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台湾电影发展史

台湾电影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2-04-08 06:26:53

㈠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㈡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虽然台湾电影业经过了许多 曲折与坎坷, 但从现存发展来看,台湾从二 三 家无 限电视台至今发展到近百家电 视频道 。 可看出电视 已成为丰控 台湾 民众咨询来源 与休闲方式 的重要来源,因此其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非常 之大。

爱情文艺电影女星林 青霞也说过: “ 我想那段时间的文艺片比较属于幻想式的,跟现 在不 一样 。因 为那 时候 大 家牛 活水 准 不好 ,不 像现 存 经济 起 飞 , 大家都向往 ,想看 的都是那些富贵人家的牛活,电影即反应 社 会,又反应现实。

㈢ 台湾电影的介绍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普通话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㈣ 急~~概述1949年以后的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电影的历史发展轨迹

《省港旗兵》《香港地下司令》《一九四九之劫后英雄传》

㈤ 一部十几年前的台湾电影

新十二生肖

㈥ 日殖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是怎样的

日据早期的台湾电影,从摄制、发行、放映到观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权。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投映十多部粉饰殖民统治的新闻记录片。台湾华文电影开端于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李延旭等人成立台湾最早的电影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拍摄台湾人的首部故事片《谁之过》,仍有殖民力量的参与与渗透。1929年,“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侠义爱情片《血痕》,十分成功。从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加强电影控制。一方面摄制、引进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陆影片,并限制台湾本土电影的活动。伴随“皇民化运动”的兴起,台湾电影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但台湾电影人并未放弃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湾人自己投资设立的第一电影制作所,拍摄的首部作品是爱情悲剧《望春风》,情节的本土气息浓郁,可以说是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悲惨生活的写照,较为成功。同时,台湾电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极力引入大陆影片,以民族文化与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们从上海、厦门、南洋等处购买电影版权或旧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抗战结束,台湾各地近二十个映画社放映大陆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工作者摄制的影片,如《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渔光曲》、《爱情与黄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实施“电影界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控制,台湾人无法制作自己的电影。

㈦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㈧ 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历史回顾

电影江湖五十载,金马浮沉浪淘沙(1)
琼瑶、胡金铨、归亚蕾、徐枫
张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爷爷》。
金马奖过去半个世纪,从局限于台湾地区的奖项扩散至整个华语地区,已成为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之一,也是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和大陆电影金鸡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不同,金马奖更具开放性。40届之前,参赛影片只要是“以华语为主要发音的影片”即可(这之后删去“主要”两字,只要片中有华语都可参加),且没规定是否曾公映。这种开放性,让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出产华语片、电影人都有机会获得肯定。
上世纪90年代,金马奖变成完全由民间举办后,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显露出来。大制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艺片、不知名演员也能获奖。很多如今知名的电影人第一个奖项肯定就来自金马。
翻看过去50年的金马奖,就像是阅读一本浓缩的华语电影史。我们既能看到时代精神和评奖标准的变迁,更能领略到每个时代电影人的卓越风采。 取自金门马祖
1962年台湾官方为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由“新闻局”举办金马奖。在金马奖的前二十年,由于评奖为官方主办,获奖人和电影多集中在台湾电影和香港国语电影。“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外岛地名的字首,刚好也符合全球主要电影节名称以“金”字为头的潮流。前十届,由于官方色彩浓厚,获奖影片多由中央电影公司、台湾省电影制片厂等出产。不少影片也颇具意识形态色彩,也经常有官员参与颁奖。
电懋VS邵氏
上世纪60年代,刚好是邵氏兄弟和电影懋业(简称电懋)在香港乃至东南亚展开激烈竞争的年代。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星星太阳月亮》就来自于电懋,当时电懋的实力可以说略胜于邵氏,举例说,1964年金马奖曾停办一年,一方面因是与第11届亚洲电影节(今亚太电影节)撞车,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电懋公司总裁陆运涛一行三十余人在台中飞机失事罹难,当时这个事件震动华语电影圈。
1963年第二届金马奖,由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拿到6项大奖,是前十年囊括奖项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说,在陆运涛罹难后,邵氏影业才开始了在华语影坛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
李翰祥
作为华语影史的传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类型横跨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类型。第二届金马奖便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导演在内6项奖,第四届《西施》再包揽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第九届凭《缇萦》获最佳编剧。李翰祥虽不是金马奖获奖最多的电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纪录、引发的争议、对两岸三地电影工业的影响则无可置疑。
李行
从第三届开始,李行导演共有《养鸭人家》(上图)《哑女情深》《婉君表妹》《还我河山》4部影片获得金马奖,其中《养鸭人家》获1965年第三届金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开启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风潮。从此李行成为台湾导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为两岸电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马50年历史上获最佳导演奖最多的电影人(和杜琪峰并列为三次),而他导演的7部影片曾获最佳影片,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崭露头角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多部琼瑶小说改编电影获金马奖,除《哑女情深》《婉君表妹》外,还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获得表演奖项。进入70年代后更多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就华语影视圈长达近五十年的琼瑶传奇。
与张彻一起开创华语新派武侠片的胡金铨,也在这个阶段崭露头角,从演员起步的他凭借自编自导的《大地儿女》《龙门客栈》分获第四届、第六届金马奖最佳编剧。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后,1979年凭《山中传奇》获1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直到今天归亚蕾还活跃在华语电视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岁的她主演首部电影《烟雨濛濛》,1966年获第四届金马奖影后。后主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1970年的《家在台北》,于第八届金马奖再获影后。 二秦二林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以琼瑶小说为代表的爱情文艺片成为主流,这些电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为超级红星,曾出现过一道人称“二秦二林时代”的亮丽风景:秦汉、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这四位俊男靓女在银幕上演绎出一桩桩动人的爱情故事;银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戏。
秦祥林最早走红,主演了《一帘幽梦》《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届金马凭《长情万缕》获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届金马凭《人在天涯》再获影帝。不过与秦祥林相比,秦汉的金马履历就没那么辉煌了,秦汉唯一一次拿金马奖却不是琼瑶电影,而是1978年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饰演残障人士郑丰喜。不过与这些演艺生涯比起来,观众似乎更热衷当年两人“争夺”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较于林青霞,林凤娇在最走红的年代(1982年)嫁给了成龙大哥,从此相夫教子。
徐枫
从一代侠女到国际知名制片人,徐枫在华语电影史上算是不多见的传奇女子。17岁出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成名,1976年凭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第十三届金马奖影后,1980年在第十七届金马奖上凭《源》再获影后。嫁给香港富商汤君年后,徐枫转而成为制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滚滚红尘》,唯一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的华语片《霸王别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台湾电影界“劳模”,出演200多部电影,类型横跨爱情、动作、历史等。1979年柯俊雄凭《黄埔军魂》获第十六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导自演《一代枭雄:曹操》在三十六届金马奖再获影帝。闯荡香港影坛期间,他参演的《江湖最后一个大佬》等在很多录像厅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不过坊间更爱聊他的“江湖”传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斗殴古龙之死”。
张艾嘉
作为华语电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电影人,张艾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影,入围过导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剧本、改编剧本等多种奖项,甚至还担任过金马奖主持人,七次入围最佳女主角也抱回两座金马影后。1981年第十八届金马奖凭《我的爷爷》获金马影后,1986年第二十三届因《最爱》再获影后。
-崭露头角
徐克金马奖从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屡屡被时间证明。1981年刚满30岁的徐克在第十八届金马奖凭《鬼马智多星》获最佳导演,至今他仍是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导演奖获得者。这之前他的《谍变》《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开创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终未获奖项肯定。金马的鼓励让徐克更加锐意创新。 新浪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金马奖的开放性也为这时期香港电影给足肯定,包括周润发、梅艳芳、周星驰、张曼玉、成龙、王家卫等明星、名导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兴起,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导演脱颖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届金马奖上,最具标志性的便是侯孝贤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获得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的同时,获得第四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也开启了华语导演的欧洲电影节拿奖的风潮。《悲情城市》题材上直面台湾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间接推动了台湾电检制度的松动。该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贤个人风格,也开启了台湾新电影辉煌之路。
杨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上,战胜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获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叫《恐怖分子》的电影。该片由杨德昌执导,时年39岁的他才执导过三部电影。《恐怖分子》是他第一部多主人公电影,他用现代变革的眼光来看待台湾都市的文化变迁与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极具批判意识。1991年,杨德昌带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上图)更成为他职业生涯代表作,当年在第二十八届金马奖再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这部长达4个小时的史诗作品,也让杨德昌为西方评论家所知。可惜的是,他于2000年凭借《一一》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迎来事业高峰却罹患直肠癌,艺术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离世。
侯孝贤
如果要评选近三十年最能代表台湾本土导演,侯孝贤排第二,没人敢说排第一。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国创作,杨德昌则以拍片慢著称。侯孝贤1973年以场记身份踏入电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1995年第三十二届《好男好女》再获最佳导演肯定。金马奖肯定的只是侯孝贤作品的一部分。
无论是《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还是自传性的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都引领过风潮。而台湾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确立了他的大师地位。如今的侯孝贤已成为台湾电影领导者,担任金马执委会主席几年来,已将该奖项做成华语电影界影响力最大的盛会。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是电影导演人才辈出的一年。当时和王家卫、杨德昌同时提名最佳导演的还有李安和关锦鹏。1991年李安是以处女作《推手》(上图)参赛,该片让郎雄获得金马影帝,王莱获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后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视,但就是这部片开启了李安的电影梦。1993年第三十届金马奖上,他以《喜宴》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于金马的李安,如今享誉全球影坛,擅长于中西文化融合的他,两度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肯定,也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人。金马50周年之际,这位台湾电影影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担任评审团主席,金马奖重新向更开阔的视野出发的意味异常浓烈。
-港星“翻身”
周润发
1985年二十二届周润发凭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马影帝,这是他结束和电视台的合约,专心电影领域后获得的第一个肯定。对于片中主演周润发而言,《等待黎明》虽然不是他演艺生涯的分水岭,但也重要。在这部写尽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颈。自此,星路逐渐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届金马奖上,周润发凭《秋天的童话》再获影帝肯定。
成龙
谁是金马史上首个蝉联影帝的人?梁朝伟、周润发,不,是成龙。1992年作为台湾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届金马奖凭《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称帝,第二年再凭《重案组》称帝。尽管成龙当时红遍亚洲,但动作片一直是商业片的代表,经常和电影奖无缘,金马将成龙纳入视野,也是这个老牌电影奖从固守艺术和思想性,向拥有越来越多受众的商业电影妥协的一种转变。
王家卫
1991年第二十八届金马奖上,赢了杨德昌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人叫王家卫,当时他的参赛作品叫《阿飞正传》。许多年回头来看,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公平的。王家卫是现在香港乃至华语影坛最负国际盛名的导演,独树一帜的叙事和影像美学,建立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影响到不少国外导演。王家卫曾五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虽只有《阿飞正传》获奖,但《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部部都能获得国际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届金马,王家卫再携《一代宗师》而来,被誉为获奖大热门。
张曼玉
1989年,《三个女人的故事》战胜《悲情城市》获最佳影片,这部影片导演在之后也大放异彩,他的名字叫关锦鹏,但更重要的是25岁的张曼玉那年凭此片获得金马女主角,从此开启了这位香港女星获奖之路。在这之后,张曼玉分别在第二十八届《阮玲玉》第三十四届《甜蜜蜜》、第三十七届《花样年华》获得女主角肯定,同时也在香港拿到金像奖女主桂冠。至今,张曼玉还是金马历史上唯一四夺女主角的女演员,男主角都没有出现四冠王。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她还凭借《滚滚红尘》获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周星驰
1988年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颁给了周星驰,这个香港电影圈的新人在参演这部影片之前,只是个多年跑龙套的电视剧临时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这个奖项似乎象征着“多年媳妇熬成婆”。从此他的电影片约开始变多,1990年的《赌圣》小兵立大功在港台创下票房佳绩,这之后三年他连演三十多部喜剧片,奠定了独树一帜的“无厘头”风格。在第一次获金马17年后,2005年周星驰凭《功夫》在第四十二届金马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频繁,这十年大陆电影开始进军金马奖,姜文、陈冲等导演扬威金马奖,而刘烨、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艺生涯的开端也来自于金马奖的肯定。而这十年台湾本土电影开始陷入低谷,除《美丽时光》《爱情万岁》《卧虎藏龙》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陆电影获得。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伟后程发力,开始三夺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的历程。而《卧虎藏龙》更是在全球掀起华语武侠片风潮。 梁朝伟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伟,终于凭借《重庆森林》摘得金马男主角,这是他第一次获得主角类的奖项。这个奖似乎打通了梁朝伟的任督二脉,他开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五拿男主角、金马奖三度夺魁的历程,均创造两个奖项的最高纪录。而2000年凭《花样年华》拿到戛纳电影节男主角,更是让他得到国际声誉。金马50他再度凭《一代宗师》入围男主角,对手是梁家辉、李康生和王羽等,这次他会将金马纪录再度提高吗?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一年他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爱情万岁》连拿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31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蔡明亮是继侯孝贤、杨德昌和李安之后,又一位在欧洲电影节享有盛誉的台湾导演。他之后的作品《河流》《不散》《你那边几点》《天边一朵云》等都有不错的声誉,但因对评委会看法有异议,曾携《洞》和《黑眼圈》两度退出金马奖评选。2013年他的威尼斯参赛作品《郊游》再度参与金马,不知结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枪火》首次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对手有《卧虎藏龙》的李安、《花样年华》的王家卫,最终他突围而出,此时他已出道二十年。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颓势尽显,但杜琪峰却越拍越顺手,2004年凭借《大事件》、2012年凭借《夺命金》又两次获得最佳导演,和李行导演并列金马奖最佳导演纪录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过杜琪峰的电影,刘德华、刘青云也是在事业奋斗多年后终于获得金马男主角的肯定。
桂纶镁
在第49届金马奖中,以《女朋友。男朋友》获最佳女主角,也是继舒淇得奖7年后,该奖项再次回到台湾演员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届金马奖上,由演员转导演的戴立忍凭借《不能没有你》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影片涉及台湾最底层贫民生活,对社会关怀的态度得到评委会肯定。而业界也认识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备表演、编剧、导演多重才华。
钮承泽
和魏德圣一样,钮承泽也是台湾导演“触底反弹”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导演的《艋舺》让台湾本土片重新进入春节档,并取得票房佳绩。他本人虽未获金马奖肯定,但却推出阮经天、赵又廷等新一代台湾男演员。与大陆合拍的《爱》也在两岸都赢得市场认可。 触底反弹
进入2004年之后,华语电影圈生态再次发生较大的改变。由于大陆电影市场的兴起和香港电影市场的衰落,内地、香港合拍片数量增多,也让这些影片慢慢占据金马奖舞台,两岸三地电影人的融合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从2008年开始,台湾本土电影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影片开启“触底反弹”的态势。
阮经天
在第47届金马奖中,以《艋舺》获最佳男主角,也是继柯俊雄得奖11年后,该奖项再次回到台湾演员手中。
陈可辛
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产量下降比较快,陈可辛是少量能保证出品数量和质量的导演。1996年的《甜蜜蜜》让他在香港金像奖拿到最佳导演肯定,但金马奖的肯定则要迟到10年。2006年43届金马奖上,凭《如果·爱》获得最佳导演认可。颁奖当晚当时他正在北京筹备《投名状》,剧本刚被投资方否定,正处于极度绝望中的他接到颁奖人吴君如打来的电话,可谓“雪中送炭”。巧合的是,两年后的45届金马奖上,《投名状》为陈可辛赢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总结娱乐圈“咸鱼翻身”的例子时,郭富城总是会第一个入选。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颓废演出,为其赢得第42届金马奖影帝,让他迎来演艺生涯第二个春天。从那之后,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开窍,连续出演多部颇有挑战性的角色,更于2006年借《父子》蝉联金马影帝,成为成龙之后第二人。
钟孟宏
台湾新生代导演中,钟孟宏是最受欧洲电影节肯定的。49岁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车》获2008年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四张画》获2010年最佳导演奖、《失魂》入围金马50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并代表台湾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争。钟孟宏的作品比较擅长对准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钮承泽、魏德圣主攻类型片不同,钟孟宏似乎更像是杨德昌、蔡明亮这类的导演。
刘德华
被誉为华语电影圈劳模的刘德华,2004年在第41届金马奖终于获得最佳男主角,这是他2000年《暗战》和2004年《大只佬》两获香港金像奖男主角后,演技得到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马男主角对刘德华意义很特殊,因为前一年他和梁朝伟因《无间道》同时入围,不仅输给后者而且还被主持人蔡康永调侃;2012年刘德华因《桃姐》再获得影帝时,已学会自我调侃:“我就自己付钱拿影帝。”(《桃姐》有刘德华的投资)

㈨ 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的发展

2000年以后的台湾电影年产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续2000年以前的衰颓(例如信息发达,娱乐多元,电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则是产销关系崩解,早期投资电影辅导金的片商,即使无法赚钱,尚能赢得声誉,如今几乎完全丧失市场机能,片商已经毫无投资报酬率可言,于是形成不断压缩投资,制作沦于粗糙,卖座更形惨淡的恶质循环,最后只有靠极少数打代跑的独立制片奋力而为,造就了目前的年产量。卖座纪录更是惨烈,居然会有卖座破百万,登上年度冠军因而“含泪庆祝”的荒谬场面。年产量太少的情况下,必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常态分配原则,量少则不易质优。二是样貌窄化,无法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素材/形式/风格。

阅读全文

与台湾电影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伦理电影试一试 浏览:136
一部经典的修真电影 浏览:740
梅艳芳抽烟电影高清图片 浏览:365
中国能看见下体的电影 浏览:291
最好看的成人版电影 浏览:545
一个女逃犯当老师的电影 浏览:464
电影狼牙关故事梗概 浏览:418
角斗士中马克西姆电影台词 浏览:238
电影加中英文字幕 浏览:617
坦克电影经典混剪 浏览:336
香港韩国四级古装无删减电影 浏览:296
香港电影赌怪 浏览:225
电影对白如何做成铃声 浏览:9
比较刺激的电影科幻 浏览:512
泰国恐怖电影排行解说 浏览:842
韩国伦理电影观看 浏览:20
海盗电影国语完整版俄罗斯 浏览:304
周星驰电影全集漫画威龙粤语高清 浏览:6
名字待宵电影人物 浏览:810
vcd力王1991年经典电影 浏览: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