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

发布时间:2023-05-30 05:33:18

A. 如何保持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

要了解我国动画的民族性,首先要关注其他国家的动画的特点。美国动画:为了恢复动画艺术的本质,作品力求发挥作者的个性;UPA作品风格力求保持动画本身的趣味,单纯的任务线条随着声音活动,作品内容源于个人的自传回忆,有些是对食宿标准价值观的批判,有些从人性观点出发体现出他们民族的历史和政治文化。而法国动画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手法,利用变换的色调使物体活动起来再现了他们传统细腻的艺术。前苏联动画艺术家则以童话样式的动画片来反应现实生活。日本动画在创作理念、制作风格、叙事结构、动画语言的探索上显出特殊的气质和想象力。面对同一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对待它的方法却是各异的。这是因为他们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底蕴、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动画片)。他们的动画片具有各自民族的特性,打上了本民族的深刻烙印。由此可见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那体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的东西又在哪呢?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动画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动画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那么如何保持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呢? 本文从动画的概念入手,结合中国动画的总体发展历程,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中国动画要加快发展步伐,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它的民族性显得尤这同时也是我国动画业再创佳绩最好切入点。全面的把握我国动画的民族性,结合现状,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动画艺术。
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中国动画,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东西渐渐淡化,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而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也是具有民族性。所以发展民族动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消减的。真正文明的标志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动画艺术之树是一棵真正的常青树。

B. 中国民族动画各采用哪些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

中国动画片发展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动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从它创始初期就与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紧密相连。中国书法、篆刻、京剧、皮影、武术、传统乐器、古代纹饰等民族的艺术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动画的制作之中,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点。但同时,过分地强调民族性也对中国动画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质疑和阻碍。一、 许多的传统民族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画创作中 (一) 题材方面 在题材方面注重新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寓教于乐,在动画片种的样式和风格方面,注重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造型样式和材料中借鉴汲取营养,探索和实验动画艺术的新材料和新品种。 中国动画可分为以下八种不同的题材: 1、 革命教育题材:《三毛流浪记》、《半夜鸡叫》、《红军桥》、《红云崖》、《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 2、 童话题材:《小鲤鱼跳龙门》、《小蝌蚪找妈妈》、《谢谢小花猫》。 3、 古代寓言题材:《三个和尚》、《愚人买鞋》、《猪八戒吃西瓜》、《南郭先生》。 4、 当代儿童生活题材:《牧笛》、《没头脑和不高兴》、《黑猫警长》。 5、 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题材:《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猴子捞月》、《渔童》、《九色鹿》、《牧童与公主》、《葫芦兄弟》。 6、 少数民族题材:《一幅偅锦》、《孔雀公主》、《蝴蝶泉》。 7、 文学名著改编题材:《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溪流》、《金猴降妖》、《擒魔传》。 8、 国际讽刺漫画风格的动画题材:《黄金梦》、《谁唱的好》。 每一种题材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无论是寓言神话故事,还是革命教育,都是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分不开的,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家对动画的兴趣,可以说,题材上的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在动画上最好体现,也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 美术设计方面 1、 人物造型: 在每一部出色的动画片中,人物造型都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塑造好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物造型的独特性也就成为动画片的特点之一。中国动画大多是采用平面动画的形式,平面的动画只有在准确、生动和优美的造型中才能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从而使他们成为鲜活的形象。 人物造型上,中国的人物形象总设计师们总是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中民间木刻、剪纸、京剧岁局兆艺术装饰风格以及古人绘画,更加着重于形象的装饰性和性格的典型性刻画。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夸张,体现出“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有力量”的艺术特点。 以影片《大闹天宫》为例,影片中主角孙悟空从整个形象的相貌、衣着、动作紧紧扣住人物性格,摒弃了万籁鸣等人早期在《铁扇公主》中类似于初期米老鼠形象的孙悟空造腊此型,而是将孙悟空的外在和内在品质合二为一,结合了他所有的“猴、神、人三者统一”的特点。在漫画《西行漫记》中的孙悟空基础上再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整合,完成了这个头戴软帽、脸谱为倒置的仙桃、长腿细胳膊、腰围虎皮的孙悟空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的特征,又具有人所不能有的通形变身的神的特点,更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三种特征。 2、 场景设计: 动画电影总是以虚拟、夸张、想象的方法来展现生活和梦幻。美术片不仅能体现出那些直接产生于现实中的东西,而且还能体现出那些只存在于画家的幻想中的东西,同时更能够运用夸张自由地强调、突出、夸张影片的内容和形式来创作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很多的中国动画影片的背景设计就是在民族风格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意境美和装饰美。以影片《宝莲灯》为例,由于人物造型是平面的、装饰化,采用的是单线平涂的方式,一方面为了情景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又避免场景也过于平面,而使得人景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背景绘制中采用有虚有实的装饰性设计,强调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用青绿色为主的中国古典山水绘画形式作为场景的基础,借乎租鉴了庙堂壁画、民间年画、戏曲舞台布景等形式的精华,利用虚实相映与立体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影片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在场景设计的整体风格方面,吸收了古代壁画、建筑等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地发挥想象创造能力,使得场景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点,与人物造型相得益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营造了一个梦幻感十足的神话世界。 3、 色彩: 其实色彩都在造型和场景等中采用的,但我还是想单独地将它列出来,是中国动画区别于外国动画,也是民族传统元素对中国动画影响很重要的一方面。 很多中国动画的设计者们在用色方面都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爱好,大凡采用是红、绿、蓝等传统绘画多用的颜色,而且线条明朗、精练,所以使得笔下极具中国风情的人物和场景让观众感觉熟悉又亲切。 (三) 音乐伴奏方面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离不开音乐和音响的配合。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在中国的动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很多影片都浓缩了民族戏曲精髓。 以影片《骄傲的将军》为例,影片突出地强调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背景音乐采取具有民族色彩的乐调的同时,还强化了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在节奏上的特点,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甚至是镜头的衔接、转换紧紧相扣、相得益彰。所以,京剧音乐在影片中不仅充当着东方韵味的背景音乐烘托剧情的作用,同时还充当着音效的作用。比如一开场将军得胜归来,文武百官在庆功宴上迎接他。只见将军昂首挺胸,踱着方步,伴着锣鼓的打击节拍,一步一顿地迈进来。那情形和京剧中霸王出场无二样。将军在众人的阿谀奉承下得意洋洋地抛铜鼎、射风铃,用力时发出的“哇啊……呀呀呀”听得食客师爷一句“凭将军这身武艺,敌人还敢来送死吗?”后的放声大笑。 (四) 台词方面 中国动画的人物动作表演上吸取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人物对白也在传统戏曲中念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形成一种既不完全像京剧的道白,也不像现代话剧的对白。 以《天书奇谭》为例,影片中的人物在对白上总是带有一种韵味,有时将尾音拉长,有时抑扬顿挫,有时文白相间,饶有情趣。像巫婆的配音就结合了京剧念白和白话,在语调上多变而丰富,“县太爷”等经典台词更是广受欢迎。 (五) 风格方面 中国动画在风格方面吸收了很多的传统民族的元素,可以说,传统民族艺术的代表民间美术在中国的动画风格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风格、材料和画种可划分为: 1、 年画:《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年的故事》、《好帽咪咪》。 2、 装饰画:《小鲤鱼跳龙门》、《一幅偅锦》、《孔雀公主》、《女娲补天》、《九色鹿》、《蝴蝶泉》。 3、 皮影、剪纸动画片:《红军桥》、《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海螺》、《鹿铃》、《OK》、《斗鸡》、《猴子捞月》、《猴子钓鱼》、《抬驴》、《老鼠嫁女》。 4、 水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鹬蚌相争》、《山水情》。 5、 木偶:《半夜鸡叫》、《神笔》、《崂山道士》、《阿凡提的故事》、《武松打虎》、《东郭先生》、《石狮子》、《曹冲称象》、《不射之射》。 6、 折纸:《聪明的鸭子》、《巫婆》、《鳄鱼和小姑娘》。 对风格的解析来看,把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中国的动画中,是和中国传统美术与动画在思维方式上的关系有关的。在传统元素中运用寓意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些吉祥与生命崇拜的观点。如:牡丹象征富贵,喜鹊梅花合绘“喜上眉梢”,莲花、鲶鱼合绘为“连年有余”。另外,龙与风,鱼和莲等自然形态中一阴一阳的形象符号象征大自然的阴阳相合,人类的男女和谐、生命的无限延续。在动画片《渔童》、《哪吒闹海》中,“渔童”、“哪吒”都是在莲花中诞生,在民间中喻为多子,是孕育生命的载体。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之所以会影响到中国动画,在根源上说是与动画片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动画片中传统民族艺术的原始野性思维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海阔天空地任意发挥想象,具有中国“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伦理精神相一致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统一,由此可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人为本,强调在天地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的中心;刚健有为,强调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坚持有理,坚持独立人格;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而有效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影响着中国很多的领域,在动画创作上更是不可或缺。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孝,强调道德修养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这种伦理精神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和民族,抵御外族的侵略,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 价值观念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强调“义”的内在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为上”。义者,天理之所宜。义,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格,即在于体现了“理”的要求,而天理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品质,义,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要求,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小哪吒可称为一个道德至上的动画形象,长久以来,中国人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动画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精神陶冶。这种伦理文化又恰好与动画题材的民族性相连,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共同遵守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动画同样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了解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并之完美的结合,使中国的动画达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峰,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了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经典艺术片的产生是由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中国动画史中,动画影片以民族风格为创作形成的第一个高峰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提出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作品要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掀起了向传统民族艺术的回潮,从而美术作品,动画影片及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大量的作品以创作主题鲜明,艺术形式民族化的作品产生。因此,传统的民族艺术元素在动画创作与生产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推动意义。 二、 中国动画民族艺术探索出现问题 万籁鸣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要让同胞觉醒起来,我们拍摄了反映受压榨的劳苦人民的生活和激发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20余部短片。 因而形成中国美术片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点,我们为了明确的教化作业而强调鲜明的创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应有的含蓄幽默与娱乐性,这是优势,但客观上对我们后来的发展形成一定局限。就拿动画的“中国学派”来说,它是自1960年之后出现的代表中国本土特色的,自成一格的动画创作风格,例如水墨、木偶、剪纸等发映民间艺术形成,以及采用民间历史传说等表达内容的作品。而自90年代后期以来,面对外来动画的强烈侵袭,我国的动画界对于自身风格的发展却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问题一:传统民族元素的应用上没有与时俱进 中国动画人开始重视动画的民族元素的应用,但这种应用一定要符合当时的话语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特征、当时人的审美心理相吻合。中国动画当时所坚守的民族性反而禁锢了中国动画发展的脚步,忽视了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的发展精神。 中国动画片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审美特征,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话、寓言故事,创作手法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水墨画、剪纸、折纸艺术上;在结构上,大多采用中国文学惯用的线形结构,线索单一清晰,情节简单;在人物造型上,塑造被肯定、歌颂的正面形象,重视教育性;电影语言方面:长镜头多画面平稳、节奏舒缓,很少以画面表现人物的意识及心理活动,色彩明丽,由此形成了中国动画片简洁、明快、有浓郁抒情色彩和含蓄意境美的独特风格,这种特征的实质是农业文明的审美取向;缓慢的节奏,悠悠的抒情,简单的故事情节,单一的人物性格,宁静的氛围。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价值观、生活节奏加快,现在人在追求速度和创造的同时,也在追求着消遣和娱乐,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导致审美取向的变化。所以中国动画的传统审美对象已不能承载一日万变的现代生活,也很难表现现代人的生命本质,它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不为现代人所认同。当时的美、日动画片能征服中国观众就说明了中国动画的这一缺憾。 美、日的动画片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但是这种民族特征是与现代的话语环境相符合的,他们的动画的现代审美特征明显,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取材上,注重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无论是取材于现实或取材于传统题材,都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在结构上,打破了单一的结构线索,情节多线索交叉发展;在人物塑造上,不是塑造简单的正面形象,而是以幽默的手法塑造有缺点的喜剧人物形象,淡化作品的教育性,强化娱乐性,人物造型时髦,赶超现代潮流。电影语言方面:画面立体感强,色彩鲜艳,清晰度高,视觉效果极佳。镜头切换快,节奏快,力度感强,并将内在语言外在化,以画面表现人物的意识及心理活动。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形成了轻松幽默的娱乐性及绚丽多彩、纷繁变化的动态美及时尚潮流的审美风格。这种审美风格是适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 问题二:动画艺术探索的两极分化 从1979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界一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动画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然而,这段时期的动画片也明显出现观众低龄化,艺术性减弱的趋势,动画片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一方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长仍然创作了许多在国外拿奖的短片,这些短片继承了民族创作风格,并有所突破,称得上是高雅的民族艺术;比如水墨动画《山水情》,故事动画《哪吒闹海》以及寓言动画《三个和尚》等,这些都是民族艺术的杰出产物。 然而另一方面,动画创作走入了“低幼化”的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少儿,尤其是给低幼儿看的,太复杂的东西小孩子看不懂。1984年的《金猴降妖》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可是境遇不佳,因为没有沿袭传统的创作观念,而是采用了新锐的叙事手段,就被认为“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口味”而招致评论界的猛烈批评。《好猫咪咪》、《小兔陶陶的故事系列》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孩子准备的动画片。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根据童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片,比如《老狼请客》、《熊猫百货商店》、《小松鼠理发师》等,也都旨在向孩子们传达某种简单的道理,即使深受欢迎的《黑猫警长》也完全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设计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邋遢大王奇遇记》算是一部做得比较细致的动画片,可是该片的导演也感叹“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教育小孩要讲卫生的事”。 当时这种创作上的两极分化,折射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也反映中国动画的尴尬境地。 问题三:“中国学派”的“分崩离析” 一方面,“中国学派”独有的美术风格没有能够持续发展改良。我们看到“中国学派”动画片一直都非常强调自身的美术风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风格的沿用却并未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就必然地在视听效果鲜明的欧美动画面前失去了光彩。所以民族美术风格如何才能做到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结合便成为“中国学派”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中国学派”仅仅停留在20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动画创作思路只中,缺乏创新的动力和与商业结合的兴趣,结果渐渐迷失发展的方向以至于偃旗息鼓。 另一方面,创作理念上的局限一直是困扰我国动画工作者的难题之一。“中国学派”诞生初始就是本着为儿童创作的理念,题材相对固定,都是采用了名著、民族故事、寓言、成语、童话、英雄事迹、人物传记等来阐述伦理道德,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国学派”还尽力做到把带有教化色彩的内容与尽可能唯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远离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表现手法。长期下来缺乏创新的此类动画风格难免造成了观众的欣赏疲劳,给人重复乏味,缺乏个性的印象。 90年代初,动画人最迫切的任务简单降化为提高动画产量来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因此动画系列片逐渐成为动画创作的主体,而艺术性短片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逐渐丧失,引领了国产动画几个时代的民族化大潮销声退去,曾经辉煌的“中国学派”分崩离析。与之对应的是“拿来主义”逐渐抬头,学习美、日动画产业的目标固然不错,然而实践中却悲惨地沦为盲目模仿,肤浅照搬。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动画在低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时间动画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品位,却出现了大量负责教导儿童的低质动画。比如9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电视系列动画片《舒克和贝塔》,影片虽然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但因为“面向少儿”的主导思想,原作中批判现实的锋芒被去掉了,剩下的是简单的情节,幼稚的对话和直白的说教。 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主观上的和客观上的。 主观上:首先,观念上,受众的定位不清。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创作观念上的低幼化。在动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不可缺少的艺术类型的今天,日本和美国都试图对受众进行不断扩充不断成功的今天,我们的创作却仍然将受众限制在比较低幼化的定位上,不能不说是在作茧自缚,在解放前的动画创作还不是这样的。比如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是面向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大众的,到了解放后,我们不断强调动画片的教育意义,使得动画片逐步成为对儿童教育的载体,导致动画片最终低龄化。老一代动画专家钱运达先生曾这样说过:现在我们的动画片是小儿科,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框住的。 在创作低幼化的动画是在认识上也有误区,自以为儿童就该喜欢看什么,拍什么的动画片总是以成人的口吻来教育儿童,而且还以为,小孩就该喜欢看这类动画片,结果是孩子不但不爱看,还有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低估了儿童的智商,又将动画片拍得很幼稚化,生怕他们看不懂。反而造成了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说国产动画片浅薄,是小小孩看的而不屑一顾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知道误区的关键就在于动画片是由成人创作的,而内容通常是用成人的头脑代替孩子的思维。 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都是以人为本、立意独特,揭示人性的动画片,而且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异样描述,他们的背后无不隐含着人性的深刻寓意,不同的观众可以从同一部影片中看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猫和老鼠》,能够真正理解这部片子的幽默和寓意并能够发出会心微笑的,大多是成年人,而在孩子们看来影片滑稽有趣,生动丰富,满足了他们的观赏需求,他们同样观赏得乐此不疲。这种才是动画作品真正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 所以,只有从创作观念开始重新建构中国动画的发展蓝图,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动画的腾飞。 其次,创作人员心态的浮躁。正是由于过于辉煌的过去,正是日本美国动画的不断冲击与侵蚀,才使得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他们面对过人对国产动画精品日益强烈的需求时所显露出的焦急与浮躁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动画影片《宝莲灯》,在这部影片中较为明显的体现了我们主创人员在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了以前那种沉着和平的心态去创作,同时又碍于国外一流影片的成功而导致了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他们发现自己欠缺的需要弥补的东西很多,于是积极借鉴和学习。与此同时,他们也丧失了对电影剧本进行沉着研究的耐心,剧本没有塑造出好的人物,也没有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远没有达到一部真正的成熟影片的要求而匆匆上马,所以影片的画风才会时常不统一,以至于先前引以为傲的动画制作才会出现粗糙,人物形象才会有苍白的印象,影片才会有虎头蛇尾的毛病,这些都是由于主创人员在一种急切的心情知道下而引起创作态度的扭曲,仓促制作出国产影片的后果。 从文案中我们也能看出些端倪,比如“要与《花木兰》一比高下,国产新的经典”云云的语言中看出动画制作者希望尽快振兴中国动画的那种浮躁。越急于成功越会有遗憾,越是有沉得住气的心态越能够出精品,艺术创作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来进行构思和制作。 客观上:熟悉中国动画的观众知道,我国近来的动画发展是从加工业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从业的动画人员很多出身于加工片行业,所以大到整个动画行业体系,小到从业人员他们的具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动画的创作。而且,影院动画长时间的停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美术电影厂比较有才能的创作者,但是处在这种长期停滞的动画长片创作环境中必然影响到创作者的具体操作,很多东西还要重新张罗准备,再很多地方也无法跟上当代动画制作的步伐。 我们期待着中国动画的真正振兴,一方面不需要用自己制造的泡沫来自我陶醉,只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创作态度才是我们走向成功唯一道路;另一方面我们也正视中国动画所面临的客观差距和尴尬局面,才能客观地分析影片的价值。我们的创作与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动画语言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民族艺术,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只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问题,我们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文化产业,反而会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形态。 三、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在中国动画的新出路 任何动画作品都是以期望传达的内容作为是创作的基础和意义。民族动画的出路,首先就要在内容创意上打开思路,突破瓶颈。 1、 人物形象、个性的创新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无疑是整个影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许多动画片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而极富个性的人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记得孙悟空和猪八戒、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记得机器猫,流川枫等等动画任务的原因,经典的卡通任务是支撑起经典动画作品的核心要素。 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卡通人物事实上非常多:《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腰间束着虎皮裙,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勇猛矫健,是所有人心中的美猴王;《黑猫警长》中黑色短毛猫,傲气凛然,刚直不阿,是人们心目中正义形象的化身;《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还有那只蹄声滴滴答答的小毛驴,两个形象合二为一,给人大智若愚的感觉。另外还有《哪吒闹海》中个性激烈,眉目倔强的小哪吒;《葫芦兄弟》中那七个各怀绝技的葫芦娃;《邋遢大王奇遇记》中永远邋邋遢遢,丢三落四的小男孩。陪伴无数人度过美好童年的这些卡通形象,即使许多年过去后,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 可惜的是90年代受到国外动画冲击之后,国产动画却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很多我么自己的动画作品在推出后,都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日本和迪斯尼的人物风格影子:女生一概都是柳叶眉、大眼睛、小嘴巴以及有些失衡的身体比例,清一色的帅哥美女,完全不是中国大众生活中的样子。例如2004年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一角,与迪斯尼动画的花木兰如出一辙。为什么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却要让自己的人物西方化?这样的人物造型不仅超现实主义色彩浓烈,而且根本不可能体现我们自己的民族特点。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创作一个极富个性而又贴近生活的人物,才是中国动画应有的艺术追求。

C. 论述影视制作中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关系,答案

正确处理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关系:
影视制作中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盲目西化,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芳自赏、闷饥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要学习卖罩碰各国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范围,有利于中国中谈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D. 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

别看中国电影在国内的市场与中国众多的人口形成强烈反差,在国外却放得红红火火。不久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京举行了第五届“北京放映”活动,吸引了包括美国迪斯尼公司在内的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希腊、瑞典、毛里求斯、日本、韩国、印度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片商。中影公司从国产影片中精选出27部艺术性、观赏性较为统一的国产电影,供片商选择。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每年生产百部左右,向海外输出的影片达到70多部次,许多国内还未放映的影片,如《蓝色爱情》、《那山那人那狗》等,在美国旧金山就放得红红火火。近年在海外颇受欢迎的有《刮痧》、《骆驼祥子》、《良家妇女》、《黄河谣》、《香魂女》、《春天的狂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秦颂》在国内放映情况一般,在国外却能连映4个月。连《横空出世》、《大决战》等主旋律影片,也不乏观众。据美国旧金山新统一戏院的经理符林介绍,中国电影现在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喜欢,他的电影院就有80%以上都是美国观众。他们评价,中国电影的拍摄水平、音响动效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那里,中国电影是与美国电影同等票价的。

然而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中国电影还很难进入他们的主流院线。除了文化差异造成的原因外,中国电影不善于包装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出口到国外的影片都要经过当地的重新包装。《开着火车上北京》这部在国内很少有人知晓的主旋律片子,经华纳公司重新剪接、配音,当他们拿着制作好的宣传片给中影公司的人看时,大家特别感慨。中影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喇培康说,全是我们拍的东西,经人家一包装,模样全变了,让你很想看。新统一戏院的经理符林说,中国影片不太重视包装,我们购进影片,要重新设计海报,修改片名。如《漂亮妈妈》改成《寂寞的声音》;《我的父亲母亲》改成《回家的路》。要是不改片名,不重新设计海报,就很难吸引人。另外,美国电影评论家的作用颇大,介绍电影有评论家专栏,用卡通小人的题花表示质量,图案分为没人看、坐着看、拍手看、跳着看4等。观众根据他们的介绍,决定要不要看这部电影。

让中国电影一下子追上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不太现实。但中国电影人确实可以从人家的动作中,吸取不少宝贵的经验,恐怕首先要改变观念。“寓教于乐”中国提倡了几十年,但直到现在很少有作品做到这一点。多年从事进出口影片的喇培康,对美国电影了如指掌。他说,要说主旋律,美国电影最主旋律了。可人家拍得让人爱看,让人看着过瘾,让你过了瘾还受了教育。其实我们也想达到这个目的,要达到此目的,拍摄方首先要懂得的是:你不让人过瘾就教育不了人。“让人过瘾”这里面学问大了,这可能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扩大国内市场之根本。

E. 民族性的含义和电影民族性的含义的关系是什么

- -
电影中的民族性就是电影中对民族性的体现···
民族性:本国人民的狭隘,反常,和卑劣在某个固定方面的体现。= =

F. 什么是民族化,怎样理解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

首先,民族电影不是一个凝固、静止的范畴。它是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概念。新电影获得正简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回应时代的要求。
其次,民族电影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它具有多源性和包容性。后第三世界主义电影理论在分析早期第三世界主义关于“民族”概念的局限时指出:首先,统一的民族常常包括了各种地方民族。一些民族性国家事实上应该称为“多民族国家”。第二,所有国家,包括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多源的举卜、异型的,同时是城镇的和乡村的、男性的和女性的、宗教的和世俗的、原住民的和移民的,等等。单一的民族概念压制了多源文化中不同的社会和种族的声音。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特别强调了第三世界民族主义革命的主体被无形中被表述成是男性的问题。
第三,民族电影并不排除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能排除。关键是进行分析取舍,以建设一个积极、进步的民族文化为目的,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简单、狭隘的排斥只会进入咐手另一个误区。九十年代中期的批评中,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许多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被指责为是后殖民主义时期东方主义的产物。其理由是认为他们的一些电影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这一批评的立论虽然很尖锐,但是它的偏颇也很明显。从事实看,陈凯歌、张艺谋当初拍《黄土地》、《红高粱》未必想到要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想象。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想对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想象发起冲击。从理论上看,把西方人的读解(看到一个神秘、落后的中国)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读解,而把中国人的读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看作是无足轻重的,这种读解模式本身就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任何一个民族对外来作品都可以产生一种“投射性欣赏”的阅读模式, 即把自己的理解、想象放到该作品中去,而不顾及该作品的原意(中国人则把此称之为“创造性误读”)。就中国人而言,自然不必把西方人的这种投射性读解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读解;而是应该相信自己读解的合法性,应该根据这些作品和产生这些作品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之间的动力关系出发进行读解。

G.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段时期文艺史家一般称为“17年时期”。根据记载这个时期新中国一共拍了507部电影,从题材看,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国以前社会生活的影片;一类是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反映旧时代、旧社会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片:《林则徐》和《甲午风云》等;反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争片:《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东进序曲》、《回民支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日》、《红旗谱》、《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刘胡兰》、《小兵张嘎》和《鸡毛信》等;反映旧中国旧社会人民生活的、根据名著改编的“改编片”:《祝福》、《林家铺子》、《家》、《早春二月》、《我这一辈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戏曲片”: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野猪林》和《杨门女将》和昆曲《十五贯》等。◆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片:《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反映建国初期我公安干警同潜伏的美蒋特务斗争的“反特片”:《秘密图纸》、《羊城暗哨》、《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铁道卫士》等;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农村片”:《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老兵新传》和《刘巧儿》等;反映少数民族边疆风情的“风情片”:《阿诗玛》、《刘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风尚的歌颂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满意不满意》等。◆“17年电影”的不足和贡献 以上这些电影让我们觉得这17年电影离我们既遥远又不遥远,说遥远,这些电影离我们毕竟有40多年了,说不遥远,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岁数的人都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这些电影当中有一些优美的插曲至今我们还能唱出来,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甘岭》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英雄儿女》中的《风云滚滚唱英雄》、《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让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岁月,倍感亲切,甚至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在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然而作为中国百年电影史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在总体上评价这个时期的电影时要一分为二,“17年电影”有长处也有不足。 先来看它总体上的三个缺陷:首先,17年时期的电影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创作的。第一,这17年时期的中国基本上和西方国家断绝了关系,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缺少与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也断绝了关系,或者说基本摒弃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所创造的灿烂的古典文化,像唐诗元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当时都被打成封建主义的东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电影文艺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则徐》那样的电影可以说是漏网之鱼,因为里面含有反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内容,与当时的主流话语一致,所以才能侥幸出来。而且,即使当时“漏出”了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也都受到了冲击。第三,这17年与中国现代传统也断绝了关系。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两大传统,一是由毛泽东主席所领导的农民革命文化传统,还有一个传统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所建构的“五四”文化传统。而整个17年电影反映的都是工人、农民的斗争,反映的是农民革命文化传统,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实际上是看不到的,仅有的两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一出来就受到了批判,后者还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驰的。所以,17年时期的电影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创作的。 其次,以一种绝对的集体主义排斥个人的自我。我们说,集体主义是好的,但将它强调到极端的地步,不允许你有任何个人的私心杂念,也不允许你有个人的正常合理要求,这就可怕了。表现在文艺作品上,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许描写爱情,不许谈情说爱。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爱情,爱情要和革命、集体主义挂上钩才能露面。那时的诗歌是这么写的,“要我嫁给你吗?你的胸前还缺少一枚奖章”,你是劳模,是英雄我才嫁给你!还有一首,“小伙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弹唱,我的心已飞向远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钢枪,保卫着祖国的边防”,也就是革命加爱情。17年中有一部写爱情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绘的就是一个革命战士爱上了一位农村姑娘,但是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整个电影表达的就是“先国后家”,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候,“我”是不能谈恋爱的。还有一部电影《刘巧儿》,里面有个唱段:巧儿今天去赶集,碰上了一个他,他又能写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赵振华……关键是最后一句话——他还是个劳模啊!17年时间社会将集体主义摆在最高位,用绝对的集体主义排斥了个人的自我,所以这个时期许多歌颂型的电影都有先人后己、先国后家的要求,像《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这个时期的电影都拍得比较乐观,整个影片的基调是明亮的,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新中国成立了,旧社会过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这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影片里所传达的乐观主义隐含着一种历史观,好像使我们在看完这些电影后有一个错觉——新中国成立了,从此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战争的炮火已经把旧世界彻底埋葬了,从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就是一条平坦的、充满鲜花美酒的康庄大道,这就否认了历史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布满坎坷和曲折。所以乐观主义是好的,但这种乐观主义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观是值得我们警戒的。 再看“17年电影”的贡献:以上所说的缺陷只是我们站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境况,以比较高的要求来看待过去的东西。其实,“17年电影”的成就是巨大的!当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将世界其他地方的电影冲击得稀里哗啦,但我们中国的电影却能一花独秀!在一种近似保护的环境下,中国的电影人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另外,它贡献了一大批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或为了保卫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们可以说出一连串的“17年时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则徐、邓世昌、洪常青、江姐、杨子荣、董存瑞、刘胡兰、小兵张嘎、王成等等。这些人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也就是说,新中国的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相当一批先烈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性命换来的!今天的江山含着先烈的牺牲,所以无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未来是多么辉煌,共和国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17年电影全面、深刻地展现了这些先烈和前辈,将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中国电影要和西方电影抗衡,首先要依托传统的资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国都已经拍了《花木兰》,已经拿着我们的传统资源赚钱了。其次就是要依托我国近现代历史所提供的若干资源,譬如中国现代史上那些先烈们传奇性的经历,他们的那种舍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属于中国电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资源,是我们同西方电影竞争的重要的文化资本。图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

H.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特征

"第五代导演"狭义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历孝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总的来说,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具有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和象征流等美学特征。

哲理性

张军钊导演作品《一个和八个》讲述了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土匪之间从敌对到共同抗战的故事。影片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先,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中,赋予影片人性的卫队,是影片达到了诗性于哲学的高度。《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批判性

黄建新导演作品《黑炮事件》讲述了赵工程师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而闹出一场大误会的故事。影片敏锐的把握了社会热点和人的心理,凸显了强烈的批判意图,引导社会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具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该片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也从切实的事件、行为里隐喻出了种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批判肢含稿性色彩。

民族性

陈凯歌导演作品《黄土地》讲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说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该影片折射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对落后的封建婚姻思想的写照,表达了对落后思想的反思,具有严谨精细 的误会和巧合情节,将个人命运和名族命运紧密结合。《黄土地》不仅标志第五代导演群体的诞生,而且以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老斗,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象征流

田壮壮导演作品《蓝风筝》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该影片在叙述中多次运用象征流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内容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以及镜头语言制造隐喻效果,使得影片整体效果生动形象。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特征包括了: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象征流等特点。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导演群体,对中国的影视事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

I. 电影中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可以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谢谢了 急用!!!

一是 看国际之间的 交往 , 国际交往中才能看到 国与国之间的 国际性
二是 民族之间的团结 一个伟大的民族 要有 一个共同的信仰!

J. 简析影片《红高粱》是如何把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在一起的。

《红高粱》等第五代作品一问世,就引起国际影坛的高度关注。这等中国历史小说。《黄土地》、《红高粱》等第五代作品一问世,就引起国际影坛的高度关注。这些作品的艺术造型在喊竖电影纪实本性的基础上,注入浓烈的主观意绪,在造型上完成自然的人化。这种意象性造型,正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脉相传,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纪实造型,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抽象造型。以上所列均属中裂桐国大陆的电影作品,实际上台湾电影香港电影也有不少这样的电影精品,不及备述。就以李小龙、成龙的武打片来说,这是中国电影首先打入国际商业电影市场的类型片,风靡全球。功夫片走向全球之奥秘,在于调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精湛的中国武术技巧及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武侠肆渗坦文化传统。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适合8岁女孩看的电影国外 浏览:739
韩国电影华尔街完整版演员表 浏览:448
苏有朋电影校园当老师 浏览:714
手机电影如何在电视上播放器下载 浏览:948
家什么电影 浏览:937
电影推荐青春校园甜蜜 浏览:122
好看电影排行榜前十名中国片 浏览:951
儿童电影主角是扒手 浏览:160
红色经典电影什么意思 浏览:666
大雄的新恐龙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89
国产好看的电影豆瓣 浏览:132
免费高清科幻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43
青春期校园几个姐妹电影 浏览:365
新掌酷电影 浏览:997
美女是卧底的印度电影 浏览:919
黄勃导演的新电影 浏览:184
曰式绑架美女的电影 浏览:542
国内怎么看漫威新电影 浏览:786
李连杰最好看一部电影 浏览:246
马丽新电影手机 浏览: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