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湾电影的解严时期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随著社会经济泡沫及言论自由的达成,让导演为主导的台湾电影,将电影触角伸向过去禁忌题材,并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记忆。这阶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党万岁》、《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湾的莫过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员经历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及台湾光复初期的历程,具体而微地反映台湾人的历史经验,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荣获金狮奖,使侯孝贤成为国际瞩目的知名导演。之后几年,台湾电影于世界各地大小影展获得不少得奖纪录,这使得主管电影业务的“新闻局”自1990年开始,透过电影辅导金来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
在票房方面获得数亿台币的空前成功、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多部电影亦搭上顺风车取得不错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号》同时也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二名。
进入21世纪,台湾电影人在选角、摄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岛外,改编自台湾女演员刘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Happy Birthday》,刘若英本人并担任主角。
『贰』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叁』 在70年代台湾最卖座的影片主要是什么类型
言情片和武打片,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仔弯伏、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念携台湾电影的"政治宣传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闹裤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肆』 台湾第一部故事片是那一年的什么影片
由於台湾迷的一首怪绅士电影主题曲的启发,引起我的兴趣。对於什麽是台湾的第一部电影,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看法,....。下面这一段的看法好像比较不一样。
.....
台湾华语电影的正式开端,是在1925年。这一年,一群电影爱好者,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成立了「台湾影画研究会」。其中任职台湾总督府的李松峰,透过教育会电影部在美国芝加哥购得一部摄影机,再请刘喜阳担任编导,拍摄了台湾人自己制作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由台湾影画协会拍摄的《谁之过》,以及之后由文英影片公司拍摄的《情潮》,在票房上都不成功。1928年,「江云社歌仔戏班」受日本连锁戏的影响,在歌仔戏中穿插放映《杨国显巡案》和《江云娘脱靴》。这种新形式的做法轰动一时,票房的成功也令剧团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连锁戏的成功使张云鹤和李松峰等人得到启示,再次集合一群电影爱好者,成立「百达影片公司」。1929年,他们拍摄了第二部由台湾人制作的故事长片《血痕》。这部侠义爱情片是仿效了当时中国的"神怪武侠片"而制作的。在公映的时候,空前盛况,卖座非常成功。
1931年,日本侵华,台湾也被迫进入备战状态。在文化上,日本对台湾严加管治,再加上资源缺乏和人材不足。所以在1931年至1937年间,台湾只生产了五部电影,而且还是以台日合作方式拍摄,由日本人当导演的。五部影片当中,《鸣呼芝山岩》和《荣誉军夫》是日本殖民者的政宣片;《怪绅士》是侦探片、《义人吴凤》是传记片、《望春风》则是一部爱情悲剧。
『伍』 2000年前后台湾电影风格
2000年前后台湾电影风余仿格是帮派风。自2000年之后,台湾新生代的导演们更着重要表现的就是人伦以及社会道德层面的思考。这是台湾现代电影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影片都着重于姿散关注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年青一代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下的心理感受。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这一切都使得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冲击当中。价值观的不竖册纤明确和缺失,生活压力的巨大,使得人们,尤其是处于刚跨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彷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陆』 台湾电影的其他导演
除了李安、侯孝贤外,蔡明亮则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的题材,并将触角深入都会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得奖作品《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另外,几年后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赤裸描写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对的,蔡明亮电影虽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林正盛、张作骥,以及独立制作的黄明川、赖声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现。台湾电影的历史进程,自台湾日治时期后期至台湾解严前,便一直为官营制片厂所主导的情形下发展。事实上,该阶段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直至今,台湾当局出资及主导的台湾电影辅导金仍是一个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柒』 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是什么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1〉电影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发展期(1945—80年代末)。
5〉电影新时期(90年代—)。
全球电影市场稳定增长
2010-2018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虽然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呈波动变化。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数据,2017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电影票房收入为40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了4.4%,增速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但2018年,尽管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但增速再次下滑至1.5%。
『捌』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虽然台湾电影业经过了许多 曲折与坎坷, 但从现存发展来看,台湾从二 三 家无 限电视台至今发展到近百家电 视频道 。 可看出电视 已成为丰控 台湾 民众咨询来源 与休闲方式 的重要来源,因此其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非常 之大。
爱情文艺电影女星林 青霞也说过: “ 我想那段时间的文艺片比较属于幻想式的,跟现 在不 一样 。因 为那 时候 大 家牛 活水 准 不好 ,不 像现 存 经济 起 飞 , 大家都向往 ,想看 的都是那些富贵人家的牛活,电影即反应 社 会,又反应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