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各自的概念是什么区别是什么
主旋律电影: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记得好像是小平爷爷说的)
主要有:
1.重大历史题材:聚焦于中共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和领袖人物的传记比如《大决战》系列、《开国大典》、《南征北战》、《周恩来》等等
2.现实题材:英雄平民化的道德伦理片,比如《郑培民》、《任长霞》、《离开雷锋的日子》
现在比较多的是集中在革命战争,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
区别就是,主旋律电影包含在主流电影里,他从属于主流电影。
现在很多电影并非完全是主旋律电影,只是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这是电影市场化之后主旋律电影的一个转型
基本是凭记忆写的,具体的定义用网络搜一下。
㈡ 请问中国二十年代电影有什么艺术审美特征
二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尚处于类型形态的初始阶段,由于是以
风潮的形式出现,决定了其最显著的特征:即不成熟性。与同时期的美
国电影类型相比,不论就其人物型造、主题,还是冲突的展开,都没有
达到一种高度的自觉。
二十年代中国的电影类型一经产生,便显示了它强大的功能作用,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由于类型的存在, 使二十年代中国影片的创作队伍得以形成并
迅速获得发展。
2、促进了电影观念与技术的进步。 使电影制作人员其本身素质获
得了空前的提高,电影观念的逐渐成熟(如摆脱戏剧化)以及电影技术
研究上的飞速发展,二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神怪片电影特技的运用,便证
明了这一点。
3、使公众消费更为顺畅,文化深入人心, 将社会民主化程度加以
扩大。
4、 使二十年代的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凝聚力:社会片通过家的重新
建立,稳固了危机中的社会秩序;爱情片通过青年男女的结合,完成了
秩序的沿续,宣扬了封建的忠贞观念;家庭伦理片通过伦理的再次整合
,稳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二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意识形态效果的获取,实际上是对正统思
想的认同,不能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或商业现象,实际上是整个
二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变革之前的一次“类化”,在观众和意识形
态机器之间起了调节作用。
由于类型的存在,使得二十年代的电影创作显得生机勃勃,虽然还
不很成熟,但正是由于类型的运动,才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形
态渐趋成熟并最终得以形成。
二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虽处于初始形态,但功不可没!
㈢ 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主旋律电影 的特征:
1.主流意识形态认可
2.国家政策倡导
3.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
4.情态表现积极向上
5.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
(参照曾致主编《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