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人拍电影时对白是用粤语还是普通话
粤语,后期再配音。早期港地演员的普通话多有问题,所以港片传入大陆时都有所谓的御用配音,如周星驰之石班瑜、吴孟达之胡立成、张卫健之于正昌等。不过也有一些为多名艺人配音的情况发生,如王凯、张艺都曾为梁朝伟饰演的角色配音。可张艺却也曾在《功夫》中为斧头帮帮主琛哥(陈国坤)配音,所以声线会让人十分熟悉。
但是在有大陆或台湾演员时,拍摄中会用普通话或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对白,可见如《少林足球》被删减的酱爆跳舞一段中,周星驰用粤语与赵薇普通话对白。另外就是如《功夫》中,同样是酱爆(何文辉)却是自己给自己配音,因为他会说普通话。
具体的可以参看片尾字幕部分,有配音导演或注明配音演员的都有配音部分。另外,电影配音需要的时间我并不太清楚,但电视剧一般配音时间是三到四天左右,加上后期至多七天。
㈡ 我是香港人用粤语怎么说
我系香港人
ngo5 hai6 hoeng1 gong2 jan4
希望能帮到你
㈢ 《神探大战》发布粤语版定档预告,为什么香港人更喜欢拍警匪片
为什么香港人更喜欢拍警匪片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警匪片是香港电影市场的主旋律,只要你拍了都会有人看。第二,香港的那批导演都擅长拍警匪片,如吴宇森,杜琪峰,陈木胜,刘伟强等导演,他们拍警匪电影都能赢得市场的喜爱。
㈣ 为什么香港人说的粤语和广州人说的不同我看外来媳妇本地郎说的粤语和看tvb电视说话口语不同
我是香港人哈哈哈,其实香港游粤语多多少少受英语影响,因为香港之前英文才是法定语言,例如【士多】就是由英语store译音来的,
另外,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而非特指“广东话”。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但建国之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不但粤语,中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话很大的影响。
香港在这个时候是英国统治的,所以没收到这个影响,而广州就有一点。
广州音是约定俗成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后,香港粤语流行曲、粤语电视剧及粤语电影强势影响广东地区,继而辐射影响中国内地的非粤语省市。民间的香港口音跟广州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因两地在不同社会体制下沿用不同的习惯语汇,用词有所不同,以及两地教学改革所导致。针对近年来香港年轻人懒音增多的现象,香港的一些大学教授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以何文汇主张的读音取代现时通用的读音,此主张受到广东及香港的粤语学者反对。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音较为接近,如广东西部的肇庆和茂名市的高州(旧称茂名县)、信宜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粤语拼音表
九声各自代表字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广州方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广州方言主条目: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广州话特点: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
(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
(2)声调多达9个
(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
(4)单音节古词较多
(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
港澳粤语
粤语于香港与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语音为广州音,部分专有名称的词汇则与广州方言有一定差别,但不影响双方沟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觉。澳门粤语长期受香港粤语影响,因此完全一致,外来语更多使用英文外来语,而葡文外来语并不多见。香港于1997年前仍有相当人数称之为广州话、白话;1997 年后基本以粤语、广东话作为香港粤语的正式名称。但近年出现了不少对“广东话”这个名称的质疑,为避免名称冲突也有人称为广府话。
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出现大量音简现象,当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念成 [lei]和 wo 。把「国」[gw?k] 误读成「角」[g?k],「过」[gw?] 读成「个」[g?] 。香港部分学者称之为「懒音」。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 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其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更屡屡出现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的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辈口中。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中国大陆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 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女教师称作“搣士”(Miss)。
这些由英语而来的外来语,其实在1949年前,广州等粤语地区也经常使用这些当时普通话还没有翻译过来的英语词汇,只是后来由于大陆实行推广普通话,这些词汇渐渐就被标准普通话代替了,现时还有老一辈的广州人,尤其是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如修车业),会把“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扳手”叫“是巴拉”、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把“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更是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还在通用的叫法,只是以上的词汇,除了“士多啤梨”外,年轻一辈已很少用到,但还是完全能听明白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现在香港流行的“懒音”作为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之区别标准较为合理。以有无使用“英文之广州话拼读”来区分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如广州 叫“地盘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译成“课文”,就会存在一个佛山标准粤语。这种划分方法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发音完全相同,且用词并不排斥。其实早于香港开埠之前,广州已经使用外来语,现今之外来语未必全是香港所创。
由于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响,亦确立世界上出现标准粤语,取音与语法标准亦仍为广州话。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形容事物厉害强大或形容情况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
还有其实我以前在深圳念过书,那个文言文真是铺天盖地的来啊,我觉得粤语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学文言文也比较容易了哈哈。
还有我个人觉得香港的粤语比较好听,有好多搞笑的词,尤其是在看搞笑电影的时候最好看港版的,广州的粤语都是从国语照字逐个念,没什么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