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为一名观众,我为什么说《二十二》不好看
首先,我们不能切实的感受到受难者所遭遇的苦苦难,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这个电影太过平静,很多人无法深入的去体味它,耐心的看完它,这很正常。因为它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
所以,你的看法,也是很多观众的看法。再正常不过了。
『贰』 日本人眼中的《二十二》是什么样的
此前在中国热映的纪录片《二十二》,受到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各年龄段人们的普遍关注。这部电影记录了日本侵华期间被日军强制做性奴隶的受害者(即
“从军慰安妇”)现在的生活状态。电影镜头的记录对象是遭受日军性暴力的老妇人,呈现在大荧幕上的她们已是耄耋之年,看起来更像是饱经人生沧桑的老奶奶。
作为纪录片,这部电影的解说词很少,更多是通过影像展示她们现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观者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战争事实与真相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缺席
老奶奶们不善言
辞,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坚强活下去的姿态,向观众们提出一个超越国界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如何面对这些处于人们关心之外的老年慰安妇们“现在”的“日
常”生活,其中蕴含着因历史问题存在分歧而陷入混沌的东亚地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可能性。但是,与给人启发的《二十二》相比,日本同类文艺作品则令人感到非
常不安。
在日本,战争的教训不与“现在”相关联,仅被看做是“过去”的问题,这种倾向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军性
暴力受害者问题在日本社会成为引发人们争论的话题,但却几乎没有把受害女性现状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仅有的几部也是在韩国拍摄、上映的电
影,或是在深夜播放的电视纪录片。
在日本,与战争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不少。这些文艺作品大都以讲述日本民众因原子弹爆炸、日本城市遭
到轰炸而受到的伤害,以及日本人在疏散地历经苦难、从中国撤回日本途中遭遇的磨难等为中心。日本人在二战期间遭遇原子弹打击确是事实,但文艺作品中却没有
提及日本在遭受伤害之前,首先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怎样巨大深重的战争苦难。
文艺作品传承文化,对一个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日本,
越来越多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将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在战后重建中勤奋工作的人作为楷模进行歌颂。例如,神风特攻队员、从事零式战斗机研制的员工等,他们成为
文艺作品的关注焦点。这些作品强调和美化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重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勤奋与坚韧,并以此来肯定今天的日本人形象,却吝于承认日本作为战争
发动者犯下的罪行,以及日本民众也曾主动参与战争的历史真相。这类文艺作品无法令人意识到日本是战争的发起国,无法令人看到日本发动的战争全貌,这些作品
不将中国受害者是如何产生,他们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境遇,以及中国受害者的感情作为重点加以表现,实在不足为奇。
这并非是文艺作品具
有的独特现象。50年代,在中国抚顺和太原战犯管理所收容的日本战犯们通过学习,直面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接受教育改造之后,积极承认战争责任。十几
年来,笔者一直对他们进行跟踪采访调查。他们一边坦率讲述屠杀抗日人士的事实,一边进行自我反省。然而,即便是他们,也很少有人讲出自己曾在扫荡过程中所
犯下的强奸、轮奸等罪行。
一位二战期间的陆军军医,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在证言中承认自己犯下活体解剖这样的残忍罪行。但直到
90年代,他还一直认为“从军慰安妇”就是妓女。由此可见,虽然日本战犯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对日军慰安妇的“现在”状态加以思考,并进一步认识
受害者与自己的关系,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纪录片,《二十二》解放了我们被束缚的想象力,让我们对僵化现实的认识焕然一新。只有
以“慰安妇”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日本不断被创作出来,日本民众能够不仅意识到战争带给自己的创伤,也能够意识到日本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带来的苦难之时,日
本社会和这些慰安妇们的关系才能首次抵达一个新的地平线。
真实的想法也许只有日本人才知道。
『叁』 「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这部影片怎么样
很感人的,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续了《三十二》的纪录风格,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价它为“一部很温暖的电影”。观众不必害怕影片会冲击视觉或刺痛神经,影片并不愿意把老人当成单纯的“历史证据”,它平静地纪录了这些饱受磨难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有痛苦,有快乐,有挣扎,更有和解。对她们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大家怎样认为呢?
『肆』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受害者为题材的电影《二十二》这部作品大家看完怎么样
超级棒的一部作品,揭露了那段不容被忘却的屈辱历史。悲痛的过去让我们难以遗忘。
100分钟的片子,平静却凝重。这些老奶奶们韶华已逝,有人儿孙满堂,有人晚景凄凉,但岁月无法抹去她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没有煽情的解说,没有设计的冲突,透过镜头甚至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些受害者苦难过往展现方式的克制与隐忍。在《二十二》的观众中,年过七旬的卢伊娜是一位白人。她坦言,此前对“慰安妇”问题并不了解,甚至认为“慰安妇”一词在英文翻译中也容易造成误解。看完《二十二》后,当得知“慰安妇”一词是日本政府发明的,卢伊娜连着用三个“可怕”来形容日本军国主义的这种暴行,“美国也参加了‘二战’,我们这代人对战争还有些记忆,‘慰安妇’遭遇展现了战争的丑陋,不应该被忘记”。
《二十二》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还有这样一群受害者存在,在等待或许等不来的道歉。
『伍』 电影《二十二》,给你带来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觉得中国也能做出这么好的纪录片了。这里要批评一下导演,这镜头放置我个人觉得比较差。但是内容却很真实,没有任何煽情和做作。这才是重点。
《二十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回望的视角,不是悲愤和仇恨。而是克制着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们被遗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让人寒心的是,就连我们也差点忘掉她们。
赶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见了吗?
『陆』 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
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这分布在全国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当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漫长的剪片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她们的人生是有着必然的关联。
(6)如何评价电影二十二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
拍摄过程
该片从2014年1月拍到7月,摄制团队30多人,跨越五个省,拍全了22位幸存者。该片在拍摄的2个月以内,导演运用节制的拍摄手法,严格遵守老人作息时间,在不打扰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摄。除此之外,剧组成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为老人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郭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22个“慰安妇”幸存者。最终,他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和个人经历,重点选取了4位幸存者,分别是湖北的毛银梅、海南的林爱兰、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爱连。
『柒』 慰安妇题材《二十二》票房过亿,为何这部电影能够大卖
它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影片,它与一般的战争片不同,它主要聚焦的是在战争当中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些受害者,那就是慰安妇。这里的慰安妇不只是包括中国的遭受破坏的女性,还有日本一些非常无辜的女性,都因为这一场战争而卷入了进来,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我看来这一部影片之所以会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了战争的残酷。在战争当中我没有人看到的,只有在这面上所牺牲的人数,因为他看上去更加的体面而又光鲜,但是对于那些在背后受到迫害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忽略,甚至是都不能够记起。而慰安妇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那一段时期,中国有20多万的,我不清白你信,被当做了慰安妇,而他们后来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的困苦,有的甚至终身不育,有的精神失常,而有的一直都是一辈子活在痛苦当中,被人指指点点,社会当中对于他们一直都有着一种歧视。
『捌』 电影《二十二》是否被过誉了,,
该片没有被过誉,该片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观的镜头,将碎片打捞起来。除了让观众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还通过诸多当事人以及身边人的叙述,让一个个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虽说聚焦已经过去数十年的事件,影片却突破了用历史资料堆砌的表现手法。以现实的视角,单纯纪录这群幸存老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二十二》后期制作
2015年10月,该片就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但由于发行费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众筹。结果,参与众筹总人数32099人,筹得100多万元,解决了影片上院线的问题。在电影片尾也将这32099个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和宣传费用只有400万元,一度陷入资金短缺。制作需要费用300万元,导演郭柯自己借了100万元、有人投资了100万元,还差的100万元是演员张歆艺知道后无偿借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