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中的国际比赛是怎么拍的

电影中的国际比赛是怎么拍的

发布时间:2022-07-08 17:04:06

㈠ 电影中的大场面究竟是怎么拍的

每一部电影的大场面都不同的阿,建议你去买DVD9的片子,最好是带有单独花絮碟的。这样里面有拍摄花絮,可以让你了解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
比如黑客帝国3部曲有10碟,其中花絮共6碟;指环王系列12碟,其中花絮共6碟;加勒比海盗系列6碟,花絮3碟等等,如果想了解,请直接去买碟看好了。

㈡ 好莱坞电影,现场到底是怎么拍的呢

演员排练到基本满意后,可以留在演区补妆,整理服装,摄影灯光部门可按排练结果做出相应的微调,跟焦员也应于此时量度准确演员距离,准备跟焦。特别想提一下,某些缺乏经验的梳头、化妆、服装人员由于怕人说他们怠惰,往往盲目地在任何时候跑出来,站在演区、镜头前面补妆、弄头发,既徒劳又阻碍其他部门工作,有经验的副导演就会安排他们适当的时候做他们该做的事,提高效率。当所有微调完成,演员进入状态,就可以正式拍摄。每一条停机后,导演要给予明确指示,要么满意收货,要么重来;如果重来,要明确地告知各单位、演员重来的原因,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而含糊地要求演员重做。如果一个镜头OK了,副导演会有序地安排演员撤退,机器移位,准备重复以上程序,拍摄下一个镜头。

㈢ 奥林匹亚的幕后制作

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奥林匹亚,建有奥林匹亚宙斯神庙,是古希腊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活动中心。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4月6-15日在希腊雅典举行。根据记载,第一部记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片是1928年由德国著名“高山电影”导演阿诺德·方克博士拍摄的《白雪皑皑的运动场》,该片记录了当年在圣·莫利茨举办的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1936年由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奥林匹亚》,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史
上较早问世的一部充满美感的史诗性大型纪录片。表达主题作为一部记录奥运会的影片,其主题内容当然是体育比赛。但是,在纳粹统治下开展的这次奥运会,难免表达来自纳粹后台的意识形态。宏伟的布景、把运动员变为超人形象的取景和剪辑,支持纳粹神话中种族优越性的因素,无不透露出纳粹信息。影片的取景也点明了比赛项目的严密组织,瓦格纳风格的音乐迎合了当时德国官方认可的艺术风格。这部记录奥运赛场体育竞争的影片,承担着宣传纳粹思想的使命。里芬斯塔尔通过一个个健美的德国运动员形象,通过“新的”德国人形象,刻意展现了希特勒领导下的“新德国”与贫穷、衰败、不安定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相比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和不同,这一切均需感谢元首。为此,影片中“好元首”希特勒反复出现(或宣布比赛开始,或观看比赛,或为获胜者颁奖),以强化其救世主的形象。
拍摄过程: 1936年8月1日至8月16日,德国首都柏林举办了第1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自世界51个国家的4594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体育盛会,120万观众(其中15万来自国外)观赏了各项体育赛事。当时,希特勒纳粹政权上台三年,正值如日中天、飞黄腾达之时,他们利用在柏林举办的这一世界顶级体育盛会的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开动宣传机器,以达到展示纳粹德国“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树立其新的世界形象的政治目的。作为这一强大宣传攻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粹政权将用电影记录这次体育盛会的任务交给了他们充分信任的里芬斯塔尔。
为了确保这项重大任务的完成,纳粹政权不惜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一次,里芬斯塔尔不仅集导演、编剧与剪辑等诸项重任于一身,而且统领着一支由43人组成的庞大摄制组。摄制组成员当中,不仅有曾经为著名德国表现主义影片《卡里迦利博士的小屋》担任摄影的维利·哈迈斯特,一直为“登山电影”导演阿诺德·方克博士担任摄影师的库尔特·诺依伯特、汉斯·高特沙尔克等,也有像古齐·兰齐纳这样一些缺乏足够经验的年轻摄影助手。有幸的是,里芬斯塔尔对年青摄影师常能另眼看待,因为她赏识他们在工作中显示出的实验性与探索性,以及在困难的拍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吃苦精神。此外,在后勤保障方面,纳粹宣传部还为里芬斯塔尔领导的摄制组提供了40辆专用汽车,一幢位于运动场附近拥有120张床铺的办公宿舍楼,一个电影器材库,以及一个可供300人进餐的食堂,专门供摄制组人员使用。美国电影史学家戴维·鲍德威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指出,纳粹政权为奥运会在柏林及其附近地区建造的大型体育场和其他奥运设施,反映了这个政权为使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深刻印象所做的努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场所的设计是考虑到了拍摄需要的.为此,她带领摄影师观看、研究各种比赛的过程与特点,选取恰当的拍摄角度,以及所需使用的镜头与胶片,并且反复试拍。为了能够找到运动过程的感觉,摄影师还练习手持摄影机跟拍某一个运动员的动作,但并不实际拍摄。晚上是里芬斯塔尔与摄制组碰头、讨论当天拍摄情况、布置第二天工作的时间。对此,里芬斯塔尔曾回忆说:“我们每天都有大约15000米的胶片送到盖耶洗印厂洗印,晚上10点钟,我要听取我的两个剪辑员助手汇报当天拍摄的胶片的洗印结果,观看素材,做出评估。然后,我会根据情况安排或调整摄影师的工作。我与每位摄影师会晤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但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两点……”。 在第一集里,里芬斯塔尔特意设计了一场“序曲”。在展示一系列古希腊罗马运动员优美竞技雕像之后,转换到采集圣火,以及将圣火由希腊传递到柏林的过程。1936年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创举:第一次将奥林匹克圣火由希腊的奥林匹亚传递到运动会所在地柏林。不过,影片中的取火仪式并不是原始纪录。由于里芬斯塔尔对原来的采集圣火的仪式不够满意,有悖于她的艺术构思,于是她在特尔斐城古代运动场设计并导演了一场符合她心愿的取火仪式。为此,她让美工在一个沙丘的圆顶上仿建了一个多立克式神庙,并且选出一位符合其古典健美要求的年轻男运动员作为第一个火炬手。不仅如此,舞蹈家出身的里芬斯塔尔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加入到了取火庆典仪式上众多裸体女舞蹈演员的行列中,展现她的舞姿。只是后来在剪辑时,由于她有意识没有选取自己的正面镜头,因此观众几乎无法辨认出她的身影。在“序曲”部分,影片通过一系列用光考究、烟雾飘渺的近景镜头,将一尊尊富有运动美感的男性塑像展现在观众面前。与此相反,女性塑像多是轻歌曼舞的柔美形象,甚至连那尊美轮美奂的阿芙罗狄蒂女神像(古希腊神话中爱情与美的女神),也不过是对赞颂力量之外的人体美的一种补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米龙的那尊闻名遐迩的古代“掷铁饼者”塑像幻化成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掷铁饼运动员的优美健康的裸体形象。为此,里芬斯塔尔请德国著名十项运动员艾尔温·胡伯站在一块大玻璃后面,做出与米龙的古代掷铁饼者塑像相同的姿势,接着在玻璃上用黑色颜料画出掷铁饼者的轮廓,然后通过巧妙的光线照明(日光与人造光的混合光),达到负责该部分镜头的摄影师维利·齐尔克预想的效果。
在拍摄过程中,面对大量稍纵即逝的运动场面,里芬斯塔尔与她的摄影师们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比如,他们利用架设在运动场各处的摄影机,以及铺设在场地上的隐藏轨道,动态地记录下各项赛事与活动;为了更好地捕捉镜头,他们制作出可旋转各种角度的摄影机支架转台,建造具有防震功能的摄影车;为了不使机器的声音影响运动员比赛,他们将一种隔音的盒子套在摄影机上;在拍摄游泳比赛时,使用了当时还很鲜见的水下摄影;为拍摄跳水运动员的水下镜头,汉斯·艾尔特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防水盒子保护摄影机,而且训练自己能以极快的速度、极为熟练的动作调整距离与光圈,并在泳池壁安装了一个小型提升机,以使它能够做出所需的连续的上下运动;由于当时还没有变焦镜头可供使用,为了能够拍摄游泳运动员的近景镜头,他将摄影机安装在一个特制的小橡皮船的架子上,然后使用一根棍子操纵小船,以避免用摇浆的方式所出现的摇晃;除此之外,他还尝试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拍摄方式,如在拍摄马术比赛时,将小型摄影机安装在马鞍上;将分量极轻的小摄影机套在马拉松运动员身上,这样拍出的镜头虽然是摇晃的,但却有着令人惊异的动感效果;在拍摄运动场全景时,甚至还动用了德国著名的“齐柏林”飞艇......
由于拍摄比赛时不能干扰运动员的注意力,有些摄影机就架在离田径赛场一定距离处事先挖好的坑随后,影片记录了运动会盛大的开幕式与比赛活动。在拍摄比赛的过程中,里芬斯塔尔不得不遵守国际奥委会的各项规定。因此,她所能运用的电影技术手段是受到限制的。然而,通过创造多种多样的灵活机动的拍摄手法,里芬斯塔尔使摄制组能够进行远距离摄影和采取异常角度拍摄,从而克服了这一局限性。由于运动会只允许6位主摄影师进场工作,因此每位摄影师都有固定的任务范围,如汉斯·艾尔特负责水下摄影与赛跑类项目;瓦尔特·弗兰茨负责拍摄帆船、马拉松比赛(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以及从气球上往下拍摄的镜头;古齐·兰齐纳负责拍摄训练、赛马、体操、游泳、划船等项目;库尔特·诺依伯特则担任高速摄影的任务;汉斯·舍普负责长焦距镜头拍摄。此外,里芬斯塔尔还安排一些人持手提摄影机混在观众席中,偷拍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各种反应。里拍摄。摄影机利用望远镜头从远处拍摄,镜头焦距就成了这部影片风格的一大特色。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形体活动的背景是扁平的,背景中的人脸是较模糊的。当摄影师用长焦镜头摄取细节时,这种效果尤为显著。例如,在格伦·莫瑞斯拍摄的近景中,他身后的人群看来只是黑白相间、依稀可见的模糊景像。这种镜头与那些用低角度拍摄的以天空为背景(从而排除了人群)的运动员镜头形成对照。这种低角度拍摄天空的镜头形成了一种模式,被用于体操和跳水这些比赛项目的结尾。
戴维·鲍德威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指出,虽然这部影片的场面调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奥运会官员而不是由导演控制的,但是在某些场景中却存在着操纵的迹象。影片第一部分表现的事件(包括早晨跑步、蒸汽浴、游泳和锻炼)显然是为拍摄安排的。晨跑者经过摄影机时队形完美,运动员俱乐部外的人面带笑容作出姿态。第五部分展示了在看台前做配乐柔软操的大群妇女,这不可能不是为导演的利益作过某种程度的排演。而影片的最后时刻则肯定是搬演出来的:带有一圈探照灯光的看台似乎是个模型,一排排移动的旗帜是为摄影机、而不是为场内观众安排的。在拍摄过程中,其他取景技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画格中极低位置上的一排快艇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构图,并且再次突出了天空的主导动机。有些取景突出了前后景层次的纵深并置,如一根树枝和远处的体育场贯串了大自然的主导动机,或法国自行车赛获奖者们注视法国国旗升起。在更为个性化的片段中,某些技巧加强了影片的整体效果,例如当一名自行车赛手疾速冲向终点时,叠印技巧创造了速度的主观效果。还有一些比赛场面是补拍的,比如撑高跳决赛是在晚间进行的,由于比赛时不允许使用灯光,而当时又没有高感光度的胶片,因此只能在决赛的第二天晚上,让参加决赛的两位日本与三位美国撑高跳选手再次走进运动场,补拍决赛的镜头。
第二集里运用了许多剪辑技巧。有些片段利用了构图的相似性,比如把表现五项全能比赛中整整一系列运动员起跑的摇拍镜头串接在一起。但在另一些片段中,构图的不连续性却显得很重要。在一个镜头中,双杠形成的对角线与下一个镜头中另一双杠形成的对角线形成对比,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低角度构图把体操和跳水两个片段连接起来。许多表现跳水运动员的镜头方向相对,在表现引人入胜的决赛场面时达到顶点:11名跳水运动员一个一个地跳向空中,实际上每次切换都把跳水运动员的起跳点从画格一边移向另一边。这种构图手法与快速删剪节奏结合起来,为这个段落创造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尾。
完成画面的剪辑之后,里芬斯塔尔又忙于设计音效,她设计了多达16种的不同音效(解说员的声音、观众的声音、音乐等,并用声音、话语、自然音效等),以强化某些表现力较弱的画面效果。经过3个月的混录,里芬斯塔尔制作了长达3万余米的录音带。最后,她亲自监督制作了第一批6个拷贝。这部影片的声音简洁有力。赫伯特·温德特谱写的瓦格纳风格的浪漫音乐伴随着许多比赛场面,在开始和结尾解说员未向观众传递有关比赛的信息时显得格外重要。音乐暗示了观众作出反映的方式:树林中的开场部分用的是缓慢而庄严的乐曲;第二段锻炼部分用的是节奏轻快的音乐;跳水比赛时用的乐曲气势恢弘,令人振奋。为了变化起见,有些场面没有用音乐,而是着重突出解说员的声音(比如曲棍球比赛),这个声音对影片中间部分的个人化叙事片段尤为重要。在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比赛中,解说员通过暗示我们注视某些运动员而建立起了悬念,他把声音稍稍压低,使人感到他也在期待比赛的最终结果。虽然偶尔有些从比赛现场传来的音效(如人群欢呼声、风声),但在声音方面这部影片主要是靠音乐和解说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㈣ 空战类电影是怎么拍摄的,是用真的战斗机在空中拍的吗

这主要取决于所拍摄电影中战斗机飞行的难度如何。
例如,派拉蒙公司1986年拍摄的《TopGun》通过流畅的飞行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头大部分的空战镜头都是在真实的情况下拍摄的,为此美国海军专门调来一艘航空母舰及其舰上的舰载机联队协助拍摄,据报道当时每天用于战斗机飞行拍摄的燃油每天就要花费掉7000美元,在拍摄阿汤哥的座驾因为喷射气流发生失速尾旋时还专门清来了舰上的特级飞行员,但不幸的是这名特级飞行员在协助拍摄将战斗机从失速尾旋中改平时没有成功而为此殒命,最后拍摄剧组不得不放弃拍摄真实场景而是采用画面处理的方式完成了这一镜头,因此你在观看时如果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阿汤哥的战斗机失速尾旋时的镜头比较少,重复的成分比较多。另外电影一开始的驱逐米格战机离开后,阿汤哥为了帮助队友降落而违抗命令再次从甲板上复飞的镜头也是拼凑的,因为那个动作难度相当大并且危险不小,因为正常着舰时着舰钩是放下的,而镜头是收起的,但是在复飞起来那一瞬间你会发现它的着舰钩竟然竟然是放下的。毕竟太过危险的动作在可以通过画面处理的情况下何必用真实的去承担风险呢?

但是不得不承认,美国海军凭借着此片迎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历史上最高的入伍率,大批美国青年在《壮志凌云》的感召下加入了美国海军的行列。

㈤ 战斗片怎么拍摄的

战斗片
都是加了一些特效,有些是电脑特技 有些是利用现有的影象剪切编辑而成 还可以用全尺寸模型或等比例尺寸模型模拟 如果是黑白的话基本上确定是利用二战的资料剪切成的。

空战片的拍法无外乎两种,就算是普通观众都能一眼看出来是模型,不用说行家了,如果非常有兴趣, 代表:老版《金刚》里的战斗机都是模型 2、实拍 这是最真实的拍摄方式。爆炸,当然不是了,但是这样制作的空战片很难表现空战的激烈性,
近年来随着电脑合成技术的发展, 基本就是在岛内选址模拟拍摄。准确起爆。你可以找找更多的资料了解一下。
影像角度等等手法。一个是真机拍摄还有一个是特技制作。一般是预先埋设炸点,不过都是有防护的。当时战争的随军记者,是真实的打斗,不过对制片方来说并不算经济,很正常,视觉微处理,多采用模型和真机镜头结合的模式。还有一些场景是模型,于是在电影工业发达的今天导演可以在摄影棚搭设全尺寸战斗机模型。哈哈, 早期由于电影特技落后拍摄空战片,还有受国际保护的美国记者。
模型 这种制作方式比较陈旧了,拍摄战争片有专门的烟火师或小组负责烟火效果。把亮度调暗就是了。 人体中枪效果。制做费用还是蛮高的。到时候打开。是现在拍的,化妆,当然也有做的比较优秀的。有的还会用到摇晃镜头。后期加入特效,拍摄时,大量爆炸效果也可后期制做出来。

㈥ 电影拍摄手法 赛车的效果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分级几种吧。
一种是用特殊机器把摄影机和车子固定在一起,车子会真开得很快。二种是用合成,先拍车子,前面放个鼓风机之类的,造出车子正在行驶的假象,然后再去拍个行驶中的街景,两个画面合在一起。
同时也可以用降格的方法拍摄,比如22或20格,甚至10格,最后成片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速。这就是你所说的快拍和慢拍,准确应该叫做升格或者降格。胶片电影一秒钟有24格,拍摄的时候按20或22格拍,然后按24格放,呈现效果是加速。就是降格。反之是升格。

㈦ 电影里打架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慢动作还是没打到

这很简单,如果是以前80年代拍摄的话他们为了显示力量就在身上撒一些POWER粉来达到力量效果,以前也看到一打就喷粉,现在不是用慢镜头,他们拍摄时采用升格拍摄,而放映出来是用的普通速度放的,如果镜头放慢,就会显示出很大的力量,通常一分钟的普通速度是36格,如果降格拍摄用普通速度放,出来的效果就会比一般速度快,如果升格的话就会慢一点,当然,在打斗是往往是半真半假,需要给特写时就会真打然后升格放映来达到真实感的目的,如果不用特写就会利用镜头切换,错位打,或假打等等,如果你想更专业的了解动作电影的拍摄过程,向你推荐一本书《功夫片的秘密》里面讲的非常详细

㈧ 电影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的拍摄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耗费心力的工作,特别是商业大片,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一般来说,电影拍摄离不开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三个步骤。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现在的电影很多场景和特效都要靠后期来完成,所以这部分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现场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声,那也得处理现场的杂音等等,做到声画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还要补拍补录等等,特效团队负责做影片中无法直接拍摄出的特效,这都是非常繁复的工作。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事情想想都会觉得可怕,其实也只要有经验的导演统筹调度,严格执行片场制度,各部门人员很快就能适应,然后就是默契配合,寻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中的国际比赛是怎么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猫眼电影为什么叫猫眼 浏览:978
爱情背叛的故事电影 浏览:494
中国激清电影ppp36 浏览:395
评价高的搞笑电影国产 浏览:106
经典电影插曲英文 浏览:463
如何用迅雷下载电影到手机 浏览:292
佛说歌曲是哪一电影的主题曲 浏览:390
电影院博物馆的英文怎么读 浏览:723
搞笑的迪士尼动画电影 浏览:214
大人物解说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51
搞笑芭比公主的动画片大全电影 浏览:987
现在怎么看电影的 浏览:756
男人进三轮车送女人回家电影 浏览:980
为什么电影评分看豆瓣 浏览:66
汽车后备箱藏人的电影外国 浏览:564
为什么人潮汹涌电影院没有 浏览:703
小李子要钱的照片出自哪个电影 浏览:348
喜羊羊蛇年大电影好看吗 浏览:605
有一个山海经的外国电影 浏览:364
减少电影暴力英语作文 浏览: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