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星驰的电影
周星驰的电影:
1、《赌圣》
当时的香港影坛,赌片是一种潮流。1989年,周润发和刘德华主演的《赌神》,已经大火特火。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星驰却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凭借着赌术和特异功能结合的独特创意,带来了爆笑的效果和耳目一新的观影感觉,引发了香港人的追捧。
『贰』 香港电影能否东山再起,让大量电影工作者优秀编剧回来,重新出经典吗而不是经典一去不永不回。
曾经一度辉煌的香港电影如今日益江河日下,在亚洲地位是一泄千里。连亚洲电影龙头的位置也被后来居上的韩国,日本给占据。以前默默无闻的泰国电影也逐渐显示出能于香港电影相抗衡的实力。更有甚者的是曾经看着香港电影成长的观众如今提起香港电影就一脸的不屑一顾。相信香港电影工作者一定对此感到十分的尴尬。
面对香港电影的大萧条,电影人一定不会愿意看到。这时正值电影工作者充分发挥香港人坚韧的毅力,创造的天赋的时候。想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就绝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期待奇迹的出现。香港电影人再不展开实际行动,香港电影只会继续下滑,更有可能跌入万劫不复之深渊,从此一蹶不振。
首先所有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香港电影已经不再是“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已经陷入二十年来的最低谷,绝不能再沉迷于香港电影当年的神话。想要从低谷中从新攀升电影人就必须团结。全面阻止电影人才外流的现象。这可以向特区政府请求在最大的程度上放宽现行的电影制度政策和制订出培养电影人才的政策。再向中国大陆政府请求支持,以期能够尽量放宽和缩短电影审查制度。就像《少林足球》就因为在审查上出了一点问题就无法在国内上映,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得到政策的支持,这就不仅仅能让一些希望大展鸿图的电影人留下来,还可以为香港电影的市场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也能制止住电影人青黄不接的不良局面,全力发掘有潜力的新人。如此一举数得,岂不很好。再请求政府全力打击盗版,就算无法杜绝,也可以灭灭盗版的嚣张气焰。然后就得拒绝以往的重复创作,采用人才,保持最好的创新创作能力,使之电影作品得以一直保持新鲜性和观赏性。但是,绝对要杜绝具有规模的抄袭与跟风,使其无法成为害群之马。这就得靠电影行业内的自律与互相监督了。别国电影的优点却不妨截长补短,可别照样全抄,要保持最好的创作能力。
在如今任何事都讲究全球化的同时,套用一句国内的老生常谈那就是香港电影必须“与国际接轨”。在这样的前提下,多拍合拍片那就是一个不错的过渡形式,就如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大陆共同拍片的方式相同,如能与好莱坞著名电影人合作,那样更好,既可以提高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可以从中学习到对方的工作优点和先进技术。香港电影人完全可以自行创造一些电影高科技技术。,免得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得全从好莱坞进口,那只会徒然使好莱坞的口袋更鼓。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影片的质量,如果没意外,那么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只要电影人做到“兵贵精不贵多”宁可少拍片也决不接烂片拍就成了。
也许我还忘了最至关紧要的金钱,没人投资,那上面说的几乎全是废话。香港电影对特区政府一向的贡献颇大,与电影相关的税收也在政府的税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想来政府不会舍不得放宽一些政策,使投资拍片的公司能够获得一定的优惠的。如此以来投资拍片既然有利可图,想必愿意投资拍片的公司一定不在少数。这样一来,问题也不大了。既使投资依然不多,不够。那么,也不妨试试制作一些低成本,高质量的文艺影片的做法。只要可以在国际上拿到奖,想必也会对拉来投资有些作用。
其实,虽然现在香港电影已经衰落到了谷地,但是香港电影的实力和潜力不容忽视。正所谓虎死余威在,它的曾经辉煌使它具备了老练的经验。只要它可以安然度过眼前的危机,寒冬过去必然是温暖的春天,更何况那里是香港,他们是香港人,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到的。如此一来,香港电影东山再起就几乎是肯定成功了的
『叁』 东山再起生不怕京兆尹;黥面刺青,死不惧阎罗王
相信大部分八零九零后的人都看过香港著知型知名的黑帮系列电影《古惑仔》,影响好坏姑且不论。不过电影中的出场人物,从主角到反派,从大佬到小弟,几乎是人人身上都会有龙虎之类的刺青纹身,代表着其走江湖的身份地位。
再说起刺青纹身,最早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刑罚出现在 历史 上~黥刑。例如楚汉争霸时期的淮南王英布,年轻的时候犯罪被判处黥刑,因此亦被称之为黥布。
而到了五代与两宋时期,刺青纹身大多是出现在军士和江湖人士身上,例如后周太祖郭威,脖子上面就纹了一只飞雀,时人称之为郭雀儿。他亦曾以此成功迷惑对手刘崇,对使者言道“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
北宋名将狄青,年少入伍,脸上有刺字,出将入相之后,亦以此激励天下男儿,英雄不问出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也有不少是身有刺青纹身,可算是当时民间的一种潮流,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以及浪子燕青,一身花绣甚至令名妓李师师亦为之倾倒。
不过到了如今,刺青纹身更多是年轻人自以为潇洒酷炫的一种叛逆性表现方式,并不在主流审美之中。如果说,有人纹上了所谓的“东山再起”,居然还有错别字,那也只能说贻笑大方了吧。
回顾 历史 ,在各类古籍中也记载了不少相关的奇闻轶事,如今就摘录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异闻,尽在《山海异语》!
《酉阳杂俎·卷八·黥》:长安城中街道上的混混恶少们,都喜欢标新立异,减去头发并在身上各处刺青纹身,纹身的图案花样百出。
他们搭消依靠着与长安城中的守军关系不错,便在街上巧取豪夺,肆意妄为,甚至于成群结队地堵在酒馆,拿着羊胛骨打架斗殴。
后来,京兆尹薛元赏上任之后,对这帮人深恶痛绝,便下令里长悄悄捕捉他们,大概有抓到三十多人~古代版的“扫黑除恶”,确实大快人心。
抓到这帮人之后,薛元赏经过一番审问明正典刑,将他们都用木杖打死了,并放在街市上警示众人。这事儿出来后,但凡身上有刺青的百姓,都吓得用艾蒿烧掉了。
当时,大宁坊有个很有勇力的人叫做张干,双臂上分别刺着“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这两句话。还有个叫王力奴的人,花了五千钱,请人在胸腹上刺了青山,庭院楼台,花草鸟兽,无不栩栩如生,宛如画卷,最后都因为触犯律租庆法,被京兆尹薛元赏给杖杀了。
叹曰:所谓“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并不是刺在身上说说而已,只有遵纪守法问心无愧,方能如此。
《酉阳杂俎·卷八·黥》:李夷简,唐宪宗元和末年在成都任职。当时,成都城中集市上有位混混叫做赵高(这名字,哈哈,指鹿为马),平日里很喜欢惹是生非,与其他人打架斗殴,经常被捕入狱,是为当地一霸。
由于赵高的背上用刺青纹了毗沙门天王的图像,因此之前的官府中人都不敢下手打他,怕冒犯天王像,赵高也是依靠这个才为所欲为,把入狱当做儿戏。
左右亲信把这事情禀告给了李夷简之后,李夷简大为震怒,便亲自命人将赵高抓到公堂之上,然后用新制的硬木棍,足有三寸粗细,狠狠地把赵高责打了一顿,几乎将背上的天王像给打没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十几天后,赵高居然又跑到街上,脱了上衣露出后背,挨家挨户地敲门,乞求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钱~哈哈,真是个市集中的泼皮无赖,非常生动的形象。
叹曰:还是那句话,刺青纹身不是护身符,只有遵纪守法,方能有始有终。
『肆』 港片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
1955年,作为右派机构的“港九电影戏剧界自由总会”成立后,中联电影公司开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压力。该总会将香港电影界划分为了“左”与“右”两个派别,中联属于“左”派,这种情况使得中联影业在利益广阔的东南亚和西方“唐人街”市场遭受了灭顶之灾,随即它在香港影坛则苦苦挣扎到了1967年,终于无法再禁受重大的经济压力而宣告解体。 可以说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坛,正是文艺电影当道的黄金年代,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神鬼志怪类的“武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掀不起什么波澜。此时间,以粤语片老将吴楚帆与新星红线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挂帅的文艺阵营威风八面,几乎将香港影迷们的所有视线全部聚焦在他(她)们身上。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当年的功夫之王关德兴一人了,以他所牵头的一系列<黄飞鸿>模式的“民初”功夫戏,显然也在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正是他所引领起的功夫电影潮流,才得以令当年一干铁骨铮铮的武夫们发迹,从当时的文艺浪潮里分割出一块较为微薄的票房肥肉。 关德兴(1906——1996)本身则“出行”于戏曲舞台,从小扎在戏班里唱练坐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艺名叫“新靓就”。1933年,他开始转行拍摄粤语电影,当1936年广州出版的《优游》娱乐杂志,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时,他依然是作为粤剧明星而闻名于世的。而自从他在电影中与“黄飞鸿”这个传奇人物结缘之后,他的名字几乎就已经成为了“黄飞鸿”的代名词,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当中,关德兴在电影电视上饰演“黄飞鸿”的角色就已经达到了90次。在关德兴所饰演的“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中,应该当数1956年的系列电影最为出色一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黄飞鸿铁鸡斗蜈蚣>中,关德兴不仅展现了自己精湛的“舞狮”技艺,而且还耍出了较为罕见的“蜈蚣舞”。真是让当时的影迷们大开了一回眼界。而在随后公映的<黄飞鸿七狮斗金龙>之中,关师傅则继续展现自己的南派狮王的无穷魅力。一直到同年间推出的<黄飞鸿擂台比武>推出后,人们才得以从“南狮”之中抽出眼界,领略到了关师傅在擂台上展现硬桥硬马式拳脚功夫的精彩。 虽然粤语长片霸占了绝大多数院线的放映档期,但是国语电影在香港的空前发展,显然也已经为当时如日中天的粤语片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内地的大批移民涌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开始与内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随即由内地文化界与工商界所发起的复兴“国粹”运动,开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视线向国语电影上引导。就在这样的前提与背景下,国语片在香港开始逐渐被奉行为主流的片种之一,在一些知名的内地影业公司相继都在香港整合开埠之后,一副由国语电影大发展为行进主题的大帷幕,既被缓缓拉开了。 1955年,原本香港电影界的巨头“永华电影公司”开始陷入了财务危机,因而随即没落了下来,星马“国泰机构”的娱乐业大亨陆运涛开始出手,他决定全盘接收“永华”原有的电影厂房以及所有的电影器材,决心大举入主国语电影市场的争夺,拍摄国语片。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在香港成立,他们以香港文艺电影皇后林黛所出演的<金莲花>做为创业作品,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文艺热潮,而他们自身也成为了后来居上的国语制片业新霸主。 1950-1960年
『伍』 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次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龙虎风云》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0)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1990年,周星驰以《赌圣》大破纪录,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陆』 搜一部电影 香港片,有古巨基是警察,吴镇宇等四人是假警察,爱在晚上出来假扮警察!
是电影《冲锋车》。
《冲锋车》由吴镇宇、任达华、古巨基、谭耀文、郑浩南等人联袂出演。电影入选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隆重首映”环节,第三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竞赛项目,以及第十四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参展项目。
影片主要讲述捱过十六年铁窗生涯的“发哥”想要东山再起,其召集昔日好兄弟合力将一架十六座小巴改装成冲锋车,打算用最“和平”的方式,打劫一辆走私黑钱的运屍车,不料半路杀出另一班心狠手辣的悍匪,由此两队人马展开了一番智勇较量的故事。
(6)香港电影东山再起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吴镇宇饰演卢西发
黑老大,挨义气坐牢16年。终日满嘴脏话,愤怒的贼,怒发冲冠,时常坏脾气,有点狂躁。
团队身份:CEO;
台词:要干就干一票最大的!
2、古巨基饰演徐安良
推理能力满值,内心正义感爆棚的高颜值小警察。私下追捕这帮扮差佬的械劫集团,眼光独到,挖金能力超强,注重个人潜力和团队的开发,很纠结和拧巴。
身份:VC;
台词:我是警察就要抓贼!
『柒』 香港黑帮电影中“最有范”的老大,你认为是谁
最冷酷——周朝先
梁家辉在《黑金》The Island of Greed,又名“情义之西西里岛” 中饰演的周朝先。
黑,代表黑道,金,代表金牛,旨在讽刺台湾地区90年代黑白勾结,恶名昭彰的政治现实,影射了恶势力头目罗福助和电玩大王周人蔘。此外,赵文瑄扮演的法务部冯部长隐射了马英九,刘德华扮演的干员隐射了高检署特侦组检察官侯宽仁。
在本片中,影帝《梁家辉》饰演的周朝先原为松林帮帮主,希望“漂白”,退党以无党籍身份参与立委选举并当选,败露后被绳之以法。这是一个非常立体,深刻,有内涵的角色,时而冷酷无情,时而柔情似水,表面英俊潇洒,内心狡猾残忍。据说,梁家辉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在开拍前两月专门到台湾观察体验黑帮大佬的生活,搜集资料,还专门写了10多万字的《周朝先人物小传》。因此,当他驾驭起这个银幕形象的时候轻松自然,举手投足间透着一丝狡黠和熟练,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悲情——倪永孝
吴镇宇在《无间道2》Infernal Affairs II 中饰演的倪永孝。
从内容情节以及叙事手法上都大量致敬美国电影《教父2》。吴镇宇扮演的倪永孝是卧底探员陈永仁同父异母的哥哥,海外名牌大学会计专业高材生,在父亲,倪坤遭遇刺杀后回香港料理后事。虽然精密布局,谨慎反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松除掉了几乎所有和刺杀倪坤相关的关键仇人,摆平了各蠢蠢欲动的帮会,除掉了身边的老牌卧底,揭露了尚不成熟的黄Sir钓鱼执法的计划,并凭借各种关系,几乎就要把整个家族的劣迹漂白,但还是在最后关头死在了做卧底的弟弟陈永仁的怀中。
这是一个非常悲情的角色,一部分,很像《教父》中的迈克尔·考利昂,但是和他相比,又多了很多放不下的柔情。
吴镇宇刻画和诠释这个人物非常到位,动作,神态,语气,举手投足之间,表现了一个出生优越,历经磨难,享受荣华,接受过高等教育,责任心强的成熟,稳重,精明,冷静,老练的成年男子的基本特点,而对弟弟的仁慈,对家人的温情的一面,也处处被展示得恰到好处,令人拍手称快。
最侠义——小马哥
周润发在《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 中饰演的小马哥。
本片由吴宇森执导,徐克监制,狄龙、周润发及张国荣联合主演,1986年上映,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第2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录音。首映时引起轰动,获得了海外电影界和媒体界广泛赞誉,被认为足以和同期好莱坞电影媲美。
在早期此类香港电影中,大哥还需要单枪匹马的打打杀杀,而周润发成功诠释了一个东山再起,重出江湖的杀手形象。不管人物内涵表达是否够深,举手投足的份儿已经足以迷倒万千少年。
最有气场——王宝
洪金宝在《杀破狼》中饰演的王宝。
由于洪金宝本人的气场,将这个老大表现得非常雄浑大气。
最草根——韩琛
曾志伟在《无间道》中饰演的韩琛。
最初看上去曾志伟演韩琛,颇具喜感,但是越多品味越能发现,这个角色非他莫属,因为韩琛本来只是一个非常草根的小人物,因为命运无常,取代倪永孝,为此他失去了器重和信任自己的大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爱妻,从此变得孤僻古怪,狡诈多疑,心狠手辣。回归夜看爱妻的照片,含着泪走出大厅迎宾,吃盒饭这些场景,简直是点睛之笔。
最耿直——陈浩南
郑伊健在《古惑仔》中饰演的陈浩南。
《古惑仔》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同类作品,着重表达的是“兄弟”,“义气”,讲述了一代人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
其中,郑伊健的靓仔南,陈小春的山鸡,万梓良的蒋天养,任达华的蒋生,黄秋生的大飞哥都堪称经典。
香港的黑帮电影塑造了众多黑帮大佬,然而在我心中,最有范儿的还是那个其貌不扬的韩老大——曾志伟。
曾志伟没有发哥标志性的大背头,甚至由于身高原因,在很多人眼中缺少黑帮老大的霸气与气场。但是在《无间道》这部电影中,曾志伟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黑帮老大该有的范儿。
曾志伟有着黑帮老大的狠劲儿、沉稳与谋略。在《无间道》中,当他发现去泰国是个圈套后,险中求胜,果断杀掉了泰国黑帮老大,虎口逃生。
为了除掉倪永孝,他与黄警司黑白联手,尽显心狠手辣。最后与黄警司矛盾不可调和后,他的手下毅然执行韩老大的命令,将黄警司杀害,从顶楼抛下。
难以想象之前韩老大和黄警司还是在一起吃饭叙旧老朋友,当危机到来,翻脸不认人一条路走到黑,这就是黑帮老大的魄力。
然而,曾志伟在这部剧中,仍然有许多温情的瞬间,真是这些瞬间,将他和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传统黑帮老大区分开来。
他爱Mary。从他打给Mary的每一个电话,看Mary的每一个眼神都能够看出,他对Mary的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甚至以至于当Mary死后,韩老大彻底绝望与黑化。
他重情义。他对坤哥是绝对忠诚的,甚至于开始对倪永孝也是。他说自己的命是坤哥给的,并死心塌地地跟随坤哥。
他与黄警司横跨黑白两道的情谊也是让人惊叹,可惜最终两人破裂。
一个黑帮老大形象,通过曾志伟精湛的演技,在那个瘦小的身躯下展示得生动形象。《无间道》,成就了那个复杂而倍儿有范的韩老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张昌锦)
香港黑帮电影塑造的形象等两种,一种是大哥范,一种是够狠范,但是痕迹太重,都是特意表现出来的感觉,大哥范,高抬头,高抬手,抽雪茄,说话声音都是由小变大,由柔变横,一顿假笑,对一切的不屑一顾,看不到内心的真实感。够狠范,就是面对比他强的咬牙切齿,一副狼狗的模样,从前到后一个状态,从来都是吃喝玩乐。谁像?谁都不像,让人感觉黑 社会 应该是那样子。想想司徒美登,杜月笙,美国黑手党教父,如果都是这样,还能混下去吗?
在香港众多的黑帮电影中,有一部电影我个人是很喜欢的,那就是由吕良伟主演的(上海皇帝),在这部电影中吕良伟饰演的陆云生一角,可以说是还原了当时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的真实一面,很形象也很生动。
(上海皇帝)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故事,里面所说的皇帝,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上海滩青帮老大,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这三人,这其中吕良伟饰演的陆云生,原型就是杜月笙,整部影片贯穿始终,将杜月笙在上海时期,如何从一个打杂的小伙,走向黑帮,做上黑帮的老大,最后又是为何客死他乡的人生轨迹,都有一一呈现,值得大家一看!
姓黑的那位
说起香港电影中的大佬,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不仅在电影里面是大佬,在电影外也是大佬,这位就是陈慧敏先生。
起点
陈慧敏的家庭其实很简单,爸爸妈妈和一个妹妹,不过,父亲是海员,长期在外,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由于陈慧敏自幼喜欢武术,因此,16岁初中毕业就出去工作,由于那个年代,警察没有学历限制,而且十分稳定,于是,陈慧敏便投考,由于年龄没有达标,所以转投狱警,这份工作也让他认识许多黑帮大佬,命运的齿轮也随之转动。
变化
陈慧敏用“黑帮是警察, 警察是黑帮”10个字就非常准确的概括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政治原因,警察内部调查职员是否有黑帮背景,陈慧敏就在其中,至此,陈慧敏正式结束警察生涯,凭借与不少黑帮大佬的交情,他也正式在黑帮亮相。
巅峰
25岁的陈慧敏就已经是14K(帮会名称)有名的老大,最厉害的时候,整个尖沙咀都是他的地头,当年的金巴利街直接被改成“陈慧敏街”。得益于小时候的武术功底和警察身份,陈慧敏对于打架和法律都十分在行,在黑帮里面,混的风生水起,比电影《古惑仔》更加还原香港黑帮实情。
我想提名《无间道2》里吴镇宇饰演的倪永孝。
《无间道》系列可能是公认的港片巅峰,讲述了90年代初 ,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德华饰演的刘健明听从曾志伟饰演的老大韩琛的指挥,加入了香港警队,而另一边,警校优秀学员,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此后,命运迥异又相似的两人开始在这段卧底旅途中接受严峻的考验。
“无间道”三个字,取自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在无间地狱中会受到无穷无尽的折磨,象征着刘建明和陈永仁二人的命运。
《无间道2》的时间线在《无间道》之前,也就是刘建明升职、陈永仁成为韩琛得力助手之前,当时,香港黑帮龙头倪坤被杀,倪氏家族下面有五大头目,除了韩琛,大家都想趁机向倪家发难或者背叛,一时间,江湖风云四起。
吴镇宇饰演的倪永孝是倪家的第二代,他和一些香港电影里财大气粗的黑帮大佬不同,他看上去文质彬彬,说话起来条理十分清晰,看上去就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面对有造反之心的四个头目,他并没有用武力,而是用计谋牵制住了他们。在三年后,倪家的事业蒸蒸日上,他没有犹豫,决定一举将五个头目统统消灭,但是百密一疏,偏偏让当初没有造反之心的韩琛成了漏网之鱼。
后来,大难不死的韩琛回到了江湖中,与倪永孝展开了最后的对决,倪永孝失败了。
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但是倪永孝依然保持了冷静和克制。
注意看,吴镇宇的眉眼之间全都是戏。
最后,倪永孝头部中枪,在死前发现自己的弟弟陈永仁其实是警方的卧底,那种无奈和心酸让人动容。
他本是可以一统香港黑道的枭雄,却最终走向了消亡。
也许《无间道2》并非《无间道》三部曲中质量最好的一部,但一定是其中最有气质的一部,气势上无限接近殿堂级黑帮电影《教父》,其中吴镇宇功不可没,风头甚至可以说是盖过了黄秋生和曾志伟两位影帝。看豆瓣《无间道2》的评论,热门上大家也都在讨论:吴镇宇,简直是绝了。
倪永孝的经历也对应了《无间道》系列的核心:命运无常,每个人都在无间道中饱受煎熬,以已经发现或还未发现的方式。
还记得《无间道》里的那句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也许我太老了,54了,我就认三个人,第一、周润发,第二、曾江,第三谢霆锋。
周大爷自不必说了,大陆放香港电视剧的黑帮的而且是绝对男一号《上海滩》的许文强的第一人,直到现在了《让子弹飞》、《铜雀台》了,还是老周霸气外露,压得住场子,让青壮年的姜文、巩俐、刘嘉玲等一干人马自惭形愧;至于老戏骨曾江,可能很多人都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是,曾江也是很多黑老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了,很多时候,大陆导演都会选他出来,而且,虽然没有让人记住名字,但是同样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老曾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在香港的众多黑帮电影中,都能看到曾江的身影,虽然不是男一号,但曾江的配角同样精彩,甚至还抢戏,好像最近的国产版的《追捕》都有老曾出场的,曾江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都很出戏的,在吴宇森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配角形象。
最后说到小谢了,小谢不管是在电影里面还是在生活里面都是一个坏小孩的形象,好像没怎么成大器,但是,内在的东西,唯一可以接过周润发、曾江的班的,个人意见,还是这个坏小子了。小谢的眼神非常阴毒,脾气也是怪怪的,喜怒无常、独断专行、不顾后果,具备了黑帮老大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的素质,本人非常看好黑 社会 老大未来的哦男一号就是谢霆锋了!
其实提到黑帮电影中“最有范”的老大,几乎所有人的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人都会是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
一头飘逸长发的郑伊健,赤裸着带着刺青的上身,带着一众小弟山鸡大老二等人抄着家伙出现在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的香港街头打打杀杀的海报在80年代席卷全国各大录像厅、理发店、台球厅和 游戏 厅。哪个少男没有一个成为陈浩南的梦,哪个少女没有一个想嫁给陈浩南的梦呢。
今天想讲的,是另一位黑帮电影中“老大”,《无间道2》中的倪永孝。吴镇宇用教科书般的演技塑造了“倪永孝”这个角色,因为对这个复杂角色的细腻刻画,让原本剧情干瘪的《无间道2》内核迅速饱满,即使在当年的金像奖上,吴镇宇惜败给刘德华,这一角色的塑造仍被业内人士称为华语电影史上可以名垂青史的表演,用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这样的词语也毫不为过。
倪永孝这个角色的反差很大,他表面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书生味颇重,但作为电影中的黑帮大反派,他因父亲之死接手社团,实质心狠手辣。他做尽一切坏事龌龊事铲除异己,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守住父亲打下的江山,为了保护家中的每一个人。
他能冷静地把有反心扰乱社团的四大助手除去,能用计谋转移警方视线,能让倪家重拾江湖威望,所有的事情他都一步步小心周密地规划,冷静沉着,用现在的话来说非常地“型”,非常地“有范”。
但是最后,在韩琛利用家人威胁他的时候,他终于丢弃一直以来的沉稳冷静,扣下扳机,因为家人就是他心中最后的底线,他誓死守护家里的每个人,不让他们受到危险,自己宁愿一力承当所有的坏事,陷自己于万劫不复。在最后的最后,当倒在血泊中的倪永孝翻到自己同父异母也是警察卧底的弟弟陈永仁衣服里的窃听器时,倪永孝的眼神不是惊讶,聪明如他应该早就猜到陈永仁的身份,他只是不愿去相信,不敢承认这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他不会让这个家庭受到一点伤害。
对小结巴一腔柔情的黑帮老大陈浩南固然有范,可对待家庭有责任、有担当的倪永孝也同样让人着迷。感谢吴镇宇奉献的这一段华彩演出。
『捌』 有一香港电影,黑帮老大被杀,其年轻的儿子继承老大地位,前老大的得力助手教年轻人用枪。是什么
最佳拍档之醉街拍档
《最佳拍档之醉街拍档》是由钱嘉乐导演的香港电影。主要讲的是少女万玲(钟丽缇)在一次交易中,骗取了黑帮大哥雷扬(吴镇宇)二百万而结下恩怨,雷命手下追杀玲,浩式(谭咏麟)是一名学成归来的法律系学生,回港协助父的黑帮生意,因一次交易错误,浩父被玲意外激死,母命儿子继父位,并要求他亲手替父亲报仇,浩被迫不得以回港,浩母安排枪法如神的手下醉枪(梁朝伟)为浩的贴身。...
『玖』 香港黑帮电影中“最有范”的老大,你认为是谁
我觉得最有范的老大是古惑仔电影中的洪兴的龙头老大蒋天养,由万梓良扮演的。蒋天养继承了他老哥蒋天生在洪兴的老大的位置,此人霸气有头脑,刚上任的时候他懂得如何收拢人心,能够知人善任,对待下属也是该狠的时候狠改和气的时候和气,由内而外散发着老大的气质,比他的哥哥蒋天生更有老大的威严,确实是很有范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