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香港电影院历史

香港电影院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22 10:06:23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後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於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後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於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电影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电影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电影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

Ⅱ 香港的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近一百年的香港电影历史,其实要从一个洋鬼子开始,他不叫Christopher,他叫Thomas,Thomas Alva Edison,他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名叫爱迪生。在一八九○年代,美国的爱迪生跟法国的卢米埃兄弟,都发明过摄影机、放映机系统,而为了争取他们个人的市场,他们派人环游世界,去纪录景象和人物。美国人跑得快,一八九八年,爱迪生公司派了一个队伍来到香港,第一次把这里的人和景象纪录下来。当年比现在简单很多,摄影设备跟放映的设备是一样的,白天拍的东西,晚上回到酒店,在浴缸里面洗一洗,第二天就可以放出来。谁会想到一百年以后,这个小地方会成为全世界生产电影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第一章 电影先驱

电影传入香港十多年后,就有香港人参加电影的拍摄活动。黎民伟(香港影星黎姿的祖父)是一位爱国、醉心革命的人,十六岁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十九岁开始参与清平乐白话剧社,以演戏宣扬革命。二十一岁遇上拍电影的机会,一部由香港人制作的剧情短片《庄子试妻》(1913年 华美电影公司出品)就这样诞生了。在《庄子试妻》,黎北海(黎民伟之兄)饰演庄子,更兼任导演,而黎民伟之妻严珊珊饰演庄子的婢女,成为中国首位女演员,而黎民伟竟然反串饰演庄子的妻子。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保守,根本没有女演员,所以严珊珊的演出和黎民伟的反串,说得上是一大突破。《庄子试妻》主要在美国上映,所以看过这部短片的香港观众很少,直到黎民伟和黎北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他们的作品能够接触香港的观众,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经营电影公司并非易事,更何况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一九二二年,黎民伟、黎北海两兄弟,得到大哥黎海山的支持,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由器材到人才,全部都从零开始,除了负责制作,他们也在上环兴建了新世界戏院,为民新的出品设立上映的渠道。民新公司的宗旨是,电影不但能提供娱乐,更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电影是改进社会的工具。抱着认真对待电影的态度,民新不惜远赴重洋,摄制了不少纪录社会事件的影片,其中一部名为《勋业千秋》的新闻纪录片尤其重要,它集结了黎民伟和他的伙伴罗永祥,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间,追随国父孙中山,义务拍摄他革命世纪的新闻纪录片。期间,两位电影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笨重的器材赴前线,拍摄了北伐的战况,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近代史片。

民新自成立以来,向着故事长片的目标进发,可惜在筹备期间遇上不少障碍。在一九二四年,民新在广州开拍《胭脂》,取材自《聊斋志异》,“兄弟班”再次上阵,黎北海负责编、导,而黎民伟与平妻林楚楚则担当男女主角。几经辛苦,《胭脂》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完工,正式上映。当时的香港人只看过,美国和法国人的电影,他们首次在电影院内欣赏,自己人拍摄自己的故事,感觉一定十分特别。《胭脂》上映首周录得盈利港币六千。正当民新上下高高兴兴地庆功时,绝对没有人会想到,在几个月后,民新要面对一次关乎存亡的巨变。在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二千多名学生在上海租界示威,遭英军开枪镇压,造成数十人伤亡,在广州和香港引发庞大的罢工潮。当时百业萧条,包括成长中的电影业。此时,黎氏兄弟对电影发展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把新世界戏院转让,民新一分为二。弟弟民伟到了上海,而兄长北海则穿梭省港两地,寻求下一次的拍片机会。

香港民新解散后,黎民伟到了上海,成立上海民新,继续拍摄剧情长片,拍摄了《玉洁冰清》、《木兰从军》、《西厢记》等经典影片,这几部电影,不但制作规模极具野心,而构思和拍摄手法也相当先进,有些场面甚至用上简单的特技,可惜上海民新经营了数年,已亏蚀了四十万元,算起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港币,实在令人心疼,不过对于有理想和实力的电影人而言,金钱上的盈亏并非他最关心的。一九三○年,屡败屡战的黎民伟和院商罗明佑合组联华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宗旨,仿效好莱坞片场制,罗致了一群当时电影界最佳的人材,费穆、蔡楚生、卜万苍、孙瑜等,这些文人味重的导演对电影的语言和细节也非常重视,作品中的美术、摄影、剧本都一丝不苟,题材也与时代深刻呼应,于是联华的出品,几乎部部佳作,大受欢迎。其中更捧红了一代巨星阮玲玉,《渔光曲》、《大路》、《神女》,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得不提及的经典。

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大罢工,终于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正式结束。但黎北海还要多等三年,才能筹足他所需的资金,重新经营电影公司。一九二九年,黎北海得地产商利希慎支持,自导自演《左慈戏曹》,并于利园山道搭景拍摄,正式带领香港电影复苏。一年后,黎北海改组影片公司,加入弟弟黎民伟参与创办的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正式成为联华在香港的分厂。既然电影业要再起步,当然要多训练一些新人,培养人材,联华港厂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导师中更包括曾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关文清导演,很多电影人,如我们熟悉的吴楚帆、黄曼梨、李铁导演等,其实都是从演员养成所训练出来。一九三三年,黎北海做了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拍摄了《傻子洞房》,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从此香港电影业进入有声音的年代。

三十年代,关文清导演到了三藩市,希望跟华侨见见面,联络感情,顺道推销联华的产品,不过这次美国之行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一位富有而且对电影充满热诚的年轻人——赵树燊。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商量拍片大计,就这样拍摄了轰动一时的《歌侣情潮》,男主角就是关德兴师傅,不过当年他还没演黄飞鸿,他跟随大老倌小靓就学戏,所以人称他为“新靓就”。赵树燊和联华最终未能合作,却反而到了香港成立“大观声片公司”,主力拍摄粤语片。三十年代开始,凭着地利和政治上的优势,越来越多来自内地和东南亚的投资者到香港开办电影公司拍摄粤语片,香港的电影业也逐步稳固,成为当时除了上海外另一个华语电影制作中心。

综上所述,电影自一八九八年传入香港开始,香港电影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Ⅲ 香港电影史的概述

一、将香港电影发展史进行科学化地重新分期:
1、初创时期(1897-1945),2、延续时期(1946-1955),3、黄金时期(1956-1966),4、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5、繁荣时期(1980——1993),6、风格化时期(1994——2006)。在论述中,每个时期的流变都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别注重论述香港和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凸显了立论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此消彼长中成长发展的,因此有着复合文化体的特质。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而弱,文化特性由体现国家民族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性逐渐转向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
二、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除常规的美学发展史论述外,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与美学发展相比,香港电影工业发展更为成熟,这也是香港电影史有别于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的的重要特色。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包括内地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一般都没有对产业模式的系统论述和分析,而本书在每章第一节都专门论述香港电影工业史,这将成为本书区别与同类成果的最主要的创新特色。
三、对一些过去内地电影学者更多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来评述香港电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评定,本书试图以更为客观和学术的立场来重新定位香港电影史。尽量摆脱“中原心态”,破除内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识形态上的成见偏见(比方对粤语片发展特色不够了解,对流行通俗的“商业片”的成见),对香港电影作品、作者作了较新的阅读与评定。
四、侧重于类型分析。香港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是类型的意义,因此本书以类型为论述主线,将香港电影的类型分为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和文艺类型两大类,谴责包括动作、喜剧、悬疑、科幻、战争、情色等类型,后者有言情、伦理、青春、写实、历史、歌舞、戏曲等诸多亚类型。此外本书还对香港电影各类型的比重进行了年代上的厘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艺类型为主,60年代中期之后新武侠片崛起,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取代文艺类型,占据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艺类型并未退出香港影坛,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土壤,并为整体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类型美学外,还总结了香港电影的其他两大特色:娱乐精神主导的优生态创作链、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力求极致化程度。类型美学和这两大品格,构建起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文明,也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财富和产业经验,对中国内地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Ⅳ 香港电影的起源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罗斯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Ⅳ 香港电影史上有哪些至关重要的节点

1949年是香港电视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当时中国内地天翻地覆,上海的很多电影人他们都拿下去香港,在这个时期内,有卜万仓拍摄的神片貂蝉。他们前半段就是在上海拍摄的,后半段则是将再次转移到香港完成的,是当时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

Ⅵ 香港电影发展史资料

分类: 地区 >> 香港
解析: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于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于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Ⅶ 关于香港电影业发展历程的问题

大概说
现在是萧条后期 大萧条是从2000年之后开始

历史上最鼎盛的时候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号称东方的好莱坞 几乎天天都有新的电影出来 和开拍
电影的发行波及全球,尤其是动作武侠电影 是辉煌中
的辉煌 也出现了大批的电影界优秀人才,可能之后的多少年
都不会有这样的人出现了

现在的情况依然不是很好,拍片模式从港到中港合拍越来越多
基本上是开拓大陆的电影市场,香港本土的电影界还在由政府
拨款大力支助

如果要更加详细的资料可以去书店参考相关的书籍
或者在网络中查询

Ⅷ 香港电影的起源和历史

1904 年,才有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香港从事电影事业,他就是余顺丰。7而第一部在中国香港拍摄的故事片是1909 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图右)制作《偷烧鸭》,它是一部短片,剧情很简单:一个瘦小的小偷(由梁少玻饰演)偷一个胖商人(由黄仲文扮演)贩卖的烧鸭,被警察(由黎北海扮演)发觉,把小偷捉住。而这部片的导演是梁少坡,他是中国香港第一位电影导演,也同时是第一位男主角。1973 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创办了中国香港首家电影公司「华美影片公司」8并与“中国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9合作拍成《庄子试妻》,但当此片拍完后布拉斯基把影片带回美国,因此由中国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只在美国上映而从来没有在中国香港面世。在 1922 年,黎民伟建立了中国香港首家中国人全资拥有的电影公司—「民新」,并于 1924 年生产了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而在 1925 至 1926 年,省港大 *** 爆发,长达十六个月之久,并导致了民新电影厂在中国香港的制作结束,转移到上海发展,而且使中国香港一些刚冒起的电影公司倒闭,少数则转移至广州。1930 年代,中国香港的电影随着黎北海(黎民伟的哥哥)创建「中国香港电影公司」而开始复苏,而由黎民伟所创7余慕云:《中国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中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 年),页 148由布拉斯基负责拍片资金、设备和技术,黎民伟则负责供应电影剧本、演员、服装和道具。但在拍摄完《庄子试妻》一片后,华美便告完结,它甚至被视为一有名无实的电影制作公司,因为它既没有办公地址,也没有在中国香港公映过它的唯一的作品。9黎民伟认为电影不单是娱乐,更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处于列强占据的情况下,他强调以“电影救国”。故中国香港电业事业在早期已有一个比娱乐更崇高之理想,为中国香港电影奠下一良好的发展方向。 上海「民新」与几间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公司」并于 1931 年在中国香港建立分厂及成立电影学校——「联华演员养成所」培训了一批著名的粤语片导演如黄岱,而该校的名导师关文清(著名导演)更造就了两位超级影星:吴楚帆和黄曼梨。另外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港产粤语片皆是重拍或改编自上海的著名国语片,例如:《胭脂泪》改编自《神女》;《南国姊妹花》改自《姊妹花》等。中国香港在 1933 年前所出产的电影皆是默片。除了有音乐外,通常有解画人讲解。“据说在 1930 年期间,在太平戏院放映《火烧红莲寺》时,解画人便有数名之多,配合动作绘形绘声,效果不错。”而在 1932 年,广州出产第一部局部的有声粤语片《无敌情魔》;其后亦有第一部全部有粤语对白的粤语片《战地两孤女》,这两部片先后在港上映。在 1932 年末,中国香港第一间生产有声电影的「中华制造声默片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招股,并于 1935 年,中国香港电影才完全进入有声电影之年代。1940 年代,中国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是中国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模旅」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中国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 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烂仿,中国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 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中国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 年年初,中国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其实自 1945 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中国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中国香港电影业直至 1946 年才开始正式复苏。“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也有言“194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 200 部粤语片旦历凳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但其实自 1946 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中国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 1948 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 1940 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踏入 50 年代,被喻为是中国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由于战后中国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 “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 1952 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而在“七日鲜”影片充斥下致使中国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中国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中国香港电影之发展。粤语片在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而同时“其实自 1961 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 《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 60 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 1967 年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1971 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中国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 1973 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 1977 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 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而踏入 70,80 年代的交替期可以说时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一批曾在外国攻读电影的青年,返港后在电视台取得实际的编导经验,其后纷纷投身影圈,以西方的拍摄巧创作出不少著名电影,为中国香港电影制作带来一次变革,造成所谓「新浪潮」(New Wave)之出现,“这股新力量,这套新观念,跟中国香港电影界长久以来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又是那未的不同。他们一旦能够打入这个圈子,所带来的新气象是可以期待的。”这批新进人材亦创作了不少著名电影,如:许鞍华的《疯劫》,《投奔怒海》,《倾城之恋》,徐克的《蝶变》,严浩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方育的《平父子情》,《半边人》,还有麦当雄,冼杞然,谭家明等人。而部分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徐克的《蝶变》等更被选入二十世纪中文电影一百强,与经典电影《清宫秘史》等齐名。 元素,为中国香港电影注入当代感性、都会气息,也为中国香港电影带进现代化之局面。“新浪潮带来了技术革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大量对电影技术艺术热心无比的新人全面投入电影界,中国香港的商业电影从而获到更现代化的新面貌。”20时至今日,中国香港电影陷入低潮,这无疑与创作者的方向有关,他们从市场利益为着眼点,推出一些低俗搞笑电影,使影片变得无主题,无内涵,与 50 年代中那些“七日鲜”电影无分别。 历史—电影教学电影就如黎民伟先生所言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电影往往不断反映当地的历史,不同国家的电影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电影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重现于学生眼前,再配合课本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更有效掌握课文内容。 fed.cu.e/history/history2001/movieandhisteaching.pdf
这位大大你好 我本身也有急需用钱 找银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坜仁宝当铺 有在帮人代办二胎 估价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询问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里借过 服务态度好 办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周转的好帮手 放心啦!仁宝当铺是 *** 立案合法当铺 网路上的风评也非常好 在 中坜YKK对面 03-4520077

Ⅸ 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它究竟有过怎样的辉煌史

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它的辉煌史在于出现了众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好电影,比如:《赌神》系列、《黄飞鸿》系列、无间道等。上个世纪90年代绝对称得上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那时的香港电影不光火爆香港,更是风靡中国内地以及国外电影市场,凭借着优秀的电影构思以及比较出色的制作水平,香港电影赢得了西方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更是诞生了像成龙以及周润发这样名扬海外的华人演员。

虽然如今的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那份辉煌,不过它的辉煌历史仍然存在,而且,我们也相信,总有一天,香港电影会再次带给我们惊喜。

Ⅹ 1982年香港人口500万,票价12元卖出2600多万,电影辉煌的开始

1982年是令香港电影人鼓舞的一年,因为全年总票房有三分之一的增长,更有8部千万票房的电影,但最辉煌则莫过于" 最佳拍挡 "这部电影,不单是首部过二千万票房的电影,更是香港开埠以来入场最高次数的电影,以当年后座票价为$12计算,超过二百万人次曾入场观看,而当年的香港人口都只有五百万,绝对是空前绝后。另一值得留意是写实片的抬头,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及麦当雄的"靓妹仔"都是过千万票房,七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武侠片,在80年代初期也渐渐衰落了。最后,香港首间迷你戏院,位于长沙湾的"京华戏院"亦在82年投入服务。 80年代初,香港作为仅次于好莱坞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品地,其实已足够在世界称雄,港产电影以独特的风格以及脉络令世人瞩目,李小龙的功夫片打开了国际市场,随后又有成龙、刘家良等人后来居上,那时受到欧美熏陶也同样浓重,香港电影其实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悄然并步行走,《最佳拍档》系列就是其中一例,当时007系列开始风靡亚洲,对于亚洲观众来说,却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精明的香港电影人如何能够放弃如此借鉴的机会,从第一部的纯然致敬到尔后的跨海合作,着实见证了当时两大电影巨头完美融合的霸气 历史 (当然剧中还YY了一把里根总统),作为新艺城标榜正式创业作的此片,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1982年电影最高十大票房排行榜

1最佳拍挡$26,043,773许冠杰、麦嘉、张艾嘉主演。

《最佳拍档》是由曾志伟、林领东、刘家良执导的一部电影,许冠杰,麦嘉,张艾嘉主演,林子祥,徐克,友情出演的一部喜剧电影 。电影讲述了神偷黑猫盗宝时无间中遗下一只白手套展开,警方怀疑是国际犯罪集团的“白手套”所为,于是惊动国际刑警,派光头神探前来查案;而黑手党因为有人冒充其“白手套"四处犯罪,也派杀手来港调查。这倒让黑猫感到危机重重,为保命向警方自首,并一起对付真正的“白手套” 。

阵容是颇为讨喜的许冠杰、张艾嘉与麦嘉组合,这个组合主要以许冠杰为首,因为当日许冠杰已是影坛与歌坛如日中天的天王巨星,至少在TVB这个造星工厂还未送出如今大批 娱乐 圈中坚力量之前。毫无疑问,这个组合是颇具成功的,许冠杰饰演的KING KONG鬼马顽皮,自信满满;麦嘉饰演的光头神探敦厚老实,自以为是;张艾嘉饰演的女警表面火辣十足,温文尔雅仅是昙花一现,但是在骨子里是渴望自己得到疼爱。就是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相互依赖却又相互制约的微妙。

2难兄难弟$16,724,578 麦嘉执导,黄百鸣担任编剧,石天、泰迪罗宾、吴耀汉、钟楚红主演。

《难兄难弟》是1982年出品的喜剧电影,由麦嘉执导,黄百鸣担任编剧,石天、泰迪罗宾、吴耀汉、钟楚红主演。影片的投资只是《最佳拍档》的一个尾数,但票房收益却站到了同年的第二名,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剧情讲述生性内向的阿兴和性格开朗的阿汉为夜总会表演节目的拍档,阿汉助阿兴追求一女歌手,一富商亦欲追求。然而歌手已名花有主,富商误以为是阿兴坏了他的好事,派人将他打成痴呆。经阿汉带他多方求医,不但恢复正常,更变得机敏过人。二人联手惩处了富商,并双双抱得美人归。这是在1982年较为成功的一部商业喜剧,是新艺城创业年里的排头兵,风头只逊于《最佳拍档》与《龙少爷》。如今我们想起这部电影,或许更多是因为徐克的加盟,作为早期新艺城电影的创作者之一,他不仅在演上显现天分,更在编导方面开始展露头角。影片与风靡六十年代初期的《难兄难弟》同名,但故事与套路却与其并无半点瓜葛,相信很多喜欢港片的影迷们,也经常在翻老片的时候将这两部电影混淆。

阿兴(石天 饰)和阿汉(吴耀汉 饰),一个性格腼腆,一个开朗奔放,命运将这两个个性迥异的男人牵到了一起,让他们成为了在夜总会中同台演出的最佳拍档。阿兴默默喜欢着女歌手阿珠(叶丽仪饰),害羞的他选择了将这份真诚炙热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阿汉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决定帮助朋友抱得美人归。让两人感到头痛的是,一名富商(王青 饰)亦在追求着阿珠,论财力,阿兴和阿汉完全不是他的对手。然而,阿珠并没有接受富商的追求,在她的心中,住着另外的一个人。遭到了拒绝的富商以为系阿兴从中作梗,将怒火全部发泄到了阿兴的头上,孱弱的阿兴不幸被打坏了脑袋。

3少林寺$16,157,801 张鑫炎执导,薛后、卢兆璋编剧,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联袂主演。

《少林寺》是由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的一部动作电影。由张鑫炎执导,薛后、卢兆璋编剧,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联袂主演。该片讲述的是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昙宗救出,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取名觉远,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的故事。 《少林寺》于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公映。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于承惠 饰)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起来反抗暴虐的神腿张,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一日,李世民偷渡黄河被王仁则兵马围困,觉远等施计解救。王仁则诬陷少林寺内有人通敌谋反,准备灭掉少林。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此时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阳,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唐太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制片方长城公司起初邀请了香港导演陈文担任导演,拍摄季节是冬天,场景灰暗,陈文又启用了大量来自河南京剧团的演员进行拍摄,效果不佳。于是,请出张鑫炎来救场。此时《少林寺》的拍摄经费已经花掉了40万港元,但张鑫炎进组之后,却决定将此前的拍摄全部推翻,原剧本是正剧风格,他改为轻喜剧,原来的主演是长城公司的吴刚以及京剧演员,他决定由内地的武术精英出演,并在国家体协的协助下,从七个省选出了全部演员,冬天的场景,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太萧瑟,他就决定等到春天再开始拍摄。于是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故事。

4投奔怒海$15,475,087 许鞍华执导,由林子祥、刘德华、马斯晨 、缪骞人等主演

《投奔怒海》是由许鞍华执导,由林子祥、刘德华、马斯晨 、缪骞人等主演的中国香港剧情片,主要讲述了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日本记者芥川在岘港现场采访当时实况。三年后芥川重游旧地,认识了琴娘一家,并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的故事。该片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并获得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艺片票房纪录。

5小生怕怕$13,927,084 刘家荣将执导,谭咏麟、郑文雅、曾志伟等主演。

1982年10月21日新艺城影业公司出品的恐怖喜剧片,由刘家荣将执导,谭咏麟、郑文雅、曾志伟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在电台里谋职的阿伦的爱情故事。 在电台里谋职的阿伦(谭咏麟)和谭冠(曾志伟)主持《夜半奇谈》,由于世道不景气、创意缺乏等因素,而逐渐走了下坡,两人为此一筹莫展。正在两人左右彷徨之际,阿伦与寡妇莲(郑文雅)偶然邂逅,一见钟情。却没曾想,原来这段情缘是莲的三位亡夫特地安排下的一个局。在两人定情洞房之日,三个死鬼自认阿莲天生克夫,为了避免阿伦重蹈覆辙,与他们一样同遭不幸,就决定现身吓走阿伦。阿伦被吓走后寡妇莲(郑文雅)自杀,被三个死鬼救下来送进了和以为自已喝了毒药而洗胃的阿伦(谭咏麟)的同一家医院,阿伦(谭咏麟)得知寡妇莲(郑文雅)自杀后决定和她在一起。这时,一个小鬼骗阿伦说只要得到鬼王灵珠,便可化解莲身上的克夫宿命,阿伦决心舍命直闯阴曹地府,平日里的死党谭冠亦冒死相助,可是誓师之日却正巧赶上了七月十四,这一天正是鬼门关大开之期,两人生死攸关,看将如何绝处逢生。

该片是歌坛天王谭咏麟的电影代表作之一,虽说影片不可能如同同期《假如我是真的》那样给他磨练演技,赢得个人成就,但却成功的挖掘了他身上的喜剧魅力,令其真正融入香港电影的主流。影片最为成功的其实不是表演,而是黄百鸣这有趣的剧本。可以说,这是黄百鸣后来打造《开心鬼》系列 搞笑 鬼片的一个灵感之源,以小成本带动大回报的基础,就在于剧本的精妙与灵活余地。影片在当年挫败了嘉禾的野心力作《八彩林亚珍》,坐到了票房第六的排头交椅,这一点为新艺城的崛起更增添了砝码,与同年的《最佳拍档》、《难兄难弟》等片一起主宰了香港电影的市场走向。

6提防小手$11,809,432 洪金宝执导,洪金宝、陈勋奇、叶德娴、元彪、吴耀汉、陈龙、狄威、曹达华、田俊、陈百祥等人主演

《提防小手》是由洪金宝执导,洪金宝、陈勋奇、叶德娴、元彪、吴耀汉、陈龙、狄威、曹达华、田俊、午马、陈百祥等人主演的一部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两位职业扒手的故事。米缸(洪金宝饰)和烟通(陈勋奇 饰)两师兄弟均为职业扒手,拜贼头金师父(刘克宣 饰)为师并练就了一身扒窃的好本事,每日和金师父、师妹阿Ann四人配合工作,得以财源滚滚。一次,米缸跟烟通到舞厅寻欢时邂逅一女子亚男(叶德娴 饰),并对其一见钟情,两人随之共堕爱河。后来米缸在舞厅见到亚男与一接赃集团的大哥周文生缠绵,心生不忿。事后亚男向米缸说明是她其实是一名卧底督察,接近周文生是为了瓦解他背后的接赃集团,并要求米缸帮她偷取周文生与买家交易的钻石。米缸虽完成任务,却被警探吴沙展(吴耀汉 饰)擒获,而金师父则见财起意,独吞了所有钻石。此时,走私集团已追杀而来,众人拼力逃脱,更从金师父手中夺回钻石。亚男安排两批人在一荒岛的货轮上进行交易,希望将接赃集团一网打尽,但米缸等人在交易时突然发现钻石已被偷龙转凤,才惊觉亚男原来是冒警行骗,实则想借米缸等人之手取得钻石,更想引得两虎相争。经过与接赃集团的一场激战,三人成功脱险,遂赶往机场向亚男施以报复,但众人最后却不幸被吴沙展抓获,锒铛入狱。

《提防小手》是一部革新之作,通过该片洪金宝将套路已尽的香港功夫片带入了更贴近现实生活的现代动作片。作为一名导演,洪金宝具有敏锐的决断力,他没有躺在过去的辉煌中重复更有把握的老套路,而是适时地求新求变。在片中,洪金宝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都市小偷的形象,非但偷窃手法新颖,武艺和“舞”艺更是一流,生活幽默也是信手拈来、自然而发。他在片中和陈勋奇扮演一对扒手师兄弟,不仅靠师传的“绝活”发了点不义财,后来也用它来对付坏人,做了改邪归正的“义侠”。凭借此片的精彩演出,洪金宝成为了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而功夫片也由此进入了所谓的时装动作片时代。

7龙少爷$10,936, 成龙导演,陈慧敏、冯克安、田丰等主演

《龙少爷》是成龙导演,陈慧敏、冯克安、田丰等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于1982年1月21日在香港上映。 故事讲述了清朝快要覆亡时,大内总管程如虎私运宫廷珍藏之古物,辗转至广东境内之龙山镇,因种种原因而与当地富户贺金壁之子龙之间发生的争斗。清朝覆亡,大内总管乘乱将古物售与洋人,以图重利,此事为副总管海活极力反对,与程总不欢而散。龙山镇富户贺金壁之子龙,武艺高超,某日与友出游,误入程藏宝之处,幸有王员外相救,免于一死,而此海活却趁机偷走宝物数件,程大怒,更四处追杀海活。

龙某次在岳王庙中,正遇程手下多人欲擒海活,龙便与众人挺身相救,程手下见众人皆怒,悻然而去。程知道龙将海活藏于王员外府内,以为王员外与海活勾结,下令杀海活与王员外。龙为救人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联手将程击败 。

8靓妹仔$10,327,250黎大炜执导,林碧琪、温碧霞等人主演

《靓妹仔》是由黎大炜执导,林碧琪、温碧霞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来自破碎家庭的问题少女的故事。碧琪(林碧琪饰)是个来自破碎家庭的问题少女,她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关爱,在学校也是公认的坏学生,经常被老师责骂。她和三个女同学一起,整日在街上闲逛试衣服,结识小混混,生活毫无目标。很快,碧琪交了一个男朋友(麦德和 饰),他们在歌厅结识,碧琪深深爱上他,但他却只是图一时新鲜,很快抛弃碧琪 去找新的女人。碧琪已经很久没回家了,一日在街上遇到母亲,被告知最疼她的祖父已经去世,伤心的碧琪更没有了回家的理由,她成了舞女,仍心存一点痴念等待男友折返。堕落的生活没有她想象那么自由快乐,很快,碧琪目睹了一个姐妹沉浸在毒品,一个人被男人抛弃落下地铁车轨(温碧霞饰),昔日好友只剩她一个,深爱的男友回来了,她满心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又只能目睹他被人乱刀砍死。

本片是丽的电视台监制麦当雄从电视界跃入电影圈的第一部作品,不过他只担任监制,导演一职由其弟子黎大炜担任。以西德电影《堕落街》(Christin F。)为故事蓝本,将其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完全香港化,藉以反映十几岁的香港少女如何堕落,描写她们不爱读书,沦落风月场所之中出卖色相赚钱。由于大胆暴露香港现实 社会 问题,此片在当年公映时曾引起极大争议。在电影形式的取向上,此片以完全真实的纪实片面貌呈现,务求给观众一种感同身受的震撼,因此剧中少女找寻新人来演出, 用现场收音方式拍摄,阐事技巧、气氛酝酿、演员演出和技术表现各方面大体上都相当成功,堪称为一部出色的商业电影。两位首次演出电影的少女林碧琪与温碧霞表现突出而一举成名,获得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奖(林碧琪)和最佳包装奖。

9十八般武艺$9,913,242 刘家良执导的动作片,刘家良、惠英红等人参加演出

《十八般武艺》是由刘家良执导的动作片,刘家良、惠英红等人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授意义和团内神打、茅山、术士三坛清除叛徒二舵主雷公(刘家良 饰)的故事。清末,太监总管李莲英授意义和团内神打、茅山、术士三坛清除叛徒二舵主雷公(刘家良 饰)。神打坛方少卿(惠英红 饰)与师叔(刘家辉 饰),茅山坛雷勇(刘家荣 饰),术士坛铁猴(小侯 饰)、铁坛主( 朱铁和饰)分头南下广州,寻觅雷公下落。当年雷公掌管云南分舵,因不愿见弟子凭借所谓“神打”功夫抵抗洋人军火徒然丧命,不惜违背朝廷旨意,将义和团云南分舵解散,化名雨伯隐居乡间。三坛之追杀人马皆有争功之心,暗斗不止。雷勇更用无赖(傅声 饰)乔装雷公以引出真身。方少卿与铁猴先后为雷公大义感动转变阵营,但三坛坛主仍欲置雷公与死地。

刘家良执导的功夫名片,和其他功夫片只着重描述一种功夫不同,本片展示的功夫真的是“十八般武艺”尽出了,本片同时是傅声的遗作。故事描述刘家荣及刘家辉饰的神打坛门生,悉清廷下令追杀由刘家良饰演的隐居茅山宗师,遂收买傅声饰的流氓,招摇做法,引诱其现身......

10夜惊魂$9,559,177 梁普智执导的悬疑惊悚片,张艾嘉、郑则仕,任达华参加演出。

《夜惊魂》是由梁普智执导的悬疑惊悚片,张艾嘉、郑则仕、任达华参加演出。影片主要描述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狂,以女性作为目标,并惯用被害者的白色渔网袜将其勒死。探长和午夜节目主持人相恋,并以她作饵布下陷阱,不料捉住的一个人只是暗恋女主持人的痴情客,而真正的凶手已混入电台,正向她发动杀机。

市内发生连串命案,猛龙与老虎仔奉命追查,发现死者皆被刀及白色鱼网丝袜所杀,但苦无破案线索。龙心仪的夜间节目主持人Sissy ,接连遭神秘人骚扰,疑是变态杀手所为,借故保护Sissy为名亲近为实。某夜,变态杀手又再出动杀人, Sissy不甘终日活在恐惧中,自告奋勇穿上白色鱼网丝袜,逗引凶手现身,可是猛龙,老虎仔走失, Sissy变成变态杀手的囊中物。

阅读全文

与香港电影院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张锦程演过的恐怖电影 浏览:292
逆战电影幕后故事 浏览:353
大学生微电影同志 浏览:139
电脑如何抖音直播放电影 浏览:499
歌曲搭配电影 浏览:661
新电影在线观看美国 浏览:650
恐怖13街电影 浏览:774
东邪西毒经典的电影旁白 浏览:973
瑜伽解说恐怖电影 浏览:21
抖音电影视频剪辑如何规避侵权 浏览:574
疯狂原始人的电影英语简介英语 浏览:844
国产悬疑推理电影大全 浏览:727
电影杨贵妃演员表介绍 浏览:252
心灵的奇迹电影简介 浏览:358
同门粤语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230
恐怖地堡德国电影 浏览:610
王力张平电影人物 浏览:191
女巨人视频外国版电影 浏览:254
孕妇能看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浏览:591
电影视频的比例是什么 浏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