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黄金时代》有没有触动到你
这是一部非常干净、相当纯粹的探知人性的大片,由于被冠于莫须有的“文艺片”的帽子,票房迄今尚未突破3000万元,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九、十月间最佳大片的位置,由于票房不太理想,国庆过后就可能会“下画”了,因此想观赏真正大片的影迷们千万别错过了,特别是女性朋友们(当然想洞悉人性、探究时代变迁的男士也很值得一看)应当抽空好好去看看,而且应当选择在电影院看,因为其场景开阔,跨越的时空较广,并非家里的电脑屏幕所能承载得了的。
在为大家赏析《黄金时代》这部优秀影片前先打个小小的伏笔,不知是否机缘,笔者少年时在某一书店随意买了一本连环画《生死场》,第一次蒙蒙懵懵接触到了“萧红”这个符号,其后念了高中看了《鲁迅传记》再次看到了“萧红与萧军 ”的符号,当时还以为他们是兄妹俩,上大学后在图书馆对“民国四大才女”的称号产生了好奇,细看榜单才知道萧红位列其中,其余的三位分别是石评梅、张爱玲、庐隐,其中风流才女石评梅的广播剧我在念高中时就细听了,其与早期革命志士高君宇(孙中山的秘书,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媒人,可惜英年早逝)凄美悲壮的恋歌(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永远回荡于陶然亭上空,张爱玲更不消说了,近年来关于她的小说火得很。而最早映入眼帘的符号始终是萧红,但一直进入不了“其世界”。这心结一直盘缠了许多年,今天《黄金时代》终于为我们开启了“萧红世界”,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她们纯真年代的真正的人性和真实的力量。
《黄金时代》为我们揭示了“生死场的时空密码”、探视了“爱、温暖与自由”的能量、剖析“纯粹本真特立独行”的洒脱及睿智、洞悉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动态柔性的适应 ”等等,这并非黄金的时代,内心强大的萧红把它当成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虽然在世人的眼里,萧红的一生是极其凄惨和悲凉的,但或许其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其一生充满了“爱、温暖与自由”,所以本影评通篇并无出现类似的词眼。
奠定萧红文坛地位的小说就是《生死场》,她很小很早就对人的生与死有了通透的感悟,她认为人在世时,可与世间万物接触,感受各种生灵的悲欢离合(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生存与生活),但死必须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去面对的。她的一生就是在这种豁达中花开花落直至归西的,“发动机”就是其逆向性判断与选择,她选择的是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旦其偏离传统轨道上路后,无论遇着什么挫折和磨难,她都坦然自然地接受,而且从不后悔,更没有退缩。萧红很早就解除了父亲为其包办的封建婚姻,踏上了众叛亲离的“不归路”,期间其弟规劝她回归“封建传统世俗”,可是她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朝前迈步。
与其说《生死场》反映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毋宁说是作为悲观色彩浓厚而又以乐观主义者面貌出现的萧红的“生命预言书”,“生与死”本来就是一场考验,生在艰难的环境里而心灵僵死,这生与死根本毫无区别;而倘若有一颗穿越时空、穿透社会的永不僵硬的心灵,即便身处战火纷飞、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年代、糟糕透顶的环境里,依旧怡然自得。萧红认为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一个死不瞑目的东西维系着她,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只等她触动那个决定如何生、如何死的按钮。萧红毫不犹豫开启了这颗按钮,她做好了准备,或者确切地说她根本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纯粹本真地生,随遇而安地死。在其生的时空里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爱人情侣,这当中就有鲁迅、萧军、端木等等,而巧合的是,其死同鲁迅笔下祖父之死如出一辙,同是被庸医所害。卒年31岁,黄金般的芳华,正如:“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真令人扼腕痛惜!
㈡ 适合父母看的电影女权
以下推荐2部电影均涵盖了女权、女权主义的概念,当然也不乏“女极权”的极端案例。至于我们该怎样把握女权的度与其两面性,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了,看电影吧!
1、《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1953)
原名:Sommaren med Monika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国家:瑞典
这部《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无疑开启了“女权主义电影”的序章。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女主角在电影中的全裸出镜,还包括导演对“女权”好坏两面性的客观展现。非但如此,导演并没有把“女权”狭隘地标榜成女人独有的东西,它几乎代表着所有年轻人的意识觉醒以及青春荷尔蒙的冲动。
2、《蚀》(1962)
原名:L'eclisse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国家:意大利「推荐语」当然,这部电影主题探讨的不是“女权”问题,但她却将一个女性放在了一个“轴心”的地位上。在这个位置上,女主角面临着许多男人同样面对的问题——空虚、无所事事、跟闺蜜疯一个通宵、应付婆婆妈妈的男人、跟世俗的男人拍拖消磨时间等等。而这一切行为本身就隐藏着一种女权意识的觉醒,要知道,传统的在家做饭看孩子的女人可没什么品“虚无”的机会。
㈢ 电影《恋之罪》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电影《恋之罪》说明了不能被一般社会伦理所认同的爱,没有出路,找不到“城”(理想中的爱和归宿),正是有了这样的爱恋,才会衍生这样的罪孽,这就是《恋之罪》。
《恋之罪》是由园子温编导,水野美纪、冨坚真、神乐坂惠等主演的恐怖片。
该片以1990年代在东京涉谷区圆山町情人旅馆街发生的杀人事件作为故事的主轴,描述了追逐神秘猎奇杀人事件的女刑事吉田和子、大学精英助教尾泽美津子和卖身的家庭主妇菊池泉三名女性的故事。
影片于2011年12月2日在日本上映。
(3)讲女人两面性的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世纪末的日本,位于东京涩谷区円山町情人旅馆街的某废弃公寓内,一具女性尸体被人发现。女刑警吉田和子(水野美纪饰)受命调查此事。在追查这起神秘的猎奇杀人事件过程中,名叫尾泽美津子(富樫真 饰)和菊池泉(神乐坂惠饰)的两个女人出现在她的面前。
美津子是某大学的副教授,系出名门的她美艳端庄,事业突出,小有成就,可是每到夜晚她便化身成徘徊于情人旅馆街的流莺,过着不为人知的堕落生活;泉是人气小说家菊池由纪夫(津田宽治饰)的妻子,丈夫早出晚归,忙于写作。
泉大多数一人在家整饬家务,为了丈夫的荣耀,她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心中却有着难以名状孤独与落寞。偶然机缘,泉踏入一个充满诱惑的异色世界,全新且充满刺激的体验让她欲罢不能,而美津子则成为了她新生活的引路人。
此外,和子一面是尽职尽责的好刑警,在家也是为人称道的贤妻良母,可是私下仍与情人纠缠不清。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两面性,各有各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子渐渐逼近事件的真相,同时也与美津子、泉一道带着她们身为女性的共业慢慢踏入恐怖绝望的爱之地狱……
㈣ 有哪些描写人性黑暗的小说或电影推荐
描写人性黑暗的小说,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鲁迅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祥子的一生作为主线,揭示了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还有人性的扭曲,在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活路。
㈤ 有人看懂电影《时时刻刻》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剧情: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
提供一个很好的影评: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要过多久才能质疑?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
㈥ 找几部韩国的电影
校园卧底(金善雅)就是讲一个女警官到校园卧底的故事,搞笑,而且剧情也很好。
美女的烦恼(金雅中)讲一个女的整容后当歌星的故事,搞笑的,而且歌曲很好听。
双面女友(郑丽媛)就是一个男的的女朋友有两面性
我介绍的简单了点,不过都很好看。
㈦ 哪个外国电影是展示人的两面性的
《搏击俱乐部》《黑天鹅》
㈧ 寻好看的双面性电影。
禁闭岛
蝴蝶效应1,2
都挺好看的
还有
搏击俱乐部
㈨ 请告诉我几部欧美的女性独立方面的电影
1.《时时刻刻》
2.《永不妥协》
3.《蒙娜丽莎的微笑》
4.《紫色》
5.《法国中尉的女人》
6.《走出非洲》
7.《乱世佳人》
8.《克莱默夫妇》
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不过这几部关于女性方面的电影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片。
㈩ 电影<<绿茶>>里面我看不懂啊,里面的那两个女人是不是一个人结局是什么
是一个人,讲的她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