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电影现状
中国电影随让近几年的票房虽然节节攀升可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就2008而言《天水围的日与夜》被《看电影》《电影世界》等几家媒体杂志评为2008最好的电影,和前两年的好片相比着实差出一个档次,可以看出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是要大片要票房而非质量的恶性路线,这是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引发的大片热,到现在依然再继续,以《赤壁》为据,而并没有看到颓势,可能有人会说拍大片有什么不好啊,人们不用一直去看欧美的大片而是可以更多的去选择中国的大片。但事实上,大片的拍摄是没有错的,可就中国电影而言更需要的是中等成本的影片,这样可以拉动整体的中国电影制作的范围,让人们知道电影并不只是那么一小众的是是大导演的事。
中国电影现状是需要更多的体制和人才,宁浩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新星导”计划,他才有机会拍摄《疯狂的石头》,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他只是一个人,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导演,拍出他们的诚意和好想法,可中国这样的平台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可以思索那成为一名导演需要怎样的条件那,人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良好的人脉,这个没错。可在那里才能构建人脉那,当然是北京电影学院。所以往往一名出色的导演都会诞生于一所出名的学校。马丁西科塞斯在纽约大学电影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乔治·卢卡斯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系但凡大师级人物都是如此,而中国宁浩,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就都是出在北电,这也就是问题的所在,在美国有那么几所的大学电影专业都是数一数二相互竞争营造出电影氛围,而在中国,就只有北电,有电影梦想的就只能去北京,造成格局过于单一局面,推陈出新缓慢的现状。
这样使得一些有才使得电影行业中许多职位都处在一种没有渠道施展的境地,就编剧而言,编剧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人认为这又是中国电影最薄弱的环节。把《黑暗中的舞者》同中国的《漂亮妈妈》进行比较,两片有着相似的情节和主题,可在世界电影史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所以在这里暂不谈导演功力的深厚,在剧本上两部影片已经发生了质的差别,所以提升编剧素质和水平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下于攀登珠峰,美国还有编剧协会可以罢工,可中国但不说没有什么编剧协会,就算所有编剧都罢工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往往人们不愿意花高价请编剧去编一个精致的故事,而是喜欢拿同样的前去编出3个粗制烈遭的故事。中国恰恰不缺少的就是底薪劳动力,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每年毕业那么多编剧专业的学生,而且像导演系、电影学专业找不着工作的也有不少在写剧本,包括北影、中戏的进修班学生,还有很多社会文学青年也在一起抢饭碗。国外有工会,大编剧带着小编剧,慢慢新人就成熟了,我们现在的剧本创作中心都干什么了?就是徒有虚名,完全不管学生们的死活!
录音、摄影、后期。。。。。也都面临着和编剧一样的问题,算是老问题根深蒂固,难以解决。索性人们也就不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另外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有些迫不得已,改行干些其它,有些执着的也只能抓住文艺小成本片子这棵救命稻草。希望那天国际那个大奖提名,一鸣惊人,可这又是何等的困难,中国有金鸡奖,有华表奖,可又只有在国内上映的片子才有竞赛资格,使得一些过不了光电审核的片子犯难了。这时我们发现在外国获奖难,在中国获奖更难啊,中国的独立电影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啊。从此观察,中国似乎有一些美国电影运营的影子,因为众所周知 独立电影最为发达、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区恰恰是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 ,而在商业上中国的模式已经日趋成熟,恰恰是在独立方面仍然缺乏一些人力和财力去做。独立电影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艺术精品,也有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去投钱,这也是造成一些优质电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所以这样看来,中国电影依然不容乐观。
2. 很多中国电影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每一个电影都有自己的想要表达的意思在里面。你要去观察主角的发展轨迹和、及其周围环境变化。自己去思考。尤其不要因为别人的评论就觉得那就是总结,关键就在你自己的思考结果。每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的。你要有自己的意见。
3. 在中国电影产业 4 大非常态现象下,如何破局
电影产业的几大非常态现象
中国电影连续14年平均涨幅超过30%,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大量资本的进入导致电影发展的速度超出预期,BAT和电影业八大公司以基本形成寡头市场,银幕数首次超过北美。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电影市场。从2016年开始,票房进入了瓶颈期,从30%的增速进入到次增长时期。中国电影在高速发展之后呈现出几大非常态现场。
对此,参与起草《电影促进法》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电影产品的供给侧已经基本饱和,中国市场容纳量在数量上已经不可能再增加了。
他指出,目前中国电影非常态现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电影企业逐渐边缘化,民营企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体。
二是行业外资本非理性涌入,导致电影被过度商业化。资本的逐利性质,使得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度追求“效率”,产品变得非常粗糙,精品不多,杰作没有。
三是整个电影行业都急功近利,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是后影院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占影院收入的80%以上。
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那么中国电影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尹鸿认为票房增速下滑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一是票补杠杆的消失;二是近两年是电影作品“小年”,缺乏优质影片;三是观众的规模和观影需求归回常态;四是宏观消费环境的影响;五是网络大电影、网络直播等替代内容的产生。尹鸿判断,票房非常态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中国电影会进入一个平稳的增长期。
他认为,未来中国电影会朝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制作工艺和创作品质是硬道理;二是影院性、必看性成为核心。生产电影必须要生产在影院里看的电影,这才是关键。三是多样化、分层化、分众化是重要策略。分众选择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生产分众影院必看性的电影未来会成为大趋势。四是从黑马、爆款时代进入常态市场。将来5亿上下的电影类型会明显增加,超过15亿的电影会难见到。
电影院会不会消失
在本次论坛上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的关于电影院会不会消失的问题,引起嘉宾热议。他在“电影内容分发渠道的博弈现状及趋势”的演讲中表示,北美市场90天的窗口期正在面临考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缩短窗口期。国内外院线面临着与流媒体之间的竞争,美国高端付费点播平台PVOD平台,30美元的价格便可以让观众看到影院同步上线的电影。
而在国内,由于点播影院管理方法的出台,点播院线从地下转到了台面上,点播影院作为影院市场的补充,其社交属性会对影院造成威胁。陈昌业认为,影院的发行窗口期正在面临其后端发行窗口不断提前的趋势。鉴于美国电信行业强势进入网络电影领域以及爱奇艺等国内网络视屏网站的快速发展,一旦影院窗口期和流媒体同步或“准同步”,那么电影院将会面临命致命打击。他认为没有传统是永存的。
影院并购现状与趋势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影院的并购案例一直在小规模的发生。以下近年来发生的比较知名的并购案例。北京泰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建宏认为,从以上案例来看,目前影院并购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从大地收购世茂的例子来看,达到了4倍溢价。目前单体影院的主要估值为票房的2倍或净利润的10倍。虽然近2年内,票房增速放缓,但各大院线以及影投公司并未停止扩张的速度,万达、大地、中影等纷纷参与影院并购交易。
同时,他判断,未来三年是各大影投公司并购整合的高峰期,但是目前,我国影院还会持续泡沫,小影投难逃并购重组但大规模的并购不会出现。同时他指出,巨资收购的背后是收购对象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
4.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
四个春天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陆庆屹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豁达、坚韧与感染力。
推荐亮点
质朴的诗意,真挚的记录。天井里落雨落雪,人世间有阴有晴。
导演女儿与同志母亲的生命故事。看起来很朴素,但其实影片张力十足,梳理家庭情感之余,同时也是兼具社会观察的电影。在近20年的素材里,导演与同志母亲从疏离到信任,她们也分别与自己的不堪过往和解。破碎的母女关系,鼓起勇气寻求再沟通与对话的可能,面对才有治愈的开始。那些曾经的过往,不会是肮脏的,那些人生的磨难,不会是不堪的,那些,是可以晾晒在阳光下的。
虽然看得出母女的将来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但那句「我不怪你」「这次我想带我妈妈从以前的房间走出来」对两人来讲都是最大的救赎。两个世代的对话,从不温柔的现实里,捞出来一丝理想主义的温情。
坚强勇气及善良真的可以传递...
5. 电影中谁最善于观察,分析了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只有对数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学生才能乐学、善学。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要求学生找出规律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是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总之,是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是学生终身受益。
6. 赏析国内外经典电影需要观察什么
神情与动作
神情放沉稳
动作要伸缩自如
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希望对你有帮助
7. 到底是什么在左右中国电影的排片
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影城的黄金时段,而每个影城的黄金时段都有差异,只有在现场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一般来说是在晚上18:30--20:30之间,排片只要把这个时段的影片排好就行了,其他时间的你会发现,淡季的时候都是取消的,再动脑筋都没有用的。黄金时段热门影片排到最大的影厅,ok,其他的就是微调一下,考虑当地市场的”口味“特点,动画片,还是恐怖片等,进行一些微调。
8. 暑期档动画电影观察:国产动画如何走出瓶颈期
冷静对待“国漫崛起” 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动画基本呈现为一片独大的局面——7月上映的《神偷奶爸3》在没有其他好莱坞动画竞争的背景下,票房轻松过10亿元,相比之下《大护法》的0.8亿元就显得不够“成功”;6月上映的《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延续了这一超级IP的佳绩,收获1.4亿元:除此之外的其他动画片则几乎陷入了“无声”的状态。《玩偶奇兵》《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豆福传》和《阿唐奇遇》均没有超过5000万元,《牧野传奇》和《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更显惨淡。8月档的最大看点是正在上映的《赛尔号大电影6》和《十万个冷笑话2》。截至8月24日,《赛尔号大电影6》的票房为约8634万元,《十万个冷笑话2》票房为约9657万元,均没有改变暑期动画档整个大盘的可能。 “最差”所参照的显然是“三大”系列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尤其是作为国产动画崛起代表作的强势“黑马”《大圣归来》,让人们不自觉地就将它划定为国产动画的生产标准和产出要求,似乎一定要像“大圣”那样成功才算成功。客观地说,《大圣归来》的“自来水”票房奇迹几乎不可复制,否则同样饱含情怀的《大鱼海棠》和口碑甚佳的《大护法》就不应该在票房上相距如此之大。因此,面对国产动画的瓶颈,我们更应该做的正是走出“黑马”迷思,冷静对待“国漫崛起”。 在“三大”系列傲人的票房战绩背后,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数据,比如近5年大约2/3的国产动画片都没能取得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又如《魁拔》系列前3部总投资过亿元,但票房却不足6000万元。也就是说,与其以《大圣归来》为标杆,将2017暑期档看作是严重退步,不如将其视作一个提醒:我们的国产动画崛起之路还很艰苦,“大圣”更适合看做一个阶段性成果。 再来看一组更有说服力的数据:2016年暑期档的25部动画总共斩获24亿元票房,其中6部——《愤怒的小鸟》(票房5.1亿元)《海底总动员2》(票房2.5亿元)《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票房1.1亿元)《大鱼海棠》(票房5.6亿元)《爱宠大机密》(票房3.8亿元)《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票房4.4亿元)——就贡献了22.5亿元,也就是说剩下的19部平均票房不足800万,而这才是国产动画的真实处境。从这个角度来看,2017暑期档动画并非真的是质量锐减导致“最差”,而是在没有大量引进国外动画和缺少国产“黑马”背景下的总量下跌。 精心打磨内容 探索国产动画类型化 当然,即便我们不对2017暑期档动画过分苛责,也不能就此回避国产动画电影在一波高潮之后遭遇的瓶颈问题。“三大”系列的票房走低再一次向我们验证了口碑不是保证,影片自身才是,更准确地说,合理的类型化才是。以日和风格的《十万个冷笑话》和美漫风格的《大圣归来》为例,合理的类型化是基础,在框架之下完善叙事、打磨细节是根本保证。在这个基础上,前者调用了近年来流行的糗文化/吐槽文化,在TV版剧集中培养了大批粉丝,后者则激活了《西游记》这个传统经典。换句话说,这两部电影的成功绝不是国漫精神的显灵,而是创作者的成功。 在类型化的基础上还要对故事进行耐心的打磨,制作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剧本仍然是关键。针对儿童的低幼动画通常需要观众的前期培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赛尔号》《大耳朵图图》等,在电视剧版的播放中就累积了一批小观众。而全年龄段的非低幼动画则对剧本有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众多好莱坞动画的培养下,观众对故事的要求已经逐渐提高,仅凭支持国产漫画的口号并不能走太远,更重要的还是如何用类型来激活自己的文化。以“中国的皮克斯”为目标的追光动画,连续两部作品《小门神》和《阿唐奇遇》都遭遇了票房失利。应该说,注重技术的追光动画的确提升了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平,但剧本的平庸显然才是其失利的关键原因。《小门神》将故事分为天上和人间两条线,试图在二者交汇之下激活即将失落的传统文化,然而事实却是,门神这条线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人间的故事又过于说教。比起《小门神》来,《阿唐奇遇》的好莱坞化更明显,看起来像是一部中国版的《玩具总动员》。然而问题也还是出在剧本,成人观众认为叙事过于简单,华丽的技术流于中国元素的堆砌,低幼观众则又觉得不够有趣,于是再次回到前面提到的类型化问题。定位不准和剧本粗糙是追光动画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对待国产动画,我们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也应当有更多的耐心。我们一方面要明白,在日式漫画和美式漫画的夹缝中,要想走出自己的风格仍旧是艰难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产动画市场的拓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尽管今年暑期档动画显得战斗力不足,但整个国产动漫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各大众筹平台源源不断的原创动画项目,还是Bilibili网站的大力推介,整个产出环境已经开始好转,一批又一批的潜在观众正在培养中。只要我们能讲出更多有趣的故事,相信未来一定能激活更多的观众。
9.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段时期文艺史家一般称为“17年时期”。根据记载这个时期新中国一共拍了507部电影,从题材看,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国以前社会生活的影片;一类是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反映旧时代、旧社会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片:《林则徐》和《甲午风云》等;反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争片:《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东进序曲》、《回民支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日》、《红旗谱》、《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刘胡兰》、《小兵张嘎》和《鸡毛信》等;反映旧中国旧社会人民生活的、根据名著改编的“改编片”:《祝福》、《林家铺子》、《家》、《早春二月》、《我这一辈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戏曲片”: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野猪林》和《杨门女将》和昆曲《十五贯》等。◆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片:《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反映建国初期我公安干警同潜伏的美蒋特务斗争的“反特片”:《秘密图纸》、《羊城暗哨》、《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铁道卫士》等;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农村片”:《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老兵新传》和《刘巧儿》等;反映少数民族边疆风情的“风情片”:《阿诗玛》、《刘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风尚的歌颂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满意不满意》等。◆“17年电影”的不足和贡献 以上这些电影让我们觉得这17年电影离我们既遥远又不遥远,说遥远,这些电影离我们毕竟有40多年了,说不遥远,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岁数的人都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这些电影当中有一些优美的插曲至今我们还能唱出来,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甘岭》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英雄儿女》中的《风云滚滚唱英雄》、《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让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岁月,倍感亲切,甚至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在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然而作为中国百年电影史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在总体上评价这个时期的电影时要一分为二,“17年电影”有长处也有不足。 先来看它总体上的三个缺陷:首先,17年时期的电影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创作的。第一,这17年时期的中国基本上和西方国家断绝了关系,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缺少与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也断绝了关系,或者说基本摒弃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所创造的灿烂的古典文化,像唐诗元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当时都被打成封建主义的东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电影文艺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则徐》那样的电影可以说是漏网之鱼,因为里面含有反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内容,与当时的主流话语一致,所以才能侥幸出来。而且,即使当时“漏出”了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也都受到了冲击。第三,这17年与中国现代传统也断绝了关系。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两大传统,一是由毛泽东主席所领导的农民革命文化传统,还有一个传统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所建构的“五四”文化传统。而整个17年电影反映的都是工人、农民的斗争,反映的是农民革命文化传统,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实际上是看不到的,仅有的两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一出来就受到了批判,后者还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驰的。所以,17年时期的电影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创作的。 其次,以一种绝对的集体主义排斥个人的自我。我们说,集体主义是好的,但将它强调到极端的地步,不允许你有任何个人的私心杂念,也不允许你有个人的正常合理要求,这就可怕了。表现在文艺作品上,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许描写爱情,不许谈情说爱。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爱情,爱情要和革命、集体主义挂上钩才能露面。那时的诗歌是这么写的,“要我嫁给你吗?你的胸前还缺少一枚奖章”,你是劳模,是英雄我才嫁给你!还有一首,“小伙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弹唱,我的心已飞向远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钢枪,保卫着祖国的边防”,也就是革命加爱情。17年中有一部写爱情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绘的就是一个革命战士爱上了一位农村姑娘,但是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整个电影表达的就是“先国后家”,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候,“我”是不能谈恋爱的。还有一部电影《刘巧儿》,里面有个唱段:巧儿今天去赶集,碰上了一个他,他又能写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赵振华……关键是最后一句话——他还是个劳模啊!17年时间社会将集体主义摆在最高位,用绝对的集体主义排斥了个人的自我,所以这个时期许多歌颂型的电影都有先人后己、先国后家的要求,像《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这个时期的电影都拍得比较乐观,整个影片的基调是明亮的,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新中国成立了,旧社会过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这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影片里所传达的乐观主义隐含着一种历史观,好像使我们在看完这些电影后有一个错觉——新中国成立了,从此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战争的炮火已经把旧世界彻底埋葬了,从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就是一条平坦的、充满鲜花美酒的康庄大道,这就否认了历史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布满坎坷和曲折。所以乐观主义是好的,但这种乐观主义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观是值得我们警戒的。 再看“17年电影”的贡献:以上所说的缺陷只是我们站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境况,以比较高的要求来看待过去的东西。其实,“17年电影”的成就是巨大的!当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将世界其他地方的电影冲击得稀里哗啦,但我们中国的电影却能一花独秀!在一种近似保护的环境下,中国的电影人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另外,它贡献了一大批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或为了保卫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们可以说出一连串的“17年时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则徐、邓世昌、洪常青、江姐、杨子荣、董存瑞、刘胡兰、小兵张嘎、王成等等。这些人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也就是说,新中国的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相当一批先烈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性命换来的!今天的江山含着先烈的牺牲,所以无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未来是多么辉煌,共和国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17年电影全面、深刻地展现了这些先烈和前辈,将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中国电影要和西方电影抗衡,首先要依托传统的资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国都已经拍了《花木兰》,已经拿着我们的传统资源赚钱了。其次就是要依托我国近现代历史所提供的若干资源,譬如中国现代史上那些先烈们传奇性的经历,他们的那种舍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属于中国电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资源,是我们同西方电影竞争的重要的文化资本。图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