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奇隆主演电影
《梁祝》是1994年由徐克执导,吴奇隆、杨采妮领衔主演的爱情电影。主要讲述东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流传至今的凄美感人爱情故事。
《梁祝》电影提名四项金像奖,并荣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
② 李翰祥导演作品
李翰祥导演作品:
1、《雪里红》
《乾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执导的香港喜剧片,刘永、李昆、姜南参加演出。故事取材于乾隆下江南之野史以及民间传奇。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扬州,为体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卫一人微服出访。
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台词(全部)
剧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庄小姐,才华横溢,喜爱读书,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梁山伯——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爷--英台的父亲,威严,顽固,封建家长的代表。
祝夫人——软弱、糊涂,虽然疼爱女儿,但是不敢为女儿作主。
师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师母,慈爱,愿为有情人做媒人。
银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泼。
四九——梁山伯的书童,天真无邪。
【旁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已经有了电视剧、戏曲、电影、小提琴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梁祝化蝶一场,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痴情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文化节网络广播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专门选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话别两场。
“十八相送”说的是祝英台顺利说服父母,乔装进入学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为梁山伯才情所动,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贤弟相称,这样同窗三载,英台因为父母的催促,无奈离开学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讷(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贤弟”竟是“贤妹”。两个人对话玑珠相应,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简称“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气晴和,不辜负大好时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诉衷肠如何?
梁山伯(以下简称“粱”):愚兄才疏学浅,不如贤弟满腹文章,只怕对不上啊。
祝:梁兄过谦了。
【旁白】两人正说着,迎面过来一位樵夫,于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见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浃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对到
祝:他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话音刚落,祝英台轻轻摇了摇头
祝:不对。
梁:怎么不对?
祝:他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你为妻子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听言,惊道
梁: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旁白】就这样边说边笑,两个人来到一个池塘旁边,见池中鲤鱼游得正欢,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旁白】听此言,英台不禁有些伤感,长叹一声说
祝: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旁白】梁山伯听此叹,竟好似包含了万般的遗憾和无奈,不免有些奇怪,问
梁:贤弟,你为何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
【旁白】此时游过来一对鸳鸯,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风吹动水荡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旁白】梁山伯听此言,觉得好笑,说道
梁: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旁白】祝英台又接着道
祝: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还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怅然,正在此时,两人同时看见前面有一座观音庙,于是迈步进去。梁山伯指着供台上的神像说:
梁: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谁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用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你别动肝火别生气!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着梁山伯真有些生气,祝英台又不能直说原由,赶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赔罪。就这样行了一路,终于要分手了,英台千言万语在心头,但是言短情长,她眼眶微红,对梁山伯说:
祝:劳君远送感情深,到此分离欲断魂,一事在心临别问,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长在贫门,无势无财怎订婚?学业未成名未就,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闻说梁兄未订婚,英台有妹守闺门,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路远无缘见玉人,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问人与我无差异,问貌叫人两不分,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谢媒人,贤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
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万恨千愁言不尽,临行一语意重深,
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对有情人就这样不得不暂时分开了。
【旁白】过了数日,有一天,祝家庄热闹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银心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亲来了。
祝:你怎么知道呀?
银心:我怎么不知道,刚才我在门口看见媒婆子打咱们家门口出去,说是来向咱们家员外给你提亲的,不用说准是梁相公家派来的。
祝:(又嗔怪又惊喜地)不许胡说!
银心:真的啊!小姐,怪不得昨晚烛花结了双蕊,烛花双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这时,祝老爷高兴地嚷嚷着和祝夫人一起走了进来
祝老爷:喜事!喜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哈哈 …..
祝:爹、妈。
银心:参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喜上门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赐良缘,为父已应允了,选吉日成亲!
祝:不知爹爹、母亲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怎样?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嗔怒道)儿女婚事应遵父母之命,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旁白】祝老爷闻听英台此话,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爷: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读书的时候,莫非……银心,你陪小姐读书三载,做了些什么?讲!
祝:银心,你直说好了!
银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读书的时候,与梁山伯相公义结金兰,形影不离,临行之时,小姐还……
祝老爷:(恼怒的)还什么,讲!
银心:小姐还亲口将自己许给了粱相公。
祝老爷:(恼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劝劝不醒,却原来在外有了儿女情,美满姻缘你不愿,辜负老父一片心,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闺女自订亲,马家有财有势有媒聘,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这桩婚事万万不行!
祝:(恳求地)爹爹,女儿与粱相公三载同窗,情投意合,马家婚事女儿万万不能从命!
祝老爷:(气愤地)我已将你许配马家,择日下聘,万难更改。
祝:(坚决地)女儿心愿已定,任凭爹爹……
祝老爷:你,好你个奴才,你竟敢违抗父命 ……..
银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待会我慢慢劝劝她也就是了。
祝老爷:(怒气冲冲)越大越没有规矩,今天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
祝:妈……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还是答应了吧!他们马家有财有势,你爹爹既已许了亲,怎么能再反悔呢!再说你自己许的亲,传说出去了总不大好听,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岂怕风雪压,凤凰怎肯配乌鸦,无论他马家权势有多大,要成亲除非是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祝夫人:(无奈地)英台 ……
银心:夫人,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
银心:小姐,梁相公来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赶来
祝:梁兄。
梁:小弟与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来拜访,请问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细地看看。
梁:(惊异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学,故而改扮男装,不期与梁兄相遇,三载同窗多蒙照顾,英台感激不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
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向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惊喜道)啊呀,原来九妹就是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哀惋道)无奈爹爹已将我终身……,许给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着急道)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定要与英台把婚配。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我满怀悲愤向谁诉?我满眶热泪流与谁?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梁兄!这都是我把梁兄累!梁兄!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后,终于因为多日劳累,加上郁结难消,一病不起。昏迷之中,只唤着英台的名字。山伯的母亲端了一碗药走进屋内。
梁母:伯儿,伯儿,吃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睁开双眼,问道
梁:母亲,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四九已经去报信了,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母亲,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想不到未尽半点孝道,就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母:伯儿!不要说这样的话,你让母亲怎么办呢,安心养病,一切都会好的。
【旁白】山伯气力已尽,不再多言,轻轻推开药碗,又重新闭上了眼睛。这时四九跑进来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听见四九的声音,赶忙睁开眼睛,又欲支撑着坐起来,但是只看见四九一人,并无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经不可挽回,顿时感到无比绝望和灰心。只道:
梁:母亲,孩儿死后,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说完,又掏出一块绢帕,递给四九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这样,梁山伯带着对祝英台无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离世。而此时祝家庄里正张灯结彩,马家迎亲的队伍马上就到。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妆台前,银心神色慌张地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惊慌地)他,他怎么样?
银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刚刚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闻此言,几乎昏死过去,顿时大声痛哭起来。
祝:梁兄啊!实指望与兄共接连理,谁知爹爹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梁兄啊!是我害了你!(哭腔)想当日十八相送,情谊无限,如今兄长又在可处可寻呢。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将跟随。
【旁白】正在此时,祝员外和祝夫人走了进来,想看看女儿是不是打扮好了。银心一见,慌忙上前施礼。
银心: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伤,满面泪痕地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后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夫人:儿啊!马家马上就来迎亲,怎可去祭坟!
祝老爷:太不像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我是宁死也不会上花轿的。
【旁白】无奈之下,祝老爷答应了英台的请求。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着来到山伯墓前,但见活生生的心爱之人,今日已经成了一座孤坟。英台忍不住痛哭起来,扑到坟头上。
祝:(哭腔)梁兄啊!我们心心相许,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梁兄啊!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时天地变色,雷电大作,一阵巨响之后,坟头竟然裂出一条缝隙,英台毅然纵身跃入。旁人拉将不住,但见那坟头又慢慢合上。说来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复了平静。从此,人们在万里彩虹、百花盛开之中,见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随。人们都传说那就是梁祝所化,相爱之人冲破了世俗的藩篱,地老天荒永不再分离。
④ 邵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谁唱的
邵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乐蒂演唱的。
乐蒂(艺名),原名 奚重仪(1937年8月29日—1968年12月27日),香港国语片演员。
乐蒂自小受京剧四大家熏陶,接受过京剧基本训练。在古装电影独创古装京剧加生活化动作,细腻多变化入神演技,演绎古代仕女著名。2005年9月2本乐蒂个人纪念专书同时在台湾发行。作品有《倩女幽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崎人艳妇》等。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红梅阁 饰演 李慧娘
风尘客 饰演 慕容雪
太太万岁 饰演 张瑞娟
乱世儿女 饰演 马秀芸
锁麟囊 饰演 薛湘灵
太极门 饰演 沈玉苹
决斗恶虎岭 饰演 段燕燕
扇中人 饰演 姚阿绣、仙子
嫦娥奔月 饰演 嫦娥
最长的一夜 饰演 阿翠
获奖记录
戛纳国际电影节 ▪1960 第14届 最佳女演员 《倩女幽魂》 (提名)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63 第2届 最佳女主角 《梁山伯与祝英台》 (获奖)
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真实吗
[1]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2]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
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
梁祝化蝶(16张)
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故事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尼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离开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