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蔡岳勋导演过哪些片,要完整的..
1968年出生,童星出道的蔡岳勋,深受父亲蔡扬名的影响,一直以来在演艺圈发展,演出作品包括:电视剧《辗转红莲》、电影《阿呆》等。
与父亲蔡扬名同样演而优则导的蔡岳勋,原本跟随父亲在片厂学作场记、作副导,18岁时进入电影圈,便开始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星河生涯,直到资深艺人张小燕引荐他进入TVBS-G转换跑道,开始制作、编导《音乐爱情故事》,包括许多港台知名歌手如:梁咏琪、黄舒骏、陈小春、辛晓琪、阿牛等人,这段期间内蔡岳勋导演带著他的制作团队,不断的试验与尝试并有所成长,『认真创作、诚意拍摄』一直是他坚守的信念与原则。在《音乐爱情故事》之后,蔡岳勋受到邀约,执导了他第一部电视作品-《天地有情》,接著,与知名制作人柴智屏合作,执导《流星花园》,并掀起台湾一股偶像剧风潮,一手创造F4红遍亚洲,也为台湾戏剧打进亚洲华人电视市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也为蔡岳勋拿下2001金钟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2003年蔡岳勋导演推掉来自星马、台港及中国大陆等各地的片约,与父亲蔡扬名专心制作《名扬四海》,并深获各方好评。
1997年 华视《旧情绵绵》 编 剧
1998年 中视金钟剧《将军令》 编 剧
1996-1999年 TVBS-G《音乐爱情故事》 编 导
2000年 电影《想死趁现在》 男主角
2001年 华视偶像剧《流星花园》
-获颁90年度金钟奖最佳导演殊荣 导 演
2001年 大爱《天地有情》
-获得90年度最佳连续剧奖提名入围 导 演
2003年 台视《名扬四海》
-获得92年度最佳连续剧导演提名入围 编 导
2004年 华视《战神》 导 演
采访/诚品好读编辑室
整理/张嘉容
二○○一年,蔡岳勋因为《流星花园》一炮而红,他捧红了F4,摘下当年金钟奖最佳导演,掀起本土偶像剧拍摄风潮,也为台湾电视剧打开亚洲华人电视剧市场。当时片约不断的他,却推辞了众多商业片高片酬的邀约,一心筹备理想中的「新趋势剧」。○三年,蔡岳勋家族总动员共同制拍《名扬四海》,然该剧叫好不叫座,让公司赔掉一百多万。
○四年,蔡岳勋团队重新出发,开拍《白色巨塔》。横跨两年筹备拍摄时间,这一次,他们想带给台湾观众什麼样的戏剧理想?
从筹备到杀青,横跨两年时间,《白色巨塔》的制作经费从原本每集一百五十万、总共两千多万的预算,一路飙涨到每集四百万、总经费八千万元,创下台湾电视剧制作史上新高。
导演蔡岳勋、制作于小慧这一对夫妻档,为这部电视影集投入的金钱与心力相当可观,值得观察的是,他们不想只做迎合收视率、哗众取宠的戏剧,也不只是高唱戏剧理想,他们试图为台湾的戏剧出路找到新的可能性。
「在亚洲的戏剧环境中,第一代的霸主是日本,第二代是韩国,而日本正在式微,韩国正在崛起,只要熬得住,我们便有机会成为亚洲第三代霸主」,于小慧分析这几年的趋势,「第三代的霸主会是台湾或大陆。」
《流星花园》的成功经验,奠定了两人开拓亚洲华人电视市场的概念和决心。然而三年前,蔡岳勋的《名扬四海》叫好不叫座,夫妻俩人本来心灰意懒,但却在签书会巡回宣传时,发现自己拥有好多收视率显示不出来的观众群,许多人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谢谢」。他们因此并未气馁,《白色巨塔》就是两人继续朝向这个愿景努力的下一部作品。在剧本的选取改编、演员的训练、场景道具的搭配,处处可见用心。
这次的改编,前十五集仍以原著里医界的权力斗争为主,「但因原著的收尾让人感到绝望而没有希望」,蔡岳勋解释,编剧另外增加后面十集的篇幅,「以呈现我们一直想讲的人的关怀:生命、爱情、亲情。」
此外,角色的性格与爱情戏的比重,也做了调整,「小说主角苏怡华医师(言承旭饰演)有点过度随波逐流。他是技术很好的一般医生,但戏剧里我们必须先让他成为『技术很好的可爱医生』,观众才会喜欢他,才能循著我们希望观众走的路线,去看白色巨塔里的权力斗争和生命循环是什麼」,于小慧解释。
苏怡华的个性和爱情观,是改编过程中是争论最多的部分。他们花了许多时间与编剧小组沟通,两人都觉得「这个角色太被动,会有诠释上的困难,不容易满足商业电视剧的需要」。因此他们邀请言承旭演出这个角色,较原著更加年轻,也赋予他更单纯、主动的性格,唯独他在面对爱情时,才变得优柔寡断。
而大多数电视剧的最大卖点——爱情戏,也在剧本中被加强,「小说里提供的爱情元素并不完整,爱情要神话,主角爱到死去活来,才会好看」,于小慧不讳言。至於对爱情的诠释,蔡岳勋则坚持结合自己的戏剧理想,希望让结局为观众带来多一点领悟:「苏怡华因为不够果决、优柔寡断而失去女主角关欣;当他失去她时他还是会受到打击,但我们会让他学会『什麼是身边最重要的事』,让他领悟——他不能再失去,再失去就会什麼都没有。戏剧本来就是让人作梦,给人希望的力量,最少也要给一点点。」
「所以我们结合了『斗争神话』与『爱情神话』两造元素,去创造出台湾电视剧的白色巨塔」,她说。
在和各部门的工作上,蔡岳勋表示,这次最大的功课,就是释放更多的空间,博采所长,尤其是编剧和演员,比方戴立忍是蔡岳勋等了一年才等到的演员,「戴立忍编、导、演的经验都很强,所以我开放空间让他提供意见,我只要守住基本轴线,就会得到更多。我学著把某些东西打得更开,提供我的想法需求和轴线,让他们自己长出他们的东西来。」
蔡岳勋脾气温和,不喜欢说重话,更不想像传统老导演那样,随便骂人,「因为他以前受过伤害」,于小慧打趣说。蔡岳勋解释,他希望制造安全的表演空间,好让演员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发挥创造力。
在台湾的戏剧环境中,一位电视剧导演究竟需要具备什麼样的基本条件?
蔡岳勋想了想,说出和天赋与技术无关的答案:「工作诚意」。「导演负责创作的中心点,不论技术再强、概念再饱,如果缺乏工作跟创作的诚\意和意念,不可能拍出感动人的东西」,他强调,「你可以没有经验,但是一定要有那个心。而且诚意是支撑你能否做下去的主要原因——你愿不愿意站在那里承受所有人的痛苦?你愿不愿意带著所有人解决所有的问题?关乎这件事,你的价值观在哪里?」
蔡岳勋认为,诸如美学修养,对人性的了解、情感的洞悉、时事的掌握等等,都只是技术性的修炼,而这牵涉到每个导演擅长的不同,「动作戏导演未必会拍爱情戏,不管想学什麼,去专精那一面就好,但重点是你要有工作诚意站在那里,有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撑在那里。」
于小慧表示,其实在偶像剧成功之后,大陆就曾多次接触邀他过去执导,但他不急,培养制作团队的实力才是首要工作,「有了口碑和票房的保证,蔡岳勋接著才会考虑跨海发展——他要带著自己的制作团队去谈国际合作」。
《白色巨塔》自筹拍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海外版权的贩售进行相当顺利,不但在日本创下了台湾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高价,大陆、东南亚、加上美加地区都有佳绩,据称「八千万元的制作成本已经回收」。
这个年轻制作团队的坚持,似乎证明了:即使面对亚洲影视圈的激烈竞争,台湾戏剧产业只要有心,无需妄自菲薄,亦不需自限於有限的本地市场。
说起改编拍摄《白色巨塔》的缘起,于小慧是第一个积极牵线的人。原来,她一直是侯文咏的忠实读者,加上她很早就知道蔡岳勋想要拍摄医学题材,因此当初中视购买白剧版权的消息披露后,于小慧在第一时间就怂恿蔡岳勋拿起电话争取。
其实,蔡岳勋很年轻时就敏感於人的病苦脆弱。他和母亲常生病,看多了医院的人生百态,有一次他接触到王溢嘉《实习医师手记》,从中他第一次跳脱病患及病患家属的角度,以医生的观点来感受和思考,赫然发现,「原来在疾病与死亡面前,所有人一样无助」。
蔡岳勋回忆,从那时候开始,他了解到「生命是个充满挑战的地方」,而医院正是无法逃避,不会让你忘记,「可以看见生命另一种面貌的地方」。蔡岳勋暗中下定决心,有一天,他要拍出「有娱乐性,但不一定说教或恐吓的医学片。」 《白色巨塔》的改编,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
拍摄此剧,蔡岳勋心里的目标是《急诊室的春天》(ER),期许自己也能在萤光幕上重建「真实」的医院,而不仅只是做为情节的背景。
开拍之后,蔡岳勋才知道自己的挑战有多艰难。首先是场地的租借,然后是道具的准备,还有必须为一干演员提供医学的基础训练课程,常常都是一边做,一边学。过程中,日本相当关切这部同名戏剧的制作,曾有电视台组团二十馀人来台做现场采访,也为剧组带来不小压力。
「我觉得自己在参加赛跑,在这场竞赛里追得好辛苦,欧美的电视剧的成绩,原来是我们踮了脚也看不到背影在哪里」,他不无遗憾,「《急诊室的春天》那种场面与水准,还不是我们现在技术能力作得到的」。
然而这样的比较,却也是他自我要求、不断进步的动力,「明明就有二十个问题在画面里,怎麼可以就这样让它过了?」他严格要求的,不只是医疗场景与技术的拟真,对於每一个画面的经营,据说也已到达「自虐虐人」的地步,而创下多项纪录——剧中最贵的一个画面价值五十万,就是医院大厅的场景,剧组租借了南港软体科学园区的大楼,于小慧打趣,「我们搭建出超越台湾环境二十年、满足导演美学要求的医院大厅;五十个临时演员演出一个总统莅临的画面,当所有的机器打开,五十万元瞬间就这样化为乌有」。又例如,只是拍个小车站,导演吩咐制作人「车站要在半山腰,还要看得到山头」,剧组只好坐火车环游宝岛,四处寻找导演心目中梦幻的火车站。
又如某次拍一个街景,蔡岳勋坚持调借电影专用的灯具达到画面需求,「灯具借来时,上面布满灰尘——现在连电影都很少用到这样的规格!」于小慧说。也因对完美的高标要求,制作经费足足比预期多四倍。
令人意外的是,《白色巨塔》虽尚未播映,海外版权却已纷纷顺利卖出,这似乎证明了亚洲的确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存在,「我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市场利益,而不只是想拍得奖的东西。因为我希望把市场做开来,打开市场后,想说什麼都可以,而不会困在那里」,蔡岳勋说明他制作的立场。
眼见日剧、韩剧入侵全亚洲,发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吸金力,蔡岳勋批评,主政者心中,始终不改「电视不是文化事业而是娱乐事业,电视人不是文化人是娱乐人」的片面观念,文化政策不图改进,多年不变的错误教育方针,导致目前台湾影视人才的严重断层。
他批评,目前公共电视、辅导金、优良剧本选拔等奖掖、鼓励出来的人才,都与市场性脱节,学校教育也无意训练学生的作战能力,於是「很多学生学的东西没有办法实际化,没有办法打仗,永远在想一些冠冕堂皇的东西,一进入市场就全挂。」
眼见人才断层的危机,蔡岳勋认为,如果政府再不改变现有的观念,「所有的培训就都是教条」。于小慧则建议,在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至少应该让学生最后一年到业界实习,「扎实地丢到环境里,知道什麼叫做血淋淋的竞争」。
蔡岳勋也希望政府思考「商业」和「艺术」的定义,「政府在支持的时候只会说,拍个好戏来看看,但所谓的好戏是什麼?艺术电影、艺术电视当然需要存在,但不能是唯一主流。当所谓的主流是没有人要看、没有商业力的东西,市场就会瓦解,只会剩下次级品。台湾电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毁灭掉的,现在一年剩十部电影,要救都很难。」
他建议,首要之务是尽快由专业人制定政策,而不是官方随意作主,「主事者的认知必须先做调整,才能培养出可以『实际作战』的人才,而非和环境完全脱节、把台湾带进所谓『纯艺术创作世界』的创作者。」
面对这十年来台湾电视剧急剧萎缩,蔡岳勋感叹,「整个市场上做戏的人没有诚意、没有目标性」,因此成本、环境和市场越来越萎缩,「过去台湾电视从一集一百八十万的制作费退到一百六十万,再退到一百二十万;到现在,某电视台公订价,八点档的制作费剩下一分钟一万。」
他分析,这都是因为台湾人只注重「收视率」的短视性格,导致「创作诚意」消失。收视率倒果为因地主导了戏剧制作,「这就是为什麼台湾十年以来,没有认认真真拍过几出所谓的大戏。」
蔡岳勋并不认为这只是媒体该关心的事,政府更应该要想办法,「希望大家以『亚洲环境』 来看待台湾市场,千万不要让台湾变成地方性的电视台!政府、教育单位、制作单位电视台,大家一起来面对」,他恳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