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结合作品谈谈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

结合作品谈谈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

发布时间:2023-07-28 16:39:49

A. 为什么现在的武侠片没有90年代武侠片的那种质感

我个人感觉有俩点,一点是视效,这点现在也许更好点,但是剧情演技上不如以前。第二点,老电影我们看的都是经过配音的,现在基本用演员的声音,一部电影里你可能听到港式普通话,台湾普通话,各种腔调混合让人很难受,比如周星驰,石班瑜配音的感觉就是周星驰,换成他自己的声音,感觉效果差很多,还有张柏芝,配音后的怎么看也是清纯玉女,换本人的那嗓音绝对差强人意。

B. 鲜明的文化符号,为什么武侠片总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

对于中国的说到关于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的话,我们能够想起的就是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汉族文化是非常之深远的,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其中文化了解来说,大多数是产生一种以武侠传统文化流传在我们心中的一种文化符号。那么关于现在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关于其中的传统的侠义丹青,为何武侠片总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成为现在中国电影能否宣传出去的一种标志?

三、现在中国电影的选材上面还是脱不了曾经武侠小说对于中国的一个影响。

还有就是关于现在中国电影的一个选材,上面对于中国历史上面的一个选择,基本上选取的都是以武侠小说为主要特点,因为在中国之前的一些历历史史书上面由于保存不够或者一部分的损失所造成这样的结果,你只能利用武侠小说的情节,来填补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

C. 武侠电影的影视赏析怎么写

影视赏析也就是影评吧! 武侠电影,我们都很熟悉,几乎陪伴着我们长大,小学,初中,高中,甚至现在,依然活跃在我们心中,经久不衰,这不仅说明了武侠事业的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更说明了:武侠电影在我们心中扎了根,《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独孤九剑》,《少林寺》,《黄飞鸿》等等,它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前20年,每个男儿,听起“武侠两个字”就会浑身来劲,武侠两字,道出了电影的真谛。
“武”这个字,一向是很神圣的, 而且很神秘!也一向是各位侠客,武者所追求的。然而江湖上如果没有情,就不能成为江湖!!是情,把他们关联在了一起,是义让它有了生机。与此同时,大家都追求好的,完美而神圣的一方面,因此,江湖上用“侠”来代表这种表征。因此就有了江湖!也就有了侠客,侠者。在江湖上行走的侠客,经过情,义,就形成了--武侠
大家都知道李连杰是现代的武侠明星,起不知道他是因为拍摄这部《少林寺》而出名的
,那时候还是刚出道的李连杰就展现了绝好的影星气质。
以《少林寺》中觉远和尚一炮而红的李连杰,曾经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多少懵懂少年在看了不下二十遍的《少林寺》后,不但玩会了醉拳、醉剑,更重要的是摆会了觉远和尚的起手势,狂热一点的就直接卷起铺盖卷,上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俺也是其中比狂热少一级的那一类。俺们镇上有两位带头大哥就真的上了少林寺,没当成和尚,但在山下的少林武校学了2年功夫,回来就做了老大。
随后的《南北少林》、《少林小子》之类的层出不穷,至今还记得《南北少林》中李连杰踩着竹排站在大江中间,随着雄壮的音乐把敌船撞了个大窟窿,当时俺们在下面是又跺脚又吹口哨,兴奋得不行。那种出手如风似电,说话正气凛然的气势一时之间是传遍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但很快没有他的消息了,有关他的传闻可以写一本书,其中最离谱也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说他走穴表演武术,在一个深井里面往天上抛斧头,被掉下来的斧头给砸死了!,算了,不说他了。
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人们都被这部电影给震撼住了。电影里的少林寺和尚们,救唐王,除奸臣,扶正义,济穷人,个个身怀绝技,尤其李连杰的出色表演,不但造就了一代功夫武星,而且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少林寺和尚的形象…… 由此,80年代的《少林寺》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热潮,并使李连杰一举成为国际级影星。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 李连杰,这位大陆的武术全能冠军有着扎实的功底,华丽的身手和虽不丰富但却灵气十足的演技。他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是专为英雄人物而生的——他从小就这样。李连杰火了起来,被称为亚洲英雄。 李连杰让人喜爱更是因为他的电影始终有着一种清朗的正气,他是各路武侠导演实现他们想法的最好代言人。在中国武术的表演方面,李连杰已经达到不可超越的巅峰。 因此,可以说,《少林寺》应该是一个里程碑。侠义电影似乎就是从此走向成熟的。 看这部片子,感觉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是梦境,失去亲人而创出的醉棍,牧羊女的金铃,李连杰勉强说出的那句“能持”,李世民为少林僧人免的酒肉之戒。在孩子眼里,那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天下武功出少林”。如今,七十二绝技、金钟罩铁布衫、大力金刚腿、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擒拿手等早已随着小说、影视而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影片中很多影片都是令人感触颇深的。这部电影出来给当时带来了的很大的震惊,但是也是影视界的一个宝典,过后很多国家,如日本都想学习中国少林功夫。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影片的经典之处:
影片首先介绍少林寺,对少林寺的大致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做了简单的介绍。
这些看似多余,其实,这些正是影片的精心安排之处。让少林寺现在人们心中扎了根,然后为后面的写到隋末的中动乱局势,和,经常的战乱不断,人民痛不聊生的苦坎生活,更能对比之下,突出在王仁则的管辖之下,的民生的凋敝。
然后通过一个转折,写到本影片主演李连杰父子在百般折磨下,最后终于爆发了,觉远父亲被杀,他在同伴相助下逃离了苦海。
几经波折,来到了少林寺,虽然下的有点悬疑,毕竟一个身受重伤,且手无分文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跑到少林寺的。我们撇开这些不谈,到少林寺后,通过写当时,大批贫困人民无家可归的情形,以及人民无东西可吃的贫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觉远来到少林寺。百般曲折下终于在,各位师兄和师傅的劝导和帮助下。留在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通过在师兄弟们和师傅,以及师傅的女儿帮助下,很快的融入的少林寺这个大环境。
通过吃狗肉和师兄弟们山外聚会一事,说明了,大家来的少林寺,虽然是为了才出家。但是。他们的各种变现都说明,他们很多是由于王仁则的迫压下,才不得不遁入空门。
通过他们的一块聊天,生活,觉远了解到了,大家同时天涯沦落人,然后再师兄弟们,的帮助下,觉远开始学武。
在少林寺期间,相互交替的播放,王仁则领导下的人民生活,火动乱。同时播放,觉远在少林寺的生活。这些相互映照。更能突出影片主题,让人们的心,越来越偏向主角。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要学会一样东西,是需要坚实的基础功的,而且,不能急于求成,没有好的根基是学不好的。影片中描述,觉远刚开始在少林寺和师兄们一起来练功的时候,感觉师兄弟们在练功,自己却整天在练习一些基础的。感到师傅不教他功夫。但是急于报复仇的他,受不了这种生活, 就私自逃离了少林寺。
在逃离少林寺期间,故事出现了两个巧合:
第一个:是觉远在以前受恩于白姑娘的照顾,才得伤势复原,但是,一个在少林,一个在寺外,因此,并没有感情基础。本影片虽然主要不是这点。但是要通过这点,反应主人公的吸引力,另外,感情是每个电影必须的。导演安排了,白姑娘被王仁则捉去的这个巧合,不仅让大家。心情不禁一紧。担心白姑娘的安慰。通知增加了影片的曲折性。同时,通过,觉远的报仇,把白姑娘救出来。同时说明。他自己的本领不够。不能报了仇。而要等到回去在加修炼。虽然这点有点异想天开了,觉远在厉害,也不可能一个人闯进,重兵把守的王仁则的府邸。
第二个:是觉远在这次行动中遇见了,最重要的一个人---李世民。他在这个影片中启动了很大作用,一是为了历史的必然和耦合性。而是因为,就算觉远武功再高,就算少林寺再强,也不可能同王仁则的大军相抗争。因此,影片通过这种安排来替觉远报仇。同时也给本影片一个完好的结束。
这次事件之后,觉远又回到少林寺。在师傅和各位师兄弟的原谅下,觉远感到了自己武功的差劲,并且明白了基本功的重要。因此, 他开始,努力练功。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镜头,却突出了,觉远的用功程度,和进步之快。
然后就到了最关进的情节,通过,护送唐王李世民渡过黄河,安全离开,他们终于得罪了王仁则。在觉远和师傅,和师兄弟们帮助李世民渡过黄河之后。已经知道了得罪了王仁则这个凶神恶煞。就把他逐出了少林寺。觉远也知道,这是他们不想让他在少林寺等死。这一段时间在一块的生活,让他们都惺惺相惜。互相协助。不忍心看着他去送死。虽然,觉远自己也知道这是大家为了他好。但是他自己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放弃自己的生命危险。不然他可能要连累整个少林寺。这从侧面反应了他的不以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大家的利益的江湖道义性格。虽然他在少林寺时间不长,但是,毕竟是有感情的。从最后觉远又自己跑回去,又被赶出来,这段来看,本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到最后他赶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导员这样安排,却更能反应觉远和他的师兄弟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该来的终于来了,在漏网之鱼的报告下,王仁则大怒。率大军进攻少林寺。准备一手毁了佛家圣地。从刚开始对圣地的描述。对比说明了王仁则的残忍。另外。从佛家慈悲为怀的方面讲。方丈为了保存少林寺,和觉远。而宁愿自己被大火火火的烧死。这点精神是感人的,没看一次,我感动一次。最后王仁则终于没有放过少林寺。尽管武僧们在奋战。但是,效果不是那么好。
但是电影又不能这么结局,因此,我们转折性的人物李世民带领军队渡过了黄河。这已是一个最好的,结局。虽然不可能这么巧合。但是这里不是重点。最好,在李世民大军和少林武僧们的配合下。开始结尾的打斗,当然,武僧里面很多都视王仁则为大仇人,最终却安排觉远和王仁则对打。一是为了突出觉远这个主人公。而是虽然影片里面说很多都是被王仁则迫害而流落少林。但是,那并没有显示,真正显示的是觉远的父亲被王仁则杀害。因此,有觉远收尾。至此,影片已经到了尾声。
影片中有很多的地方得到大家的认可,虽然有瑕坯,但是还是遮挡不住他的伟大影响
这部影片一直是大家颇为流传的影片。百看不厌!!

D. 武侠电影简史 1. 胡金铨《女侠》的美学留恋

这是2014年写的,投给时光网的稿件。

电影的缘起,不是现代摄影技术,而是人的焦虑。人的焦虑,要靠电影来安慰。银幕,是人的精神栖息所。

西部片的焦虑是孤立无助,大自然的残酷、社会的无序在小镇集中反应,立起了独往独来的价值观,无助感变成卓尔不群的骄傲,孤独反而成魅力。荒漠之中扑面飞来的砂砾,击中的是我们最原始的杏仁核(大脑中主管恐惧情绪的部位)。

《教父》以“有人搞老大,是谁?”展开,手法看似是侦破片,但情节根本不在侦破,《教父1》教父病好后,直接说“是他”,《教父3》是教父回老家找朋友一问,就知道是谁了。《教父3》的情节高潮甚至是侦探片模式,即发现神圣的教会黑社会化了,说“他们才是黑社会”。圣洁与污浊同镜,颂扬与揶揄合声,这也就是几千年前现代文明的大剧本。

《夺宝奇兵》真正博得影迷尖叫的,不是紧张刺激的情节,欢乐的故事,迷倒众生的印第安纳琼斯,而是工业化后现代都市生活的机械平庸。《异形》《终结者》演绎的是未来时空的激烈战斗,人工智能异化,人与机器争夺世界,最可怕的不是高达怪兽,而是人类自身失去了方向感。

我们有我们的焦虑,所以就有了武侠片。

武侠电影确实是中国电影中最早的类型,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将海派戏曲中的“连台戏”内化为连集分幕的系列影片,《儿女英雄》《 火烧红莲寺 》《 荒江女侠 》《 红侠 》《 关东大侠 》,这些电影,无论好坏都在那个年代井喷式地出现,都获得了很大轰动。

但很遗憾,除了《火烧红莲寺》等少数经典外,绝大多数电影产品都太过粗制滥造,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具体述说的内容。或许是电影初兴的年代,观众的要求太过低位,有片就上,看见墙上有黑白闪动的人就会兴奋,无须对电影故事有什么要求,更遑论对世道人心价值观的反映;也有可能是同时代武侠小说的混沌不成熟,那种由自《山海经》传统的奇幻仙剑派武侠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西方小说笔法的新派武侠远不成气候)。那些飞剑御气的神术,移形换影的怪象,炫技成分远大于故事叙述。

武侠文学的混沌投射到银幕上也就自然是模糊的,光芒不是感召人而仅仅成了刺眼。人们很快就厌倦了那些无聊的飞天遁地;随着蔡楚生、郑秋里、费穆等电影新人的出现,人们更喜爱更显时代风气更具人性关怀的现实主义作品。理由很简单,《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说的是那代人的焦虑。

读懂观众的焦虑,是电影成功的密匙。 但同一时代人的焦虑,或许是大众的疾苦,或许是小众的隐忧,甚至是人为的制造(人为制造的背后,其实还是人潜在焦虑的唤醒)。但武侠,真的只是中国人的成人童话?亚洲电影市场的爆米花吗?与我们现实的焦虑毫无干系的打打杀杀吗?聪明的武侠电影人,自然会有焦虑把脉术和催眠法;我们试着重新翻看武侠电影诞生以来尤其是香港新浪潮武侠片的历程,在其中梳理出中国武侠的焦虑机制。

中国文人最早的也最久远的恐惧是礼让磨崩乐坏,礼崩乐坏的焦虑中,产生了儒家文化。

首先感受到并喊出这种恐惧的是孔子,因晚生了几年,也是身份低微之故,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周朝庙堂级别的礼乐,他所知道的,也是一路询问来的。人心中最美好的,就是晚一步没有赶上却又见到些许残存的东西,鲁奇诺·维斯康蒂鲁和朱塞佩·托纳多雷在资本主义时代缅怀贵族时代晚期,《豹》和《海上钢琴师》,也正是孔子对黄金时代的渴慕心理。在东方,银幕上率先的是唱响起末世挽歌的,是享誉当如孔子的中华第一美学大导——胡金铨。

在胡金铨电影中,美学不是点滴的流露,而是饱满的渲染。 胡金铨最大的野心就是,通过电影再现一个独属中华文明的古典美的世界。《大醉侠》咐滑档(1966)(客栈三部曲之首)的历史突破,在于布景和动作剪辑,画面景致充溢浓郁的古朴气息,呈现出一种幽远宁静的美感。而巧妙精熟的动作剪辑,一衡乱扫仙剑派的粗犷呆板,并让人体技巧挑战空间限制的场景设置思路一直贯穿了以后的功夫和武侠两种类型片。

《大醉侠》与随后的《龙门客栈》《侠女》六十年代末出现的都成为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但这些作品中,古典美还只是个符号,并没有融入故事剧情,而真正胡金铨武侠美学典范的是《女侠》(1971),这部电影至今还是世界影坛的华语武侠扛鼎之作。除了拍出迷离幽远的古意,并用小镇市集、废堡街道、荒山峻岭等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戏剧层次和角色性格也深入三尺,置于环境之中凸现得异端复杂神秘。 徐枫 饰演侠女,其沉默冷艳的形象成为武侠片一大经典。胡金铨处理武打方面,《侠女》的武打较之前作更臻妙境,实战方面的竹林飞舞堪称经典,高僧飘然山下,法相庄严,优美曼妙,令人如沐春风,确有天机乍现之感,可谓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

往后《 空山灵雨 》(1979)和《 山中传奇 》(1979)遨游山川古刹,体悟佛理的情景更为玄妙。《天下第一》(1983)已不属于武侠片,而是集宫廷与乡野为一炉的风情片,期间清晨的霜露、傍晚的烟岚,医馆的药膳,画阁的云烟,宫娥的簪髻,宫廷中尚不成熟但颇具古风的戏剧,每一个镜头都做的一丝不苟,也自然看的是纤尘不染。

越到后来,胡金铨电影在美学上越层次,但在商业上却越难有成功。 《天下第一》画面一如过去作品那样典雅唯美,但却是赔本的买卖;实际上,七十年代中期,张彻、张鑫炎等新浪潮武侠以其优秀而接地气的作品,开始分割市场;肇始于李小龙,成熟于袁和平、成龙等人的功夫片已经独立出来,胡版《笑傲江湖》(1991)勉强成功,但属于胡的成分已然不多。胡金铨的古典美学,已经不是新时代人们的痒处,而更多是自身的迷恋。今天看来,胡金铨在香港电影里实在是一个绝对的异数,典范的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在香港是很稀薄的,胡导生于大陆长于大陆,有那种虔诚仰慕是很自然的,但绝大多数香港的武侠读者或观众,读武侠其实是一种茶余饭后对传奇故事的消遣,没几个人真把他当成母国文化的标本去看。

胡金铨武侠在香港沉寂了,但多年以后,另一位享誉盛名的华语大导演李安,接受了胡的衣钵,《卧虎藏龙》(2000)横空出世,扑面而来的是久违的,久违的典雅清幽,甚至动作上,一如《女侠》的凌厉和飘渺,只是场景的设置编排不同。但《卧虎藏龙》的成功更在于,影片直逼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深刻的一点:即对个体的人的压抑和约束,同时展示了这种东方社会规范的强力作用和存在必要、以及他与人性的矛盾碰撞和最终的悲剧调和。李安对传统文化抱先解构再建构的演绎,这手法更像庄子,这是胡金铨电影中所不能有的,胡那种孔子式的美学留恋还是显得太单薄了。武侠片需要去探察人们更多的焦虑。

E. 《卧虎藏龙》:东西方音乐契合下的武侠美学

作为一部经典武侠电影,《卧虎藏龙》所强调的主旋律并非传统的侠客豪气,而是对江湖背景下人文内涵的思索沉淀。为了契合这一主题,谭盾在影片的配乐中以深邃的东方音乐为主,并采用丰富的中国民族性乐器,将这部情节曲折的影片娓娓道来。东方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东方情调,也增强了电影的视听效果,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影片同名主题曲《卧虎藏龙》为例,其中运用的中国民族乐器有琵琶、板鼓、竹笛、二胡、葫芦丝、中国鼓、手鼓等,在旋律上以民歌和戏曲为主要题材,并注重声画统一,尽显东方文化色彩。

电影《卧虎藏龙》选择的音乐旋律使电影主角的个性发展与整体故事紧密相连,既深化了主题思想,渲染了影片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完整的民族乐器演奏,民族乐器的单纯发声也为东方音乐色彩的呈现增色不少。片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民族打击乐器的运用,在大量刀剑对决、拳腿过招的情节中,中国鼓等打击乐器都起到了调动氛围、穿越时空的作用,这些民族乐器在行云流水的打斗中成为点睛之笔,将电影节奏与意境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有效渲染了场景的戏剧效果。可以说,《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并呈现出民族性和融合性的双重特点,以多种东方音乐要素完美地展现了武侠电影的别致美感。

无论是电影主旋律,还是插曲配乐,《卧虎藏龙》的音乐格调都是极具民族性的。尽管电影开头、中间和结尾处插入了交响乐的运用,但其本质仍以东方音乐为主,且音乐表现形式含有浓浓的中式情结。东方音乐的民族性往往依附于地域性乐器的运用。影片中玉娇龙和罗小虎在新疆大漠戈壁争夺梳子时,响起的是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热瓦普,这一弹拨乐器声音鲜明、音色清脆,其演奏的音乐也饱含热情,体现了玉娇龙的活泼生动与罗小虎的粗犷奔放,贴切地描绘了二人追逐打斗的场面(图1)。该段插曲轻快的节奏与画面中一望无际的荒漠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起到了以声衬景、以调叙情的作用。民族乐器热瓦普和新疆手鼓的演奏不仅为影片增加了许多活力,也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受了西北地区的特色风貌,维吾尔族独特的地域性乐器配以纯正的地域音乐,展现出极强的民族特征。

另一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乐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它最初出现于玉娇龙偷盗青冥剑之夜的配乐《夜斗》。伴着玉娇龙放下床帘佯装入睡,葫芦丝悠悠响起,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生动地刻画了寂静恬淡的月夜。然而,一直作为衬托的弦乐组逐渐加强,配合葫芦丝拖长的曲声突然奏出强音,平添焦灼,暗示了看似平静的夜晚背后实则酝酿着不安。配合着画面上玉娇龙在房顶一闪而过和刘太保警觉的目光,板鼓作为主要乐器终于登场。《夜斗》整段音乐被中国鼓乐充满,节奏型选自中国戏曲,鼓点张弛有度:玉娇龙和俞秀莲在飞檐走壁、你追我赶时是由轻盈的鼓点配乐的;当玉娇龙与俞秀莲不得不展开正面激烈打斗时,大鼓鼓点越发急促有力,加以鼓槌互击的变换演奏手法,营造出紧张氛围;玉娇龙侥幸逃脱后,鼓声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整段插曲充分发挥了中国鼓清亮的音色特点,节奏的推进依靠单个鼓的击打带动整个鼓队而完成,达到了声画合一的效果,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且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另一场经典的打斗情节——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相斗——的配乐《穿越竹林》则是由萧来演奏的。萧是纯粹民族性乐器之一,其音色苍凉深沉,适宜独奏和重奏。李慕白和玉娇龙伴着悠远萧声相继飞入竹林,画面配以萧声和琵琶、竹笛等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民族乐器,不仅体现了中国武功的轻灵,也营造出特有的东方电影意境。上述民族乐器在配合影片内容和渲染人物情绪的同时,更起到了向受众传达中国文化和民族底蕴的作用,影片的艺术主题因此得到升华。

电影《卧虎藏龙》中不仅运用了多种民族性代表乐器, 还别具匠心地融入了西洋乐器,将西洋乐形式与东方乐内涵相结合,营造出和谐氛围,使电影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东方音乐文化气息。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影片初始便是由大提琴主奏的主题音乐《卧虎藏龙》。大提琴浑厚的琴音在电影画面出现前缓慢响起,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颤音和滑音,营造出深沉的氛围。伴着影片片名出现,民族打击乐器和弦乐乐器一并奏响,东方韵味随即扑面而来,并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传统建筑的画面,与影片即将讲述的故事相得益彰。复古曲风配以现代乐器大提琴,凸出了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和婉转的音色,其几度打转的音节更是暗示着片中人物的曲折命运。中西音乐元素的交融使该音乐层次更加丰富,也为受众提供了一场绝美的听觉盛宴。

事实上,纵观整部影片,其音乐多表现出以多元手法传递音乐的国际民族性目的,主题曲《月光爱人》便是完美范例之一。《月光爱人》是一首婉约的古典情歌,歌曲运用了电声乐器和现代节奏型来配合中国歌手李玟委婉深远的歌声,歌曲构成以东方音乐元素为主,西方音乐元素为辅。其旋律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调式,也是中国民族歌曲中常见的旋律型。“谭盾在这首由41小节构成的主题歌旋律中(不含前奏、伴唱、尾奏旋律),运用五声调式中的小三度级进共有10处之多。”歌曲主题一开始就使用了三音组角调式(角、徵、羽、宫、商、角),节奏则采用典型的弱起切分,具备我国民歌特色,富含东方色彩。

虽然《月光爱人》的歌曲基调以传统的三音组为主,但歌曲中通过运用西方大提琴模仿马头琴和胡琴的音色,配以滑奏等中国传统的演奏手法,制造出西洋乐器与东方元素合并为一的效果。相似的创作方法还体现在歌曲的其他部分,管弦乐伴随着葫芦丝和琵琶等传统东方乐器交错出现、此消彼长,营造出电影人物复杂缠绵的心绪。该种电影音乐的运用同时运用了中西音乐元素,不仅充分展现出了东西方音乐的魅力,也符合影片国际化的定位,一方面,曲调强烈的东方色彩让受众能够越过时空限制感受民族情感;另一方面,以西方乐器模仿东方乐器的音调和演奏方式能够使影片感情的传递更加到位。

纯粹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可能会存在封闭性和局限性,但若是取本民族音乐精华融合其他音乐元素,民族音乐就会以一种全新的风格呈现出来,这种融合态势也是当代电影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创作将东西方音乐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兼顾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艺术美感,恰到好处地向世界展现了一部中国式武侠电影的多元风貌,可谓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

《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创作中以东方古典乐器为主,同时用西方管弦乐加以配合,通过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东方音乐美学。“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创作流程必须是完整的,要经过三个环节,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在创作层面上,《卧虎藏龙》对传统东方乐器的选用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凸出了东方音乐的民族特性和时空特征,使富有东方意蕴的音乐直触人心,拓展了东方音乐的文化价值,加强了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戏剧性;在表演环节中,《卧虎藏龙》把东方音乐作为一种自然元素插入到影片中,加强高潮片段,缓和情节冲突,丝毫不显生硬。该创作和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与电影画面相结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承接人物对白、引发受众共鸣的作用;在欣赏层面,如果仅靠受众的自身审美积累,必然无法到达音乐专业领域的审美效果,因此电影音乐需要通过声画调动受众的共鸣感与欣赏力。《卧虎藏龙》中东方音乐的使用具有民族性和融合性特征,前者让受众对于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乃至喜爱,广泛普及了东方音乐文化的民族内涵,后者则通过东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有机融合开阔了更加广泛的欣赏领域,通过给受众提供以审美体验,加强了电影音乐的社会性功能,与电影音乐的审美功用相符。

“在国际异质文化频繁交流与融合的今天,单纯的民族音乐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影视音乐的市场要求。”《卧虎藏龙》将东方文化引入西方视野的同时,其电影音乐也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卧虎藏龙》的成功昭告了中国电影人,只有更好地挖掘东方音乐在电影中的文化价值,才能将民族精神呈现于世界舞台之上,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目的。

作为一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作品,音乐创作对电影《卧虎藏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音乐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融合性,二者相辅相成,具有承载民族形象和东方底蕴的美学价值。影片中采用的东方音乐不仅构成了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民族元素部分,更融合了西方元素共同为电影音乐平添多元化色彩。《卧虎藏龙》成功塑造了多个经典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为武侠电影中东方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和深远传播奠定了基础。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共同作用于《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不仅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代表着中国电影业的巨大成就。

阅读全文

与结合作品谈谈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国女星电影大全 浏览:863
电影青春在线 浏览:572
电影演员董勇几次婚姻 浏览:401
老电影中大辫子女人 浏览:605
braveheart电影台词英语版 浏览:311
猫眼电影卡如何使用 浏览:103
青春爱情电影推荐排行榜 浏览:628
韩国大尺度电影在哪里可以看到 浏览:312
经典电影搞笑片段剪辑 浏览:145
美团电影票怎么取消 浏览:615
阿普是什么电影的人物 浏览:857
韩剧vip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767
2016年青春电影票房排行榜 浏览:46
小伶玩具电影歌曲 浏览:434
美女多的中国电影推荐 浏览:273
全速前进电影国语版 浏览:863
在微信上怎么买电影票 浏览:640
欧美中世纪经典电影 浏览:835
哪里可以看无处可逃电影 浏览:430
幸福来敲门电影内容简介 浏览:362