终,但丈夫的命运仍是悲剧性的,以小姨子的软弱陪衬其姐夫,使男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色彩得以加重,这正是作者所着意刻画的,即所谓“以软弱陪衬次软弱”吧。

烘云托月是塑造人物常用的方法,烘托就是用环境气氛加深人物性格。当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感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人物性格和环境的矛盾时,人物的形象就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巩汉林、岳红表演的喜剧小品《打麻将》

小品《又是秋叶飘落时》成功地运用烘托方法来加深人物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剧中人铁柱与玉凤五十年前曾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五十年后他俩又亲手促成了自己孙儿女的包办婚姻,使又一代人的青春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中。为了加强这种性格的悲剧性,剧本设计了满天黄叶飘然落下的场景,青春似同秋天的落叶飘然逝去。与此同时,当铁柱为感谢玉凤而跪倒在玉凤脚下时,玉凤却乐极生悲,“两眼突然一黑栽倒在铁柱怀里”,形喜实悲,这是他俩性格之使然。剧本又在此时设计了《迎亲曲》顿起的音乐,一面是喜庆的乐曲,一面是对五十年来悲剧人生的咀嚼,在喜与悲的对比中,性格的悲剧色彩浓化了,喜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格。

在喜剧小品中,烘托往往落笔于高潮中,这是深化性格的最佳时机。小品《二娘开店》塑造了一个亲切善良的酒店女主人形象,她伺候酒客周到殷勤,却使酒客借酒发泄邪念,对她动手动脚,为了使两个司机不致醉后开车闯祸,女主人与之痛饮,包揽了整瓶酒。剧情的高潮是女主人与两个司机对饮的场面,她借酒劲踩凳子上桌,左右开弓与酒客猜拳,两个司机怎么也不是她的对手,场面好不热闹,而剧本正是借这种兴奋热烈以及孕含着酒后开车的教训的酒令来烘托她心中的凄楚与悲愤,以致当她划出“一个寡妇,独守空房,男人玩命,女人······断肠······” 的最后一拳后,“音乐起哀怨的乐声,二娘泣不成声”,二娘的善良与高尚人格至此也可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第三,迂回。

迂回是指小品在刻画人物时不正面强攻,而是或旁敲侧击,或层层剖析,使人物最终才显示其庐山真面目。

喜剧小品《照相》要表现的是某处长的一种思想境界,那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剧本从照相师设法逗其笑着手,玩具不行,光荣称号也不行,一个个试了过去,逐层剥落,逼近内心深处,最后在照相馆经理的一句“你明天就要升局长了”的诱发下,处长终于笑了。于是摄影机响了,摄下了包藏在笑容中的内心世界:一个升官的愿望。这是多么生动而深刻的瞬间啊!观众与照相师的思路同步,一个个猜测被否定了,直到撩开最后的面纱,这个处长的庸俗人生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铺垫。

铺垫是指在主要人物上场之前,由其他人先作介绍,让观众对即将上场的主要人物有所准备。从结构上说,铺垫的内容就是小品中无法再现的情节;就人物而言,铺垫的内容就是戏剧冲突的因素。

小品《求求你》就是借助铺垫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此剧是对农民科技致富之路的反映。全剧人物为兄弟二人,身为记者的兄先上场,在城里工作的这个哥哥总是担心弟弟来访,害怕经济拮据的农民弟弟向自己有所索取。哥哥的这种自白是对尚未上场的弟弟家境贫困的铺垫,也预示着弟弟一旦到来将会引发的矛盾冲突。弟弟终于来了,在一场戏剧性的误会后,弟弟从那个背在身上的旅行包中取出了五千元现金,摆在哥哥那张旧式的办公桌上。“求求你!”现在到底谁该求谁? 求求你!不该是弟弟说的了,他靠科学养狐狸致富,有了钱,来回报哥哥,弟弟只要求为兄的说一句“求求你!”这是致富后典型的农民喜悦心理。

铺垫,在情节上设了悬念,使人物的塑造处在动势之中,没有这一铺垫,情节的展开就会缺乏依据,弟弟上场后的行为也会使观众无法理解。从索取到回报,弟弟的变化如此之大,一个靠科技致富的农民典型就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的视界中了。若不采用铺垫法,剧本势必将要增加弟弟向哥哥屡屡求索的情节,这样,情节量就会加大, 小品就变成短剧了。

潘长江、巩汉林表演的喜剧小品《求求你》。

第五,反复。

反复就是以不断地重现人物相似或相同的语言或动作为手段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有时是对人物情绪、思想的强调,有时是细腻地刻画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就是在那一系列的举手投足中被深化的。转自手机胖蛋小品m.pangdan.com小品《八月的离别》对于反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整个剧本就是立足于以反复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瑞瑞的情意的,在憨厚纯朴的男主人公成喜眼中,瑞瑞不过是个天真的“丫头片子”,谁知这个情窦初开的农村少女已有心于他,于是在成喜准备坐火车启程上大学的路上,瑞瑞借机拦住了他,拦住他,并非为了表白几句甜言蜜语,这不是山沟里姑娘的本色。话是要讲的,但不仅是话,还有实实在在的事,那才是对心上人真正的关切。而这种关切并不容易启齿,聪明的瑞瑞是以等火车要看时间为契机来表白她的情意的。剧中这样写道:

瑞瑞:俺有个表。

成喜:你?!

瑞瑞:反正俺也用不上,要不,你戴上吧?

成喜:我?······

瑞瑞:(突然不好意思)就是大了点······(一把掀开背篓上的青草,摸出一只硕大的马蹄闹钟,挂在那人儿的脖子上)

但篓中取物这一动作并未到此为止,瑞瑞借着对季节、旅途、学校生活的议论,像变戏法一样把这一动作反复了七次:第二次“掏出了一个土陶烫壶”,为的是让成喜不必有钻凉被窝之忧;第三次“摸出一个麦秆笼子”,好让成喜在火车上解闷;第四次从背篓中取出一捆包谷秆,专为火车上解渴用;第五次“取出一条又长又宽的红布腰带”,可以装钱防偷;第六次“摸出一个特号大老碗”,是把她哥的碗偷出来,让成喜在食堂买饭方便点;第七次则倾篓而出,“将背篓朝地上一扣,倒出一只口袋”,里面装着一堆蒜,要成喜一天吃一,想着家乡······

剧本把瑞瑞从背篓中取物的动作反复了七次,同样一种动作,内容却不一样, 它刻画了少女对心上人体贴入微的细腻感情。这反复的动作的结果,使动作的对象也表现出感情的变化。第一次动作的结果,成喜表现为懵懵懂懂,对此不可理解;第二次惊得“张口结舌”;第三次是“目瞪口呆”;第四次则使这个老实的青年冲动地喊出:“······瑞瑞”; 第五次动作后,他“瞅瞅腰上的红腰带,望望瑞瑞,突然结巴起来”,终于这样说:“瑞瑞,我,我一直还把你当成个小、小丫头片儿,谁知道,这个,那什么,我(想拉瑞瑞的手······)”这个憨厚纯朴的人已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了。第六次,当他接着碗后,就发出了“我忘不了你,不管我到了啥地方,我都忘不了你”的誓言;最后一次,他连瑞瑞请他吃什么都还没有弄清,就连声允诺:“我吃,我一定吃!”他已被少女的一片真情熨帖了冲动的心,变得百依百顺,与开头那种听了瑞瑞的话后只是“漫不经心”,只是“搔头”相比,判若二人。试想,如果把这七次动作一次性地完成了,人物的性格就变成了图解,也就无戏可言。可见,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六,夸张。

夸张是喜剧小品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夸张是通过人物的变形而产生戏剧效应,亦庄亦谐,富于幽默感。

夸张有两种表现形式:动作夸张和语言夸张。动作夸张是一种直观夸张,它通过观众的视觉,直接调动联想,形成扩散性思维,并进行再创造,使人领悟其蕴藉的意味。在哑剧小品中夸张有充分的用武之地,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王景愚表演的《吃鸡》,其中有一个想咬断鸡骨头的动作:演员绕着假想的桌子走了一圈,鸡仍未被咬断,吃鸡者的这种韧性就是在这种高度的动作夸张中被刻画出来的。在喜剧小品中,动作的夸张可以和巧设的情境同步。比如小品《手术之前》开场, 丈夫胸前吊了大彩电,身后背的是排烟机,彩电上端还堆着电饭煲,左手挽着录音机,右手捻着电熨斗,由于面部被遮,观众几乎可以把它看作为电器柜台,但这“柜台”在移动着,这位丈夫在晃晃悠悠地朝前挪步,观众从他那句“我的老婆哎,礼品办齐!”的台词中,才明白了真相:为了使住院的丈母娘能顺利地手术,他要给医务人员送礼。这一夸张动作刻画了丈夫的变形,这种无奈的变形讽刺了不正之风的畸形世态,而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出人物的可笑性和可鄙性。

动作的夸张应讲究得体和适度,夸张的失体和过度往往使人物的刻画效果适得其反。有一出小品用这样的夸张动作来表现一个信息公司经理的公务繁忙:桌上四部电话铃声此伏彼起,经理左右开弓忙着接电话,最后他摔掉电话听筒在地下打滚。就接受美学而言,这种“打滚”显然是一种丑陋的失态,是无边的夸张, 没有把握住夸张的度,使这一小品变成了闹剧。如果把主人公的打滚改成趴在桌上气促、翻白眼,效果也许要好得多。

动作夸张是通过观众的视觉来接受的,而语言夸张是通过观众的听觉产生效应的。小品《手术之前》中就有这种由扩大与缩小组成的对比式语言夸张:在讨论怎样向医务人员送礼时,妻子认为送礼要按“劳”取“酬”,丈夫就说:“‘劳’大‘酬’ 高的当然是主刀医师,彩电非他莫属。他得了彩电,手下留情,刀口开得小,开得浅,丈母娘少受皮肉之苦;否则一刀切下去,10公分见方,老太太可要遭大罪!”但妻子却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彩电应送给麻醉师,因为万一麻醉程度不到位,岂不痛死老太太!而丈夫又据理反驳:“不行!麻醉师彩电一到手,太兴奋,药量过大,麻醉过深,丈母娘岂不一命呜呼!”两人对比式的语言夸张,合乎情理地刻画出夫妻俩的矛盾心态,成为这一喜剧小品塑造人物性格的巧妙手法。

『捌』 影视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那些谢谢~~~

影视剧创作的核心问题——如何塑造人物。他认为基本方法是:始终让人物处于困境之中;让观众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动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长的情节,而“这样的情节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场面”。
应当说,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为传统影视美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并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与此“基本方法”大相径庭的其他方法,那么,我觉得对此便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于作者。
在研讨影视剧人物塑造是否还有另一种方法以前,首先要说明影视剧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另一种则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大致与这两种不同的结构相对应。
周涌先生论述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结构基本上可统属于戏剧性结构(也包括某些情节小说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相当重视情节的因果关系,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这个情节层次逐步展开,其戏剧事件安排比较严谨,通过巧妙的情节起伏跌宕加以线性安排,以戏剧高潮使观众的感情达到顶点。正如美国电视艺术家赛德•菲尔法所说,这种结构形式是“典范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本的基础”。但是,也恰如我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所指出,这种封闭式的戏剧式结构,“着重表现一时一事的具体结果,情节自成起讫。事件带有孤立和静止的特征,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自在自为的完形之物,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②
与以上这种戏剧性结构相对应的,就是戏剧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为戏剧性结构要求以矛盾冲突为剧作基础,以戏剧冲突的规律为结构的原则;以步步相逼、场场推进的形势去发展剧情;以集中、完整的情节保证整体的匀称谨严、有始有终,那么在这种结构框架中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与周涌先生所归纳的几条颇为一致。比如说,他要求人物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诀便是不断地把人物逼入绝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戏’的”;要让观众同情剧中人物,其“秘诀”有效办法是“让好人遭难,坏人暂时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动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与人物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设计“必需场面”时,要使人物相互关系的变化“促成人物性格的发展,使人物从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不难看出,作者所讲解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闭式戏剧性结构方式规律的。
周涌先生特别告诫读者:“记住,当你的人物被动地遭遇事件时,不要让他光是做出反应,你应当设法使人物的反应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并且让他的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作者的这一观点,恰是典型的戏剧性结构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名剧中,其例证可谓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绘制的初始阶段——A(剧情进展)——B(剧情跌宕)——C(剧情上升)——最终状态(大结局)的这种戏剧结构样式来简单分析《白蛇传》、《西厢记》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经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与周涌先生讲述的“基本方法”真是丝丝入扣。
以《白蛇传》为例。许仙游西湖,与白娘子相逢于断桥雨中(初始阶段);两人一见钟情,堕入爱河(剧情进展);许仙发现白娘子是白蛇,而采取“主动的行为”去找法海(剧情跌宕);由于这一“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法海与白娘子斗法,造成水漫金山(剧情上升);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小青搭救,许仙与白娘子团圆(结局)。
由此看来,周涌先生的讲述虽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较为精当的总结。然而,他的文章毕竟只谈及塑造人物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只着重于方法之一而并非所有方法;冠之于“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种与之颉颃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编导(特别是初学者)就有可能造成误导。
在粗略谈毕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影视剧塑造人物方法之后,我们就应当对另一种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简明阐述。这就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和与此对应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谓散文性结构,是与戏剧性结构迥然不同的另一种影视结构形式。1986年版的《电影艺术辞典》对此作过详尽说明:“它与文学中的散文样式有相似的结构特征:不太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也没有显露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它或者侧重表达含义,或者追求传达哲理,文体灵活多变,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乱中蕴涵着真挚、深沉的情感,因而使这种独特的叙述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还应当补充说明的是,散文式结构与戏剧性结构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与后者相对立的非线性结构方法。
由此出发,周涌先生所绘制的初始阶段至ABC再到结局的这种戏剧性线性结构图,在散文式结构中即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套用。作为开放型的散文性结构,它决不进行自我封闭,结构趋于松缓散漫,故事情节采取并列式进展,构成全片的每个片断和组成部分均不为戏剧高潮而汇聚、积累、上升,而是各有主张,自行其道。它有意识地让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评论,造成家庭式、茶座式的活跃氛围,促使与鼓励观众在独立思考后转入自我社会实践。应当说,这种复眼式捕捉事物与对象的结构,整部作品无始无终、逼近现实的手法,更具有深刻的现代性,更富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如果说,具有首尾贯穿的矛盾冲突的行动,有完整的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的传统性结构是布莱希特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那么,开放型的散文化结构更贴近布氏本人所创造的叙事诗体戏剧手法。
与散文式结构相对应的影视剧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当然也就与戏剧式结构的塑造人物基本方法完全不同。它不是通过人物与事件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模式,而往往貌似松散和即兴,以一个中心人物或一个静态情境来取得全剧的统一。所以,它不以人物相互冲突和情节表面紧张取胜,也没有人物关系发展的连续性。它往往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来深入表现正面素质,以接近人物情思的远近作为艺术内容的尺度。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虽然极为强调逼近现实生活,“但决不意味是自然主义,作品中的每一个片断,依然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信息提炼和加工的结晶。它们虽不是一致地导向一个激动人心的高潮,但却以它的丰富内涵,构筑了作品的典型形象”。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利于主题深化而饶有诗意,便于生活揭示而引发共鸣,亦即雷诺阿所说,是“一个主题的多次复奏”,薄“情节”(并非没有情节)而厚“情境”(并非止于情境),在西方电影中已形成流派,大量运用并卓有成效,出现了一大批诸如《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野草莓》、《公民凯恩》等等优秀影片。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视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散文式结构塑造人物的佳作,同样也不断涌现,例如影片《黄土地》、《猎场扎撒》、《海滩》、《青春祭》,电视剧《新闻启示录》、《一个女记者的画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寻找回来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观众中颇有影响的作品。
为了与戏剧性结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一个比较,我们不妨对已故著名女导演张暖忻所拍摄的电影《青春祭》略作分析。
《青春祭》是一部描写知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在西南边陲傣乡插队落户的故事片。女主人公李纯离开了父母,与同学们来到傣家山寨,住在小寨合作社社长家里。假如按照戏剧性结构方法,李纯与她的同学应当与周围的乡民形成悲欢离合的关系,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从李纯扎根山寨开始,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她观看傣家姑娘傍晚游泳;她参加评工分会议;她接触老哑巴和一百零四岁的奶奶;她到集市上买书;她与“大哥”纯真的交往;她为傣族儿童上体育课;老奶奶“伢”的去世……最后的影片结局,也完全脱离了戏剧结构应有的“大高潮”形式,而只是李纯独自一人,在落日中穿行在茅草地上,以旁白讲明,“多少年来,我常常梦见那个地方”。
影片《青春祭》的结构方式以及主要人物李纯、伢、大哥、哑巴等等的描述,显然是同周先生要求影视剧编导必须“记住”的创作规律背道而弛的。偶然,正因为《青春祭》的导演张暖忻敢于以散文式结构进行影片塑造人物的新尝试,使这部影片带有强烈的创新冲击力,在国内外专家和观众中都获得普遍的赞同与好评,成为新时期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标志是对戏剧性的彻底消融”。“如果说《沙鸥》是把戏剧性从外部冲突转向了内心,后来的《城南旧事》和《乡音》是对戏剧冲突实施淡化,《青春祭》则完全摆脱了叙事、情节对于戏剧性的依存,第一次实现了整体的非戏剧电影的散文框架。”
以上的简明阐述,我想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在周涌先生推荐的影视剧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另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影视剧的结构归类和人物塑造方法,从来就没有固定划一的法则。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种方法,也仅着眼于与戏剧式结构相对立的散文式结构,并由此相关连的影视剧人物塑的不同方法。在编导者的实际创作中,不应当也不可能受到限制和约束。他们可以从影视剧作历史沿革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剧作的时间及空间结构处理考虑,或者从叙事方式、视点结构的方面进入案头工作。即使是本文论及的两大类型,也只是大致划分,没有把小说式、诗式、报告文学式等等各种下属或相关类型及其相互融合渗透详加归纳辨析。
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位编导者都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但是,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小巴斯费尔德所说:“不管存在于任何特定时代的编剧法则都可以被突破。”“没有确保编剧成功的公式。”⑥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想再引述一段克罗赛斯的论述:“编剧法则是松散的和易变的。它们经常被突破,被改变着,被改造得适合于手头的材料。它们是如此的虚幻,它们仿佛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它们根本不存在。”这两位外国佬的论述,当然也不需要为编导和读者们必须“记住”不可。不过,他们的话说得那么绝对,我想并非毫无道理吧。

『玖』 影视表演:怎么在剧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浅谈电影剧本中类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剧作中的人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场的传声筒;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们”拥有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组密切相关的特征;第三种为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圆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侧面和复杂性。本研究将对电影剧本《亲密无间》中的类型人物的性格塑造进行探讨。
2 人物性格的特点
通常一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能为一部影片带来商业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才能为影片带来艺术品位方面的成就。将剧中人物作类型化处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中的现实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复杂的,我们通过剧本《亲密无间》探索类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点,对剧本中的任务按功能和个性分为:叛逆人物、欲望人物及异化人物。
2.1 复杂性
剧本中朱桦有意识的与他的孪生弟弟针锋相对,“就喜欢跟他(白狄)唱反调,证明自己比他强,因为在他眼里,白狄总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么都没有,他嫉妒他,从少时一直持续到现在。但这既幼稚又毫无根据,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只是成功者着眼于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失败者却怨天尤人,紧盯别人的光芒。虽然不想承认,可朱桦属于后者,他口口声声地说他爱母亲,却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责任全推到她身上,尽管明白她当时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丢下朱桦的。”这一段画外音交代出朱桦这个“叛逆”人物性格特点的根源性,他的无理取闹、口无遮拦都有着这个人物的儿时背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独特性
白狄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冷面鬼”,既往是个心狠手辣,没有心的嗜血杀手。一个阴郁的杀手却对身边单纯的如白纸一样干净的同时蓝彬产生了异样的情愫;而处处与他作对的孪生兄弟朱桦问他“你恨我吗?”白狄说“我从来就没恨过你,是你在恨我”。冷面杀手面对亲情时也也流露出温暖的一面,他依旧认为血缘是最深刻的羁绊,出生就注定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我对白狄这个人物性
格做了双重性处理,以内向化的艺术视角,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突触表现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内涵更加丰富,风格更趋鲜明。
2.3 变化性
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灵魂轨迹、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我们从情感角度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剧情变化的。Martin认为情感可以是性质(quality),过程(process),也可以使评论(comment)。剧中每个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变化性,比如说叛逆人物——朱桦,因嫉妒孪生兄弟的光芒而与他针锋相对,在得知白狄其实一直都没有在恨他,在白狄内心一直把他当做亲人,叛逆人物性格特点开始发生变化了,同时也推动者剧情进一步的发展。
阿锲尔曾经说过:“有人不满意一个人物从头至尾总是抱着同一的态度,这种人物其实并不能算是人,只是两三个特征的化身,这些特征在出场十分钟内疚已表现无遗,以后便只是不断的重复再现,正像一个循环小数似的。该剧本中我认为也有被塑造的过于单一缺乏变化的角色,比如蓝彬,这是个跟剧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显得简单、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变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关于他周围的阴谋一无所知,自以为是继续过着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当所有真相都解开在他面前时他依旧保持惯有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节塑造法
情节就是一个特定的性格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和外部行动。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概括、提炼和加工后的支架,用以进一步塑造人物和体现主题,它在剧作中依赖故事而具体化。剧情围绕着蓝彬背后身世、遗产、谋杀、爱情等相关主题剧中陆莉、蓝彬、白狄、朱桦等各种人物的查差异和斗争构成全剧的矛盾冲突,从而交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线索。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冲突和行为而体现,只有在全剧冲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斗争,研究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剧中陆莉这个聪明的女主人公对自己和被自己抛弃的前老公都有一种无理由的掌控,而剧情一步一步的前进,真想一个个揭开的时候,才发现远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那个曾经对自己无
比深爱的男人,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回到他身边并将他虏获,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最后一无所有。不断的情节交代使陆莉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丰富而独特。
3.2 特征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貌似相同的人和时间中抓住这一人物透过细节表现出来的特征,借助这些特征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内在特质,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强化及突触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别出心裁地给任务加上一些怪异的癖好、离奇的言行,如本剧中对陆莉的塑造,“扎着两个高高地羊角辫,头发染成樱桃色。一张粉扑扑的圆脸,化视觉系的浓妆,尽管蹬着一双高跟绊带鞋,身材仍然显得娇小。(装出可爱的嗓音对以奇怪的姿势躺在地上的尸体说):对我的服务还满意吗,田纳先生?”;“服务员把嘴凑到领班耳际:陆莉是蓝彬的前妻,虽然和他年纪相当,但总打扮得像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等,这样用脱离实际的猎奇来代替人物的个性,搜罗离奇古怪的言行习惯,从外部贴到某个人物身上显然是不可取的。特征性塑造法应该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独特性。
3.3 语言动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和在行动上的表现同等重要,“唇枪舌剑、“伶牙俐齿”、“人言可畏”,说话人物的性格语言便能艳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单能通过语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社会地位,读者也能通过语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会背景。电影剧本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写场景,反映生活,并最终为电影拍摄提供蓝本,是一切影片拍摄的基础。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必须结合电影艺术的特性,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在《亲密无间》剧本中对蓝彬的语言塑造很成功,如“蓝彬:因为你是个机器人,只需要定期上点机油,充点电,就能照常工作。你的制造者十分失败,甚至忘了给你分配容储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盘空间。我为你感到惋惜。他耸耸肩膀:回头见。”;“蓝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老幼孕残病?拜托,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实习服务生,跟我说这种肉麻话我早把你耳朵揪下来了。”等
这些生动幽默的语言塑造了蓝彬这个可爱而又单纯的性格特点。读者在阅读剧本时,应能“看见”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电影剧本的每个人物动作与每段场景,都要求画面化。这是电影艺术的审美特点决定了的,也就反过来要求剧本的文字写作,达到画面化或画面感为好。
3.4 场景塑造法
在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剧情、角色、场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共同服务于科幻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角色是主体,剧情是主线,场景设计服务于角色与剧情,场景可以给角色和剧情发展提供舞台,并阐明剧情发生、发展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背景,表现特定的时空背景对整个故事发生的影响。
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情节点和故事点都必须构建,打好基础,然后再合适的时机来完成它。古德曼认为场景间的“晚进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场景里(根据情节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后一个可能的时机再切换。
在《亲密无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场景切换,如那场朱桦试图谋杀蓝彬的场景——“朱桦乔装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时的冷淡更添了几分阴郁和强烈的杀意,她另一只空闲的手伸进大衣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闪的匕首。蓝彬挣扎得更加剧烈。朱桦朝他心脏的位置举起武器—”,带着紧张感和悬念离开,场景切换到律师办公室,“办公室里静得像口棺材。阳光透过百叶窗,投下一条条被打断的阴影。宽大的书桌后,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专心的翻阅着一本文件,黑框眼镜后的眉头紧锁着。陆莉越过桌子坐在他对面,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椅子边上,蹬高跟鞋的双脚在地上蹭来蹭去。回头看到蓝彬,她露出一个欣喜的笑容,"你来了,亲爱的,我真高兴!"她旁若无人的搂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轻啄了一下。”紧接着场景再次切换回来“砰!子弹打在金属上清脆的声音。刀子被震飞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蓝彬脑袋上方。镜子里出现了一个洛莉塔打扮的陆莉。陆莉咀嚼着口香糖:我还以为你退休了,苍狼白狄。陆莉把枪口对准朱桦:放开他。”这样的场景切换正符合“晚进早出”的原则,这能
产生良好的阅读感受,也能推动故事前进。

4 结语
类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贝克认为,类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种虚假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点,或者一组密切相联系的性格特点来加以充分表现的。类型人物在今天还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征有限并且鲜明,这样就易于观众领会和把握。②这样的人物容易创造,更容易编写。③闹剧和情节剧看重的是情节的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个性化,观众仍然对同样的故事百看不厌。通过对剧本《亲密无间》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对影视剧本的创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拾』 内心节奏和外部行动对于儿童戏剧角色塑造有什么意义

相由心生,这是佛教里的一句话,讲的是心与相的唯心唯物的辩证关系。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断章取义将它的字面义嫁接到我们对于电影的人物内心外化中来。因为我们最终的表现是图像中的“像”,而这些像如果没有内在的人物心理支撑,自然就会喧宾夺主,形式大于内容。正如许多观众对于张艺谋《十面埋伏》的雪景不解一样。

(一)早期电影表现手法的尝试为人物内心外化提供视觉积累与养成

电影艺术虽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但是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利用外部动作表现内心活动已经有了多个层次的变化与探索。早在默片时期,魔术家与演出者出身的梅里爱就开始利用包括叠印、倒拍、三次及多次曝光合成照相等技术,来创造视觉奇观的同时借由戏剧手法展开了最早的心理外化。梅里爱自己曾写道:“事实上这类电影包括了一此变化、幻术和变形,但其中大部分没有在何变形,而是包含着很多的特技、戏剧的机关布景、场而调度、视觉幻景及一系列的总起来说不能叫别的名称而只能叫‘特技’的手法。‘特技’这个词是不见经传的.在上流社会的语言中是没有它的同义语的。不管怎样,这类电影的领域最为广阔。因为它从外景(无需准备,无需特技,只在大自然中摄取)直到最大的戏剧场面,无所不包。凡魔术、光学、特技、美下、布景、灯光、渐隐的效果所能产生的幻景以及一切令人惊异、光怪离奇的组合,都属于这个领域之内”。⑹虽然那时的人物几乎只是符号,但是作为作者电影来说,这样的尝试实际上我们应该看作是对于梅里爱自己的内心外化。

到了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则将舞台调度,场景设计的元素运用到了剧中人物的情绪表达上。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更是将人物动作,道具夸张做到了极致。默片由于没有声音的元素所以对于画面的表现力探索可谓达到了极致的高度。

受到技术限制的电影,人物的内心外化的脚步没有停滞,带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了银幕上。爱森斯坦在谈到蒙太奇时说,“当任何单独的事物被并排放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己经习惯得儿乎会自动地作出一个特定的、明确的演绎性概论。例如,将一座坟墓和一个哀泣的妇女并列在一起时,几乎每个人的脑子里会闪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寡妇。”⑺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蒙太奇的剪辑同样开辟了视觉外化表现的新纪元。

同样长于写意的中国电影业迅速的将中国色彩的写意手法运用到了早年的中国电影中。《马路天使》中象征黑势力压迫的阴影,被撕碎的花瓣都是典型的例证。同时也是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懈尝试的结果。“任何作品或行为的象征意味不只是隐含于自身的符号、媒介法则或代码之中、而且也存在于自身的语境之中,存在于观赏者对相关符号的各种理解与反应中。”⑻

(二) 当代电影中从宏观到微观两极化的外部动作外化倾向

就观众的心理机制而言,电影俨然是一个“想象世界”的展示,博德里就指出“尽管电影影像与幽而是纯然虚构的,银幕上的人与物的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的,但观众仍会‘承认’银幕世界的可信性和真实性。⑼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视听养成之后,电影观众越来越熟悉电影的表现手法,加之现在电影中人物镜头的明显减少,写意抒情意于画外的趋势越来越强。电影剧作者在感受到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心理外化压力之后,也将眼光从常态视角转向了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极端。正如变焦镜头的出现曾经引起的电影视觉经验变革一样。提供常态视野之外的东西成为剧作者展示个性发挥创新的新战场。

除了早期就已广泛使用的风雨雷电,已被加上了更多的修饰。诸如流星,火山爆发这样的奇观也被纳入心理外化的表现元素。与此同时,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生活动作细节也被更多的用于建立剧中人物的个性化塑造。这些点滴的小动作一旦被观众经反复强化最终被动的认同之后,给予这些小动作的细微变化就成了人物内心外化的新元素。在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中,犹太儿童从集中营的“狗洞”钻出的动作也被外化为主人公想要逃离,却被遏制的心理外化。而钢琴师弹奏的弹琴手势,经过几度强化之后,在空屋子中颤抖的自己不自觉地凭空弹奏的影像则更加强化了主人公的顽强抗争。那缓缓地手势就仿佛有千斤之重,击打着观众的心上。观众此时的视觉补偿,与心理失衡也达到了一个空前强化的程度。正如巴赞所说“想象与现实两者之间合乎逻辑的区别趋于消失任何形象都应被感觉为一种实物,任何何实物都应被感觉为一种形象。⑽而这种形象正是通过观众的心理补偿获得的。

阅读全文

与反复的动作对电影人物塑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宫崎骏电影版权在哪个app 浏览:514
有没有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101
端午老电影 浏览:257
哪个电影灯泡爆炸 浏览:900
电影小小的愿望是改编哪里的 浏览:390
在哪里能先看中国机长电影 浏览:192
电影真人狮子王中文 浏览:307
戴上眼镜找东西的科幻电影 浏览:702
电影锅炉工高清 浏览:405
在哪里好找电影看 浏览:388
在哪里可以看不要钱电影 浏览:898
两女人比较谁漂亮是什么电影 浏览:427
电影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科幻灾难 浏览:999
拍电影找哪里好 浏览:149
法国电影眩晕高清 浏览:706
河南话东北话是什么电影 浏览:46
吴京演的陈秋德是哪个电影里的 浏览:713
武安森宝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599
电影纪录片剪辑名字 浏览:372
就看看电影 浏览: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